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0 15:05:57

1. 小学三年级奥数简单推理问题

1、买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一共要花42块钱、一个西瓜的价钱能买两个苹果。问一个西瓜多少钱?一个苹果多少钱?

2、下面算式里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请写出:

真=( )是=( )乐=( )呀=( )

乐 呀 乐

+真 是 乐

真 是 乐 呀

答案

1、 西瓜28元、苹果14元

2、 真=1 是=0 乐=9 呀=8

还有以下的 题

1.一条路长100米,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1棵梧桐树,共栽多少棵树?
路分成100÷10=10段,共栽树10+1=11棵。

12棵柳树排成一排,在每两棵柳树中间种3棵桃树,共种多少棵桃树?
3×(12-1)=33棵。

一根200厘米长的木条,要锯成10厘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200÷10=20段,20-1=19次。

4.蚂蚁爬树枝,每上一节需要10秒钟,从第一节爬到第13节需要多少分钟?
从第一节到第13节需10×(13-1)=120秒,120÷60=2分。

5.在花圃的周围方式菊花,每隔1米放1盆花。花圃周围共20米长。需放多少盆菊花?
20÷1×1=20盆

6.从发电厂到闹市区一共有250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是30米。从发电厂到闹市区有多远?
30×(250-1)=7470米。

7.王老师把月收入的一半又20元留做生活费,又把剩余钱的一半又50元储蓄起来,这时还剩40元给孩子交学费书本费。他这个月收入多少元?
[(40+50) ×2+20] ×2=400(元)答:他这个月收入400元。

8.一个人沿着大提走了全长的一半后,又走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1千米,问:大提全长多少千米?
1×2×2=4千米

9.甲在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25+10)×2=70个,(70+10)×2=160个。综合算式:【(25+10)×2+10】×2=160个

10.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6天能长到16厘米。问它几天可以长到4厘米?
16÷2÷2=4(厘米),16-1-1=14(天)

11.一桶水,第一次倒出一半,然后倒回桶里30千克,第二次倒出桶中剩下水的一半,第三次倒出180千克,桶中还剩下80千克。桶里原来有水多少千克?
180+80=260(千克),260×2-30=490(千克),490×2=980(千克)。

12.甲、乙两书架共有图书200本,甲书架的图书数比乙书架的3倍少16本。甲、乙两书架上各有图书多少本?
答案:乙:(200+16)÷(3+1)=54(本);甲:54×3-16=146(本)。

13.小燕买一套衣服用去185元,问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裤子:(185-5)÷(2+1)=60(元);
上衣:60×2+5=125(元)。

14.甲、乙、丙三人年龄之和是94岁,且甲的2倍比丙多5岁,乙2倍比丙多19岁,问:甲、乙、丙三人各多大?
如果每个人的年龄都扩大到2倍,那么三人年龄的和是94×2=188。如果甲再减少5岁,乙再减少19岁,那么三人的年龄的和是188-5-19=164(岁),这时甲的年龄是丙的一半,即丙的年龄是甲的两倍。同样,这时丙的年龄也是乙两倍。所以这时甲、乙的年龄都是164÷(1+1+2)=41(岁),即原来丙的年龄是41岁。甲原来的年龄是(41+5)÷2=23(岁),乙原来的年龄是(41+19)÷2=30(岁)。

15.小明、小华捉完鱼。小明说:“如果你把你捉的鱼给我1条,我的鱼就是你的2倍。如果我给你1条,咱们就一样多了。“请算出两个各捉了多少条鱼。
小明比小华多1×2=2(条)。如果小华给小明1条鱼,那么小明比小华多2+1×2=4(条),这时小华有鱼4÷(2-1)=4(条)。原来小华有鱼4+1=5(条),原来小明有鱼5+2=7(条)。

