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肠内营养包括哪些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基本定义
定义
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TPN)。
区别
1、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鼻饲进入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来补充营养的。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注射,通过血液循环来补充营养的;
2、肠内营养较全面、均衡。肠外营养补充的营养素较单一;
3、肠内营养可长期、连续使用。肠外营养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内使用;
4、肠内营养长期使用可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各项生理功能。肠外营养长期使用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项生理机能的紊乱;
5、肠内营养的费用低。肠外营养的费用高;
6、肠内营养并发症少、相对安全。肠外营养并发症高。
注意事项
全胃肠外营养液注意事项
1、全胃肠外营养液的输入一般不宜过快,应保持恒定,并注意有无异性蛋白输入引起过敏反应。
2、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全胃肠外营养液的高渗葡萄糖、氨基酸与脂肪乳剂等混合装入营养大袋内经静脉滴入。也可用双滴管,将氨基酸溶液与高渗葡萄糖等同时滴入双滴管中,混合后再进入静脉。输液装置中,由进气管进入的空气,应经75%乙醇溶液过滤消毒。
3、输液完毕,可用3.84%枸橼酸溶液2-3ml注入中心静脉导管内,用无菌“堵针器”堵塞针栓,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次日输液时,去除“堵针器”,接上双滴管装置。可根据液体总量在24h内持续滴入。
4、全胃肠外营养输液导管,不宜作抽血、输血、输血浆、输血小板等用,并应防止回血,避免堵塞导管。
5、患者如发高热,应寻找病因,如怀疑为静脉导管引起,或找不到其他病因,均应拔除导管,并将末端剪去一段,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周围静脉补充适量液体。
6、输液过程中,每2-3d测定血电解质1次,必要时每天测定。如有条件,应测定每天氮平衡情况。最初几天应每6h测定尿糖,每天测血糖1次,以后每天测尿糖1次,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7、注意观察有无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症状,如血糖>11.2mmol/L(200mg/dl)或尿糖超过(+++),应增加胰岛素用量,并减慢滴速。
8、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疗法中,如病情需要,应每周输血或血浆1-2次。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和防治
1.技术性并发症:
气胸、血胸、水胸、臂丛神经损伤、出血、空气栓塞、导管扭曲或折断等。以空气栓塞最严重,可导致死亡。
预防:熟悉解剖、正确穿刺。
2.代谢性并发症:
(1)补充不足包括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等医学|教育网整理。预防: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性补充。
(2)糖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用量不当引起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和葡萄糖用量过多引起的肝损害(脂肪肝)。预防:注意胰岛素用量及速度。
(3)肠外营养本身的并发症如胆汁淤滞、胆泥及胆石形成、肝酶谱升高和肠屏障功能减退及继发性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和肠源性感染。预防:适当整理补充谷氨酰胺类肠粘膜保护剂和及早改用肠内营养。
3.感染性并发症:
导管性脓毒症;
(1)原因:插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插管后局部伤口处理欠妥和营养液在配置过程中受到污染所致。
(2)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3)预防:导管置入和营养液配置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加强导管的护理。
4.怀疑有此并发症后:
立即更换输液器和营养液,并分别抽血和取营养液作细菌培养。数小时后仍有发热,应拔去导管,改用经周围静脉输注和经胃肠道补给。(如果24小时后发热仍不退,应采取用抗生素)。
㈡ 谁能准确说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区别与适应症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区别
选择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胃肠管机能和对营养供给方式的耐受程度。通常是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状态及主管医生的判断而定。如果患者心肺功能不稳定,胃肠管吸收功能大部分丧失或营养代谢失衡而急需补偿时,应选择肠外营养;如果患者胃肠管有机能或有部分机能,则应选用安全有将近的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符合生理性的给养途径,既避免了中心静脉插管可能带来的风险,又可以帮助恢复肠管机能。其优点是简便安全、经济高效、符合生理机能、有多种不同的肠管营养剂。但是,对于患有胃肠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时间、安全可*的途径给予肠内营养并不十分容易,而且有潜在的加剧原发病的可能。某些临床症状如恶心、饱胀感、腹痛和体征如腹泻、肠鸣减低、腹胀气等,均限制肠内营养的应用。另外,如患者不能容忍鼻胃管置入,鼻胃管置管不顺利或食道、胃手术后原解剖位置变变不能置管的患者,也会限制肠内营养的应用。同时,肠内营养也会出现并发症,包括气管误吸、恶心、腹泻及肠管血供障碍等。所以当患者心功能处于边缘状态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转换补给的方式,以免延误营养治疗治疗。总之,肠内营养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原则是严格控制适应证,精确计算营养治疗的量和持续时间,合理选择营养治疗的途径。
