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田作物都有什麼
花生、紅薯屬於大田作物
大田作物指的是在大片田地上種植的作物,如小麥﹑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直接供給糧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為主。
露地種植,溫室大棚裡面的蔬菜等不算;煙草、中草葯不算;木本的蘋果、葡萄不算。
5. 防病:病毒病可在發病初期用5%的菌毒清250倍液噴霧,紫斑病可於開花後噴施50%的苯來特或代森鋅800倍液。用75%百菌清700倍液防治霜霉病。用65%粉銹寧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溶液防治銹病。
6. 治蟲:開花、結莢期用3%速殺乳油1500倍液防治鑽心蟲。15%高效氯氧乳油1200倍防治豆天蛾。
B.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種植小麥宜選用高產品種,在整地施肥後適時播種,生長期間做好化學防控以及澆足越冬水、春季追肥等工作。
一、夯實播種基礎
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早中茬地塊應選用增產潛力大、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種,如「眾麥1號」、「 周麥22」、「矮抗58」、「周麥16」;搭配種植「泛麥8號」、「周麥27」、 「豫教5號」等晚茬地塊宜選用穩產性能好、晚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種,如「周麥23」、「眾麥2號」、等。
2.科學施肥,培肥地力。一般畝施農家肥3-5方、尿素25-30公斤、過磷酸鈣60-75公斤、氯化鉀5-10公斤、硫酸鋅1公斤,或者施用含量45%以上的復合肥40-50公斤。也可以把秸稈粉碎後直接還田,還田後要深翻,並增施速效氮肥。
3.精細整地,打好畦田。按照「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必須耙實」的要求,提倡大型機械深耕,耕深25厘米以上,耕後機耙兩遍,除凈根茬,粉碎坷垃,達到上虛下實,地表平整;旋耕機作業的地塊要旋耕兩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並要耙實。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必須深耕一次,以打破犁底層。根據播種機播幅做好畦埂,平整畦面,以便灌溉。
4.適期足墒勻播,確保一播全苗。半冬性品種(早中茬)應在10月8-15日播種為佳;弱春性品種(晚茬)應在10月20-30日播種。凡墒情充足,又能做到精耕細作的高水肥地塊,一般半冬性品種畝播量8-10公斤,基本苗控制在16 -20萬;弱春性品種畝播量10-13公斤,晚播一天,畝增加播量0.5公斤,最大播量不超過15公斤。播種深度3-5厘米,深淺一致,達到種均苗勻。
5.土壤處理和種子處理。主治全蝕病、紋枯病、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土壤處理可選用50%辛硫磷(或55%甲拌磷)200毫升拌細干土(或麥麩)10-15公斤,耕地前撒施。種子處理選用2%力克秀(或3%苯醚甲環唑20毫升)10克加40%甲基異柳磷10毫升或55%甲拌磷乳油20毫升,兌水0.5-0.75公斤,拌麥種10公斤,堆悶3小時,晾乾播種。
二、冬前麥田管理措施
1.促弱控旺。小麥出苗後葉色發黃,生長慢,根少而變褐,田間成片狀或帶狀發生,繫上茬除草劑殘留葯害所致,應及時畝噴灑0.01%芸苔素內酯30克加氨基酸葉面肥75毫升,兌水40-50 公斤,全田噴霧;對晚播弱苗麥田,以促為主,採取增施有機肥和淺中耕等措施提高地溫,實現促弱轉壯;對群體偏大,有拔節趨勢以及植株偏高的旺長麥田,應於冬前(12月上中旬)畝用15%多效唑30-40克兌水30公斤,葉面噴霧進行化控。
2.除草防病。11月中旬-12月中旬,氣溫8度以上,雜草2-3葉時,防除豬殃殃、播娘蒿等闊葉雜草,每畝用10%苯磺隆15克加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防除野燕麥、早熟禾等禾本科雜草,每畝用6.9%驃馬濃乳劑50-60毫升。先把除草劑配成母液,再加水30公斤,田間均勻噴霧。畝用12.5%烯唑醇40克,加水40公斤,小麥莖基部噴霧,預防紋枯病。
3.澆好越冬水。小麥越冬前,在日平均氣溫降到3度左右時,及時澆好越冬水,並及時中耕鬆土,保墒防旱,彌實土縫,預防凍害。
C. 怎樣種花生不死苗又產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
世界栽培花生資源1萬余份,我國2000份,山東省花生種植歷史也很久,主要種植品種如:海花1號、魯花11、魯花14、花育16、花育17、豐花1號、維花6號等。
一、培肥地力,輪作換茬
花生能很好的利用前作施肥的殘效,前作施肥、培肥地力是花生增產的基本環節。
連作花生病蟲害嚴重,植株矮,落葉早,果小,減產明顯。花生輪作的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在一定的年限范圍內,輪作的年限愈長,增產幅度愈大。但花生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花生屬,所以在花生輪作中不要與豆科作物輪作。
