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核事故研究方法

核事故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9 09:43:10

⑴ 俄罗斯核泄漏是怎么回事

一、俄罗斯核泄漏(属于切尔诺贝利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目前为止第二例为2011年3月11日发生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经济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

合众国际社11月29日报道,英国电视制作人丹尼·库克(Danny Cooke)近日用无人机航拍了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遗址,镜头中荒废的切尔诺贝利静谧如鬼城。

二、原因分析: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解释。第一个于1986年8月公布,完全把事故的责任推卸给核电站操纵员。第二个则发布于1991年,该解释认为事故是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RBMK)的设计缺陷导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在内。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关于反应堆问题报告。根据Anatoli 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蓄意将其隐瞒。这种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基本由不具备RBMK资格的员工组成造成的:厂长V.P. Bryukhanov,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经历和工作经验,基本上是负责政战的主管,事发半夜演习时并不在场,但主导演习的副厂长是核能专业。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 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Anatoli Dyatlov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

第二个“有缺陷的设计之解释”是由Valeri Legasov于1991所公布,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于RBMK反应堆设计的缺陷,特别是由于控制棒的缺陷。

反应堆有一个危险的空泡系数(void coefficient)。空泡系数是一种衡量反应堆安全程度的数据,用于测量水冷却剂中蒸汽汽泡的形成与增加对于反应堆的影响。大部分的反应堆设计会在水温升高时产生较少的能量。这是因为如果冷却剂含有蒸汽气泡,则能被减速的中子数量将会下降。速度快的中子一般不易造成铀原子的裂变,所以反应堆会产生较少的能量。

然而,切尔诺贝利的RBMK反应堆,使用固体石墨当作中子慢化剂来降低中子的速度,且用吸收中子的轻水来冷却核心。因此尽管水中有蒸汽汽泡产生,仍有大量中子被慢化。此外,因为蒸汽吸收中子不像水那样的容易,因而增加RBMK反应堆的温度,就会有更多的中子能够铀原子裂变,增加反应堆的能量输出。这种设计导致RBMK在低功率时非常不稳定,在温度上升时存在输出能量在短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的倾向。这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是难以理解和预见的。

在这个系统中更重大的缺陷是控制棒的设计。在控制反应堆时,操纵员通过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来降低反应速度。在RBMK反应堆的设计中,控制棒的尾端是由石墨组成,延伸部份(在尾端区域超出尾端的部份,大约是一米或三英呎长度)中空且充满水;而控制棒的其他部份由碳化硼制成,是真正具有吸收中子能力的部分。因为这种设计,当控制棒一开始插入反应堆的时候,石墨端会取代冷却剂,反而大大地增加了核分裂的反应速度,因为石墨能够吸收的中子比沸腾的轻水少。因此一开始插入控制棒的前几秒钟,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反而会增加,而不是预期的降低功率。反应堆操纵员对于这一特点也不知晓,且无法预见。

水的管道垂直地穿过堆芯,当水温增加时水位将会上升,在核心之中产生温度的梯度效应。如果在顶端的部份已经完全地变为蒸汽,则效应会更恶化。因为顶端部份此时已无法被足够冷却,且反应会明显增强(相反地,CANDU反应堆设计中,水的管道水平地穿过核心,相邻的管道则是相反方向的流向,因此核心部分的水温变化较小)。

因为反应堆有巨大的体积,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建造电厂时反应堆周围并没有建筑任何作为屏障用的安全壳。这使得蒸汽爆炸造成反应堆破损后,放射性污染物得以直接进入环境之中。

反应堆已经持续运转超过一年以上,储存了核裂变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增强了不受控制的反应,使事故更难以控制。

当反应堆温度过热,设计的缺陷使得反应堆容器变形、扭曲和破裂,使得插入更多的控制棒变得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操纵员闭锁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保护系统——除非安全保护系统发生故障,否则是技术规范所禁止的。

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调查委员会报告指出,操纵员从反应堆堆芯抽出了至少205枝控制棒(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枝),留下了六枝,而技术规范是禁止RBMK-1000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15枝控制棒的。

三、国家影响: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份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

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1986年4月27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研究,内容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俄国核电厂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渠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分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根据俄国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俄国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而由TORCH 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份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苏联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36小时,就开始疏散住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居民。在1986年5月,即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约116,000名住在核子厂方圆30公里(相当于18英里)内的居民都被疏散至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经常会被称为疏散区域(Zone of alienation)。然而辐射所影响的范围其实能散播至超过方圆30公里外的地方。

核电厂爆炸事故对切尔诺贝利居民造成的长期影响一直备受争议,有超过300,000人脱离了灾难的威胁,但仍然有数百万人继续居住在污染区内。然而,那些受到低剂量辐射所影响的人,几乎没有死亡率增加、癌症或先天缺陷的症状。但是仍不能够确定其原因与放射性污染的关联。同时,前苏联当局在灾难中设置了障碍:科学研究也许因为缺乏民主的透彻性而受到限制。在白俄罗斯、一个受官方质疑的科学家Yuri Bandazhevsky,,因为错误评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马力(1000 Bq/kg) ,而被国家监控组织所拘留。

