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液体红外线分析仪操作方法

液体红外线分析仪操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5-09-17 22:40:34

❶ 水分测定有哪几种主要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经典水分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各种水分分析方法所代替,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的水分测定仪
主要有卤素水分仪、红外水分仪、露点水分仪、微波水分仪、库仑水分仪、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以及一些专用水分仪。这些仪器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再现性好,并能连续测定,自动显示数据。
1、红外水分测定仪操作简单,耗时少,测量结果准确,故红外水分仪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烟草、粮食等行业的实验分析和日常进货控制及过程检测。
2、卡尔•费休法属经典方法,又称为 微量水分测定仪,其主要应用于水分值含量较低的样品检测,经过近年来改进,大大提高了准确度,扩大了测量范围, 已被列为许多物质中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
3、露点水分测定仪操作简便,仪器不复杂,所测结果一般令人满意,常用于永久性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但此法干扰较多,一些易冷换气体特别在浓度较高时会比水蒸气先结露产生干扰。
4、微波水分测定仪利用微波场干燥样品,加速了干燥过程,具有测量时间短,操作方便,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粮食、造纸、木材、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等的颗粒状、粉末状及粘稠性固体试样中的水分测定,还可应用于石油、煤油及其他液体试样中的水分测定
5、库仑水分测定仪常用来测定气体中所含水分。此法操作简便,应答迅速,特别适用于测定气体中的痕量水分。如果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测定,则是非常因难的事情。但电解法不宜用于碱性物质或共轭双烯烃的测定。

❷ 油品检测和油液监测的区别在哪里哪里可以做检测

油液监测中的主要指标:

颗粒计数
油液的清洁程度,是液压系统的一个关键测试指标。伺服阀的具有非常严格的公差要求,并且容易被过滤不良的液体干扰。所有的OEM厂家都规定了设备的ISO 4406清洁度,所以,常规的颗粒计数是非常重要的。当颗粒计数的数值增加时,找到增加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新技术,如PLD-0201油液颗粒度分析仪,不仅可以计算粒子数,还可以生成ISO 4406或SAE AS4059报告,还提供有关粒子来源的更多细节信息。
水分
水是电厂中最常见的液体污染物,需要随时监测。系统中过量水的存在会破坏润滑剂的性能,使相对运动的零部件发生严重的磨损。对于大多数液压系统而言,水污染不应超过0.25%。有许多新技术可用于检测润滑油中的水污染,并且现场检测的结果与实验室检测一致。
一.卡尔费休水分测定:
卡尔费休法简称费休法,是1935年卡尔·费休(Karl·Fischer)提出的测定水分的容量分拆方法。费休法是测定物质水分的各类化学方法中,对水最为专一、最为准确的方法。经过不断改进,提高了准确度,扩大了测量范围,已被列为许多物质中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
二.库仑水分测定:
库仑水分测定仪常用来测定气体中所含水分。此法操作简便,应答迅速,特别适用于测定气体中的痕量水分。如果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测定,则是非常因难的事情。但电解法不宜用于碱性物质或共轭双烯烃的测定。
三.露点水分测定:
露点水分测定仪操作简便,仪器不复杂,所测结果一般令人满意,常用于永久性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但此法干扰较多,一些易冷换气体特别在浓度较高时会比水蒸气先结露产生干扰。
四.微波水分仪测定:
微波水分测定利用微波场干燥样品,加速了干燥过程,具有测量时间短,操作方便,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粮食、造纸、木材、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等的颗粒状、粉末状及黏稠性固体试验中的水分测定,还可应用于石油、煤油及其他液体试样中的水分测定。
五.红外水分测定:
红外线加热机理:当远红外线辐射到一个物体上时,可发生吸收、反射和透过。但是,不是所有的分子都能吸收远红外线的,只有对那些显示出电的极性分子才能起作用。水,有机物质和高分子物质具有强烈的吸收远红外线的性能。当这些物质吸收远红外线辐射能量并使其分子,原子固有的振动和转动的频率与远红外线辐射的频率相一致时,极容易发生分子、原子的共振或转动,导致运动大大加剧,所转换成的热能使内部升高温度,从而使得物质迅速得到软化或干燥。
运动粘度
运动粘度指的是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的阻力。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物理特性。润滑油必须具有合适的流动性,以确保在不同的工作温度下,对相应的部件提供足够的润滑。润滑油的粘度取决于润滑油的等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氧化和污染程度。正常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润滑油的粘度应该增加。粘度的损失比增加造成的后果要严重。新的粘度测量技术无需溶剂,并且具有数据记录能力,这使得运动粘度测量变得更加容易。
总酸值
总酸值(TAN)用来指示润滑油的相对酸度。通过总酸值可以看出润滑油的氧化程度,OEM设备或润滑油供应商经常会用到该参数。当给定的润滑油的TAN值达到预设的水平时,通常预示着需要换油了。TAN的突然上升预示着设备的异常运转 (如过热)。
元素光谱
元素光谱是一种用于定量检测在用油中来自磨损、污染和添加剂的金属元素的技术。油样通电后,不同的元素会吸收或发射不同的可计量的能量,能量的多少可表明油中元素的浓度。这些结果可反应所有溶解金属(来自添加剂)和微粒的浓度。该技术是所有现场和非现场油液分析技术的支柱,因为它提供了有关设备污染和磨损状况的信息,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其主要的局限性是对于5微米以上的颗粒,检测效率不够高。
红外分析检测氧化度
氧化度检测是检测液压油中降解副产物的一种方法。如果氧化严重,润滑油就会腐蚀临界表面,并在伺服阀上沉积形成油腻或漆层。氧化值越高,氧化严重。系统中如果有氧化问题存在,会出现如清漆、油泥、粘阀和过滤堵塞等情况。
磨屑分析(分析铁谱)
分析铁谱是一种分析技术,它将铁磁性颗粒与润滑油分离,并将其沉积在一个名为“谱片”的玻璃片上。用显微镜检查谱片,可以发现这些颗粒的磨损模式和潜在的磨损来源。这种技术被称为分析铁谱。它是检测异常铁磁性磨损和非铁磁性磨损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通常只有经过培训的专业分析师才可以进行。

