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同个体的表达同一微管结合蛋白的基因序列是相同还是相似例:tau蛋白!
微管系统是神经细胞骨架成分,可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微管由微管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组成,Tau蛋白是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正常脑中Tau蛋白的细胞功能是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其聚合形成微管;与形成的微管结合,维持微管稳定性,降低微管蛋白分子的解离,并诱导微管成束。Tau蛋白基因位于17染色体长臂。正常人中由于Tau蛋白mRNA剪辑方式不同,可表达出6种同功异构体。Tau蛋白为含磷酸基蛋白,正常成熟脑中Tau蛋白分子含2~3个磷酸基。而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患者脑的Tau蛋白则异常过度磷酸化,每分子Tau蛋白可含5~9个磷酸基,并丧失正常生物功能。
Ⅱ 如何将细胞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药学研究
经历了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药学细胞生物学》一书终于完稿待印。在欣慰之余,编写组的
全体人员期待着借此书同读者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沟通。
细胞生物学是最活跃的生物学科之一,其知识结构更新迅速,而药学版细胞生物学书籍国内
外尚无先例可借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改变国内药学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一直只
能选用《细胞生物学》或《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而与药学专业有一定偏离的被动局面,我
们竭尽所能,编写了此书。
鉴于本书主要为药学本科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着重考虑了教材所要求
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充分注意到将内容的新颖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相结合。本书的主线
是根据当前细胞生物学与药学两门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从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
平的不同层次,阐述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和本质,特别强调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紧
密联系,并提供了一定篇幅的药学示例,以有助于药学专业读者对细胞生物学学科的理解与
把握。本书力求使读者既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增强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本书虽是应实际所需而编写,但毕竟是初次尝试,编者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有限,在
取材范围和编写深度上难免有不当、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努
力完善与修正。
编者
2005年9月
作者简介:目录:第一章绪论(1)
内容提要(1)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1)
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5)
三、细胞生物学与诺贝尔奖(9)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11)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药学的基础理论(11)
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12
)
三、药学细胞生物学的涵义(19)
思考题(20)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细胞概述(22)
内容提要(22)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22)
一、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22)
二、细胞是生物有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23)
三、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23)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23)
第二节细胞的化学组成(23)
第三节细胞的形态与大小(24)
一、细胞的形态(24)
二、细胞的大小(25)
三、细胞的计量单位(25)
第四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26)
一、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6)
二、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7)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29
)
第五节细胞与药物作用靶标(31)
一、药物作用靶标的概念(31)
二、细胞的药物作用靶标(31)
三、靶标药物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33)
思考题(33)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35)
内容提要(35)
第一节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技术(35)
一、显微镜的发展简史(35)
二、显微镜的分类(37)
三、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成像原理(38)
四、常用的光学显微镜(44)
五、电子显微镜(48)
六、显微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58)
第二节细胞化学技术(63)
一、酶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4)
二、免疫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5)
三、放射自显影术(67)
四、原位杂交技术(69)
五、问题与展望(69)
第三节细胞及其组分的分级分离与分析(70)
一、细胞的分离与纯化(70)
二、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73)