食物限制1986年4月,一些欧洲国家(除法国以外)已经强制实行食物限制,特别是菌类和牛奶。在灾难过后20年,主要限制制造、运输、消费过程中来自切尔诺贝利放射性尘埃的的食物污染、尤其是对铯-137指标的控制,以防止它们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在瑞典和芬兰的部分地区,部分肉类产品受到监控,包括在自然和接近自然环境下生活的羚羊等。

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典,芬兰,立陶宛和波兰的某些地区,野味〔包括野猪、鹿等〕,野生蘑菇,浆果以及从湖里打捞的食肉鱼类的铯-137含量达到每千克几千贝克。在德国一些野生蘑菇的铯-137含量甚至达到了40,000贝克/千克。按照2006年TORCH报告,这些地区的平均水平约为6,800贝克/千克,是欧盟规定的600贝克/千克的10倍以上。由此欧盟委员会已经表示:“对于从这些成员国进口的某些食物的限制必须在未来维持多年”。

在英国,根据1985起实行的食物和环境保护条例(Food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Act、FEPA),从1986年起限制了放射行指标超过1000贝克/千克的绵羊的迁移和销售。这项安全措施是根据欧盟委员会专家组第31项报告的建议而作出的。但是从1986年以来,受限制区域已经减少了96%: 从一开始限制区域几乎包括了9000个农场和400万头绵羊,到2006年已经递减到374个农场大约750平方公里的地区和约20万头绵羊。只有坎布里亚、北威尔士和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些区域仍然受到限制。

在挪威,萨米人受到被污染的食物的影响,有些驯鹿因为吃了地衣而受到污染,因地衣在从空气中获取养分的过程中吸收了放射性微粒。



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怎么回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事故事件回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⑶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包括哪些

一、核事故医学应急
1.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任务包括什么
核事故时,医学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任务大体包括:(1)对公众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防护;(2)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3)救治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4)对非放射性损伤和疾病进行救治;(5)做好卫生防疫工作;(6)食品与饮水的监测;(7)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2.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包括哪些内容?
为了对突发核事故能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对核事故医学应急要认真做好准备,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1)制订医学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2)建立医学应急救援队伍;(3)建立通讯和信息系统;(4)建立医学救援网络;(5)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6)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7)开展公众宣传和心理干预活动。
3. 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设在哪里
卫生部作为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核事故医学应急的组织协调工作。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挂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承担全国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指导工作。卫生部核应急中心下设三个临床部、一个监测评价部和一个技术后援部,第一临床部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血液病医院;第二临床部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人民医院;第三临床部设在解放军307医院;监测评价部设在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技术后援部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各专业技术部又下设若干个专业组,具体承担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和响应工作。
4. 核应急医学救援小分队
卫生部建立了核应急医学救援小分队,制定了小分队救援行动导则和响应程序,对救援小分队成员进行了培训,完成了小分队的仪器装备等,在突发核事故时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参与医学救援工作。
5. 与核应急有关的主要国际组织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是国际核事故的应急协调领导机构。这在2010年国际组织联合响应核应急合作计划里有明确规定。
根据现行的职责划分,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核应急情况下涉及公众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健康效应评估和提供技术咨询、建议或帮助(在被请求或允许提供帮助的情况下)。
辐射应急医学响应和援助网络(REMPAN)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包括辐射应急医学、剂量学、公众健康干预、长期监护和随访等专业在内的40多个机构组成的全球网络。它为世界卫生组织应对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提供技术支撑。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是该网络的联络机构之一。
6. 采取何种保护措施可减少辐射危害?
预防或减少核事故情况下外照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是疏散设施附近人口,较远地区人口就地避迁。摄取放射性碘会影响甲状腺,特别是对0-18岁的人群。因此为防止放射性碘的内照射危害,如果需要,应根据国家应急计划中的相关标准在医生和专业人员指导下有组织的服用稳定性碘(KI)。如果发生放射性沉降,应禁止食用叶类蔬菜和饮用受污染的水源。禁止食用被污染地区产的牛奶和乳制品。
7. 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和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避免皮肤暴露。
8. 一旦出现了核事故,周边地区公众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事故,周边地区公众必须做的首先是尽可能获取关于核事故的可靠消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根据政府部门的通知和要求,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应采取保护自己的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甚至安排实施有组织、有次序地撤离。
出现核事故时,公众特别注意要保持心态平稳,不要惶恐不安。
9.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减少放射性物质吸入。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对已受到或疑似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受污染人员采用淋浴方式去污,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被污染的地区。
10. 碘片(KI)能防辐射吗?
生理学上,人体内碘的主要来自于甲状腺的摄入,甲状腺摄入碘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放射性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稳定性碘在多数场合与其它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中蓄积。应在暴露前在医生和专业人员指导下有组织的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羽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11. 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
核事故发生后,事故周边地区人员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集中在甲状腺内,使甲状腺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12. 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品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禁止进口与销售。

