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长期观察:研究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 定期观察: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全面观察: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 重点观察:在同一研究中只观察、记录某一项心理现象。 群体观察: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组儿童,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个体观察:对某一特定儿童作专门的观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2. 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用于收集关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信息。
3.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控制变量,观察并记录学前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从而推断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⑶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第2页)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第2页)着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第2页)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第2页)》等。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第2页)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第2页)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第2页)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30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着有《儿童心理学(第2页)》、《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第2页)取得很大进展。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第2页)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第2页)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60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第2页)》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第2页)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60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第2页)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6~7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4~12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还进行了关于6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
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第2页)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