三、细胞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整合应用(77)
四、细胞组分的显色分析(78)
五、流式细胞计量术及其应用(79)
第四节细胞培养与细胞制药工程(85)
一、细胞培养概述(85)
二、动物细胞培养与Caco-2细胞模型(88)
三、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与发展(93)
第五节功能基因组学及其重要研究技术(97)
一、功能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内涵(97)
二、功能基因组的重要研究技术(98)
思考题(101)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细胞膜(103)
内容提要(103)
第一节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104)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104)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110)
三、细胞膜的基本特性(112)
第二节物质的跨膜运输(116)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117)
二、大分子物质的膜泡运输(124)
第三节膜表面受体与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129
)
一、离子通道受体(131)
二、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介导的信号转导(134)
三、酶偶联受体(142)
四、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147)
第四节细胞膜异常与疾病(148)
一、细胞膜转运系统异常(149)
二、细胞膜受体异常(149)
三、细胞膜与肿瘤(150)
四、细胞膜损伤(151)
第五节细胞膜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152
)
一、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152)
二、细胞膜研究热点内容(158)
三、细胞膜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158
)
思考题(164)
参考文献(164)
第五章细胞内膜系统(166)
内容提要(166)
第一节研究细胞内膜系统的方法学(167)
一、放射自显影术(168)
二、荧光蛋白技术(168)
三、亚细胞组分的生化分析(168)
四、无细胞系统(168)
五、遗传菌株突变技术(169)
第二节内质网(169)
一、内质网的基本结构特征(170)
二、内质网的化学组成(171)
三、内质网的类型(172)
四、内质网的功能(174)
五、内质网与疾病(183)
六、分子伴侣及其应用(185)
七、内质网研究展望(188)
第三节高尔基体(188)
一、高尔基体的基本特征(190)
二、高尔基体的功能(194)
三、高尔基体的病理状态(203)
四、高尔基体与药学研究的相互促进(204)
第四节溶酶体(205)
一、溶酶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分类(205)
二、溶酶体的功能(207)
三、溶酶体的形成(210)
四、溶酶体与疾病(212)
五、溶酶体的相关药学应用(213)
第五节微粒体与药物代谢(217)
一、微粒体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218)
二、药物代谢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21)
三、重要的CYP氧化代谢酶举例(229)
思考题(234)
参考文献(235)
第六章线粒体(237)
内容提要(237)
第一节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237)
一、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238)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定位(240)
三、线粒体的增殖方式(242)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243)
第二节线粒体的主要功能(246)
一、真核细胞中的氧化作用(247)
二、氧化磷酸化是代谢能量转换的主要环节(249)
第三节线粒体与医药学(256)
一、病理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及线粒体病的诊断(256
)
二、药物与毒物对线粒体的影响(257)
三、线粒体靶标药物制剂技术(262)
四、线粒体与糖尿病(264)
五、线粒体与细胞凋亡(264)
思考题(265)
参考文献(265)
第七章细胞核(267)
内容提要(267)
第一节细胞核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一、核被膜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二、染色质的结构与染色体的构建(272)
三、核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84)
四、细胞核基质(核骨架)(288)
五、细胞核的功能(289)
第二节细胞核异常相关疾病及其治疗(291)
一、遗传性疾病(291)
二、恶性肿瘤(294)
思考题(294)
参考文献(295)
第八章核糖体(296)
内容提要(296)
第一节核糖体的形态结构与存在类型(297)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297)
二、核糖体的存在类型(297)
第二节核糖体的理化性质(298)
第三节核糖体的自组装(299)
第四节核糖体的功能(300)
一、合成蛋白质的类型(301)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02)
第五节异常情况下核糖体的变化(308)
第六节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08)
一、血红素对血红蛋白合成的调节(309)
二、干扰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节(309)
三、抗生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309)
思考题(310)
参考文献(310)
第九章细胞骨架(311)
内容提要(311)
第一节细胞骨架概述(311)
一、细胞骨架的概念与主要功能(311)
二、细胞骨架的遗传学研究方法(313)
第二节微丝(314)
一、微丝的分子结构(314)
二、微丝结合蛋白(316)
三、肌肉收缩系统(319)
四、微丝的功能(322)
五、研究微丝的遗传学新方法(324)
第三节微管(324)
一、微管的分子结构(324)
二、微管结合蛋白(326)
三、微管组织中心(327)
四、微管的功能(329)
第四节中间纤维(332)
一、中间纤维的类型(332)
二、中间纤维的分子结构(334)
三、中间纤维结合蛋白(335)
四、中间纤维的功能(335)
五、三种细胞骨架的比较(336)
第五节细胞骨架蛋白与疾病及新药开发(336)
一、细胞骨架蛋白异常表达与疾病的举例(336
)