肠外营养几乎对任何经口摄食不足、不合适或不可能的消化系统疾病都有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人类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的进步。这种疗法已经给了患有营养不良和胃肠管机能障碍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巨大的好处。
由于肠外营养能产生饱感综合征而使胃蠕动抑制,故主张在向肠内过渡前,先使之轻度的饥饿数日,静脉仅输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的液体,以便刺激胃肠活动,同时利用条件反射,借助菜肴的色、香、味以引起食欲,或与家人共餐以得到愉快等。通过管饲与经口摄食的适当配合,有助于从肠外过渡到肠内营养。从长期管饲过渡到经口摄食正常肠内营养,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长期进行肠外营养,可导致胃肠管机能衰退。所以,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必须逐渐进行,不能骤然停止。否则将会加重肠管的负担而不利于恢复。这种过渡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肠外营养与管饲结合;②单纯管饲;③管饲与经口摄食结合;④正常肠内营养。即应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以使肠管细胞得到适应。当能开始耐受肠内喂养时,先采用低浓度,缓速输注要素肠内营养制剂或非要素肠内营养制剂,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素摄入量(包括肠外与肠内),以后逐渐增加肠内量而降低肠外量,直至肠内营养能满足代谢需要时,才完全撤消肠外营养,进而将管饲与经口摄食结合,最后至正常肠内营养。
㈢ 肠外营养计算方法具体讲解
同学们在使用肠外营养前,需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1. 是否可以使用肠内营养?
是否存在肠内营养的禁忌:绝对禁忌包括完全肠梗阻、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相对禁忌包括短肠综合征、高流量胃肠瘘、妊娠剧吐等。
简单总结起来,禁忌证是肠道不能工作,或肠道需要休息时。
2. 什么时候要肠外营养?
营养不良及预计≥4天不能经口进食时,需要肠外营养。
3. 肠外营养的通路如何选择?
肠外营养通路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外周静脉通路用于短期和渗透压较低的肠外营养,由护士为患者置入外周套管针即可;中心静脉通路用于长期和渗透压较高的肠外营养,包括:
(1)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一般由高年资住院医或内科总值班完成。
(2) PICC或静脉输液港,分别由肠外肠内营养科和介入科完成,其中PICC放置完成后需完善胸片,明确管路位置是否合适。
比如卡文,短期输1~2周可勉强使用外周静脉,长期则需要中心静脉。
下面,简单介绍应用肠外营养的步骤。
Step 1:确定病人类型
判断病人营养需求有何特别,是否有重大应激事件,肝肾功有无异常,出入量要求以及心脏负荷等。
Step 2:
1) 计算热量需求
根据理想体重,轻、中度应激患者按20——25kcal/(kg·d)计算,这里的热量指总能量(表2-1)。但为了节约氮源,需要给予充足的非蛋白热卡,即脂肪乳和葡萄糖。
表2-1 不同情况下的热量需求和蛋白量计算
情况
热量需求kcal/(kg·d)
蛋白量g/(kg·d)
中度应激
25~30
1.0~1.5
重度应激
30~35
1.5~2.0
烧伤
35~40
2.0~2.5
2) 计算液量需求
总液量40~60 ml/(kg·d),除去治疗用液量,剩余的可分配给肠外营养。
Step 3:热量比例和配制
1g脂肪提供9 kcal能量,1 g葡萄糖提供4 kcal。一般脂肪热卡不超过总热卡的60%。
对于脂肪乳,北京协和医院一般可选中长链脂肪乳(力保肪宁)或结构脂肪乳(力文),二种制剂每瓶(250 ml)提供的能量都为450 kcal,可满足一般患者一天的用量。后者理论上释放更均匀,不良反应更小,不过笔者的体会是两者差别不大,患者使用后都较少出现发热,可根据临床情况、患者的需求及经济能力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一种完全长链脂肪乳制剂叫英脱利匹特,也可选用,但长期使用,肝损害风险稍高。
一般使用外周时葡萄糖浓度在10%左右。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按照胰岛素:葡萄糖=1U:(4~6 g)的比例在液体中加入胰岛素。胰岛素宜从小剂量加起,再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用量,并警惕低血糖。
Step4:计算营养成分
人体每公斤体重所需要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详细剂量请参考“协和八”微信号发表的《常用肠外营养数据小全》,此处仅注明临床上常见的配伍方式。
1) 氨基酸:
· 肝肾功能无特殊者常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乐凡命)。
· 肝功能异常者,除乐凡命,还可使用15AA或20AA复方氨基酸。
· 肾功能异常者不使用乐凡命,使用9AA复方氨基酸。
2) 电解质:主要关注钠、钾、钙、镁、磷。
· 钾:如果病人钾在正常范围且尿量正常,通常每天在总液量内加2~4支氯化钾注射液(1.5g:10 ml)。
· 钙:根据血白蛋白(Alb)水平校正
校正后[Ca]=[4.0-Alb(g/dl)]×0.2+实测[Ca](mmol/L)。
· 磷、镁:对于长期摄入不足的患者,可考虑在大液中加入硫酸镁注射液(1.0g:10ml)1支、甘油磷酸钠(2.16g:10ml)1支。
3) 维生素:1支水溶性维生素粉针(水乐维他)入液、1支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维他利匹特10ml)入脂肪乳或其肠外营养液中就可以大致满足身体需要。
4) 微量元素:1支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10ml)入液。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的同学还是不明白到底临床上如何为患者进行肠外营养补充,下面我们根据一个病例列出其肠外营养医嘱,供同学们参考。
【病例】
M/58,结肠癌广泛全身转移,近期反复下消化道出血,需禁食水。既往心肺功能正常, ALT 219 U/L,胆红素正常。肾功能正常。患者有PICC通路,体重45 kg。
