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圆明园中的景物
西洋楼——罗马的
我只知道这个1
❷ 圆明园有哪些景观
绮春园、长春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蓬莱瑶台、兰亭等。
一、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干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二、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亭西为长春桥,十孔。
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干隆帝吟经之所。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干隆二十四年,干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
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干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
三、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干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四、蓬莱瑶台
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五、兰亭
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干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干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干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着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这一景的北半部,是干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圆明园
❸ 明清家具特点的比较
1、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
2、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干隆时达到颠峰。
一、 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
1.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明式家具以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并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着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家具
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干隆时达到颠峰。干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 ,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❹ 秦汉,唐宋,明清,室内陈设设计风格有何不同,急用啊
中国室内陈设唐和宋之间应该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内容较多,字数限制只能说个大概了。
《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P238-P258专门介绍秦汉时室内陈设:家具内型包括箱柜类家具,座榻类家具,几案类家具,寝具,屏障类家具和杂类器具。(秦汉人喜欢坐在榻上,榻可以坐,也可以睡觉,榻和今天的茶几差不多高。又秦汉人特别注重建筑的风水,甚至高过了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又秦汉时建房一般都一厅二室,不和其他的房连接在一起修建。)
进入汉朝时期,整个汉朝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工艺家具产生显着进步,汉朝家具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汉朝除了大规模建造宫殿,坛庙,陵墓外,贵族官僚的苑囿私园也出现,它们的兴建兴起共同推动了家具的发展。既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我国低型家具大发展的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汉代漆木家具杰出的装饰,使得汉代漆木家具光亮照人,精美绝伦。此外,还有各种玉制家具、竹制家具和陶质家具等,并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几等。随用随置,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视为中国低矮型家具的代表时期。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3)出现软垫。(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具体来说,秦汉时期室内陈设格局风格和家具的设计,制作,用材的特点有:
1 以床塌为中心的起居形式
住宅内各种房间的基本功能与家具的陈设格局,我们在许多汉代的住宅建筑明器、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都能够看到。从许多住宅明器上的板门、交棂窗、窗内的帷幕、院中的晒衣木架,及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上有描绘住宅内生活的场景,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住宅室内的功能与家具陈设。
大约东汉后期,随着对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北方少数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打破了各国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胡床逐由西城输入,渐受欢迎。所谓胡床,就是可张可合,携带便捷,可以折叠的马扎。以后被发展成可折叠马扎、交椅等,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益都耆旧传》中有"锯胡床,垂足而坐"之说。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
床与榻在功能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床略高于榻,宽于榻,可坐可卧;榻则低于床,窄于床,有独坐和两人坐等。秦汉时仅供坐用,后衍化演变成可坐可躺。刘熙«释名,释床,帐»说:"人所坐卧曰床装也,所以自装卸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床榻在秦汉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床开始向高型发展。«益都耆旧传»中说:"刺史每自坐高床,为从事设单席于地。"
榻也有大者。《三国吴志鲁肃传》载:“周瑜荐肃与孙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乃独引肃还,合榻对引密议天下事”。
从秦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漆画,帛画,雕塑,板刻中可以推断,床榻是当时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
《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为太守,不接宾客,唯(徐)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中“主记史”和“主簿”各坐一榻。两榻形制,尺寸基本接近。腿间有弧形券口牙板曲线,榻面铺有席垫。
陕西绥德大瓜梁汉墓出土的石刻门楣,主要端坐小榻,前有人跪拜。江苏徐州洪楼村和茅村汉墓画像石上,都有一人独坐榻上,徐州十里铺东汉墓画像石中,有三人跪拜,一人端坐榻上的刻画。河南郸城出土的汉榻为长方形,四腿,长875毫米,宽720毫米,高190毫米,腿足横断面是矩尺形,腿间也有弧形曲线。榻面刻有隶书:“汉故博士常山大傅王君坐榻”。
床榻兴起盛行,对其装饰也悄然升温。《释名》载:“帐,张也,张旋于床上也”。可见,秦汉床上始施以床帐,冬设幔帐避暑,夏施蚊帐避蝇。
秦汉时期的屏风常与床榻配合使用。侧有屏风,烘托有序,配合建筑隔断,起挡风,屏蔽,分割,美化室内空间的作用,而构安静,稳定的空间区域氛围和效果。榻屏是屏与榻相结合的新品种,标志汉代新兴家具的诞生。东汉李尤有一首《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则端直,处必廉方,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简短数句,描述了当时屏风的状态。
从汉代铜镜的装饰图形中看出汉代的屏风多为两面形和三面型。(《西京杂记》里记载有:”......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列宝帐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中的侧宝屏风”等。
