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密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确定地球及地面的形状与位置;通过重力测量确定地球形状与重力场;最重要的是通过以上结论、地球椭球面计算与投影变换确定地球几何模型。
⑵ 典型现代大地测量的观测手段有哪些
最普遍用的最多的就是卫星相关的技术,包括卫星导航(GNSS)、卫星遥感、卫星测高、卫星重力测量等,另外还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惯性测量等。
⑶ 现代大地测量定位技术,除传统的方法以外,主要还有哪些方法简要说明它们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除传统的罗盘仪,经纬仪,全站仪测量外,在地图上可用前方交汇后方交汇法测量。原理是三角函数原理!
⑷ 什么是测量.测量的主要有几个测量方法
测量这个概念太广了。仅测绘学就分,大地测量,海洋测绘,工程测量,房产测量,等等。测绘学里还包含了摄影测量,遥感,还有地图制图。。。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测绘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要求也不一样。
要量测某量的大小,就需要相应的度量单位,通常测量里用到的有长度,角度,面积。亦也有温度,重量,时间等等。
测量应用的领域太广泛,测量方法实在很多,总的来说,测量方法依据相关规范,得出的结果经过统一认识,认可就行。
举几个常用测量方法,距离测量,角度测量,视距测量,,,水准测量。
⑸ 实地测绘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什么
路线法、布点法、追索法。
野外实地测量主要是基于现有的测量控制网(测量导线等),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方法,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利用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获取空间对象的坐标信息。
野外实地测量是传统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具体、准确,但花费人工多,工作周期长。一般是测得资料后制成地图,再输人到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对数据库的局部数据作修改时,则可将实测资料直接输人,而不必经过先制图这一环节。
(5)目前大地测量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测绘学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学科。又称测量学。它包括测量和制图两项主要内容。测绘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 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地图,供规划和管理使用。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等建设中,必须进行控制测量、矿山测量、路线测量和绘制地形图,供地质普查和各种建筑物设计施工用。在军事上需要军用地图,供行军、作战用,还要有精确的地心坐标和地球重力场数据,以确保远程武器精确命中目标。
⑹ 大地测量的距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采用gps和全站仪或者水准仪都可以测量距离,gps和全站仪的测量精度更高,水准仪测量的精度很低。还有最直接的就是通过钢尺量距了,精度也很高,就是麻烦呢,容易出现度数粗差
⑺ 卫星大地测量学的测量方法
卫星大地测量在原理上分为几何法和动力法。将卫星作为高空观测目标,由几个地面站同步观测,即可按三维三角测量法计算这些站的相对位置,实现远距离的大地联测。这种方法不涉及卫星的轨道运动,称为卫星大地测量几何法。如果利用卫星距地球较近的特点,将它作为地球引力场的敏感器进行轨道摄动观测,就可推求地球形状和引力场参数,同时可以精确计算卫星轨道和确定地面站的坐标。由于卫星沿着以地球质心为其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运行,所以这样测定的地面站坐标是相对于地球质心的绝对位置。这种测量方法称为卫星大地测量动力法。 原理如图1。由地面上A、B两站同步观测至卫星S1的方向AS1和BS1,在另一时刻同步观测至卫星S2的方向AS2和BS2,则由平面ABS1和ABS2的交线可确定A、B间的弦方向AB。在其他测站间重复上述观测过程,即可得出由各测站间的弦方向所构成的空间三角网。如果再由地面测量或由地面至卫星的激光测距,提供出三角网的长度因子(即在空间三角网解算中决定长度的要素),就可以推算出各测站点的相对坐标。
60年代,很多国家曾用几何法建立空间三角网和地面三角网的洲际联测。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主持的世界人造卫星三角网联测。它包括分布在全球的45个测站,网点间的距离为4000~4500公里,网的长度因子由长为1200~3500公里的 7条地面基线提供。这些基线分别位于北美、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用电磁波测距仪测量。整个网经过平差后,点的坐标的中误差平均为±4.7米,网的平均长度相对误差为 ±5×10-7。 根据卫星在轨道上受摄动力的运动规律,利用地面站对卫星的观测数据,可以同时计算卫星轨道根数、地球引力场参数和地面观测站地心坐标。
地球引力、大气阻力、日月引力、太阳光压、地球潮汐(海潮、固体潮和大气潮)等对卫星轨道都有影响,研究和测定卫星轨道在这些影响之下的变化,是卫星大地测量动力法的基础。
如果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圆球,则地球对卫星的引力相当于假定地球质量集中于其中心时对卫星的引力。按开普勒(J.Kepler)的行星运动定律,这时卫星的轨道是一个不变化的椭圆,地球位于其焦点之一。这个轨道椭圆由6个轨道根数i、Ω、ɑ、e、ω和T来确定(图2)。i为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夹角;Ω为升交点的赤经,即卫星轨道投影到天球上,同天球赤道相交的两点中,卫星由南向北通过赤道的那一点的赤经;ɑ和e分别为轨道椭圆的长半径和偏心率;ω为近地点角距,即近地点到升交点的角距;T为卫星通过近地点的时刻;v为真近点角,即卫星到近地点的角距,有的文献以它代替T作为轨道根数。这6个轨道根数中ɑ和e可确定轨道椭圆的形状和大小,i和Ω确定轨道面相对于地球的空间位置,ω说明轨道椭圆在空间的定向,T是推算卫星位置的时间起点。
实际上,地球的质量分布极不均匀,它的形状虽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但很不规则,因而地球引力场非常复杂。卫星在绕地球运行中,除受到地球不规则引力场的摄动外,还受到大气阻力、日月引力、太阳光压和地球潮汐等摄动力的作用,因而卫星轨道不是一个不变的椭圆,其形状、大小和在空间的位置都在不断地变化。任一瞬间同这个轨道相密切的椭圆称密切椭圆。在摄动情况下,认为卫星轨道是随时间变化的瞬时椭圆。
