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语教学法有哪些 外语教学法
1、 交际法:是根据意念项目和交际功能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系统教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言语进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考虑到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所涉及的题目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 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形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 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4、 动作教学法: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来辅助英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 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
6、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根据字母、音素、音标三者的内在联系业务和交叉关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法。
7、 自然法:这种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来参加活动。
B. 谁知道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法教材尤其是关于教你如何上课的那种教材。
有本书叫《英语教学法》,可以参考下。
上网买比较方便,
《英语教学法基础(修订本)/基础英语教材系列》
作 者: 何广铿 编着
出 版 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8-1
字 数: 230000
页 数: 264
本书由八章组成。第1章为导言篇,解释语言的定义,英语教与学的含义,英语教与学的环境并论述英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关系。第2章为历史篇,描述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简史,其中包括中国外语教学法简史。第3章不流派篇,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特点。第4章为理论篇,介绍有关语言教学的关系。第5章为学习篇,介绍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学习、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的成果。第6章为研究篇,介绍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实验法。第7章为测试篇,介绍英语测试的命题原则和方法。第8章为操作篇,论述笔者提出的英语教学中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2/. 《英语教学法(英文版)》
作 者: 张庆宗 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字 数: 223000
页 数: 307
目录
Chapter one Learning
Ⅰ.Learning
Ⅱ.Learning theories
Chapter two Language Learning
Ⅰ.Behavior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Ⅱ.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theor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Ⅲ.Humanistic and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Ⅳ.Theories and model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apter three Classroom Processes
Ⅰ.Teacher's decision-making
Ⅱ.Classroom management
Ⅲ.Teacher's expectations
Chapter Four Teaching Receptive Skills
Ⅰ.Introction
Ⅱ.Teaching Listening
Ⅲ.Teaching Reading
Ⅳ.Testing receptive
Chapter Five Teaching Proctive Skills
Ⅰ.Inotroction
Ⅱ.Teaching Speaking
Ⅲ.Teaching Writing
Ⅳ.Testing Proctive Skills
Chapter Six Teaching Language Systems
Ⅰ.Introction
Ⅱ.Teaching Pronunciation
Ⅲ.Teaching Vocabulary
Ⅳ.Teaching Grammar
Chapter Seven Material Evaluation
Ⅰ.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Ⅱ.Material evaluation
Ⅲ.Approaches to material evaluation
Chapter Eight Use of Materials
Ⅰ.Roles of materials
Ⅱ.From use to adaptation
Ⅲ.The use of ne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Chapter Nine Material Development
Ⅰ.Techers as material developers
……
Chapter Ten ELT in China and New Curriculum
Reference
这本适合英语实力强的人。
C. 叙述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1.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阅读法 2.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然法 3.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觉实践法 4.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视听法 5.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全身反应法 6.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直接法 7.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语法-翻译法 8.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听说法 9.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社团语言学习法 10.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11.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暗示法(Suggestopedia) 12.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阅读法(Reading Method) 阅读法是本世纪初魏斯特(Michael West)在进行英语教学试验中新创造的一种教学法。魏斯特认为,学会用外语阅读比较容易,学生在开口说话前,先学习一定数量的材料,有—定语感,可以减少说话时犯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更快地学会外语。因此,他主张,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即不通过翻译而直接理解)。魏斯特编写的《新方法读本》(New Method Readers)(共10册)是供初学者使用的基本教材,最低限度的词汇量是3500个,其编写原则如下:1.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能看到自己的成绩。2.通过课文学习生词。3.词汇越少,它的使用范围就应当越大。4.读本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魏斯特编的课本都以故事为中心,生动有趣;每50个熟词中才出现1个生词;1个生词在新课文中至少要出现2次,以后逐渐减少出现率。