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National tree benifit calculator 怎么计算植物的固碳效益
生物量法生物量法是以森林生物量数据为基础的碳估算方法。
涡旋相关法,是一种微气象技术,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测定CO2的涡流传递速率,从而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
Ⅱ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6.2.1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评估方法
6.2.1.1 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
根据前面的研究,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可用图6.1表示:
图6.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程序
Fig.6.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proceres
6.2.1.2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分类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其中,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水源涵养、调节小气候和杀菌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方面。
6.2.1.3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研究,提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及其价值计算公式。本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可用式(6.1)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B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价值;D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价值;Ai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的面积;Cij为单位面积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的能力;Sij为在利用市场价值法或非市场价值法等计算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时,采用的替代价格或成本。式(6.1)是总体思路,具体到每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时,因生态系统服务本身的特点,本书选取了多种具体计算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主要针对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将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表示为B1、B2、B3,则有如下公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的评估方法比较一致,物质量评价方法在后面具体介绍;生态环境效益价值量的评估方法比较灵活,且结果具有可加、可比性。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一律通过物价指数换算折合为按 2005年价格标准价计算的价值。“5.1.6”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作了介绍,本书根据这些方法的适用性结合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对应的价值量评价方法。价值量评价方法主要运用了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费用分析法,具体的价值量评价方法如下:
(1)影子价格法
如“5.1.6”所述,经济学家利用替代市场技术,先寻找“环境商品”的替代市场,再以市场上与其相同的产品价格来估算该“环境商品”的价值,这种相同产品的价格被称为“环境商品”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法的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Q为该项服务的量;SP为该项服务的影子价格。
例如,评价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时,先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每年提供氧气的总量并假设这些氧气可用于市场交换,再以氧气的市场价格作为“影子价格”,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碳税法是将生态系统每年固定CO2的量乘以碳税的影子价格,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固定CO2价值的一种方法,也属于影子价格法。另外,本研究在计算净化空气效益时也采用本方法进行评估。
(2)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本研究在林地或绿地固持土壤效益中采用了机会成本法。
(3)费用分析法
用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来作为环境资源破坏带来的最低经济损失,即恢复费用法和防护费用法。
本书运用了费用分析法中的恢复费用法来评估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林地破坏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随着水土流失,损失了土壤中的养分。为了恢复流失掉的土壤养分,可以通过施用化肥的办法进行补偿,则所施用的化肥的数量乘以化肥的市场价格之积,就可以作为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
(4)影子工程法
又称替代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G为替代工程的造价;Xi为替代工程中i项目的建设费用。
当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于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影子工程的费用,来替代该环境的生态价值。如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这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很难直接进行价值量化。于是,可以寻找一个影子工程,如修建一座能储存与绿地涵养水源量同样水量的水库,则修建此水库的费用就是该绿地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另外,在绿地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时也运用了此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即对森林服务功能开展的实物量与价值量的评估。
本研究中的水土保持林是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在干渠沿线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由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林是线性分布在供水线路两侧,沿线长度较长,但并未形成大片林地,涵养水源作用对于线形的防护林来说并不突出,故不考虑其涵养水源的效益。另外,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的仅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河南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故不考虑其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经分析,本研究仅探讨水土保持林的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其评估指标如图6.2所示。评估即对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和单位价值量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不足部分结合国内相关区域研究成果进行补充。