二、微管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338)
三、功能基因组学为细胞骨架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347)
思考题(348)
参考文献(348)
第十章细胞增殖(350)
内容提要(350)
第一节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351)
一、什么是细胞周期(351)
二、细胞同步化(353)
第二节有丝分裂(354)
一、细胞分裂的类型(354)
二、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354)
第三节减数分裂(363)
一、间期(365)
二、分裂期(365)
第四节细胞周期调控(369)
一、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背景概述(369)
二、细胞周期的主要调控因子及其调控方式(374)
三、DNA复制的调控(381)
四、细胞周期关卡的调控(382)
五、生长因子的调控(384)
六、蛋白质合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84)
第五节酵母细胞周期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实例(385
)
一、寻找周期性表达的基因(385)
二、M和G1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三、S期和G2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四、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386)
五、细胞周期调控的基因表达的保守性(387)
第六节基于细胞周期相关机制的新药开发(389
)
一、细胞周期研究在抗肿瘤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89)
二、细胞周期研究在抗病毒与抗真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395)
三、利用细胞周期标记分子研究药物作用的机制与筛选新药(395)
思考题(396)
参考文献(397)
第十一章细胞分化(398)
内容提要(398)
第一节细胞分化的概念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398)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与特点(399)
二、细胞分化的主要标志与研究方法(408)
三、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410
)
第二节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与基因表达的调控(414)
一、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414)
二、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调控(415)
第三节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419)
一、细胞内部组分对细胞分化的影响(421)
二、位置信息对分化的影响(422)
三、外部信号等对细胞分化的诱导和抑制(423
)
第四节细胞分化及其相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426
)
一、细胞分化与肿瘤(426)
二、干细胞研究的应用价值与肿瘤(433)
三、肿瘤与诱导分化(439)
四、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肿瘤诱导分化的药物靶标(
442)
思考题(445)
参考文献(445)
第十二章细胞凋亡与衰老(446)
内容提要(446)
第一节细胞凋亡的特征与分子机制(447)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447)
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452)
三、细胞凋亡发生的四个阶段(453)
四、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459)
五、细胞凋亡检测技术(460)
第二节细胞凋亡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远景(463
)
一、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463)
二、细胞凋亡药物的应用远景(464)
第三节细胞衰老(470)
一、细胞衰老的机制(471)
二、抗衰老药物(476)
思考题(480)
参考文献(480)详细介绍:
《药学细胞生物学》为国内第一部将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有机结合,面向全国高等药学院
校各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教材。本书以细胞生物学理论、原理和技术为基础,
研究其在新药研发、药学研究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全书共12章,涵盖药学细胞生物
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一些研究热点,包括绪论、细胞概述、研究方法、细胞膜、细胞内膜
系统、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并在
各章中融入了相关的药学知识与应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读者有所启迪,使其更加易于理
解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Ⅲ 细胞生物学 应用
经历了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药学细胞生物学》一书终于完稿待印。在欣慰之余,编写组的
全体人员期待着借此书同读者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沟通。
细胞生物学是最活跃的生物学科之一,其知识结构更新迅速,而药学版细胞生物学书籍国内
外尚无先例可借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改变国内药学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一直只
能选用《细胞生物学》或《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而与药学专业有一定偏离的被动局面,我
们竭尽所能,编写了此书。
鉴于本书主要为药学本科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着重考虑了教材所要求
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充分注意到将内容的新颖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相结合。本书的主线
是根据当前细胞生物学与药学两门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从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