他把阅读分为精读与泛读两种,并规定前者每分钟400个词,后者每分钟1200个词(最高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除教科书外,各册都配有阅读的副本,其分量超过教科书数倍,不包括生词。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 这里说的自然法不是指19世纪出现的自然法,那时的自然法是直接法的前身,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强调口语教学。这里的自然法是指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自然法。代表人物是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她的同事泰勒尔(Tracy Terrel)。自然法的教学目标是个人的交际技能,也就是日常会话能力。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1.语言学习始于理解性的输入,主张推迟口头表达,直到言语“出现”(speech“emerges”)。2.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自然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表达前阶段(The PreProction Stase)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力力理解技能,不急于进行口头表达,所以也称为“沉默阶段”。2.早期表达阶段(The Early Proction Stage) 这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挣扎”的状态,经常出错。教师此时应把注意力放在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所以一般不纠错,除非错误重大,完全阻碍意义的传递。3.最后阶段(The Last Stage) 这是扩展的表达阶段,表达扩展到较长的话语,使用的方式是较复杂的游戏、角色扮演、开放式的对话、讨论和扩展性的小组活动。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表达的流利程度,所以一般也不纠错。自然法的指导思想是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这种理论重视自然的交际,强调非正式的习得,而不注重形式语法的分析。跟全身反应法一样,自然法强调先充分理解后再表达,不强迫学生表达,这对外语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自然法提出,到学生的言语“出现”时再表达,那么,什么时候才“出现”呢?如果永远不“出现”,该怎么办?另外,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有一定的问题。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觉实践法 前苏联在30年代采用自觉对比法,这种教学法比较接近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相对立,偏重语言知识,过多地使用翻译和对比,忽视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60年代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创立自觉实践法。它的创始人是着名心理学家别良耶夫(ь.в.ьеляев)。自觉实践法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它的教学原则如下:1.自觉性原则理论指导实践,用必要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即首先让学生感受外语,积累感性材料,然后经过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到言语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言语能力。这是前苏联外语教学的一贯传统。2.实践性原则强调自觉实践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和记忆。要求80%的时间用于言语实践,20%的时间用于语言理论讲解。教学活动交际化,选用有交际价值的材料,用情景法组织言语实践。3.积极性原则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积极状态。贯彻这条原则有三条途径:(1)运用和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提倡猜测和记忆性分析;直觉模仿与自觉模仿并重。(2)实践形式多样化:提倡在新的语言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材料;加强成对的和小组的活动;练习多样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的使用不同的练习方式。(3)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能力:训练学生使用教科书、参考书,教学生作笔记、拟提纲、作简介或摘要等。4.综合性原则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听、说过的东西要用读、写来巩固,听、读过的东西要用说、写来表达;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综合运用。成年人学习外语,不宜硬把听说与读写分开。一般说来,初级阶段,可以侧重口语教学;但听说领先应有读写跟上。听觉应当依靠视觉、运动觉来巩固,因为听觉感受的材料容易忘记。5.考虑学生本族语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外语,使用大量的外语练习,充分利用视听设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等,使学生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牢固的外语动力定型,获得外语语感,并使外语同思维建立直接联系。翻译和对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可以使用,但要有一定的限度。从本族语到外语的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练习形式,但其数量要有所控制,没有必要在每种场合都指出两种语言的区别,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对比。总之,以外语为主,有限度地使用本族语。自觉实践法进入70年代,较快地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把原来的实践性原则发展为交际性原则,认为实践性原则只强调一般的言语实践,而交际性原则把外语看成是交际工具。交际不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教学的主要目的。70年代的自觉实践法与60年代的自觉实践法区别的主要标志就在于这一根本原则。外语教学法流派: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 视听法在本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它最早叫整体结构法,又叫圣克卢教学法(因此法产生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的“全世界推广法语研究所”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古根汉(G.Gou-genhein)和南斯拉夫的彼塔尔•吉布里纳。视听法的教学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常口语,如《基础法语》;第二阶段:就一般性非专业化话题而进行的连贯谈话;第三阶段:就有关专业化的话题而进行的连贯谈话。视听法的主要特点如下:1.利用教学电影和录音展示语言项目,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话语和语境。2.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3.课堂上一般不使用学生的母语。4.听说先于读写。5.用操练的方法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视听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至今应用广泛。我们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正在试验的视听说课,较多地吸取了视听法的长处,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上又有所发展。 外语教学法流派: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 全身反应法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心理学教授阿舍尔(James T.Asher)。