图6.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Fig.6.2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B1)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11)、固碳释氧(B12)、净化大气环境(B13),用公式可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1 土壤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林土壤保持效益(B11)主要包括固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及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效益,评估方法如下:
(1)固持土壤效益
A.固持土壤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A1为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1为单位面积林地每年防止土壤侵蚀的能力,取值为11.11t/hm2。
B.固持土壤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价为固持土壤效益值,万元/a;ρ为土壤容重,取1.39t/m3;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根据土壤侵蚀量和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来推算土地面积减少面积。以我国耕作土壤的平均厚度h=0.5m作为林地的土层厚度,则可计算出每年可能保持的土壤面积S,hm2。根据调查,我国林业生产的平均收益取S11=263.58元 /hm2/a,对林地采用其生产的机会成本,即可估算林地固持土壤的经济价值。
(2)保肥效益
A.减少养分流失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B.保肥效益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3)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
A.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
据统计,全国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有24%淤积于水库、河湖,则水土保持林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可用式(6.10)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B.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6.2.2.2 固碳释氧效益
固碳释氧效益(B12)指水土保持林固定CO2和供给O2的经济价值。
(1)固碳释氧实物量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形成1t干物质需要1.63t CO2,放出1.2t O2。据测定,中国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为l12=13.6t/hm2。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实为固碳释氧实物量,t/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
(2)固碳释氧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价为固碳释氧效益值,万元/a;S12为固碳价格,采用瑞典碳税率,即S12=1200元/t;
6.2.2.3 净化大气环境效益
(1)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
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主要包括吸收有害气体SO2的效益(B131)、吸收氟化物的效益(B132)、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益(B133)和吸收粉尘的效益(B134)。
A.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3实′为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kg/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31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SO2 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阔叶林吸收SO2平均值为88.65kg/hm2,针叶林吸收SO2 平均值为215.6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88.65 kg/hm2;C132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氟化物的能力,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测定,阔叶林和常绿树吸收氟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65kg/hm2、0.5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0.50 kg/hm2;C133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据测定,当氮氧化物的发生量为1067000t时,森林的吸收量为6.0 kg/hm2;C134 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粉尘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针叶林的滞尘能力为33.2t/hm2,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t/hm2,本书取其较小值10.11t/hm2。
B.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2)降低噪音效益(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本研究也以此作为估算减弱噪声效益的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6.2.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B2)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21)、固碳释氧(B22)、净化大气环境效益(B23)、水源涵养(B24)、调节小气候(B25)、杀菌(B26)等方面。前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与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类似,下面仅介绍后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B24)
A.水源涵养实物量
涵养水源的物质量可以由受水区城市绿地面积和单位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得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实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m3/a;Ai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24为单位面积城市绿地每年的水源涵养能力,据调查可以取值为1105m3/hm2。
B.水源涵养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价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值,万元/a;S24为影子工程成本,采用目前的单位库容造价,根据 1993~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为 2.17 元/t,计算当年价格指数为 2.816,则单位库容造价为6.11 元/t。
(2)调节小气候效益(B25)
城市植被改善小气候效应最明显表现在降温和增湿两方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绿化能使局地气温降低3~5℃,最大可降低12℃,增加相对湿度3%~12%,最大可增加33%。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5为调节小气候效益值,万元/a;Ai 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S25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每年调节气温的影子价格,取78019元/hm2。
(3)杀菌效益(B26)
