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如何分析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的方法
气候主要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降水量和气温
例如:
年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则该地位于热带地区.
a 降水量在12个月分布均匀,且年降水量大于2000mm 热带雨林气候
b 降水量在12月里很少,且年降水量小于200mm 热带沙漠气候
‘贰’ 请问目前研究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能详细就详细点~谢谢
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方法,通常有三类。(1)实验室模拟或现场观测实验方法;(2)历史相似或类比法;(3)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数值模拟和预测的方法。以下将分别介绍(1)和(3)两类方法的进展。
3.1实验室及现场观测实验研究
为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建立和发展了各种实验模拟装置和技术,其中包括生物遗传控制技术、控制环境装置和技术,开顶式气候室、天然CO2场等,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刘世荣等,1996)。借助这些装置可以在人工模拟CO2增加的大气环境中对植物或作物的生理、生长的变化进行研究,或者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在实验室或野外进行实验,或观测,以研究种群生长与竞争,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甚至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比如,在开顶式CO2浓度倍增的培养室中,对植物的生态、生理、生化及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植物对CO2倍增的反应机理等。
为了在野外进行实验研究,已发展了各种野外观测技术,如用红外分析方法并配置附加气路、电路系统,同步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和作物生长发育观测(于沪宁等,1993,于沪宁,1993)。已初步建立了测定土壤—植被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方法,对中国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森林、草地等)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扩散规律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定位观测,对CO2通量进行了细致的观测研究。为了探讨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产力的直接效应,在不同地力的农田,于冬小麦和夏玉米旺盛生长期放CO2气体,使作用群体冠层中保持空气CO2浓度倍增,用红外CO2分析系统监测CO2浓度,设置CO2释放系统以调节控制试验小区的CO2浓度,同时观测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效应。此外,为了解生态系统或生命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近年来,许多单位还开展了不同波段的遥感观测,正在建立CO2监测网络。
3.2模式研究
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类方法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定量化提供了最科学最有效和最理想的方法。目前,研究农业、林业、水资源或自然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模式可概括为静态的,或经验统计模式,和动态的或过程模式两种类型。�
3.2.1经验—统计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在气候与植被、作物、水资源等暴露单位之间非动态的经验或统计关系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为研究对暴露单位的影响,需选择当前和未来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基准,并进行比较而得。其中,对未来气候情景或构想的选择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综合构想,即给出未来增暖(如1.0℃-4.0℃)或降水变化的统一假定,这是一种最简单或有些主观的方式;第二种方式为相似(包括时间和空间)构想;第三种方式为全球环流(又包括平衡和瞬变)模式构想,这是目前模拟全球气候物理过程唯一较可靠的工具,但鉴于模式有许多不确定性,各类模式间模拟或预测结果仍有很大差别,理所当然所得结果也必然千差万别,因此,这种方式只能说是有发展前途的方式。在我国早期的研究多采用综合构想法,近年来,利用我国历史气候的优势与特色,相似构想法以及利用全球环流或区域气候平衡模式构想法,已取得许多系统成果。此外,各种暴露单位或专业的经验—统计模式,如植被、农业、林业、水资源等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生态环境方面,张新时,周广胜等(1993)引进了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利用综合构想法研究了未来气候条件下中国及青藏高原植被的演变趋势。同时建立了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周广胜等,1995)。陈育峰、李克让(1996)在GIS的支持下采用9个综合性气候参数并将土壤作为气候—植被响应关系的限制性因素,建立了中国气候—植被响应模式,提高了模式精度,同时采用全球环境平衡模式构想法提供的网格点上的估算值,研究了对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面积、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我国许多科学家利用综合构想法及各类作物模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作物和农业的影响。近年来,林而达等(1996)研制了中国随机天气模拟模型,可根据GCMs提供的年、季或月值生成作物模型及主要草地类型的模型所需的气候情景下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太阳辐射和降水量,从而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主要农作物和畜产量的影响。�
在林业方面,徐德应、刘世荣、郭泉水等(1997)通过构建的各树种地理分布的生态气候信息库、应用生态信息系统软件及森林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的相关模型,采用全球环流平衡模式构想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和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在水资源方面,刘春蓁等(1997)研制了三类不同的随机天气模型、不同气候区的流域水文模型和水资源供需综合评价模型,利用7个平衡GCMs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评价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流域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
3.2.2过程模式
过程或动力学模式是指以过程为基础,使用已确定的物理定律和理论来表达气候和一个暴露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模式考虑的因素较多,较细微。通常,用过程模式进行影响和预测研究比经验—统计模式的基础更扎实。但主要问题是对模式的检验或模拟未来的影响所需输入的资料要求较高,目前的过程模式只限于一些小范围的空间点,有待向更大范围或区域发展。在我国,已经引进或发展了许多过程或动力学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果。�
CERES、SPUR林窗动态模型是分析森林群落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一种有效工具,它能够揭示气候变化过程中森林群落的组织和生物量的变化及演替,模型考虑了光照、温度、水分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包含了从种子发芽、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陈育峰,李克让,1996)。林窗模型在机制上符合逻辑,在结构上修改灵活,在建立上参数估计容易,在输出上有多样化选择,林窗动态模拟的结果可以用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漫长而又复杂的动态过程,可用来试验人为干拢对森林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检验森林演替理论或假说(邵国凡等,1995。)在我国先后由延晓东、赵士洞(1995)建立了长白山森林的林窗模型、邵国凡、赵士洞等(1995)和吴正方、邓慧平(1996)构建了东北阔叶红松林林窗模型,陈育峰、李克让(1996)建立了四川紫果云杉林窗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果。值得指出的是,林窗模型本来只是为模拟森林树木动态过程而建立的,近年来已被推广应用到草原和灌丛动态模拟上,在模拟草原动态过程时,特别强调了地下竞争过程(邵国凡等,1996)�
项斌等(1996)在研究紫花苜蓿在CO2倍增下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生态生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紫花苜蓿进行了生态生理过程模型化的研究。肖向明等(1996)应用Century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了内蒙古草原在1980-1989年的生物量动态,估算了物候变化和CO2倍增对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高琼等(1996)运用空间仿真的方法对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景观动态进行了模拟,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模型的输出结果与观测到的1989-1993年在Ihm2样地内的班块分布动态非常吻合。�
潘学标等(1996)构建了一个棉花生长发肓动态模型(COTGROW),该模型是应用作物模型的理论与方法,融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为一体的模型,它以逐日气候条件为驱动变量,以土壤条件为基础,以栽培措施为影响因素,以碳素平衡为核心,综合考虑土壤、植株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平衡共同对棉株生长发肓、形态发生与脱落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该模型亦可模拟CO2浓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动态模型,多数并未考虑过程的反馈机制和相互作用。季劲钧(1996)把陆地表面大气、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物理过程和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植被与大气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其中,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是将植物生长机理性模型与大气—植被土壤物理传输模型(即陆面过程模式)相耦合而构成。陆面过程模式包含了发生在大气、植被与土壤之间的能量和水分输送过程,它们将随着植物生长的年变化而改变其强度和分配。植物生长模型中有光合、呼吸过程、干物质在各组织中的分配和凋落物的分解等。这些过程随大气与植被土壤温湿状况、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变化。应用该模型已模拟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生物量、CO2、能量和水分通量的年变化,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如与区域气候模式相嵌套,亦可预测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这是一类具有发展前景的动力学耦合模型。
‘叁’ 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石家庄平原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一年两季轮作种植。因此,本研究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代表作物进行计算。计算时间段为2011~2060年。
为了将未来气候情景与现状气候条件进行对比,采用由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研制的NCC/GU-WG(2.0)天气发生器软件生成2011~2060年现状气候条件(RCP)气象数据作为对照。该模拟软件由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全国671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率定研制,具有较高的精度,见表7-1,软件操作方便,直接选用相应模拟站点,然后点击输出按钮即可,主要为2011~2060年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等。
表7-1 模拟气象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对比
注:表中最高气温为多年平均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为多年平均日最低气温,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实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