平的不同层次,阐述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和本质,特别强调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紧
密联系,并提供了一定篇幅的药学示例,以有助于药学专业读者对细胞生物学学科的理解与
把握。本书力求使读者既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增强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本书虽是应实际所需而编写,但毕竟是初次尝试,编者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有限,在
取材范围和编写深度上难免有不当、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努
力完善与修正。
编者
2005年9月
作者简介:目录:第一章绪论(1)
内容提要(1)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1)
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5)
三、细胞生物学与诺贝尔奖(9)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11)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药学的基础理论(11)
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12
)
三、药学细胞生物学的涵义(19)
思考题(20)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细胞概述(22)
内容提要(22)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22)
一、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22)
二、细胞是生物有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23)
三、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23)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23)
第二节细胞的化学组成(23)
第三节细胞的形态与大小(24)
一、细胞的形态(24)
二、细胞的大小(25)
三、细胞的计量单位(25)
第四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26)
一、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6)
二、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7)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29
)
第五节细胞与药物作用靶标(31)
一、药物作用靶标的概念(31)
二、细胞的药物作用靶标(31)
三、靶标药物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33)
思考题(33)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35)
内容提要(35)
第一节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技术(35)
一、显微镜的发展简史(35)
二、显微镜的分类(37)
三、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成像原理(38)
四、常用的光学显微镜(44)
五、电子显微镜(48)
六、显微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58)
第二节细胞化学技术(63)
一、酶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4)
二、免疫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5)
三、放射自显影术(67)
四、原位杂交技术(69)
五、问题与展望(69)
第三节细胞及其组分的分级分离与分析(70)
一、细胞的分离与纯化(70)
二、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73)
三、细胞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整合应用(77)
四、细胞组分的显色分析(78)
五、流式细胞计量术及其应用(79)
第四节细胞培养与细胞制药工程(85)
一、细胞培养概述(85)
二、动物细胞培养与Caco-2细胞模型(88)
三、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与发展(93)
第五节功能基因组学及其重要研究技术(97)
一、功能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内涵(97)
二、功能基因组的重要研究技术(98)
思考题(101)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细胞膜(103)
内容提要(103)
第一节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104)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104)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110)
三、细胞膜的基本特性(112)
第二节物质的跨膜运输(116)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117)
二、大分子物质的膜泡运输(124)
第三节膜表面受体与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129
)
一、离子通道受体(131)
二、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介导的信号转导(134)
三、酶偶联受体(142)
四、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147)
第四节细胞膜异常与疾病(148)
一、细胞膜转运系统异常(149)
二、细胞膜受体异常(149)
三、细胞膜与肿瘤(150)
四、细胞膜损伤(151)
第五节细胞膜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152
)
一、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152)
二、细胞膜研究热点内容(158)
三、细胞膜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158
)
思考题(164)
参考文献(164)
第五章细胞内膜系统(166)
内容提要(166)
第一节研究细胞内膜系统的方法学(167)
一、放射自显影术(168)
二、荧光蛋白技术(168)
三、亚细胞组分的生化分析(168)
四、无细胞系统(168)
五、遗传菌株突变技术(169)
第二节内质网(169)
