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5 03:43:03

⑴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1.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地质构造,是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经历了漫长地质发展历史的地壳运动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不可能亲自观察到现存的地质构造形成的全过程。虽然在实验室可以做些模拟实验,但在规模和时间上都不能达到自然界的同等条件。所以,研究地质构造,要强调以大自然为实验室,投身于实践,充分观察和收集现存的地质构造痕迹;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再到实践中去验证,修正错误的认识。即所谓“将今论古”的方法,又称为“反序法”。

2.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实践证明,要做好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工作,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测量(地质制图或地质填图)。通过在野外对自然露头的观察和描述,将获得的地质现象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图、剖面图以及其他地质图件上,用以表示地质构造在空间的形态。

在地质测量过程中,对地表以下的地质构造的解释,是根据在地表所见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推测的。如果地表是被第四纪松散堆积层所覆盖,则对地表以下的地质构造的推测就更为困难。为了正确解释地表以下的地质构造,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和手段,取得地表以下的有关地质资料。例如,槽探、巷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是当前揭露地表以下地质构造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

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构造中进展比较显着的一个领域。透射电镜、电子计算机及高温、高压设备的引入,构造模拟已从定性的物理模拟发展到定量的数学模拟;从宏观的矿物岩石的实验到微观的模拟矿物变形实验;从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实验到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验。近年来,构造地质的发展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使构造地质的研究向定量的数理分析方向发展。如应用有限单元法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各点应力方向和大小,并由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做数学模拟,据此,可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比较。这些模拟手段的更新不但使地质构造研究深入到超微观的晶体变形中,而且给不同层次构造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近二三十年来,构造地质学发展迅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新的技术方法的广泛采用,使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入。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发展,使得对地球构造的研究,从陆地发展到海洋,从地壳表层深入到深层,并可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可与宇宙星体进行类比。

随着地质构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从地表到地下深处的构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区的变形过程、变形机制和变形产物以及构造特点都是很不同的。因而,提出了“构造层次”的概念。构造层次是指在一定变形幕过程中,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或不同构造阶段引起的构造叠加。一般把地壳或岩石圈划分为浅、中、深构造层次。各层次之间的界限并非等深圈层面,而是常常表现为渐变的过渡带(或剪切带)。由于构造作用,特别是逆冲断裂的推覆作用,可以把地壳深层或上部地幔的岩石推至地表,因而,在地表的构造断裂带中可以见到地壳深层和上地幔的岩石零星分布。

⑵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产物,如褶皱、节理、断层、叶理和线理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①原生构造是指在沉积作用或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②次生构造是指岩石、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石、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原生构造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板块或古板块、造山带等;小至露头尺度的构造或手标本的组构,更小的构造甚至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

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和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

(3)地质构造的变形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⑶ 简要说明大地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大地构造学: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壳的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以及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1965)把构造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分析法与动力分析法相结合。由于不同作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学派。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他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基本内容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质体的次生构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时也进行构造作用环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称为改造和建造。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和形成,并具复杂多样的特征。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次生构造都与内生地质作用相联系,这与地球深部作用紧密相关。岩石圈板块运动是地质构造演化的主因,所以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尽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别,但都必须着眼于全球整体的地质演化规律与特定的形成环境相结合。

