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苯磺酸与对甲苯磺酸的区别是什么
甲苯磺酸指苯环上有一个磺酸基,一个甲基。根据两者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对甲苯磺酸,间甲苯磺酸,邻甲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是指甲基在磺酸基的对位,也称4-甲基苯磺酸。
B. 对甲苯磺酸和邻甲苯磺酸是利用什么原理分离开的
依据沸点。邻甲苯磺酸的氧原子邻位可以与氢形成氢键,因此沸点发生改变,可以用蒸馏的方法除去。
C.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药代动力学
与口服溶液相比,服用索拉非尼片剂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 -49%。索拉非尼的清楚半衰期约为25-48小时。与单剂量给药相比,重复给药7天可达到2.5-7倍的蓄积。给药7天后,索拉非尼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平均血药浓度峰谷比小于2。吸收分布索拉非尼口服后约3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中度脂肪饮食与禁食状态下的生物利用度相似。高质饮食时,索拉非尼的生物利用度较禁食状态时降低29%。当口服制剂超过0.4g每日两次时,Cmax和AUC的升高不成线性关系。在体外,索拉非尼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5%。代谢和清除索拉非尼主要在肝脏内通过CYP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代谢,除此之外,还有通过UGT1A9介导的葡萄糖醛酸化作用代谢。索拉非尼结合物可由消化道细菌的葡萄糖醛酸糖苷酶分解,这使得索拉非尼的非结合成分可以被重新吸收。新霉素与索拉非尼联用时会干扰此过程,使得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54%。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索拉非尼在血浆中约占全部血液分析物70% -85%的比例。索拉非尼有8个已知代谢产物,其中5个在血浆中被检出。索拉非尼在血浆中的主要循环代谢产物为吡啶类-N-氧化物。体外试验表明,该物质的效能与索拉非尼相似,它包含了稳态血浆中约9% -16%的血液分析物。口服100mg索拉非尼(溶液剂)后,96%的药物在14天内被消除,其中77%通过粪便排泄,19%以糖苷酸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尿液排泄。有51%的原形药物随粪便排泄,尿液中未发现原形药物。 酶抑制性试验 人肝微粒体试验表明索拉非尼竞争性抑制CYP2C19,CYP2D6和CYP3A4。当咪达唑仑,右美沙芬,奥美拉唑(分别是细胞色素CYP3A4,CYP2D6和CYP2C19的底物)临床联合用药时,接着本品给药4周并不改变这些药物的体内暴露量。这些表明本品既不是这些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抑制剂也不是诱导剂。 体外数据表明,索拉非尼通过UTG1A1和UTG1A9通路抑制糖苷酸代谢。当本品与伊立替康(其活性代谢物SN-38可通过UTG1A1通路进一步代谢)临床联合用药时,可导致SN-38的AUC增加67%-120%。当这些药物和索拉非尼合用时,可能会增加UTG1A1和UTG1A9的代谢底物的暴露浓度。体外试验显示索拉非尼抑制CYP2B6和CYP2C8,Ki值分别是6和1-2μM。本品与紫杉醇联合用药导致6-羟基紫杉醇(由CYP2C8代谢的紫杉醇活性代谢物)体内暴露量的增加,而不是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本品可能不是CYP2C8的体内抑制剂。当和索拉非尼同时用药时,CYP2B6和CYP2C8的全身暴露量升高。 人肝微粒体试验表明索拉非尼竞争性抑制CYP2C9,其Ki值为7-8μM。通过患者(索拉非尼和安慰剂组)合用华法林来评价索拉非尼对CYP2C9底物的潜在作用,索拉非尼组患者的PT-INR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并不高于安慰剂组。该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并非CYP2C9的体内抑制剂。 CYP3A4抑制剂 酮康唑是CYP3A4的强抑制剂,健康男性志愿者使用酮康唑每日一次,每次400mg,连续7天,同时口服索拉非尼单剂量每日50mg,索拉非尼的平均血药浓度并未改变。所以索拉非尼与CYP3A4抑制剂不可能具有临床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CYP酶诱导剂 使用索拉非尼处理培养的人肝细胞后,CYP1A2和CYP3A4的活性没有改变。这表明索拉非尼不大可能是CYP1A2和CYP3A4的诱导剂。临床上连续同时给予索拉非尼和利福平导致索拉非尼AUC值平均下降37%。其他CYP3A4酶活化诱导剂(如贯叶金丝桃,俗称圣约翰草,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也可能增加索拉非尼的代谢,于是降低索拉非尼的浓度。与其他抗肿瘤药联用临床试验中,索拉非尼和其他常规剂量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了联合应用,包括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紫杉醇,卡铂,卡培他滨,阿霉素,伊立替康。索拉非尼不影响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药物代谢。 