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六种: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对单元整体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结构和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变序教学法,它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再者,整体阅读法,注重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含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学导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读、思、议”结合法,则是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读写结合法,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写作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2. 整体感知的方法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也是我们经常利用到的一个教学步骤。而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就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或者几件事情”。笔者认为这种整体感知的方式失之简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和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整体感知方式。
第一种:列图表
列图表是生活中尤其在数学中比较常见的整体感知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说明方法。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一目了然。因此也常常被语文老师借用到教学中。一般的做法是先列好表头,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填写。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在随着时间推移事物或者人物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如梅洪建老师在讲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就列图表让同学们找找小弗朗士的前后的各种变化。很多老师在讲郑振铎的《猫》的时候也用到了列图表的方式来找对三个猫的不同。像其他的《看云识天气》,因为讲到了各种云的特点,为了让同学们感知各种云的特点用到说明方法之一列图表也很正常。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合适在并列的事物或者因时间的推移事物有不同的课文中,作为对比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数轴
数轴是数学里常用的概念。而数轴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前后之分。所以数轴也常常用在历史的年限标明中。而语文也可以借鉴数轴。一般说来,也是用在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课文中。那么有先后顺序为何不用语言直接叙述或者用图表呢?因为数轴会把各个点发生的事物标得很清楚。直接问发生了什么常常是概括性的语言。那要把事物标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能让学生更好的发现特点和规律。比如在讲《喂――出来》的时候, 我一直在想怎么让学生发现喂――出来出现了两次,并且这两次是有深意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人类终有一天会自食其果。明说吧!不好。直接问,也不好。数轴既可以让他们把基本的情节复述出来,同时也让他们发现特点。事实证明这样上起来就没那么琐碎。要注意的是不是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让学生填,老师要把一些点填写出来降低难度。
第三种:波浪线
波浪线和数轴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波浪线有起伏。而且一般说来不止一次。这也就区别出了和图表运用的不同。像高中课文《变色龙》中奥楚美洛夫的态度因为狗的主人的一次次变化而一次次波动。这时候用曲线是很合适的。再探究波动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种:证明题
证明题是数学中说法。其实语文不像数学那样逻辑严密!语文中出证明题可以适时补充一些空,让同学们看完文章后写出其他的证明过程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这种方式合适在逻辑性比较强的科技说明文中。比如在讲《恐龙无处不在》的时候,笔者发现为了证明恐龙无处不在,作者是一步步在推理。像极了数学中的证明题。而学生也感觉到新奇,在理解文章时也增加了兴趣。
第五种:地图结合讲解
地图是地理概念,利用到语文中只要用得好也是不错的整体感知的方式。只是光画图也不行还要让学生讲解。一般说来需要利用到这种方式的是要分析地理位置为下文的理解做铺垫的课文。最明显的就是《新闻两则》
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书上的地图。地图无须我们再画。但是地图一出两方的局势明了,再由学生讲解。其实学生的讲解过程就是他们思维的外显过程。可是如果没有地图呢?可以引导学生们画。他们在根据课文画图并且讲解的过程就是他们理解的过程。望采纳,谢谢!!!!!!!.
3. 小学三年级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
一、阅读方法
1、认真阅读,整体感知
一般要求孩子至少读三遍。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三年级的孩子还没达到倒读的水平,所以我现在还是引导孩子先读文章。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2、仔细审题,切忌粗心
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有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粗心而导致失分的,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有的本是要求写近义词,结果却写成了反义词。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弄清题目要求。
3、按题目要求,完整答题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再次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可让学生用笔在文章中做一点相应的标志符号。同时我们一定要提醒孩子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学会放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容易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4、用心检查,避免错漏
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不要马上就放到一边。要让孩子养成即时检查的习惯,马上就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再通读一遍,以免发生做错或漏题的情况。当然在完成整张试卷后,还会有一次检查的机会,但即时检查也有好处,因为大脑的记忆理解还存在当前的状态。
有很多孩子就有漏做题的情况出现,尤其是那些加标点、划横线、划波浪线、找出中心句、选择正确拼音等这类题目,因为题目中没有括号和空格,孩子是最容易把它们放过的。
二、完成阅读题的注意事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有很多试题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得到答案,如近义词反义词等,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改头换面。
回答问题时,对于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还要提醒孩子答案的完整性,尤其是问答题,句子必须做到通顺、完整。一般会引导学生按照题目回答,如“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的想法是”“我的体会是”。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