一、计算方法
采用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农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研究
式中:ETo为参照作物需水量,mm;Rn为地表净辐射,MJ/m2;G为土壤热通量,MJ/m2;T为2.0m高处日平均气温,℃;U2为2.0m高处风速,m/s;es为饱和水气压,kPa;ea为实际水气压,kPa;Δ为饱和水气压曲线斜率,kPa/℃;r为干湿表常数,kPa/℃。以上计算公式所需基础计算数据有逐日最高温、逐日最低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及日照时数等,其余计算参数均可由相应经验公式计算获得。本文计算过程在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研发的EToCalculatorV32软件上实现,空气湿度(%)选用 【Tdew=Tmin+2℃】 按钮,风速(m/s)选用 【light tomoderate wind】 按钮,选用 【interior lacation】 按钮。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IR =KcETo-Pe (7-2)
式中:IR为灌溉需水量,mm;Kc为作物需水系数,采用刘钰等(2009)的实测数据;Pe为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mm。
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Pe)采用如下公式计算,计算时间单元为旬。
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研究
式中:P为作物生育期内的降水量,mm。
二、数据来源
由于MPI-ESM-MR大气环流模型的输出数据分辨率较低(1.865°×1.875°),需要进行降尺度处理。本文采用统计降尺度软件SDSM(4.2),对RCP4.5气候情景模式的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进行降尺度处理,预测因子为地面2.0m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统计模型校核期为1961~1975年,验证期为1976~1990年。
图7-1和图7-2 为研究区逐月最高气温和逐月最低气温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1976~2010年系列。采用归一化均方根差(RMSE)来度量实测与模拟系列的差异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式(7-4),用两者相关性来度量其一致性。
图7-1 逐月最高气温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之间的对比
图7-2 逐月最低气温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之间的比较
一般认为,RMSE<10%为极好,10% <RMSE<20%为好,20% <RMSE<30%为中等,RMSE>30%为差。两者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两者相关性越好(图7-3)。
图7-3 实测逐月气温数据与降尺度数据相关关系
a—最高气温;b—最低气温
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研究
式中:Si为模拟值,℃;Ri为实测值,℃;R为实测平均值,℃。经计算,1976~1990年年均最高气温的归一化均方根差(RMSE)为8.9%,为极好水平,年均最低气温的为22.6%,为中等水平;从相关系数来看,最高气温为0.98,最低气温为0.99,均很高,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一致性较好。
由于对降水序列进行降尺度处理相对复杂,且运用SDSM(4.2)软件降尺度所得到的数据较同期实测数据误差较大。本文参考了丛振涛等(2010)人的研究方法,采用如下步骤进行降尺度处理:
(1)分别统计大气环流模型 MPI-ESM-MR 历史输出数据(1961~2000年)和RCP4.5气候情景2011~2060年输出数据1~12月降水量平均值。
(2)对比分析计算RCP4.5情景模式下1~12月降水平均值分别相对于历史输出数据1~12月平均值的增大程度。
3)将计算得到的RCP4.5情景模式下1~12月降水量平均值相对于历史输出数据的增大幅度分别计算叠加到由NCC/GU-WG(2.0)天气发生器模拟生成的石家庄站2011~2060年1~12月降水序列,从而得到石家庄站RCP4.5情景模式下的逐日降水序列。
主要计算流程如图7-4所示:
图7-4 逐日降水量降尺度计算流程
三、结果分析
以气温为横坐标,作物需水量为纵坐标,建立相关关系图(图7-5)。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气候情景下农作物需水量均呈直线递增关系,但递增幅度有所不同。在现状气候条件下,气温每升高1.0℃,农作物需水量增大40.7mm,RCP4.5情景下,需水量增大27.8mm。从未来50年2011~2060年农作物平均需水量来看,现状气候条件为1107mm,RCP4.5情景增大到1139mm。
图7-5 不同气候情景下年均最高气温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a—RCP;b—RCP4.5
利用公式(7-2)和公式(7-3)可以计算得到石家庄平原区2011~2060年作物灌溉需水量。以降水量为横坐标,灌溉需水量为纵坐标,建立相关关系图(图7-6)。可以看出,随降水量的增大,两种气候情景下灌溉需水量均呈直线递减关系,但递减幅度有所不同。在现状气候条件下,降水量每增加100mm,灌溉需水量减小40mm,RCP4.5情景下,需水量减少45mm。
图7-6 不同气候情景下年均最高气温对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a—RCP;b—RCP4.5
从多年平均水平来看(2011~2060年),现状气候条件灌溉需水量为715mm,2011~2035年期间为709mm,2036~2060年期间为720mm。RCP4.5需水量为712mm,2011~2035年期间为707mm,2036~2060年期间为717mm。为了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年需水量的影响,以需水量大于750mm为高强度灌溉需水量,700~750mm为中强度灌溉需水量,小于700mm为低强度灌溉需水量,则在现状气候条件下(RCP),低强度灌溉需水量年占42%(2011~2060年),中强度占34%,高强度占24%;RCP4.5气候情景下,低强度需水量年所占比例较现状气候条件增大8%,中强度减小6%,高强度减小2%。
从年际角度来看,现状气候条件下,在2011~2035年期间,灌溉需水量在5%显着水平上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3.5mm/10a,2036~2060年期间,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图7-7)。RCP4.5气候情景下,在2011~2035年期间,灌溉需水量下降速率较现状气候条件下有所增大,为15.7mm/10a,同样在2036~2060年期间,灌溉需水量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图7-8)。