杀菌效益的评估方法采用《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一书中的估算方法,即北京市森林资源杀菌效益占总环境效益的1%。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6.2.4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功能。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3为湿地生态系统效益值,万元/a;A3为北调水可保育的湿地面积,hm2;CS3 为湿地每年能产生的公益价值。根据Costanza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关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特征,CS3 为122715.5元/hm2,这里以此作为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价值。
Ⅲ 植物年固碳量是怎么计算的,有没有相应的固碳模型公式
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
--------------------------------------------------------------------------------
森林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估算森林的碳储量,评价森林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有:
1.生物量法。通过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取得实测数据,建立一套标准的测量参数和生物量数据库,用样地数据得到植被的平均碳密度,然后用每一种植被的碳密度与面积相乘,估算生态系统的碳量。
2.蓄积量法。对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量(t/m³),根据森林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森林的固碳量。
3.以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为基础的生物量清单法。首先计算出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乔木层的碳贮存密度(pc,mgc/hm²)。然后再根据乔木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估算出各森林类型的单位面积总生物质碳贮量。
4.涡旋相关法。是一种微气象技术。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测定CO2的涡流传递速率,从而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
5.驰豫涡旋积累法。用维声速风速仪、红外线CO2分析仪等仪器测定和计算。
6.箱式法。植被的一部分套装在一个密闭的测定室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就是CO2通量。
7.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测定方法。土壤碳密度=土壤体积×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1.724;土壤储量=土壤各亚类面积×土壤平均厚度×土壤平均容重×转换系数。
摘自:《世界林业研究》第18卷第1
固碳量=固碳产品产量×单位产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网络
Ⅳ 一公顷森林每天释放氧气0.82吨吸收0.9吨二氧化碳100公顷森林每天释放多少千克
一、1棵树,1天可以蒸发400公斤水,大约可制作200公斤纸浆,大约可制作750卷卫生纸,1年可贮存1辆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1亩树林
放出的氧气可供65人呼吸一年,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可以释放氧气约49公斤,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棵50年树龄的树,
以累计计算——
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4)森林固碳释氧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一位教授曾作过科学的计算。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木,按生长50年计算,其创造的直接与间接价值为:
生产氧气的价值 31250美元
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 62500美元
保持水土的价值 37500美元
防止流失增加肥力的价值 31250美元
为牲畜挡雨遮风提供鸟巢的价值 31250美元
制造蛋白质的价值 2500美元
总 计 196250美元
气候与树木:世界上树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塑造它们的有许多“工艺师”,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工艺师,它就叫气候。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树木是氧气制造厂。1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0.73吨氧气。树木是粉尘过滤器。当含尘量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迅速下降。
另外,有些树木的表皮长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出油脂,它们能把粉尘粘在身上,从而使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大大降低。树木是杀菌能手。许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据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百货大楼为400万个,林荫道上为58万个,公园里为1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大楼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7万多倍。此外,树木还是天然水库、天然消声器和天然空调器。
二、
树的作用对于人来说制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吸尘,净化空气、有机物制造、固土,化工原料,防风降温,转化无机物,生物圈不可或缺的生产者等。
一棵树的价值其实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计算:
1、按每年平均释放1吨氧气计,50年生产氧气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达62500美元。
2、防止水土流水及增加土壤肥力,所产生的价值为68750美元。
3、为牲畜遮风挡雨和提供鸟类筑巢、栖息,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产生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同时创造动物蛋白的价值约2500美元。
三项加起来,总共为19.625万美元,它还不包括大树每年所结花果所产生的价值,不包括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价值等,更没有将它活到100年甚至更长时间大幅度产生的价值考虑进去。
一亩树林每天能够吸收67公斤的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气。一亩树木一个夏季可蒸发42吨水,一年可达300~500吨。一亩树木一年可收各种尘22~60吨。一亩树木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4公斤。一亩有林地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一亩防风林可保护100多亩良田免受风灾。
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屏障作用,挡风停沙。
增加绿化,美化环境。
赏美价值,增加艺术成分。
工业价值,木材,木雕等木制品。
药用价值,制成药材。
三、
1.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避灾害。由于森林的蓄水保水强,尤如“绿色天然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万亩森林就等于一座蓄水15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从而可减轻或避免水旱灾害。
2.防风固沙,保障农业,促进增产。森林是阻止大地荒漠化非常有效的绿色屏障,凡是有森林覆盖的地方,大地是不会引起荒漠化的,即使已经荒漠化的地区,只要重新植树造林,加以绿化,建立防止风沙的林带,沙漠进逼的势头也会得到有效遏制。
3.调节、改善小气候。一棵树如同一部抽水机。一公顷森林每天要用根系从地下吸取70~100吨水,除很少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外,绝大部分通过茂密的枝叶蒸发到空中。在水变为水蒸汽时,要吸收一定的热量,因此,大面积林区上空,空气湿润、凉爽、容易成云致雨,可以增加地域性的降雨量。
4.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
树木是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 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