二、放射防护基础知识
13. 什么是放射性?
物质能够发出射线的性质称之为放射性。
14. 人们的哪些活动有放射性?
放射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摄入的空气、食品、水中都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mSv;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mSv;平均一次胸片约0.1mSv等等。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15. 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哪些天然辐射照射?
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mSv,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mSv,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mSv,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mSv,食入为0.3mSv。可以看出氡是天然辐射中最主要的来源。
不同地区,天然辐射剂量是不同的,个人剂量变化范围很大。全球各地天然照射水平通常可相差3倍左右,但在一些地方可以高出平均水平10倍,有时甚至达100倍,这出现在所谓的天然高本底辐射地区。在我国,各省、地区的天然辐射剂量同样差别很大。例如,广东、福建天然辐射剂量较高,而北京则较低,其中,某些高本底地区的天然γ剂量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出2到60倍。
16. 主要的辐射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
主要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它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也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称之为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部对人体造成损伤,称之为外照射;β射线既可能造成内照射,又可能造成外照射。
17. 放射性可以测量吗?
放射性是可以测量的。自发现放射性现象以来,已经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的放射性测量方法和放射性测量仪表,不仅强放射性可以测量,弱放射性也可以测量。
18. 如何知道体内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通过专用设备进行体外直接测量,或者利用生物样品(主要是排泄物)进行分析,可确定体内是否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19. 辐射的健康效应有哪些?
辐射的健康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愈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受到超过剂量阈值照射的人员,其全身或任何受照组织、器官均可能发生确定性效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
随机性效应是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一般认为,在辐射防护感兴趣的低剂量范围内,这种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最主要的随机性效应是诱发癌症等,但在100mSv以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癌症发病率会增加。
20. 不同的辐射剂量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辐射可能对身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辐射的影响视乎辐射的强度、接触时间的长短及受影响身体细胞的种类而定。全身一次受到X、γ射线均匀照射的症状见下表。
受照剂量(mSv) 临床症状
250 无检出临床症状,可能无迟发效应
250~1000 血象有轻度暂时性变化,无其他可检出临床症状,但有可能有迟发效应,对个体总体上没有严重效应
1000~2000 可产生恶心、疲劳,1.25Sv以上,有20%~25%的受照人员发生呕吐,血象有明显变化,可导致轻度急性放射病
2000~3000 受照24小时内出现恶心和呕吐,潜伏期一周后出现毛发脱落、厌食、全身虚弱及喉炎、腹泻等临床症状,如既往身体健康或无并发症者,短期内有望恢复

3000~6000
半致死剂量
受照射后几小时内发生呕吐、恶心,潜伏期约有一周。二周后可见毛发脱落、厌食、全身虚弱、体温增高。第三周出现紫斑、口腔及咽部感染。第四周出现苍白,鼻血、腹泻,并迅速消瘦。未经治疗50%个体死亡

≥6000
致死剂量
受照射后1~2小时内发生呕吐、恶心、腹泻。潜伏期短,一周后出现厌食、全身虚弱、体温增高、紫斑、口腔及咽部发炎感染,并迅速消瘦。100%个体可能死亡