1、輪作增產的原因
(1)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花生與小麥、水稻、玉米或甘薯等作物輪作,由於需肥特點不同,栽培條件不同,通過輪作換茬,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的養分,因而有利於作物生長。禾本科作物需氮肥較多,需磷、鉀肥相對較少;花生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而從土壤中吸收磷、鉀較多,吸收氮素相對較少;禾本科作物具淺生的須根系,主要利用耕作層養分,花生為直根系,入土較深,可吸收深層的養分,同時花生還能將固定的氮素遺留一部分到土壤中,供下茬作物利用。花生的殘根落葉及莖葉回田,能顯著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栽培條件不同的作物進行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水稻連作,易造成土壤板結,孔隙度小,滲透性差,而水稻和花生輪作,由於作物生活環境和栽培條件的改變,使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加,通透性改善。
(2)減少病蟲和雜草危害。合理輪作通過換種不同屬的作物之後,使為害作物的害蟲失去適宜的生活條件,病原菌失去寄主,雜草沒有共生的環境,病蟲或雜草數量會大大減少。
2、輪作原則及輪作的主要方式
(1)合理輪作的基本原則。作物的茬口是換茬輪作的基本依據。合理的輪作是運用作物--土壤--作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不同作物的茬口特性,組成適宜的前作,輪作順序和輪作年限,做到作物間彼此取長補短,以利每作增產,持續穩產高產。花生是豆科作物,與禾本科(小麥)、十字花科等作物換茬效果好,與生態型相近的豆科作物輪作效果較差。輪作順序,一般先安排花生,花生收獲後,安排需氮較多的禾本科作物。故花生有「先鋒作物」、「甜茬」之稱。一般情況下,花生輪作年限最好在3年以上,但目前我國花生產區的輪作年限以2~4年者居多。
(2)花生主要的輪作方式。我國北方花生產區的主要輪作方式有春花生--冬小麥--夏玉米(秋甘薯或其它禾穀類,少數用大豆或其它夏作物),冬小麥--花生--春玉米(或春甘薯、春高梁等)、冬小麥--夏花生--冬小麥--夏花生三種方式。第一、二種輪作方式是二年三熟隔年輪作制的主要形式,第三種輪作方式是一年兩熟輪作制的主要方式。
二、加深熟化耕層
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活化耕作層,增強花生抗旱防澇能力,提高產量。
1、深耕適宜時間
深耕要利用秋末冬初農閑季節進行,以便翻上的部分生土凍融熟化,翻下的土塊風化和自然沉實。同時,還能消滅部分越冬病蟲害;積蓄冬春雨雪,緩解春旱。開春解凍之後,應及時耕耮保墒,以免水分散失,影響播種。秋末冬初來不及深耕的地塊,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以前,不晚於清明進行,仍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春耕必須隨耕隨耙,使土壤下部沉實,表土松細。試驗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產16.8%,比淺耕增產53.9%。
2、深耕的適宜深度
由於花生70%~90%的根系集中在0厘米~30厘米土層內,一般耕深25~30厘米。重茬連作地塊為提供給花生根系一個新的土壤根際環境,深耕應打破這個深度,一般為40~50厘米。表土層下為較好的酥石硼地,可適當深些,可達50厘米;熟土層淺,質地差的地塊適當淺些。
3、深耕結合改土
在適宜深耕的地塊,冬前深耕50厘米,使生土與熟土混合。經過冬季凍融風化,加厚活土層,釋放營養元素。同時,平整地面,挖高填低,使活土層一致。枯萎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可結合深耕,撒施生石灰,每667米2使用40千克,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粘重土地,可結合深耕壓沙改良,調節土層結構,改變土壤質地,調節土壤水、氣、熱的狀態,利於花生生長。粘重土地壓沙,每667米2可用10~15米3為宜。沙土地,每667米2可壓粘土或淤泥20~25米3,協調土壤狀態,達到利於花生生長的目的。
三、配方施肥
1、配方施肥的技術要求
(1)配方施肥的目標產量與實際產量的吻合度達90%以上,其它參數指標化。
(2)要有穩定的增產效果,不同年度間其增產幅度是:高產田穩定在5%以上,中、低產田穩定在10%以上,並相應地提高花生的品質和化肥利用率。
(3)要根據不同土質、土壤肥力和不同品種類型合理施肥,逐步改進分析測試手段和計算手段,施肥數據定量化和半定量化。
(4)增加有機肥的投入,投入量要高於當地的平均水平。
(5)要有利於下茬輪作作物的生長發育。
2、配方施肥的基本技術--目標產量配方法
花生的產量形成要由土壤、肥料和根瘤菌供給養分,應根據這一原理計算肥料施用量。可以按土壤肥力決定目標產量,也可以按當地三年的平均產量為基礎,增加5%~10%作為目標產量。該法又分為2種。