一、内质网的基本结构特征(170)
二、内质网的化学组成(171)
三、内质网的类型(172)
四、内质网的功能(174)
五、内质网与疾病(183)
六、分子伴侣及其应用(185)
七、内质网研究展望(188)
第三节高尔基体(188)
一、高尔基体的基本特征(190)
二、高尔基体的功能(194)
三、高尔基体的病理状态(203)
四、高尔基体与药学研究的相互促进(204)
第四节溶酶体(205)
一、溶酶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分类(205)
二、溶酶体的功能(207)
三、溶酶体的形成(210)
四、溶酶体与疾病(212)
五、溶酶体的相关药学应用(213)
第五节微粒体与药物代谢(217)
一、微粒体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218)
二、药物代谢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21)
三、重要的CYP氧化代谢酶举例(229)
思考题(234)
参考文献(235)
第六章线粒体(237)
内容提要(237)
第一节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237)
一、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238)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定位(240)
三、线粒体的增殖方式(242)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243)
第二节线粒体的主要功能(246)
一、真核细胞中的氧化作用(247)
二、氧化磷酸化是代谢能量转换的主要环节(249)
第三节线粒体与医药学(256)
一、病理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及线粒体病的诊断(256
)
二、药物与毒物对线粒体的影响(257)
三、线粒体靶标药物制剂技术(262)
四、线粒体与糖尿病(264)
五、线粒体与细胞凋亡(264)
思考题(265)
参考文献(265)
第七章细胞核(267)
内容提要(267)
第一节细胞核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一、核被膜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二、染色质的结构与染色体的构建(272)
三、核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84)
四、细胞核基质(核骨架)(288)
五、细胞核的功能(289)
第二节细胞核异常相关疾病及其治疗(291)
一、遗传性疾病(291)
二、恶性肿瘤(294)
思考题(294)
参考文献(295)
第八章核糖体(296)
内容提要(296)
第一节核糖体的形态结构与存在类型(297)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297)
二、核糖体的存在类型(297)
第二节核糖体的理化性质(298)
第三节核糖体的自组装(299)
第四节核糖体的功能(300)
一、合成蛋白质的类型(301)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02)
第五节异常情况下核糖体的变化(308)
第六节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08)
一、血红素对血红蛋白合成的调节(309)
二、干扰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节(309)
三、抗生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309)
思考题(310)
参考文献(310)
第九章细胞骨架(311)
内容提要(311)
第一节细胞骨架概述(311)
一、细胞骨架的概念与主要功能(311)
二、细胞骨架的遗传学研究方法(313)
第二节微丝(314)
一、微丝的分子结构(314)
二、微丝结合蛋白(316)
三、肌肉收缩系统(319)
四、微丝的功能(322)
五、研究微丝的遗传学新方法(324)
第三节微管(324)
一、微管的分子结构(324)
二、微管结合蛋白(326)
三、微管组织中心(327)
四、微管的功能(329)
第四节中间纤维(332)
一、中间纤维的类型(332)
二、中间纤维的分子结构(334)
三、中间纤维结合蛋白(335)
四、中间纤维的功能(335)
五、三种细胞骨架的比较(336)
第五节细胞骨架蛋白与疾病及新药开发(336)
一、细胞骨架蛋白异常表达与疾病的举例(336
)
二、微管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338)
三、功能基因组学为细胞骨架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347)
思考题(348)
参考文献(348)
第十章细胞增殖(350)
内容提要(350)
第一节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351)
一、什么是细胞周期(351)
二、细胞同步化(353)
第二节有丝分裂(354)
一、细胞分裂的类型(354)
二、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354)
第三节减数分裂(363)
一、间期(365)
二、分裂期(365)
第四节细胞周期调控(369)
一、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背景概述(369)
二、细胞周期的主要调控因子及其调控方式(374)
三、DNA复制的调控(381)
四、细胞周期关卡的调控(382)
五、生长因子的调控(384)
六、蛋白质合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84)
第五节酵母细胞周期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实例(385
)
一、寻找周期性表达的基因(385)
二、M和G1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三、S期和G2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四、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386)
五、细胞周期调控的基因表达的保守性(387)
第六节基于细胞周期相关机制的新药开发(389
)
一、细胞周期研究在抗肿瘤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89)
二、细胞周期研究在抗病毒与抗真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395)
三、利用细胞周期标记分子研究药物作用的机制与筛选新药(395)
思考题(396)
参考文献(397)
第十一章细胞分化(398)
内容提要(398)
第一节细胞分化的概念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398)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与特点(399)
二、细胞分化的主要标志与研究方法(408)
三、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410
)