⑷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情况

2011年4月3日电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建筑外壳出现的“裂缝”是造成含有大量放射性污水泄漏的主要原因。不过,当抢险人员用水泥将这条20多厘米长的裂缝封死后,放射性污水依然汩汩流出。技术人员怀疑,堵漏水泥可能被源源不断的污水“冲走”了。
从裂缝中排出的污水1小时的放射量就相当于福岛核电站工人年度可允许辐射量的四倍。日本考虑用能快速凝固的“聚合体”材料来堵住裂缝。与此同时,日本还开始向核电站地面喷射这种类似“超级胶”的物质,希望能将扩散出来的放射性物质“粘”在原地。
据悉,这条裂缝位于在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侧面的混凝土墙壁上。井内积水表面辐射水平超过每小时1000毫西弗,并正在通过裂缝连续流入太平洋。不过,负责核电站运营的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其他5个反应堆附近建筑尚未发现类似的泄露现象。
调查人员推测,上述裂缝可能是在“311”特大地震中产生的。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摧毁,因此造成四座反应堆中燃料棒温度过高。抢险人员只能通过注入海水这一既原始又破坏性强的方式来为其降温,结果产生了大量辐射超标的废水。
此前,日本政府已经暗示,原本就“超期服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将在险情排除后彻底报废。受核泄漏污染影响,该电站周边的蔬菜牛奶中都发现了放射性污染物。因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都面临着来自民众的强大压力。
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鼓纪男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东电将会对此次核泄漏事件负全责”。不过,日本政府认为,泄露到太平洋中的放射性污水将“很快被海水稀释到无害程度”。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海水放射性辐射超标4000倍以上。
过去三周来,救援人员为了帮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反应堆降温,向其喷射了数千吨海水和淡水。因电站内用来储藏冷却水的罐子都处于接近饱和状态,这些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冷却水”无处排放。救援人员只能将其暂时排放到漂在海上的临时储藏罐中。
为了减少“水量”,抢险人员还开始考虑用别的方法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六座反应堆降温。其中包括“低温空气”等“雾化水”策略。因反应堆内核燃料棒温度依然较高,因此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远远没有缓解,而且泄露的冷却水“源头”何在也是个谜。
由15人组成的美军防辐射部队先遣队抵达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并就在日任务和活动准备与日本自卫队进行协调。五角大楼计划派遣由约155人组成的防辐射部队帮助日本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这些特种部队队员来自美军海军陆战队,但具体任务待定。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70%的核燃料棒、2号机组33%的燃料棒可能已经损坏,这让外界非常担心这座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朱棣文也表示,从该核电站上空测得的温度来看,1至4号机组的核废料池水位正常,温度处于可控状态。
核电站安全壳构造
福岛核电站的安全级别比切尔诺贝利高一级的核电站,它主要由塑料外壳与混凝土外壳构成,造成的辐射面积与危害会比切尔诺贝利小得多。
韩联社2011年3月15日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称,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在茨城县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比平常高出100倍,神奈川县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平时高出近10倍。此外,在千叶县的市原市等地也检测到了较高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气象厅2011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至少有20座火山在大地震后曾出现活跃迹象。另外,日本将通过新设地震仪调查海底断层。
日本气象厅8日公布了3月份全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概况,指出3月11日发生日本大地震后,全国至少有20座火山曾出现了活跃迹象。不过这些火山“目前还没有立即要喷发的征兆”,而且大部分已经恢复了平常状态。
日本气象厅8日还宣布,为了详细调查引起地震的断层位置和形状,将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新设海底地震仪,对从福岛县到千叶县的近海海底进行观测。为此次观测准备的40台海底地震仪具有“自动上浮”功能。它们到达海底后,自动开始观测,在收到母船信号后,会浮出水面,以供回收。
日本国土地理院8日宣布,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海啸浸水面积,在东北地区的青森、岩手、宫城和福岛四县合计达到了507平方公里。国土地理院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航空照片调查农田、市区的浸水情况,然后再对照卫星照片进行计算。
国土地理院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到从岩手县到千叶县的太平洋沿岸地壳在大地震之后的约1个月时间内向东偏移了20至40厘米。
另据《读卖新闻》8日报道,受大地震影响,东京等11个地区的上千栋建筑受到地下水上涌的损害,一些道路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也因此无法使用。
排放核废水,日本不能独断专行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洋排放低浓度核废液后,韩国一度提出此举可能违反国际法。日本外相则表示,排放不会立刻带来问题,是否就此事先向有关国家通报,由日本自主判断。笔者认为,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处理中负有一系列国际法义务。虽然排放核废液是否必要与合理,取决于许多事实因素,在日本未向国际社会作出充分、全面、准确通报前尚难断定是否违反国际法,但日本最起码应确保各相关国家的充分知情权。
根据一般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日本有义务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对于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应事先评价其可能影响,并观察、测算、估计和分析其影响。在获知海洋环境有受到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受到污染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及各主管国际组织。相较受自然灾害造成污染而言,日本主动排放核污水,理应更积极履行上述义务。
日本官员震灾后首度进入福岛核电站内视察
中新网2011年4月10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9日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停留约45分钟。这是福岛第一核电站3月11日发生事故后,首度有日本政府官员进入该厂厂区。
海江田万里负责监督日本全国50多座核能发电反应堆,他在9日上午抵达福岛县后,先与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会谈,随后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 2011年5月17日,日本各大媒体集中披露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受灾始末。这是东京电力公司首次向公众详细介绍福岛核电站的受灾情况。
东京电力向公众展示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央控制室记录灾情进程的白板。白板上显示,3月11日下午3时50分,也就是地震后约一个小时,计算水位的电源断了,炉内水位不明。当天晚上9时51分,东电开始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福岛第一核电站救灾情况非常复杂,5月初向1号反应堆注入的10000吨海水,被发现只剩下不到5000吨,燃料棒出现了熔化的迹象。据东电方面推测,可能是燃料棒的温度烧穿了炉底,导致多达5000吨的高浓度废水外漏,进入了地下室和机房等空间内。但这样的环境无法让人进入作业如何抢修尚不得而知。
最新的消息称,2号、3号反应堆内的压力也非常不稳定。2号反应堆底部的压力抑制室损伤,而3号反应堆的顶部建筑物损坏。据推测,2号、3号反应堆内的燃料棒也有熔化的可能,这无疑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两天前,东电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取水口海水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海水中铯-134的浓度是每毫升200贝克勒尔,是日本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值的3300倍,意味着3号反应堆内的高浓度污水同样有泄漏的迹象。据估计,3号机组内部约有2200吨污水,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在将其以12吨/小时的速度转移到附近的废物集中处理厂。同时,为了储存核废水,日本政府从静冈县调用了一艘大船,用于临时存放高浓度污水,内部中空的水箱能够容纳10000吨污水。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2011年5月17日宣布,日本政府决定接受IAEA调查团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现场调查。IAEA近20名核专家将于5月24日至6月2日,实地调查并“初步评估”核电站泄漏事故。
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同意IAEA专家直接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调查。
IAEA调查团将由英国首席核查员怀特曼带领。日方将派出一个小组,由首相特别助理细野豪志负责,与调查团讨论事故处理方案。
IAEA发表声明说,调查团将了解日方从核事故汲取了哪些教训,根据原子能机构设定的安全标准,确认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评估。
IAEA召开核能安全部长级会议,调查团届时将提交核事故评估报告。日方也将提交报告。

