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伏羲至帝禹有多少年
从伏羲到炎帝,期间经历了四千年左右。伏羲时期,人口还很少,后来伏羲伏羲部落内部群婚人口质量好,所以和女娲一起创立婚姻制度,人口质量才得到提升,人口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加上部落联姻,部落联盟越来越大,原始社会规模得到空前扩大,部落之间加强交流,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分离而且都得到快速发展,喜欢规模化专业养殖的被安排到向西向北的草原地区发展,喜欢种植的向东向南发展,天下一家的观念也是那个时候形成的。
经过这种模式发展,伏羲的后人分离出许许多多部落,其中种植地区的人们喜欢安居乐业,那时候时兴刀耕火种,土地三年轮作一次,后来人口多了,种植出来的食物不够生存了,他们中就有人想出了提高产量,发现了适合种植的五谷,被封为神农氏,这时候已经离伏羲在世已经过去一两千年。之后,神农氏一族又经过尝百草,发明了中医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为尊称为炎帝,炎是火上火,那时候人们崇拜火,火上火表示特别厉害。帝表示天上才有的人,所以炎帝的称呼一开始不是只指一人,而是指当时被公认最厉害的人。又经过了几百上千年,因为人口密度又太高了,人们对三年一轮作的农耕制度已经普遍突破,实行一年一次耕作,于是有人发明了挖土工具耒耜,这个发明耒耜的人被尊称为炎帝。那时候,还没有金属,制作耒耜的材料一般用牛骨、坚硬的石片或者木片。
再过了几百上千年,炎帝部落联盟(确切地说就是农耕部落联盟)的火匠在煨烤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火堆里的泥块特别坚硬,就用泥巴捏成碗的形状进行烧制,做出了陶器。再后来发明了火窖加温的方法,烧制出更坚硬的陶器,并在不断提升温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金属,于是,有人又用金属制作出了犁。一开始的犁是人力拉的,后来有人用牛拉,这个发明犁的人被尊称为炎帝。
到了大约5900年前,炎帝变成了部落联盟酋长称号,经过了九任炎帝,到黄帝一统华夏才进入五帝时代。
三皇五帝的称呼是之后一两千年的后人封的,那时候人们根据传说写进了史书,与事实难免有很大出入,不及当今分析判断接近事实。
⑵ 伏羲时代我国采用什么历法
一、伏羲、黄帝孕育之谜
《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怀孕25个月,显然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传说中伏羲也是被怀孕12年。就现在我们的历法知识来看,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荒诞的。
我认为,这种荒诞,是站在我们现代人的历法观念上看的,但在远古时代,未必就是荒诞不经。我推测,可能都跟当时的纪时纪日方法有关。
二、远古人对历法的认识
有资料记载,说远古人是“不识四时昼夜”的,由于远古人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同样也就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历法概念。
我想,远古人对黑暗的恐惧,就应该来自其对黑夜来临的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有黑夜。所以远古人类的确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据传说,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的时候,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人们才开始建立时间观念——“纪日”(“纪日”就是“记日”),即对日进行“日子(天数)”的记载,然后才对累计起来的“日子(天数)”进行分段,产生出初步的历法观念来。
如“成纪”的来历,就跟伏羲时代的“纪日”历法相关。
我们从“日”“旬”“日历”“年”“纪”“岁”等词语可以推测,人类认识时间是从认识“日”开始的,人类记录时间也是从“日”开始的,“日”累集起来后,才意识到对“日”进行分段,人们把每一段“日子”称作“一年”,“年”是“连续”的意思,表示“相连接”。“纪”就是“计”的意思。“日”“旬”“日历”“年”“纪”是纪日单位,日、年、纪是最早的纪日单位,日历是对纪日的总称,旬、岁可能是后来的纪日单位。
三、由“成纪”来考察伏羲的孕育之谜和伏羲时代的历法
“成纪”的传说,指的就是伏羲被其母华胥怀孕12年,12年在伏羲出生的年代就是被称为“一纪”,即“12年为1纪”。
根据远古传说和有关资料记载,在古代历法学中,“天干”是用来纪日和年的,“地支”是用来纪时和月的,刨弃后人的历法发展成就,“天干”在燧人氏到伏羲的漫长时代,就是用来纪日的,而且纪日的办法,也是逐步发展逐步丰富的,到伏羲的时代,纪日办法趋于成熟。
结合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及在历法上的运用,我认为,“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人的“幽明之占”,而“幽明”来自远古人对“昼夜”的认识,远古人在形成了“昼夜的认识”后,就建立了原始的“幽明两分法”,体现在“日”的认识上,一日被分为昼夜,体现在对“十天干”的运用上,就是依据“幽明”观念,将“十天干”人为分成“甲、丙、戊、庚、壬”和“乙、丁、己、辛、癸”两部分,以与幽明的天道相对应。