(1)養分平衡法。以土壤養分測定值來計算土壤供肥量,再按下列公式計算肥料需求量:
肥料需求量=(作物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 - 土壤養分測定值×0.15×校正系數)/肥料中養分含量(%)×肥料當季利用率(%)
式中:作物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作物吸收養分量。
土壤養分測定值×0.15×校正系數=土壤供肥量。
土壤養分測定值以毫克/千克表示,0.15是土壤耕層養分測定值換算成667米2土壤養分含量的系數。即一般把0~20厘米厚的土層看成植物營養層,該層每667米2土重為15萬千克。土壤測定值換算成每667米2土地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的計算方法是:
150000(千克土)×1/1000000=0.15
校正系數:表示土壤測定值和作物產量的相關性。
校正系數=空白區產量×作物單位產量吸收養分量/土壤測定值×0.15
例如,某農戶花生田每667米2的目標產量為300千克,測定土壤速效氮含量為60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為30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為90毫克/千克,求需肥量。
需肥量為:
花生吸收養分(氮)量=0.05(每千克花生需氮量)×300=15(千克)
土壤供肥量=60×0.15×0.55(校正系數)=4.95(千克)
代入公式並折成尿素為:(15-4.95)/(0.46X0.50)=43.7(千克)
由於花生的氮素來源60%來自自身的根瘤固氮,故實際施氮量按計算所得的40%即可,即每667米2施尿素17.48千克即可。
同理可求出所需磷、鉀肥量。
該法的優點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缺點是土壤測定值是一個相對量,因為土壤養分處於 動態平衡中,還要通過試驗取得校正系數來調整,而校正系數變異性大,很難准確。
(2)地力差減法。花生在不施肥下的產量稱為空白田產量,它所吸收的養分全部來自土壤和根瘤菌固氮。根據花生產量由土壤生產和由肥料增產的原理,從目標產量中減去空白田產量,就是施肥所增的產量。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肥料需要量=作物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空白田產量)/肥料中養分含量(%)×肥料當季利用率(%)
例如,某農戶花生田,每667米2空白田產量為150千克,目標產量為300千克。則每667米2應施尿素量為:尿素用量=0.05×(300-150)/0.46×0.50=32.6(千克)
按60%的氮素來自根瘤菌固氮,則實際每667米2應施尿素13.04千克。
每667米2應施過磷酸酸鈣量為:
過磷酸鈣用量=0.01×(300-150)/0.18×0.20=41.7(千克)
該法適用於無測試手段的地區。缺點是空白田的產量受多種因素影響,也無法表達多種元素中某種元素的豐缺情況。
四、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1、適時播種
覆膜可使5厘米處地溫提高3~5℃,可比露地栽培早播7天左右。當膜下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2℃時即可播種。山東省覆膜春花生適宜播種期,果播在4月上旬;米播的,魯中南、魯西南在4月中旬,膠東半島和沿海地區在4月下旬播種為宜。播深3厘米。目前,生產中有搶墒早播的現象,如遇倒春寒,出苗率大大降低,造成很大損失。
麥套花生套種早晚,決定了小麥、花生兩種作物共生期長短。套種早,共生期長。苗期,花生在不利的郁弊環境里生長,嚴重影響第一對側枝的生長。套種較晚,花生莖部(胚軸)木質化程度較低,比較脆嫩,收麥時容易踐踏折斷,難保花生種植密度。據試驗,魯西南適宜套種期為5月20~25日,花生與小麥的共生期15~20天,每667米2產為383.8~390.5千克,較其它處理增產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近兩年,由於收麥時大型機械作業,對花生苗毀壞較重,造成缺苗斷壟。根據生產實際,既有利於機械收麥又保證花生全苗,可以把套種期提前3~10天,即在5月15~20日套種,花生小麥共生期延長到20~25天。收麥時,花生基部已充分木質化,主莖葉片6~7片,第二對側枝長出1~2厘米,這時的花生苗耐人機踏軋,不易折斷,有利於花生全苗。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在單位土地面積上適當增加株(穴)數,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花生莢果產量。目前,我國生產上推廣的主要品種,在各花生產區,按照以下的密度種植,屬於合理密植的范圍。
(1)珍珠豆型品種的合理密植范圍。目前北方旱地春花生,種植花11、魯花3號等品種,每667米2以12000~15000穴,高肥力有水澆條件春花生,每667米2以10000~12500穴,每穴2粒為宜。