图7-7 现状气候条件下石家庄平原区2011~2060年期间灌溉需水量演变特征
图7-8 RCP4.5气候情景下石家庄平原区2011~2060年期间灌溉需水量演变特征
‘肆’ 气候判断方法
1、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4、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5、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6、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8、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9、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1、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12、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13、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2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气候特征图判断
气候特征图很多,最常见的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点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气候资料图表等,对于这类图的判断,首先要准确掌握十种气候的特征,然后对这些图所反映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得出气候特征,从而确定气候类型。分析的突破点是:
首先,根据最冷(热)月份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气温的数值特征来判断热量带;最后,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内季节分配状况来确定气候类型。
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
一个地区的气候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是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各地的热量状况、所属的热量带;其次,要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及其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伍’ 气候预测的方法有哪几类
气候预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统计方法,另一类为动力学数值预报。
大约100年前,有的国家已经开始用相关回归方法作长期预报。目前世界范围正式作月、季气候预报的大约有30多个国家。其中工作较多的除中国以外,有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但是,经验预报一般水平不高,用比较粗略的分级检查,大约预报准确率只有55%~60%。如果严格地逐月进行检查,甚至于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其中气温预测水平稍高,降水量预测准确率有时还不到55%。
另一条途径为动力学数值预报。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按时发布10 d逐日预报。如果以预报场与实况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6作为可以接受的标准,预报时效已超过1周。但是,逐日预报是不可能无限制地作下去的。逐日预报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可预报性(predictability)。理论分析及数值实验均证明,逐日预报可预报性大约是2~3周,这就是说要做2~3周以上的逐日预报是不可能的。
‘陆’ 谁用过气候变化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
总觉得问题像硕士论文,问题比较复杂,点到即止。流域尺度的面源污染预测肯定要靠水文模型进行评价,光靠监测数据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需要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属性数据,农田管理数据,点源排放数据,还有流域出口的流量水质数据以便于模型率定。这些数据只能用于现状评价,如果要进行预测,就要涉及更为复杂的问题。首先就是未来的气象数据预测,现在比较多的会使用CMIP3或者CMIP5的数据,但是具体研究要对数据进行将尺度处理,方法很多,个人了解不多,主要是动力降尺度或者统计降尺度。气象数据预测之后还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多数也会选择模型,例如CLUE模型,结合一些经济数据,得到未来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式。最后要把这些整合好的数据带入成熟的面源污染预测模型中,比较常用的就是SWAT。点到即止,剩下的请查阅文献。
‘柒’ 如何描述描述气候特征和分析气候成因(气温,降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 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 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 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 型、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冬雨型); 在进行两种气候数值的比较时,得分点主要在以上这六个方面。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时,尤其要抓住 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的特征。
(2)比较图中C、D两地气候特征的差 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C地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温和少 雨,降水丰富, 集中夏秋季节;
D地为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降 水量较少,冬季受 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3030 00 NN 40 40 00 NN 90
90 00 WW 北美洲的关键“3线、2点”洛杉矶 4040 00 NN 北美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冬 北美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冬
