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種植紅薯
一、育苗。選向陽,背風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作苗床地,精細整地。薯種一般平窖,薯表平面略低於土面並保持一致,以達到齊苗。出苗後,待晴天及時揭開兩頭農膜降溫,晚上又必須覆蓋農膜,起保溫作用。齊苗後及時揭膜,澆水追肥,以農家肥為主。並噴施新高脂膜,保墒防止水分蒸發、保溫防凍、隔離病蟲害。待溫度穩定在20攝氏度以上不蓋膜,把農膜去掉。
二、合理密植、適時早栽。小滿到夏至是栽種紅苕的最佳季節。晴天栽植紅薯苗,先澆水,然後栽植。栽植密度根據壟寬,合理密植,達到畝栽3000到3500株以上。然後噴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發,苗體水分不蒸騰,隔絕病蟲害,快速適應新環境,健康成長。
三、肥水管理。紅薯是喜鉀肥作物,特別不能亂施如大量氮肥,以免造成紅苕藤生長過旺,影響產量和澱粉含量。注意:施肥必須掌握時間,最好在栽苗後15-20天。同時噴施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保護禾苗茁壯成長。薯塊膨大期,噴施地果壯蒂靈,使地下果營養運輸導管變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壯,優質高產。
四、蔓藤管理。紅薯屬長蔓型作物,肥水條件適宜,苕藤可以長到4-5米,如果不加控制,會嚴重影響產量。具體方法是:及時中耕鋤草培土及實行短切法,並噴施促花王3號,能把植物營養生長轉化成生殖營養、抑制主梢瘋長,促進花芽分化。注意,不得剪掉整條紅苕藤,每次短切後把苕藤提動,放在原位,苕藤不準全面翻苕藤,避免打亂葉面系數,有利於光合作用,促進高產。
(1)紅薯莖葉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紅薯(英文: sweet potato),學名:番薯(Ipomoeabatatas(L.) Lam.)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紅苕(多地方言)、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紅皮番薯、山葯(方言)、萌番薯 等。
紅薯屬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
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中醫視紅薯為良葯。
⑵ 紅薯種子種植方法
播種:紅薯一般用直播,播種方式可分為爬地種植及支架種植兩種。爬地種植一般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播種子l~2粒,每畝可種3000株,用種量為2千克左右。支架種植採用深溝高畦,畦高20~25厘米,溝寬50厘米,畦面90厘米,每畦栽2行,行間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放種子3~4粒,每畝用種量為2.5~3.0千克,播後蓋土2~3厘米,播後15天即可出苗。
2、晚熟種:植株生長勢強,生長期長,塊根成熟較遲。塊根扁紡錘形或圓錐形,皮較厚,纖維多,澱粉含量高,水分較少,單根重1~1.5千克,大者可達5千克以上。適於加工制粉。常用的品種有廣東湛江大葛薯、廣州郊區遲沙葛、台灣圓錐形種等。
⑶ 紅薯的種植方法
1、整地
整地要在晴天進行,土要打碎、打細。整平後,肥料條施在壟底,壟距80厘米,壟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專用有機復合肥。
2、育苗
選擇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徵,無病蟲害的種薯,薯塊100-250克。排種密度為薯塊間隔3厘米左右,種薯排好之後覆土,厚度2-3厘米,不能超過5厘米,以免影響出苗。
3、栽種
薯苗長20-25厘米,有6-8張完整葉片時,可以剪苗栽種大田。栽種時,將4個節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乾旱時將兩葉一心露出地面,其餘葉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結薯分散均勻,提高商品率和產量,種植密度4000株/667平方米,株距20厘米。