16.小芳去文具店买了13本语文书,8本算术书,共用去10元。已知6本语文本的价钱与4本算术本的价钱相等。问:1本语文本、1本算术本各多少钱?
8÷4×6=12,即8本算术本与12本语文体价钱相等。所以1本语文本值10×100÷(13+12)=40(分),1本算术本值40×6÷4=60(分),即1本语文本4角,1本算术本6角。

17.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75,3,74,3,73,3,(),()。
答案:72,3。

18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4,5,4,9,4,(),()。
奇数项构成数列1,5,9……,每一项比前一项多4;偶数项都是4,所以应填13,4

19.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3,2,6,2,12,2,(),()。
24,2。

20.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76,2,75,3,74,4,(),()。
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73,5。

21.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2,3,4,5,8,7,(),()。
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16,9。

22.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3,6,8,16,18,(),()。
答案:6=3×2,16=8×2,即偶数项是它前面的奇数项的2倍;又8=6+2,18=16+2,即从第三项起,奇数项比它前面的偶数项多2.所以应填:36,38。

23.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6,7,12,13,18,19,(),()。
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24,25。

24.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4,3,8,5,12,7,()。
答案:奇数项构成数列1,3,5,7,…,每一项比前一项多2;偶数项构成数列4,8,12,…,每一项比前一项多4,所以应填:16。

25.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0,1,3,8,21,55,(),()。
答案:144,377。

26.A、B、C、D四人在一场比赛中得了前4名。已知D的名次不是最高,但它比B、C都高,而C的名次也不比B高。问:他们各是第几名?
答案:D名次不是最高,但比B、C高,所以它是第2名,A是第1名。C的名次不比B高,所以B是第3名,C是第4名。

27.一头象的重量等于4头牛的重量,一头牛的重量等于3匹小马的重量,一匹小马的重量等于3头小猪的重量。问:一头象的重量等于几头小猪的重量?
答案:4×3×3=36,所以一头象的重量等于36头小猪的重量。

28.甲、乙、丙三人,一个人喜欢看足球,一个人喜欢看拳击,一个人喜欢看篮球。已知甲不爱看篮球,丙既不喜欢看篮球又不喜欢看足球。现有足球、拳击、篮球比赛的入场券各一张。请根据他们的爱好,把票分给他们。
答案:丙不喜欢看篮球与足球,应将拳击入场券给丙。甲不喜欢看篮球,应将足球入场券给甲。最后,应将篮球入场券给乙。

29.有一堆铁块和铜块,每块铁块重量完全一样,每块铜块的重量也完全一样。3块铁快和5块铜块共重210克。4块铁块和10块铜块共重380克。问:每一块铁块、每一块铜块各重多少?
答案:4块铁块和10块铜块共重380克,所以2块铁块和5块铜块共重380÷2=190(克)。而3块铁块和5块铜块共重210克,所以1块铁块重210-190=20(克)。1铜块重(190-20×2)÷5=30(克)。

30.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而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甲说:“是乙做的。” 乙说:“不是我做的。”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问:到底是谁做的好事?
答案:如果是甲做的好事,那么乙、丙的话都是真的,与只有一句是真的矛盾。如果是乙做的好事,那么甲、丙的话都是真的,也产生矛盾。好事是丙做的,这时甲、丙的话都是错的,只有乙的话是真的,所以好事是丙做的。

31.一张长8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板,在四个角落上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所剩下的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答:(8+3)×2=22(分米)

32.计算 :18+19+20+21+22+23
原式=(18+23)×6÷2=123

33.计算 :100+102+104+106+108+110+112+114
原式=(100+114) ×8÷2=856

34.995+996+997+998+999
原式=(995+999) ×5÷2=4985

35.:(1999+1997+1995+…+13+11)-(12+14+16+…+1996+1998)
第一个括号内的项数为(1999-11)÷2+1=995,所以原式=(1999-1998)+(1997-1996)+…+(13-12)+11=1×994+11=1005

