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英美国家概况这门课来说,从思政角度去说这门课你们觉得好还是不好,对你们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建议
摘要 发布时间:2019-06-16浏览次数:297设置
2.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
首先,必须明确英语教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英语教学内容涉及人文社科和时事热点,背后承载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英语作为载体传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绝不是脱离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之外,而恰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认识到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英语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的理念,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对学生文化、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引领。
再次,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优势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将推动英语学科建设与发展扎根于我国国情,有利于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中国元素,推动英语教育教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创新与发展,使英语教育呈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综上所述,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对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把握“以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党和国家服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此外,把“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英语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作用。要在英语教学中,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通过培养其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
3. 怎样开展思政"课堂教学"研究
实践证明,无论任何课程的教学,注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改进其教学质量,并增强其学科的生命力。否则,就会稀松平常,甚至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直以来都没有间断,辐射的问题域较宽,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目标与任务定位、模式与方法探究、评价与实现方式设计等。然而,遗憾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材研究,无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还是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相比较,都显得有些滞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的、观念层面的教学研究与微观的、操作层面的课堂实践研究不对等,一些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无法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所以,针对上述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进行系统的摸底调查和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下述问题,并力求创新。 一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摸清底细,有的放矢。应通过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几所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抽样调查,形成专题调查报告,进而提炼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步改进的对策。 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专门研究。主要有:(1)课前准备阶段的课时设计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起点设计、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与媒体选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等,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必要准备。(2)课前演练研究,即进行课时教案设计的微观教学的实战训练研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3)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回答采取何种教学类型、遵循什么教学原则、兼顾哪些关系等问题。(4)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研究,解决教师如何更好地“讲”、“写”、“作”、“画”、“演”的问题。(5)课堂教学活动主体性研究,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考量;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切实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那么该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因此,对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作为环境的支持系统的研究,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扶持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切身利益上的倾斜政策,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班级规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4. 小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小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如下:
小学英语课程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并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宗教、习俗、人情礼仪等文化类知识,这些文化内容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判断力。
我国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存在脱节的现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能展开课程思政的内容,课程思想内容的融合在英语教学中并不显得突兀。
从育人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学会知识和技能,最关键的是教会他们学会做人,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高技能人才。
国家法律文件和教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长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承担的不仅教授知识的重任,最关键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德树人。”
5. 大学英语思政评价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蔡珊珊的大学英语课堂上,经常出现“中国古代文明”“一带一路”“创新创造”等词语。“明朝是人类历史上治理有序、社会稳定的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在这一时期,由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7次大规模探险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在翻译专题中,蔡珊珊的讲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大学英语课程润物无声地上出“思政味儿”,源于江苏大学思政改革的积极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的职责,更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其实,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本身的困惑并不少。“课堂中频繁出现的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如何处理?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反复提及的‘思想性’落脚点在哪儿?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意识怎样体现?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什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外国语学院教师孔令璇说。
面向全校除英语专业之外的所有专业本科生,江苏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包含了33门必修类、自主研学类和公共选修类相关课程。从2017年开始,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课程中心的21名骨干教师组成专门研讨力量,分“听说、读、写、译”四条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价值观,研讨小组充分开发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资源,不仅从现有主干教材中挖掘出了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时也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西方传媒报道与评论等中,补充融英语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于一体的语言教学素材。
“教师要找到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深挖主干教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补点,完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思政教育课堂效用最大化。”课堂上,英语教师朱小羽讲述丘吉尔的着名演讲《永不放弃》时,就围绕“敬业”一词展开论证,而“敬业”正是24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