❸ 微生物生长的常用检测方法

一、生长量测定法

1.1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1.2称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dryyeast,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1.3比浊法:

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值,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对某一培养物内的菌体生长作定时跟踪时,可采用一种特制的有侧臂的三角烧瓶。将侧臂插入光电比色计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随时测定其生长情况,而不必取菌液。该法主要用于发酵工业菌体生长监测。如我所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用比色管定时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监控E.Coli的生长及诱导时间。

1.4菌丝长度测量法:

对于丝状真菌和一些放线菌,可以在培养基上测定一定时间内菌丝生长的长度,或是利用一只一端开口并带有刻度的细玻璃管,到入合适

的培养基,卧放,在开口的一端接种微生物,一段时间后记录其菌丝生长长度,借此衡量丝状微生物的生长

二、微生物计数法

2.1血球计数板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结构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中央有一短横沟和两个平台,两嵴的表比两平台的表面高0.1mm,每个平台上刻有不同规格的格网,中央0.1mm2面积上刻有400个小方格。通过油镜观察,统计一定大格内微生物的数量,即可算出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体数。这种方法简便,直观,快捷,但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所产生的孢子进行计数,并且所得结果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2.2染色计数法:

为了弥补一些微生物在油镜下不易观察计数,而直接用血球计数板法又无法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的不足,人们发明了染色计数法。借助不同的染料对菌体进行适当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显微镜下进行活菌计数。如酵母活细胞计数可用美蓝染色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为无色,而死细胞为蓝色。

2.3比例计数法:

将已知颗粒(如霉菌孢子或红细胞)浓度的液体与一待测细胞浓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出各自的数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细胞浓度。这种计数方法比较粗放。并且需要配制已知颗粒浓度的悬液做标准。

2.4液体稀释法:

对未知菌样做连续十倍系列稀释,根据估计数,从最适宜的三个连续的10倍稀释液中各取5毫升试样,接种1毫升到3组共15只装培养液的试管中,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最大或然数表MPN(mostprobablynumber)得出菌样的含菌数,根据样品稀释倍数计算出活菌含量。该法常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饮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检查。