2.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要领

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
(和-差)÷2=较小数 (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4+4)÷2 =28÷2 =14 乙数(24-4)÷2 =20÷2 =10 甲数
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
二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
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
(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 第一堆煤的重量 10+40=50(吨) →第二堆煤的重量
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三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例:仓库里有一些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多少吨?
分析: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19+12)×2吨。以下类推。
列式:[(19+12)×2-12]×2 =[31×2-12]×2 =[62-12]×2 =50×2 =100(吨)答: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100吨。
四置换问题: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五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
列式:(14+4)÷(7-5) =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六年龄问题: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例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42÷6=7(岁)儿子几年前年龄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例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或:(148+2)÷2 =150÷2 =75(岁) 75-2=73(岁)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七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64-2×24)÷(4-2) =(64-48)÷(4-2)=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八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草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例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400-300)÷(100-50)=100÷50 =2
400-100×2 =400-200=200 200÷(7-2)=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九公约数、公倍数问题:运用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解答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例1:一块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1.75米,厚0.75米。如果把这块木料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不准有剩余,而且每块的体积尽可能的大,那么,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共锯了多少块?
分析:2.5=250厘米 1.75=175厘米0.75=75厘米
其中250、175、75的最大公约数是25,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25CM
(250÷25)×(175÷25)×(75÷25) =10×7×3 =210(块)
答: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共锯了210块。
例2、两啮合齿轮,一个有24个齿,另一个有40个齿,求某一对齿从第一次接触到第二次接触,每个齿轮至少要转多少周?
分析:因为24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120,也就是两个齿轮都转120个齿时,第一次接触的一对齿,刚好第二次接触。 120÷24=5(周) 120÷40=3(周)
答:每个齿轮分别要转5周、3周。
十分数应用题:指用分数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分数应用题,也叫分数问题。
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三类: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其中每一类别又分为二种,其一:一般分数应用题;其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例1:育才小学有学生1000人,其中三好学生250人。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的几分之几?
例2:一堆煤有180吨,运走了3/5 。运走了多少吨?
例3:某农机厂去年生产农机1800台,今年计划比去年增加1/3 。今年计划生产多少台?1800×(1+1/3 )=1800×4/3=2400(台)
答:今年计划生产2400台。
例4:修一条长24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完全长的1/3 ,第二天修完余下的1/4 。还剩下多少米?
2400×(1-1/3 )×(1-1/4 )=2400×2/3 ×3/4=1200(米)
答:还剩下1200米。
例5:一个学校有三好学生168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7 。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例6:甲库存粮120吨,比乙库的存粮少1/3 。乙库存粮多少吨?
120÷(1-1/3) =120×3/2 =180(吨)答:乙库存粮180吨。
例7:一堆煤,第一次运走全部的1/2 ,第二次运走全部的1/3 ,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运8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8÷( 1/2-1/3 )= 8÷1/6 =48(吨)
答:这堆煤原有48吨。
十一工程问题:它是分数应用题的一个特例。是已知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中的两个求第三个量的问题。
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要把全部工程看作“1”,然后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例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8天,乙队单独做需要24天。如果两队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2: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单开甲管2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3小时可以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放完。现在三管在池空时齐开,多少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百分数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大致相同,仅求“率”时,表达方式不同,意义不同。
例1.例1.某农科所进行发芽试验,种下250粒种子。发芽的有230粒。求发芽率。

3. 我需要了解小学三年级的排列组合问题,如何区别是排列还是组合,或既是排列也是组合,分别用什么公式计算

如果问题中的顺序对结果不产生影响,那么需要计算组合;如果问题中的顺序对结果产生影响,那么需要计算排列。具体的公式需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比如:三人握手问题,这里只要求两人握手即可,这里没有顺序的要求,需要计算组合,组合的公式为(3×2)÷2;除以的原因是组合中有一半是重复计算的。

比如:三人排队的问题,这里的顺序对结果是有影响的,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结果不同,排列的公式为:3×2×1=6种。