“甲、丙、戊、庚、壬”和“乙、丁、己、辛、癸”五五相配,形成幽明对应的25个纪日单位,用于对日子的记录,周而复始。每记录日子一周,就是“一年”,远古人类的“一年”实际就是25日。12年为“一纪”,远古人的“一纪”,实际是300天,相当于现在的10个月,是女人怀孕的正常周期。
照以上理解,伏羲被怀孕12年就是有道理的,只是当时的年的长度和现在的年的长度不同而已。
伏羲及伏羲以前的历法,1年是25日。12年为1纪,1纪是300天。没有现在的一年365天的历法概念。日、年、纪是基本的纪日单位。伏羲时代的“年”相当于现在的“月”,伏羲时代的“纪”相当于现在的“年”。
“12年为一纪”说明远在伏羲的年代,人们不仅知道了十天干,也掌握了12地支。“12年为一纪”可以解释成“一纪分成12年”。
四、由“孕二十五月”考察黄帝孕育之谜和黄帝时代的历法
前面说过,据《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这就是黄帝孕育之谜。
在历法上,5、12、60、360是古人发现的“天数”,幽明(阴阳)是古人发现的“天道”,这些都被不断的应用到历法上来。黄帝时期也是一样。
黄帝时期以前,可能华夏先人已经发明了“10天干”纪日和“12地支”记时,人们知道了把一天12等分,一天等分成12个时辰。
在黄帝的时代,运用的日历手段依然还是“迎日推策”(《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对历法的贡献,应该还是体现在对记载下来的“日子”的分段的处理上。
我认为:黄帝时期的成果,主要是把10天干和12地支阴阳相配,形成60干支,用60干支纪日,用12地支纪时,12时辰为一“日”,60日为一“年”。
具体纪日方法如下:
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5阳干对6阳支,5阴干对6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日一周期的甲子轮回。
这样,在黄帝时代,1年就是60天,6年为1纪(称年纪),1纪是360天。1纪被分成幽明两个部分(即后来的春秋两季)。在黄帝的时代,日历年纪和自然年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什么是6年为1纪而不是伏羲时代的12年为1纪呢?这是由于黄帝时期,将“5阳干对6阳支,5阴干对6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的配对过程中,形成了6个一组的纪日单位,6成为了一个新的历法数字。
问题是,以60天为一个纪日单位,太长,不方便记忆,在一日和一年之间,就需要设立一个中间单位,这个中间单位就是旬,每12日为一旬,1年被分成5旬,一纪被分成30旬。黄帝时代是没有月的历法观念的,所以传说中黄帝被怀孕25月的月,是后人的附会,应该是25旬,每旬12天,共计是300天,也是现在的10个月时间,是女人的正常孕期。
所以,伏羲孕期12年和黄帝孕期25月(旬),实际就是对当时的纪日方法的形象记录。
我们现在说人的年龄,俗称就是“年纪”,是古代纪日用的“年”和“纪”在语言上的遗留。
五、黄帝的真实年龄可能是49.3岁
黄帝时代对“1年纪”的两季划分,可以从文字上找到证据(主要造字时代是黄帝时代)。“春”字,由“三”“人”“日”组成,表示“人能够外出从事生产劳动的3年”的时间就是“春”。而“秋”,从“禾”从“火”,是烧火取暖的季节。春秋就是两季划分;“年”,从“禾”从“千”,“禾”表示草木生长的季节,“千”可以看作是没有根的禾,即是被收割的禾,也是两季划分的体现。两季划分,形成“岁”的概念。“1年纪”分成“2岁”。
在黄帝的时代,中原地区只有冷暖两季之分,这种天气,在中原地区,也许一直延续到夏商时代,因为夏商没有出现表示“夏”“冬”季节的文字。古气候学家们也认为,经过仰韶文化直到安阳殷墟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处于温暖期达3000多年,这种气候,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历史也传说黄帝300年,用黄帝时代的历法计算,黄帝时期一年是60天,黄帝一共活了300年×60日/年=18000日,换算成现在的年龄=18000日÷365日/年=49.3岁,黄帝实际的年龄就是49.3岁。
当然,这个计算正确不正确在于“黄帝300年”中的“年”是黄帝时代的“年”的概念(每一年60天),而不是黄帝时代的“纪”或现在的一年的概念(每年365天)。如果“黄帝300年”是“黄帝300纪”的话,我的计算就错了。
六、中国远古时代历法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很多看法。我认为,天干是纪日的需要,地支是计时的需要,都是人们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人类有一定的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之时就开始,就存在。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需要就一定会得到满足,所以计时和纪日的问题不会等到夏代和商代来解决。传说中燧人氏在距今1.2万年前发明了“十天干”是可能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12地支存在。从河图洛书看,5、10的概念在远古就已经存在了,可见古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发现了5、10、12这些天数了,并应用于纪日和纪时,可能只是表达这些内容的符号不同,比如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只能使用契刻符号来表达,有文字后,就用相应的文字来表达,而实质内容没有变化。