4、田間管理
番薯耐旱適應性強,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遇雨天要加強管理,注意減少田間積水現象。在插後15天左右結合第一次中耕施提苗肥。結薯肥在分枝結薯階段追肥,一般在插後一個月內結合第二次中耕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
5、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紫紋羽病;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番薯葉甲。發現病蟲害及時對症防治。
(3)紅薯莖葉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紅薯生長條件:
1、溫度:紅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
2、光照:紅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3、水分:紅薯耐旱適應性強,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適宜的水分條件可以滿足不同生長期的需求。芽期、苗期、莖葉期、分枝結薯期等階段土壤持水量宜在60-80%。
4、土壤:紅薯耐酸鹼性好,土壤環境適應性強。其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宜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鬆、土質良好、灌排能力強、pH值在4.2-8.3之間的地塊。
⑷ 紅薯的種植時間和方法
1、堅持起壟栽培
紅薯起壟栽培,不但能加厚和疏鬆耕作層,而且容易排水,吸熱散熱快,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塊根的形成和膨大。尤其夏紅薯在肥力高的低窪田塊多雨年份起壟栽培,增產效果更為顯著。一般66cm壟距栽一行紅薯,120cm壟距的栽2行紅薯。
2、適時早栽,合理密植
在適宜的條件下,栽秧越早,生長期越長,結薯早,結薯多,塊根膨大時間長,產量高,品質好,所以,應根據情況適時早栽。麥套春薯在4月份扦插;夏薯在5月下旬足墒扦插。採用秧苗平直淺插的方法較好,能夠滿足紅薯根部好氣喜溫的要求,因而結薯多,產量高。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的中心環節。一般單一種植畝密度在4000株左右,行距60~66cm,株距25~27cm。與其他作物套種,根據情況而定。
栽好紅薯的標準是:一次栽齊,全部成活。栽插時間的早晚,對產量的影響很大,因為紅薯無明顯的成熟期,在田間生長時間越長,產量越高。據試驗栽插期在4月28~5月10日之間對產量影響不大;5月10~16日,每晚栽1d,平均每畝減產21.3kg,5月16~22日,每晚栽1d,平均每畝減產32.6kg。夏薯晚栽,減產幅度更大,一般在6月底以後就不宜栽紅薯了;遇到特殊情況也應在7月15日前結束栽植。
3、合理施肥,及時澆水,中耕除草
紅薯生長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對氮、磷、鉀三要素的吸收趨勢是前中期吸收迅速,後期緩慢,一般中等生產水平每生產1000kg鮮薯約需吸收氮素4~5kg、五氧化二磷3~4kg、氧化鉀7~8kg;高產水平下,每生產1000kg鮮薯約需吸收氮素5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鉀10kg。但當土壤中水解氮含量達到70mg/kg以上時,就會引起植株旺長,薯塊產量反而會下降;速效磷含量在30mg/kg以上、速效鉀含量在150mg/kg以上時,施磷鉀的效果也會顯著降低,在施肥時應注意。生產上施肥可掌握如下原則:高肥力地塊要控制氮肥施用量或不施氮肥,栽插成活後可少量追施催苗肥,磷、鉀、微肥因缺補施,提倡葉面噴肥。一般田塊可畝施氮素8~10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鉀6~8kg;磷、鉀肥底施或穴施,氮肥在團棵期追施。另外,中後期還應葉面噴施多元素復合微肥2~3次。
紅薯是耐旱作物,但絕不是不需要水。為了保證一次栽插成活,必須在墒足時栽插,如果墒情不足要澆窩水,根據情況要澆好緩苗水、團棵水、甩蔓水和回秧水,特別是處暑前後注意及時澆水,防止莖葉早衰。