⑸ 前苏联的核泄露事件是怎么回事

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在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严重核污染的事件。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技术陈旧、安全设计不完备和管理不善,成为人类核电能开发史上最为严重的一起事故,使全世界震惊。

事故中有31人死亡,233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损伤,附近13万居民紧急疏散,损失惨重,据苏联官方公布损失在35亿美元,事故造成的潜在和间接损失还难以计算,预计将有成千上万人受辐射致癌,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波及范围大,使得欧洲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主要影响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分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

在事故后,隔离区内变成部分野生动物的天堂。虽然动物也饱受辐射之苦,但比起人类对它们的伤害是非常轻微的,所以对它们而言事故的发生反而是好事。在隔离区内的动物比如老鼠已适应了辐射,它们和没受辐射影响地区的老鼠寿命大约相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⑹ 切尔诺贝利事故30周年,核辐射为什么恐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事故30年后,核灾难远未结束。在俄罗斯,仍有150万人居住在14个被官方认定为受核辐射污染的地区。

⑺ 国际上,是采用什么标准衡量核事故威胁程度的

可能对于公众群体而言,只要发生核事故,就绝对是捅破了天的超级大事件,尤其是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至今普里皮亚季对人类而言还是一座无法重返的“生命禁区”,科学家甚至推测当地的核辐射甚至仍然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超过几个世纪,所以某些特殊事故的发生,就让人们自觉将核事故等同于死亡,等同于那些最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第7级即特别重大级,也是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的最高等级,目前仅有两次7级核事故,它们分别是发生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所造成的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和发酵中,均分别造成了半径20到30千米的“人类禁区”。

