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故事的三种说明方法
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故事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1]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2]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4]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5]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名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
【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2. 怎样阅读民间故事能有什么好方法吗
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
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从前有座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学生很快猜出歌名。
师:对了,其实它也是一个民间故事,小时候爷爷奶奶就给我们讲过。今天让我们走进民间故事的世界,去读一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吧!
明白定义,初谈感受
1、什么是民间故事?我们试着给民间故事下一个定义。
(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赞颂。主要类别: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2、你知道哪些中国民间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3、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民间故事的课文,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通俗易懂,有趣、好看、很感人)
4、民间故事写的都是人民群众中间流行的一些故事。好多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寄托了人民群众的一些美好愿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间故事》,走进那奇幻的世界
3. 通过研究民间故事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摘要 尽管民间故事是与传说同时存在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与传说在题材和叙述方式上有许多接近的地方,有时甚至很难加以区分,但民间故事毕竟以其独具的特点而在老百姓中间存在着,传播着,按照与传说不同的方向发展着。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呢?
4. 帮忙找下民间传说的课题研究么
、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课题是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已立项的“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前两期项目在研究领域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前两期项目,分别对俗文学的某些体裁如俗赋、白话诗、歌谣、弹词、宝卷等作了专门研究,本课题则拟以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对象,从题材生发、变迁的角度,对俗文学历时的流变形态及其与雅文学的互动作更深刻的研究。从这一角度的系统研究在此前是相当薄弱的。如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却鲜有对其系统整体的研究。即使有对个别个案的研究,但也缺乏文化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观照和探讨。再如敦煌变文的研究已是成果斐然,但是对与变文同时共生的文学及其复杂的表象的横向联系却缺乏关注,探讨的广度与深度因之不足。又如宋代民间故事研究一向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间虽有零星文章的发表,但数量与质量都还有一定的欠缺,专着更是几乎没有。这些民间故事与社会环境、时代心理之间的关系,其宗教及地域特色,其与雅文学的相互关系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又如对元代产生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的研究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对《三国演义》究竟是如何熔铸元代及其以前的民间传说材料,如何实现思想艺术的巨大超越的这一过程的研究却浅尝辄止,而且忽略了把《三国演义》承前启后与元代以至明代类似作品进行比较,因而难以深刻把握《三国演义》以及同类作品对以往俗文学材料的熔铸与超越。又如此前对清代和近代留存于各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小说、弹词、鼓词、子弟书等)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源流及演进变化,研究也是较薄弱的。
这一课题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源流较为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自身的发展规律、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与各体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世俗文化与民间故事的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规律、俗文学与雅文学互动的关系与规律等,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产生奠定基础;为当代文学的繁荣提供史鉴意义。尤其是考虑到俗文学是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民族文化、塑造国民心理等方面起着正统雅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对各种形式的俗文学的起源、流变及对俗文学与雅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还不仅有文学的意义,更必然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则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建立关于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自身的思想艺术特征、世俗文化发展的规律、俗雅文化互动的规律的一般理论,进一步丰富中国俗文化研究的理论。
从文化史和学术史角度观察,本课题的完成,不仅为中国文学理论的重构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也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通俗文学理论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以先秦至近代流传在汉籍中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对象,从题材的角度,对留存于各种俗文学形式中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历时的流变形态及其与雅文学的互动做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具体地说,本课题将由五个子课题构成,分别是先秦汉魏六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唐代变文故事研究、宋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元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与长篇小说研究、清代近代文学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先秦至汉魏六朝一段主要以留存于史传、子书中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对象,考察其源流,辨析其流变,探讨其与历史、风俗、世情的关系,考论其与雅文学的相互关系。