(2)普通型和中間型品種的合理密植范圍。目前,北方各花生產區推廣種植的魯花4號、魯花9號、魯花10號、花17等品種,在中等肥力土壤種植,春花生以每667米28080~9230穴,每穴2粒為宜。麥田套種和夏直直播,每667米2以8888~10000穴,每穴2粒為宜。花37、徐州68-4、豫花1號等品種,在中等肥力土壤種植,每667米2以8080~8888穴,每穴2粒為宜。在高肥力土壤創高產,以每667米26896~7407穴,每穴2粒為宜。
五、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田間管理,做到前促早發,中控穩長,後保不衰,是花生獲得高產的保證。
1、清棵蹲苗
這是花生最具特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管理措施。當花生出齊苗後,用手將幼苗根際的浮土扒出,使兩片子葉外露。花生的主要結果部位是第一對側枝和第二對側枝的莖部,特別是第一對側枝對產量的影響較大,清棵的目的是使第一對側枝早點露出地面,從而生長健壯,提高產量。根據調查清棵的花生比不清棵的花生增產15%左右。
2、中耕培土
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在苗期進行,這次中耕宜淺,防止莖部埋土過多,影響側枝發育,只要疏鬆表土,把雜草除凈即可;第二次中耕在根瘤形成期,這次中耕可稍深些,一般在6厘米左右;第三次中耕在花期,這次中耕要格外小心,避免損傷果針,中耕深度在5厘米左右。
3、灌溉追肥,促進生長
花針期以促為主,力爭快發枝,早開花,多下針,要適當追肥或葉面噴肥。土壤含水量低於10%時,要澆一次水,以噴灌或溝灌潤澆為好。
4、化學調控,防病保葉,控制營養生長
高產田花生生育中後期,如遇高溫多雨,易徒長倒伏,應抓住時機,進行化學調控。植株接近或已封行時,噴施800倍「壯飽安」液,以控制地上部莖葉繼續增高,防止倒伏,促使地下部莢果發育。
5、保葉防衰,排水防爛果
進入結莢期後的管理,應以提高葉片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為主。一般可葉面噴施2%~3%的過磷酸鈣水溶液。如植株生長較弱,可噴施1%的尿素和2%~3%的過磷酸鈣混合溶液。進入結莢成熟階段,要特別注意結果層土壤水分的變化狀況,若高於土壤含水量12%時,要排水降濕,以防爛果。
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1、花生病害
花生常見的病害主要有莖腐病、根腐病、葉斑病、銹病、白絹病等。
(1)莖腐病。苗期子葉黑褐色,干腐狀,後沿葉柄擴展到莖基部成黃褐色水浸狀病斑,最後成黑褐色腐爛,後期發病,先在莖基部或主側枝處生水浸狀病斑、黃褐色後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莖腐病主要以種子帶菌為主,連作病重,因此應實行合理輪作,種子貯藏前要充分曬干,播前要進行曬種、選種,不用霉變、質量差的種子,做好種子消毒,用撲力猛拌種;當病墩率達到5%時,用鴿哈、麗致噴淋莖部。
(2)根腐病。莖基部水浸狀,黃褐色,植株較矮,葉片自下向上乾枯,主側根變褐腐爛,後期只剩褐色干縮的主根。
防治方法:合理輪作,嚴格選種、曬種,用撲力猛拌種,發病初期病株率達到5%時用鴿哈、麗致全田噴霧。
(3)葉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 褐斑病病斑圓形、暗褐色,較大,病斑外緣有黃色暈圈,後期有灰色霉狀物;黑斑病病斑圓形、黑褐色,病斑周圍無黃色暈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防治方法: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高溫多雨的7、8月份是防治葉斑病的重點時期,發病初期病葉率達到10%時,可噴灑贊米爾或代森錳鋅,每隔15天噴葯一次,共噴2~3次。
(4)花生銹病。底葉最先開始發生,葉片產生黃色皰斑,小形,周圍有很窄的黃色暈圈,表皮裂開後散出鐵銹色粉沫,嚴重時葉片發黃,乾枯脫落。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麗致或鴿哈全田噴霧。
2、花生蟲害
花生的主要蟲害有蚜蟲、地老虎和蠐螬。
(1)蚜蟲。蚜蟲不僅吸食花生汁液,也是傳播病毒的主要媒介。防治花生蚜蟲必須立足早字,當每墩達到10頭時,用70%挺克防治即可。
(2)地老虎、蠐螬。地老虎和蠐螬是地下害蟲,不僅危害期長而且危害嚴重,常造成缺苗斷壟現象,2004年,部分鄉鎮地下害蟲造成花生田間死秧率達5~20%,是目前影響花生產量的最主要的蟲害。因地下害蟲常在地下活動,隱蔽性強,防治困難,所以必須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
合理輪作 花生良好前茬是玉米、穀子等禾本科作物,避免重茬、迎茬。
秋季深翻 秋季深翻可將害蟲翻至地面,使其曝曬而死或被鳥雀啄食,減少蟲源。
種子包衣 播前用好年冬包衣,此方法也能有效地防止鼠害。
土壤處理 播前整地時,每公頃用3%呋喃丹顆粒劑22.5~30千克均勻撒施於田面,淺翻入土;或將呋喃丹撒於播種溝內,之後播種;也可將殺蟲劑拌入有機肥內做基肥使用。
防治幼蟲 6月下旬和7月下旬在金龜子孵化盛期和幼齡期每公頃用辛硫磷顆粒劑35~45千克加細土250~300千克撒在花生根際,淺鋤入土。
注意:1、拌種用撲力猛好年冬。1、栽種的溫度大粒花生10cm地溫在15攝氏度以上,小粒花生10cm地溫在12攝氏度