2.5平板菌落计数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将待测菌液进行梯度稀释,取一定体积的稀释菌液与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在凝固前均匀混合,或将菌液涂布于已凝固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保温培养后,用平板上出现的菌落数乘以菌液稀释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一般以直径9cm的平板上出现50-500个菌落为宜。但方法比较麻烦,操作者需有熟练的技术。平板菌落计数法不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数,而且同时将菌液中的细菌进行了一次分离培养,获得了单克隆。

2.6试剂纸法:

在平板计数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小型商品化产品以供快速计数用。形式有小型厚滤纸片,琼脂片等。在滤纸和琼脂片中吸有合适的培养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剂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无色)待蘸取测试菌液后置密封包装袋中培养。短期培养后在滤纸上出现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与标准纸色板上图谱比较即可估算出样品的含菌量。试剂纸法计数快捷准确,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计数法的人为操作误差。

2.7膜过滤法:

用特殊的滤膜过滤一定体积的含菌样品,经丫叮橙染色,在紫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活细胞会发橙色荧光,而死细胞则发绿色荧光。

2.8生理指标法:

微生物的生长伴随着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例如酸碱度,发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产气量等,与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它们可作为生长测定的相对值。

2.9测定含氮量:

大多数细菌的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为7.5%,霉菌为6.0%。根据含氮量×6.25,即可测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过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测N2气法。Dumas测N2气法是将样品与CuO混合,在CO2气流中加热后产生氮气,收集在呼吸计中,用KOH吸去CO2后即可测出N2的量。

2.10测定含碳量:

将少量(干重0.2-2.0mg)生物材料混入1毫升水或无机缓冲液中,用2毫升2%的K2Cr2O7溶液在1000C下加热30分钟后冷却。加水稀释至5毫升,在580nm的波长下读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长量。需用试剂做空白对照,用标准样品做标准曲线。

2.11还原糖测定法:

还原糖通常是指单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过还原糖的测定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常用于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常规监测。方法是,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试剂,沸水浴煮沸3分钟,取出加少许盐酸酸化,加入Na2S2O3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溶液,继续加Na2S2O3至终点,查表读出还原糖的含量。

2.12氨基氮的测定:

方法是,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红和盐酸作指示剂,加入0.02N的NaOH调色至颜色刚刚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应数刻,加入0.02N的使之变色,根据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据培养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2.13其他生理物质的测定:

P,DNA,RNA,ATP,NAM(乙酰胞壁酸)等含量以及产酸,产气,产CO2(用标记葡萄糖做基质),耗氧,黏度,产热等指标,都可用于生长量的测定。也可以根据反应前后的基质浓度变化,最终产气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测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如我所在BMP-2的发酵生产上,随时监测溶氧量的变化和酸碱度的变化,判断细菌的长势。

拓展:微生物的现代定义

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结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体小面大

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微生物体积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可是其表面积却很大。这个特征也是赋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谢快等特性的基础。

吸多转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长繁殖快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不妨计算一下,1个大肠杆菌假设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昼夜24小时分裂24×3=72次,大概可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2的72次方),这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但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无法完全达到这种指数级增长。 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 (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适应强 易变异

分布广 种类多

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妙。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中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0]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❹ 红外线水平仪使用方法

红外线水平仪的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1、使用前应先检验该百分表是否在受控范围,零位进行校对或调整,将水平仪放在平台上,待气泡稳定后,在一端吐左端读数,且定为零。

2、将水平仪调转180度,扔在平台上原来的位置上,待气泡稳定后,仍在原来一端(左端)读数A格,则水平仪零位误差为二分之A格。

3、测量时,使水平仪工作面津贴在被测表面,待气泡完全静止后方可进行读数。

关于水平仪测量的注意事项:

1、调整前水平仪工作面与平板必须擦拭干净。

2、测量前若零位误差超过许可范围,则需调整水平仪零位调整机。

3、如需测量长度为L的实际倾斜侧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实际倾斜值=分度值*L*偏差格数。