唐代则从敦煌写卷的分析入手,对敦煌变文进行还原性描述。一方面尽量确定各写卷抄手的身份、抄写的目的与抄成的时间,对敦煌变文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作更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变文写卷中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整体考察,了解变文与同卷其他内容的相互关系,力图再现敦煌变文的原始生态,理清其中所载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源流,由此而进一步对敦煌变文在唐代敦煌社会文化系统与整个文学史进程中的横向与纵向定位作出较为准确的说明。宋代部分则在勾勒宋代民间故事发展的总体概貌的基础上,对其按题材进行分类研究,考述宋代民间故事源流、分析其艺术特征、探索作品的地域分布及地域特色和形成的文化原因、民间故事从内容到形式与通俗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的关系。元明则以《三国演义》为剖析标本,全面搜集《三国演义》成书以前的俗文学材料,着重进行《三国演义》与有关俗文学材料的对照研究,《三国演义》与类似作品的比较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三国演义》对俗文学材料的熔铸与超越,从而更进一步探讨由元至明,长篇小说由俗到雅的流变过程,更加深刻地把握俗文学的某些发展规律。清代近代部分则着重对清中叶文言小说对志怪与传奇的模仿、鬼怪神异故事的世俗旨趣与文化隐喻、清末民初小说市井文士的创作才思及民间书坊经销与通俗文学传播之关系、弹词尤其是女性弹词文学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要求、鼓词与变文陶真词话的关系、子弟书与鼓词小说戏曲的互动关系、子弟书流传范围、其作者文化背景与观众群体等进行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遵循由微观到宏观、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即由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研究入手,探索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一般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发掘出文化方面的意义。具体的方法是:从文献学的角度,从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出不同时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不同的留存形式中的形态及其流变,最终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俗文学与雅文学的互动关系,从文化学的角度,探究俗文学对民族文化构成,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预计突破的难题是:1、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本多枝,相互歧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有许多复杂的文化因素的作用,发现理清其线索困难很大。2、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以及对它与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作准确的分析与令人信服的描述相当困难。3、典籍清理与田野考察并行,工作量大。
具体到各子课题,则先秦至汉魏部分故事流变与世俗文化的关系的考论意义重大;唐代部分比对变文与同卷文字内容的相互关系,从变文与其同期沉积物的相互关联中对变文文学性质与文化品位作进一步的确认十分关键;宋代部分文献浩繁,确定取舍标准、研究范围、对神秘文化信仰中时代特色的确认至关重要;元明部分突破习以为常的“世代累积型作品”的简单定位,着重探讨时代风习、社会心理对作者的创作心态和艺术选择的深刻影响是研究核心;清代近代部分典籍的清理、俗文学与复杂的宗教信仰的关系、俗文学与俗文艺的关系的辨析是成败要害。
因此在实践上本课题将试图建立起一整套关于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资料搜集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起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思想艺术特征、世俗文化发展的规律、俗雅文化互动的规律的一般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俗文化研究的理论。同时本课题也试图从文化史和学术史角度为中国文学理论的重构提供重要依据,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通俗文学理论作出有益的贡献。
5. 分享民间故事有哪些方法
分享民间故事有哪些方法?像这类按主题内容汇编的整本书,不同版本,选编文章有所区别,内容组织方式也有不同,阅读活动设计的思路就会有所不同。本文呈现的活动设计,依托的是刘璐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吧”属于第三单元的一个组成部分。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编排了三篇课文,两个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单元语文读写要素分别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和缩写故事,口语交际是话题是讲民间故事,快乐读书吧是推荐和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
什么是民间故事?为什么要阅读民间故事?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不仅仅是老师回答清楚,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然后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如何阅读民间故事。
所以,《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导读环节就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不仅仅的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推进阶段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边阅读边探究,深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发掘民间故事阅读的积极意义。分享交流阶段,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的展示分享,切身体会民间故事的传承方法、价值和生命力。
第一阶段:导读定位
一、看电影、动画片等片段,猜故事,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电影《白蛇传》片段、黄梅戏《牛郎织女》片段、动画片《阿凡提》片段,猜一猜分别是什么故事,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2.讨论:你知道这些故事是怎么来的吗?说一说自己还听过或读过哪些民间故事,看过哪些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动画片、戏剧。
3.结合课本上的民间故事,老师简单介绍民间故事是怎么产生和流传下来的。
二、趣味竞答,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2.中国四大古典名着指的是哪四本书?
3.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哪四个故事?试试从下面几个民间故事中选出来。
《牛郎织女》 《九色鹿》 《孟姜女哭长城》 《木兰从军》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何首乌》
三、打开思维,探讨阅读策略和方法。
(一)出示共读书《中国民间故事》,浏览目录,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1.这本书中一共选编了多少个民间故事?从题目上看,这些民间故事大概可以怎样分类?
2.阅读第1、71、131页的“阅读小贴士”,结合目录,再给书中的民间故事进行分类。
《牛郎织女》到《真假夜明珠》属于幻想故事;
《十二生肖故事》到《重阳节的故事》属于民俗故事;
《鲁班学艺》到《刘墉反穿朝服》属于历史人物故事;
《赵州桥的传说》到《蝴蝶泉》属于民间风物故事;
《马头琴的故事》到《聪明的阿凡提》是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
3.你觉得自己多少天可以读完这本书?可以进行怎样的规划?