D. 小麥什麼時候播種啊
關於小麥播種時間的問題,由於區域不同,會有差別,南方和北方來看,相差半月是很正常的現象,一些特別區域,能相差一個月,所以,單從時間分析,大概在下面這個時間段。
一般我國每年3~4月份播種春小麥,8~11月份播種冬小麥。但是不同地區有其適宜的播種時期。冬小麥:9、10月份播種,也就是10月1號到10月23號之間進行秋小麥播種實最為合適的。每年的9月和10月都是小麥播種的高峰期,不過關於具體的播種時間,各個小麥產區還是有差異的。
小麥要高產適期播種是關鍵:
適期播種是充分利用當地光熱和水土資源,打造適宜群體起點,培育冬前壯苗,保苗安全越冬,構建合理群體結構,預防冬春凍害和後期倒伏早衰,奠定穩產高產基礎的重要技術措施。
小麥播種適期與氣溫和品種特性關系最為密切。河南省目前推廣的小麥品種均為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種,這兩類品種冬前形成主莖5~6片葉、單株分櫱3~5個、次生根5~8條壯苗標準的適宜積溫為500~600℃,若冬前積溫小於400℃,將導致分櫱不足,群體偏小,次生根發育不良,苗情偏弱;大於750℃則易造成冬前旺長,冬春易發生凍害,並為後期發生倒伏和早衰埋下隱患。
各地在具體確定小麥播種適期時,還要考慮當地麥田肥力水平、土壤墒情、地形和勞動力及整地播種機具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要特別提醒的是,由於今年秋季氣溫偏高,且高溫持續時間長,秋作物成熟收獲早,加之9月下旬全省多次出現降水過程,目前絕大部分地區土壤墒情適宜,農民朋友一定注意不要搶墒播種,以免冬前旺長,為冬春凍害和後期倒伏、早衰埋下隱患。
一定要抓住秋作物收獲騰茬早和近期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提高整地質量,做到科學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播量,掌握適宜播種深度,大力推廣播前或播後鎮壓,並注意使用包衣種子或葯劑拌種,對於目前墒情不足的麥田還要提前澆水造墒,確保足墒播種,努力提高播種質量,為小麥正常生長和穩產高產奠定基礎。
E. 如何種植綠豆,要說得詳細一點
一、綠豆種子處理:
1.曬種:在播種前選擇晴天,將種子薄薄攤在席子上,曬1-2天,可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發芽勢。曬種時要勤翻動,使之曬勻。
2.選種:利用風、水、機械或人工挑選,清除秕粒、小粒和雜粒及雜物,選留干凈、粒大、飽滿的種子播種。
3.擦種:對硬實較多的種子,可採用機械摩擦處理,使新皮稍有破損,增加其吸水能力。
4.接種:拌種或浸種:在瘠薄地每畝用50-100克根瘤菌接種或0.3克鉬酸銨拌種,可增產10%-20%。在高產地塊用種子量3%的增產菌拌種,增產12%-26%,生產水平愈高效果愈明顯。另外,用1%磷酸二氫鉀拌種,也能增產10%。
二、綠豆播種適期:
綠豆生育期短,播種適期長,在許多地方既可春播亦可夏播。一般在地溫達16-20℃時即可播種。播期試驗表明,綠豆在太原春播以5月10日到25日。夏播6月10日至20日為好,不宜晚於6月底;晉中地區夏播綠豆,應盡量選擇生育期短的品種,在7月10日以前播種。
綠豆是喜溫作物,春播如播種過早,個體發育不良,生育期延長,產量降低。夏播綠豆以早播為好,幼苗生長健壯,開花結莢期處在高溫多雨階段,有利於花莢形成,莢多、粒多、粒重、產量高。
另外,早播綠豆苗期正處在雨季到來之前,利於田間管理,能及時間苗、中耕除草,實現苗齊、苗壯,無草荒、無板結、無病蟲為害。播種過晚,會使前期營養不良,錯過高溫期,生育後期花莢不能大量形成,粒重降低,且易遭受雨澇和低溫影響,造成減產。
三、綠豆播種技術:
綠豆的播種方法有條播、穴播和撒播,以條播為多。播量要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因地制宜確定。一般下種量要保證在留苗數2倍以上。播量過大,幼苗擁擠,易形成弱苗;播量過小,會造成缺苗斷壟。
如土質好,墒足,蟲少,整地質量好,種小粒型品種,播量要少些;反之,可適當增加播量。鑒於綠豆子葉拱土能力較弱和植株有「稠不抗、稀不長」的群體生育習性,在黏重土壤要適當加大播量。一般條播為每畝1.5-2公斤,撒播為4公斤,間作套種的用種量根據種植情況而定。
播深對出苗率影響很大,要根據土壤狀況、水分和種子大小及播期等因素而定。在黏土和濕墒地,播深要淺,以3-4厘米為宜;土壤疏鬆、墒差地,播深以4-5厘米為宜。6-7月份雨水多、氣溫高,應淺些;春天土壤水分蒸發快,氣溫較低,可稍深些。
(5)豫禾781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綠豆性狀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莖被褐色長硬毛。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盾狀著生,卵形,長0.8-1.2厘米,具緣毛;小托葉顯著,披針形;小葉卵形,長5-16厘米,寬3-12厘米,側生的多少偏斜,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渾圓,兩面多少被疏長毛,基部三脈明顯;葉柄長5-21厘米;葉軸長1.5-4厘米;小葉柄長3-6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有花4至數朵,最多可達25朵;總花梗長2.5-9.5厘米;花梗長2-3毫米;小苞片線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7毫米,有線條,近宿存;萼管無毛,長3-4毫米,裂片狹三角形,長1.5-4毫米,具緣毛,上方的一對合生成一先端2裂的裂片;旗瓣近方形,長1.2厘米,寬1.6厘米,外面黃綠色,裡面有時粉紅,頂端微凹,內彎,無毛;翼瓣卵形,黃色;龍骨瓣鐮刀狀,綠色而染粉紅,右側有顯著的囊。