4、当测量长度较大工件时,可将工作平均分若干寸段,用分段测量法进行测量。

❺ 环境分析方法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法。其中化学分析法分为质量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 重量分析法,定量分析中的一种经典方法。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首先使用天平称量法,对物质在化学变化中量的改变进行了测定,并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为定量分析中的重量分析法奠定了基础。重量分析法要求有精密的分析天平,19世纪分析天平称量准确度达0.1毫克;20世纪出现了微量分析天平和超微量分析天平,称重的准确度分别达到 0.001和0.0001毫克,扩大了重量分析的应用范围。
重量分析法是准确地称量出一定量试样,然后利用适当的化学反应把其中欲测成分变成纯化合物或单体析出,采用过滤等方法与其他成分分离,经干燥或灼烧后称量,直至恒重,求出欲测成分在试样中所占比例。除了这种直接测定法外,还可采用间接测定法,即将试样中欲测成分挥发掉,求出挥发前后试样重量差,从而求得欲测成分的含量。重量分析法根据所用分析操作的方法分为沉淀法、均相沉淀法、电解法、气体发生(吸收)法和萃取法等。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重量法常用于测定硫酸盐、二氧化硅、残渣、悬浮物、油脂、飘尘和降尘等。重量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分析法也不断发展,如近年来用压电晶体的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分析法,又称滴定法,是一种经典的方法。19世纪初期,L.盖吕萨克提出了气体定律,奠定了气体容量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后来,他把测量气体和液体体积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容量分析法是利用一种已知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与欲测组分的试液发生化学反应,反应迅速而定量地完成(即达到反应终点)后,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从滴定管上读取)及其当量关系,算出试液中欲测组分的含量。终点的鉴定除利用指示剂的变色目视鉴定外,还可应用各种仪器的方法来鉴定,如电位滴定法、光度滴定法、高频滴定法、电流滴定法、电导率滴定法、温度滴定法等。近年来在容量分析中已采用各种型式的自动滴定仪。
容量分析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迅速、准确,费用低,适用于常规分析。根据所利用的反应种类,容量分析法可分为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等。在环境污染分析中,容量分析法应用于生化需氧量、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常规分析指标分析,以及挥发酚类、甲醛、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六价铬、铜离子、锌离子等污染物的分析。 根据试液颜色深浅的程度,把试液与颜色深浅程度不同的已知标准溶液相比较,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1729年P.包盖尔提出了包盖尔定律,即组成相同的呈色溶液,如液层厚度相等时,则色的强度相同。1760年J.H.朗伯特提出与包盖尔定律近似的朗伯特定律,即浓度相同的呈色溶液,色的强度与液层的厚度成比例。1852年A.比尔提出了比尔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这些定律奠定了比色分析法的理论基础。1854年J.迪博塞克和J.奈斯勒等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定量分析化学领域。1873年C.维洛特首先应用分光光度法以进行光度分析。光度法不像比色法那样比较呈色溶液颜色的强度,而是测定呈色溶液的透光度或吸光度。1874年Н。Г。叶戈罗夫首先将光电效应用于比色分析,他所设计的光电光度计就是现代光电比色计的雏型。1894年出现了浦夫立许光度计;1911年出现了贝尔格光电比色计;1941年出现了贝克曼DU型分光光度计。后来又出现自动记录的分光光度计、示波器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数字显示分光光度计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比色分析法如以肉眼观察比色管来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确定物质含量的,称为目视比色法。利用光电池和电流计来测量通过有色溶液的透射光强度,从而求得被测物质含量的方法叫作光电比色法;所用的仪器称为光电比色计。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以朗伯特-比尔定律(亦称光的吸收定律)为基础,即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例。其数字关系式为lg(Io/I)=K·C·L。式中Io为入射光的强度;I为透射光的强度;L为光线通过有色溶液的液层厚度;C为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K为常数(对于某种有色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入射光时,K为一定值),称为消光系数(也称吸光系数)。K值的大小随L和C的单位而改变,如果L以厘米表示,C以摩尔/升为单位,则此常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或摩尔消光系数),常以ε表示。