各种构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地幔圈层以上的岩石圈内,因而岩石圈又

造山运动

称为构造圈。在这里,既有现今的活动构造现象,如地震可测量的板块运动向量等,也有各种已经固结了的构造,这种历史中的构造一直可追溯至38亿年以前的古老地质体中。

持续不断的构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种地质体发生形变,如岩层弯曲和断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脉、高原和盆地;地表遭剥蚀和盆地内沉积;岩浆的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它们都直接间接地由更为广泛而具体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从矿物晶格位错至造山带的形成,不同成因环境和层次的变质作用现象,岩浆岩分带,大陆碰撞区地壳压缩隆升和邻区的盆地沉积充填,以及地质体演化发展中的构造叠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也研究由构造作用决定的原生构造现象,如造山带的位置和形态、盆地的形态和分布,各种层次的变质作用与分带,不同成因的岩浆岩侵位和喷出活动条件等的本身特征,都由构造环境所决定,是由先期构造造成而又成为后继构造作用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学一样始于对大陆地质的研究。地壳构造具双层模式特征,不同深度层次的构造变形机制、作用过程和产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地下一般为10~15公里深处的脆韧性物性过渡带上下的差别。其浅部常见脆性构造变形,构造发育不均匀;而在过渡带之下,以韧塑性均匀剪切变形为特征,各类韧性剪切构造面一般都很平缓,多强烈置换构造和透入性特征。浅部的脆性断层向下进入韧塑性带时常产状变缓。具细粒化重结晶的糜棱岩则多形成于脆韧性过渡带附近或更深些。

构造变形的各种不同速率和长时间的作用进程,可造成地质体的穿时现象,而不同阶段的构造作用可使构造发生递进变形或叠加;它们在时空上的关系,主构造期间及递进变形期内的演化序列,又常与沉积作用或岩浆侵位相关,这种具明显对应关系的主期又称为构造热事件,它不仅是构造变形产物,也是地质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有重要的纪年意义。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则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极高的效益;采用反射地震技术研究地壳结构,并开创大陆地学断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这些创新技术和理论,已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具体的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特征、水平运动和制图。

实验室内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构造变形条件的温度和压力的测算、古应力场重建及古应力差值估算等已经实现。因此,构造地质研究的观测分析手段已是宏观更宏、微观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构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结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计算机数字模拟则又开拓了为这方面实验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


这两者都属于地质科学

⑷ 构造地质学的要求是什么

构造地质学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研究地质构造的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问题。

1.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旋回、构造层的概念

构造尺度主要是指地质构造的规模。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以及超微等六个级别。

构造层次是指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在地壳中不同深度,因压力、温度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一般把地壳或岩石圈划分为表、浅、中、深四个构造层次。

构造旋回是指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的一个旋回

构造层指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收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2.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①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

②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规律;

③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研究应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①构造解析法(构造几何学解析、动力学解析、运动学解析)②历史分析法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1.从哪些方面识别层理?

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在剖面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层理按照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组成层理的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

细层:通常又称为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

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

层系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的,是在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2.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岩层的产状系是指岩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方位,由走向与倾斜(包括倾向、倾角)来确定。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做倾斜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文字和符号两种表示方法

方位角表示法:一般只测记倾向和倾角。

⑸ 1,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内容2,哪几个方面来识别岩层的层面

1.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2.可以从颜色,性质,矿物种类,颗粒大小等方面来识别岩层的层面,当出现突变时往往是层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啊~

⑹ 学习任务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壳岩石(地层)中的构造形态,而这些构造形迹既观诸于世界,又查之微渺;既渐变于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又会像地震那样发生于瞬息之间;既可形成于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又能在重力或其他非构造机制下形成于地表。

面对这样复杂的地质构造形迹,要真正接近于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没有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人们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仅仅依赖于构造地质学家对野外岩石露头的观测,从点到面地逐步把地质构造的空间形象恢复出来,而且也仅仅能比较清晰地反映地质构造的平面特征。几百年来,也积累了不少构造几何学知识,创立了不少久用不衰的名词、术语。但是,对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解释常常是推断性的、定性的。

当今,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们认识地质构造打开了从面到点的新途径,如我国着名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先生曾感慨地说:“嗨,现在才真正看清郯庐断裂的面貌”(指从遥感影像上看到的)。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判读,可将地表实地工作难以发现的现象得以呈现和反映(如河北任丘油田的发现);或者把大片第四系覆盖区的地下基岩地质图编录出来,这必然大大加快人们对地质构造的认识进程。

