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麻有幾種方式
1、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葯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應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廣為知曉的吸入麻醉劑,但是由於其不穩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現代手術室內多需要電刀等設備,由此乙醚可能導致爆炸,現在臨床已棄用。
吸入麻醉已經發展成為實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葯在體內代謝、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2、靜脈麻醉
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葯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葯法、分次給葯法和持續給葯法。
由於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葯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新的強效、短效靜脈麻醉葯的開發以及計算機化的靜脈自動給葯系統的問世,使靜脈麻醉得到極大的改善和發展。
3、復合麻醉
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葯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這種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全身麻醉葯物或麻醉技術,達到鎮痛、遺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並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麻醉方法,稱之為平衡麻醉。
平衡麻醉強調聯合用葯,聯合用葯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每類葯物的葯理作用,而且還可減少各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這種方法在提高麻醉質量、保證患者的安全和降低醫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麻醉理念。
(1)常用的麻醉方法舉例擴展閱讀
麻醉方式的選擇
第一,選擇麻醉方式要看實施手術的需求。有的手術必須全身麻醉才能滿足手術的需要,這是麻醉方法選擇的首要前提。
第二,比較優劣。有的手術全身麻醉能滿足手術的需求,同時「半麻」或者是神經阻滯也能滿足,麻醉醫師需衡量哪種麻醉方法對病人更有利、更舒適、更安全,更容易實施,這是另外一個選擇的角度。
第三,病人意願也很重要。麻醉醫師在術前訪視病人,和病人交談,了解病史、麻醉過敏等情況,同時進行麻醉方法的選擇。如果有兩種以上的方法選擇時,應告知病人這些麻醉方法是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如何實施,以便病人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
⑵ 麻醉葯舉例出十個例子
麻醉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局部麻,另一種就是全身麻,也就是睡一覺後手術就結束了,對於大手術來說這種形式很有利。常見的麻醉葯有氧化亞氮、麻醉乙醚、氟烷等十幾種。
一、全身麻醉葯有哪些
(一)全身麻醉葯的常見葯物
1、麻醉乙醚
2、氟烷
為無色透明液體,沸點50.2℃,不燃不爆,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氟烷的MAC僅為0.75%,麻醉作用強,血/氣分布系數也較小,故誘導期短,蘇醒快,但氟烷的肌肉鬆弛和鎮痛作用較弱;使腦血管擴張,升高顱內壓;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誘發心律失常等。反復應用偶致肝炎或肝壞死,應予警惕。子宮肌鬆弛常致產後出血,禁用於難產或剖腹產病人
3、恩氟烷及異氟烷
是同分異構物,和氟烷比較,MAC稍大,麻醉誘導平穩、迅速和舒適,蘇醒也快,肌肉鬆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反復使用無明顯副作用,偶有惡心嘔吐。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葯。
4、氧化亞氮
(二)靜脈麻醉葯
