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目前化学工业水平
在中国化工学会第38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特邀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形势与任务”、“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保形势与任务”、“京都议定书与二氧化碳绿色化”、“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从产业角度看化学工程学科进展”等专题报告,从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 橡胶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8~20日在湖南株洲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参会代表160人,交流论文84篇。会议主题为汽车发展与橡胶制品的创新,内容包括:橡胶制品用特色弹性体进展,释放负离子汽车内饰橡胶件开发,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控,汽车用传动带、油封、密封条、胶管、液阻橡胶悬置的研发及进展,轨道交通减震材料、橡胶油箱弹簧、空气弹簧、橡胶隔振器的应用,特种橡胶新材料的分析方法,软质PVC阻燃、抑烟的研究进展,公路桥梁支座的失效条件和损伤机理研究,新型橡胶阻尼材料的研制,粘弹阻尼材料在振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PU塑胶跑道的研发,吸水膨胀弹性体的研发、粘合增进剂在织物芯输送带中的应用等。
会议就目前热门的两个行业——汽车和轨道交通所用的橡胶制品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了切实为中小制品企业服务,会议专设互动专场,由学会的知名专家现场回答企业提出的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为做到有的放矢,会前请代表在会议回执中预先提出问题,由专家事先准备。目前该会已成为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权威的技术研讨会,成为一个品牌会议。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硫酸学组与全国硫酸工业信息站于2007年9月18—22日在广西桂林组织召开了第27届全国硫酸工业技术交流会。来自147家硫酸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及74家设备、材料厂家的403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6篇,包括了我国硫酸行业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充分论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硫酸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内容包括:2007年我国硫酸产销现状及预测,硫酸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硫酸生产过程废热回收利用与CDM项目,大型硫磺和冶炼烟气制酸装置介绍,废酸、废水及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以及有关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如大型火电厂“钠”法脱硫制硫酸、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文氏管式稀释器、电磁式漏酸检测仪等。
会上还与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等国的有关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同时还组织了“矩形管束换热器、超重力高效传质新技术研讨会”,发布了新技术开发、应用信息及新设备研制情况。会议期间还专门安排了硫铁矿、冶炼烟气和硫磺制酸的专家咨询活动。硫磺制酸企业的代表对硫磺制酸水分指标的影响和控制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熔硫槽、液流储槽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专家的意见对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起了指导作用。硫铁矿制酸企业对解决硫铁矿渣利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意识到硫铁矿渣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搞好循环经济所必须的措施。
● 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无机盐学组于10月21-24日在上海市召开了无机盐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与可持续能源发展。与会代表300余名,交流论文138篇。
我国无机盐行业长期以来主要以粗放式发展为主。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企业行业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与环境治理能力尤显不足。会议邀请数位国内权威专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行业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的新成果,如钾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硫化碱行业回转窑煤粉燃烧系统和蒸发工艺技术改进、轻油裂解法氰化钠和合成氨生产装置的结合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07中国无机化工品展览会》,有效地将无机化工生产企业与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联系起来,为供需双方搭建了优良的互动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2007年10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生物质能与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议紧紧围绕国家石油资源、石油能源紧缺的现状,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热点问题作为会议主题。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代表百余人参会。会上13位专家就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技术进展作了报告, 15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介绍了近年来在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方面的研发成果。针对参会代表急切想了解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的方向,请国家科技部高新司主管生物质能源的谭可荣处长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今后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方向,请国家能源领域863专家组成员任湘坤教授介绍了国家863十一五支持的重点。与会科技人员普遍反映,这样的报告对今后安排科研选题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还听取了十几位专家就有关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裂解等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使与会人员了解了目前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国内外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差距,一致认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将近50%,严重影响能源安全。为了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同时,通过研讨明确了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基化学品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对推动生物化工学科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会议针对不少企业为寻找好项目,使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安排了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在会上介绍了50余项科研成果,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成果转化,促进了生物化工的技术进步。
● 随着饮用水净化指标的提升和废水资源化处理的要求,混凝药剂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出,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水处理药剂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高效无机混凝剂的开发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提供交流平台,进而达到提升水质净化处理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18~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交流论文42篇。会议研讨了混(絮)凝剂在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等,并举办了复合型无机混凝剂技术讲座,收到较好效果。
● 2007年8月22日~25日煤化工专业委员会与煤化工信息中心在昆明联合召开了2007年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市场、产业化信息交流会暨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人数235人,交流论文80篇,其中15篇为大会报告。这是一次煤化工盛会,国内煤化工资深专家、设计大师、拥有煤化工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各地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就煤化工发展的形势和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提供了从多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2.主要国际、双边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典型事例)
● 由中国化工学会和德国化工技术和生物工程协会共同主办的阿赫玛亚洲展2007(第七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于2007年5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5个厂商参加了展出,净展出总面积8,800平方米。中国参展商成为了本届展会的最大展团,共有237家公司参加了展出,其中超过一半的展商是外国在华合资或独资企业。本届展会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包括白色生物技术、合成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会议交流论文共90余篇,其中国外论文77篇。我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的重点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为本届展会的展览手册撰写序言,高度评价了阿赫玛亚洲展:阿赫玛亚洲展自198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高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已使阿赫玛亚洲展成为我国同类型展会中历史最长、国外参展商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效果最佳的国际展览暨会议,也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术水平最高的化工技术、生物工程和设备展览暨会议之一,在海内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被业界广泛认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工业已成为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一进程中,阿赫玛亚洲展将为世界各国的有关企业家、商家、专家和学者搭建起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本届展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设宴招待了阿赫玛亚洲展暨会议的国际参展商和专家、学者代表。
