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玉米的生育期和积温怎么换算的,比如说当地的积温是2900,那么它的盛培生育天数是多少
玉米生育期常识
玉米生育气候指标:
1、播种—出苗
1.1 适宜气象条件:
①玉米种子发芽温度低8—10℃,气温12℃以上,适25—35℃。
②播种时耕层土壤湿度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
③5—10CM地温稳定在10—12℃时为适宜播期。一般10—12℃时播种18—20天出苗;15—18℃时播种8—10天出苗;20℃时播种5—6天就可以出苗。
④苗期适宜温度为18—20℃,根系适宜生长的土壤温度为5CM地温20—24℃。
⑤适宜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大持水量的60%左右,土壤含水量12%—14%。
⑥苗期在短时含水量低于11%有利于蹲苗。
⑦播种至出苗需水量75米3/亩,占总需水量的30.7%,天数8天,平均日需水量0.94米3/亩;夏玉米需水量14.6米3/亩,占总需水量的6.12%,天数6天,平均日需水量2.43米3/亩;
1.2 不利气象条件:
①气温低于8—10℃可造成粉种。
②土壤含水量低于11%或高于20%对出苗均不利。
③幼苗时遇到2—3℃低温影响正常生长。
④短时气温低于-1℃,幼苗受伤,-2℃死亡。
2、拔节—孕穗
2.1 适宜气象条件:
①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
②此期适宜温度24—26℃。
③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70%左右,土壤含水量17%以上。
④拔节后侯降水量在30㎜以上,平均气温25—27℃,是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
⑤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29.6—23.4%
2.2 不利气象条件:
①气温低于24℃,生长速度减慢。
②土壤含水量低于15%易造成雌穗部分不孕或空杆。
3、抽穗—开花
3.1 适宜气象条件:
①月平均气温25—28℃为宜。
②空气相对湿度65%—90%为宜。
③田间持水量80%左右为好。
④抽雄前10天至后20天,需水量270㎜,适合有机质合成、转化和输送的温度是22—24℃
⑤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3.8—27.8%
3.2 不利气象条件:
① 高于3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土壤含水量低于15%,易造成捂包或花丝的枯萎。
② ≤24℃不利于抽雄,阴雨或气温低于18℃,将会造成授粉不良。
4、灌浆—成熟
4.1 适宜气象条件:
①灌浆阶段适宜的温度条件是22—24℃,其速度79克/日/千粒,快速增重期适宜温度20—28℃,速度为76克/日/千粒,要求积温380℃以上。
②适宜灌浆的日照时数7—10小时,适宜时数4—12小时。
③土壤含水量不低于18%。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9.2—31.5%
④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9.2—31.5%
4.2 不利气象条件:
①16℃是停止灌浆的界限温度。
②气温高于25—30℃,则呼吸消耗增强,功能叶片老化加快,子粒灌浆不足。
③遇到3℃的低温,即完全停止生长,影响成熟和产量。
④持续数小时的-2—-3℃的霜冻,造成植株死亡。
5、全生育期
5.1 适宜气象条件:
①平均日温超过15℃无霜期内,均可种植玉米。
②生育期耗水量500—800㎜。
③春种全生育期日照时数为900小时,回茬为610小时,套种比回茬高280小时。
④早熟品种,春播70—100天,积温2000—2200℃;夏播70—85天,积温1800—2100℃;
⑤中熟品种,春播100—120天,积温2300—2500℃;夏播85—95天,积温2100—2200℃;
⑥晚熟品种,春播120—150天,积温2500—2800℃;夏播96天以上,积温2300℃以上;
5.2 不利气象条件:
积温减少100℃,减产7.6%。
玉米生育期划分
玉米全生育期分为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抽雄、开花、灌浆、乳熟、成熟等主要发育时期。
玉米突尖和空杆的原因
1、雄穗对雌穗的抑制作用由于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 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而雌穗分化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晚,生长势弱。当外界条件不合 适时,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成秃尖或空秆。
2、开花期间遇到高温或低温造成不能正常 的授粉。在开花期间,温度高于38度时或低于18度时雌雄不能正常开花授粉、受精,形成秃尖或空秆 。
3、抽穗期间遇到伏旱天气在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多的时候,遇到伏旱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和雌穗 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和花丝延后。在这种情况下花粉生命力弱,致使花丝容易枯萎,造成受精不 良,形成秃尖或空秆。
4、营养不良雌、雄穗在分化期营养不良,光合面积小,有机物质积累少,使雌穗 发育不良造成空秆;而玉米旺长阶段,如果养分过多,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导致生殖生长减弱,使向雌 穗分配的营养减少,也会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秆。在缺硼、锌等元素时会造成花而不实造成空秆或 秃尖。
5、连续的 阴雨天气在开花期间,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花粉吸水膨胀破裂而死 亡或粘结成团,造成不能受粉形成秃尖或空秆。
6、栽培密度过大由于密度大,田间通风条件差。在开花 期间受粉不良或因为密度大植株营养不良造成影响雌、雄蕊分化,形成秃尖或空秆。
② 高中地理怎么算积温
积温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各种积温的计算方法:
①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堟i为生育期内每日平均气温,i=1,2…n。n为该生育时段的天数。计算时从进入该生育时期的第2天算起。
②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根据上式,可以利用农业气象平行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图解法或实验方法确定A、B值。
③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于分析越冬作物冻害。日平均土壤温度或泥温的累加称为地积温,用以研究作物苗期问题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称日积温,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