又稱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葯,這類葯直接由靜脈給葯,其麻醉作用迅速,對呼吸道無刺激作用,不良反應少,使用方便。[2] 因麻醉較淺,主要用於誘導麻醉。若單獨應用只適用於小手術及某些外科處理。
硫噴妥鈉(thiopentaI sodium)
氯胺酮(ketamine)
依託咪酯
丙泊酚
羥丁酸鈉
(三)復合麻醉
復合麻醉是指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麻醉葯物或其他輔助葯物,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及克服全麻葯的誘導期長和骨骼肌鬆弛不完全等缺點。
(1)麻醉前給葯指病人進入手術室前應用葯物。
(2)基礎麻醉對於過度緊張或不合作者(如小兒)進人手術室前先用大劑量催眠葯,使進入深睡或淺麻醉狀態。進手術室後再用吸入性麻醉葯。
(3)誘導麻醉用誘導期短的硫噴妥鈉或氧化亞氮,使迅速進入外科麻醉期,後改用其他葯物維持麻醉。
(4)低溫麻醉在物理降溫的基礎上配合應用氯丙嚓,使體溫下降到28-30℃,降低心臟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利於進行心臟直視手術。
(5)控制性降壓加用短時作用的血管擴張葯硝普鈉或鈣拮抗劑使血壓適度下降,並抬高手術部位,以減少出血。常用於顱腦手術。
(6)神經安定鎮痛術常用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按50:1製成的合劑作靜脈注射,使患者達到意識模糊朦朧,痛覺消失,稱為神經安定鎮痛術。適用於外科小手術。如同時加用氧化亞氮及肌松葯可達到滿意的外科麻醉,稱為神經安定麻醉。
⑶ 局部麻醉生理鹽水和利多卡因怎麼配
你好,局部麻醉的話,利多卡因的濃度一般在0.5-2%之間。不同的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濃度。教你一個特別簡單好記的方法。臨床上利多卡因的規格是2%的,5毫升一支。你用一個20毫升的注射器,想要多少濃度的就抽取利多卡因相應十倍的毫升數,然後抽鹽水至20毫升。舉例說明,你想要1.7%濃度的,就抽取17毫升的利多卡因,然後抽3毫升水至20毫升就行了。如果你想要0.8%的就抽取8毫升利多卡因然後加12毫升水即可。純手打,滿意的話請採納。不明白繼續問我。
⑷ 麻醉床的適用范圍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麻醉床適應於麻醉手術後的患者使用,使患者安全、舒適,預防並發症;保護被褥不被污染。一、操作程序【評估】(一)查對醫囑:鋪麻醉床前了解患者病情、手術部位、名稱,麻醉種類及要求,是否需要引流裝置及適宜的急救設備。(二)設備和用物評估 1、查對床號、姓名。檢查電源、氧氣和吸引裝置。 2、拆除原有的被套、枕套和床單,放入污物袋內。 3、檢查病床是否完好、符合安全要求,床褥、床墊有無破損、污染,如有污染、破損應更換;被單、被套有無破損,棉被是否與季節相符。(三)環境評估:了解同室病友是否正進行治療、換葯或進餐。(四)操作者自我評估:著裝是否整齊,是否了解患者手術種類與部位。【計劃】(一)預期目標 1、備用的急救器械、設備適於搶救需要。 2、床鋪平整、舒適、安全、實用,適合麻醉後患者需要。(二)准備1、護士自身准備。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2、用物准備。(1)護理車上層置:床頭罩或別針、枕套和枕心、棉被或毛毯、被套、橡膠單和中單各2個,大單。按便於操作之原則折疊,按使用先後順序擺放好。護理車下層置:床刷和刷套。麻醉護理盤內用物:無菌巾包、急救包(開口器、舌鉗、壓舌板、牙墊、通氣導管、治療碗、鑷子、輸氧導管、吸痰管、紗布數塊)、膠布、棉簽、手電筒、聽診器,血壓計,護理記錄單。(2)如沒有中心管道氧氣和負壓裝置,則根據病情需要准備吸痰器、氧氣筒等設備。【實施】1、護理車推至床尾,查對床號、姓名。移開床旁桌約20cm,凳移至床尾一側。2、將床褥從頭至尾濕掃干凈,卷放在床邊凳上,翻轉床墊,上緣緊靠床頭,再將床褥翻轉鋪上。3、鋪大單。按鋪備用床法鋪好一側大單。根據手術部位需要在床尾或床中部鋪橡膠單。橡膠單鋪於床中部時,中線與大單中線對齊,上端距床頭45~50cm鋪平;依法將中單鋪於橡膠單上,床沿部分與橡膠單一並塞入墊下,鋪床頭橡膠單和中單時,上端與床頭平齊,下端壓在中部橡膠單及中單上,床沿部分一並塞入床墊下,轉至對側,同法鋪好各單。4、套被套。可按套被式或捲筒式套好被套,被頭平床頭,兩側邊緣向內折疊與床沿平齊,尾端向內折疊和床尾平齊,蓋被呈扇形3折疊於距門遠側床邊。便於患者手術後由平車移至床上。如天冷,被中放帶套的熱水袋保溫。5、套好枕套,將枕頭開口端背門橫放於床頭,用床頭罩或別針固定,以保護患者頭部避免撞傷。6、桌凳歸還原處,擺放好急救盤等物品。7、處理污物袋,洗手。【評價】1、手法正確,動作輕穩,操作熟練,符合節力原則。2、床鋪平緊,整齊,各層床單中線對齊,四角方正,舒適、美觀。3、適應於不同季節、不同手術後和麻醉後患者使用。4、急救物品符合患者救治需要。二、注意事項1、同備用床注意事項。2、更換全部被單,以保證患者術後安全,舒適。三、健康教育 以腹部手術患者為例: (一)術前健康教育1、心理指導。