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文研究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一、研究设计架构
1、研究三要素
2、研究的三大取向
3、研究取向选用之准则
二、文献探讨
1、确定主题
2、可研究的主题
3、文献探讨的目的
4、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三种研究取向之文献探讨
5、设计技巧与策略
6、撰写文献探讨的模式
三、写作策略与研究伦理上之考量
1、撰写研究计画
2、写作建议
3、预期出现之伦理上议题
4、研究设计
四、绪论
1、绪论的重要性
2、质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绪论
3、绪论范例
五、研究目的之陈述
1、研究目的之意涵及重要性
2、质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陈述
3、量化研究之研究目的陈述
4、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研究目的陈述
六、研究待答问题和假设
1、质化研究之研究待答问题与研究假设
2、量化研究之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待答问题及研究假设
七、理论之使用
1、量化研究中理论之使用
2、质化研究中理论之使用
3、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理论之使用
八、名词释义、研究限制与研究重要性
1、专有名词之定义
2、研究范围与限制
3、研究之重要性
关于研究设计内容可行性因素
1、说明法律因素,对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问题的分析
2、说明用户使用可行性,是否满足用户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人员素质的要求.
3、逐一说明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说明未被推荐的理由.
4、说明项目是否能开发;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开发,对项目目标有什么变动等.
⑵ 几种常用的像素混合方法
‘Additive-Blending’
至于
Additive-Blending,就是用饱和相加的方法来混合源像素和目标像素的颜色分量。一般用来处理光源,比如说爆炸的火光等等。下面就来看看两个像素间的
Additive-Blending
过程。
第一步,先把源像素和目标像素的
RGB
三个颜色分量分离,然后把对应颜色分量相加,假如某分量的结果超出了该分量的最大值,则对该分量作饱和运算(即假如结果超出了允许的最大值则取结果为允许的最大值),最后把三个颜色分量重新合成为一个像素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分离像素中的
RGB
三个颜色分量,我们一般会使用掩膜的方法。至于具体的三个掩膜值:RMask、GMask
和
BMask,能够从
DirectDraw
中的
DDPixelFormat
返回得到(当然,您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各种灵活处理)。
在下面给出的说明性例程中,我们假设
RMask、GMask
和
BMask
已存放的是
RGB
三个颜色分量的位掩膜值,三个颜色分量的最大值为
255,而
source
和
dest
是指向源像素和目标像素的指针。
unsigned
long
tdest
=
0;
unsigned
long
t;
t
=
(*source
&
RMask)
(*dest
&
RMask);
if(t
RMask)
t
=
RMask;
tdest
¦=
t;
t
=
(*source
&
GMask)
(*dest
&
GMask);
if(t
GMask)
t
=
GMask;
tdest
¦=
t;
t
=
(*source
&
BMask)
(*dest
&
BMask);
if(t
BMask)
t
=
BMask;
tdest
¦=
t;
*dest
=
(unsigned
short)tdest;
这段代码使用了一个小技巧来处理饱和运算,即结果用位掩膜值来衡量是否要作饱和运算处理。
‘Subtractive-Blending’
同
Additive-Blending
正好相反,Subtractive-Blending
就是用饱和相减的方法来混合源像素和目标像素的颜色分量。FreeMind
很喜欢用他来处理阴影,用这种方法处理出来的阴影效果能够很自然地同环境相融合。
至于
Subtractive-Blending
的处理过程,同
Additive-Blending
很类似,我就不罗嗦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当用目标像素的颜色分量减去源像素的颜色分量时,假如结果小于允许的最小值则结果取为允许的最小值(通常为零)。
‘其他混合方法’
⑶ 求学习PS图层样式和混合方式的实例
这些东西先了解最基本的效果再去看教程吧,不然感觉会很难懂。
图层样式太强大了,那些东西感觉挺容易懂的,就是斜面浮雕的曲线不好理解。
混合模式里面,其实常用的就几种,出黑的整片叠底,出白的滤色,换颜色的颜色模式,辅助图层用的线性、叠加、柔光、亮度之类的。
⑷ 中外各国财政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案例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
(1)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面对“滞胀”并发症,1970年,尼克松在货币政策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从一个 货币主义者突然变成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大力推行刺激经济的扩张信用政策。显然,他把重点押在遏止经济衰退和失业上面,而把通货膨胀暂时搁置下来。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这些政策为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同时会导致过头的经济景气,从而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
随着上述政策的实行,生产有所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第二季度至197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这个增长率太低,失业未能减少,失业率浮动于6%上下,大大超过1970年初的水平。物价继续以高于5%的比率上涨,并有加速的迹象。这已从“衰退”转为“滞胀”。美国统治集团的谋士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已变为成本推动的物价随着成本增长而上涨”。于是1971年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说明,为了对付“滞 胀”,美国政府除采用货币政策外,还采用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继而从11月中旬起实行管制,要达到的标准是:平均一年的工资增长应当不超过5.5%,物价不超过2.5%。美国在和平时期实行这类管制还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还任命生产费用、工资、物价等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
尼克松的“新政”结局怎样呢?梅耶教授认为:“197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些管制也曾暂时地有助于遏止通货膨胀,但却引起许多失误。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1974年4月物价管制取消后,物价急剧上升,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就陡升12%。”