这种教学法是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的方法,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全身反应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如下:1.理解口语的能力要在说话之前发展 只有进行充分的理解性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同时进行听和说两种技能的训练,只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因为缺乏理解的听,学生没有做好说话的准备,很容易说错。2.理解的能力要通过全身动作来发展 大量研究证明,指令是基本的交际,第二语言的大多数语法结构和数以百计的词汇项目,都可以通过教师熟练的指令来教授。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能力的关键,没有全身动作,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即使重复多次,也依然是一连串噪音。3.不可强迫学生说话 学生听到理解所学的大量接受性词汇,将外语在认知结构中内化,就产生了一个说话的待发点。这时,学生就有说话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开始说话。据研究,学生要听几十次才能发一个音。如果给学生以压力,强迫学生说话,就会引起其大脑对外来信息的抵制。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力兹(M.D.Berlitz)、艾盖尔特(B.Eggert)和帕默(H.E.Palmer)。直接法还有别的名称,如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口语法、妥协法、综合直接法、折衷直接法、循序渐进直接法等,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形式语法。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直接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和特点如下:1.直接联系的原则:直接法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建立语言与外界经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使每一个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不经过母语翻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尽快丢掉“心译”这条拐棍直接用外语思维。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口语教学是入门阶段的主要手段和目的。3.句本位原则:教外语从句子入手,以句子为单位,整句进,整句出。这样,既学到了单词,又学到了语法。从句子入手并不意味着忽视单词和语音教学,直接法十分重视句子中的单词和语音教学。4.以模仿为主的原则:通过各种模仿手段重复所学的句子,养成习惯,达到自动化地步。除了以上四条主要原则外,直接法还有其他一些教学原则,如精选语言材料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等。外语教学法流派: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古老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都属于同一类方法。它最初用来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这类死的语言,后来用来学习现代外语(本世纪初,这种教学法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解放初期的外语级学,特别是俄语教学,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l.教授语法学家所确定的所谓“规范”的语言,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多以古老和过时的例句为主。2.注重书面语,不注重口语。3.语法的讲解不仅注重规则的东西,而且十分注重不规则的东西。4.课堂教学使用本族语。5.教学方法以翻译为主,通过大量笔头翻译和写作练习来检验语法规则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一般是: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地教语法,最后阅读原文。语法课的安排顺序如下:1.先讲词法,后讲语法。2.用演绎法讲授语法规则,即先讲语法规则,后举例句。并翻译成本族语。3.用本族语和外语互译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语法规则。课文教学的一般步骤是:1.用本族语介绍课文内容。2.逐字逐句翻译。3.朗读课文。4.用互译的方法巩固课文。外语教学法流派: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产生于40年代美国,当时叫做陆军法或口语法,到了50年代,发展为听说法,又称结构法,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代表人物有埃比、里弗斯等。听说法吸取了直接法重口语的特点,教学目标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重点放在发展听、说技能上。听说法有下列特点:1.新课内容以对话形式展示。2.用模仿、重复和记忆的方式学习,以便养成习惯。3.用对比的方式安排语言结构顺序,教完一项再教另一项。4.对句型结构进行反复操练。5.很少或根本没有语法解释,语法教学靠归纳性类推,而不是靠演绎性解释。6.词汇严格控制,而且通过上下文学习。7.大量使用录音、语言实验室和视听设备。8.重视语音教学。9.允许教师使用极少量的学生母语。10.正确答案立即予以强化。11.尽力防止学生出现错误。12.有只顾语言形式操练而忽视内容的倾向。13.先听、说,后读、写。 外语教学法流派: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Charles Curran)创立的。这种教学法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它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学。教师是顾问,是辅助者,学生是“病人”。教师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学生的母语,逐渐由学生的母语过渡到外语。这种教学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学生用母语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学生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外。学生可以是零起点的外语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想对小组或某个学生说几句话,他就用母语说,顾问就把他的话翻译成外语,然后让学生重复这句外语。接着,别的学生就用母语回答,顾问再翻译,学生重复。这样,会话就会继续下去。如有可能,可以把会话录下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有关新语言的信息。如果学生愿意,顾问可以给更多的指导,解释一些语言规则。在开始阶段,“病人”中会出现迷惑不解、混淆的情况,但是在顾问的帮助下,会慢慢好起来,开始用外语说一个词、一个短语,不用翻译。这是“病人”由完全依赖顾问到独立学习的第一个标志。随着“病人”对外语的逐渐熟悉,直接用外语交际就会发生,顾问的指导就会减少。数月之后,“病人”就会用外语进行流利的交际。从完全依赖顾问到完全独立,其间分以下五个阶段:1.完全依赖顾问;2.会说一些外语词和短语;3.逐渐独立,但还有一些错误需要顾问纠正;4.只需要顾问解释一些成语、具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表达法和语法;5.独立、自由地交际。顾问虽出场,但保持沉默。社团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外语教学法流派: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不完全侧重听说。它批评听说法的缺点,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正名,因而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Hester,1970)或“改进了的现代直接法”(Diller,1971)。认知法的教学原则如下:1.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所谓语言能力就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体系。它主张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则,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讲解约占教学活动的1/5。