河图洛书实际上就是远古时期的历书。河图洛书,在一定时期随着远古时代一定人群的文明的消失或消落而遗失或失传,导致远古文明消失或消落的原因是大洪水。河洛地区是河图洛书被再度发现的地方,说明大洪水之前,河洛文化高度发达。在伏羲时代,由于中原文明再度振兴,人们在黄河和洛水中再度发现了河图洛书,伏羲发展了河图洛书,形成了先天八卦,作为了伏羲时代历法和占卜的基础。以后的时代,河图洛书也不断被出土,甚至成为了天子受命于天的象征。体现的就是农业社会对于历法的需要。
《世本》曰:(黄帝时代),“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造历和作甲子,基础是“天干地支”,可见,在“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之前,“天干地支”就已经存在和运用了。“大桡作甲子”是指大桡创造了天干地支的阴阳配对方法得到60甲子,“容成造历”是指容成创造了日历。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应当就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成熟使用干支纪日了。容成创造的日历,可能就是日历牌。
人类对时间的掌握,因时代的不同,所需要的精确度也不同。
比如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只需要大致的时间就可以了,需要纪录的是外出多少天,每天什么时间工作、什么时间休息和吃饭就可以了,所以只需要一天12个时辰的粗略划分即可,只需要对日子进行纪录而已,也不需要精确到年月,所以对日子的划分段,是人为的按照所谓的“日子(天数)”进行划段,不一定需要符合自然年的运行规律。
但在农业社会就不同了,为了准确把握农时,时间就必须准确。太阳年和中国的农历年,是农业社会的需要,是为了准确把握农时,通过若干代人的观察和总结后产生的,逐步使人为日历与自然日历相一致。
很显然,黄帝时代的1年纪360天的历法,跟自然年还有5天4分之1小时的差距,大约73年后,相差一www.peelesse.com年的距离,自然春秋和日历春秋正好相逆。在古代,“逆天时”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少昊时期的“九黎作乱”,据我的研究,很可能就是因为黄帝族群“逆天时”导致的。
还有“补天”和“过年”的传说,以及四时、闰月的设立,体现的就是对“5天4分之1小时的差距”的认识。人们认识到了日历年和自然年之间的差距,就采用“一年补5天”的办法来修正,并用这多余的5天来欢庆,即“过年”。在认识5天之外还有差距,就设立了闰月,中国历史上到唐尧时期才认识到了5天之外还有“4分之1小时的差距”。
特别要指出的是,黄帝时期的历法,后来演变成了“十月历”,即一年分成“十月”,“每月”是36天,“十月”共计360天,另加5天来过年,一个日历年是365天。这就是传说中的“十月历”。
在唐尧时期,古人才建立了“四时”的日历学观念,日历年和自然年才相对吻合下来,一个日历年被确定为366天,并建立了四个天文观测站,确立四时来调整日历,以保证日历年和自然年相匹配。
日、月、年历法观念的最终形成,是在夏代。夏代以前,是没有“月”这个时间概念的。为什么没有“月”的概念呢?据有的材料显示,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在夏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天上还没有月亮。
黄饮冰2011年12月7日。本文是2009年9月3日发出的《华夏创世人物——黄帝轩辕氏》的最后部分单独改写而成。曾用题目:黄帝的真实年龄可能是49.3岁
⑶ 伏羲兄妹真的通婚了吗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伏羲和女娲都位居“三皇”之列。他们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
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流传得较广。据传,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天降洪水。他们在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兄妹结婚,人类便是他们的后代。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唐末李元的《独异志》中有这样详细的记载:“昔混沌初开之时,有娲兄妹二人于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河南唐河曾出土了一幅《伏羲女娲图》,其前均有两朵烟,这是夫妻可以结合的象征。
还有的汉墓画像石上有作交尾状的伏羲、女娲像。伏羲被画成鳞身,女娲被画成蛇躯。他们被比喻成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汉墓画石上有分别手捧着太阳和月亮的伏羲和女娲。这就是说伏羲是太阳神,是阳精;女娲是月亮神,是阴精。取阳光雨露滋育着万物生长之义。