紫杉醇(225mg/m2)及卡铂(AUC=6)伴随本品(每日两次,每次≤400mg)使用时(在使用紫杉醇/卡铂前后,停用本品3天),不会对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造成显着影响。紫杉醇(225 mg/m2,每3周1次)及卡铂(AUC=6)联合本品(0.4g,每日两次,不间断给药)使用时,致使索拉非尼体内暴露量增加47%,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加29%,6-羟基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加50%。不会对卡铂的药代动力学造成影响。这些数据表明,当紫杉醇和卡铂伴随本品(在使用紫杉醇/卡铂前后,停用本品3天)使用时不需对剂量进行调整;而合用时“且”本品未停药情况下,本品和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高对临床的意义尚未知。 卡培他滨(750mg/m2 –1050mg/m2,每日两次,每21天为周期,于第1天-14天给药)联合本品(200或400mg,每天2次,不间断给药)给药时,没有导致本品体内暴露量的显着改变,但卡培他滨体内暴露量有15%-50%的增加,5-FU的体内暴露量有0%-52%的增加。卡培他滨和5-FU体内暴露量轻度至中度的增加,其临床意义尚未知。 索拉非尼和阿霉素联合应用时可引起患者体内阿霉素的AUC增加21%。索拉非尼和伊立替康合用时,由于伊立替康活性代谢产物SN-38通过UGT1A1酶途径进一步代谢,两者合用导致SN-38的AUC升高67% - 120%,同时伊立替康的AUC升高26% - 42%。与此相关的临床意义尚未知。 多西他赛(75mg/m2或100mg/m2,每21天一次)与索拉非尼(在21天的治疗周期中,从第2天道第19天,0.2g或0.4g每日两次给药)联合应用时(索拉非尼在多西紫杉醇用药时停用三天),可导致多西紫杉醇的AUC增加36% -80%,Cmax提高16% -32%。建议本品与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时,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用 新霉素时一种用于根除消化道菌丛的非全身吸收抗生素,它通过影响索拉非尼的肝肠循环(见临床药理学,代谢与清除)致索拉非尼的暴露量下降。健康志愿者接受5天新霉素治疗后,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了54%,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目前,尚未对其他抗生素的效应进行研究,抗生素致索拉非尼暴露量下降效应很可能与其削弱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有关。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老年人(65岁以上)、性别人口数据资料显示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或性别调整剂量。儿童患者尚无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肝损害患者索拉非尼主要由肝脏清除。 轻度(Child-Pugh A,N=14)或中度(Child-Pugh B,N=8)肝损害患者的药物暴露与无肝功能损害患者的暴露范围一致。暴露量位于无肝损害患者的变化范围内。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Child-Pugh C)应用索拉非尼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肾损害患者 在一项临床药理学研究中,在正常肾功能患者、轻度肾功能损害(CrCL 50-80 ml/min)患者、中度肾功能损害(CrCL 30-50 ml/min)患者和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肾功能损害(CrCL [30ml/min)患者(n=8/组)中,对索拉非尼(单剂量400mg)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评价。索拉非尼的药代动力学未受到肾功能低减的影响。对于轻度、中度或者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种族试验11559的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索拉非尼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相较慢、消除相时间长,药时曲线相对平缓。索拉非尼及其代谢产物的药动学参数有显着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中,台湾和大陆人去索拉非尼的Cmax和AUC(0-12h)与日本人的数值相似,这些组别间测定到的数据范围有很大部分的重合。试验11849的药代动力学分析(24例)与之前的几个研究结果相似,稳态的血浆浓度在用药7日时达到,并在治疗期间相对稳定。药物代谢数据与日本的研究(试验10875)一致,索拉非尼Cmax,ss及AUCss分别在3-4mg/L和30·mgh/L。每种代谢物的相对数量与日本、白种人的结果也是一致的。中国患者的索拉非尼药代动力学与其他研究人群的是相似的。 试验12162是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一项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较索拉非尼在高加索人和亚洲人中的暴露情况。在对照的条件下,对健康的、年龄相当的受试者在禁食的状态下给药,且不伴随可能导致药动学干扰的联合用药。日本受试者和中国受试者代表亚洲人种入选该试验。研究共入组了40名日本人、38名中国人和40名高加索人。