【分析】
1) 患者符合营养不良+短时间内无法经口进食的适应证。
2) 以下为肠内肠外营养科老师给出的专业建议:
5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力文250 ml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 500 ml
15%氯化钾注射液2~2.5支(1.5 g/支)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支(1 g/支)
水乐维他1支
维他利匹特1支
格利福斯1支
安达美1支
以上配制成全合一肠外营养液。如需分开输液,不用50%葡萄糖。
3) 根据计算上述液体的能量组成来进行反推。
· 葡萄糖含量:50%×250 ml+5%×500 ml=150 g葡萄糖,提供150×4=600 kcal。
· 脂肪含量:250 ml力文提供450 kcal。
· 氨基酸含量:500 ml复方氨基酸20 AA,满足非蛋白热卡和氮量比值150:1。
目前临床也有更为方便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注射液(如卡文)可供选择。另外,不同患者对液体量、电解质等需求不同,肠外营养方案也有不同的配方,以上内容仅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思路,没有涉及复杂的临床情况
㈣ 肠内营养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以最符合生理的方式,为患者可提供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质元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素等。其优势有符合生理,更经济安全,保护肠道屏障功能,促进门静脉血液循环,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胆功能,利于肝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能够有效的缩短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减少腹泻、腹胀、便秘的肠道问题,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㈤ 食物的营养含量是怎么测算出来的
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都不一样,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其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设计了多种评价指标,但就某一种评价方法而言,因其只能以某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评定指标,所以都有一定局限性。综合说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即一方面要从“量”的角度考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则要从“质”的角度考察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以及机体对该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总的可概括为生物学法和化学分析法。
2.4.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食物蛋白质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蛋白质的含量是蛋白质发挥其营养价值的物质基础,食物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尽管不能决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但是没有一定的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
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通常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氮量,然后再换算成蛋白质含量。食物蛋白质的含氮量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组成以及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多少,可在15%~18%变动。食物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16%,故常以含氮量乘以系数6.25测得其粗蛋白含量。若要准确计算则可以用不同的系数求得。
2.4.2蛋白质的消化率
蛋白质的消化率(digestibility)是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消化率愈高,被机体利用的可能性就愈大。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用该蛋白质中被消化、吸收的氮量与其蛋白质含氮总量的比值表示。一般采用动物或人体实验测定,根据是否考虑内源粪代谢氮因素,可有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和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之分。
2.4.2.1表观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即不考虑内源粪代谢氮的蛋白质消化率。通常以动物或人体为实验对象,在实验期内,测定实验对象摄入的食物氮和从粪便中排出的粪氮,然后按下式计算:表观消化率(%)=食物氮-粪氮食物氮×1002.4.2.2真消化率真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100表观消化率模糊了两个要点: ① 粪氮主要由细菌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组成对了解不同氨基酸的消化率帮助不大;② 粪氮至少有3个来源: 未消化的膳食蛋白质、由小肠黏膜脱落的蛋白质和由血液扩散到肠腔中的尿素氮。
粪代谢氮是受试者在完全不吃含蛋白质食物时粪便中的含氮量。实验首先设置无氮膳食期,并收集无氮膳食期中的粪便,测定其氮含量即粪代谢氮;然后再设置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实验期,再分别测定摄入氮和粪氮。以粪氮减去无氮膳食期的粪代谢氮,才是摄入蛋白质中真正未消化吸收的部分,据此测定的才是该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显然,表观消化率要比真消化率(即消化率)低。