4.头脑风暴:我们可以怎样阅读探究民间故事。
教师引导: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现在人们记录整理的民间故事,大多是过去——可以说是古代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劳动人民在劳作间隙,坐在田埂上或大树下,围在油灯旁,津津有味地分享着这些故事。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都远离了从前的生活方式,坐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的情景越来越难见到。就像我们今天一样,对民间故事的了解,不再是坐在大树下、月光下听长辈娓娓道来,而是自己大概书籍进行阅读。现在,好书触手可得,有人认为比民间故事更精彩的书太多太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多了解些好玩的故事,民间故事读不读也无所谓了。既然这样,我们今天应该怎样阅读民间故事,才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让我们更富有智慧呢?
(1)先独立画思维导图,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用思维导图列举阅读时做什么、怎么做。
(2)组织分享,甄选阅读探究的重要话题和方法。
◇不同的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阅读探究)
◇不同种类的民间故事中一般会有哪几类人物?(对比阅读探究)
◇民间故事中人物的经历、结局说明了什么?(案例分析)
◇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围坐在一起讲民间故事,听民间故事,会有怎样的感觉?(实践体验)
第二阶段:阅读探究
任务一:民间幻想故事探究
一、课堂共读《牛郎织女》,共同梳理故事中人物遭遇,发现故事中隐藏的秘密。
1.默读故事,圈出故事中的人物,了解故事情节内容。
2.尝试给人物分类,说明分类理由。
人物
在故事中的作用
人物类别
牛郎
主人公
勤劳忠厚的主角
嫂子马氏
为难主人公
狠毒的反角
老人
帮助主人公获得老牛
有魔力的帮助者
老牛
织女
王母娘娘
喜鹊
3.从故事人物和他们的遭遇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读,小组分工,运用上面的表格梳理书中民间幻想故事中的人物,看看哪些民间幻想故事可以与《牛郎织女》故事在人物遭遇上基本相似,哪些有所不同。
三、思考并与同学讨论:这些故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些异同中,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主角的遭遇和结局、故事中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思考讨论。
任务二:民俗故事探究
一、自读思考,完成表格:民俗故事分别回答了人们的哪些疑问?与前面的幻想故事对比,阅读民俗故事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故事名称
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阅读时的感受
十二生肖的故事
“年”兽的故事
寒食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
重阳节的故事
二、你还读过哪些民俗故事,把自己读过的故事信息和阅读收获补充到上面的表格中。
任务三:自主探究其他种类的民间故事
一、通过阅读每个种类的民间故事,你觉得分别从哪些角度思考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将自己的阅读思路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展现出来。
二、书中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对应前面哪种故事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为什么?
任务四:重点探究四大民间故事
一、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通过具体“证据”说明四个故事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故事。
◇这四个故事都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这四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最早的《孟姜女哭长城》已经流传了两千年,最迟的《白蛇传》也流传了近五百年。
◇这四个故事很多人都熟悉,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有的还在国外流传,如《白蛇传》流传到了日本、法国,还被日本拍成了电影。
◇这四个故事很早就被改编成了戏剧,比如京剧、黄梅戏等剧种中都有这四个故事。
◇这四个故事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
……
二、从主要人物和他们的遭遇、故事的结局和故事表达的主题等角度进行梳理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四个民间故事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这四个故事都赞美了美好的品质,如善良、勤劳、忠贞等;
这四个故事都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追求;
这四个故事都表现了对破坏美好爱情婚姻的势力的反抗;
……
任务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故事进行深入探究
一、要探究的故事是:
二、准备从哪些角度探究:
三、探究结果:
提示:既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用海报展示探究结果。
任务六:选择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剧本并排练
一、改编剧本。
二、排练(自主选择导演、演员,自己设计道具,将演出拍成视频。)
第三阶段:分享交流
以“民间故事阅读成果体验”为主题,设计开展主题体验活动。
一、讨论制订体验活动菜单。
◇四大民间故事研究成果微讲座;
◇民间故事分类研究成果微讲座;
◇感兴趣的民间故事探究海报评选;
◇一起讲民间故事,听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改编展演(包括戏剧片段展演、改编剧本演出视频欣赏等);
……
二、为菜单中的每一项活动设计流程,准备相关材料,如评价表、证书、奖状等。
三、根据菜单组织分享交流活动。
四、共同小结阅读收获(从阅读方法、探究过程、个人感受等不同角度畅谈收获)。