如今,在陕西省临潼骊山有一座人祖庙,庙里面仍供奉着女娲。这里每年要举行两次祭礼,一次在农历三月三日,一次在农历六月十五日。当地的人们又把这两次庙会称为“单子会”。很多不育的妇女往往趁庙会之时,夹着床单,怀里藏着布娃娃,先到骊山的人祖庙给女娲烧香许愿,然后再偷偷地夜宿附近的树林中。附近各村的青壮年男子,在晚饭后也多上山,遇到这些不育的妇女,便可就地同居。次日清晨,这些妇女回村时,只能低头走路,不可回顾,否则会“冲喜”。
这种奇异的“野合”风俗,恐怕也是从远古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的传说中遗传下来的。
中国远古时,兄妹为什么可以通婚呢?人类最原始的婚姻状态可以对此做出一定的解释。婚姻和家庭观念最初并不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之中。当时人类之间是一种杂乱的两性关系。采集、狩猎经济发展起来后,古人们在劳动中开始按照男女、年龄进行分工。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使父母开始不愿与自己的子女发生两性关系。最后杂乱的两性关系终于被人类摒弃了。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又称“血缘家庭”或“血缘公社”发展了起来。作为一个生产、生活单位,它同时又是一个内部通婚的集团。在这里面,祖辈与少辈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发生两性关系是不允许的,而兄妹之间互相通婚并没有被禁止。这种血缘群婚在人类发展史上经历了以百万年计的漫长岁月。据人类学家考证,在我国发现的云南元谋划人、陕西蓝田人均属于分类学上的直立人阶段,大致都处于血缘公社时期。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如纳西族、傣族、苗族、侗族、壮族、黎族和高山族等,现在还都流传着兄妹通婚的神话。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血缘婚的残余。
现代的历史学家,至今还不能断定出伏羲和女娲的年代距今有多长时间。但是,他们一定是生活在原始社会的血缘公社时期。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这一时期距今有百万年之久。伏羲和女娲究竟是否兄妹通婚,现有的史料还无法充分证明。
马克思曾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这样看来,伏羲和女娲兄妹通婚似乎更有存在的可能。
⑷ 伏羲和仓颉是什么时代的人,怎么计算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仓颉一样
⑸ 伏羲与大禹相差 多长时间
伏羲又名太昊,属于上古传说人物,天地人三皇之中的天皇。
大禹,鲧的儿子,也属于上古传说人物,但其子启是有推断年限夏朝的太祖。
那么他们之间的差距怎么算呢?有神话和真实人物推断两种方法。
真实推断,伏羲生存年龄大概在75-110年之间,根据伏羲志所推断,十四岁之前一直在华胥部落,而后周游天下一甲子,再推断八卦十年,取中间值85年。
伏羲后是神农,年龄据说200岁,估计也就是六十到75岁左右。而且伏羲游历中碰见了年幼的神农。
神农后是轩辕,也就是黄帝,大概有100岁,很能养生。神农5-60岁跟黄帝干了一架,输了,那时黄帝应该在25-35岁。
黄帝后是尧舜,之间大概有20年误差。统共算下来到禹出生之间有近280年到330年左右。也就是4600+300约5000年。真的是上下5000年啊。
神话的就狗屎了,我就这么跟你说吧,神话故事中人物生命值都是十倍的,伏羲活了700多年,神农是900,黄帝直接1000年,尧舜各600,这丫就都快5000了。
即便是真实推断也误差很大,除非能挖坟看碳十四的放射衰变。不过谁敢这么做就是天打雷劈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⑹ 伏羲/神农/轩辕/黄帝/颛顼/虞舜那个年龄大
伏羲,传说与女娲是兄妹,有说法叫庖牺氏,据说人类熟食是他教授给人们的。用火和熟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体质,有利于早期人类生命的延长,同时熟食在生理上对人体构造逐渐地影响了人类大脑的完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针灸的始祖是伏羲,有“伏羲制九针”的说法,当然,那个时候的针砭和后来的形制上不一样。黄帝姓轩辕,据说他发明了轮子,也很伟大,当然后世把诸多发明加诸其身。黄帝和炎帝差不多是同时代人,炎帝往往也被称为神农氏,教民耕种,尝百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颛顼则是黄帝的后人了。
⑺ 伏羲活了多少岁
根据历史传说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7)伏羲谈年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⑻ 伏羲和三皇五帝他们谁的年代早些,换句话说算到现在谁的年龄最大
伏羲就是三皇之一。。。比五帝当然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