比色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准确、灵敏、快速、简便而费用又低。测定物质的最低浓度一般可达每升10-10克,如经化学法富集,灵敏度还可提高2~3个数量级。测定的相对误差通常为1~5%。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在环境污染分析中已被普遍采用,但污染物必须先与显色试剂作用转化成有色化合物后才能进行测定。目前已研制出各种效果良好和非常灵敏的有机显色剂。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均可用这种方法测定。 利用化学物质在紫外光区的吸收与紫外光波长间的函数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紫外光谱的波长范围可分为近紫外区(200~400纤米)和远紫外区(10~200纤米),前者常用于化学分析,后者因空气吸收波长在 200纤米以下的紫外线,测量须在真空中进行,所以在分析上较少应用。
分子吸收紫外辐射常是其外层电子或价电子被激发的结果。电子愈易激发,则吸收峰的波长就愈长。
紫外分光光度计一般用氢灯做辐射源,用石英棱镜或光栅做单色器,用光电倍增管做检测器。吸收池的材料一般为石英或硅石,长度为 1~10厘米。若用氘代替氢,其发射强度在紫外区短波长处可增加三倍。
简单的无机离子和它的络合物以及有机分子,可在紫外光谱区进行检定和测量。有效的溶剂有水、饱和碳氢化合物、脂族醇和醚。能吸收紫外辐射的有机化合物至少要含有一个不饱和键,如C=C,C=O,N=N以及S=O,以起发色团的作用。吸收峰的波长随着发色团的不饱和程度的增大而增长。一些化合物及其最大吸收波长如右表所示。
紫外分光光度法在环境污染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在大气污染分析中真空紫外线气体分析仪已应用于分析汽车废气;紫外气体分析仪可应用于分析臭氧、二氧化氮、氯气。气态氨在190~230纤米波长上有几条强烈的吸收带,可用于直接测定氨气的浓度。②某些多环芳烃和苯并(a)芘在紫外区有强吸收峰,常用此法测定。③某些含有共轭体系的油品在紫外光区具有特征吸收峰,故可用此法测定油类污染。④此法还可用于测定食物、饮料、香烟、水质、生物、土壤等试样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质,以及残留农药、硝酸盐和酚等。⑤此法也可与色谱分析联用,待测试样先经色谱柱,然后让色谱柱洗脱液流经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槽以检测试样所含的痕量污染物。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速液相色谱仪均配备有紫外检测器。 也叫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物质在红外光照射下,只能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一致的红外光线,因此不同物质只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入射光而形成各自特征的红外光谱,而对一定波长红外线吸收的强弱则与物质的浓度有关。根据这一原理可进行物质定性、定量分析及复杂分子的结构研究。
在环境分析化学中,红外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 450~1000厘米-1红外区有吸收的气体、 液体和固体污染物。在测定大气污染时,采用多次反射长光程吸收池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可测ppm至ppb级浓度的易挥发性气体(乙炔、胺、乙烯、甲醛、氯化氢、硫化氢、甲烷、丙烯、苯、光气等)。在大气中发现的一种新化合物过氧乙酰硝酸酯,就是经过红外光谱法和质谱法的鉴别后确定的。用红外光谱法还发现了美国洛杉矶空气中有臭氧存在。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可测定水中浓度在1ppb以下的有机污染物和农药。与质谱法相比,红外光谱法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污染物的各种异构体。红外光谱法是鉴别水中石油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红外光谱法可用于大气污染化学反应的测定。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可以测定低沸点、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利用了气相色谱的分辨能力,突破了红外光谱法原来只适用于纯化合物的限制,因此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也能应用于混合物的测定。 利用元素的原子蒸汽(火焰或石墨炉产生)吸收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或无极放电灯)的光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优点:①选择性好,干扰少,在分析复杂环境样品时容易得到可靠的分析数据。②仪器操作简便,费用较低。③灵敏度高,可用于微量样品分析。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可测定样品含量至毫克每升级,用石墨炉法可测至微克每升级,灵敏度高于高频耦合等离子体法。④测定含量范围广,既能进行痕量元素分析,又能测定基体元素的含量。稳定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其准确度能达到0.1~0.3%,可与经典容量法相比拟。