莢果線狀圓柱形,平展,長4-9厘米,寬5-6毫米,被淡褐色、散生的長硬毛,種子間多少收縮;種子8-14顆,淡綠色或黃褐色,短圓柱形,長2.5-4毫米,寬2.5-3毫米,種臍白色而不凹陷。花期初夏,果期6-8月。
F. 我種的韭菜苗不長干尖是怎麼回事呢
導致韭菜乾尖黃葉的既有病害,又有蟲害,形成原因復雜,本文僅介紹韭菜乾尖黃葉的病害診斷及無公害防治技術。
1 韭菜疫病
1.1診斷
主要危害葉片、葉鞘、鱗莖和根系,病源菌屬於鞭毛菌亞門。夏季高溫多雨、植株生長過密、郁蔽倒伏、高濕弱光是主要發病條件。發病初期葉鞘上部,葉片基部首先受害,受害葉片病斑初呈半圓形深綠色,周圍有暗綠色暈圈,外葉首先受害。並從帶有病斑一側及尖端變黃,後期葉片腐爛,出現白色霉層,鱗莖、根部受害呈褐色,輕者根毛減少,肥水吸收能力下降,植株生長速度減慢,危害嚴重時韭菜大片亡。
1.2防治措施
①選用豫韭菜1號、豫韭菜2號、平韭4號、平豐6號等抗病品種。
②多年連作,病源積累較多,輪作倒茬可以減輕疫病發生。
③夏季雨後及時排水可以消除發病條件,防止倒伏,通風透光可以減少病源。
④合理施肥,培養壯株,增加抗逆能力。
⑤高溫期雨後及時用70%代森錳鋅800倍液噴灑防病保護。發病初期可用90%乙膦鋁500倍液或用砷殺毒礬400倍液或用72%普力克1200倍液噴灑葉面,三種葯交替使用,6~7天1次,連續2~3次。
2 韭菜灰霉病
2.1診斷
是韭菜中低溫高濕條件下的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屬於半知菌亞門,黃淮地區露地栽培多發生於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同時又是冬春保護地栽培常見病害。主要為害葉片,按為害症狀不同可分為干尖型灰霉病、白斑型灰霉病和濕腐型灰霉病三種類型。病原隨風傳播,葉片受害後干尖,白斑或腐爛,陰天和早晨濕度較大時病斑上可見灰色霉狀物。
2.2 防治措施
①選用791、平韭4號、平豐6號、賽松等品種。
②每茬韭菜收割後都要及時清除田間枯葉雜草,集中深埋,減少病源。
③保護地栽培時,晴天中午棚內相對濕度達到85%以上時要及時通風換氣,降低濕度。
④發病前可用50%木黴菌 (特立克) 1000倍液噴灑葉面,預防灰霉病。發病初期可用10%寶麗安(多氧黴素)3000倍液,或用90%灰霉特1000倍液噴灑葉面,溫棚韭菜每667m2可用20%百菌清.速克靈復合煙劑250~300g,於傍晚時用暗火點燃熏棚10~12h。7天用葯1次,每茬用葯1~2次即可。
3 韭菜白絹病
3.1診斷
病原菌屬於半知菌亞門。主要危害韭菜的須根和鱗莖。病源主要從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季節發病嚴重,黃淮地區6月中旬開始發病,一直危害到10月上中旬。發病初期葉片干尖變黃,須根、鱗莖周圍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中後期植株四周地表處可見白色菌絲,並有油菜籽狀菌核,菌核前期為黃白色,後期變成茶褐色。須根、鱗莖受害後初期呈褐色,後期須根、鱗莖腐爛,整株亡。危害輕時可造成缺苗斷壟,危害嚴重時可造成絕收。
3.2 防治措施
①發病嚴重的地塊可與玉米進行輪作,玉米茬種韭菜白絹病發生較輕。
②白絹病菌為好氧型真菌,深耕深埋可抑制菌核萌發生長。
③避開高溫高濕季節定植。在高溫高濕季節移栽,易從傷口侵入,條件適宜,發病加重。
④發病初期,發現個別植株感病要及時拔除病株,帶出園外深埋,並在病穴周圍撒石灰粉或用50%代森銨800倍液灌根滅菌。
⑤發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1000倍液或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連續2~3次即可。
4 韭菜菌核病
4.1病診斷
病原菌屬於子囊菌亞門,主要為害韭菜葉片、葉鞘和鱗莖。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鱗莖受害後呈灰褐色或褐色,後腐爛乾枯。濕度較大時病躊周圍可形成灰白色菌絲,並形成菌核。菌核薄片狀、橢圓或不規則形,前期呈黃白色,以後變成黑褐色。氮肥偏多、密度過大和雨水偏多,田間積水時發病嚴重。
4.2 防治措施
①合理密植,促進通風透光,降低濕度。
②配方施肥,培育健壯植株,提高抗病性。韭菜追施肥時,不要大量偏施氮肥,應按照韭菜需肥規律,按氮磷鉀為1:0.6:1.2的比例,適當增施磷鉀肥。
③雨後及時排水,防止菜田積水。
④發病初期可用5%岡黴素水劑1000倍液或用50%農利靈1000倍液或用50%撲海因1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8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1次,連續用葯3~4次。
5 細菌性軟腐病
5.1診斷