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和治療效果,介紹手術的過程和一般知識,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緩解心理緊張和焦慮情緒,對個別緊張的患者,手術前晚可適當服用鎮靜劑,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消除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2、飲食指導。根據各種手術的性質、部位,范圍對飲食限制的要求不同,如腸道手術患者入院後給低渣飲食,術前3日吃流汁食物;非腸道手術患者飲食可不受限制,但術前晚餐應清淡,易消化,不宜過飽;根據麻醉的種類不同對飲食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術前12小時禁食,術前4~6小時禁飲,主要目的是使胃腸道充分排空,避免因麻醉或手術過程中的嘔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3、吸煙者術前1周應停止吸煙,以減輕對呼吸道的刺激,減少呼吸道的分泌物。4、術前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活動,增加營養以增強抵抗力。5、術前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防止咳嗽,並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和有效的咳嗽排痰練習,預防術後肺部感染和肺不張;對有慢性咳嗽的患者,術前必須得到控制,咳嗽症狀緩解才能施行手術。6、講解術前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一般腹部手術在術前晚及術晨灌腸,防止手術時因麻醉後肛門括約肌鬆弛大便污染手術台,增加感染機會;灌腸後可減輕術後腹脹;術前有慢性便秘者,應合理搭配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服用番瀉汁、果導、石蠟油等緩瀉劑,並教會患者掌握使用開塞露的方法。7、術前3日開始在床上練習大小便,以防術後出現便秘和尿瀦留。8、告訴患者術前日需要做手術部位皮膚准備;勿外出,麻醉師會前來了解病情,以估計對麻醉作用的耐受力;囑患者洗澡、洗發,修剪指甲,剃鬍須,更換清潔衣褲。9、告訴患者手術日晨排空大小便,取下貴重物品和活動性假牙。(二)術後健康教育1、卧位指導。術後當日根據麻醉種類和病情採取恰當的卧位,術後第2天,腹部手術後患者病情允許可採取半坐卧位,以減輕腹部切口的張力,減輕傷口疼痛,同時有利於呼吸和引流。2、活動與休息指導。患者術後宜盡早活動,如在床上翻身、坐起、活動四肢關節,術後24小時可逐步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防止腸粘連。3、飲食指導。根據手術部位和麻醉種類決定進食的時間。消化道和腹部手術後禁食,一般待肛門排氣後方可進食;其他部位手術,全身麻醉清醒後試飲少量溫開水,無嗆咳即可進食;硬膜外麻醉術後4~6小時內禁食;手術後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以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高熱量等營養豐富的食物為宜,以保證機體充足的營養,促進切口癒合,增強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4、講解術後1~2天後傷口疼痛是正常現象,應用止痛葯可以緩解,但第1次應用止痛葯最好在術後解小便後用,因為止痛劑可抑制排尿反射。止痛劑有成癮性,應間隔4~6小時使用1次。5、指導患者預防並發症。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指導患者術後每2小時翻身1次,並進行局部按摩,防止局部受壓過久產生缺血壞死,形成壓瘡;指導患者正確進行有效咳嗽,以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避免受涼、感冒,預防肺部感染等並發症
⑸ 全麻對身體又那些壞處
首先,我想先告訴你,不要聽一些沒做過全麻甚至都沒怎麼接觸過的人亂說,影響你的心情,加重你的心理暗示,他們沒有科學依據,道聽途說,大家都那麼說,他們也那麼說,比如拿什麼2 30年代哪個偉人啊動手術不用麻醉啊等等故事來認為全麻有害,請注意,都快100年了,麻醉技術已經進步得很快很完善了,給你貼個文章
外科疾病多數需手術治療,手術則離不開麻醉。麻醉方法總體上可分為全身麻醉和部位麻醉。全麻具有鎮痛完全,意識喪失便於消除傷病員的恐懼和緊張情緒,肌肉鬆馳便於外科醫生操作,麻醉後不良並發症少,發生意外便於緊急處理等優點。如果麻醉師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並具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全麻是安全可靠並深受外科醫生和傷病員歡迎的麻醉方法。所以在西方發達國家,全麻占所有麻醉方法中的90%以上。諸如開顱、開胸、心臟手術等特殊手術必須在全麻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傷病員的安全。