研究数据表明,索拉非尼在亚洲受试者中的暴露量(AUC)比高加索受试者低30%。与高加索受试者相比,日本受试者血浆中索拉非尼AUC的几何平均值低25%,中国受试者低35%。该研究中观察到的日本受试者与高加索受试者的差异(25%)低于此前报告的数值(45%)。日本受试者与高加索受试者的平均Cmax间没有显着差异,中国受试者的平均Cmax比高加索受试者低16%。 在单剂量药动学人种间比较和稳态药动学人种间比较的过程中观察到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与群体药代动力学评估情况一致。使用在癌症患者中进行的七项单药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和来源于健康受试者的支持性数据建立了索拉非尼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在主要分析数据集中,高加索受试者占大多数(64.7%,n=191),其次是亚洲人21.4%(日本人)。群体药动学分析(专门关注人种差异)的结果显示,日本患者的暴露量比高加索患者低28.9%。然而,根据最终建立的模型模拟出的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的药-时曲线有重叠,提示两个人种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可能不具有临床显着性。由于患者间存在高度的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而且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的AUC和Cmax数值存在高度重叠,考虑到亚洲肾细胞癌患者和高加索肾细胞癌患者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有关索拉非尼全身暴露量的微小的表观差异可能不具有临床意义。
D.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临床试验
肾细胞癌:在以下4个临床试验中进行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试验11213是一项III期、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包括了903名至少接受过一次化疗或免疫治疗的不能手术或转移性肾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时肿瘤反应率(RR)。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索拉非尼0.4g,每日两次(N=451),对照组给予安慰剂(N=452)。两组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均衡的。接近一半的患者ECOG*评分为0,另一半的患者为MSKCC**低预后组(*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MSKCC: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在中期分析时,有220例死亡事件发生,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比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的OS延长了39%。风险比(索拉非尼组相对安慰剂组的死亡风险)的估计值是0.72(95%CI:0.55-0.95;P=0.018)。该分析结果没有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显着水平(P[0.0005),将在获得后期生存数据时另作分析。PFS分析中包括769名患者,试验组索拉非尼0.4g,每日两次(N=384),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N=385)。通过独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RECIST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PFS进行分析,其结果是:索拉非尼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167天)是安慰剂治疗组患者中位PFS的两倍(84天),具体结果见表8. 表8:试验11213中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 试验中还分析了不同亚组患者的PFS。这些亚组包括:年龄在65岁以上或以下;ECOG评分为0或1;MSKCC预后风险分类为1,既往的治疗是针对晚期转移性疾病还是早起疾病;确诊时间是在一年半以内还是一年半之前。试验证明,索拉非尼对PFS的影响在这些不同亚组之间是一致的,包括那些既往没有用白介素2或者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172天,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的中位PFS为85天。研究者按照RECIST标准对672例患者进行了肿瘤反应率评价,具体结果见表9.与安慰剂组相比,索拉非尼组总体上没有导致肾癌特异症状(FKSI-10)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恶化。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了18周和24周的治疗之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其FKSI-10总评分(分别是55%和44%)和FACT-G PWB评分(癌症治疗功能性评估)(分别是57%和47%)的改善高于安慰剂组(FSKI-10,分别是33%和21%;FACT-G PWB,分别是37%和21%)。