反对机械模仿,提倡有意义的练习。4.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语音与文字结合,口笔语相互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同时综合运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语音教学应适可而止,因为成年人学习纯正地道的语音不容易。重视阅读和词汇量的扩大。5.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本族语。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用学生的本族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于理解。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本族语使用得多一些,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6.学生出现错误不可避免,教师要正确对待,分析出现的各种错误,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但其他一般性错误不宜进行过多的纠正,更不要指责学生。过多的纠正或指责容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怕出错的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暗示法(Suggestopedia) 暗示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罗札诺夫(G.Lozanov)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暗示法主张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人的潜力,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以便有效地完成学习伍务。暗示法由此而得名。另外,暗示法采用加速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所以,它又称为暗示速成教学法(Suggestive-Ace1eratively Learning and Teachinhg,简称SALT)。暗示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如下:1.语言材料的大量输入 暗示教学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语言材料量比常规的外语教学法所规定的量要多好几倍。据试验,120个学时可学2000个词。2.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 外语学习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和情感同时作用的过程。脑子的左半球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非语言和形象思维。如果在学习外语时,采取措施,使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就比用一个左半球好。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联系越紧密,效果就越好。暗示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集中无意中得到的信号去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目的。3.创造心情舒畅的气氛 外语学习环境幽雅。舒适的软椅排成半圆形,光线柔和,有音乐伴奏。语言材料的输入采用戏剧、诗歌等方式,并伴随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紧张心理消除了,心情舒畅,充满乐趣,善于想象。这种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超级记忆能力,加速记忆效能,提高学习效果。4.借助母语翻译和对比 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母语翻译,并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开发学生的智力。5.建立高度的自信心 鼓励大胆说外语,尽量少纠错,避免造成紧张气氛。6.创造自然的情境 暗示法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了十几个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材料应用到交际情境中去。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 1.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 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翻译法的缺点是: 1. 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 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缺点是: 1.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 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 其优点是: 1.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 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 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 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视听法。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其优点是: 1. 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 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其缺点是: 1. 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 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 其优点是: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其缺点是: 1. 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 2. 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其优点是: 1. 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缺点是: 1. 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 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其优点是: 1. 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 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 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D. 教学法流派有哪些分别有什么样的主张
1.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阅读法2.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然法3.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自觉实践法4.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视听法5.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全身反应法6.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直接法7.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语法-翻译法8.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听说法9.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社团语言学习法10.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11.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暗示法(Suggestopedia)