可為害韭菜葉片、葉鞘、鱗莖和須根。發病初期葉鞘首先受害,呈水浸狀軟腐,有粘液溢出,乾燥時出現菌膿結塊。須根、鱗莖受害後呈黑褐色,葉片受害斑呈灰白色半透明狀,新老葉同時干尖變黃,最後整株連片亡。黃淮地區3~4月發生,雨水或灌溉隨水傳播。
5.2 防治措施
①禁止施用未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②發病初期及時清除個別病株深埋,並在病區撤石灰粉殺菌。
③發病初期可用77%可殺得500倍液,或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用農用鏈黴素2500倍液,或用氯黴素3000倍液灌根防治,5~7天灌根1次,交替使用,連續用葯4~5次。
6 韭菜病毒病
6.1診斷
引起韭菜乾尖黃葉的病源是韭菜萎縮病毒。黃淮地區一般4~5月發病。發病初期葉片中下部出現沿葉脈壞的條紋斑點,逐漸出現葉片彎曲匍匐,後期葉片干尖枯黃,外葉重,心葉輕。6月上旬以後隨氣溫升高,症狀消失,潛伏至翌年發病。
6.2 防治措施
①選用豫韭菜1號、豫韭菜2號、平豐1號、平豐6號等抗病品種。
②加強肥水管理,培育健壯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③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消滅病源。
④收割時應先收割無病株,再收割感染病株,並用肥皂水對鐮刀消毒,防止再侵染。
⑤發病初期用1:40的豆漿水或0.2%磷酸二氫鉀噴灑葉面,5~7天1次,連續3~4次。
7 氨害
7.1診斷
露地栽培時施用易揮發氮肥,施肥過淺,施肥方法不當會發生氨害;保護地栽培時氮肥施量過大,施肥過淺,施肥後不澆水,放風不及時,也常發生氨害。韭菜受害後新老葉片上部均呈灰白色,受害長短整齊一致。
7.2 預防措施
①適量深施氮肥,每667m2每次追施尿素不超過3Okg;盡量不追施氨水、碳酸氫銨等易揮發氮肥;有機肥腐熟搗碎後深施,禁止地表撒施氮肥和未經腐熟的人畜糞尿。
②深施肥,施肥後及時澆水,減少氨氣揮發,特別是保護地韭菜,應在扣棚前15天深施肥,並及時澆透水。
③通風換氣,防止氨積累。保護地栽培時扣棚後的前10天,每天中午應適當放風,以防氨中毒。
8 韭菜生理乾旱
8.1診斷
當韭菜根系吸收水分少於葉面蒸騰散失水分時表現出生理乾旱特徵,輕度生理乾旱時外觀上無症狀;當生理缺水達到一定程度時首先表現出葉片萎蔫下垂,嚴重時出現葉尖青乾枯萎。
8.2預防措施
①嚴禁過量施肥。
②適當增施磷鉀肥,促迸碳水化合物積累,提高抗旱能力。
③及時補充水分,滿足韭菜水分需求,當土壤中鹽分含量過高時澆大水洗鹽。
④保護地韭菜在天氣連陰轉睛時,應逐漸加大光照強度,以防閃苗干尖。
9 葯害
9.1診斷
農葯使用不當也會產生干尖黃葉,主要原因是葯害。葉面噴灑農葯濃度過大或攪拌不勻時,會使葉片出現分布均勻的白色圓形斑點;保護地韭菜棚內使用防病煙劑施葯集中時會形成葉片青枯狀干尖,並以施葯點為中心呈點片塊分布;杜邦巨星、克闊樂等除草劑可使韭菜葉片形成白色葯害斑;草甘膦等除草劑可抑制韭菜新根生長,造成葉片枯黃。
9.2預防措施
①使用葯量要適當,噴葯前要攪勻。
②棚內使用煙劑時盡量在傍晚多點施葯。
③使用除草劑時對症限量使用。雜草萌動前,每667m2可用50%撲草凈100g,或用33%施田補100ml,加水60kg噴灑地面,雜草萌動後可用12.5%蓋草能60ml稀釋1000倍噴灑雜草葉面,防治禾本科雜草
G. 玉米用哪個品種最高產,最抗倒伏,抗病蟲!
1、德單9玉米種
陝審玉2010008號
【特徵特性】
該品種生育期99.8天,比鄭單958晚熟1天。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9厘米,葉片數20片,穗長
16- 18厘米,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42粒,千粒重379克,出籽率89%。
【抗性鑒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穗粒腐病,感莖腐病。
【品質分析】籽粒容重729克/升。粗蛋白9.5%,粗澱粉67%,粗脂肪4.9%。
【產量表現】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18公斤。
栽培技術:適宜陝西省關中灌區夏播種植。夏播6月15日前播種。宜寬窄行種植。在高水肥及中等
肥力土壤適宜密度4000-4200株/畝,一般土壤條件下適宜密度3500-3800株/畝。播種前施足底
肥,復合肥30公斤/畝,中期追施尿素25公斤/畝。
2、廉玉1號玉米種
【苗期苗壯】活稈成熟、抗病、抗倒伏、株型緊湊透光性好!
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抗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抗莖腐病、高抗矮花葉病、
抗玉米螟。
容重高、豐產性好,種植密度3800——4200株/畝。
3、正成018玉米種
正成018是北京奧瑞金種業最新推出的劃時代品種。
【品種表現】
正成018,美系血緣,國際優良品質,苗期長勢好,中期抗旱耐澇;
正成018,莖稈粗壯,抗病超前,抗倒超前,產量領先!
正成018,軸細粒深、結實好、抗性好,質優高產,脫水快、好機收!
正成018,北京奧瑞金種業獨家推薦,大企業,大品牌,值得信賴。
植株健壯,活稈成熟,抗病抗倒、密植穗不小,稀植更大棒!