⑻ 详细介绍一下切尔诺贝利发生事故的过程

事件回放
燃烧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到2006年,官方的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至少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对于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缺乏理论支持。 死亡人数:9.3万人 致癌人数:27万人 经济损失:180亿卢布
编辑本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 东经30度6分41秒)是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Прип'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19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着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发生时仍在建造中。 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编辑本段事件起因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第一个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责只归于核电站操作员。第二个则是发布于1991年,认为事故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简称RMBK)的设计缺陷引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现在一些独立的专家相信两个理论都并非完全正确。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反应堆问题报告的事实。根据Anatoli·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将其蓄意隐瞒。(造成这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广泛地吹嘘未有RMBK资格员工:厂长V.P. Bryukhanov,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 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Anatoli Dyatlov, 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VVER反应堆的小版本即苏联海军的核潜艇的设计。) 在细节中, ⊕反应器有一个危险高正面空系数。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如果蒸汽气泡形成在反应器冷却剂中,核反应加速,如果没有其它干预,将会导致逃亡反应。更坏的话,在低功率输出,这个其它因素未补偿正面空系数,会使反应器不稳定和危险。反应器在低功率的危险对工作人员是与预计相反和未知数。 ⊕反应器的一个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设计。在一个核反应堆,控制棒被插入反应堆以减慢核反应。但是,在RBMK反应堆设计,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当控制标尺被插入时,最初的数秒钟冷却剂被控制棒的空心外壳偏移了。因为冷却剂(水)是中子吸收体,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实际上上升。这情况也是与预计相反,而反应堆操作员亦不知情。 ⊕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犯了规程,部分是由于他们未察觉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一些程序的不规则促成了事故发生。另一原因是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 重要注意的一点,是操作员关上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系统,除非安全系统发生故障,否则这是技术指南所禁止的。1986年8月出版的政府调查委员会报告,操作员从反应堆核心至少拿去了204支控制棒(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支),留下七支。同样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30支控制棒。
编辑本段事件经过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器预定关闭以作定期维修。并决定在这场合作为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的机会,在电力损失情形下发充足的电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动力(特别是水泵)。像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对柴油发电机可利用作为待命,但并不能瞬间地起动—反应堆将因此被使用转动涡轮,到时涡轮会从反应堆分离和在自己的惯性之下力量转动,而测试的目标是确定当发电器起动时,涡轮是否在减少阶段能充足地供给泵浦动力。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而结果是失败的(那是涡轮产生了不足的力量在减少阶段供给泵浦动力),但另外的改进提示了对其它测试的需要。 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地进行测试,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器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减少至700百万瓦特。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的延迟时,反应堆控制员太快地减低能量水平,实际功率输出落到只有30百万瓦特。结果,中子吸引而成的裂变产品氙-135增加了(这产品典型地在更大的功率情况下,在一台反应堆中消耗)。力量下落的标度虽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限制,但员工组的管理者选择不关闭反应堆并继续实验。后来,实验决定“抄捷径”和只上升功率输出到200 百万瓦特。为了克服剩余氙-135的中子吸收,远多于安全章程数量的控制棒由反应堆拔出。在4月26日上午1点05分,作为实验一部分,被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起动了;水的流量由于这行动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指定。水流量在上午1点19分增加了—因为水也会吸收中子,在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手工撤除控制棒,导致一个极不稳定和危险操作条件。 上午1点23分04秒,实验开始了。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在控制板没有显示任何情况,并且看起来所有反应堆员工并未充分地意识到危险。水泵的电力关闭了,并且被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水流的速度减低了。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因为冷却剂被加热,个别的蒸汽在冷却剂管道形成。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有一个高正面空系数,意味着在没有水时的中子吸收的作用使反应堆的力量迅速地增加,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操作变得逐渐变得不稳定和更加危险。上午1点23分40秒操作员按下了命令“紧急停堆”的AZ-5(“迅速紧急防御5”)按钮—所有控制棒的充分的插入,包括之前不小心地拿走的控制棒。这是否作为紧急措施,或只是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作为关闭反应堆定期方法,并不清楚(反应堆预定被关闭作为定期维修)。这通常意味着紧急停堆的命令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迅速力量增量的一个反应。另一方面,总工程师Anatoly·Dyatlov,在事故时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写在他的书上: “在1点23分40秒,集中化控制系统之前……没有登记能辩解紧急停堆的任何参量变动。依照陈述委任……会集和分析很多材料,在它的报告,没确定原因为什么命令了紧急停堆。并没有需要寻找原因。反应堆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被关闭。” 由于控制棒插入机制(18至20秒的慢速完成),棒的空心部份和冷却剂的临时移位,逃走导致反应率增加。增加的能量产品导致了控制棒管道的变形。棒在被插入以后被卡住,只能进入管道的三分之一,因此无法停止反应。在1点23分47秒,反应堆产量急升至大约30 千兆瓦特,是十倍正常操作的产品。燃料棒开始熔化而蒸汽压力迅速地增加,导致一场大蒸汽爆炸,使反应器顶部移位和受破坏,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在屋顶炸开一个洞。为了减少费用,和它的体积太大,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方式兴建。这令放射性污染物在主要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而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在一部分的屋顶炸毁了之后,氧气流入---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被结合—引起了石墨火。这火灾令放射性物质扩散和污染更广的区域。 由于目击者的报告和站内纪录不一致,有一些争论认为确实的事件是发生在当地时间1点22分30。最后共同同意的版本被描述在上面。根据这种理论,第一次爆炸发生了在大约1点23分47秒,操作员在七秒以后命令了“紧急停堆”。
编辑本段后事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若能立即撤离,则可大幅减少受害者数量及程度)。 事故后3天,莫斯科派出的一个调查小组到达现场,可是他们迟迟无法提交报告,苏联政府还不知道事情真相。终于在事件过了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此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之后数个月,苏联政府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原因之一为遥控机器人的技术限制,加上严重辐射线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
编辑本段即时的影响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份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 事故后,全欧洲受到核辐射的剂量示意图
1986年4月27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研究,内容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俄国核电厂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管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份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根据俄国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俄国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而由TORCH 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份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5–12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将会上升2%。另外,已经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俄国科学家报告指出,切尔诺贝利4号机反应炉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他们也估计这些物质大约有5%-30%流到外面。但根据曾经到过石棺反应炉做后续处理的清理人(例如Usatenko和Karpan博士)说反应炉内只剩大约5%-10%的物质。反应炉的照片里显示了反应炉完全是空的。因为大火引发的高温,让许多辐射物质冲向大气层高空,并向外四面八方扩散。 在灾难中,负责复原及整理的工作人员,我们将他们称为“清理人”。清理人在清理的过程中接受到非常高剂量的辐射。根据俄罗斯的估计,大约有300,000到600,000的清理人在灾变后的两年内,进入离反应炉30公里的范围内清除辐射污染物。 奖励灾难调查员的苏联纪念章
在被辐射污染的地区里,有许多小孩的辐射剂量高达50 戈雷(Gy)。这是因为他们在喝牛奶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生产而被辐射污染的牛奶,当地牛奶是被碘-131所污染,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许多研究发现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小孩也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根据日本原子弹爆炸的事后调查统计预期,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白血病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增加。但直到目前为止,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还不足以在统计学上推断,并和辐射外泄有关。但是,事实证明了在切尔诺贝利地区里,畸形婴儿的出生率的确是升高了,有调察显示证实是由辐射灾难余后的辐射尘,所导致的结果。