● 由我会和日本化学工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9~2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以促进化工技术进步、推动化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主要议题包括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关的化学工程问题、化工新工艺进展与新材料的开发。在全球经济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区域国际合作更加重要。本次会议增进了中日两国在化工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共同发展,为中日双方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会议共征集论文215篇,其中中方150篇,日方65篇。
● 为筹备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做了许多工作。一是会议的报批,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关系,增加了难度。几经周折及争取,终于在8月1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准(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吴仪副总理分别在7月31日和8月1日圈阅同意),会议时间和地点确定为2008年8月4~6日在大连举行,会期三天。会议规模总人数900人,其中外宾400人。二是会议网站于8月初建成并对外公布,网站内容正在逐步补充和完善。网上注册于12月1开始进行。该网址已与亚太化工联盟网站链接。三是为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的新趋势,重新确定了会议的分组题目,分为6大类专题,31个小题。6大类专题是:清洁能源、环保和绿色加工、材料科学和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前沿、化学工程师教育。四是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整合并充实了组织机构,补充了各委员会成员,增加了国际咨询委员会。五是根据亚太化工联盟理事会的建议,增加学生竞赛项目。六是大会附设的化工展览委托北京林达展览展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公司按协议要求已全面开展招展活动。七是常务理事会确定了“三上目标”,即上规模,参会人数不少于1000人;上水平,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上效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各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采取组织措施积极参与。八是为进一步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学会总部组团参加了11月初日本东京国际化工展,12月初组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APCChE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九是为积极贯彻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的相关指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国际会议长期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常务理事会作出决定,本届会议的大会报告采用双语形式进行,具体措施为采用3屏幕方式,正面屏幕用英文字幕,两侧用中文字幕。
● 为了促进我国丙烯酸(酯)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发展,解决产需予盾和市场无序竞争的关键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于2007年6月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经过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为: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发展迅速,属朝阳行业,全世界丙烯酸产能上升很快,丙烯酸产能已超过需求。因此,会议提出了以下建议: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行业产能扩充要有秩序,防止过热;台湾和大陆应紧密合作,促进丙烯酸及丙烯酸酯下游应用的发展;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达到消化过剩的产能和共荣的目的;采取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措施,降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建议大陆将原材料丙烯的进口关税从2%降至零关税,和进口乙烯的零关税等同。
根据“海峡两岸丙烯酸和丙烯酸酯发展研讨会”的建议,2007年7月21日,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全国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在宜兴组织国内十个丙烯酸及两烯酸酯生产厂召开了“2007年全国丙烯酸行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针对大陆与台湾和全世界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现状、发展趋势、行业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产需不平衡的市场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制定了防止大陆内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生产企业自相无序竞争的自律措施和办法;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目前市场状况,产能已经超过需求,建议停建或缓建丙烯酸装置;由行业联合会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将进口丙烯关税降到0%;鉴于目前仍然存在进口,各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厂家应着手致力于出口业务的开拓;各厂家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各厂家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加大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生产适宜的下游产品,进行出口,以长期应对市场过剩的问题;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丙烯酸《酯》行业联合会着手协调油田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水处理剂、髙吸水树脂等下游领域的开发力度,从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下游找到突破口。
2007年7月31日,我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向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财政部关税司、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递交了将我国丙烯进口的关税从2%降至0%的建议报告。根据此报告,国务院税责委员会办公室已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目前,正在落实过程中。
三、学术期刊
由我会与化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3个会刊,即《化工学报》(月刊)、《化工进展》(月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双月刊)始终坚持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的办刊宗旨,把提高刊物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放在首位。2007年,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三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出成绩,一是内容创新,信息量增大,时效性增强,作者和读者面拓宽,努力与国际化工学科的发展保持同步;二是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同步提高;三是办刊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稿件从投稿到审稿的全程网上处理,缩短了出版各个环节的周期;四是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刊”继续被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在国内化工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如《化工学报》,2007年继续保持被EI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结果,2007年与2006年相比,总被引频次由1188提高到1591,影响因子由0.655提高到0.6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比例达70%以上。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刊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2007年《化工学报》和《化工进展》继续获选进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和C类资助项目。
此外,我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染料染色》、《无机盐工业》、《粉末涂料与涂装》、《化工机械》、《化肥与科技进展》、《水处理信息导报》、《生物加工过程》等期刊也各具特色,在学术交流、提供行业技术信息、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会刊《精细化工》, 2007年共出版12期,发行量108,000册,发表论文308篇,刊登广告696版。《精细化工》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化工和轻工唯一的双重核心期刊,在化工期刊评出的41种期刊中名列第15位。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等期刊收录。2007年又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C类资助。
在图书出版方面,由IT应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今年完成了最后两本专着——《化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编写工作,年底可以出版发行。“化学工业信息化丛书”是信息化最热门的专题着作,它的出版发行无疑对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信息化、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本丛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思危副委员长任编委会荣誉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曹湘洪院士任主编。