由于粪代谢氮测定十分繁琐,且难以准确测定,故在实际工作中常不考虑粪代谢氮。最近,who提出,当膳食中仅含少量纤维时不必测定粪代谢氮;当膳食中含有多量膳食纤维时,对成人可按每天12mg/kg的数值进行计算。
蛋白质的消化率受人体和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前者如全身状态、消化功能、精神情绪、饮食习惯和对该食物感官状态是否适应等;后者有蛋白质在食物中存在形式、结构、食物纤维素含量、烹调加工方式、共同进食的其他食物的影响等。
通常,动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比植物性的高。如鸡蛋和牛奶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97%和95%,而玉米和大米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85%和88%。这是因为植物蛋白质被纤维素包围不易被消化酶作用。经过加工烹调后,包裹植物蛋白质的纤维素可被去除、破坏或软化;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消化率。例如食用整粒大豆时,其蛋白质消化率仅约60%,若将其加工成豆腐,则可提高到90%。
2.4.3蛋白质的利用率
蛋白质的利用率是指食物蛋白质(氨基酸)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测定食物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和方法很多,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现扼要介绍如下。
2.4.3.1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bv)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简称生物价,是机体的氮储留量与氮吸收量之比。某种蛋白质的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的生物价=氮储留量氮吸收量=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尿氮-尿内源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100式中,尿内源氮是机体在无氮膳食条件下尿中所含有的氮。它们来自体内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尿氮和尿内源氮的检测原理和方法与粪氮和粪代谢氮一样。
蛋白质的生物价可受很多因素影响,同一食物蛋白质可因实验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故对不同蛋白质的生物价进行比较时应将实验条件统一。此外,在测定时多用初断乳的大鼠,饲料蛋白质的含量为100g/kg(10%)。将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固定在10%,目的是便于对不同蛋白质进行比较。因为饲料蛋白质含量低时,蛋白质的利用率较高。常见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见表27。表27常见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鸡蛋蛋白质94大米77小米57鸡蛋白83小麦67玉米60鸡蛋黄96生大豆57白菜76脱脂牛奶85熟大豆64红薯72鱼83扁豆72马铃薯67牛肉76蚕豆58花生59猪肉74白面粉52
生物价对指导蛋白质互补以及制定肝、肾病人的膳食很有意义。对肝、肾病人来讲,生物价高,表明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主要用来合成人体蛋白,极少有过多的氨基酸经肝、肾代谢而释放能量或由尿排出多余的氮,从而大大减少肝肾的负担,有利其恢复。
2.4.3.2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
蛋白质净利用率是机体的氮储留量与氮食入量之比,表示蛋白质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因为考虑了蛋白质在消化、利用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更为全面。npu=氮储留量氮食入量=生物价×消化率除上述用氮平衡法进行动物试验外,还可以分别用受试蛋白质(占热能的10%)和无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动物7~10天,记录其摄食的总氮量。试验结束时测定动物体内总氮量,以试验前动物尸体总氮量作为对照进行计算。npu=受试动物尸体增加氮量 无蛋白饲料组动物尸体减少氮量摄取食物氮量×1002.4.3.3蛋白质净比值(net protein ratio,npr)
这是将大鼠分成两组,分别饲以受试食物蛋白质和等热量的无蛋白质膳食7~10天,记录其增加体重和降低体重的克数,求出蛋白质净比值。npr=平均增加体重(g) 平均降低体重(g)摄入的食物蛋白质(g)2.4.3.4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幼小动物体重的增加与所摄食的蛋白质之比来表示将蛋白质用于生长的效率。出于所测蛋白质主要被用来提供生长之需要,所以该指标被广泛用作婴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per=实验期内动物体重增加量(g)实验期内蛋白质摄入量(g)此法通常用生后21~28天刚断乳的大鼠(体重50~60g),以含受试蛋白质10%的合成饲料喂养28天,计算动物每摄食1g蛋白质所增加体重的克数。此法简便实用,已被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必测指标,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
由于同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不同的实验室所测得的per值重复性不佳,故通常设酪蛋白对照组,并将酪蛋白对照组的per值换算为2.5,然后进行校正。被测蛋白质per=实验组蛋白质per/对照组蛋白质per×2.5几种常见食物蛋白质的per为: 全鸡蛋3.92,牛奶3.09,鱼4.55,牛肉2.30,大豆2.32,精制面粉0.60,大米2.16。
2.4.3.5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也可根据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评价。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构成模式越接近,其营养价值就越高。氨基酸评分则能评价其接近程度,是一种广为采用的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氨基酸评分也可称为蛋白质评分和化学评分。