就货币政策而言.1970年初实行的扩张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一直持续到1972年后期。1973年初,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才略有紧缩。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苗头:12月工业生产开始下降,到197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美国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与此同时,1974年还出现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就在这段时间,美国遭到“石油冲击”。为石油产品支出较昂贵的价格,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其他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力进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国际收支上,又爆发了一次美元危机。
(2)福特的微观税收政策。
197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对付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或曰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这种调整方法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企图遏止通货膨胀,又缓和危机与失业。此外,根据197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从此,美联储就一直公布各种货币供应量的计划数字。这些措施,实际上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上。福特政府这种微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重点,仍是把当时的通货膨胀作为头号公敌来对待。然而,它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1973年47亿美元增至1974年451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正如梅耶所说:“1974--1975年发生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5年的失业率达到8.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当年的消费物价上涨到7%。滞胀一词已成为美国大众的语言。”
1974年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了,另一家大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也在危机中破产了。1975年底,福特又回过头来把经济衰退作为头号敌人来对待。他向国会提出向衰退做斗争的纲领,规定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公司利润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
(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
1976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从450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引起生产混乱,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还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本来已恶化的国际收支状况更为恶化。在内外交窘的情况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点转到反通货膨胀方面来,除了采用紧缩信用政策外,还对物价与工资的增长实行自愿性的限制,并采取降低减税额度,削弱预算中的民用开支等措施。1978年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继而提高到10%的破记录水平。但是,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货膨胀的势头。卡特一不做,二不休,于1979年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
这个时期是以1979年10月6日在一次不寻常的所谓“特别星期六夜晚”的会议上,美联储委员会做出的一项新政策为特征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已进入衰退,美联储仍采取了高度紧缩政策:把贴现率提高为两位数的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8%的法定准备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许联邦资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动,即在5% (过去限制在 1.25%)的幅度内波动,即使这个5%的限额也不完全具有约束力,以便它能更好的抑制货币存量。这个时期曾被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解释为迅速转向货币主义。尽管对这一看法还存在争议,但从一些极其重要方面看,无疑是货币主义的:首先,表现为美联储此时已把指导控制通货膨胀摆在维护高就业的前面;其次,美联储比过去更加注重实现货币增长率指标,因而允许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动。
沃尔克认为,美联储用来抽紧银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贴现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据这一认识,美联储银行的贴现率一提再提,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竟高达20%。利率的提高虽然限制了投机,但也影响了工商业正常的资金周转,抑制了投资,终于引发了1979年4月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七次经济危机。人们认为这次危机是美联储推行过度紧缩政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沃尔克衰退”。据报道,当人们向沃尔克提问货币和财政紧缩是否会导致衰退时,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
这次经济危机还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1979年美国工业生产从3月的最高点下降,陷入经济衰退,一年时间中虽然逐渐回升,但1980年再度下降,最后于1980年8月走出危机。一般说来,一次经济危机过去后,工业生产必然回升,而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刚开始出现上升迹象,又突然下降,过一段时间后再上升,形成一次两度下降的危机(Double Dip Recession),即两个谷底的危机。严峻的紧缩政策并未当即把通货膨胀压下去。金融市场并不相信美联储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从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3个月之内,消费价格指数以年率17%的速度上升。信贷市场山于担心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利率会直线上升而近于瘫痪。市场参与者将怎样决定新发行证券的利率呢?他们无法决定。其结果是,大部分的长期证券市场和抵押市场一度停止营业,甚至短期证券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也无法正常运行。一些主要银行在出售大额存单上也遇到困难。当时通货膨胀率按年度计算,1979年为13.2%,1980年为18%。卡特政府终于在“滞胀”的阴云中下台了。