四、科普和教育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委会积极落实人事部“653知识更新工程”的要求,于2007年5月14日~22日在上海为中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举办“过程控制”高级研修班。学员32人,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研修班介绍了当前过程控制的热点与最新的发展动态,内容包括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先进控制技术、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OPC接口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研修班还聘请了西门子公司,爱默生公司,P+F公司等世界着名的自动化装备公司介绍其最先进的装备。研修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当今自动化程度一流的企业——赛科公司。研修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员及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领导表示,通过研修,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有些技术可以借鉴到本企业。本次研修对企业的促进很大,研修的形式将继续保持下去。
● 石油化工专委会为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和北京金隅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举办清洁生产培训班,来自企业近310名管理、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收到较好效果,培训班后颁发了由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授予的培训证书,受到企业欢迎。
五、技术咨询与服务
● 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组织科技奖励是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于去年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评估中心。一年来,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利用该中心先后办理了“1万吨/年热分解废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技术”、“预硫化翻新轮胎技术与工艺装备研制”、“轮胎嫁接再生新技术”、“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大型活络模设备及工艺”、“AES树脂的工业化技术”等6项技术鉴定,大大提升了这些项目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 精细化工专委会组织专家,在对本行业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2020年中国精细化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长远规划),并选定了23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组织“产学研官金”组合的科技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组织会员单位和有关专家对原子经济反应合成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的原始创新技术进行了攻关,以为“三农”服务,为防沙固沙和灭火做贡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7年6月,在天津三农金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吨/年生产装置,获得一次放大成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高效抗旱、节水保水剂,其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都达到了100%,无三废,实现了“零”排放,从源头上把住了关,既节能,又安全,其产品还可控降解,为原子经济反应和绿色高新精细化工进行了示范,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2007年12月29日将在天津市进行技术鉴定。
● 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和专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化工新材料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他们从会员中组织一批科技层次高、信息面广、熟悉行业情况的行业专家参与了国家有关科技计划,如“小中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等国家计划和奖励项目的评审工作。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项目挑选出来推荐给国家,确保国家有限的科技经费用到优秀项目上。
继去年向国家开发行推荐了六个可供产业化的化工新材料项目以后,他们今年又推荐了 “2万吨的ACS树脂的产业化”、 “3万吨聚丙烯酰胺新品种” 二个化工新材料项目,供开发行列项选用。 对去年推荐的、国家开发行已下文由地方开发行负责进行评估的四个项目,还进行了跟踪和了解。目前“10万吨稀土功能塑料助剂”和”2万吨高模低收缩涤纶骨架材料”两个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为企业多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是提升学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江苏宜兴康泰农化有限公司拟上PC项目,将一块空置的厂房盘下来,委托化工新材料专委会做可行性报告。他们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组织业内人士给康泰公司提供了一份“万吨PC可行报告”,完成了对康泰农化公司的咨询工作。
江阴市润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在电子用的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的技术创新、系列产品开发和工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SEMI-C8的标准,单位金属质量含量≤1PPB,颗粒指标≥0.5um,控制≤10个/mg的水平,由于宣传不够,在材料界还不能广为人知。企业拟请有关部门组织鉴定。但对鉴定程序、鉴定资料如何编写都不清楚。为此,化工新材料专委会派员深入现场,多次和企业交换意见,帮助企业列出编写提纲,提出重点,直到最近完成了全套鉴定资料的编写工作。
● 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了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生物质能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了广西“木薯生物质能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浙江“十一五”项目“原料药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的论证。这些工作受到科技部和地方科委、企业的好评。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生物技术在资源与能源领域应用动向研究》软课题项目,负责编制了其中部分内容。同时也为有关企业的发展、上项目提出了许多咨询意见。
● 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广泛联系煤化工企业,充分利用挂靠单位的专家和技术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无偿和有偿咨询活动,2007年由挂靠单位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有关煤化工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14份,合同额231.7万元人民币。
此外,我会积极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2月成立的工程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我会选派两名常务理事和一名副秘书长参加。关于化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和化工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我会将继续把它作为争取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重要活动加以推动,并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试点,争取做出成效来。
一年来,学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中国科协和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学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学会的改革与发展能力
‘贰’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啊,急
参考文献
[1]金兆丰,徐竟成.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160-209
[2]吕炳南,陈志强.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11-23
[3]李玉纯.测量与自动化技术[M]. 北京:测绘出版社,2005.8:25-49
[4] 贺毅,赵望达,刘勇求. 软测量技术及其人工神经元网络建模方法探讨[J]. 自动化博览 , 2005,(S2):84-87
[5] 卿晓霞,余建平. 软测量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 , 2005,(03):17-20
[6] 王正祥,刘载文,薛福霞. 污水处理过程的软测量技术[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03):33-36
[7] 王莉,冯丽辉,张军,王合山. 基于神经网络软测量的虚拟仪器设计及实现[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 2005,(01):37-40
[8] 孙涛,曹广益. 软测量建模方法分析[J]. 机床与液压 , 2005,(02):71-72
[9] 孙立平.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15-88
[10] 宋贤民,衷卫声. 基于RS-SVM的TN软测量建模研究[J]. 制造业自动化 , 2007,(01):93-95
[11] 陆宁.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技术在丙烯精镏塔的应用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6,(08):75-80
[12]胡守仁. 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与应用[M]. 安徽: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167-196
[13] 军勇,费树民,张缇.软测量技术和约束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4,(02):29-31
[14] 张勇,邵诚. 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凝土断裂参数灰色软测量[J]. 测试技术学报,2005,(02):38-52
[15] 陈丹,王邵波.基于BP神经网络在污水处理中的测量[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5,(06):35-36
‘叁’ 污水处理方法
更多论文请参见http://www.cnlunwen.net 发邮件索取
1 污水处理厂多环麝香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去除途径的初步研究
2 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软测量算法与虚拟仪器的集成应用研究