③ 积温的计算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②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
④ 积温的计算公式
鸡西的积温2300-2500 ℃
2010年的积温是2460 ℃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通常使用的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①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 )。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②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此外,还有计算日平均气温 <0℃的日平均气温总和 ——负积温,以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麦)经受寒冷锻炼的程度。
积温作为表征地区热量的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⑤ 积温是什么
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单位为℃。它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作物发育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作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积温基本上是一定的。根据这种积温学说,可以利用积温进行作物发育期的预报。由于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通常都在零度以上,所以,又将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低于此值的即为无效温度,而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累加值,即为有效积温。
⑥ 什么是气候积温如何计算气候积温
以下为我手打,可能不太严谨,但是基本意思就是这样,我是学自然地理的比较了解
积温是一定时间段内所有大于某个临界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合。一般用在农业上,来反映当地的热量状况,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依据,是农业气候区划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原理是:某种农作物完成全部生长过程需要的热量条件(用年积温量化)趋近于一个定值,通过比较一个地区的积温与农作物所需要的积温,可以找到最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
时间段一般选一年,成为年积温,临界值自由选择,如果用在农业上,一般选择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的最低温度,如10℃。
目前我国农作物熟制与≥10℃年积温的关系为:
2300℃一下,一年一熟
2300℃-4500℃,两年三熟 到 一年两熟
4500℃-8000℃,一年两熟 到 一年三熟
8000℃以上,一年三熟
计算方法(以10℃为临界温度,1年为时间段为例):
将一年365天中所有日平均气温≥10℃的值加起来,即为该年的年积温。
以其中一周为例,该周7天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2℃、11℃、9.9℃、10℃、10.1℃、8℃、7℃
则该周的积温= 12 + 11 + 10 + 10.1 = 43.1℃
⑦ 净效积温计算方法
净效积温计算方法: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值)。其中不包含低于N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K,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T的计算:
1、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
2、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3、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4、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O℃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物候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气候学家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来划分季节。
数据分析
稳定上升到22℃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定上升到10℃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下降到22℃下时,作为秋季开始。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这个累积值就叫作积温,单位是度日,简称度。
⑧ 一个地方的积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
⑨ 玉米积温怎么计算方法
玉米积温计算方法: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8℃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活动积温
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i为生育期内每日平均气温,i=1,2…n。n为该生育时段的天数。计算时从进入该生育时期的第2天算起。
有效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根据上式,可以利用农业气象平行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图解法或实验方法确定A、B值。
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称为积温。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积温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在定义这两种积温之前,首先要了解有关活动温度和有效温度的概念。等于大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称为活动温度。例如,设生物学下限温度B=5℃,3月12~15日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3.7℃、4.7℃、6.1℃、6.9℃,则6.1℃、6.9℃即为活动温度,3.7℃、4.7℃都低于B值,不是活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