E. 自考英语教学法怎么考有谁给个详细的考试重点大纲考过的进来讲一下经验嘞,一定要实用的!
江苏教育学院编
一、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英语教学各种流派的产生及发展背景、其理论依据及优缺点。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交际法教学的过程及规律,掌握语法、词汇、听力、会话、阅读及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直观教具的使用以及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导论
要求:了解最近英语教学史的主要流派;了解观行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了解不同类型的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设置大纲的步骤
第一节 英语的教与学
学习英语的目标与曾经流行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英语教学方法及流派的发展背景
1.语言的作用
2.语法翻译教学法
3.功能的及表意的教学途径
4.语言的社会性
5.听说法及学习第一语言和学习第二语言的比较
6.人本主义的教学途径
7.语言教学的综合途径
第三节 课程设制
1.不同类型的教学大纲
2.需求分析
3.课程设制步骤
第二章 交际法的教学
要求:了解培养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理解语言加工及处理过程,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及选择补充材料中;了解交际英语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信息互补和角色扮演活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一节 交际能力
1.语言的真实意图
2.功能意义的表达
3.恰当地语言表达
4.什么是交际能力
5.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语言加工及表达
1.语言加工的过程
2.背景知识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3.背景知识的运用
4.口头与书面表达的不同之处
5.口头交际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运用交际法的语言教学
1.教学大纲
2.语言的真实性
3.课堂教学中真实性的运用
4.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5.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第四节 交际教学法中的教学活动
1.必要性,不可预计性,选择性
2.交际活动的本质
3.交际活动的类型
4.信息互补活动
5.角色扮演活动
第三章 阅读课教学
要求:理解阅读是一个积极的,注重于意义的过程;明确不同的阅读方式: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互相作用法;能够运用主要的阅读技巧:略读,浏览,推测等;能够通过三个阶段教授阅读课: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第一节 阅读导论
1.阅读的定义
2.为什么阅读
3.如何阅读
4.阅读中的问题
5.做高效率的读者
第二节 识别主要的阅读策略
1.略读
2.浏览
3.推测
4.辩认修辞结构
第三节 教授阅读的三个阶段
1.阅读前阶段
2.阅读中阶段
3.阅读后阶段
4.一堂阅读课
第四章 听力课教学
要求:理解真实生活中对听力的要求;识别主要的听力技巧;设计高效率的听力作用;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通过三个阶段教授听力,听材料之前阶段,听材料阶段,听材料之后阶段。
第一节 真实生活中的听力
1.为什么听
2.听什么
3.如何听
第二节 主要的听力技巧
1.听要点
2.听具体的信息
3.听详细的信息
4.推测
5.笔录
第三节 设计高效率听力作业
1.设计高效率听力作业的推测
2.设计练习以培养听要点的技巧
3.设计练习以培养听具体的信息的技巧
4.设计练习以培养听详细的信息的技巧
5.设计练习以培养推测的技巧
6.设计练习以培养笔录的技巧
第四节 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
1.寻找听力材料
2.现时听力表现还是录音材料
3.真实还是非真实的听力材料
4.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
第五节 一堂听力课
1.听之前阶段
2.听的阶段
3.听之后阶段
4.运用歌曲
第五章 会话教学
要求:认识口语交流的主要特点;理解口语交流的本持对教村话技巧的指导意义;能够根据教科书中的单元和教学大纲的目标设计会话练习;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学生在会话活动中的表现。
第一节 会话的本质
1.口语的特征
2.口头交流的特征
3.语言及交流技巧
4.听与说
第二节 教口语技巧的框架
1.会话活动包含的内容
2.会话课大纲
3.PPP模式——定义
4.PPP模式——关注点
5.PPP模型——运用
6.从控制到交流
7.从准确到流利
8.一个成功的会话活动
9.面对困难
10.会话课上教师的角色
第三节 设计会话活动
1.设计会话活动要考虑的方面
2.对话——呈现
3.对话——练习
4.对话——表达
5.信息互补活动
6.角色扮演活动
第四节 评价学生 会话表面
1.错误的改正
2.改错表格
3.观察表格
4.使用录音,录象机
5.运用自我检查卡
第六章 写作教学
要求:了解一篇好作文的特点;理解写作目的,写作情景,写作对象的重要性;能设计写作情景;能设计引导写作的作业;理解写作过程(订方案,打草稿,定稿,听反馈,校订);能为写作的不同阶段设计作业。
第一节 好作文的特点
1.一扁好文章应具有的特点
2.通过文章重组认识文章的结构及句子的次序
3.注重文章的连贯
第二节 写作过程:写作预备
1.建立写作目的与写作对象的意识
2.确立写作内容
3.组织写作内容
第三节 写作过程
1.收信信息
2.打草稿
3.修改清单
4.校订
第四节 设计限制性和引导性的写作作业
1.通过重组设计限制性的写作
2.通过替换设计限制性的写作
3.通过填充练习设计引导性的写作
4.通过复制练习设计引导性的写作
5.通过压缩练习设计引导性的写作
6.通过段落练习设计引导性的写作
第五节 设计自由体写作作业
1.就写作题目采集想法
2.选择并扩展一条思路
3.列提纲
4.修改草稿
第七章 语法教学
要求:理解语法在外国语言学习中的目的与角色;注意英语语法正在发生的变化;理解语法教学中演绎法及归纳法的不同之处,并能了解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注意语法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熟悉语法教学的途径;能够在语法教学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能够在复习及考试中创立交际教学活动。
第一节 语法学习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
1.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2.两种方法的利与弊
第二节 语法的教与学
1.不同的学习风格
2.呈现—练习—表达模式
3.课堂语言的价值
第三节 语法的呈现
总结在语法呈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语法呈现的特点);根据要求设计一次语法呈现课。
第四节 语法的练习
熟悉语法练习的方法及它们的特点;根据要求设计一次语法练习课。一种语法形式需要有三、四个练习,注意这个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它的特殊用法。确保设计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从老师控制阶段过渡到由学生自己控制和掌握的阶段。
第五节 语法的表达
掌握语法表达的方式并根据要求设计一项语法表达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要有机会在自然的环境中使用新学的语法结构并将它融会到已学过的语言中。
第六节 复习练习与考试练习
掌握这两项练习的价值。
第八章 词汇的学习
要求:理解学习词汇的意义;探索词汇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词的含义,搭配,语域等);呈现词汇的技巧;从上下文理解词义的策略,教授词汇运用方面的技巧(词义、搭配,语域);有效地存储和记录词汇的策略;介绍练习与复习词汇的各种交际的而有有趣的活动;评价各种技巧在学校中的运用。
第一节 如何学习词汇
1.懂得一个词汇的意义
2.主动的与被动的词汇知识
3.怎样记忆词汇4.从上下文学习新词汇
第二节 呈现新词汇
1.呈现新词汇的方法
2.选择使用的技巧
3.信息填充式的呈现
4.教学生从上下文中理解词义