3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4 基于ASM1模型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与效果的研究
5 基于现场总线的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6 DCS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7 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污水处理行业的应用研究
8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9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地下回灌的试验研究
10 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11 中低温度下厌氧处理城市污水及污泥颗粒化的研究
12 基于超微孔曝气多功能氧化沟的污水处理系统
13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智能建模及仿真研究
14 张家口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15 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16 自旋传质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水质预测研究 高
18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19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研究
20 基于模糊PID控制策略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英文题名】 Study on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Small Township by a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论文级别】 硕士
【中文关键词】 人工快速渗滤; 小城镇; 污水; 去除率; 农业利用;
【英文关键词】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township; wastewater; removing rate; agricultural reuse;
【中文摘要】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和污水特性进行了调研和监测,针对小城镇污水特点和常规处理系统投资高等问题,根据污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发展趋势,首次开展小城镇污水的人工快速渗滤处理及利用的试验研究,试验考虑了影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填料比(土砂比1:1、2:1和3:1)、填料厚度(80cm和100cm)、湿干比(1:1、1:2、1:3和 1:5)及运行周期的长度(进水时间小于1天、等于1天和3天)等,进行了共十种工况的试验,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同时还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出水进行了蔬菜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其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73.19%±1.78%和94.30%±2.31%;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总凯氏氮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在湿干比1:1和1:2时为50%左右,在湿干比1:3和1:5是低于20%,这种处理趋势符合正在制定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国家标准》。 2.经检验,土砂比2:1和3:1的柱子都比较适合于处理CO...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引言 10-11
第一章 绪论 11-19
1.1 快速渗滤法的概述 11-12
1.2 快速渗滤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6
1.3 污水农业利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6-17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9
第二章 小城镇污水水质测定与分析 19-25
2.1 试验目的 19
2.2 试验材料 19
2.3 试验方法 19-23
2.4 小结 23-25
第三章 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小城镇污水试验研究 25-55
3.1 填料厚度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25-32
3.2 湿干比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32-41
3.3 周期长度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41-52
3.4 试验结果讨论 52-55
第四章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出水用作蔬菜灌溉水的初步试验研究 55-65
4.1 试验目的 55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5-56
4.3 试验结果讨论 56-64
4.4 小结 64-65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设想 65-67
5.1 结论 65
5.2 存在的问题 65-66
5.3 进一步的工作设想 66-67
参考文献 67-73
致谢 73-75
作者简历 75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英文题名】 Study on the Fly Ash in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 Water
【论文级别】 硕士
【中文关键词】 粉煤灰; 生活污水; 吸附;
【英文关键词】 fly ash; municipal waste water; absorption;
【中文摘要】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 衍射仪分析等方法对粉煤灰矿物组成及理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陡河发电厂粉煤灰粒度较细,而且粉煤灰中含有大量氧化硅、氧化铝,能提供大量Si、Al 等活性点,有利于化学吸附的顺利进行。说明,粉煤灰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水处理剂。为了进一步了解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及对生活污水中COD 的去除效果,分别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对粉煤灰的粒度、投加量、温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时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 2.5h,化学耗氧物质在粉煤灰上的吸附等温式为:q=0.435c~(0.576)。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速度为4ml/min,粉煤灰粒度为 0.048mm-0.056mm,粉煤灰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1:1.25,此时COD 的去除率为97%左右。按照有关国标规定,处理后的出水可作为绿化、洗车、冲厕等用水再次加以利用。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粉煤灰,还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并能达到资源综合利用、以废治废的目的。既具有环境意义,又具有经济效益。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nalysi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of fly ash.The experiments of thisstudy consist of static ab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dynamic ab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timeof saturation absorption of fly ash is 2.5h. And the absorption isothermal formula, which ofthe fly ash treating municipal waste water, is q=0.435c0.576. In the process of static absorption, the COD removal rate is markedly influenced by theconcentration of waste water and the grain size of fly ash. And the quantity of fly ash al...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摘要 4-5
Abstract 5-12
引言 12-13
1 文献综述 13-23
1.1 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15
1.1.1 国外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
1.1.2 国内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15
1.2 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处理现状 15-18
1.2.1 生活污水的特性 15-16
1.2.2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6-18
1.3 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8-23
1.3.1 处理生活污水 18-19
1.3.2 处理印染、染料废水 19-20
1.3.3 处理焦化污水 20
1.3.4 处理含重金属污水 20-21
1.3.5 处理含氟、含磷污水 21
1.3.6 处理造纸污水 21-23
2 粉煤灰的理化特性 23-31
2.1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23-25
2.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25-27
2.3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27-31
3 实验方案 31-37
3.1 实验内容 31-32
3.1.1 粉煤灰吸附特性研究 31
3.1.2 吸附实验 31-32
3.2 主要实验设备及测定方法 32-37
3.2.1 实验设备及药品 32
3.2.2 实验中需要测定的指标及测定方法 32-37
4 粉煤灰吸附实验 37-65
4.1 粉煤灰吸附特性研究 37-45
4.1.1 测定粉煤灰吸附平衡时间 37-38
4.1.2 测定粉煤灰吸附等温式 38-43
4.1.3 粉煤灰与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较 43-45
4.2 静态单因素吸附实验 45-51
4.2.1 粉煤灰粒度对吸附的影响 45-46
4.2.2 粉煤灰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6-47
4.2.3 生活污水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7-48
4.2.4 pH 值对粉煤灰吸附性能的影响 48-50
4.2.5 温度对粉煤灰吸附的影响 50-51
4.3 静态正交吸附实验 51-54
4.3.1 因素水平表 51-52
4.3.2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2
4.3.3 计算极差确定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52
4.3.4 画极差趋势图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2-53