一般将乔木称为树,有明显直立的主干,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四、
价值:
1、树木王国能够改善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质量
2、树木王国和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树木 二氧化碳、制造新鲜氧气;空气中60%以上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树木和绿色植物,因而人们把树木和绿色植物比喻为"氧气的制造厂"、"新鲜空气的加工厂"。
3、树木王国中还有很多树木能够分泌杀菌素以杀灭空气中的各种病菌;并且还能够吸收工业化生产排放的有毒气体、滞留污染大气的烟尘粉尘和消除对人类有害的噪声污染等。
4、夏季人们在树荫下和在阳光直射下感觉是有很大差异的。夏季人们在树荫下会感到凉爽。这是由于树木茂密的树冠绿叶能遮拦阳光、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而降低了小环境内的气温。
5、树木象一台台巨大的抽水机,它不断地把土壤中的水分吸收进树体内,再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把根所吸收水分的绝大多数以水汽的形式扩散到大气间,因而改善、调节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树木
6、除此以外,树木王国还能对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我们知道大风可以增加土壤的蒸发、降低土壤的水分,造成土壤风蚀。严重时形成的沙暴可埋没城镇和农田。据联合国1984年统计,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被沙埋没,世界上有1/3的土地有沙漠化的危险,并呼吁国际社会为制止全球一些地区的沙漠化而斗争。
7、树木在树木稀少的山区易形成"天旱把雨盼,雨来冲一片,带走肥和土,剩下石头蛋"的凄惨景象。而树木参差的树冠和枝叶能拦截阻滞雨水、缓减阵雨的强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以涵养水源。人们常说的"山清水秀"、"青山绿水"就是这个道理。
8、树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木材、住房和工作,而更树木重要的是树木王国对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所起到的重大的生态效益。这是任何其他事物都做不到的;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代替的。如果人类毁坏树木,那就是毁坏人类自己的家园。
9、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是人类最好的友。同时也是氧气制造厂,1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0.73吨氧气。
10、树木是粉尘过滤器。当含尘量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树木的表皮长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出油脂,它们能把粉尘粘在身上,从而使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大大降低。
11、树木是杀菌能手。许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据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百货大楼为400万个,林荫道上为58万个,公园里为1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大楼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7万多倍。
12、此外,树木还是天然水库、天然消声器和天然空调器。
13、总而言之,树木的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
(3)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
(4)屏障作用,挡风停沙 。
(5)增加绿化,美化环境 。
(6)赏美价值,增加艺术成分 。
(7)工业价值,木材,木雕等木制品 。
(8)药用价值,制成药材。
(9)树木能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
(10)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三四万个细菌,森林里只有三四百个。
Ⅳ 我国森林现在的状况
一、我国森林资源状况
1997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3.9%,人均有林地面积仅1.7亩,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后。根据国外对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的研究,如果从兼顾森林的环境效益和木材供应的角度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拥有森林面积5亩,被认为是木材自给自足的一条最低界线。按此标准推算,我国需要将森林面积扩大到65亿亩以上,即全国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5%以上,而且还必须搞好抚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长。
我国农村由于能源短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绝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秆,致使薪炭林资源需求过大,对用材林和其他林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每年消耗于薪柴的数量约占森林总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国目前薪炭林资源只能供应所需薪材总量的75%,其余的25%实际上是靠乱砍滥伐、破坏用材料资源取得的。中国薪柴采伐已超过合理采樵量的30%。过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区域性气候、环境恶化;大量秸秆被燃用而无法还田,使得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物质能量作为燃料过度消耗,引起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村能源建设及能源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
连年植树造林,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多大的变化?国家林业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3%,净增森林面积1370.3公顷。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介绍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4年开始,19 98年结束。这期间,全国森林面积年均增长273.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长 205万公顷,占年均净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长量45752.5万立方米,消耗量37075.2万立方米。这表明,我国林业工作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和林木蓄积量继续大于消耗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马福指出,这次清查结果也表明整个林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伐资源减少。三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占用现象依然严重,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这期间,林木年均净消耗量达37075.2万立方米,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万立方米,年均超限额8679.4万立方米。
据介绍,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根据第五次(1994-199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资料,我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万hm2,有林地面积15894万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667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112.67亿m3;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28hm2,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 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国森林资源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五大特点:
(1)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的地域地带分异极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我国森林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的特色。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汇编的《世界森林资源状况1997》,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为中国人口多,占到世界总人口的约22%,从而使人均占有量小,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
(3)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我国的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50%左右,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德国、芬兰等国都超过90%;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业用地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残次林的比重也较大。
(5)人工面积大,但质量有待提高。建国以来我国人工造林成绩显着,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进行了采伐利用部分)面积达4667万hm2,约占现有有林地面积的30%;人工林蓄积10.13亿m3,仅占森林总蓄积的10%。全国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还不到整个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起来,其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得多。日本科学家在70年代曾对其国内森林生态价值进行过一次测算,其结果让人惊诧不已,因为每年的总价值高达1200万亿日元。国内也曾有人做过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频繁的自然灾害一直在不停地给人们敲响着警钟。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范围遍及全国29个省(区、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而建国以来至1997年累计一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588亿元)。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水灾的根本原因是森林采伐和植被减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洞庭湖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缩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围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据测算,每年冲入洞庭泥沙平均达1.29亿m3,而输出量不足0.33亿m3,平均有近1亿m3泥沙沉积湖底。自1951年以来,洞庭湖已淤积了40多亿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风采已荡然无存。
随着对森林资源生态作用认识的加深,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已逐渐得到确认。在1998年水灾期间,国务院就发出了“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将“山川秀美”列为两大主要目标之一。总之,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而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其它行业都不能替代的。
4 从生态环境建设看林业的工作重点
由于林业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便成为林业的首要工作。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工作的重点是:
(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对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一定要分类经营,并加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于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且各具特点,因此就全国而言,必须分区突出重点,不搞“一刀切”。
(2)保护和发展并重。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尤其是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和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为核心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提高单位产量。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增加对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盖率逐步而稳定地提高,重点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强对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证迹地及时更新;其次是加强对低产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对已开垦的陡坡地必须按计划逐步退耕还林。这一方面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林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达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增长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
Ⅵ 固碳释氧什么过程
A、森林能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沙土流失加剧,A正确;
B、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会造成土地沙漠化,B正确;
C、森林具有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并能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C正确;
D、空气污染严重的直接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D错误.
故选:D.
Ⅶ 在呼唤森林种一棵樟子松,它一年的固碳排氧量是多少
呼唤森林上种的樟子松树,是有5年树龄,成人身高的樟子松树,樟子松一年的固碳量是241g,固土量是1.49t/年,排氧量是480g,一棵樟子松的寿命在150年到200年,有的多达250年。按三十年计算,一棵樟子松在30年内能固碳7230g,排氧14400g
Ⅷ 高分求数据:高寒地区每公顷森林每年固碳量是多少高寒地区草原每公顷每年固碳量是多少
郭敦颙回答:
http://www.hnmmw.com/show_hdr.php?xname=1QRBK41&dname=REA73V0&xpos=38森林碳汇:中国的努力
2009年12月,全世界最热点的词汇当属“应对气候变化”。许多专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工业、建筑、交通减排,二是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森林碳汇虽然是间接减排,但它的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较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吨(碳5.45——10.9吨),释放氧气15~20吨。
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http://www.doc88.com/p-478114571449.html
把呼伦贝尔打造成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基地
呼伦贝尔森林每公顷每年固定碳量1.78吨;
呼伦贝尔草原每公顷每年固定碳量1 .4吨。
高寒地区每公顷森林每年固定碳量可按1.7——2吨计算;
