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为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农民的哲学家,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的贡献十分庞杂,那么墨子在教育基础知识当中的考点,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教育基础知识中的墨子。
1.教育思想:
以“兼爱”,“非攻”为基本主张。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2.教育目的:培养出兼士或贤士
那么什么是兼士呢?其实就是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的人。
那么如何判断兼士呢?墨子提出了三条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人要从知识技能、思维辩论和道德这三个维度综合来进行考虑。
3.教育的作用: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学和技术教育:点线面的概念、十进制、
(3)文史教育
(4)培养思维能力
5.教育方法:
虽然墨子本人受过不少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其教育方法却有独树一帜之感,与儒家学派有着较大区别。
(1)主动:“虽不扣则必鸣也”
这一点与孔子倡导的“不扣不鸣”以及《学记》中的“扣之以小者小鸣,扣之以大者大鸣”不同,补足了儒家学派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
(2)创造:批判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3)实践:儒家“听其言观其行”强调思想动机;墨家:“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指的是动机,功指的是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
(4)量力:“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② 墨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着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
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对所有人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虽不叩必鸣”,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说教.也不满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与古代不同,必须重在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与儒家教育异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③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具体为:
1、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着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
墨子认为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
3、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
4、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积极主动地去说教。
(3)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墨子的教育教学方法:
1、不扣必鸣
墨子不赞同儒家即消极等待的教育方法,强调主动教育。他认为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固然不错,但未免太不主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认为: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这样才能使全人类的知识不断增进。由此可看出墨子认识到人类的创造继承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3、言行一致
墨子强调言行一致。墨子认为,凡是说话不守信用,心无诚意,在行动上必然不果断。
在学术研究上,墨子同样强调实践,知识是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得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某个人的新发现,需要以过去或现在群众已有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为基础。
墨子还创立了语义的科学实验法,在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具有某种超越其时代的现代风格。对墨家吃苦耐劳、艰苦实践的精神,当时和后来各家都十分叹服。
4、量力而为
墨子在教学中还提出了量力性原则。他认为一个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量力原则不但是对学生的提醒,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从而对学生实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则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创这一原则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
④ 中国教育史墨家学派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墨子简介(勤思整理)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着作汇编。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旧题墨翟着,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着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着作,其前三篇掺有儒家理论,当为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理论,前人颇以为即以后相关篇章理论之叙余,其实正有对后来各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非儒》分上、下),前人认为是“三墨”各自所依据的经典,其实是《墨子》一书在先秦流传的不同版本,汉人整理合三为一,现今某些“阙失”的篇目,或许在内容和文字上与今存者同,故仅存其目。《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着,实为后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宝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近,乃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颇近于秦,是战国时期“秦之墨者”所作,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史料。《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集中资料。西晋鲁胜、乐壹皆曾为《墨子》一书作注,已佚。通行本有孙治让《墨子闲诂》,主要版本有《诸子集成》本。
墨子教育思想
一、教育与人的关系
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但又承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保留着命定论的残余。儒生公孟子一方面主张“君子必学”,但又重视天命,认为不可抗御。对此,墨子认为是荒唐可笑的,他说:“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公孟》)这就是说,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
⑤ 墨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墨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在教育领域墨子提出了许多着名的学术,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1. 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兼士”
