① 生态学主要是干什么的
概念
生态学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洁地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形成
生态学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 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公元前372~前287)在其植物地理学着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着,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 、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求》等均记述了素朴的生态学观点。[2]
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8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19世纪生态学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到20世纪30年代食物链(见生态系统)、生态位、生物量(见生物生产力)、生态系统等。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家赫克尔(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到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四个彼此独立的分支: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和湖沼生态学。
20世纪30-40年代是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奠基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态系统概念和“十分之一定律”的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广泛使用,不仅把生态学推向系统研究的新高度,同时也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提供了不同层次平台,并为日后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尤其是认识和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理论准备。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内容。这一切伴随奥德姆编着的《生态学基础》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20世纪60年代由国际科联发起的国际生物学计划和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全世界开展,把生态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进入现代生态学阶段。
内容
大致可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4方面说明。
种群的自然调节
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
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的循环再生
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
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圈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地球表面从地下11千米到地上15千米高度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在三个圈交汇处存在着生物圈,绝大部分生物是生活在地下100米到地上100米之间。
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生活的一群互相依存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到一滴湖水、一个独立的小水塘、热带雨林中一棵大树;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脉、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生产量
生态系统中包括有不同的营养级生产者,主要有:
生产者—从阳光中摄取能量的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生产者;
消费者—取食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物;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的微生物,还原为矿物质和水,和消费者一同算做第二性生产者。
食物链
一切生物都是通过从外界摄取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正是通过各种生物摄取食物的方式形成的,而这种将各种生物联系到一起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链条则叫做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区域中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和。一个生态系统内,组成的成分越多样,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途径越复杂,食物链网的组成越错综,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越强;成分越单调、结构越简单,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越低。因此生物多样性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环境状况的指标。
生态危机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出现生态系统的演替。但如果变化过快,也会出现大量物种灭绝的危机,如恐龙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内全部灭绝;火山爆发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灭绝,都是生态危机。但最常见的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多处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整个生态圈的结构和功能紊乱,最终会威胁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主要成因是因为人类过份发展,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致,一但人类不作出改善的方法,最后威胁的是人类。
分支
1、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
2、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3、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4、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5、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规律
生态学
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这一定律是G.哈定(G.Hardin)提出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
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②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系统分
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
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③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法)的关联
从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说,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例如你要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首先就要在自然中观察和收集数据。野外和实验研究室在20 世纪20年代划分的。实验研究室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式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只有从野外获得实验物品和数据,回到实验室进行室内重复实验,得到一些规律,通过建模来巩固这个结果,预测。也可以适当更改参数,是数学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④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简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
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
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
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生态会计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保育、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等。
⑤ 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A,生物和资源B
生态学主要研究(A)之间的关系.A,生物和资源B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⑥ 生态学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1.如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6)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扩展阅读:
基本内容与分类
1、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
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2、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
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3、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
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生态会计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保育、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等。
⑦ 生态学主要研究什么
生态学是相对于环境科学而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无疑更符合哲学的味道。
生态学范围很广,总体来看,从分子、器官、组织、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有涉及,具体方法也有很多,有涉及分子化学,有涉及物理,有涉及经济等等,这就导致了所谓分子生态、种群生态、化学生态、物理生态和经济生态学等的产生。
但分类并不是目的,生态学主要是解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诸如研究各种生物自身的变化,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吸收与净化,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和进化等等,这也是目前全国生态领域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⑧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类型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原理》是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雪萍 。《生态学原理》共12章,前10章是生态学基础部分,包括生物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等,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第十一章涉及当前生态学的热点领域,从不同侧面揭示生态学作为极富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学科所肩负的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体现生态学的前瞻性及应用性。第十二章为不同性质生态系统解析,从将全球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各类系统的贡献与作用,揭示不同性质生态系统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生态学理沦在全球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集中体现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与应用性。
⑨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基本类型和特征
1 野外调查、观测。在野外可以发现所有的生态学现象和生态过程。包括野外考察和定位观测两种。当代的遥感手段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观察手段。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范围。
2 实验方法。来源于生态学的生理学传统。实验方法根据其对实验检验因子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就地实验和控制实验两类。
3 数学模型。从50年代起,系统概念和计算数学的方法渗入生态学研究领域。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生态现象,预测未来趋势。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互印证,这有助于检验理论的有效性。人们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计算机模拟在性质和规模上都摆脱
了原地实验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变有关参数的方法来分析系统中的因果关系,计算结果可以再拿到现场检验。这不仅大大加快了研究进度,而且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