表9:试验11213中最佳肿瘤反应率评价(独立影像学评估) 试验100391是一项随机、非连续的II期临床研究,以出现转移的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肾细胞癌(RCC)的患者(N=65)。试验的主要终点是随机后24周时无肿瘤进展的患者在全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试验的结果表明,索拉非尼组的PFS和无肿瘤进展比例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0。表10:试验100391中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无肿瘤进展比例 试验11515是一个在日本开展的一项非随机、非对照、开放的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II期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索拉非尼0.4g每日两次给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外部评审委员会(独立的评审专家,包括放射学专家)依照RECIST标准对研究者就肿瘤反应的评价进行了审核:外部评审委员会确认试验中的16名患者为“部分缓解”(PR),占12.4%;研究者评价有19名患者为“部分缓解”(PR),占14.7%。基于研究者的评价,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是224天。安全性结果见【不良反应】项。 试验11559是一项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进行的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多中心、非随机的III期临床研究。共有39名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索拉非尼的治疗,并进行了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4个月,95%可信区间为4.1至7.4个月。最佳疗效评价(RECIST标准)见下表11.表11:最佳疗效评价(安全性/意向治疗人群分析) 总的临床受益率(即疾病控制率,CR、PR、SD的总和)为82.1%,有60.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缩小。中位生存时间在截止日(2007年2月28日)时尚未达到,已累积12例死亡病例报告。安全性结果见【不良反应】项。 肝细胞癌: 在100554和11849两个临床试验中进行了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两项研究分别在欧美国家和亚太地区进行,均为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两个试验入选人群基线特征不完全相同。表12列出了两项研究人群基线特征的比较数据。表12:试验11849和试验100554入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 *肿瘤负荷:影像学课件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播散试验11849是一项在亚洲进行的索拉非尼治疗226例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国际多中心、随机(2:1)、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包括中国大陆(152例)、台湾(43例)和韩国(31例)。该研究的疗效终点是总生存期(OS)、疾病(肿瘤)进展时间(TTP)、疾病控制率、患者自评结果(PRO)包括症状进展时间(TTSP)及癌症治疗功能性评估-肝胆疾病(FACT-Hep)、总有效率、总体有效时间及客观缓解所需时间。索拉非尼组和安慰剂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或基线特征、病史及肝癌基线特征均无明显差异。表13列出了试验11849入组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和肿瘤基线特征。表13:试验11849入组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和肿瘤基线特征 肿瘤负荷: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扩散。 分析显示:索拉非尼相对于安慰剂在总生存期(OS)方面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HR=0.69,P=0.040446,见表14和图1)。在预设的分层因素(ECOG评分、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肿瘤扩散出现与否,以及地区)中,风险比支持索拉非尼优于安慰剂。索拉非尼组的肿瘤进展时间(TTP)值高于安慰剂组(HR:0.57,P=0.0007,见表14和图2)。症状进展时间(TTSP)及癌症治疗功能性评估-肝胆疾病(FACT-Hep)在两组的结果相似。肿瘤控制率(按RECIST标准评价的CR、PR、SD总和)在索拉非尼组中为32.67%(95%CI:25.24%,40.79%),优于安慰剂组的14.4%(95%CI:7.45%,24.2%)。亚组分析结果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总生存期间表15和图3;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见表16.