(4)20世纪80年代里根的宽财政紧货币政策。
里根上台,他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依然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滞胀”。他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井辅之以1980年底减税、削弱政府开支的一套财政政箫,名之为供给学派经济学。里根宣称其“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是一个与传统的凯思斯学派理论彻底决裂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有三点比较新鲜:一是由不断增加税收与扩大政府支出转变为同时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二是由长期赤字预算转到逐步要求财政预算平衡;三是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且实行严峻的紧缩信用政策。
在里根上台两年后的1982年11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率也同时下降到3.4%,1983年GNP的实际增长率稳定在3%上下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也稳定在3%~4%的幅度,失业率8年来呈逐步缓降的趋势,参见下表。因此,可以说,美国于1982年末突破“滞胀”并发症之后,经济呈稳定的中低速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与同期的英国、日本、德国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隐伏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美国存在财政与贸易两大赤字的隐忧却同日本、德国的情况不同。
⑸ 常用的混合方法有哪些简述影响混合的因素有哪些
水泥混合材料磨成细粉,与石灰或者与石灰和石膏拌在一起,在常温下,能生成具有胶凝性的水化产物,既能在水中,又能在空气中硬化的,称为活性混合材料。
非活性(惰性)混合材料是指不与水泥成分起化学作用或很小作用的混合材料。注意起惰性填充作用。掺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水泥的产量,调整水泥的标号,减少水化热,故又被称为填充性混合材料。
常温下能与氢氧化钙和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硬性水化产物,并能逐渐凝结硬化产生强度的混合材料称为活性混合材料。
活性混合材料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水泥的某些性能,还具有扩大水泥强度等级范围、降低水化热、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活性混合材料的种类有: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粉煤灰。
⑹ 散剂制备时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散剂制备时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含毒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小剂量药品时,常添加一定比例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
2,当处方中各组分的量相差悬殊时,为保证混合均匀,常采用等量递加法。
⑺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主题学习。
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
(1)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着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着,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⑻ 心理学实验设计问题:2×2×3混合实验设计分析方法
分析多个变量的关系一般使用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分析每一个变量的个体作用(main effect)时,对比其他变量控制相同的那几组
分析两个或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时,参考下面的
2x2x3
A
B
C
AxB
AxC
BxC
AxBxC
可以使用一些软件辅助,比如SSPS,用ANOVA去对比组内和组件差异
⑼ 药品得混合方法有哪些,混合过程中注意事项有哪些
您好!农药混用注意事项:
1、农药混用前,必须进行试验。
2、常用的有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杀虫、杀螨剂混用,或杀螨剂与杀菌剂混用,农药、适量的速效性化肥混用。
3、一般农药均不能与碱性的农药混用,也不能与其它碱性物质如氨水、石灰、肥皂、石碱等混用。
4、杀菌剂一般不能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混用。
5、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能引起药害的农药或肥料,不能混用。如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不能混用。
6、.混合后出现乳剂破坏现象的不宜混用。
7、各种可湿性粉剂与其它药剂及肥料混合后,如果产生絮结大量沉淀现象不宜混用。
8、农药与农药,农药与化肥混用一般以两个品种为宜,必要时也可以三个。
9、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的除草剂不能与化学杀菌剂农药混用。
10、两种可湿性粉混后,要先将可湿性粉混合均匀,再加水稀释。
⑽ 什么是混合混合过程存在哪三种机理粉体物料混合方法常用的有哪两种
混合,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各种物料组分互相掺合,其在任何容积里各种组分的微粒均匀分布。它是确保配合物料质量和提高物料效果的重要环节。
混合的方法有多种,如机械式混合、气动式混合、冲动式混合等,其中机械式混合较为常见。
以机械式搅拌混合为例,其混合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以散状物料小块运动形成的对流混合为主,混合均匀度迅速提高;其次,粒子问的相互滑动与冲击,或桨叶与壁面之间的压缩与伸延的剪切作用,混合速度平稳;第三,粒子位置交换的扩散作用与分离作用达到平衡状态,即混合均匀性保持稳定或稍有波动。完成上述过程一般只需2~6分钟,但不同的混合机有不同的均匀混合的时间要求。
分类
混合一般分为分批混合和连续混合。
1、分批混合
就是将各种物料组分根据配方的比例配成一定数量的一个批量,将这批量物料送入间隙工作的混合机分批地进行混合。混合一个周期,即生产出一个批量物料。这种混合可以迅速地改变配料的比例和品种,换批比较方便,每批之间的相互混杂较少,但操作比较频繁。
2、连续混合
就是将各种物料组分分别连续计量,连续地送入连续混合机或相应的混合设备进行混合。这种工艺适应于比较固定地生产某一种品种和配方的物料,换批较麻烦,并且由于残留物料多,造成两批问的互混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