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怎么判断
1.根据公式定义a=F/m 2.根据运动学规律 S(位移)=1/2at^2+vt 2aS=末速度的平方-初速度的平方 V末速度=V初速度+at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要想比较精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应该采用什么器材什么方法
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和刻度尺。
3.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步骤,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传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了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在重复实验三次.
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标明记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相邻记数点间的距离,并把结果填入表中.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最后求其平均值.还可用图像发求加速度: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做出v-t图像,求出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注意事项:
1、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的大一,以能在纸带上长约为50㎝的范围内清楚的取7~8个计数点为宜.
2、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打完点后及时断开电源.
3、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的点清楚.
4、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每5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不少于6个.
5、不要分段测量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即统一测量各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出毫米的下一位.
4. 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
光电门可以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分别测出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速度V1、V2,再测出V1V2的时间差t,所以a=(V2-V1)/t
2、
先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上面的各点标上A、B、C......,再测出AB间的距离d(AB),BC间的距离d(BC)
再根据公式△s=aT²
所以a=△s/T²=d(BC)-d(AB)/T²(T为打点计时器两点间所用的时间)
5. 测量某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
n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时间内的位移为,则物体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1)
当时,平均速度趋近于一个极限,即物体在该点的瞬时速度。我们用来表示瞬时速度,
(2)
实验上直接用上式测量某点的瞬时速度是很困难的,一般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用极短的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n 匀速直线运动
若滑块受一恒力,它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采用在导轨一端加一滑轮,通过滑轮旋一重物在滑块上,也可以把气垫导轨一端垫高成一斜面来实现。采用前者可改变外力,不但可测得加速度,还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采用后者,因在测量过程中受外界干扰较小,测量误差较小,在测量加速度的基础上,还可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匀变速运动方程如下:
(3)
(4)
(5)
在斜面上物体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若测得不同位置处的速度为相应的时间为 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如果图线是一条直线,证明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的斜率为加速度,截距为。同样把对应处的测出,作图和图,若图线是直线,则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分别为和,截距分别为和。
n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如图4.1.1-1所时,h为垫块的高度,L为斜面长,滑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6)
(7)
n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设运动物体的总质量为,作用力为,假设其他耗散力如摩擦力、空气阻力、气垫粘滞力可忽略不计,这时牛顿第二定律可表示为
(8)
若保持不变,改变,应为一常量,即增大,同时增大;减小,同时减小。若保持不变,改变,则应为一常量,即增加,即减小。因此,只要在实验中满足上述条件,即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6. 怎样测水平运动物体加速度
让物体从初速度0开始运动,同时开始计时,什么表都可以,然后在一定时间t后记下物体的位置。用尺子量出运动的距离,然后根据公式Vt^2=2as和Vt=at,计算,得a=2s/t.从而得出加速度。
7. 测加速度的方法
首先纠正一下测加速度的方法有邻差法,平均值法,图象法。。逐差法是一种数据计算方法,本身不是实验方法。
严格来说,物理试验应该采用图象法,而后拟合,数学方法求解最为准确。但在高中由于数学能力的限制。。所以反倒是邻差法(△s=at^2)最为准确(仅限于高中课本的实验,因为那个实验实际上物体已经做的是匀变速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