氨基酸评分不仅适用于单一食物蛋白质的评价,还可用于混合食物蛋白质的评价。该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或参考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进行比较。
为了便于评定,最初将鸡蛋或人奶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作为参考标准,因为它们是已知营养价值最好的蛋白质,并称为参考蛋白质;1957年fao提出人的暂订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并以此代替鸡蛋蛋白质标准;1973年fao/who有关专家委员会再次对人体氨基酸需要量进行评价而制定新的计分模式,并且认为尽管尚无实验证据表明其是否优于乳与蛋等优质蛋白质的模式,但是一般认为比全蛋或乳蛋白质的模式更为合适,并被广泛采用;1981年fao/who/unu联合专家会议,根据新近资料分别对婴儿、学龄前儿童(2~5岁)、学龄儿童(10~12岁)和成人提出了新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与此同时再次修订了氨基酸计分模式如下: aas(%)=1g受试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的毫克数需要量模式中该氨基酸的毫克数×10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评分值即为该食物蛋白质的最终氨基酸评分。
显然,由于婴儿、儿童和成人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对于同一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亦不相同。婴儿和儿童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远比成人高。故对婴儿和儿童来说,受试蛋白质中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最低分(第一限制氨基酸),对成人而言,其蛋白质质量并不一定很低。
氨基酸评分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没有考虑。因此,1990年由fao/who蛋白质评价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这种方法可替代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对除孕妇和1岁以下婴儿以外的所有人群的食物蛋白质进行评价,并认为是简单、科学、合理的常规评价食物蛋白质质量的方法。表28是几种食物蛋白质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其计算公式为: pdcaas=aas×蛋白质真消化率表28几种食物蛋白质的pdcaas
食物蛋白pdcaas食物蛋白pdcaas酪蛋白1.00青斑豆0.63鸡蛋1.00燕麦粉0.57大豆分离蛋白0.99花生粉0.52牛肉0.92小扁豆0.52豌豆0.69全麦0.40菜豆0.68面筋0.25
从氨基酸评分可以说明鸡蛋、牛乳的蛋白质构成最接近人体蛋白质需要量模式,故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而植物性的食物往往缺少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采用pdcaas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评价可与酪蛋白和鸡卵蛋白媲美。从经济和营养价值方面考虑,使用大豆分离蛋白或大豆浓缩蛋白来替代或补充动物蛋白质,或者将其与其他植物蛋白质混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蛋白质的质量。表29几种食物蛋白质bv、npu和化学分的比较
食物蛋白bvnpu化学分per全鸡蛋98941003.9牛奶7771953.1大豆粉7065742.3小麦6765691.5玉米6055621.2大米7770772.2明胶0000
2.4.3.6微生物测定法
利用微生物可测定酸水解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可以测定可利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质量。早先有人用产酶链球菌测定可利用的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但遗憾的是此种微生物的生长不需要赖氨酸,所以不能用它测定赖氨酸或可利用赖氨酸的总量。
近来,人们常用梨形四膜虫来进行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梨形四膜虫是一种可吞食食物颗粒、具有鞭毛的原生动物,其生长不完全依赖可溶性营养素。此外,它和处在生长阶段的大鼠一样也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因而优于产酶链球菌。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受试蛋白质预先进行部分消化,随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测定梨形四膜虫在此水解液中的生长情况,从而评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据报告,对某些食物来说,四膜虫的生长与大鼠实验测得的per值高度相关。
四膜虫法较动物实验法快速、简便,费用也低。其主要的缺点是这种原生动物对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很敏感。
