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明显提高吗
10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彻夜奋战的画面,成为不少民众难忘的记忆。但当年救援知识、救援装备相对缺乏,救援手段较为落后,造成救援的实际效率降低。此后十年间,中国成立了多个应急救援管理研究及培训机构,使救援能力显着提升。
与此同时,240个地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职责和责任落实,271个地级市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有效保证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来源:中国新闻网
② 我国地震救援有那些高科技装备
国内地震救援高科技设备并不很多,主要还是以人力为主。使用的科技装备有生命探测器,可以通过监视心跳和生物电来发现被埋失踪人员。这种仪器在汶川地震中有使用。另外听说过国内生产了一种蛇形机器人,用于灾害救援,搜寻失踪人员,不知投入使用了没有。另外还有液压钳和液压扩张器,用来解救被困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人员,这种设备在消防破门时和交通事故中使用较多,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另外还有用于调度和预警救援人员的遥感设备和通讯设备,在平时的气象/探矿/军事中有不少应用。另外有的大型机械设备都是比较普通的。
③ 地震救援方法
现场施救必须注意:
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搬运时,要注意避免脊柱损伤。凡发现、怀疑有脊柱骨折者,搬运应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弯曲和扭转,以免加重伤情。搬运时,绝不能用帆布担架等软式担架,要用硬质硬板担架;严禁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等搬动方式,此种方法极易造成脊髓损伤而致终身截瘫。正确搬运伤员的做法是,由三四人分别托扶伤员的头、背、臀、腿部,抬放至硬质担架上,然后固定运送。骨折的伤员应该用夹板,或就地取材用树枝、雨伞、木棍等予以固定。找不到固定物时,大腿骨折的固定可用健肢做固定,如左大腿骨折时用右大腿做固定,用带子缠绕。
有不少病人有明显的头部外伤,但也有一些人无明显的头部损伤,却有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失语、昏迷,并有清水样液体自头部伤口或耳朵里流出,这时应想到有颅脑损伤。对此类伤员,头部要安稳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外流的脑脊液(即清水样液体)要加厚包扎。
地震伤害中最常见的是挤压综合征。对挤压伤员,应尽快解除压迫;在解除压迫后,伤肢不应抬高,避免活动;对能行走的伤员,应限制活动;不应热敷、按摩伤肢,以防加重肢体缺氧;肢体禁用加压包扎或止血带。
④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于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正式投入运行的
2008年6月2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主任吴建春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说,由该中心负责管理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已在北京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位于着名的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内,作为全国第一座专业化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是集地震救援训练、应急管理、紧急搜救、医疗救助等专业训练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志愿者培训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