在我國,由於客觀條件所限,部位麻醉仍佔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大中型醫院麻醉水平提高很快,全麻率逐漸上升。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頭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誤解,認為全身麻醉有害大腦、影響記憶力等。
麻醉學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有許多安全可靠的麻醉葯不斷問世,為麻醉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當今採用的全麻葯進入人體後多數不參與人體代謝,以原形從人體排出,並且對人體各臟器功能影響很小,迄今還沒有發現對人的大腦有損害作用的麻醉葯。極個別人在應用某種靜脈麻醉葯後可能會出現短暫可逆性的精神症狀,但很快能自行緩解。因此,全麻葯和全麻方法本身對大腦沒有損害作用。
所以LZ你不用擔心,全麻手術只有造成意外才能影響你的各個方面,風險當然比局麻大,但是現在的 技術已經很厲害了,而你也確實沒出什麼意外,我也做過全麻,是在北京同仁醫院角膜移植的時候,做手術之前還得讓我媽簽協議書,有手術的有麻醉的,手術的早就簽完了,還是我自己簽的呢,麻醉的是我都進手術室了才給我媽簽,那上面把後果說的可嚇人了(當然是失敗後的後果),我媽嚇壞了,那麻醉師就笑,說這些發生的概率太小了,沒什麼影響,然後我很健康地可以坐在這里發帖了,哈哈,你知道嗎,越好的醫院越願意給你全麻,他們有信心啊不出意外啊,象我哥氣胸做手術去的什麼破醫院啊,開胸整個局麻!給他嚇壞了,就是因為醫院不好,不太敢,而且我覺得我沒變笨啊,背東西還是比常人快啊,真那麼嚇人的話同仁的眼手術幾乎都是全麻,一天各個院區得做幾百個吧,跟我一起進手術室的人就四個,不好的話同仁的招牌還要不要了
所以你不要擔心了,你總擔心,那精神力量是很可怕的,你沒做過全麻也得給自己想笨啊,開心生活,注意健康就行了,哪那麼多影響,千萬別聽那些不知道的人想當然的想法了,毫無依據~~~
對了,鄙視一下一樓,你太不HD了,你真的了解嗎,就敢這么說加重別人的負擔?
⑹ 夜裡難以入睡,用什麼可以麻醉情緒太多,怎堪面對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情緒是信心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信心中的外向認知、外在意識具有協調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種暫時的較劇烈的生理評價和體驗。**
信心構成要素中的外向認知是指人們對行為可能或必定成功的認識過程,由於這種認識過程只能是對行為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期,所以這種認識過程實際上又是一種對行為過程的想像和推斷;外在意識是指人們在行為中大腦對外界事物覺察的清醒程度和反應靈敏程度,人們在睡眠時意識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時意識水平最高。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復雜成分」。同時普通心理學還認為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於個體基本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但實際上,這一結論一方面將大家公認的幸福、美感、仇恨、喜愛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顯然忽視了情緒感受上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和社會性情感感受上的愛情、友誼、愛國主義情感在行為過程中具有交叉現象,例如一個人在追求愛情這一社會性的情感過程中隨著行為過程的變化同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而愛情感受的穩定性和情緒感受的不穩定性又顯然表明了愛情和相關情緒的區別。基於這兩點,將情感和情緒以基本需要、社會需求相區別或者是將兩者混為一談都顯然不合適的。
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給那些不會產生恐懼和迴避行為的心理病態者注射了腎上腺素,結果這些心理病態者在注射了腎上腺素之後和正常人一樣產生了恐懼,學會了迴避任務。情感也是一樣,比如沒有性慾當然不會有愛情的,而當人吃了春葯以後,伴隨著性慾的旺盛一見鍾情的可能性也就會隨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 葯物刺激引發的行為過程也表明了,情緒和情感顯然是有區別的兩種不盡一致的心理生理過程。