如前所述,蛋白质营养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生物学的方法也有化学分析的方法。这两类方法各有利弊: ① 生物学的方法往往通过考察受试蛋白质对试验动物(特别是幼小动物,甚至是微生物)生长的贡献来评价受试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由于该方法综合考察了受试蛋白质被实验动物消化、吸收、利用的情况,因此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方法的缺点是实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和人体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人体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② 化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与人体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进行比较来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该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直观,更易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指导。其缺点是无法考察食品加工以及混合膳食条件下食物中其他成分对受试蛋白质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这可能是化学评价和生物学评价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总之,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对食物蛋白质进行营养评价时,特别是对蛋白质作系统研究或者探索一个新蛋白质资源时,应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并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氨基酸模式,计算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分。
(2) 若测定结果表明此蛋白质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新资源时,可进一步测定其蛋白质(氨基酸)的利用率,用生物学试验评价蛋白质的质量。
(3) 注意食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这通常是通过测定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利用率来判断,因为它们在食品加工时最易破坏。而这也可能是生物学评价低于化学评价的原因。
(4) 最好对样品中的氮、氨基酸和包括微生物毒素在内的各种毒素进行适当的分析检验,以除去非蛋白质物质的作用。
(5) 最后,应十分慎重地对受试蛋白质进行满足人体需要量方面的检验。
2.4.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protein complementary action)
不同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关系不同,其营养价值不一,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用,使它们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互相补偿,从而接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例如豆腐和面筋蛋白质在单独进食时,其生物价(bv)分别为65和67,而当两者以42∶58的比例混合进食时,其bv可提高至77。这是因为面筋蛋白质中缺乏赖氨酸,蛋氨酸却较多,而大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多,可是蛋氨酸不足。两种蛋白质混合食用则互相补充,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这种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的方法实际上早已被人们在生活中采用,并且在后来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生物价见表210。表210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生物价
食物名称单独食用时bv混合食用所占比例(%)小麦6737-31大米77324046大豆6416208豌豆4815--玉米60-40-牛肉干76--15混合食用时bv747389
为充分发挥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调配膳食时,应遵循3个原则:
(1)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要好。
(2)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
(3) 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因为单个氨基酸在血液的停留时间约4h,然后到达组织器官,再合成组织器官的蛋白质。而合成组织器官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同时到达才能发挥互补作用。
㈥ 肠内和肠外营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您好
你好,肠内和肠外营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如下:
一、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区别:
1、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鼻饲进入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来补充营养的。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注射,通过血液循环来补充营养的。
2、肠内营养较全面、均衡。肠外营养补充的营养素较单一。
3、肠内营养可长期、连续使用。肠外营养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内使用。4、肠内营养长期使用可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各项生理功能。肠外营养长期使用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项生理机能的紊乱。
5、肠内营养的费用低。肠外营养的费用高。
6、肠内营养并发症少、相对安全。肠外营养并发症高。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安全均衡符合生理需要各种营养素和微量元素,改善患者整体营养状况。
2、直接营养胃肠道,有效维护消化系统正常生理功能。
3、保护胃肠粘膜屏障作用,预防细菌移位。
4、促进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激素的反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5、减低高分解代谢,改善氮平衡。