唐时期的室内陈设,和今天电视上看到的日本传统生活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唐人会客喜欢直接跪在地板上,有唐人会客饭前饮茶,饭后饮酒,如果不是吃饭时间,只会给水果或点心,不会给茶的。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P177-P231专讲唐人建筑与室内陈设。因隋唐时的坊市制度,因而,隋唐与汉不同,唐人都热衷于建四合院,且喜欢采用中轴线和左右对称分布。唐人建房迷信的同时,还注重养身,例如:“何为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茵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
唐人家具有很多,富人和穷人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有:帘,帷,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遮蔽物,屏风。地上有地衣,茵褥装饰地板(估计这样跪下来才不会那么疼)。室内有绳床(可以躺下来得那种靠背椅),椅子。灯烛(唐人特别看重这玩意,社会上喜欢用蜡烛炫富。)其他的井栏,药臼,食柜,水槽,釜铛,盆瓮等基本都家家具备。还有特备重要的是几案,唐人都喜欢跪在几案前,几案有大有下,有贵有贱,用途也大不相同。
隋唐家具仍分七大类,即坐具、卧具、承具、凭具、庋具、屏具和架具。
图11三彩陶塌(西安唐墓)2独坐小榻(墩煌)3四出头官帽椅(敦煌)4圈椅(杨耀据唐《宫中图》复原)5三彩钱柜(西安唐墓)6椅(西安唐墓壁画)7圈椅(唐《纨扇仕女图》)8纨扇仕女图(月样杌子)9方凳(卫贤《高士图》)10长桌及长凳(墓高窟第473窟壁画)11屏风、案、桌、扶手椅(五代王齐翰《勘书图》)12方桌(墓高窟第85窟壁画)13住宅内的床(墓高窟第217窟壁画)14桌、靠背椅、凹形床(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坐具
隋唐五代坐具十分丰富,并出现不少新品种。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的时代,继续发展的坐具和新出现的坐具主要是为了适应垂足,如凳类、筌蹄、胡床、榻以及椅类等。
凳类坐具如四腿八挓小凳,见于敦煌壁画。方凳见于章怀太子墓壁画和五代卫贤高士图。敦煌唐代壁画嫁娶图还绘有宽体条形坐凳,供多人同坐。还有一种圆凳,圆形坐面,下有凳腿,为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的彩陶说明唱俑所坐。这时新出现一种平面呈半圆形称为“月样杌子”的垂足坐具,在唐画如《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宫中图》和《捣练图》上皆可见到(图2)。
筌蹄用竹藤编制,圆形,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在佛教活动中,隋唐流行于上层家庭。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一件三彩持镜俑就坐在这样的筌蹄上,作腰鼓状,上下端及腰部都有绳状纹。筌蹄至五代演变为各式绣墩(图3)。
胡床即马扎,在隋唐继续流行。众多出土模型和壁画显示,隋唐的独坐式小榻多为壸门式。还有一种可坐多人的长榻,唐代称“长连床”,如敦煌莫高窟第196窟所绘二僧共坐一榻即是。
在两晋南北朝时已透露出若干消息的椅子,至迟在唐代中晚期已经流行。当时多称“绳床”,特别为僧尼修禅讲经所必备。白居易诗云:“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李白诗也说:“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种可坐可倚的坐具实际就是椅子。稍晚在五代顾阂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有靠背椅。《旧唐书.穆宗本记》载:“长庆二年十二月辛卯,上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此种皇帝专用的大尺度绳床,可能就是宝座。
圈椅出现于中晚唐,造型古拙,可从《纵扇仕女图》、《宫中图》中见到。
卧具
隋唐卧具仍以床和炕为主。
四腿床是一般的床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件,长2900毫米、宽1000毫米,高500毫米,用当地红柳制成,上铺柳条。敦煌唐代经卷本着色佛传图(藏大英博物馆)描写病者与死者灵魂升天情景,上绘一四腿床,与新疆出土的木床一样。
壸门床为高级床,是隋唐家具的代表类型。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绘徐侍郎夫妇共坐在一张壸门床上。床后立屏,两侧侍女侍立,床前有直栅足杌,二人倚斑丝隐囊,观看杂戏舞蹈。其壸门空朗,上部曲线作小连弧形,连接两侧陡泻的弧线,弯转有力。床框厚实,下部托泥轻巧,造型很有韵味。壸门床至唐代更为成熟,壸门曲线简洁有力,整体造型更趋匀称舒展。莫高窟唐第217窟得医图,绘一贵妇坐于壸门床上,旁立侍女抱幼婴等待医士诊病。敦煌着色佛传图上绘有摩耶夫人夜梦佛乘象入胎,夫人即卧于壸门床上。壸门床面积很大,占据室内很大空间,生活活动都在床上进行。《唐书.同昌公主传》载:“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制水晶,火齐、琉璃、玳帽等床,悉支以金龟银堑。”《隋唐佳话》:“太宗中夜闻告侯君集反,起绕床而步,亟命召之,以出其不意。”使用的都应是壸门床。