原子吸收光谱法加测汞和氢化物发生器等附件,测定灵敏度可比石墨炉更高,汞、砷、硒、碲、铋、锑、锗锡、铅的测定范围可提高1~2个数量级。原子吸收光谱法已广泛用于测定水、飘尘、土壤、粮食以及各种生物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元素已达七十多种。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以火焰法比较成熟,使用最多,但对于环境样品,分析灵敏度还不够高。石墨炉法虽不够成熟,却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分析手段。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缺点是:①测定每种元素都要更换专用的灯,不能同时作多元素分析。②各种干扰作用比高频耦合等离子体法更大。③对共振线位于真空紫外区的元素测定有困难。④对固体样品的测定比较困难。⑤对某些高温元素如铀、钍、锆、铪、铌、钽、钨、铍、硼等的测定灵敏度太低。 利用原子蒸汽在电或热的激发下产生的光谱,通过光谱仪照相记录或光量计直接读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特点是能一次同时测定多种金属元素,选择性好,干扰少,能直接分析液体和固体样品,适合于定性和多种元素定量分析。分析范围液体为毫克/升到微克/升,固体分析灵敏度为1%至0.001%。采用化学分离富集后再行测定,可提高灵敏度 1~2个数量级。在环境保护中可用于分析水、飘尘、土壤、粮食以及各种生物样品等。缺点是要用照相干板记录,分析周期长;对于超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灵敏度不够;直接分析固体样品时,误差较大。
传统的发射光谱分析,是用溶液干渣法分析溶液,碳槽粉末法分析固体;以交流电弧或直接电弧作为激发光源;使用中型石英光谱仪或光栅光谱仪,照相干板记录。基体影响将使分析误差加大。最近,在溶液干渣法中引入锂盐为缓冲剂,使基体影响减少,分析准确度大大提高,因而发射光谱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通用的定量分析方法。碳槽粉末法由于工作曲线斜率低,误差大,还未能成为通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近年来,发展了直流和高频耦合等离子体光源,结合使用光电记录,提高了分析的精度、灵敏度和速度,减少了基体效应,有较好的再现性,较宽的线性动态范围,并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是一种新的分析手段。但高频耦合等离子体为光源的仪器价格昂贵,氩气消耗量大,分析成本高,对于环境样品的分析灵敏度不够。直流等离子体光源的灵敏度虽不及高频耦合等离子体光源,但仪器价格低,氩气消耗小,对人体健康影响小,所以近年来发展很快。 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以高能X射线(一次X射线)轰击样品,将待测元素原子内壳层的电子逐出,使原子处于受激状态,10-12~10-15秒后,原子内的原子重新配位,内层电子的空位由较外层的电子补充,同时放射出特征X射线(二次X射线)。特征X射线波长λ和原子序数Z有一定关系:λ ∝1/Z2。测定这些特征谱线的波长或能量可作定性分析;测量谱线的强度,可求得该元素的含量。
X射线荧光分析法所用的激发源有X射线管、放射性同位素、电子、质子或α 粒子等。测定方法有波长色散法和能量色散法两种。波长色散法是一种经典方法。能量色散法采用Si(或Li)半导体探测器和多道分析器,可同时测定钠以上的全部元素,它的分辨率比波长色散法低些,但能适用于多元素分析。
X射线荧光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 测定范围宽、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自动化程度较高和不破坏样品等优点,故已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如测定大气飘尘中痕量金属化合物;借助电子计算机,自动监测大气飘尘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气溶胶吸附的硫,也适用于测定各种水体悬浮粒子中的重金属以及溶解于水中的痕量元素。 物质吸收了某一波段的光线(激发光)后,引起能级跃迁,发出波长比激发光的波长稍长些的光线,这种光线称为荧光。测量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强度以确定该物质及其含量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如被测样品的浓度很低,其荧光强度便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根据这种特性,可以进行物质的定量分析;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根据光谱的特性可以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特别是荧光分光光度计能得到两种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用这两种光谱图鉴定物质,比使用吸收光谱法更为可靠。
荧光分析所用的仪器有目测荧光计、光电荧光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每种仪器均由光源、滤光片或单色器、液槽和探测器等部件组成。
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很高,比一般的分光光度法高2~3个数量级,能检测10-11~10-12克的痕量物质。荧光分析法还具有实验方法简便、取样容易、试样用量少等优点,因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目前用荧光分析法测定的元素已达60多种,化合物数百种。在环境污染分析中,荧光分析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测定致癌物和其他毒物,如苯并(a)芘等多环芳烃、β-萘胺、黄曲霉毒素、农药、矿物油、硫化物、硒、硼、铍、铀、钍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由气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结合使用的一种新型完整的分析技术,可进行复杂混合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通常还配备电子计算机,以构成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气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结合,中间大多要经过一界面装置(分子分离器),解决色谱柱出口(通常为常压)与质谱仪离子源(真空度为10-4~10-7)之间的压降过渡的问题;分子分离器还能对进入质谱仪的色谱馏分起到浓缩作用。但毛细管柱色谱仪与质谱仪的结合也有采取不经分子分离器的直接耦合方式。一般采用的分子分离器有喷嘴、多孔玻璃、多孔银、多孔不锈钢、聚四氟乙稀毛细管、硅橡胶隔膜、导通率可变的狭缝、涂有硅酮的银-钯合金管、膜片-多孔银等类型。试样馏分随载气进入分子分离器时,由于馏分分子量与载气分子量相差较大,空间扩散能力不同,从而在大抽速泵的抽力下大部分载气与试样馏分在分子分离器里得到分离。典型的双喷嘴式分子分离器见图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示意图见图 4。
