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既有建筑加固规范是什么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1年166号标准发布
全新标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于2022年4月1日起强制执行,旨在提升城乡建设的安全与可持续性。该规范取代部分现行强制性规定,详情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获取。附录包括废止的11项标准,如《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以确保技术进步与法规同步。
通用规范概要
遵循技术革新,GB 55021-2021规定了通用的关键技术措施,旨在确保工程安全、环保与宜居。在改造既有建筑时,务必遵循原有标准,强化过程中的强制性监管。
鉴定与加固要点
具体实施细节
标准细化包括地震稳定性评估、地基液化风险分析,以及针对特定条件如抗震、危险地段的特殊要求。加固设计需根据鉴定结果,确保材料性能、施工方法符合规范,同时关注安全防护和结构完整性。
规范中,对加固材料的选择如碳纤维、钢构件,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如限制大丝束纤维的使用,强调结构胶的环境适应性和粘结强度。整体加固策略需兼顾承载力、抗震性能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无论是木构件加固、砌体加固还是锚固技术,都强调了性能参数的合规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所有这些规定,共同编织了一张既有建筑改造与加固的严密安全网,为建设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在遵循GB 55021-2021的同时,确保工程技术的进步与法规适应性,为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生活品质提供坚实保障。
❷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加固要点
作为现代建筑,抗震是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在建筑中对抗震建筑加固有哪些要带点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抗震技术
1、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2、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02加固技术
1、结构构件加固技术常用的有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1)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构件进行界面处理后,将钢绞线网片敷设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再在其上涂抹聚合物砂浆。
(2)外包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四周包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两者的承载力提高效果与施工便捷度有所区别。
2、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建筑抗震施工验收
01基槽验收
基槽验收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阶段性的验收,也须有质监单位的监督,方可验收。
02地下部分验收
按设计意图施工完每步工序并自检合格后,均向监理项目部、质监单位、建设部门抗震办申请验收。待完成地下部分施工后,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才可进行地上结构施工。
03主体验收
为更好地控制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进度,在结构施工中项目部可计划主体分二次验收。每次验收均在自检合格并经项目监理部确认后,向质监单位、建设部门抗震办、设计院申请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04竣工验收
工程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完成,达到并满足使用效果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并通过项目监理部组织的初验;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及相关单位申请验收。待参加验收的各方一致认可该工程,在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符合设计要求,并予以签认,该工程才可交付使用。
05抗震加固后验收
抗震加固完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应在工程显着部位设置标牌,载明工程建造年代、抗震加固时间、加固后最长使用年限等信息。
以上即是关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要点的基本介绍,想了解更多的一建信息,欢迎登陆中达咨询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❸ 中国既有建筑抗震鉴定技术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我国抗震鉴定技术标准发展历程反映了对地震灾害应对策略的不断进步。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始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多个版本的抗震鉴定技术标准。这些标准的更新与地震带来的教训紧密相关,旨在减少地震灾害损失。从68版标准到09版标准,鉴定范围、烈度、设防目标以及鉴定方法均有所调整与升级。其中,68版标准主要针对京津地区,设防目标为小震可修,中震不倒,仅对构造措施进行鉴定;75版标准在海城地震后发布,适用于京津地区,设防目标为小震可修,加固后中震不倒,鉴定方法涵盖构造措施及构件承载力。77版标准在唐山地震后出台,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7~9度抗震设防区,设防目标为中震不倒,鉴定方法同样考虑构造措施与构件承载力。95版标准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与80年代规范相比有较大进步,设防目标为中震不倒,鉴定方法为综合抗震能力,采用两极鉴定。09版标准在汶川地震后发布,进一步细化了鉴定标准与方法。上海市标准在1992年首次发布抗震设计规程后,2000标准与95版国家标准在内容与方法上差别不大,而2015标准要求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