實質上,在行為過程中態度中的情感和情緒的區別就在於:情感是指對行為目標目的的生理評價反應,而情緒是指對行為過程的生理評價反應。再以愛情舉例來說,當我們產生愛情時是有目標的,我們的愛情是對相應目標的一種生理上的評價和體驗,同時當我們隨著愛情的追求這一行為過程的起伏波折我們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情緒有20種以上的定義,盡管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承認情緒是由以下四種成份組成的:
1.情緒涉及身體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情緒的表達形式。
2.情緒是行動的准備階段,這可能跟實際行為相聯系。
3.情緒涉及有意識的體驗。
4.情緒包含了認知的成分,涉及對外界事物的評價。
⑺ 局部麻醉問題~~~~~
你這些知識是從哪看來的。
我們認為最後消失的都是本體感覺。也就是局部神經被阻滯以後,你不知道那是軀體的一部分。
⑻ 列舉幾種目前寵物醫學臨床上常用的非吸入麻醉葯
麻醉是犬病診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因為犬的品種不同,個體大小和性情差異很大,不少犬性情暴烈,為保障人和寵物的安全,確保各項診療工作順利進行,所以在臨床上很多情況下需要麻醉。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採取全身麻醉而局部麻醉較少應用。
⑼ 怎麼知道自己抗麻
據我們麻醉醫生觀察,該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時段是在手術前和病人交流的過程。而且,多數都是病人主動向麻醉醫生表達「抗麻葯」。當深入和病人探討是怎麼「抗麻葯」後,發現並不是病人為了表現英勇氣概。恰恰相反,正是很多病人對疼痛畏懼,生怕醫生打的麻葯少,希望多給他用點麻葯罷了。
為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觀念進行科普。
追根溯源,病人是在哪裡聽說的「抗麻葯」呢?經過與多位病人交流後發現,他們多數都是在有手術經歷的朋友那裡聽來的。再繼續追問,有印象的,一般都是類似局麻的手術。
好,說道這里,我們開始進行科學的分析~
首先,根據排除法,能述說手術經歷的,一定不是全身麻醉。全麻過程,除非是麻醉醫生根據手術需要而讓病人手術中間清醒,否則全程應保持足夠的麻醉深度,也會全程保持無意識的狀態。
除了全麻,還有哪些麻醉?
除了全麻以外的,都可以稱為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使用局麻葯阻滯脊神經、神經叢或神經末梢而不使神志消失。具體又可分為:
(1)椎管內麻醉。
1)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
2)硬膜外阻滯麻醉(含骶管阻滯)。
(2)神經叢阻滯:如頸叢、臂叢神經阻滯。
(3)神經干阻滯:如肋間神經、坐骨神經阻滯等。
(4)區域神經阻滯及局部浸潤麻醉。
(5)表面麻醉:粘膜下末梢神經阻滯。
(6)局部靜脈:肢體阻斷循環後局部靜脈注入局麻葯。
隨著現代麻醉技術的發展,復合麻醉應用越來越多,復合麻醉就是兩種以上的麻醉技術結合起來的麻醉技術。
根據局麻葯的作用部位及作用特點,在理論上有效的麻醉時限范圍內,局麻葯產生的麻醉效果一般為「全或無」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疼」或「不疼」。
而從麻醉醫生專業角度來看,抗不抗麻葯實質上應該出現在生活中的疼痛感知或者全麻過程。
每個人生活中對疼痛的感知可能是不同的,這在醫學上用痛閾來描述。舉例說某個人痛閾低,可以簡單理解為,一點點在別人認為無關痛癢的疼痛在他的反應中是「很疼」。痛閾低的人在認知中會無形中產生「我怕疼」的認知,也就成為「抗麻葯」的潛在人群。
全麻過程中,每個人對麻醉葯的反應史不同的。幾乎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沒有兩個人達到同一麻醉效果而使用的全麻葯量是一樣的。如果這樣很難理解,我們簡單化一點,舉兩個大家很容易理解的例子:人在不同身體狀態時,對麻葯的反應史不同的;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對麻葯的反應史不同的。這些方面,中醫「子午流注」等理論中有很多相關的資料記載。
綜上,除極個別特殊體質病人,一般不會有「抗麻葯」的情況出現。即使有極個別特殊體質病人出現,麻醉醫生也會很快調整麻醉方案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
⑽ 舉例說明哪些手術必須做「椎管麻醉」就是在脊椎注射麻葯。提示:是必須,沒有其他麻醉方法。
還真沒有這樣的手術。
在國外只有全身麻醉才叫麻醉,椎管內阻滯一般是作為全麻的輔助措施的。還真沒有什麼手術是全麻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