《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书中,有整本书阅读的不同思路和案例供参考。
—END—
来源 | 我在小学教语文
编辑 | 虫子 审核 | 卓雅
6.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20世纪,“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着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多样化,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间歌谣、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祭祀、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灵魂转世、妖怪、占卜、巫术、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俗服饰、民间建筑
7. 有关于民间故事的调查报告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8. 民俗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1.田野作业法,又叫直接观察法。因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广大群众的生活、文化现象,而这些一向是很少被记录的,并且,随着社会情势的发展,它不免或多或少的变化着。为了得到鲜活的、丰富的科学资料,就必须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工作。这种工作收获的结果,就是民俗科学的建筑基础。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2.历史研究法,又叫历史考证法。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纵的历史联系。历史研究法,是许多学者早就采用了的。在民族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文化残余,是指现代各民族中还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留的许多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十九世纪的许多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把民俗作为文化“遗留”物来对待。十九世纪晚期,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形成,这时民俗学(主要是民间文学)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整个民俗学的研究也是适用的。任何一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许多民俗学事象不仅现在仍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和今天的传承。
3.比较研究法。这是各种科学,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对于民俗学,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
比较研究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开展从国外介绍进来,而且首先运用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如神话学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研究和歌谣研究等。近几年来随着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比较研究法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谓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方法。由此看来,比较研究法便可分为两种:历史比较法和类型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征、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广泛采用。这种比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比如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时也可能是某一具体的民俗事象。类型比较法是将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这种方法重点在横向比较,所以它常常将众多的民俗事象进行分类比较,以探讨同一类民俗事象的传播和变化幅度。在民俗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并不见得有什么特点,也似乎和别一地区的民俗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果将不同地区的同一类民俗在一起作比较,不仅特点很快明显起来,而且这一类民俗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没有联系,我们也很容易找出这一民俗产生和流传的原因来。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中“中心起源说”和“心理共同说”就是这样得出的。
除历史比较法和类型比较法之外,有时学者们还采用深度的区域比较法,控制比较法和交叉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为了使比较深入而采用的方法。它将比较的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由此出发将这一区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较,区别类型,然后再和民俗学总的分类发生联系,进行比较。所谓控制比较法,是指研究者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构成,然后再去了解这一民俗的全部内容和形成过程(历史)。这样对某一民俗的结构和历史的前后关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顾到。交叉比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统计分析,由此说明某一类民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9. 如何分析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与国外的记载。这里先说下‘雅码历法’雅码历法共记述了5个太阳纪年. 也是前4个文明在瞬间的消失的记载,第一个太阳纪叙述了当时的地球这属于大洪水时期。会不会是当时的冰河时代...如果时间上是一起的话那么在‘圣经里面记载的诺亚方舟’应该和中国大禹治水都是一起的。我这里都是以个人大胆的假设来说明并不是说一定就这样。纯属讨论。。
