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设疑式教学方法

设疑式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6 12:11:2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在书本的第一页是二位可爱的小精灵,它们用一句话诠释了数学,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数学,开始迈进数学大门.在新教材中,像这样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图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现结合自己的对其的认识,谈谈在新课程下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主题图.一、理解“主题图”的用意,把握教学目标.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教室”,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教室是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且现在就在眼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感知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教室”这一课包含着丰富的学习素材,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情景感受物体的表面”,并且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教室的物体表面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这也正是“教室”作为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二、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贯穿整堂课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但自制力差.上课的铃声虽然把他们带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图,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

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
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③ 设疑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的区别

一、方法不同

1、设疑导入法: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人新课的方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二、作用效果不同

1、设疑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

三、特点不同

1、设疑导入法: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2、设置悬念导入法: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

④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指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式教学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通过已知发现未知,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并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创造与实践能力。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备课环节应充分地设置问题
为确保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备课环节充分地做好问题设置的工作。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该严格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的原则。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与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提纲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思考,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再次,对诸多列举出来的问题进行严格审核与分析,在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抑或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感兴趣程度,舍弃部分不合理的问题,保留精华,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1]。
例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我先设置第一个问题:将《燕子专列》这一标题更改为《燕子》,再让学生们对全篇课文进行朗读了解,判断《燕子专列》与《燕子》这两个标题的区别。接着我再结合课文,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专列又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能说出别的什么专列吗?“这件事惊动了瑞士政府和人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为什么瑞士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呼唤“救救燕子”?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认真解读,带着问题,在解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
二、课中环节应认真仔细地探究问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于备课环节充分地设置问题之后,便可在课堂中实行问题式语文教学,通过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将自己设置的问题以PPT、图片、讲义等多元化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对问题进行梳理,以免学生出现茫无头绪的现象,但不可以直接解决问题,而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点知识,并学会采取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为保证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使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俩俩交流、自主探究、与教师探讨等方式解决问题。
三、课末环节应解决与拓展问题
虽然实施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期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太成熟,对很多问题无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之后,还要收集、归纳、整理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尊重学生原来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解决答案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与探讨,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分析错误的出现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干预,直至学生完全明白为止[2]。
除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末环节对问题进行拓展。对问题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不偏离课文内容太过严重的情况下,将问题延伸到课程之外,给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解《画杨桃》一课时,通过课中环节,学生已经针对杨桃画的像不像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究与讨论,所以在课末环节,我便列举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萝、香蕉、木瓜、火龙果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水果从不同角度画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若是切开来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⑤ 如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质疑

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
(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③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④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
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
(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⑥ 小学数学课堂“引疑”有哪些方法