季为例)分析找原因,北美洲 季为例)分析找原因,北美洲 地处北纬 地处北纬40 40~~60 60的陆地 的陆地 面积最大,东西两岸紧靠大西
面积最大,东西两岸紧靠大西 洋和太平洋,应该是温带海洋 洋和太平洋,应该是温带海洋 性气候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两 性气候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两
部受纵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 部受纵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 山系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暖湿 山系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暖湿 气流只能影响沿海狭长地带,
气流只能影响沿海狭长地带, 无法进入内陆。从而使温带海 无法进入内陆。从而使温带海 洋性气候的范围大大缩小。 洋性气候的范围大大缩小。
表示北美大陆中部是纵贯南北的 表示北美大陆中部是纵贯南北的 广阔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因 广阔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因 此,冬季来自北冰洋强烈的冷
此,冬季来自北冰洋强烈的冷 空气可以长驱南下,气温急剧 空气可以长驱南下,气温急剧
下降,形成寒潮天气,使北美 下降,形成寒潮天气,使北美 广大地区冬季普通严寒。 广大地区冬季普通严寒。 表示冬季北美大陆处于冷高压区,
表示冬季北美大陆处于冷高压区, 干冷气流从大陆内地直冲东海 干冷气流从大陆内地直冲东海 岸,使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扩 岸,使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扩
大大 30 30 00 NN 90 90 00 WW 共同 特点 主要 原因 不同 特点 主要 原因
B地降水量多于A地。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寒流经过。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 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6分)
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地中海式气候是属于亚热带纬度大陆西岸型气候,具有冬雨夏干,冬季温和 夏季沿海凉爽、内陆炎热干燥的特征。
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区由于受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隔,仅分布于 北纬30~40的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这里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气旋
活跃,冬雨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夏季由于处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的东缘,受东北信风控制,天气干燥而稳定,夏雨的比率尚不到3%,愈向
南夏季愈干。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自北向南 递减。由于受加里福尼亚寒流的影响,使沿海地带夏季气温不高,七月平均 气温为16~20,属凉夏型;一月为8~12,因而年较差很小。但越 过海岸山脉以东,进入加里福尼亚谷地,由于受不到寒流的影响,谷地中各 城市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日最高温度平均在30~35,美国西 部的萨克拉门托1931年日最高温度在32以上者在七月达27天,八月也有16 天,其绝对最高温度达到45.6。萨克拉门托西距太平洋不远,但最热月(7 月)的平均气温比圣弗兰西斯科要高出7左右,因而气温年较差要比凉夏型 大一些。南欧由于地中海的存在,使其地中海式气候比北美洲的特征更鲜明、 分布的范围更加广阔。
‘捌’ 如何将气候情景数据降尺度到研究区
气候特点是指的某个地区天气的概况。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天气时间短,是多变的;气候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气候特点的是根据气候情况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性。
‘玖’ 气候判读的三大步骤
气候判读的三大步骤:
(1)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现在一月,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现在七月,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平均气温判断该地所在的热量带。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C低于15°C,该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C,该气候就是温带气候;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15°C,该气候就是热带气候。如果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C,该气候可能是寒带气候。
(3)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已经降水集中的季节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热带气候全年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少雨是热带沙漠气候,旱季和雨季分明是热带季风气候或者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气候中雨热同期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气候。终年温和降水分布均匀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明显集中与夏季是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比较少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气温低降水少的可能是高原山地气候。
‘拾’ 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分为三步:1_2_3_
1.读气温曲线图,分析该地区的冷热状况
该地最冷月份(1月,用1月代表冬季)平均气温在 ℃以上,该地最热月份(7月,用7月代表夏季)平均气温在 ℃以上。由此得出,该地 。
2. 读降水柱状图,分析该地区的干湿状况
该地降水量 月在100mm以上,该地降水量 月在30mm以下。由此得出,该地 。
3.根据该地的冷热和干湿状况,可知该 地的气候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