此外,通过各种物理模拟实验,或者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地质构造进行数学模拟等,也为地质构造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的各种各样的构造形态来说,至今我们仍不能以同等规模、同等地壳深度,尤其是在同等时间内,在实验室里再造出地球数十亿年以来一直不断演化着的变形实体。因此,人们只能视其变形情况,结合该处的岩石性状,分析与判断当时各点的受力态势,进行必要的类比,然后再对所获资料加以综合(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这种方法称为“构造反序法”,即从现象到本质地认识地质构造。

野外地质调查是一切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工作时,必须记录露头上全部和研究主题有关的信息,力求做到不用重复观察同一露头。这一点,对区域性构造研究尤为重要。

实际工作中,构造识别的技巧和判断是十分重要的。野外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当较大范围的构造格架开始显示它们的形迹面貌的时候,经验和判断就成为首要的技能了。

毕令斯提出的“多重(暂定)假说”方法,可以说是老一辈构造地质学家的经验总结。采用这种方法来推求构造时,构造学家在野外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构思出与已知事实不相矛盾的假说,然后再逐个验证,或者用已知的资料去校正,摒弃与事实矛盾的假说,而使某种认识不断更新、充实,成为新的理论。事实上,许多最终认识常常与野外初期认识很少有相同之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这就是构造地质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此外,“米”字形规则的运用对野外可能出现的地质构造形迹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以后章节将详细介绍)。

用“多重(暂定)假说”指导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和研究,其优点是使构造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时,知道如何对事实加以评价。同时,“多重(暂定)假说”和“米”字形规则又引导人们去观察某些关键性露头,因为如果没有假说或规则,人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观察这些露头(关键性露头)。但是,如果构造地质工作者未把某一假说看成暂定的话,而是带着某种“意识”去观察露头,那么所谓的“事实”自然就是片面的了。

在野外能全面理清事实,自然是野外工作的根本任务,但是,如果认为野外只收集事实,而事实的解释则放到以后去做,那么这种观念是极为幼稚的。事实上,对新获得的资料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并且要始终将这“十六字方针”贯穿于野外阶段、准备阶段乃至室内整理阶段。当然,室内整理是一个深化认识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真正的假说只有在野外工作结束后才能全面得到考量,最后在室内上升为理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那些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所以要理清事实,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所得到的可能很少。要切切实实弄清楚某一构造现象不费力气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到大自然中的野外露头上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

本课程作为广义构造地质学的基础部分,仅主要介绍常见的中、小型构造现象,阐明它们的几何形态、运动方式等特征,以及一般常见的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方法。对地质构造的研究要“时、空、力、物、境”统一分析,对一些专门的构造理论和方法,将由后续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完成,或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博闻来获取。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引领性学科,是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学习这门课程需要敏锐的野外观察能力、丰富的时空想象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缜密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学习指导

地质构造研究的对象是地壳(岩石圈)中的各类地质构造,诸如褶皱、断层、劈理、韧性剪切带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引领学科,具有对地质构造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是从事地质工作所必需和必备的。同时,还要学好岩矿鉴定、地层古生物、遥感地质、矿床基础等课程。

练习与思考

1.何谓地质构造?何谓构造地质学?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4.如何理解“多重(暂定)假说”?

⑺ 应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应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向:地质学能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将日益扩大。在空间上,不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对月球、太阳系部分行星及其卫星的某些地质特征,将有更多的了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的进一步渗透,先进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细、深入的野外地质工作相结合,会使人们有可能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进行更深入和本质性的研究。
在于认识和运用地质体的成因和运动的规律性。地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矿背景,控矿容扩因素都与构造演化、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紧密联系。构造地质作用更是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工程建设及减灾等环境科学问题,也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直接相关联。