表14:试验11849的有效性结果(截至2007年3月19日) 表15:试验11849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总生存期*(截至2007年8月9日) 表16:试验11849中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患者总生存期*(截至2007年8月9日) *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存在基线不均衡因素,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释应谨慎。试验100554是一项在602名不可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症患者中进行的II期、国际多中心、随机(1:1)、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是肿瘤进展时间(TTP)。索拉非尼组和安慰剂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当。这些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ECOG评分、TNM分期*(I期:[1%对[1%;II期:8.3%对10.4%;III期37.8%对43.6%;IV期:50.8%对46.9%)、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的发生率(36.1%对40.6%)、肝外肿瘤扩散的发生率(53.2%对49.5%)、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或肝外肿瘤扩散的发生率(69.9%对70%)和BCLC分期(B期:18.1%对16.8%;C期:81.6%对83.2%; D期:<1%对0%)。索拉非尼组和安慰剂组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相当(A级:95%对98%;B级:5%对2%)。试验中仅有1名患者为Child-Pugh分级C级。之前接受过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19.1%对20.5%),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治疗,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和经动脉化疗栓塞;38.8%对40.6%),放射治疗(4.3%对5.0%)和全身治疗(3.0%对5.0%)。表17列出了试验100554入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肿瘤基线特征比较数据。 *TNM分期:将恶性肿瘤按肿瘤大小(T)、区域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情况进行分期表17:试验100554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和肿瘤基线特征比较 *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播散 最终分析结果显示:索拉非尼相对于安慰剂在总生存期(OS)方面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HR=0.69,P=0.00058,见表18和图4)。在预设的分层因素(ECOG评分、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肿瘤扩散出现与否,以及地区)中,风险比支持索拉非尼优于安慰剂。索拉非尼组的肿瘤进展时间(TTP)值高于安慰剂组(HR:0.58,P=0.000007,见表18和图5)。亚组分析结果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总生存期见表19和图6;丙型肝炎病毒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总生存期见表20;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见表21。表18:试验100554的有效性结果 表19:试验100554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总生存期* 表20:试验100554中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总生存期* *由于样本量有限,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释应谨慎表21:试验100554中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 *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存在基线不均衡因素,对亚组分析的结果应谨慎。
E. 为什么有的甲苯和硫酸反应会变红,有的只是微黄
副反应的多寡。你说的是甲苯和浓硫酸反应制取甲苯磺酸的反应吧?浓硫酸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在加热或者放热的情况下,氧化能力增强,就会有甲苯部分被氧化得到杂质而显红色或者棕色。如果条件控制得好,颜色会淡很多。
根据你所提供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大体上是如此。
F. 对甲苯磺酸的化学性质
分子式: CH3C6H4SO3H
CAS号:
性质: 单斜小片状或单斜棱晶状。干燥物熔点106~107℃,沸点185~187℃(13.3Pa):溶于水、乙醇、乙醚。由甲苯用96%~100%H2SO4在75℃进行磺化而得,产物含对甲苯磺酸75%,邻甲苯磺酸19%,间甲苯磺酸6%。用于染料工业、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生产。对皮肤和黏膜有高度刺激性,钠盐为斜方多层晶体,水溶性极好。
G.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的临床试验
肾细胞癌:
在以下4个临床试验中进行了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试验11213是一项III期、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包括了903名至少接受过一次化疗或免疫治疗的不能手术或转移性肾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是肿瘤反应率(RR)。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索拉非尼0.4g,每日两次(N=451),对照组给予安慰剂(N=452)。两组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均衡的。接近一半的患者ECOG*评分为0,另一半的患者为MSKCC**低预后组(* 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 MSKCC: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
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播散
最终分析显示:索拉非尼相对于安慰剂在总生存期(OS)方面的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HR=0.69,P=0.00058,见表18和图4)。在预设的分层因素(ECOG评分、影像学可见的血管侵犯和/或肝外肿瘤扩散出现与否,以及地区)中,风险比支持索拉非尼优于安慰剂。索拉非尼组的肿瘤进展时间(TTP)值高于安慰剂组(HR:0.58,p=0.000007,见表18和图5)。亚组分析结果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总生存期见表19和图6;丙型肝炎病毒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的总生存期见表20;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见表21。
表18:试验100554的有效性结果
疗效参数 索拉非尼
(N=299) 安慰剂
(N=303) P值 HR
(95% CI)
总生存期(OS)[中位数,天
(95% CI)]
324
(286, 405) 241
(206, 276) 0.00058* 0.69
(0.55, 0.87)
肿瘤进展时间(TTP)**[中位数,天
(95% CI)] 168
(126, 210) 86
(82, 120) 0.000007 0.58
(0.45, 0.74)
CI:置信区间,HR:风险比
*在一项比较中,如果p值<0.0077,则可认为此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O’Brien Fleming停止边界)
**根据RECIST标准判断的影像学进展
图4:试验100554中总生存期(OS)的Kaplan-Meier曲线(意向治疗人群)
图5:试验100554中肿瘤进展时间(TTP)的Kaplan-Meier曲线(意向治疗人群)
表19:试验100554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总生存期*
索拉非尼组(N =40) 安慰剂组(N=31)
中位总生存期(天) 359 186
风险比(HR)
(95% C.I.) 0.67
(0.35, 1.31)
*由于样本量有限,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释应谨慎。
图6:试验100554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生存曲线
表20:试验100554中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总生存期*
索拉非尼组(N =93) 安慰剂组(N=84)
中位总生存期(天) 426 241
风险比(HR)
(95% C.I.) 0.50
(0.33, 0.78)
*由于样本量有限,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释应谨慎。
表21:试验100554中既往接受过TACE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
索拉非尼组(N =86) 安慰剂组(N=90)
中位总生存期(天) 362 302
风险比(HR)
(95% C.I.) 0.75
(0.49, 1.14)
*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存在基线不均衡因素,对亚组分析结果的解释应谨慎。
H. 对105发烟硫酸直接滴加制备对甲苯磺酸的工艺流程和参数
对甲苯磺酸的主要合成方法
磺化反应中使用的磺化剂主要有:发烟硫酸、硫酸、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氯磺酸、硫酰氯、亚硫酸盐等。甲苯磺化成对甲苯磺酸采用的磺化剂主要有硫酸、三氧化硫、氯磺酸三种。合成对甲苯磺酸的主要方法有:硫酸磺化法、三氧化硫磺化法、氯磺酸磺化法、对甲苯磺酰氨水解法,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1、硫酸磺化法