质谱仪是用以分析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并测量其质量及含量百分比的仪器。它是由离子源、分析器和收集器三个部分组成。用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质谱仪有磁式质谱仪和四极矩质谱仪两种类型。前者分辨本领高(R=1000~150000),灵敏度也高(10-9~10-13克),而且质量范围较宽,并可增设峰匹配、亚稳技术等功能,但扫描速度不如后者。四极矩质谱仪灵巧轻便,扫描速度快,特别适合于毛细管柱色谱窄峰情况,但分辨本领一般只能达到R=1000~3000,而且质量范围窄,存在质量歧视效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经常用到的质谱技术有:①电子轰击技术,用来了解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分子组成,是质谱中最为常用的技术。②化学电离技术,可获得电子轰击技术无法获得的某些化合物的分子信息。③单离子检测技术,对被测化合物的特征离子质量进行单离子检测可得到高信噪比质量色谱图,灵敏度比扫描全部谱图质量范围高2~3个数量级,同时可对未得到分辨开的色谱峰进行甄别。此法对可疑色谱峰的鉴别尤其有用。与气相色谱的保留值相结合可直接给出可靠的定性结果。④质量碎片技术,通过跳跃扫描技术同时扫描所选定的多个特征离子。这项技术专一性强、灵敏度比总离子流高2~3个数量级(一般可达10-10~10-12克)。与计算机相结合可发展为强度匹配技术和计算机化的质量碎片技术。
用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气相色谱技术与普通气相色谱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对载气流率和固定液的流失更为敏感。因受质谱仪真空度所限,载气流率不易达到最佳化,同时,在载气种类的选择上,由于分子分离器原理的要求,只能选取那些扩散系数与样品化合物相差甚远的轻质量气体。一般多采用氦或氢。用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色谱柱固定液分离效率要高,热稳定性要好,固定液在柱中的含量要低,以保证高效低流失。常用的固定液有:SE-30,SE-52,SE-54,OV-1,F-60,QF-1,Dexsil 300,Dexsil 400,PPE-20,SF-96等类型。最近石英毛细管弹性柱也广泛用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
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的计算机系统能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可将测定谱与储存于计算机内的标准谱图库进行对照检索,并自动给出最终测定结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用于测定大气、降水、土壤、水体及其沉积物或污泥、工业废水及废气中的农药残留物、多环芳烃、卤代烷以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和致癌物。此外,还用于光化学烟雾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环境污染物试样具有以下特点:①样品体系非常复杂,普通色谱保留数据定性方法已不够可靠,须有专门的定性工具,才能提供可靠的定性结果。②环境污染物在样品中的含量极微,一般为ppm至ppb数量级,分析工具必须具有极高灵敏度。③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组分不稳定,常受样品的采集、储存、转移、分离以及分析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分析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要求分析步骤尽可能简单、迅速,前处理过程尽可能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满足环境分析的这些要求。它凭借着色谱仪的高度分离本领和质谱仪的高度灵敏(10-11克)的测定能力,成为痕量有机物分析的有力工具。美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气中的过氧乙酰硝酸酯和二氧杂环丙烷的痕迹。 极谱分析法,是根据极谱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法是将一面积极小的滴汞电极和一面积较大的去极化电极浸于待测溶液中,逐渐改变二极间的外加电压,从而得到相应的电流-电压曲线(极谱图)。通过对电流-电压曲线的分析和测量,即可求得试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
传统的极谱分析法,灵敏度一般在10-4~10-5摩尔范围内。近些年来提出了许多新的极谱分析方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示波极谱法、方波极谱法、脉冲极谱法以及极谱催化法和反向溶出伏安法等。其中反向溶出伏安法在环境分析中使用较多。
反向溶出伏安法又称为阳极溶出法。这种方法是使被测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电解富集在微电极上,然后改变电极的电势,使富集的物质重新溶出。根据电解溶出过程所得到的极化曲线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很高,一般可以达到 10-7~10-10摩尔,可用来测定天然水、海水、生物样品中的铜、铅、镉、铟、铊、铋、砷、硒、锡等元素。 根据溶液电导的变化进行测定的电分析方法。在水质监测中,水的电导率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水中电解质污染的程度,是水质监测中的常测项目。