⑻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地质构造的研究应包括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以及构造发育、演化的历史分析。①构造几何学的研究是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及其组合型式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 ②构造的运动学分析是根据构造几何学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去追索现有构造状态和位置的岩体在变形时,物质相继发生的位移、转动和应变等内部和外部的运动; ③动力学的研究则是探索构造变形时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应力场的演化以及外力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④构造的历史分析是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对有关资料的综合研究,阐明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成时期及其发育顺序。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对构造形态进行几何分析则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有了构造几何分析的基础,才可能正确分析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成因,进而对各个地区的构造分析资料及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出地壳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尽管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地质构造和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任务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是,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填绘的地质图,不仅可反映出一个地区各种岩层和岩体的分布,而且根据岩层和岩体的产状、相互关系和各自的时代,可以认识该区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组合特征和发育史。通过绘制剖面图和根据地面的构造形态观测及钻井和物探等提供的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和等厚图,能较好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征。

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相互关系,一方面是采用填绘地质图、编制有关图件以及相应文字描述的常规方法; 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要素的力学性质、产状和相互几何关系的系统观察和测量,应用极射赤平投影或电子计算机作数理统计分析和自动化成图,从而得出地质构造产状方位的型式和对称性的特征,为建立地质构造三维空间图像、分析构造变形机制和恢复变形历史等提供依据。Bruna Sander ( 1930) 在《岩石组构学》中提出的变形岩石显微组构的几何分析方法和运动学解释原则,经广大地质学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和补充,现已发展成为不仅可用于显微构造分析,而且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型构造乃至大型构造分析。

现代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航片、卫片的采用,扩大了观察地质构造的视域和深度,弥补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局限性; 而钻探、物探等工程和探测技术的应用,为了解地下构造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研究地质构造不能只满足于形态描述,还要应用力学原理,鉴定各个构造的力学性质和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各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得出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和演变规律。

研究地质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常常需要进行模拟实验。例如根据相似原理,用泥巴、石蜡、沥青或凡士林等材料,做成某种形态和尺寸的试件,在设置的相应几何边界条件下,施加一定方式的力使之发生变形,观察其变形特点、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并将实验模型与自然界的构造原型进行类比,借以说明这种构造的形成、发展和组合关系以及构造变形的边界条件和应力作用方式。计算机的应用使构造地质的研究向定量的数理分析方向发展。如应用有限单元法来计算一定地区内的各点的应力方向和大小,进而对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做出数学模拟,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应的构造图像,并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比较。

对地质构造进行历史分析,一般是根据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各种构造间成因联系和交截、叠加关系,并结合沉积岩相、厚度以及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或配合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测定资料,分析该区构造形成时代和发育顺序,划分构造发育的阶段,恢复区域构造发展史,从而对该区地质构造的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还需与岩石学、地层学、地貌学及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

⑼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构造地质学 ( structural geology) 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 ( 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以及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模和动力来源。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成百至数千平方千米乃至全球规模; 小的则表现在一定范围的露头上或手标本上; 更小的甚至需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 tectonic scale)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超显微等级别。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入手。至于大尺度和巨尺度的区域构造的研究,属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着重研究中、小尺度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关系及对各种构造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并探讨各种构造的形成条件和力学机制。

⑽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③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一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入手。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强直性脊柱炎什么方法最治疗最好 浏览:896
建模仿真常用方法 浏览:885
帮我找个简单的叠穿方法 浏览:739
课程思政是教学方法还是手段 浏览:736
花卷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879
安全带与手机的连接方法 浏览:347
汽车空调膨胀阀检测和维修方法 浏览:812
儿童食用酸枣仁的方法 浏览:632
用阿胶块如何使用制作方法 浏览:17
退烧药的使用方法 浏览:502
怎样矫正儿童驼背锻炼方法 浏览:968
在线烟气检测方法 浏览:422
热宝宝使用方法 浏览:289
教学方法的简介 浏览:298
电脑账号解决方法 浏览:459
权值初始值有哪些设置方法 浏览:496
有没有什么好的祛疤方法 浏览:140
奔小康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934
小龟王摩托车漏汽油解决方法 浏览:928
加工尺寸检测器具使用方法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