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为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疑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这样就能引发他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美中求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喜欢感受到事物的美,都有一种对美的追求。数学里充满着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形式美、解法美,等等。当学生对数学所提示的客观规律浮想联翩时,对数学本身的简洁与和谐回味无穷时,对奇异、复杂深奥的数学问题豁然开朗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奇感、愉快感、成功感,从而陶醉、领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在数学美的世界里享受数学学习的种种快感,将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爱。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我从欣赏的角度出示了几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艺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紧接着我亲手剪(或撕)出树叶,蝴蝶等图为观察对象,引入“对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对称现象的心理。在新课进行中,又向学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东西,让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丰富感性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心中,轴对称已被抹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撩拨着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以异悟趣
小学生都有种求异心理,即希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心理特征,不管是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都应该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学习的内容,领悟到数学的种种魅力,产生强大的自觉动力。
教学中常用的一试多叙,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如我曾经设计这样题目:?=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多种答案:
(1)1+0=1(用加法运算);(2)100-99=1(用减法运算);(3)1×1=1(用乘法运算);(4)8÷8=1(用除法运算);(5)2/5+3/5=1(想到整体1)。这样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中要尽量大的努力,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⑦ 教学方法哪些 设疑法 提问法 讲解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⑧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活泼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师教生学”这四个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过分重视教师的“教”,却忽略了与“教”同等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学生的 “学”,错误地认为教师教的本领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教师教好了学生便能够学好,教学质量就能够提高了,于是,便出现了“填鸭式”和“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多年来,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早就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设计课堂思路并实施教学,教师总是在无意识下千方百计地规范学生的行为甚至是思维,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般固定下来,要求学生要一切听从教师的指挥,要与教师的思维同步,教师认为该细细琢磨的地方便要细嚼慢咽、深刻体会;教师认为无关痛痒的非重点便可以囫囵吞枣、一笔带过。学生完全没有表达自己见底的自由,学生不被允许有不同的想法,教师更加不习惯在课堂上被学生当面质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刁难,是有意要自己下不了台。教师在课堂上的这般专制漠视了学生鲜活蓬勃、缤纷多彩的生命,钳制了学生的活力,限制了其个性的张扬, 压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其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 已经摧残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如此,学生只能成长成为一个个只会被教师牵着走、没有独立个性的“学习木偶”。 而生态课堂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便客观要求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大胆突破陈规,展示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亲切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消除自己心中对老师和课堂的恐惧感,从心底感受到语文课堂就是一个民主、和谐的天地,是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活泼的语文课堂的基础,也是构建生态课堂最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来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从课堂伊始,教师就要控制好在自己的情绪,要面带微笑地走进班级,亲切地与学生问好,以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课堂的轻松氛围,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以自己的思考结果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将主宰课堂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学生;最后,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宽容大度,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尽量寻找错误中的闪光点,例如大胆创新、自主思考、认真观察等,对其闪光点予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还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样学生便能够在自主探索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由成就感带来的心理满足。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师生对话——学生活跃的动力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教师往往只想到自己怎样教,课前将教案编排得细致而又周密,课堂事实上就是用四十分钟的时间按照教案预设的程式重新演练一遍,这样的课堂教学机械而又呆板,缺乏语文教学应有的活力与趣味性,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沉闷、索然无味,学生毫无兴趣。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堂上学生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是教案所不能预见的,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反应随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教师应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讨;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多加讲解;对学生觉得枯燥的知识采用其喜欢的方式将知识教给学生等,如果教师过分依赖教案,而忽视学生的课堂反应,不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地对话和沟通,那么师生之间就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教师在屏障的这侧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屏障的另一侧听得糊里糊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师生生活的共同部分,课堂教学(学习)是师生对话与交往的载体,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只有师生双方实现了有效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才是成功的。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被师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师生间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都能够达到自我身心的满足状态,都能够有所收获。语文课堂犹如一场大合唱,师生间的互动和配合也是唱好大合唱必不可少的要素。 实现师生间有效地对话和交流,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少用深奥的词汇和语句。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很多较为深奥的词汇,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语言的使用,尽量使用一些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词句。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的课堂收获最好避免使用“收获”一词,而是换用“你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表达更加明确;(2)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投其所好。师生间互动的内容必须是师生双方都感兴趣的,或是更为明确的说,是做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师生间进行有效沟通。(3)多设置开放性问题,推进师生交流。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思维自由度相对较大,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便可,在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对于促进师生的交流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让生活与语文课堂交融——课堂活力的源泉 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一门生活气息极浓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半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我们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提炼和升华便是很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素材,语文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绿色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生活,语文课堂要与生活相互交融,在课堂中大胆引入生活的元素,同时在生活中大胆寻找语文教学的契机,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让这种生活气息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因此受到感染而主动感知和体验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因素的发展。 通常来说,让生活与语文课堂交融的方法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即为创设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⑨ 设疑是怎样一种写作手法

设疑法:是文章结构层次上的递进:从三个层次对论点设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与“怎么样”是论述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略谈。 下面以《谈惜时》为话题,具体看看分论点如何设疑递进:

设疑法:对论点设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

分论点①( )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认识----是什么,提出问题)