黄河以北,冬季寒冷,东北犹甚,多不用床而用炕。《旧唐书.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坑,下燃温火以取暖。”记载虽短,却具有普遍意义。炕燃煤或禾,既取暖又用以炊事。
承具
隋唐承具处于高、低型交替并存时期。低型承具继承两汉南北朝已臻成熟的案、几。高型如高桌、高案,处于产生和完善的过程中,数量尚不多。
低型承具供席地坐时用,较低,约高350~500毫米,隋唐时仍广泛使用,如低案、翘头低案等(图4)。
高型承具为垂足坐或站立时所用,较高,约650~880毫米,隋唐时有所创造和发展,新品种如桌类,同椅类家具一样,对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
莫高窟晚唐第85窟壁画楞伽经变绘有两张方桌,结构形式相同,均为方形桌面,四隅各一腿,直接落地,腿间无牚,造型简朴,没有任何装饰,注重功能。从图中屠师和狗的比例来看,桌高约800毫米,是迄今最早的方桌形象。
敦煌唐代壁画弥勒下生经变嫁娶场面常绘有宴饮情状:帷幄中置一条形桌,四面垂帷,桌上布陈杯盘匙筷,男女分坐左右,从所绘尺度,桌长约2500~3200毫米。此桌与条凳共用,已为垂足坐式,为高型长桌,但因有桌幄腿部结构不得见。但有的壁画所绘长桌结构十分清楚,桌下立四条直腿,腿间无牚,其简朴情况与壁画所绘方桌一样。唐代尚无“桌”字,当时可能称为“台盘”。唐贞元十三年《济读庙北海坛祭器碑》记云:“油画台盘二.一方五尺,一方八尺。素小台盘一。”唐尺一尺约合300毫米,则上述之桌一为1500毫米、一为2400毫米,似指长度,应属长桌。
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维摩诘经变绘维摩诘坐在拔高的带斗帐和围屏的壸门小榻上,手持麈尾,倚弧形凭几。榻前置一几颇高,为与低型几案区别,姑且名曰高几。此高几画得相当仔细,几面由四块木板拼成,上绘清晰的褐色木纹,两端安翘头。几两侧曲形栅足上曲下直,排列较密,下有贴地横柑。此图形象说明几案是随坐具的加高而加高的。唐代高几国内尚无实物,但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了一件相当于唐代的高几,与敦煌莫高窟第103窟不同的是直形栅足,不排除是遣唐僧从中国携归之物。
传世绘画《宫乐图》绘出唐时宫庭宴乐场面,当中置一壸门大案,两侧各有两位妇女坐在月样杌子上,还各有两个空置的月样杌。案面长方,漆成方格网状,有大边和抹头,转角为委角,饰以铜角花。案正面有壸门三洞,从人数看侧面应有六洞,近地处有交圈的托泥。在受力构件上作出壸门曲线,说明受力构件与牙板尚未分离。因是宫中使用之物,造型和漆饰颇富丽豪华。传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的壸门大榻,与此大案结构、造型相近。
壸门大案从东汉和南北朝的坐榻及床演变而来,在唐代发展成熟。从绘画及壁画可知,带有壸门的家具在唐代使用很广,不仅用在承具如大案、小案、双层案上,也用于坐具与皮具,五代仍有延续,至宋则为新的、更简便和省工省料的梁柱结构所代替。
凭具
隋唐凭具沿习两汉南北朝,有直形凭几、弧形凭几和隐囊。
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有直形凭几模型,几身截面梯形,腿和底村连成一体呈“山”字形,并在中部饰两道弦纹。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凭几造型与此大体相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件木质凭几(考古报告误为琴几),上绘漆画,是目前为止国内仅有的隋唐凭几实物。几面一字形,两端抹成弧状,木胎加彩漆绘并嵌螺锢,面上界分为七块,两端漆饰已脱落,中央五块尚清楚可辨,绘团花、折枝花和腾飞小鸟。双腿中部较细,上下两端扩大为方形,腿下有底村。底村两端抹圆,与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凭几造型几乎全同。
弧形凭几产生于东汉末,多流行于长江下游,隋唐仍在使用,但已近尾声。河南隋代张盛墓出土一件陶质弧形凭几模型,弧形扶手截面梯形,三曲足为兽腿。山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唐开元七年(719)石雕天尊像,右手执扇和拂尘,左手扶曲形凭几,几腿为弧鹄,可见其使用情况。敦煌莫高窟初唐203窟壁画维摩诘图,维摩诘坐于壸门式小榻上,上覆斗帐,右手执麈尾,前置弧形凭几,几腿亦为兽腿形。
隐囊即巨形靠枕,隋唐上承南北朝“斑丝隐囊”,无大变化。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绘有墓主徐侍郎夫妇坐于壸门式床上,其妇身后即倚靠一件隐囊,其体量、造型都与唐孙位《高逸图》一样。《高逸图》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山、阮都倚着隐囊。王维(酬张諲)诗也提到隐囊:“不逐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棋。”普通百姓使用的隐囊比较简单,称“布囊”。《续玄怪录》卷四云:“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