4.3.5 计算方差确定影响因素的显着性 53-54
4.4 动态单因素吸附实验 54-58
4.4.1 粉煤灰柱高对吸附的影响 54-55
4.4.2 粉煤灰粒度对吸附的影响 55-56
4.4.3 粉煤灰与生活污水的体积比对吸附的影响 56-57
4.4.4 生活污水进水速度对吸附的影响 57-58
4.5 动态正交吸附实验 58-62
4.5.1 因素水平表 58-59
4.5.2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9-60
4.5.3 计算极差确定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60
4.5.4 画极差趋势图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60
4.5.5 计算方差确定影响因素的显着性 60-61
4.5.6 验证实验 61-62
4.6 粉煤灰处理污水的机理分析 62-65
4.6.1 吸附机理 63-64
4.6.2 絮凝机理 64
4.6.3 沉淀机理 64
4.6.4 过滤机理 64-65
结论 65-66
参考文献 66-68
致谢 68-69
导师简介 69-70
作者简介 70-71
学位论文数据集 71
‘肆’ 自动化与仪表工程师手册的目录
第1篇基础知识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2
1.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组成2
1.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2
1.1.2 传递函数与方框图4
1.1.3 频率特性与单位阶跃7
1.1.4 影响自动控制系统的因素13
1.2 自动控制的分类13
1.3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指标16
1.3.1 自动控制系统的状态16
1.3.2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17
1.3.3 控制过程的性能指标18
1.4 自动控制系统各环节特性分析20
1.4.1 典型被控对象特性21
1.4.2 广义对象各环节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22
1.5 常用PID控制算法特性24
1.5.1 比例控制算法24
1.5.2 比例积分控制算法25
1.5.3 比例微分控制算法27
1.5.4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PID28
1.6 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30
1.7 单回路控制系统投用33
第2章 流程工业常用工艺知识36
2.1 流程工业物流、能源流平衡关系计算方法36
2.1.1 物料衡算算式362.1.2 物料衡算方法37
2.1.3 物料衡算步骤38
2.1.4 物料衡算种类38
2.1.5 能量衡算基本方法与步骤41
2.2 流程工业中的传热原理及示例43
2.2.1 热传导43
2.2.2 对流传热44
2.2.3 辐射传热45
2.2.4 蒸发45
2.3 流程工业分离原理、方法及示例47
2.3.1 气固分离48
2.3.2 液固分离49
2.3.3 吸收49
2.3.4 萃取52
2.3.5 精馏55
2.4 流程工业化学反应原理及示例61
2.4.1 化学反应过程分类61
2.4.2 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技术指标61
2.4.3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64
第3章 流程工业常用设备66
3.1 流体输送设备及特性66
3.1.1 流体输送设备分类66
3.1.2 流体输送设备主要性能参数68
3.1.3 离心泵70
3.1.4 往复泵73
3.1.5 旋涡泵74
3.1.6 轴流泵75
3.1.7 流程工业常用泵比较76
3.1.8 离心式通风机77
3.1.9 罗茨鼓风机77
3.1.1 0往复式压缩机78
3.1.1 1离心式压缩机79
3.1.1 2真空泵81
3.2 换热设备及特性82
3.2.1 换热器分类82
3.2.2 换热器主要参数83
3.2.3 蒸发器85
3.3 分离设备及特性87
3.3.1 概述87
3.3.2 板式塔87
3.3.3 填料塔92
3.3.4 萃取设备95
3.3.5 结晶设备97
3.3.6 气固分离设备98
3.4 化学反应设备及特性99
3.4.1 化学反应器的分类99
3.4.2 化学反应器的形式与特点100
3.4.3 烃类热裂解——管式裂解炉101
3.4.4 氨合成塔106
3.4.5 均相反应器109
3.4.6 气液相反应器110
3.4.7 气固相固定床反应器110
3.4.8 流化床反应器112
第4章 流程工业安全与保护系统114
4.1 流程工业安全与保护基本知识114
4.1.1 爆炸114
4.1.2 燃烧122
4.1.3 静电123
4.2 危险性划分及安全措施125
4.2.1 爆炸性物质及危险场所划分125
4.2.2 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及危险场所分类127
4.2.3 化学反应危险性评价131
4.2.4 常见危险性及安全措施133
4.2.5 储罐安全135
4.3 压力容器和电气设备安全136
4.3.1 压力容器分类136
4.3.2 压力容器事故危害137
4.3.3 防爆电器分类与通用要求141
4.3.4 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类型及原理144
4.4 工业防腐147
4.4.1 腐蚀机理147
4.4.2 金属腐蚀分类147
4.4.3 防腐方法148
4.4.4 耐腐蚀材料性能150
4.5 流程工业安全保护方法及示例159
4.5.1 安全仪表系统159
4.5.2 TRICON三重化冗余控制166
第5章 环境工程170
5.1 流程工业对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170
5.1.1 流程工业固体废弃物来源及污染特征170
5.1.2 大气排放标准171
5.1.3 污水排放标准171
5.1.4 流程工业过程污染排放及控制实例177
5.2 废水检测与处理177
5.2.1 表示水质的名词术语177
5.2.2 水体污染的危害177
5.2.3 水质检测与分析179
5.2.4 废水处理182
5.3 废气控制与处理184
5.3.1 气体监测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184
5.3.2 废气监测185
5.3.3 废气处理186
5.4 废渣处理189
5.4.1 化工废渣分类189
5.4.2 化工废渣常用处理方法189
5.4.3 铬渣处理190
5.5 清洁生产与自动化193
5.5.1 清洁生产的定义193
5.5.2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193
5.5.3 清洁生产与自动化198
参考文献200
第2篇测量仪表与执行器
第6章 测量技术基础202
6.1 测量的基本概念202
6.1.1 概述202
6.1.2 测量方法202
6.2 误差分析及测量不确定度203
6.2.1 误差的定义及分类203
6.2.2 测量不确定度204
6.2.3 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联系与区别204
第7章 测量仪表205
7.1 温度测量205
7.1.1 概述205
7.1.2 膨胀式温度计206
7.1.3 压力式温度计208
7.1.4 热电偶温度计210
7.1.5 热电阻温度计218
7.1.6 新型测温方式221
7.1.7 测温元件及保护套管的选择222
7.2 压力测量222
7.2.1 概述222
7.2.2 液柱式压力表223
7.2.3 弹性式压力表224
7.2.4 物性式压力表(固态测压仪表)226
7.2.5 压力信号的电测法227
7.3 流量测量227
7.3.1 概述227
7.3.2 节流式流量计230
7.3.3 转子流量计(又称浮子流量计)232
7.3.4 动压式流量计232
7.3.5 容积式流量计233
7.3.6 电磁流量计234
7.3.7 流体振动式流量计(又称旋涡式流量计)235
7.3.8 涡轮流量计235
7.3.9 超声波流量计236
7.3.10 质量流量计236
7.4 物位测量237
7.4.1 概述237
7.4.2 浮力式液位计237
7.4.3 差压式液位计238
7.4.4 电容式物位计239
7.4.5 超声波物位计239
7.4.6 现代物位检测技术239
第8章 在线分析仪表240
8.1 概述240
8.1.1 特点及应用场合240
8.1.2 分类240
8.1.3 仪表的组成241
8.1.4 主要性能指标241
8.2 气体分析仪241
8.2.1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241
8.2.2 红外气体分析仪245
8.2.3 流程分析仪247
8.3 氧分析仪247
8.3.1 热磁式氧分析仪247
8.3.2 氧化锆氧分析仪249
8.4 气相色谱分析仪250
8.4.1 测量原理250
8.4.2 气相色谱仪的分类251
8.4.3 检测器252
8.4.4 气相色谱仪的结构253
8.5 工业质谱仪及色谱?质谱联用仪253
8.5.1 质谱仪的测量原理254
8.5.2 质谱仪的组成255
8.5.3 色谱?质谱联用仪255
8.6 石油物性分析仪表256
8.6.1 馏程在线分析仪256
8.6.2 在线闪点分析仪257
8.6.3 在线倾点(浊点)分析仪257
8.6.4 在线辛烷值分析仪258
8.7 工业电导仪259
8.7.1 测量原理259
8.7.2 电导法的使用条件260
8.7.3 溶液电导的测量260
8.8 pH计261
8.8.1 测量原理261
8.8.2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261
第9章 显示仪表263
9.1 概述263
9.2 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264
9.2.1 自动电子电位差计记录仪264
9.2.2 自动平衡电桥记录仪266
9.3 数字式显示仪表267
9.3.1 普通数字式显示仪表268
9.3.2 智能式数字显示仪表271
9.4 数字模拟混合记录仪271
9.5 无纸记录仪272
9.5.1 仪表结构272
9.5.2 主要的功能特点273
第10章 特殊测量及仪表275
10.1 微小流量的测量275
10.1.1 热式质量流量计275
10.1.2 微小流量变送器277
10.1.3 浮子流量计278
10.1.4 容积流量计278
10.2 大流量的测量279
10.2.1 明渠的流量测量279
10.2.2 大口径管道的液体流量测量280
10.2.3 大口径管道的气体流量测量282
10.3 多相流体的流量测量284
10.3.1 固液两相流量的测量284
10.3.2 气液两相流量的测量285
10.3.3 固气两相流量的测量286
10.4 腐蚀性介质的流量测量288
10.5 脉动流量的测量289
10.6 介质含水量的测量292
10.7 溶液浓度的测量295
10.7.1 光学式浓度计295
10.7.2 电磁式浓度计296
10.8 其他的物性测量296
10.8.1 自动密度计296
10.8.2 浊度计297
第11章 执行器300
11.1 概述300
11.2 电动执行机构300
11.2.1 工作原理301
11.2.2 伺服放大器301
11.2.3 伺服电动机302
11.3 气动执行机构302
11.3.1 薄膜式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302
11.3.2 薄膜式执行机构的输出力303
11.3.3 阀门定位器304
11.3.4 活塞式执行机构305
11.4 调节阀306
11.4.1 工作原理306
11.4.2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307
11.4.3 调节阀的可调比308
11.4.4 调节阀的分类308
11.5 执行器的选型原则312
11.5.1 执行器的结构形式312
11.5.2 调节阀阀芯的选择313
11.5.3 调节阀材料的选择313
11.5.4 流体对阀芯的流向选择314
参考文献315
第3篇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1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317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分类317
12.1.1 概念317
12.1.2 分类320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323
12.2.1 设计323
12.2.2 实施324
第13章 集散控制系统325
13.1 概述325
13.1.1 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325
1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厂商325
13.2 国内集散控制系统产品326
13.2.1 HOLLiAS?MACS集散控制系统(北京和利时)326
13.2.2 ECS?100X控制系统333
13.2.3 系统性能指标334
13.2.4 系统特点335
13.2.5 系统技术336
13.2.6 ECS?100X系统应用339
13.3 国外集散控制系统产品341
13.3.1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日本横河)341