第三节 教授词汇方面的技巧
1.运用词域
2.理解词义
3.语域
4.练习搭配
第四节 记录新词汇
1.需要记新词的哪些方面
2.有效的记录策略
第五节 词汇的复习与测验
1.从课文中复习词汇
2.用记忆法复习
3.学生间互相出题测验
4.信息填充式的猜字游戏
第九章 备课笔记
要求:理解备课的基本要求;了解备课的意义;了解所教课文的目的和内容;分清课文的不同阶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影响备课笔记的因素;识别并预测教学中的问题;使教科学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根据要求设计教案。
第一节 一节课的内涵
1.一节课包含的因素
2.备课教案的优点
3.影响备课教案的因素
第二节 如何做教案
1.教案的组成部分
2.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具
4.教学过程
5.可能出现的问题
6.对一堂课的评价
第三节 设计补充材料
1.综合各项技能
2.改编课文
3.创造性地处理不理想的课文单元
第四节 设计自己的教案
(国家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十章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要求:理解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的建议。
了解课程标准对语音,语法,功能意念及话题项目提出的要求。
第一部份基本理解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
第三部份内容标准
第四部份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F. 为什么外语教学法会有多种外语教学法流派
那是因为专家们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法,所以就各抒己见了。
本人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语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基本上不需要学习语法,让学生进入虚拟的真实语境,就像本国人那样自然地习得外语,当然,作为教学法,必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就像学习母语会受到母亲的的语言帮助一样。
有人介绍这个网址:http://blog.sina.com.cn/lmsht,据说是专家开的博客,声称可速成英语,不知是否属实?请参考一下,本人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很失望,学了多年,效果太差。
G.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主要有哪些
语法——翻译法(传统法)
①时间:18世纪末
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 :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⑤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着”“原着”
⑥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
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
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3.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
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
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⑦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4.视听法(整体结构法圣克卢法)
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
②代表人物:[法]古根汉 [南斯拉夫]彼塔尔·吉布里纳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⑤特点:
A.口语是教学的基础听说先于读写
B.强调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C.语言和情景密切结合
D.整体结构感知
E.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手段
⑥优点
教学方法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重视在情景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C.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充分予以操练
⑦缺点
A.过分强调口语领先,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忽视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
C.重视语言形式的模仿,忽视意义解释,实际运用不够
5.认知法(认知——符号法)“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时间:20世纪60年代 美国
认知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99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卡鲁尔 布鲁纳
③语言学基础:转换生成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02填空)
⑤特点:
A.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反对机械模仿
B.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C.提倡演绎法先讲结构规则,再造句
D.适当使用学生母语
E.反对有错必纠,主张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急于纠正
F.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 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⑥优点:
A.注重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
B.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D.主张“发现学习”,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操练
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全面掌握语言,这种教学法是认知法。(00填空)
E.利用学生母语
⑦不足
A.转换生成语法尚无法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
B.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
C.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
6.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00选择)
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99选择)
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01填空)
③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⑤特点 功能教学法(99术语解释)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⑥优点 功能教学法的优点(03论述)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⑦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如何合理地安排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
H. 少儿学英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少儿学英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兴趣教学