分论点②( )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为什么,分析问题)
分论点③( )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怎么做,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递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注意:刚开始练习时,可在每个分论点前分别加上引句,①(什么是珍惜时间?) ②(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③(那么,我们该怎么珍惜时间呢?) 。 上面例子,属于结构上的递进式设疑分层论证,运用递进式设疑论证方法能使文章分析层次清楚,更好地显示分析论证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⑩ 高中数学教材教法有哪些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还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给我们上课,对于教材上内容基本上是不经过“加工”,直接灌输给我们,这种方式处理教材的弊端很多: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这种照本宣科的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再相互交流、小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指出不足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自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学生阅读并思考:
(1)怎样定性描述相关关系?举例说明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
(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点?
(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观点,最后师生归纳总结)。
二、“设疑方式”进行教学
设疑方式即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下,步步深入学习教材内容的方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设置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接一问,相互关联,这样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进入紧张有序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教学。
教师设置以下五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1:直线L过Po(xo, yo)点,斜率为k, P(x, y)∈L,求x, y满足的关系式?
思考2:(1)直线上点的坐标是不是都满足方程?
(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不是都在直线上?
思考3:(1)求过Po(xo, yo)与x轴平行(重合)的直线方程?
(2)求过Po(xo, yo)与y轴平行(重合)的直线方程?
思考4:如果直线L过Po(o, b),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思考5:(1)斜截式与点斜式存在什么关系?能否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一条直线?
(2)斜截式与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有何区别联系?
(3)斜截式y=kx+b中,k与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4)b是否表示图像与y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比较截距与距离。
三、“联想方式”进行教学
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利用事物内在的关系,帮助我们从一个方面回忆起另一个方面,通过联想,学生的印像更加深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获取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四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教学。
师生先共同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再如学习对数函数时,让学生去联想指数函数,这样学习知识易形成网络,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四、“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探究方式就是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向研究性学习,由单独学习转向合作学习,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探究的习惯、探究的意识,更多的关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4第二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5题。
已知向量OP1、OP2、OP3, 满足条件OP1+ OP2+ OP3=0,|OP1|=|OP2|=|OP3|=1,求证ΔP1P2P3是正三角形
探究一:让学生探究它的证明方法(笔者尝试过让学生探究此题的证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提出如下方法)
(1)证法一:证明OP1、OP2、OP3三个向量两两之间是120o。。
(2)证法二:证明|P1P2| = |P1P3| = |P2P3|。
(3)证法三:证明ΔABC两“心”重合。
探究二:将题中两个条件与结论任取二个,能否得到另一个?
探究三:若有四个向量OP1、OP2、OP3、OP4,满足条件 OP1+ OP2+ OP3+ OP4=0,|OP1|=|OP2|=|OP3|= |OP4|,则四边形ABCD是矩形吗?是否为正方形?
对于“探究方式”教学,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探究,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探究。
五、“实验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实验指的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结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能力对数学的学习、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就是对某个数学问题,教师示范实验或学生亲自实验,获取知识,它能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生动化,通过实验方式得出的结论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可以亲自做一个模型,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得出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再如: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五节函数y=Asin(wx +φ)的图象的教学。
实验一: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x +)和y=sinx图象,得出φ对图象的影响
实验二: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2x +)和y=sin(x +)图象,得出w对图象的影响
实验三: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3sin(2x +)和y=sin(2x +)图象,得出A对图象的影响
以上这些教学方式有时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交叉使用,灵活把握。总之,在备教材时要考虑到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不断改变教材教法的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阅读全文

与设疑式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苹果信息图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60
老笔记本电脑提速最快方法 浏览:808
快速破三角形的方法 浏览:126
零食有哪些加工方法 浏览:625
防手机碎屏的方法 浏览:390
鞋子磨脚有什么方法 浏览:258
红宝石价格计算方法 浏览:242
隆下巴最佳方法 浏览:967
怎么找回钱包的方法 浏览:456
公司电脑电源维修方法 浏览:948
用水果自制充电宝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51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定酒精 浏览:575
ui图标设计方法有哪些 浏览:770
三十秒快速入睡的方法 浏览:485
可以让脸上皮肤快速变白的方法 浏览:81
简单手工纸桥制作方法 浏览:883
关节僵硬是怎么回事治疗方法视频 浏览:734
白色衣服染色了解决方法 浏览:843
有什么比较快的赚钱方法 浏览:146
常用水泥混凝土摊铺方法 浏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