第二节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与基因表达的调控(414)
一、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414)
二、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调控(415)
第三节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419)
一、细胞内部组分对细胞分化的影响(421)
二、位置信息对分化的影响(422)
三、外部信号等对细胞分化的诱导和抑制(423
)
第四节细胞分化及其相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426
)
一、细胞分化与肿瘤(426)
二、干细胞研究的应用价值与肿瘤(433)
三、肿瘤与诱导分化(439)
四、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肿瘤诱导分化的药物靶标(
442)
思考题(445)
参考文献(445)
第十二章细胞凋亡与衰老(446)
内容提要(446)
第一节细胞凋亡的特征与分子机制(447)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447)
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452)
三、细胞凋亡发生的四个阶段(453)
四、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459)
五、细胞凋亡检测技术(460)
第二节细胞凋亡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远景(463
)
一、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463)
二、细胞凋亡药物的应用远景(464)
第三节细胞衰老(470)
一、细胞衰老的机制(471)
二、抗衰老药物(476)
思考题(480)
参考文献(480)详细介绍:
《药学细胞生物学》为国内第一部将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有机结合,面向全国高等药学院
校各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教材。本书以细胞生物学理论、原理和技术为基础,
研究其在新药研发、药学研究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全书共12章,涵盖药学细胞生物
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一些研究热点,包括绪论、细胞概述、研究方法、细胞膜、细胞内膜
系统、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并在
各章中融入了相关的药学知识与应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读者有所启迪,使其更加易于理
解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Ⅳ 微管的微管结合蛋白
MAP的主要功能是:①促进微管聚集成束;②增加微管稳定性或强度;③促进微管组装。包括I 型和II型两大类, I 型对热敏感,如MAP1a、 MAP1b,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 。II型热稳定性高,包括 MAP2a、b、c,MAP4和tau蛋白。其中 MAP2只存在于神经细胞,,MAP2a的含量减少影响树突的生长。
Ⅳ 秋水仙素是将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一个周期就是在间期 前期 后期 中期 末期里面挑
中期。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微管聚合,因此可有效的抑制细胞分裂期的形成,将细胞阻断在细胞分裂中期。处于间期的细胞,受到药物的影响相对较弱,处于分裂期细胞数量会逐渐积累,通过轻微震荡,将变圆的分裂期细胞摇脱,可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这就是分裂中期阻断法,所以细胞停留在中期。秋水仙素在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
(5)微管结合蛋白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的存在于生物有机体的环状化合物。自从1806年德国学者F.W.Serturner从鸦片中分出吗啡碱(morpihen)以后,迄今已从自然界分出约1000种生物碱。
生物碱大多具有生物活性,是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研究发现,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更多的药用价值,已远远超过植物本身的价值。百合中的生物碱一秋水仙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秋水仙碱(colhciicen)最初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发现的重要生物碱,是一种罩酚酮类生物碱,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临床上用来治疗癌症、痛风等病;秋水仙碱还是细胞生物技术常用试剂。
Ⅵ 微管结合蛋白的MAPs分类
一类主要的MAPs家族叫作装配MAPs(assembly MAPs), 作用是将微管在胞质溶胶中进行交联。这些MAPs的结构中具有两个结构域, 一个是碱性的微管蛋白结合结构域, 另一个是酸性的外伸的结构域。
根据序列特点, 将MAPs分成两个主要的类型:Ⅰ型和Ⅱ型(还有其他类型)。MAP1A和MAP1B含有几个重复的氨基酸序列:Lys-Lys-Glu-X,作为同带负电的微管蛋白结合的位点。这些位点可中和微管中微管蛋白间的电荷, 维持聚合体的稳定。
Ⅱ型MAP包括MAP2、MAP4、Tau。这些蛋白有几个与微管蛋白结合的18氨基酸重复序列。
Ⅶ 实验室用磷酸纤维素色谱纯化微管蛋白时,缓冲剂用什么比较合适呢
可以用PIPES 缓冲剂。
PIPES的pH缓冲范围是6.1-7.5,不溶于水,溶于NaOH水溶液。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PIPES可被应用于使用磷酸纤维素色谱纯化微管蛋白,用于凝胶过滤法纯化重组GTP结合蛋白ARF1和ARF2,作为缓冲液从大肠杆菌中结晶转酮酶。另外,由于PIPES能形成自由基,因此不适合应用于氧化还原体系。在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应当使用低浓度的PIPES缓冲液,这是因为PIPES具有相对较大的离子强度,而且其pKa值具有浓度依赖性。
Ⅷ 设计实验,证明蛋白质结合在细胞微管骨架
实验组中加入抑制微观形成的秋水仙素,对照组不加,观察细胞壁有无
Ⅸ 微管结合蛋白的MAPs功能
①使微管相互交联形成束状结构,也可以使微管同其它细胞结构交联。②通过与微管成核点的作用促进微管的聚合。③在细胞内沿微管转运囊泡和颗粒,因为一些分子马达能够同微管结合转运细胞的物质。④提高微管的稳定性∶由于MAPs同微管壁的结合,自然就改变了微管组装和解聚的动力学。MAPs同微管的结合能够控制微管的长度防止微管的解聚。由此可见, 微管结合蛋白扩展了微管蛋白的生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