高寒地区每公顷草原每年固定碳量可按1 .4——1.6吨计算。
C/CO2=12/44=0.2727
Ⅸ 树的碳汇量如何计算
CDM这个项目咱们国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快。我本来准备了咱们国家在CDM上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PPT材料,但刚才赵所长在论述中提到了生态建设碳的减排,我又改变了主意,想谈点“森林碳汇减排项目的现状和前景的分析”。应该说温室效应气体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这个话题可能会和我们所谈的生态问题更紧密一些,也想跟大家共同的探讨一下。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吸收并以生物量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能力。森林的这种碳汇作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积累,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生物量,是地球碳循环重要的汇和库,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数据表明,森林每生长1m3生物量,平均吸收1.83t CO2,有着很强的碳汇功能。周国逸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熟森林在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表现出强大的碳汇功能。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的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解决CO2上升的办法。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致使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产生大量CO2,加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固碳作用下降,碳汇与碳源不能达到平衡,出现碳失汇,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了温室效应,并影响到全球碳循环。降低和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污染物减排,二是吸收温室气体,后者则与森林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因为森林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和森林土地利用可以吸收、固定CO2的森林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通常其长期单位成本远远低于通过工业产业升级、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这也是近些年林业碳汇项目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森林碳汇发展背景
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地球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与日俱增, 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成为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审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有约束的温室气体排放机制为碳交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国际上碳交易主要有CDM (清洁发展机制)、JI(联合履行)、ET(排放贸易)三种机制。碳交易已成为面对气候变迁的一个市场解决方案。其它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碳汇作用越来越予以关注,如《波恩政治协议》、《马喀什协定》都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CO2的排放量。2003年l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京都议定书》不但规定了41个工业化国家的减限排额度和时间表,还在3.3和3.4条款引入了温室气体吸收汇,允许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获得的碳汇用于抵消工业和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减限排量。同时还在第6条规定可通过包括林业活动在内的项目活动获得的碳汇来抵消减限排额度。同时,《波恩政治协定》为附件1国家利用造林碳汇项目设定了上限,即附件1国家在第一承诺期的每年中从CDM 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减排年排放量的1%,也就是说附件1国家所承诺减排任务的20%可以通过COM 碳汇项目来完成。但森林碳汇必须是森林固碳能力减去造林活动、林地流转造成所产生的排放量相抵后的净吸收量。
二、森林碳汇项目开发现状
综观整个《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国际碳市场所交易的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森林碳汇项目由于规则、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目前实现交易少。因此,森林碳汇在CDM中的项目所占的比例和交易量都比较小。以巴西为首的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在森林碳汇工作踊跃,特别是处于热带地区的部分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森林的碳吸收速率比较快,造林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他们过去的造林规模有限,现在可以用来进行造林和再造林的土地潜力较大。而且这些国家开展相关研究和试点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按照有关规定,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第一承诺期内,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现的减排量占其减排量的比例有限,即不超过总减排量的1%。也就是说,在全球流动可以抵工业减排量的森林碳汇大约为3500万吨,已在国际森林碳汇活动形成竞争机制。
我国开展森林碳汇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我国政府于2001年启动了全球碳汇项目,对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其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2003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以来,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日增。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和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由中国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签署的中国第一个林业碳汇项目落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双方约定,在第一个5年有效期内,意大利投资153万美元,在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将归意大利所有,通过该项目碳汇交易筹集了生态补偿资金,减轻财政补偿公益林的压力。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等进行了初步观测和研究。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联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以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投资森林碳汇项目进一步降低“碳足迹”。北京市将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专门管理北京市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林业碳汇造林所捐赠的资金。
Ⅹ 固碳释氧固碳释氧是什么意思夜间释放氧气的植物
所谓固碳释氧指的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
夜间释放氧气的植物比较多,仙人掌类、景天科、虎皮兰属中有很多植物都是晚上释放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