编辑本段事故之后
切尔诺贝利电厂并没有因为4号机组出问题而停止运作,只是封闭了电厂的4号机,并且用200米长的水泥与其他机组隔开,但由于缺乏能源,所以乌克兰政府让其他三个机组继续运作。1991年在2号机组发生一场火警,乌克兰政府当局随后宣布2号机组无法修复,并须终止运作。1996年11月,在乌克兰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总署的协议下,1号机组停止运作。2000年11月乌克兰政府总统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在一个正式典礼上关闭了3号机组的运作。至此,整个切尔诺贝利发电厂就停止发电,永远不再运作。
未来所需要的维修
损毁的4号机组现正使用石棺水泥围墙保护着以阻止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原因是在于当时以工业遥控机器人搭建的石棺正在严重地变旧。如果石棺倒塌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机组释放出有辐射性的尘埃。这些石棺脆弱程度连一阵小型的地震,或一阵强烈的大风,都也可能引至其屋顶倒塌。因此,当局曾经研究出好几种帮助围墙的方案。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炉内大约还有95%的燃料(180公吨),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 PBq)。 现时残留在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经硬化成陶瓷状物质。它们主要在事故发生初期时,反应堆的核心碎片能在反应炉内四处流窜,并且和其他灰尘和熔岩状的“燃料覆盖物质”(fuel-containing materials, FCM)构成。现时仍不能够确定这些陶瓷状物质何时会延缓释放放射性物质。 透过秘密的估计,在该核电厂里有至少有4公吨的放射性尘埃。不过,最新的估计已经调查了关于燃料的数量,并保持在反应堆中的份量。一些估计指出,现在安置在燃料反应堆内的总数量,大约只有原先燃料的70%。由于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因此失去了那5%的燃料。而且,一些清算人估计原先的燃料5 V10%,只装在这个石棺里面。 至于其他方面,水继续漏入反应炉。在整个反应堆大楼内,被淹没的环境散播出放射性物质。而反应堆大楼的地下室,同时也缓慢地充满被核燃料所污染的物质,并且释放出有放射性的废物水。虽然已经修补了在屋顶上形成的洞口,但是该洞口也只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恶化。 当这个石棺不能透气时,加热比加冷更加容易,这提升了在该核电厂的湿度水平。同时亦在反应炉的高湿度当中,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混凝土和钢。
进一步倒塌的后果
目前反应炉的废墟楼顶正是由该反应堆大楼所建造。两个所谓“庞大的梁”,不单是支撑了反应炉的屋顶,还支援了其他倚赖架构的回应堆大楼墙。如果回应堆大楼的墙和反应炉的屋顶倒塌,惊人数量的放射性灰尘和粒子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令辐射物质毁灭周围的环境。 对反应炉更进一步的威胁的是石棺位置本身就已经很不安全,因为瓦砾正在差不多垂直的位置中,才能够支持它。如果石棺的倒塌,将会进一步加重核电厂的压力,同时散播出放射性物质。 这个石棺除了覆盖已破坏的反应堆,也包含在4号反应堆上的残余放射性物质。当提出一个新的石棺设计时,只能预期最多只有100年的寿命。所以,永久的石棺建设将无疑对工程师来说,是一项具挑战未来多代的工程。
编辑本段永远的噩梦
堵住污染源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清除核辐射尘埃则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年之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在莫斯科一处公墓内,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因为他们的遗体成为了足以污染正常人的放射源。 核尘埃几乎无孔不入。核放射对乌克兰地区数千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都造成了污染。 乌克兰共有250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多万名儿童。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在经济 上,前苏联损失了约90亿卢布:善后处理费用40多亿卢布,农业和电力生产损失40多亿卢布。专家估计,除核电站本身的损失外,仅清理一项就得花几十亿美元,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亿美元。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区将对游客开放(但必须穿防护服) 据俄新社12月12日报道,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部长巴洛加12月12日宣布,从2011年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将对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计划组织前往该地区参观的经常性、系统性旅游线路。 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在陪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考察切尔诺贝利地区时宣布,截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方向仅限于极限旅游,不是大众旅游类型,只针对几家私人公司组织的外国游客开放。巴洛加认为,切尔诺贝利地区领土应当向广大普通游客开放,乌紧急情况部正在进行大量工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前汇报工作成果,争取在明年1月份使这种参观成为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旅游形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支持乌克兰紧急情况部的旅游倡议,她表示,参观切尔诺贝利地区可以让人们了解悲剧历史,再次认识核设施安全的重要性。虽然这是一段非常悲伤的历史,但这种旅游吸引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潜力。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乌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指出,用于全部覆盖第4机组的新“掩体”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这是一个长150米,宽260米,高105米拱形建筑,用于全部遮盖第4机组连同此前建造的临时性防护设施“石棺”。“掩体”项目由国际社会捐助支持,建设资金由八国集团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共28个国家负责筹措,建设基金由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管理。该项目经过10多年的选择和论证,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它应当切实有效地保护事故地区周围环境,同时确保可部分安装和拆卸有故障的和不可靠的结构,相信这套综合性防护设施能在2015年建成并使用。此前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克柳耶夫宣布,由于安全要求大幅提高,“掩体”项目总造价已由2004年的5.05亿欧元提高到现在的8.7亿欧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承诺,联合国今后仍将继续全面支持该项目建设,乌政府也应和国际伙伴就此继续对话。
编辑本段事故区开放
中广网北京1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乌克兰政府日前宣布,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周围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预计切尔诺贝利周围地区从今天起将向游客开放。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一座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把反应堆上重达2000吨的盖子炸飞,释放出来的放射性微尘比广岛原子弹多400倍。 事故亲历者、工程师尤里·科尼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空蓝、鲜血般的红色犹如彩虹非常美丽。 俄新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当我们靠近第四区,并在上头盘旋,我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们飞到第四区上空时,我打开直升机窗户,我当时并不知道犯下大错。我只设法拍了12张照片,回到基辅后,我开始处理照片,我看到底片全都是黑的,没什么色彩,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照片全都暴露在放射线中。 切尔诺贝利当地居民尤莉亚玛琪:我记得幼稚园的老师给我们吃碘片,然后父母亲前来接孩子,大家都跑来跑去,但是并不慌张,我们以为顶多离开3天而已,他们要我们上巴士,我清楚记得我得挑选要带走的玩具,我有很多洋娃娃,我想全部带走却不行。我们甚至来不及带保暖衣物。 那么游客目前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参观是否还有被辐射的危险?乌克兰政府为什么开发这一旅游项目?中央台记者张加宁、费磊、实习记者张雅佼为此专访了国家核电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郁祖盛。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惨痛的记忆像是仍在隐隐作痛的伤疤,没有被人们遗忘。核安全专家郁祖盛认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远未消除。 郁祖盛:这是全人类第一次大面积的放射性的释放,跑到环境里面去,当时正好刮西风,所以大量的放射性就跑到欧洲去了,欧洲在经过空气对流沉降,大量的放射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漂移以后落下来,当时东西德还没有合并,西德就发现什么呢?牧草上沾染了放射性牛吃了牧草产生的奶也带有放射性,两个礼拜的牛奶全部倒掉,这是在周边的影响。对当地切尔诺贝利电站当地的影响就是以核电站为中心,30公里范围内几十万人全部迁走,现在事过二十年了,人还没有仍然没有回来,那个地区变成相当于死城。有统计数据表明为了挽救消除这个事故的后果,所花的钱和人力物力大概是建这个核电站的100倍。 有评论认为,乌克兰政府把切尔诺贝利设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是想要促进经济发展,郁祖盛认为,如果把这里作为核安全教育基地,在引导下进行参观,还是安全的。 郁祖盛:应该说他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来进行这种旅游,而这个旅游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核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不能再出现核事故,实际上是一种安全的教育,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管怎么样所有旅客的安全还是在这个国家的标准范围之内,应该说没有问题,因为事过20年了,真正的核心部位实际上是去不了的,只能到周围看一看,看看二十多年来当时的一遍一遍惨象,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都变成死城,茅草长的比房子还高,在保留安全情况下搞特定路线的参观应该是可以的,至少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安全问题。 不过,不同地点的“放射性强度”存在很大变化。从禁区放射性最小的地方到放射性最大的地方,其差距高达1:1000。游客必须在严格的指导下参观,因为其实直到现在,科学界关于核事故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还没有完成。 郁祖盛:因为放射性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生态基本上都恢复了,不管动物也好植物也好还是很繁茂的,那么它整个的消除的核放射,核的后果消没消除,这个估计可能不一样。有人说放射性好比说在这个反应堆当中会产生一些二系元素,长周期的放射性元素,所有的放射性无害化主要唯一的一个途径就是衰变,二级衰变周期非常长,虽然量很少,30公里范围之内到现在还没有恢复人类居住,那么对周边的影响和对30公里以外应该说到20年以后的今天没什么影响了,这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卫生组织发表过很多文章,比说对人类疾病,对于癌症做过统计,究竟有多大影响,应该说对于当时切尔诺贝利周围儿童的白血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他的癌症并没有做对照并没有明显的自增加,切尔诺贝利长期对人类和生物的后果应该说现在还没法得出一个非常严谨的细分。 我们走进了最危险的无人区。红灯亮了:我们所受的核辐射超标了。