用硫酸磺化甲苯,是采用最多且历史最长的工艺。磺化反应过程如下:
磺化反应速度与甲苯浓度成正比,与硫酸含水量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需使用含水少的硫酸和纯度高的甲苯,但磺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每消耗lmol的硫酸就生成lmol的水,水的浓度随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升高,最后达到平衡,产生大量的废酸。
工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分压蒸馏法来除掉磺化反应生成的水,使磺化反应进行完全。
用硫酸作磺化剂,其优点是:由于硫酸价格低而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易操作等,适用于小规模生产装置。但此工艺的反应收率低、产品纯度低,反应进行时随着水的生成,硫酸浓度下降,当达到95%时(π值为75%),反应停止,产生大量的废酸,严重污染环境。最新的研究表明,采用添加助剂的方法可适当提高产品质量和反应收率。
2、 三氧化硫磺化法
理论上,三氧化硫是最有效的磺化剂,因为只是直接的加成而不用脱除反应生成的水。在适宜的条件下,产品几乎全部是对甲苯磺酸。
以气相三氧化硫磺化剂磺化甲苯,宜选择降膜吸收反应器,采用1%的有机酸(如加入醋酸可抑制砜的产生)作为定位剂,温度控制在17℃-2O℃之间,SO3气体浓度6%一9%,反应得到的对甲苯磺酸纯度高。
用三氧化硫作磺化剂的优点是:反应安全、速度快、三废少、收率高、副产物少、产品纯度高。缺点是:生产工艺复杂,一次性设备投资大,反应设备结构复杂,工艺操作要求高,三氧化硫运输困难,此方法对硫酸生产企业较适用。
3、氯磺酸磺化法
氯磺酸是一种液态磺化剂,用它磺化甲苯时放出氯化氢气体,由于磺化时不生成水,所以不需用较高的温度和分压法除去水,其缺点是氯磺酸价格较高,放出的氯化氢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用氯磺酸磺化甲苯的最佳温度是35℃-45℃,且应在2-3小时内,慢慢加入等摩尔的氯磺酸,然后将产物加热到6O℃ ,这时有氯化氢气体放出。采用此方法生产对甲苯磺酸,在生产对甲苯磺酸的同时产生14%-16%的副产品邻甲苯磺酸,收率为90%-95%。
采用氯磺酸磺化制对甲苯磺酸,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尤其是氯磺酸与甲苯的比例,因为氯磺酸过量易产生邻/对甲苯磺酰氯,当氯磺酸与甲苯的摩尔比达到3:1时,甲苯完全转化为邻/对甲苯磺酰氯。
用氯磺酸作磺化剂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产品纯、副产氯化氢可用水吸收制盐酸。缺点是氯磺酸价格高,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4、对甲苯磺酰氨水解法
为得到高纯度的对甲苯磺酸,可采用先用氯磺酸磺化制对甲苯磺酰氯,然后再水解制对甲苯磺酸。
对甲苯磺酰氯水解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解温度,以防冲料。采用此方法得到的对甲苯磺酸产品纯度很高,但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而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适用高品位、小批量生产。
四、对甲苯磺酸合成方法优劣之比较
生产对甲苯磺酸主要用磺化法,磺化剂可采用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和三氧化硫等。其工业生产各有优劣。
用氯磺酸磺化法操作简便、产品纯、副产氯化氢可用水吸收制盐酸,但是氯磺酸价格高,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采用对甲苯磺酰氨水解法得到的对甲苯磺酸产品纯度很高,但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而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适用高品位、小批量生产。
相比之下,由于硫酸价格低而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易操作等,所以硫酸磺化法适用于小规模生产装置。但此工艺的反应收率低、产品纯度低,反应进行时随着水的生成,硫酸浓度下降,当达到95%时(π值为75%),反应停止,产生大量的废酸,严重污染环境。
用三氧化硫作磺化剂有很多优点,反应安全、速度快、三废少、收率高、副产物少、产品纯度高。但是生产工艺复杂,一次性设备投资大,反应设备结构复杂,工艺操作要求高,三氧化硫运输困难,此方法对硫酸生产企业较适用。
经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前几种磺化剂因含有水分,氧化能力较差,并且反应生成物对邻位比低,副产物多,不易分离,包泽差,气味难闻,腐蚀性强,特别是生产过程要排出大量废酸,因此仅适于小规模装置。与此相反,三氯化硫没有上述缺点,是一种有力的磺化剂。
I. 怎样分析对甲苯磺酰氧甲基膦酸二乙酯的含量
怎样分析对甲苯磺酰氧甲基膦酸二乙酯的含量
在有机化学中,Φ是代表苯环的意思。一般用-Φ表示苯基。
苯环(phenyl ring)是一个闭合的共轭体系,六个碳原子的π电子云分布是一样的。但当苯环上有一个取代基时,取代基会改变苯环的电子分布,使分子极化。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都能产生这种分子极化。不仅使苯环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或降低,而且还决定了苯环上各个位次电子云密度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