(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银案)
庋具
南方庋具多用竹材,如笥、橱、箱、笼;北方多用木材,如箱、柜、匣、椟。因选材不同,加工工艺也不一样,造型也有差异。
唐代箱有木质、竹质、皮质三种,且有长方形和方形盝顶之别。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八重宝函(银箱),外几重皆为盝顶式(图5)。
苟以竹或萑苇为之,是用以盛衣物、书画、饭食的矩形盛器。《大唐新语》卷四谓:“则天朝,恒州鹿泉寺僧净满有高行,众僧嫉之。乃密画女人居高楼,净满引弓射之状,藏于经筒,令其弟子诣阙告之。”《隋唐嘉话》记虞世南曰:“昔任彦升善谈经籍,时称为五经筒。”
隋唐的柜多为木制,以板作柜体,多横向放置,外设柜架以承托,有衣柜、书柜、钱柜等不同称谓。柜与箱、匣的不同在于体积较大。《开河记》云:“大业中,诏开汴渠。开河都护麻叔谋好食小儿。……城市、村坊之民有小儿者,置木柜,铁裹其缝,每夜置子于柜中,锁子。全家秉烛围守。”《朝野佥载》与《酉阳杂俎》都记有柜中藏人的类似故事。
书柜也称“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诗曰:“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自开自锁闭,置于书帷前。”有的书柜用珠宝玉石装满,《杜阳杂编》曰:“武宗皇帝会昌元年渤海责玛瑙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唐尺有大、小尺之分,据《唐六典》,日常用尺为大尺,一尺约合296毫米,三尺方柜长宽各约890毫米。
文献中也有关于钱柜的记载。《唐书》记:“王伾茸无大志,唯务金帛宝玩。为大柜,上开一孔,使足以受物。夫妻寝止其上。”能容两人睡卧其上,可见甚大。“上开一孔”就是在柜的上面开投放钱币的小孔。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一件三彩釉的钱柜,由六块板组成。两侧板略高了柜面,两端有三角形翘起为饰。上板前沿中间设一小门,靠里端开有一个足可以投抛钱币的一字孔。小门可以抽开,门板侧面钉钮头锅。前面立板也钉钮头,可以锁住。柜架于四角呈矩尺形的柜托上,悬空防潮,不使钱币锈蚀。在柜体和托架上都有帽钉状凸起装饰。柜体正面设两个圆形兽面,柜体两侧也各设一个,除装饰外,似乎还示意辟邪(图6)。
橱也供贮食藏物,一般为竖向,并常设抽屉。《癸辛杂识》曰:“昔李仁甫为长编,作木橱十枚,每橱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仙杂记》:“许芝有妙墨八橱,巢贼乱,瘗于善和里第。事平取之,墨已不见,惟石莲匣存”,是藏墨之橱。《广舆记》:“庾易,……长中袁录慕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牙笔,易将连理几竹书格报之。”此云“书格”,即书橱。
具
隋唐屏具有座屏、折屏两种,不仅挡风,还能分隔空间,衬托主体。在屏风上作画题字更可衬托气氛。
隋唐已大量用纸,屏风扇一改过去在实板上作画的做法,而以纵横木梃形成田字框架,在两面糊纸,再在纸上作画题字,正如白居易《素民间谣》所云:“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迅速发展中的隋唐山水、花鸟画,自然会用之于屏风,于是,张藻松石、边鸾花鸟都成了屏风画的热门,与汉晋南北朝屏风画的人物故事和或纯装饰的漆屏不同。
折屏无下座,由多数扇组成,互成夹角立于地上。屏扇都取双数,盛唐后多为六扇,即所谓“六曲屏风”,李贺诗云“周回六曲抱银兰”。扇与扇之间用丝绳或称为“屈戍”、“屈膝”、“交关”等(即今所称“折铁”、“合页”或“搭钩”)的金属件相连。唐墓壁画和日本正仓院所存“羽毛篆书屏风”、“羽毛文书屏风”、“羽毛少女屏风”及“唐草夹撷屏风”等实物,都是唐代六曲屏风。折屏一般较矮,约高1200~1650毫米,先用较宽的木条作出四个边框,框中用木格做成日、目或田字格,再于其上糊纸、绢、纱或夹缬织物,或单面或双面。
座屏以下有底座,不折叠,与折屏有别,因需空面居中,故扇数多为奇数。《唐书.魏征传》云:“征上疏有言疏奏。帝曰:‘联今闻过矣,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通典》:“太宗疏督守之名于屏,俯仰视焉,其人善恶必书其下,州郡无不率理。”《唐书旧记》:“元和四年秋……,御制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书于屏。”这些大多是座屏。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得医图和第172窟壁画净土变都有座屏,前者为独扇独幅屏芯,后者为独扇三幅
架具
隋唐架具有衣架和书架。
隋唐衣架基本形象是高植两腿,中连以赏,上方有长形搭脑承架衣服,或木或竹。唐贞元十三年《济读庙北海坛祭器碑》有谓:“竹衣架四,木衣架三。”沈铨期诗云:“朝霞散彩羞衣架,晚镜分光劣镜台。”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也绘有衣架。