13.3.2 TPS集散控制系统(美国霍尼威尔)363
13.3.3 SIMATICPCS7集散控制系统(德国西门子)372
第14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376
14.1 国内可编程控制器产品376
14.1.1 HOLLiAS?LECG3可编程控制器(杭州和利时)376
14.1.2 RD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兰州全志电子有限公司)379
14.1.3 F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无锡信捷科技电子有限公司)380
14.2 国外可编程控制器产品382
14.2.1 SIMATICS7?400可编程控制器(德国西门子)382
14.2.2 ModiconTSXQuantum可编程控制器(美国施耐德)387
14.2.3 SYSMACCP1H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日本欧姆龙)390
第15章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393
15.1 现场总线的构成393
15.2 国内现场总线产品394
15.2.1 NCS3000现场总线(沈阳中科博威)394
15.2.2 ie?FCSTMFB6000现场总线(北京华控技术)396
15.2.3 STI?VC2100MA系列控制插件(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400
15.2.4 EPA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402
15.3 国外现场总线产品408
15.3.1 FF基金会现场总线(美国埃默生)408
15.3.2 PROFIBUS过程总线(德国西门子)416
15.3.3 LonWorks现场总线(美国埃施朗公司)420
第16章 工业计算机(IPC)技术425
16.1 概述425
16.1.1 工业计算机的构成425
16.1.2 工业计算机的厂商425
16.2 国内工业计算机425
16.2.1 IPC800系列工业计算机(北京联想)425
16.2.2 NORCO工业计算机(深圳华北工控)426
16.2.3 PCI总线工业计算机(北京康拓)428
16.2.4 IPC系列工业计算机(台湾研华)430
16.3 国外工业计算机432
16.3.1 IPC?H系列P4工业计算机(日本康泰克)432
16.3.2 APRE?4200工业计算机(美国APPRO国际公司)433
参考文献434
第4篇 先进控制与综合自动化
第17章 过程动态特性与系统建模436
17.1 系统建模一般原则436
17.2 典型过程特性437
17.3 机理建模方法及举例439
17.3.1 化工过程机理建模例子440
17.3.2 生物反应器建模447
17.3.3 机电系统建模例子450
17.4 基于过程数据的实验建模453
17.4.1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概述453
17.4.2 基于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方法的建模453
17.4.3 由阶跃响应曲线辨识模型456
第18章 复杂控制系统460
18.1 串级控制系统460
18.1.1 串级控制基本原理和结构460
18.1.2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461
18.1.3 串级控制系统举例462
18.2 前馈及比值控制463
18.2.1 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463
18.2.2 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结构形式465
18.2.3 比值控制系统470
18.3 特殊控制系统473
18.3.1 均匀控制系统473
18.3.2 选择性控制系统474
18.3.3 分程控制系统476
18.3.4 阀位控制(VPC)系统477
18.4 系统关联与解耦控制477
18.4.1 系统关联478
18.4.2 相对增益478
18.4.3 解耦控制设计方法482
第19章 软测量技术及应用486
19.1 软测量概述486
19.2 软仪表构建方法487
19.3 机理建模软测量方法及应用489
19.3.1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的软测量模型489
19.3.2 汽油饱和蒸气压软测量492
19.3.3 气力输送固相流量的软测量494
19.3.4 生物反应中生物参数软测量模型497
19.4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方法及应用501
19.4.1 回归分析方法502
19.4.2 喷射塔中SO2吸收传质系数的软测量504
19.4.3 轻柴油365℃含量软测量模型506
19.4.4 筛板精馏塔板效率的软测量508
19.5 基于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及应用509
19.5.1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509
19.5.2 粗汽油干点和轻柴油倾点软测量建模512
19.5.3 维生素C发酵过程软测量模型514
第20章 先进控制技术516
20.1 先进PID控制516
20.1.1 数字PID控制516
20.1.2 专家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520
20.1.3 模型PID控制523
20.2 纯滞后补偿控制526
20.3 内模控制528
20.4 推断控制532
20.5 模型预测控制534
20.6 自适应控制541
20.7 非线性过程控制545
20.8 智能控制551
20.8.1 引言551
20.8.2 专家控制551
20.8.3 模糊控制553
20.8.4 神经网络控制555
第21章 监督控制558
21.1 实时优化558
21.1.1 最优化概念559
21.1.2 实时优化的基本要求560
21.1.3 最优操作条件分析561
21.2 实时优化控制的实施技术563
21.2.1 实时优化控制建模563
21.2.2 在计算机控制中实施实时优化控制566
21.3 最优化算法567
21.3.1 优化中的约束问题567
21.3.2 线性规划568
21.3.3 二次规划和非线性规划569
21.4 统计过程控制570
21.4.1 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571
21.4.2 过程变量限值检查法571
21.4.3 一般过程监控方法572
21.5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578
21.5.1 过程能力指数578
21.5.2 6?Sigma方法578
21.5.3 多元统计技术579
21.5.4 过程控制和统计过程控制的关系581
第22章 企业综合自动化582
22.1 计算机综合集成控制概述582
22.1.1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运作特点582
22.1.2 计算机综合集成控制583
22.2 信息源与信息集成系统584
22.2.1 企业信息和数据来源584
22.2.2 信息分类与编码585
22.2.3 企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586
22.3 数据校正技术587
22.3.1 概述587
22.3.2 数据校正原理587
22.3.3 过失误差的侦破原理588
22.3.4 过程数据校正技术的工程应用实施588
22.3.5 炼油厂的物流数据校正工业应用实例589
22.4 信息(数据)驱动下流程工业的运作590
22.4.1 企业运行概述591
22.4.2 企业决策功能591
22.4.3 期望目标(运行)实施593
22.4.4 数据驱动下的企业运行594
22.5 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应用示例595
22.5.1 某炼油企业信息化概况595
22.5.2 实时数据库系统596
22.5.3 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系统600
22.5.4 罐区自动化系统601
22.5.5 无铅汽油管道自动调和系统602
22.5.6 集中控制与先进控制603
22.5.7 数据调理与整合604
22.5.8 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605
参考文献608
第5篇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应用示例
第23章 化工单元过程控制610
23.1 流体输送过程控制610
23.1.1 容积式泵的控制610
23.1.2 离心泵的控制610
23.1.3 离心式压缩机的控制611
23.1.4 离心式压缩机的防喘振控制611
23.1.5 离心式压缩机的三重冗余容错紧急停车系统612
23.2 传热设备的控制614
23.2.1 传热设备的类型614
23.2.2 换热器的控制614
23.2.3 蒸汽加热器的控制615
23.2.4 冷凝冷却器的控制616
23.2.5 加热炉的控制616
23.3 精馏过程控制617
23.3.1 精馏塔的控制目标617
23.3.2 精馏塔的主要干扰因素618
23.3.3 精馏塔被控变量的选取618
23.3.4 精馏塔基本控制方案618
23.3.5 精馏塔的先进控制方案621
23.4 化学反应过程控制624
23.4.1 化学反应器的类型和特性624
23.4.2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625
23.4.3 反应器的新型控制方案626
23.4.4 乙烯裂解炉的先进控制方案628
23.5 间歇生产过程控制630
23.5.1 间歇生产过程特点630
23.5.2 间歇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631
23.5.3 间歇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632
23.5.4 间歇生产过程操作和调度优化634
23.5.5 间歇生产过程监控635
第24章 炼油工业生产过程控制639
24.1 炼油工业概述639
24.2 常减压蒸馏生产过程控制641
24.2.1 加热炉的控制641
24.2.2 常压塔塔底液位非线性区域控制642
24.2.3 支路平衡控制643
24.2.4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先进控制644
24.3 催化裂化生产过程控制648
24.3.1 反应?再生系统的控制648
24.3.2 主分馏塔的控制649
24.3.3 催化裂化先进控制实例651
24.4 催化重整生产过程控制654
24.4.1 原料预处理控制654
24.4.2 重整反应器控制655
24.4.3 重整反应器的先进控制656
24.5 延迟焦化生产过程控制659
24.5.1 延迟焦化装置的工艺特点659
24.5.2 焦化炉控制660
24.5.3 塔顶急冷温度控制660
24.5.4 焦炭塔切换扰动前馈控制661
24.5.5 延迟焦化装置的先进控制661
24.6 油品调和663
24.6.1 油品调和工艺663
24.6.2 油品调和控制664
第25章 火力发电过程控制668
25.1 锅炉设备的控制668
25.1.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668
25.1.2 蒸汽过热系统的控制668
25.1.3 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669
25.2 汽轮机控制670
25.3 汽轮机转速控制671
25.3.1 汽轮机转速控制的概况671
25.3.2 汽轮机转速控制673
25.4 机炉协调控制676
25.4.1 汽轮机控制系统对锅炉汽压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676
25.4.2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679
25.4.3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完善以及自动发电控制681
25.4.4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AGC控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684
25.5 负荷频率控制(loadfrequencycontrol)685
25.5.1 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及实施方案686
25.5.2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PI滑模负荷频率控制690
第26章 钢铁行业自动控制系统692
26.1 钢铁生产工艺及自动化简述692
26.2 炼铁生产自动控制697
26.2.1 原料场自动控制697
26.2.2 烧结自动控制700
26.2.3 球团自动控制705
26.2.4 炼焦自动化708
26.2.5 高炉炼铁自动控制713
26.2.6 非高炉炼铁自动控制723
26.3 炼钢生产自动控制727
26.3.1 铁水预处理自动控制727