电导分析法也可以用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由于一些非电导元素或化合物可以与溶解氧反应产生离子而改变溶液的电导性,因此可通过测量水体的电导变化来确定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例如金属铊与水中溶解氧反应产生Tl+离子和OH-离子,每增加0.035微西/厘米的电导率(西是西门子,电导单位),相应为1ppb的溶解氧。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也常用电导法测定。其原理如下: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其中一部分离解生成氢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呈导电性:
SO2+H2O─→H2SO3
H2SO3匑2H++SO卲
因此使气体样品与具有一定电导的溶液以一定比例接触,通过吸收二氧化硫后溶液电导的增加,就可以连续测定气体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此法测量范围较大,但如果气体样品中含有溶于水并会产生电导性的其他气体,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正确性。 包括电位滴定法和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是一种仪器分析方法,是电容量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某种能与被测物质反应的标准溶液滴入试液中,并在滴定过程中观察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根据反应达到等当点时待测物质浓度的突变所引起的电位突跃,来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进行定量分析。此法可用于环境分析中工业废水的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络合滴定等。直接电位法是通过直接测量对待测试液中离子浓度产生响应的指示电极的电位,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水质监测中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都采用直接电位法。
近年来由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产生和发展,使直接电位法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大气、天然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氟离子,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灵敏等优点。氰离子选择性电极、硝酸根电极、卤族离子和硫离子等电极也都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应用。
固态膜铅离子和镉离子选择性电极可以测定 10-7摩尔铅离子和镉离子。在实验室内已开始应用于水、空气、食品、生物样品中铅和镉的测定。
用于直接电位法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种类颇多,中国研制和生产的电极有20多种,其中有些已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 在电解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它是通过测量电解反应所消耗的电量来计算结果的。库仑分析法的基础是法拉第电解定律。在电流作用下进行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电解池的电量成正比。每通过 1法拉第电量,在电极表面即沉积或溶出1克当量的物质。若反应物质的分子量或原子量为M,电极反应时电子转移数为n,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Q,则被测物质的重量W 即可由法拉第定律计算出来:(图1)
在库仑分析中,被测物质可以在控制电位下直接在电极上发生反应,也可以利用某种辅助物质在恒电流作用下在电极上发生反应,产生一种库仑中间体,再与被测物质作用。前者称为控制电位库仑分析,后者一般叫做恒电流库仑滴定。库仑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较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总氧化剂,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卤素、酚、氰、砷、锰、铬等都可以用此法测定。

阅读全文

与液体红外线分析仪操作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能让胸变大的方法12 浏览:597
三角形图片的拼接方法 浏览:734
硝酸钾中含氯离子的检测方法 浏览:525
雨后桑叶种植方法 浏览:231
两个半月肺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484
消防管开孔卡箍胶圈安装方法 浏览:317
定性鉴别方法学要求 浏览:263
液体红外线分析仪操作方法 浏览:170
4505除以9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221
紫茄子的种植方法福州 浏览:705
香包葫芦快速的制作方法 浏览:39
铟的检测方法g吨 浏览:774
用铅笔画动漫人物简单的方法 浏览:776
化学方法鉴别乙烷甲苯环丙烷 浏览:861
拖把的制作方法与图片 浏览:877
家居插座的安装方法 浏览:762
太阳能辅助电热器的安装方法 浏览:167
化妆刷定妆正确方法和技巧 浏览:629
老鼠听话训练方法 浏览:642
幼儿歌曲教学方法有什么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