6、更经济的医疗花费,缩短住院天数,减低治疗费用。
希望对你有用。
㈦ 肠内营养每天量为多少
肠内营养:
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
根据组成不同分为大分子
聚合物(整蛋白)型和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根据给予
途径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肠外营养:
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
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
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
以抑制分解代谢,
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
白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
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
TPN
)
。
卒中患者入院时约
5%
患者存在营养不良,
14%
的患者存在营养
不良风险。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高龄,机体高分解状
态,
脑干、
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神经内分泌和胃肠动力学异常等均是
卒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的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者的并发症发生
率
(肺炎及肺部感染、
褥疮、
胃肠道出血、
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
显着高于营养正常者。营养状态与卒中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相关。
急
性
卒
中后
吞
咽
障
碍
的
发
生
率
达
37
%~
78
%。尽
管部分患者吞咽困难可在卒中后
1
个月内恢复,
但是卒中早期的吞咽
障碍将明显增加患者误吸及肺炎的风险,
减少经口进食的量,
导致脱
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良预后。卒
中后吞咽障碍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共识
1
吞咽困难及营养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
1b
级证
据)
,显着增加卒中患者不良预后风险(
A
类推荐,
1a
级证据)
。
床旁评估应该包括:
①吞咽困难的相关主诉;
②吞咽器官的感觉、
运动、反射、结构的体格检查;③试验性吞咽:令患者吞咽不同量及
黏度的食物,通常包括水、稠糊状、固体这三种黏度的食物,观察吞
咽过程。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不仅能改善个体的进食状况,
也能改善营
养,预防并发症例如肺炎。
治疗方法包括食物质量与性状的改进、
改变体位与姿势的代偿性
方法以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等。
食物改进是指改变食物或液体的结构或者黏度,
是吞咽障碍的基
础治疗。
食物改进最常见的是将固体食物改成泥状或糊状,
固体食物
经过机械处理使其柔软,质地更趋于一致,不容易松散,从而降低吞
咽难度。
卒中后大部分吞咽障碍患者最容易误吸的是稀液体,
将稀液
内加入增稠剂以增加黏度,可减少误吸,增加营养内容的摄入量。
代偿性方法是指头或身体姿势的调整。包括转头、低头、
交互吞
咽等方法,
虽然不能改善吞咽功能,
但可减少误吸和增加食物摄入量。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是以改善吞咽生理为目标的锻炼方法,
每种
方法都可针对某个吞咽器官功能异常而改善其功能,
降低并发症。
例
如舌骨上肌群的力量训练对增加环咽肌打开程度、
喉前伸幅度及减少
误吸有明显效果。
共识
3
经全面评估确认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应给予促进吞咽功
能恢复的治疗(
A
类推荐,
1b
级证据)
。针灸、吞咽康复、饮食改进、
姿势改变等可改善吞咽功能(
A
类推荐,
1b
级证据)
。
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诊断卒中后营养不良的金标准,
也没有特
异性的应用于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工具。
目前有多项针对卒中人
群的营养不良与预后及并发症相关关系的研究,
其使用人体测量学及
生化学指标来综合评定营养状态。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体重指数
(
body mass index
,
BMI
)
、三头肌皮褶厚度(
triceps skin fold
,
TSF
)
和上臂肌围(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
AMC
)
。
BMI
是反映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且最为简单、实用,但不适用于水肿患
者。
BMI
=体重(
kg
)/身高(
m2
)
,
BMI
<
18.5
提示存在慢性蛋白
-
能量营养不良。对于卧床的卒中患者来说,测定
BMI
则比较困难,
可通过
TSF
和
AMC
的测定推算机体脂肪及肌肉总量。
AMC
可用于
评价肌蛋白储存和消耗状况。生化的实验室指标可以包括血清白蛋
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
淋巴细胞计数等。如果这些指标低于参考
人群的正常参考范围,通常认为存在营养不良。
共识
4
卒中患者在入院后可利用营养筛查工具进行营养筛查,
必要时每周进行重复筛查,监测是否具有营养风险(
B
类推荐,
2b
级证据)
。
共识
5
营养筛查结果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进一步请营养师
给予全面营养评估,以便提出营养干预措施。营养评定的方法可参
考饮食病史、人体测量学及生化指标等(
B
类推荐,
2b
级证据)
。
㈧ “肠内营养”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肠内营养的意思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