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史料研究原则或方法

史料研究原则或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0 20:02:59

❶ 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就近原则,选择与历史事件就近的资料展开研究(时间就近和记录人物就近)防止出现资料失真。2>多维度分析原则对资料展开多维度分析求同不存异(避免误入歧途)3>客观原则,不要带有主观色彩,容易引导出现偏差

❷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❸ 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史学常识。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❹ 高中历史: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哪些方向或原则

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等。(2分,只要答出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合理使用史料、史论结合即可。)

❺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着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历史。

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科学理论报价 二,基多少础研究 三,价格责任感与现实感 多少钱 四,日记描述法 五,费用比率测量 六,访谈调查 价格 七,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D。.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孙铭宇 1,历史性:表现在贝弗利研究对象上,研究过程上。 2,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3,以逻辑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识频道,楚汉网—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时时分享热点资讯,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相亲交友,人才招聘,房产买卖,农产品批发,团购旅游门票,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

❻ 史书记载采用什么方法和原则

第一,每一部正史都是在随后的朝代内编修起来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随后的朝代内汇编起来的。这似乎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不值得研究的事;然而,这件事本身还是颇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国亡史成”这一原则始终未变。汇编前朝的官方历史,表明后朝对前朝的承认,或者,至少是暗示着某种承认。
第二个特点是,这种汇编通常是有一个编修班子或修史局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官方委派的一组史家完成的。唯一的例外是《新五代史》,它又称《五代史记》,是史家欧阳修的私人着作。而且,这九部正史与唐以前的正史,在编修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唐以前的正史通常是由个人或某一学派的史家,以私人或半私人的形式编修的,而这九部正史则是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编修的。自唐朝起,官方修史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变化通常被看作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个特点是,像往常的正史一样,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纪传体”的编撰体例。更进一步地说,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混合型的体例编修的。这种形式的史书,通常包括二至四个常规部分,它们互相补充。混合型的纪传体与编年体有着鲜明的对比,后者也往往用于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史书之中,但绝不会用于编修正史。混合型纪传体与正史联系十分密切。故而,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用混合型纪传体史书,来界定“正史”这一称谓。
正史编修的原则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即为什么修和怎样修。其中,关于为什么修的问题,又有两个主要原则,即记录的延续性原则和以史为鉴的原则。
每当准备编写官方历史的王朝统治者与前朝统治者不是同一个种族时,这种延续性的原则,就会被人们特别强调。

❼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7)史料研究原则或方法扩展阅读: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网络

❽ 历史研究中应该强调哪些原则

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着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❾ 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9)史料研究原则或方法扩展阅读

历史是层累的历史,历史是有取舍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后人筛选出来的片断描绘,而不是全部历史;加上后人进一步的修辞和拔高,就给一些人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由此可见,历史研究者会受到当时人们喜好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迎合不同时期政治的需要,或者是为了保持政治正确,或者是为了弘扬正能量、发扬真善美,从而不断的被修改。

这样,历史就被层累地造成了。打个比方来说的话:越是早期的历史文献,越“纯粹地”接近历史事实;越是后期的历史文献,越“参杂地”接近历史事实。

❿ 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探究历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和编订;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阅读全文

与史料研究原则或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花王泡沫染发使用方法 浏览:91
有什么方法杀蛐蛐 浏览:832
异步电机轻载震荡抑制方法研究 浏览:476
学习技能计算方法 浏览:503
触点插座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118
植物接种方法一般分为什么和什么 浏览:111
大众车钥匙使用方法 浏览:910
平衡核心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380
底盘悬挂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浏览:917
如何记叙自己的方法 浏览:257
手机扁平化解锁方法 浏览:716
常用细胞克隆化方法 浏览:892
检测毛囊需要用哪些检查方法 浏览:301
如何学习好日语的方法 浏览:86
食盐除了食用还有什么方法 浏览:182
二苯胺鉴定最简单方法 浏览:65
win10系统界面大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20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868
福建金刚板安装方法 浏览:333
被强力胶粘住要用什么方法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