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以及具体操作如下:
1、样方法
其原理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值。
2、标志重捕法
其原理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即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为N,其中标志数(重捕前放回的标志个体数)为M,重新捕获的个体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
(1)植物研究调查方法扩展阅读:
标记重组法的注意事项:
1、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
2、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
3、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
4、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上次一样。
B.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与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无样地取样技术(指不规定面积的取样,如点四分法.)、有样地取样技术(指有规定面积的取样,如样方法(最小面积调查法)、样线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① 样方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② 面积扩大的方法
A.从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法:通过中心点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两条线上依次定出距离中心点的位置.将等距的四个点相连后即可得到不同面积的小样方.在这些小样地中统计植物种数.如图1.
B.从一点向一侧逐步扩大法:通过原点作两条直角线为坐标轴.在线上依次取距离原点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标轴的垂线分别连成一定面积的小样地.统计植物种数.
C.成倍扩大样地面积法:按照图3所示方法逐步扩大,每一级面积均为前一级面积的2倍.
③ 记录方法:以面积大小为x轴,以种数为y轴,填入每次扩大面积后所调查的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则曲线上由陡变缓之处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积.
④ 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⑤ 样方数目:乔木:2个;灌木:3个;草本:5个.
(2)样线法
① 样线的设置: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的一侧设一条线(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待测点(起点).沿起点分别布线进行调查.
② 样线的长度和取样数目:草本:6条10m样线;灌木:10条30m样线;乔木:10条50m样线.
③ 样线的记录:在样线两侧0.5m范围内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N).
(3)四分法(中心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
① 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
C. 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在进行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时,取样的方法较多。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取样方法:
1.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图8-4)。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2.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4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4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D. 调查区域植物多样性用什么方法
A、聚合酶链反应用于体外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
B、测定基因组全序列属于微观领域,而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属于宏观领域,B错误;
C、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C正确;
D、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E. 如何调查校园绿色植物分布、种类、名称等等情况
首先,你应该先确定你准备调查的对象有些什么?比如乔木、灌木或草本。一般校园植物的调查主要是常见的乔木或灌木。范围有多大,主要在哪里?操场、教学区或宿舍区等等。其次你应该对对象进行采样,最好是自己能先认识一些植物,不认识的拍照后再请专业教师进行鉴定。这期间要做好记录。最后当然是汇总成调查报告了。
F. 如何开展植物群落调查
一、
目的与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无样地取样技术(指不规定面积的取样,如点四分法。)、有样地取样技术(指有规定面积的取样,如样方法(最小面积调查法)、样线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①
样方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②
面积扩大的方法
a。从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法:通过中心点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两条线上依次定出距离中心点的位置。将等距的四个点相连后即可得到不同面积的小样方。在这些小样地中统计植物种数。如图1。
b.从一点向一侧逐步扩大法:通过原点作两条直角线为坐标轴。在线上依次取距离原点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标轴的垂线分别连成一定面积的小样地。统计植物种数。
c.成倍扩大样地面积法:按照图3所示方法逐步扩大,每一级面积均为前一级面积的2倍。
③
记录方法:以面积大小为x轴,以种数为y轴,填入每次扩大面积后所调查的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则曲线上由陡变缓之处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积。
④
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⑤
样方数目:乔木:2个;灌木:3个;草本:5个。
(2)样线法
①
样线的设置: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的一侧设一条线(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待测点(起点)。沿起点分别布线进行调查。
②
样线的长度和取样数目:草本:6条10m样线;灌木:10条30m样线;乔木:10条50m样线。
③
样线的记录:在样线两侧0.5m范围内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n)。
(3)四分法(中心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
①
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
G. 生物学中有几种调查方法
调查:1、生态调查
(1)种群密度调查:植物---样方法(选取样方时,要随机选取)
动物---标记重捕法
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观察(要用到血细胞计数板)
(2)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
2、遗传调查
(1)发病率调查---在随机人群中进行
(2)遗传方式调查----在家系中调查(就是家族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种类)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B、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C、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H. 要想想要了解校园里植物的种类我们采用的调查方式是什么
1、如果要了解校园种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应该采取的科学方法是调查.
2、D(鲤鱼、草鱼、水草、荷花、虾、鸭等生物生活在水中,松、杉、月季、玉米、麻雀、等生物生活在陆地上)
I. 对于植物的调查都有哪些研究
从19世纪以来,有很多的科学家对植物的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进行了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论。
1.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论
在有关植物研究的记载中,人们通常将德坎道尔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科学家。他通过对植物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探究栽培植物地区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栽培植物的起源》这两部着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一书中提到说,经过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后得出,其中有199中植物是起源于旧大陆,占植物种类总数的88%以上。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西南亚和埃及、热带亚洲地区可能是最早驯服这些植物的地方。
2.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世界上的植物研究中,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着名的科学家就是瓦维洛夫,他根据先人研究的学说和方法,进一步的加深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1923年,他组织了植物考察队,在世界上的60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植物栽培起源考察,历时10年,一共搜集了共25万多份有关栽培植物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科学实验后,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发表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的论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把世界分为八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论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树、农作物和其他近缘植物600多个物种的起源地。
3.勃基尔的栽培植物起源观
科学家勃基尔在《人的习惯与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讲解了植物随人类氏族的活动、生长和迁徙而驯化的过程,论证了东半球多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并总结出了有关瓦维洛夫方法学上主要缺点,认为全部证据都取自植物而不问栽培植物的人。同时他还提出有关影响植物驯化和栽培的一些重要观点,如“驯化由自然产地与新产地之间的差别而引起。”和“对驯化来说隔离的价值是绝对重要的。”这两个重要理论点。
4.达林顿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学者达林顿在研究植物的栽培和起源时,主要是利用细胞学方法用染色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纳了许多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划为9个大区和4个亚区,有西南亚洲、地中海以及欧洲亚区;埃塞俄比亚和中非亚地区;中亚;印度和缅甸;东南亚;中国;墨西哥和北美,以及中美亚区;秘鲁和智利;以及巴西和巴拉圭亚地区。除了新增加了欧洲亚区以外,基本上与瓦维洛夫的划分相近。
J. 简述植物群落标准样地调查的准备与步骤
1.样方法
测绳、皮尺、钢卷尺、2米秆两根
外业调查方法
a.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20*20m样地,每间隔5米拉直线等距设置16个样方,调查每个样方内乔木、灌木;在每个5*5m样方的四个顶点设置四个草本样方,面积1米×1米。
b. 样方内乔木记载每株树(胸径4cm以上)坐标、树高、胸径、冠幅、第一活枝高、繁殖方式(丛生或单株,丛生者株数)生长状况等,记录数据。
c.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分布状况等,记录。
2. 点四分法
在所要调查的林分中,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若干条平行线,在线上每隔5米或10米机械布点(或进行随机布点)。在每个点上用木杆作一垂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中找距点最近的一棵树,记载树种名称,测定点树距离、胸径、树高,共计测定20个点,记录数据。
透光度调查
在林内和林外同时用照度计进行观测。在林内每隔3-5米机械布点20个,在每个点上分四个方向测定照度值,记入《表17 林内照度调查统计表》。
郁闭度调查
在林内每隔3-5米机械布点100个,记载郁闭的点数,计算出郁闭度。
重要值计算
种的多样性计算
①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均匀度
②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