⑼ 如何做关于切尔诺贝利的研究性学习

众所周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世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位于乌克兰基辅(Ukraine)市以北130公里左右基辅州普里皮亚季镇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
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鉴于当前核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地的核电站也越来越多。切尔诺贝利事件会给我们对有关核事故的处置以及核泄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一些前车之鉴,你们可以针对以上具体内容开展研究。这些相关的材料完全可以通过搜索在网上获取得到,这种研究形式属于典型的文献调查类研究,最后只要将获得的材料整理后攥写论文即可。
还是那一句话,别巴望着别人替你们做,该自己完成的任务还是得自己去完成。团队分工合作,一个双休日足够可以完成任务。

⑽ 核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方法

嗬嗬,你想干什么?帮你写论文?帮你申请课题?申请下来,经费分给我点,我给你写。

建立和健全我国核应急法规体系 2006-04-25
核事件分级 2006-04-25
我国的核应急 2006-04-25
核应急体系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 2006-04-25
我国核应急组织体系示意图 2006-04-25
国家核应急预案 2006-04-25
应急计划区 2006-04-25
应急状态分级 2006-04-25
严重核事故场外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示意图 2006-04-25
公众防护措施 2006-04-25

阅读全文

与核事故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38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92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14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497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64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44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10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79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5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32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59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98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93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61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800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8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2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60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3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