卫星的运动方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微分方程,可按级数展开法求解。此法把某一时刻t0的密切椭圆轨道作为固定的参考轨道,而把时刻 t的密切椭圆轨道根数表示为参考轨道根数同摄动项之和。摄动项分为短周期项、长周期项和长期项。一般以地球引力位球谐函数展开式的二次带谐系数作为一阶小量,而按所达到的精度分为一阶解和二阶解。这种解法通称为分析法。由于分析法公式较烦,近年来一般都采用数值积分法直接解卫星运动方程,或者采用半分析法与数值积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即短周期摄动用分析法计算,长期和长周期摄动用数值积分法计算。
地球引力位通常以球谐函数展开式表示,球谐函数的系数称为地球引力场参数,其中同经度无关的系数称为带谐系数,同经度有关的系数称为田谐系数。利用这些参数同观测数据(方向、距离、距离差、距离变率和卫星至海洋面的高)之间的关系组成观测方程,就可以同时推求出测站的地心坐标,卫星轨道根数和地球引力场参数。由于观测方程中含有大量的待定参数,所以通常把轨道根数和大地测量参数(引力场参数和测站地心坐标)分开解算。
地球引力位的带谐部分主要引起卫星轨道的长期和周期摄动,田谐部分只产生幅度较小的短周期摄动。从卫星运动理论知道,地球引力位的偶次带谐系数引起卫星轨道升交点赤经和近地点角距的长期摄动,奇次带谐系数引起轨道偏心率和倾角的长周期摄动。故一般根据长期观测所获得的升交点赤经和近地点角距的变化推求偶次带谐系数,而根据轨道偏心率和倾角的变化推求奇次带谐系数。计算时必须事先消除非地球引力场的各种摄动因素的影响。为了削弱观测方程系数之间的相关性,须选取不同倾角的卫星进行观测,并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观测,积累几个月或几个星期的卫星观测数据,这样就可单独求定带谐系数。
田谐系数的求定比较困难,因为它们引起的摄动周期较短,振幅也较小。只有由全球分布均匀的若干测站,对不同轨道的卫星进行精密观测,才能求定田谐系数。这时观测方程中,带谐系数一般可作为已知参数;待定参数除了田谐系数外,还包括测站坐标和卫星轨道根数等项。
由于卫星观测数据目前只能反映地球引力场的全球特征,而地面重力测量数据可提供引力场的精细结构,所以只有把两种观测数据综合解算,才能求得地球引力场比较精确的模型。
⑻ 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一、大地测量学,又称为测地学。根据德国着名大地测量学家F.R.
Helmert的经典定义,大地测量学是一门量测和描绘地球表面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和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测定地面点几何位置的学科。它也包括确定地球重力场和海底地形,是测绘学的一个分支。
二、基本技术:
解决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传统上有两种方法,几何法和物理法。
1、测地方程所谓几何法是用几何观测量通过三角测量等方法建立水平控制网,提供地面点的水平位置;通过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几何量高差,建立高程控制网提供点的高程。
2、物理法是用地球的重力等物理观测量通过地球重力场的理论和方法推推求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地球椭球的距离、地球椭球的扁率等。
⑼ 大地测量的方法
如何描述物体的空间信息,途径就是首部提到的各种方法,但是在我们现实的具体应用中,最为常用或者最被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3S4D。3S :GPS、RS、GIS; 4D :DOM、DEM、DLG、DRG。
⑽ 地形图测绘方法有哪些
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模拟法测图和数字测图两种。目前,地形图测绘主要采用数字测图方法。
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1)全站仪数字测图
全站仪数字测图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的主要方法,基于全站仪的数字测图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
1、分为数字测记模式(全站仪+电子手簿或人工记录数据再传输至成图系统中经处理生成数字图,内业成图) ;
2、电子平板模式(全站仪+便携计算机或PDA个人数据助理,实地成图),实现“所见即所测,所见即所得”。
数字测图系统具有基本数据编辑加工、图形分层、符号配置等功能外,有些还具有属性数据录入与挂接、由离散点构建不规则三角网进而生成等高线、影响数据集成与叠加和不同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
(2) GPS RTK数字测图技术,此方法完全与全站仪类似,利用RTK系统代替全站仪或与全站仪组合使用。
(3)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测图:对于大范围的地形图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场地测绘等,可以利用航摄影像、遥感影像、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LIDAR或使用轻型飞机摄取影像, 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生产生成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EM (数字高程模型)、DRG (数字栅格地图)、 DLG (数字线划地图)以及复合模式组成。
(4)车载移动测图系统测图,又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MMS) , 以车辆为平台,集成GPS接收机,视频传感器CCD,惯性导航系统INS,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快速采集道路和两旁的地形数据成图。
(10)目前大地测量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大地测量
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的理论和方法。大地测量学是测绘学各个分支的理论基础,基本任务是建立地面控制网、重力网,精确确定控制点的三维位置,为地形图提供控制基础,为各类工程施工提供依据,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重力场以及变化,地壳形变及地震预报提供信息。
测绘仪器
三维激光扫描仪、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GPS手持机、超站仪、陀螺仪、求积仪、钢尺、秒表等如今在摄影测量方面,相机也成为了测绘中使用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