墨子胸怀天下兴衰,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济世救国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由于人们“不相爱”造成的,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的。要使人们达到这样的状态,墨子认为就要通过教育这条手段,最终培养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兼士”或者“贤士”。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还用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另外通过教育让人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2. 教育的对象是有教无类
墨子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明确的阐释了教育是面对每个人的。他提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不看出身门第,不查职业居所,不分贵贱等级,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阶层。这种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为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奠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教育的内容是突出技能
墨子在对儒家学说充分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突破了“六艺”教育的范畴,加以丰富和完善,增加了其他内容,比如:科技知识、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等等,形成了《墨经》,《亲士》、《大取》、《非儒》、《杂守》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学习材料。墨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他要求弟子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技巧。
二、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现实意义)
1.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
4.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⑥ 墨家确定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什么
墨家的核心理念是“兼爱和非攻。”
所谓“兼爱”的意思就是墨子倡导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生活中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所谓“非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产生矛盾了,不要采取武力手段去解决,而应通过谈判的方式去化解。
墨家的弟子门徒主要为社会的中下阶层,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
随着儒家思想逐步兴盛进而占据了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墨家思想逐步没落,被边缘化。
⑦ 墨家的教育目的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
⑧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儒家思想
儒家争议最大,但功不可没。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主要思想是提倡仁政,中庸思想,影响最久远的我以为应该是他所提倡的重视个人素质的修养。到了战国,先后出了两位儒家大亨,孟子跟荀子。孟子主张仁,其中心意思就是德。无德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荀子主张恶,我认为他是比孔子更大的教育家。他认为人天生自私,需要用教育去改变人的各种丑恶现象。儒家在中国历史地位,应该是因为孔子,他代表着当时的中原文化,中国人自古都有中原正统的概念,各大诸侯国都是争相向中原文化靠拢。各大家虽然与儒家主张不同,但是根源却与儒学有很大关系。华夏文明延续多年,儒家功不可没,相反阿拉伯以及罗马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绵绵细流,却是因为少了一种主流的思想。最具喜感的是:日本等国都比较崇尚儒家思想大概是因为他们国内道德信仰等地方滑坡的问题吧,他们需要一种思想去教育国民,去提高国民的个人修养。
2.道家思想
道家以老子这个老头为代表,是人类唯物主义的先驱。否定了天帝鬼神,他的代表应该是我们电视上看的太极拳,主流思想是以柔克刚,人定胜天。他所提倡的无为治国,在大汉前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倡。人民休养生息成功,创造了几百年的大汉王朝。道家也比较讲究个人素质修养问题,并且讲究私有制的合法性,以私有来促进公有。道家还有一个很个性的庄子,庄子的个性来自于对社会的失望,所以 他向往自然飘逸,无拘无束,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别出心裁的控诉。
3.墨家思想
墨家兼爱非攻,相对而言,墨家思想代表着更多普通人的利益。墨家的代表为墨翟,其实从很多电视就可以看出,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他的一些科技发明创造是诸子百家望尘莫及的。墨子思想貌似有点当今民主的意思,还有一些共产主义思想掺加。他被古代统治阶级视为不可实现的体制思想,因而墨家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暗淡。
4.法家思想
1.重视法律,反对礼制,认为礼制过多会纵容助长人之恶,长久以来带来弊害。由而动摇君主统治和利益。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2.他的思想代表了先进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3.短时间内凝聚强大的综合国力,为统一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看,他的依法治国跟当今的法治有相当大的区别。他讲究务实的精神必须要求当权者有相当大的权力, 法律的诞生本身就要求必须有强大的刑罚与实施机构。照现在看来,法家确实有独裁专断的意思,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状态与形势下,法家确实最具进步性意义的思想学派。他开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政治法则,与墨家的“杀人者死”有很大区别。可惜的是:山东各国的政治结构过于复杂,使李悝,吴起等人只能创造一时强大的国家,无法撼动领主阶层的腐朽根本,在君王更换中都惨烈的悲壮了。商鞅所在的秦国,相对于东方各国比起来,政治结构比较简单,使得变法触动根本有了很大的可能性,阻力也相对较小。一举破灭了领主阶层的腐朽,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人民所需求的新兴地主政权。功高震主的铁则表示商鞅除了死没有别的选择,隐退也必然会遭到仇杀。秦末的战乱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前旧的领土阶级是怀着不可磨灭的仇恨的。虽然当初的法家思想已不合时宜,但是他的精神我们不可丢弃。可以说没有法家,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可能这麼固定 ,不可能有这麼一统的国度。
与道家相比,法家的主张会帮助皇帝君王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等等,这是作为无频繁战事时代的优秀君王所必须的。而法家经过战时变法的雷厉风行,已经将法律这个东西深深植入国家的土壤,千百年,统治者都不会逾越法治的根本,只是添枝加叶而已。法家与儒家也可以说当初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他们对后世的远大贡献表示出他们不单单是当今某些群体所说的专制跟腐朽那么简单。
⑨ 墨家和道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墨家,讲究兼爱,也就是无差别的对天下人奉献爱心。
儒家,讲究仁爱,也就是有区别的对周围的人的爱,而这种区别通过礼和教进行身份的区分来判定。
法家,讲究法制,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道家,讲究无为,认为不进行任何的约束,人与人也不进行任何的交流,自然就没有纷争和烦恼。
⑩ 墨子的自我教育方法有哪些现实启迪
他提出了着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
墨子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