书架大致是四腿落地,中连数层搁板,上存书籍、书卷。白居易《书香山寺》诗云:“家酲满缸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唐.杨烱《卧读书架赋》云:“两足山立,双钩月生。从绳运斤,义且得于方正。量枘制凿,术乃取于纵横。功因期于学术,业可究于经明。不劳于手,无费于目。开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连翠竹。”唐代书架的形象见于山西高平海华寺壁画,修行的草庐内有一个书架,四腿落地,中横搁板,上搁书卷和僧人日用什物,下为壶门立板,类似以后的博古架。
二家具的装饰
大体有出木类和漆饰、镶嵌等类,有淡雅和富丽两种不同取向。
出木类即在木面饰以桐油,或索性白茬,朴素无华,多为平民施用,士大夫追求返朴归真,也常用此,称“素几杖”,白居易《素屏谣》曾有描写。“素几杖”也包括单一色漆。
唐代家具漆饰继承两汉南北朝,又吸收各族及异域文化,从而形成开朗、豪迈、富丽的风格。其花纹前期以忍冬纹、折枝花和鸟纹为主,还有联珠纹、双兽纹。后期为之一变,忍冬纹很少见而流行团花和缠枝花等花鸟图案。唐代漆饰手法则有彩绘、螺嵌、平脱、密陀僧绘等,并新创了雕漆工艺。
金银平脱是从汉代贴金银片发展而来,做法是用极薄的金银片剪成图案,贴于器上,然后涂二三层漆,经研磨使金银片显露,成为闪光的纹饰。金银平脱是唐代工匠的创造,盛行一时,成为帝王享用的高级器物。《酉阳杂俎》曾记曰:“安禄山恩宠莫比,赐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金平脱犀头匙筋、金银平脱隔馄饨盘、平脱着足叠子、银平脱破觚、银平脱食台盘。又贵妃赐禄山金平脱装具、玉合、金平脱铁面碗。”
螺锢应用于漆木器,在唐代有很大发展,有的在螺锢上加浅刻,增加表现层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件嵌螺锢木双陆局,长28厘米、高7.8厘米,曲尺形腿,腿间开壶门光洞,下有托泥。盘两长边中间为月牙形城,左右各有六个螺锢花眼。盘中间有纵、横格线各两条,围成画面,上嵌云头、折枝花和飞鸟螺锢,总体与日本正仓院藏双陆局相似。
雕漆是唐代新创的装饰技法,是在木胎上先平涂薄漆数十道,再雕刻漆层成形。战国有类似做法,但是先在木胎上雕刻成形,然后上漆,与唐代不同。
彩绘是漆饰的主要技法,为历代普遍使用,唐代亦然。唐代家具上的彩绘可从传世唐画如《宫中图》、《宫乐图》、《纨扇仕女图》、《捣练图》上的壸门大案、月样杌子和圈椅等家具上看到。
到宋代,以汉人为主的社会,就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古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一样的了,高屋建瓴,立式家具,桌子,椅子,凳子。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P157-P200专讲宋代建筑和室内陈设,宋代首先是梁柱式框架结构取代了隋唐史的箱型壶门结构。宋代家具有:被褥和幄(相当于现代在床四周支起来的罩子),枕席(枕头),席子,灯和蜡烛,扇子,镜子,唾壶,溺器,暖水瓶,暖足器,各种香(熏香),扫帚,地衣等等。
又宋及以后的朝代家具都有专书例如: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邵晓峰着《中国宋代家具》。
❺ 现在很多人喜欢定制榻榻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小户型都喜欢榻榻米?小户型榻榻米怎么设计?对于小户型空间装修来说,小户型最怕的便是收纳空间不够,而榻榻米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设计一个榻榻米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充当床作为休憩的地方,还能增加收纳节省空间。当然,榻榻米不只是小户型的最爱,大户型也可以,大户型利用榻榻米,大面积的低矮床榻,使得空间具有独特别致的质感格调。
榻榻米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设计形式,更是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户型卧室榻榻米可以收纳杂物,还可以使卧室看起来更加温馨。不知道小户型卧室榻榻米如何设计?可以参考下面几个设计。
榻榻米安装注意事项
看了很多榻榻米美图,可是自己家里究竟适不适合装、怎么装、装了之后要注意什么等等问题依旧弄不懂。没事,烟台鹤立装修小编给大家找了一些过来人的榻榻米经验谈。
注意事项1:先确认自家适不适合
地处四季潮湿城市的房子,都不建议安装榻榻米。因为榻榻米大多是木材制作的,常年潮湿城市的房子安装榻榻米,容易发霉,清洁起来也不方便。
注意事项2:合理安排收纳空间
榻榻米收纳空间上最好分内侧和外侧,内侧设计翻板,用来放置一些不常用物品;外侧设置抽屉,放置一些经常需要使用的物品。另外,内侧翻板设计一定要带有气撑功能
注意事项3:防虫防潮很重要
安装榻榻米底架前要进行防虫防潮处理,底部要留出足够的透气孔.