在紅薯封壟前,一般要中耕除草2~3次,通過中耕保持表土疏鬆無雜草。雜草對紅薯生長危害很大,它不但與紅薯爭奪水分和氧分,也影響田間通風透光,而且還是一些病蟲寄主和繁殖的場所。中耕除草應掌握鋤小、鋤凈的原則,在多雨季節應把鋤掉的雜草收集起來帶到田外,以免二次成活再危害。有條件的地方採用化學除草方法省工見效快,滅草效果好。
4、搞好秧蔓管理
紅薯生長期間,科學進行薯蔓管理,防止徒長,是提高紅薯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一般春薯栽後60~110d,夏薯栽後40~70d,正處於高溫多雨季節,土壤中肥料分解快,水分供應充足,有利於莖葉生長,高產田塊容易形成徒長,這一階段協調好地上和地下部生長的關系,力促塊根繼續膨大是田間管理的重點。應克服翻蔓的不良習慣,堅持提蔓不翻秧,若莖葉有徒長趨勢,可採取掐尖、扣毛根、剪老葉等措施,也可用矮壯素等化學調節劑進行化學調控。
5、適時收獲、貯藏
紅薯的塊根是無性營養體,沒有明顯的成熟標准和收獲期,但是,收獲的早晚,對塊根的產量、留種、貯藏、加工利用等都有密切關系。適宜的收獲期一般在15℃左右,塊根停止膨大,在地溫降到12℃以前收獲完畢,晾曬貯藏。
⑸ 種紅薯的方法與技術
你好,紅薯的栽培技術
1、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2、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3、肥水管理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 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海餐沃高鉀肥為主。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⑹ 地瓜的種植方法
1、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進行,土要打碎、打細。整平後,肥料條施在壟底,壟距80厘米,壟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專用有機復合肥,種植面積較大時,要求測定土壤n、p、k和有機質,南方還要測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復合肥。
2、整枝打頂:對分枝較多、生長較旺的薯田可用剪刀剪掉二三個分枝,如此可使養分迴流,讓薯塊得到更多養分。打頂可調節養分運轉,促使養分向根部輸送。當薯苗長到40-60厘米時摘去嫩尖,分枝生長過旺時也要摘去嫩尖。
3、及時追肥:提苗肥在插後15天左右結合第一次中耕每667m²追施稀薄人畜糞750-1000kg或尿素2.5kg。結薯肥在分枝結薯階段追肥,一般在插後一個月內結合第二次中耕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坼縫肥在莖葉封行以後,塊根生長速度較快,地面出現裂縫時追肥。
每667m²追尿素1.5kg、過磷酸鈣浸出液10kg、硫酸鉀3kg兌水150-200kg配成營養液,在陰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順縫澆灌,要求追肥均勻。
種植紅薯應選擇土質疏鬆略帶坡度的土地進行種植,黃沙土更好。土質鬆散排水性好紅薯就長的得形狀好看,又表皮光溜,紅薯個大,而黃沙土種植出來的紅薯擁有以上所有優勢外色澤還相對好看,口感也相對較好。
而排水性不好,泥土緊實的土地種植紅薯,種植出來的紅薯個小,表面凹凸不平,可能出現凹槽炸裂的次品薯,不僅賣相不好,而且產量還不高。
⑺ 如何用紅薯藤種植方法
利用春薯田剪苗作秋冬薯田插植用或在秋薯田剪苗插植於苗圃繁殖,越冬後,再剪苗栽插於大田,在華南南部冬暖地區應用較普遍。這種方法,操作粗放,可節省勞力土地,比較經濟。
如能注意良苗選擇未必比苗床苗差。但如年年沿用大田苗栽插,苗的發育逐漸低落退化,薯形變小,小薯率增加,產量減低,故須於2-3年後用種薯育苗,更新一次。
(7)紅薯莖葉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1、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苗