女娲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大地之母,也是人类之母。。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我曾在网上的一篇中国古代文化的讨论上看到有位网友说的。或许是有位地球上的人类利用当时溶浆中采集的矿物练成的金属来修补飞行器。。。他的见解和我差不多。
本人的见解女娲补天。或许是这样的,在远古时期的地球中的大陆版块应该是在一起的``总称、盘古大陆。。古代神话中说到,共工怒撞不周山。引起黄河之水天上流。。这里的|共工|应该是属于哈雷彗星一类的漂流在太阳中的一个行星。根据史书中记载“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哈雷彗星如果当时是一颗彗星撞上地球那么很多神话中的记载就很容易分解了``当这颗彗星撞上地球引起地震甚至地壳运动.大地到处火山暴发,最后引起倾盆大雨。.这场大雨应该下了很久很久。而当时在彗星撞地球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却被外太空的大行飞行器救走。或者说我们就是高度文明留下的遗孤..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神石。其实那只是阳光后的彩虹罢了..或许在超级远古的宇宙智慧生活早就能利用科学来控制时空,和能量。当彗星撞上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被外星智慧生物带上了大型太空穿梭器.这个太空穿梭器带这人类飞向了宇宙空间或许在这里人类的生命是不会延续的``也就是说永远不是死的`因为没有了时空的约束时间静止了.当把人类带回地球的时候这场彗星撞地球的灾难已经过去当飞行器降落在地球的时候``人类走出飞行器看到的只是风雨过后的彩虹。。这样说吧这种是一种物理现象。毕竟这场暴风雨下了那么久所以当时 的天空彩虹也是很长时间.外星人并没有留下而是直接飞走了``当远古的人类进飞行器里面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飞行器飞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当外星人带这他们回到地球然后飞走后他们才想看得到。所以女娲补天所用的干坤鼎就这样被人们虚构出来了```把飞行器形容成了鼎..最早的青铜器是在商朝的时候才流行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给他们后人留下的记忆只是他们被什么样的人救了``最后被人类当成神话``成为了心目中的神````这架飞行器也就成了|干坤鼎。当时的统治者是黄帝...文字也是在哪个时候出现的.大家在想想看``女娲这两个字的构成 口下面出来个人门打开后走出来因为当时的人不懂飞行器是什么。大家也应该知道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的``最后在黄帝时期`史官仓颉发明的.````。。
接着到黄帝大战蚩尤。。。。上面说到我看了哪个网友的文章这里我到同意他的说法```蚩尤或许就是个机器人...而当时来帮助黄帝对付蚩尤的也是之前女娲补天的神人。这里我简称他们为天外来客吧.宇宙是浩瀚的无奇不有.如果说这蚩尤是邪恶势力的外星来客制造的这样理解就简单多了``帮助人类的天外来客也就是指``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九天玄女。。大家有没有人注意到女娲是女的``九天玄女也是女的```说明这个外星来客中应该是女性科学家,至于风伯和雨师应该没这两人还忘了一个雷神其实应该是飞行器降落后的带起的旋风。。雷神不过是发射出去对战的导弹而已 在希腊文明中记载当时神惩罚两个城市,因为这两个城市罪孽深重,但是城市中有个很正直的人`神派下神女通知他们逃跑``最后他们跑出来了``神当时告诉他们不要回头,,其实核爆炸的瞬间千万不能直视```这个动物理的应该就知道会有什么反应了,如果当时希腊的这段记载和中国的蚩尤同个时期的话``那么应该当时的地球个个地方都遭遇遭遇外星文明的攻击``而解救了人类文明 的另外外星来客``被人们都称为神,``只是大家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记录的都有所不同而已.. 在中世纪中的一些落后村庄``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飞机这回事``也就是说`有可能在相同的地球``但是有些人已经有很高文化但是有些地方缺什么都没有``这里我说的是90世纪和以前的地球`现在嘛大部分都有网络信息了 `所以很少有这样的现象了.
后羿射日 还有夸父追日 都在黄帝哪个时期```后羿被称为神射手我想应该就是一台发射导弹的机器..。。。大家可记得后羿后一老婆叫嫦蛾``嫦蛾应悔偷仙药,碧海青天夜夜深,应该就是战后这为外星来客走了``但是把这台发射器留下了如果没有猜错的 话``当时走的时候应该是中国的晚上```飞行器飞走方向是月亮````这样就有了嫦娥奔月之说。其实个人认为山海经中记录的很多异兽`应该属于外星飞行器。。大家都知道飞行器起飞的时候下面都会有大烟雾也就成了神话故事中的神仙要飞走前脚下走会有云...这里在说一下``月饼我都有点怀疑当时的这个嫦娥的飞行器是和月饼一个形状的``
夸父追日...按照上面说的```夸父或许是帮在住人类的外星人制造的机器人而已.. 而夸父追的并不是太阳而是一个发光的飞行物体。
邢天``战神..没了脑袋也能战斗的家伙..不用解释这不是机器人是什么...其实我记得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中怪兽他会喷射东西出来```一被打中就死
以现在的文明程度来理解 以前不懂的人``他们就会把我们当成神比如如果现在的人带这一件武器```热武器``火箭筒``这样就很能理解神话描述的神仙之间的 攻击方式`我相信大禹和圣经``叙述的应该都是人类被带上过外星飞星器
10. 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10)研究民间故事的方法步骤扩展阅读: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着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
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
类型分析时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即故事类型学,在这方面曾出现大量论着。当然,类型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神话、传说也有类型化的表现,但故事的类型化更为突出,可以说故事是类型化最强的一种叙事文体。
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