在英语启蒙过程中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就涉及到课堂形式设置。建议各位家长可以尝试一下在线英语,趣味前沿的教学内容嵌入卡通可爱的画面,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儿童专属趣配音结合教学,让坐不住的孩子也能专心学英语。课前测试课后练习相结合,儿童学习英语玩耍两不误。
二、高频输出
根据儿童的成长特性,家长在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能保证充足摄入,然后引导孩子多输出,学以致用。
I. 谈谈外语教学派、教学流派、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如何影响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任何新教学法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他们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服务。
J. 语言学概论试述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文档介绍: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 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 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缺少互动,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昏昏欲睡, 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 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 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 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着,王洪君、李娟修订, 2010 ) 为例,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分为 4 个模块: 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包括导言,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 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 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 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 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 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 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 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还会产生变异, 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 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 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 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 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 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 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 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 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 主要元音+ 韵尾; 通过介音, 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 理解“四呼”的概念, 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 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 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 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 把握语音的 4 个要素: 音质、音高、音强、音长, 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 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 3 个方面的原因: 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 同时, 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 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 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 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 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 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 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 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 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 从语义角度来说, 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 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 SVO 型”语言, 其基本语序是“主语+ 动词+ 宾语”, 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 都是“ SOV 型”语言, 其基本语序“主语+ 宾语+ 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 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 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 其有很多的格范畴, 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 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 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 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 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 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 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 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 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 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 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 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 因为语言的接触, 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 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 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 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