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快數量及膨大。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每天日照時間宜在8-10小時,充足的光照不僅可以促進開花、形成根塊,而且良好的光照還可以使較多的養分積累到塊根上,促使根塊膨大。
3、水分
番薯耐旱適應性強,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適宜的水分條件可以滿足不同生長期的需求。芽期、苗期、莖葉期、分枝結薯期等階段土壤持水量宜在60-80%,持水量過低會造成根系生長遲緩,造成弱苗、矮苗、病苗的出現;
根塊期土壤持水量宜在60-70%,可有效促進根快形成、膨大。此期水分不宜過大,如遇雨天要加強管理,注意減少田間積水現象,提高排水能力。
4、土壤
番薯耐酸鹼性好,土壤環境適應性強。其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宜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鬆、土質良好、灌排能力強、pH值在4.2-8.3之間的地塊。
5、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快。
適量的磷肥可加速細胞分裂,促進根部生長,利於養分吸收,提高根快品質。適量的鉀肥可以提高光合效能,促進根系生長,增加根塊數,促其根快膨大增重,增加產量。
經試驗表明鉀肥對番薯產量影響最大,然後依次為氮肥、磷肥。農戶要了解番薯需肥的特點,但不能因鉀肥可以增產就隨意增施鉀肥,要配施氮肥、磷肥等,科學施肥,提高肥效,滿足其生長需求。
⑻ 紅薯葉子怎麼種植方法
番薯種植可選在春季3-4月份,氣候比較的溫暖,適合栽種。栽種前要選擇好合適的種薯,要求生長成熟、飽滿、充實,沒有病蟲害。可選擇地栽和盆栽,盆栽需配製土壤,可用園土,河沙,腐葉土等混合,剪下種薯的莖段或者芽苗,然後種到土中。栽種好之後,要做好後期的養護,保證好生長。
一、種植時間
番薯種植需要溫暖的環境,可以選在春季3-4月份種植,此時氣溫比較適宜生長,等到了5-6月份,就可以移載。
二、選擇種薯
栽種之前需要選擇好合適的種薯,要求生長成熟、飽滿、充實,沒有病蟲害,長勢最好健壯,對於後期的生長比較有利。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幼苗會從種薯的芽點中長出,倒是去有病蟲害的話,將會影響到後期生長。
三、准備土壤
家中種植的話,可選擇地栽和盆栽,地栽的話選擇合適的土壤栽種下去,盆栽的話需要配製土壤,可用園土,河沙,腐葉土等混合。
四、進行栽種
要是晴天栽種的話,可選在午後不要在中午種。栽種起來比較的簡單,可以剪下種薯的莖段或者芽苗,然後種到土中,深度大約5厘米左右。
五、後期養護
栽種好之後,要做好後期的養護,保證好生長,先不要放在烈日下,等到長勢穩定後,再給予正常的養護,一定保證好水分和養分的施加。
⑼ 小紅薯的種植方法
種植方法如下:
一、選用良種。新品種增產效果特別顯著;老品種經過脫毒,當年能增產50%以上,第二年增產30%,第三年增產10%左右,以後脫毒效應基本消失。為保證地瓜高產,應每隔二、三年更換一次品種或進行脫毒,從農業科研部門選購新品種或脫毒品種,盡量不從集市上買不知品種名稱和特性的薯苗。
二、深耕起壠。種植應選排水良好,地勢較高的沙性土壤。沙性土壤比粘性土壤產量高,而且表皮光潔、品質較好。平原地區一般壟距80厘米(地瓜栽後行距80厘米),山區旱薄地可適當窄些,壟高30厘米。夏地瓜也要先起壠後栽種,先栽後起壠,增加了栽種深度,對產量影響較大。
三、適時早栽壯苗。在適宜的條件下,栽插越早,產量越高。春薯在4月20日前後,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時,每早栽一天,增產0.5—1%,夏薯越早越好,每早栽一天,增產1%以上。春薯要栽壯苗和高剪苗。栽插方法,一般 八道工序:開溝(刨垵)、澆水、按苗、撒農葯、封垵、噴灑除草劑、腹膜、放苗。栽春薯不提倡大水漫灌,地溫低、土壤板結,影響產量。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的中心環節。栽植密度要根據品種、地力、水肥條件、栽種時間四個因素確定。同一個品種,栽的越晚密度應該越大,高肥水地要稀,低肥水地要密,無水澆條件的山嶺旱地要比平原高肥水地增加密度20%以上。在平原地區,一般中短蔓品種,春薯畝栽3000株左右,夏薯3500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