26.3.2 转炉炼钢自动化730
26.3.3 电弧炉炼钢自动控制738
26.3.4 炉外精炼自动控制742
26.3.5 连续铸钢自动控制745
26.4 轧钢生产自动化749
26.4.1 轧钢生产工艺流程及自动控制概述749
26.4.2 轧钢过程主要自动控制系统755
第27章 轻工造纸生产典型过程控制769
27.1 制浆过程的自动控制770
27.1.1 间歇蒸煮过程自动控制系统770
27.1.2 连续蒸煮过程自动控制系统771
27.1.3 洗涤、筛选、漂白过程控制773
27.2 碱回收过程的自动控制776
27.2.1 蒸发控制典型控制系统777
27.2.2 燃烧过程控制778
27.2.3 绿液苛化和石灰回收过程控制779
27.3 造纸过程的自动控制781
27.3.1 打浆控制782
27.3.2 配浆控制784
27.3.3 流浆箱控制786
27.3.4 纸页质量控制788
参考文献793
第6篇 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基础
第28章 设计概论796
28.1 设计条件及资料796
28.2 标准规范796
28.3 工程设计程序及质量保证体系799
28.4 设计质量保证体系800
第29章 流程工业过程控制及工程设计802
29.1 单回路反馈控制回路802
29.2 串级控制回路802
29.3 前馈?反馈控制回路803
29.4 均匀控制回路803
29.5 比值控制回路804
29.6 分程控制回路804
29.7 选择性控制回路(取代控制)805
29.8 多变量介耦控制回路806
29.9 非线性控制回路806
29.10 先进控制回路807
第30章 仪表控制系统选择808
30.1 控制系统发展动向808
30.2 影响控制系统品质的几个因素809
30.3 仪表控制系统选择810
30.3.1 模拟式仪表控制系统810
30.3.2 集散型控制系统(DCS)810
30.3.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815
30.3.4 PC控制系统(IPC)817
30.3.5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817
30.3.6 过程安全控制系统818
30.3.7 企业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826
第31章 测量方法选择828
31.1 测量精度及误差828
31.2 温度测量方法的选择828
31.2.1 温度测量方法的比较829
31.2.2 温度测量方法选择829
31.3 压力测量方法选择831
31.4 流量测量方法选择834
31.4.1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834
31.4.2 流量测量方法使用特点及比较835
31.4.3 流量仪表的设计选型839
31.5 物位测量方法的选择843
31.5.1 物位测量技术发展动向843
31.5.2 物位测量方法的选择844
31.6 在线组分分析方法的选择850
31.6.1 在线分析技术发展动向850
31.6.2 在线气体成分分析技术850
31.6.3 在线气体成分分析技术应用特点853
31.6.4 液体特性在线分析技术854
31.6.5 液体特性分析仪表应用特点856
31.6.6 在线分析采样系统设计856
31.6.7 现场分析器室设计856
31.6.8 可燃气体/毒性气体检测报警系统设计857
31.7 控制阀的选择857
第32章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及设计文件861
32.1 仪表控制室设计861
32.2 仪表控制系统供电设计862
32.3 仪表供气系统设计863
32.4 仪表控制系统的接地设计863
32.5 电气仪表在危险区域内的安全设计865
32.6 现场仪表防护设计869
32.7 仪表及测量管线安装设计872
32.8 仪表控制系统检验876
32.9 仪表询价、报价及技术评估877
32.10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877
32.10.1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组成877
32.10.2 生产装置自控设计程序878
32.10.3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内容892
参考文献898
‘伍’ 打浆度的中浓打浆打浆度软测量
造纸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及人类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而打浆工段是制浆造纸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善打浆质量及降低能耗对造纸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浓打浆方式与低浓打浆方式相比,减小了纤维被切断的概率,较好保留了纤维长度,改善了纸浆的强度指标。本文针对ZDPM中浓盘磨机,通过分析影响中浓打浆打浆质量的各类过程参数,分别建立了基于打浆比能量负荷理论与BP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模型。 本文首先阐述了打浆工段的工程背景、打浆机理、打浆质量的表征及软测量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打浆理论及打浆质量表征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针对OMG(旧杂志)废纸浆的中浓磨浆,ZDPM中浓盘磨机有其最佳的磨浆浓度,利用ZDPM中浓盘磨机在相同产量、不同磨浆浓度下进行了实验,并研究了磨浆前后打浆度、纤维形态、成浆质量的变化。 然后对ZDPM中浓盘磨机中浓打浆系统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可测量性。详细介绍了中浓打浆工艺流程、数据采集方案及数据预处理方法。由于纸浆浓度只能离线测量,本实验在中浓盘磨机最佳磨浆浓度9%进行OMG(旧杂志)废纸浆磨浆。 针对ZDPM中浓盘磨机正常磨浆时进浆口管道存在真空度这一新发现,推导了ZDPM中浓盘磨机最大可允许通过量公式,分析了进浆口真空度存在原因,利用多项式回归分析了纸浆流量与进浆口真空度关系。 其次分析了ZDPM中浓盘磨机有效打浆功率及无效打浆功率,探讨了ZDPM中浓盘磨机的有效打浆功率及比能的确定方法。实验表明:基于有效打浆功率的比能模型用于中浓打浆打浆度预测是可行的。 最后建立了三层结构的打浆度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
‘陆’ 影响软测量的主要因素
软测量是把生产过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难以测量或者暂时不能测量的重要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或者估计,以软件来替代硬件的功能。应用软测量技术实现元素组分含量的在线检测不但经济可靠,且动态响应迅速、可连续给出萃取过程中元素组分含量,易于达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1:机理分析主要是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深入了解和熟悉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机理分析初步确定辅助变量。辅助变量包括变量类型、变量数目和检测点位置。辅助变量的选择应符合关联性、特异性、过程适应性、精确性和鲁棒性。辅助变量的下限是被估计的主导变量数,但是上限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可以根据系统的自由度和生产过程的特点适当的增加上限值。
2:理论上数据采集量是多多益善,不仅可以用来建模还可以检验模型。为了保证软测量的精确性,数据采集要正确、可靠,并且进行处理:换算和误差处理。换算包括标度、转换和权函数三个个方面。误差分析主要是指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随机误差可以采用滤波的方法解决,过失误差的解决方法有统计假设校验法、广义似然法、贝叶斯法及近年来出现的神经网络方法。
3:软测量建模是软测量技术的关键和难点,主要方法有机理建模、实验建模及二者结合建模方法。
过程机理建模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知的过程知识,从事物的本质认识外部特征,使用范围较大,但是对于某些复杂的过程难以建模。
‘柒’ 污水处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更多论文请参见http://www.cnlunwen.net 发邮件索取
1 污水处理厂多环麝香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去除途径的初步研究
2 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软测量算法与虚拟仪器的集成应用研究
3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4 基于ASM1模型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与效果的研究
5 基于现场总线的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6 DCS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7 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污水处理行业的应用研究
8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9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地下回灌的试验研究
10 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11 中低温度下厌氧处理城市污水及污泥颗粒化的研究
12 基于超微孔曝气多功能氧化沟的污水处理系统
13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智能建模及仿真研究
14 张家口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15 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16 自旋传质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水质预测研究 高
18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19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研究
20 基于模糊PID控制策略的污水处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英文题名】 Study on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Small Township by a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论文级别】 硕士
【中文关键词】 人工快速渗滤; 小城镇; 污水; 去除率; 农业利用;
【英文关键词】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township; wastewater; removing rate; agricultural reuse;
【中文摘要】 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和污水特性进行了调研和监测,针对小城镇污水特点和常规处理系统投资高等问题,根据污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发展趋势,首次开展小城镇污水的人工快速渗滤处理及利用的试验研究,试验考虑了影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填料比(土砂比1:1、2:1和3:1)、填料厚度(80cm和100cm)、湿干比(1:1、1:2、1:3和1:5)及运行周期的长度(进水时间小于1天、等于1天和3天)等,进行了共十种工况的试验,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同时还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出水进行了蔬菜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其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73.19%±1.78%和94.30%±2.31%;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总凯氏氮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在湿干比1:1和1:2时为50%左右,在湿干比1:3和1:5是低于20%,这种处理趋势符合正在制定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国家标准》。 2.经检验,土砂比2:1和3:1的柱子都比较适合于处理CO...