(3)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两个常用的排列基本计数原理及应用

1、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法:

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地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

2、乘法原理和分步计数法:

任何一步的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务,必须且只须连续完成这n步才能完成此任务;各步计数相互独立;只要有一步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则对应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

4. 三年级数学题,求详细推理过程

摆出的图形是不规则的,但是周长相当于外围的长方形周长,如图。长方形的宽就是层数×2,长就是中间一排长方形的个数×4。

如果摆7层,中间有(7+1)÷2=4个长方形,那么长就是4×4=16cm,宽是7×2=14cm,周长为(16+14)×2=60cm。

99层,长是(99+1)÷2×4=200cm,宽是99×2=198cm,周长(200+198)×2=796cm。

5. 小学三年级数学,给出年月日,再推算另一个日期只是星期几,怎样算

计算方法:先算出两个给定日期相距的天数,再用结果除以7。如果有余数,就再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余数的天数,而后推算;如果没余数,就不变。

例如:今天是2018年5月16日,星期三,那么2018年7月28日是星期几?   

16日这一天不算在内,从5月16日开始算到7月28日

(1)先算两个给定日期相距的天数算有多少天:

5月的天数:31-16=15天;6月的天数30天;7月的天数28天。

一共有几天:15+30+28=73天 。

(2)再用所得天数除以7:

73÷7=10(个星期).....3天 。

(3)余数是几,就再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余数的天数,

因为16日这一天不算在内,从16日的后面一天开始数几天: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所以2018年7月28日是星期六。

(5)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星期在中国古代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星期,又叫周,是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

6. 小学三年级推理题,关于鸡鸭鹅狗猪之类的个数,我现把列成方程式,求高手解答

x=11/2,y=13/2,z=8,a=2,b=5.方法是俩俩方程消元后连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解
新方程答案是x=6,y=6,z=8,a=2,b=5

7. 小学三年级数学题,求大约该怎么

综述:约等于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这也是我们使用这种方法为基本保留法的原因。

例子

例如π被四舍五入,保留下3.14。但是,有的时候不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四舍五入里的四舍是:1、2、3、4,五入是:5、6、7、8、9。例如,288个学生春游,45人一辆大巴,算下来是6.4辆大巴,但是必须进一才可以不让人多出来,不让车少,因为车的数量不能为小数,所以需要7辆大巴。

8. 三年级数学题什么叫递等式计算怎么计算

递等式,即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中,按照运算顺序把计算过程依次用等式表示出来,这样的等式叫做递等式。

计算方法:从左到右,先算括号中的,再算乘除法,最后算加减法。

例子:

485 - ( 6 × 4 + 32 )

= 485 - ( 24 + 32 )

= 485 - 56

= 429

(8)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运算规则

一步计算直接写等号

如要竖式写在横式下面正中间的地方。(即横式在第二个数的位置)如两步计算以上要用递等式,每步递等号要对齐,等号的两条线要平行,等号线长约半厘米。

两步计算

要用递等式,每步递等号要对齐,等号的两条线要平行。

当需换至下一列时,中间画虚线分开。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数。等号线长约半厘米。如要竖式写在横式下面正中间的地方。

9. 一道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

这种有两种方法:
(1)列表格,这里不说了
(2)假设推理法:
假设若甲在说谎,则可以推出乙和丙都是说实话的;
这样,乙说的话符合推理;
但是丙说的话就不对了,因为乙没有说谎。
假设错误,即甲没有说谎,甲说的是实话。
因为甲说的是实话,所以由甲的话可知:乙和丙说的都是假话。
也就是有两个人在说谎。
你还可以假设乙开始推论。
谢谢!

阅读全文

与小学三年级数学推理题的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35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59
吊车头的拉线安装方法 浏览:72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16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06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0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87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24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30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09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7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86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89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70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597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42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87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72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30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