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构抗震有哪些计算原则
1、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宜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同时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4、不同方向的抗侧力结构的共同构件(如框架结构角柱),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5、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高耸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2. 结构抗震计算有几种方法 各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1、底部剪力法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2、振型分解反应普法 适用范围:除底部剪力法以为的建筑
3、时程分析法 适用范围: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7度、8度ⅠⅡ类场地 高度大于100米的建筑;8度Ⅲ Ⅳ类场地高度大于80米;9度高度大于60米的建筑
3.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怎么计算的
看抗震规范吧,上面有明确的规定,有很多总结的地震计算参数,抗震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所在地区的抗震基本烈度来确定的。
4. 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等。
5. 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三种 底部剪力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
6.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2)、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3)、结构内力分析;
(4)、截面抗震设计。等等
7. 结构抗震计算中有三种方法,除了时程分析法,另两种是什么
1. 底部剪力法
高规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2. 反应谱方法
高规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时程分析
理论上时程分析是最准确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其分析的复杂性,且地震波的随机性,因此一般只是把它作为反应谱的验证方法而不是直接的设计方法使用。高规规定:
3 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
2)表3.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3)不满足本规程第4.4.2~4.4.5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3.3.5 按本规程第3.3.4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2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3~4倍,也不宜少于12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
4 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HiStruct提醒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选波的时候不仅与场地的情况有关,也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这样才能选出适合的地震波。
B,双向地震分析的时候主次向应该采用不同的地震波。
C,可适当调整地震波的峰值以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不能调整太大,那样可能导致地震波与抗震设防水平和场地不适合。
D, 所谓“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 20%。
8. 现行《抗震规范》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有哪三种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9. 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方法有什么
底部剪力法,阵型分解法,时程分析法。方法有三种具体还要根据抗震设计要求进行选择、结构的规则与否。剪力法计算量最小
10. 89抗震规范 6度抗震需要计算地震力吗
6度区重点设防类建筑需要作抗震验算的。 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