小城镇污水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试验研究
引言 10-11
第一章 绪论 11-19
1.1 快速渗滤法的概述 11-12
1.2 快速渗滤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6
1.3 污水农业利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6-17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9
第二章 小城镇污水水质测定与分析 19-25
2.1 试验目的 19
2.2 试验材料 19
2.3 试验方法 19-23
2.4 小结 23-25
第三章 人工快速渗滤法处理小城镇污水试验研究 25-55
3.1 填料厚度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25-32
3.2 湿干比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32-41
3.3 周期长度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41-52
3.4 试验结果讨论 52-55
第四章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出水用作蔬菜灌溉水的初步试验研究 55-65
4.1 试验目的 55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5-56
4.3 试验结果讨论 56-64
4.4 小结 64-65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设想 65-67
5.1 结论 65
5.2 存在的问题 65-66
5.3 进一步的工作设想 66-67
参考文献 67-73
致谢 73-75
作者简历 75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英文题名】 Study on the Fly Ash in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 Water
【论文级别】 硕士
【中文关键词】 粉煤灰; 生活污水; 吸附;
【英文关键词】 fly ash; municipal waste water; absorption;
【中文摘要】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 衍射仪分析等方法对粉煤灰矿物组成及理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陡河发电厂粉煤灰粒度较细,而且粉煤灰中含有大量氧化硅、氧化铝,能提供大量Si、Al 等活性点,有利于化学吸附的顺利进行。说明,粉煤灰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水处理剂。为了进一步了解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及对生活污水中COD 的去除效果,分别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对粉煤灰的粒度、投加量、温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时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2.5h,化学耗氧物质在粉煤灰上的吸附等温式为:q=0.435c~(0.576)。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速度为4ml/min,粉煤灰粒度为0.048mm-0.056mm,粉煤灰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1:1.25,此时COD 的去除率为97%左右。按照有关国标规定,处理后的出水可作为绿化、洗车、冲厕等用水再次加以利用。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既可以有效地利用粉煤灰,还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并能达到资源综合利用、以废治废的目的。既具有环境意义,又具有经济效益。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nalysi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of fly ash.The experiments of thisstudy consist of static ab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dynamic ab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timeof saturation absorption of fly ash is 2.5h. And the absorption isothermal formula, which ofthe fly ash treating municipal waste water, is q=0.435c0.576. In the process of static absorption, the COD removal rate is markedly influenced by theconcentration of waste water and the grain size of fly ash. And the quantity of fly ash al...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
摘要 4-5
Abstract 5-12
引言 12-13
1 文献综述 13-23
1.1 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15
1.1.1 国外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
1.1.2 国内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3-15
1.2 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处理现状 15-18
1.2.1 生活污水的特性 15-16
1.2.2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6-18
1.3 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8-23
1.3.1 处理生活污水 18-19
1.3.2 处理印染、染料废水 19-20
1.3.3 处理焦化污水 20
1.3.4 处理含重金属污水 20-21
1.3.5 处理含氟、含磷污水 21
1.3.6 处理造纸污水 21-23
2 粉煤灰的理化特性 23-31
2.1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23-25
2.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25-27
2.3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27-31
3 实验方案 31-37
3.1 实验内容 31-32
3.1.1 粉煤灰吸附特性研究 31
3.1.2 吸附实验 31-32
3.2 主要实验设备及测定方法 32-37
3.2.1 实验设备及药品 32
3.2.2 实验中需要测定的指标及测定方法 32-37
4 粉煤灰吸附实验 37-65
4.1 粉煤灰吸附特性研究 37-45
4.1.1 测定粉煤灰吸附平衡时间 37-38
4.1.2 测定粉煤灰吸附等温式 38-43
4.1.3 粉煤灰与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较 43-45
4.2 静态单因素吸附实验 45-51
4.2.1 粉煤灰粒度对吸附的影响 45-46
4.2.2 粉煤灰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46-47
4.2.3 生活污水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7-48
4.2.4 pH 值对粉煤灰吸附性能的影响 48-50
4.2.5 温度对粉煤灰吸附的影响 50-51
4.3 静态正交吸附实验 51-54
4.3.1 因素水平表 51-52
4.3.2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2
4.3.3 计算极差确定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52
4.3.4 画极差趋势图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2-53
4.3.5 计算方差确定影响因素的显着性 53-54
4.4 动态单因素吸附实验 54-58
4.4.1 粉煤灰柱高对吸附的影响 54-55
4.4.2 粉煤灰粒度对吸附的影响 55-56
4.4.3 粉煤灰与生活污水的体积比对吸附的影响 56-57
4.4.4 生活污水进水速度对吸附的影响 57-58
4.5 动态正交吸附实验 58-62
4.5.1 因素水平表 58-59
4.5.2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9-60
4.5.3 计算极差确定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60
4.5.4 画极差趋势图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60
4.5.5 计算方差确定影响因素的显着性 60-61
4.5.6 验证实验 61-62
4.6 粉煤灰处理污水的机理分析 62-65
4.6.1 吸附机理 63-64
4.6.2 絮凝机理 64
4.6.3 沉淀机理 64
4.6.4 过滤机理 64-65
结论 65-66
参考文献 66-68
致谢 68-69
导师简介 69-70
作者简介 70-71
学位论文数据集 71
参考资料:http://www.cnlunwe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