好了,看完介绍您了解了吗?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下方留言。
❻ 圆明园的毁灭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
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❼ 古时候那种三面封闭能垂下帘子的床叫什么床啊
中国最早的床的实物是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木床。该床长218厘米,宽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面为活抽屉板,四面装配围栏,前后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床身通体髹漆、彩绘花纹,工艺精湛,装饰华丽,说明床当时已经普及。
汉代“床”这个名称使用范围更广,不仅卧具,连坐具也称床。如梳洗床、火炉床、居床、册床等。
西汉后期又出现了“榻”的名称,专指坐具。如今人们习惯上以“床榻”并称。
汉代少数民族的“胡床”,是一种高足坐具;隋朝“胡床”变称“交床”,唐朝又变称“绳床”,宋代又变称“交椅”或“太师椅”。宋代真正的卧具称“四面床”,大多四面无围子。辽、金、元时期,床发展成三、四面有围栏的床榻。
到了明代:1、出现了“架子床”,因为床上有顶架;2、出现了“拔步床”,外形像独立的小屋子,又称“八步床”;3、出现了“罗汉床”,是原来汉榻的演变。“罗汉床”是明清宫廷“宝座”的前身,小的称榻,如现代的“沙发”。
清代前期床榻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变化的是用料和工艺,如用材越来越厚实,装饰越来越华丽。清代的床榻大多采用雕花镶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镶嵌的多以玉石、玛瑙、瓷片、大理石、螺钿、珐琅、竹木、牙雕等为材料。
民国床榻工艺衰弱,样式继承清代。
如今明清、民国家具市场行情:民国镶骨单人小姐床1至2千元;清代椐木架子床5千至1万元,红木架子床2万至5万元;明代黄花梨月洞门绝品架子床150万元。此外,民国、清代白木红漆鎏金架子床、拔步床在2万至6万元之间,椐木嵌大理石罗汉榻8千元至1万5千元,红木雕花罗汉榻2万元左右。
❽ 买房评户型系列⑴:紧凑户型如何紧密不凑合
今天开始制作一类关于买房评户型的系列知识,当然,房天下知识曾经也有很多关于户型选择的内容,今天只是将内容更系统化。
建筑面积:88平方米
格局:小三房
点评:
先看整体布局,户型有两间卧室,南面的主卧开间3.3m,北面的次卧开间2.7m,都不算大。特别是北卧室,房间的净宽度只有2.4m,双人床横着摆以后,是不可能再摆一个电视柜的。
户型只有一个卫生间,设计成套间格局,浴盆和坐便器在里面,外面布置了洗脸盆。这不是干湿分离,而应该称作洗厕分离,是为了家人集中使用卫生间时,既可以如厕,也不影响外间洗脸,是比较实用的布局。但外间洗脸盆的地方会显得比较小。
户型的厨房和餐厅是串联式的格局,厨房和餐厅联系最为紧密。这种格局可以很方便的改成开放式厨房,操作台改成U型布置为好。
再看下通风和采光,这是一梯四户单元的户型,也是通透户型。采光和通风很好,只是日照差一些,由于东南方位邻居的遮挡,中午以后阳光较好。
优点:
户型将客厅和主卧的阳台,联通起来,显得阳台面积很大,是很好的布局。阳台的功能主要是联系室外空间,同时,阳台也可以用来扩展不同的使用用途,如休闲、健身、阅读、洗衣、储藏等。
在装修时,可根据个人喜好加以利用。对于这个户型来说,客厅的阳台做休闲景观阳台,主卧的阳台改为一个阳光书房,两种功能共有,比较实用。
而客厅东面的花园,名为花园,实际就是一间房子。开间2.7米,进深3.9米,面积10.53平方米,完全可以做一间卧室用。总面积88平方米,做两室户型比较合适。而加上这个花园,总面积就是98.53平方米,做三室户型也可。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两室户型,还不如说是一个花园变卧室的三室户型。
不足:
最大的不足就是客厅两面墙上都有门,影响了客厅布置,显得客厅面积变小了。按说这个客厅开间3.6米,袋型空间布置,且带有阳台,面积并不小。
但是由于主卧和对面花园的门,开在了客厅东西两面墙上,使得客厅实际使用面积减小,拉大了客厅和餐厅之间的距离,显得户型中心部位的面积没有利用。同时,这两个门也会影响墙面的整体美观性,装修时造成麻烦。
建议可以将花园的门开向门厅,也就是朝向入口处的北墙上。这样一来,沙发背后的墙面就完整了,沙发可以向餐厅移动,加大客厅实际使用面积。
综合评价:
户型的位置不错,通风和采光很好,日照差一些。卧室、厨房、餐厅位置较好,阳台扩展许多使用功能。不足是客厅两面墙开门,既影响了客厅布局,也显得户型中心部位浪费面积。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7-21,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