【穩產高產】
2012~2013年參加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區耐密組區域試驗,2012年畝產920.6千克,比對照先玉
335增產5.8%
2013年畝產886.4千克,比對照先玉335增產6.4%,兩年平均畝產903.5千克,比對照增產6.1%,
18點試驗,增產點83%。
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65.7千克,比當地對照增產9.8%,8點試驗,增產點100%。
4、墾玉90玉米種
該品種數中晚熟玉米品種,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全生育期需≥2750℃左右。
品種特性:株型緊湊,株高295厘米左右,平均穗位115.5厘米,成株葉片數19-20片,雄穗分支
4-6個,果穗長筒形,穗長23厘米,穗行數16-18行,穗軸紫紅色,籽粒商品性好,有光澤,馬齒
形,千粒重370克。
適宜區域:在甘肅、寧夏、內蒙、新疆、山西等中晚熟區均可種植。
栽培要點:建議水地密度為4500株/畝,旱地密度為3800株/畝。
5、豫禾988玉米種
高產玉米品種豫禾988推廣6年來,連續高產穩產,年年冠軍表現,深受種植戶的認可與青睞。
該品種主要要特點是高產、穩產、抗病性強,抗逆性強。自2008年起,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
累計為農民增收30多億元人民幣。
【品種來源】
選育單位:河南省豫玉種業有限公司
親本組合:581×547
報審單位:河南省豫玉種業有限公司
【特徵特性】
幼苗葉鞘淺紫色。成株株型緊湊,株高258cm,穗位112cm,全株葉片數21片左右,生育期104天
左右。雄穗一級分枝10個左右,護穎綠色,花葯淺紫色,花絲紅色。果穗筒型,穗軸白色,穗長
17.2cm,穗行數16行,禿尖0.9cm。籽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36.6g,出籽率85.9%。2012年
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質(干基)9.44%,粗脂肪(干基)3.73%,粗淀
粉(干基)74.15%,賴氨酸(干基)0.27%。
抗病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2010年,高抗矮花葉病,中抗小斑病、大斑病、
莖腐病;2011年,高抗矮花葉病,中抗小斑病、莖腐病,感大斑病。
【產量表現】
2010年河北省夏播低密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5.4kg。2011年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22.1kg。
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91.7kg。
6、偉科966玉米種
該品種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夏播生育期98天左右;幼苗葉鞘紫色,苗齊、苗壯,出籽率90%
以上,適宜密度3800-4000株/畝;葉片肥厚、濃綠,株型緊湊,通透性好,莖稈堅韌;抗性更
好,抗大小斑病、褐斑病和銹病。
該品種株高261cm,穗位適中,全株葉片數20片左右,果穗長筒型,穗長20cm左右,穗行數
16-18行,白軸,籽粒金黃色,馬齒型;稀植棒子大,密植不禿尖!
【產量表現】一般春播畝產900公斤,夏播畝產800公斤左右,具有1000公斤以上的增產潛力!
【適宜區域】適宜黃淮海玉米主產區(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區、山西南部、河南、山
東、江蘇淮北、安徽淮北、陝西關中灌區等區域)種植。
偉科966優勢說明
a.種子均勻飽滿,芽率高;單粒播種,一播全苗;
b.進口銳勝包衣,苗齊苗壯,抗病蟲性突出;
c.植株矮,穗位低,高抗倒;
d.沒有邊行優勢,內外果穗一致;稀植棒子大,密植不禿尖;
e.玉米後期不生蚜蟲,收獲果穗沒有蛀蟲,抗蟲性好;
f.籽粒馬齒型,穗行數多,單棒籽粒出籽率高。
7、齊單1號玉米種
山東鑫豐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齊單1號先後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
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玉2007013、魯農審2006002。
該品種高產穩產、抗病抗倒、適應性廣、根系發達、抗旱性好。它夏播生育期100天左右,春播
生育期128天左右;株型半緊湊,株高265厘米左右,穗位100厘米左右,果穗筒型,穗長23厘米
左右,穗行數16-18行左右,籽粒黃色,出籽率89.7%,馬齒型,千粒重386克;高抗小斑病、瘤
黑粉病、矮花葉病,抗大斑病,抗彎孢菌葉斑病。
該品種適宜在我國西南地區、山東省玉米種植區及東北、華北春播區種植;適宜種植密度為
每畝3000-3300株。
H. 特大穗超高產玉米品種是什麼
特大穗超高產玉米品種是:
1、泰棒111:泰棒111是一種半緊湊型的玉米品種,果穗呈長筒狀,成株有21片葉片。平均穗長在21cm,最長可以達到35cm左右,穗行數在14-16行左右。
2、八強10號:八強10號植株為緊湊型,植株的平均高度在251cm左右,穗位高度在101cm,成株有19-20片葉片,穗行數在18-24片左右,最多可以達到30行左右,是行數最多的玉米。
3、祺華703:是一種緊湊型的玉米品種,平均植株高度在279cm左右,穗位高度109cm左右,是一種根系比較發達的玉米品種,而且具有較強的抗倒伏性。
4、平玉8號:是一種緊湊型玉米品種,植株平均高度在240cm左右,穗位高度90cm。平玉8號的根系比較發達,而且長勢是比較強的,抗倒伏和抗旱性都是比較強的。
5、華農887:植株平均高度在283-298cm左右,穗位高度107-114cm,玉米莖稈的彈性是比較強的,而且根系比較發達,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比較強,穗行數在16-18行左右。
I. 西瓜的種植過程
您好!
西瓜的種植技術 :
一、教你鑒別西瓜種子
西瓜種子質量的好壞,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益的基礎。為了保證瓜農購買到質量好的西瓜良種,購買西瓜種子時請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純度。純度是指受檢種子符合本品種性狀特徵的種子佔全部受檢種子的百分率。也就是說百分率越高,種子質量越好。
2、凈度。凈度是指除去夾雜物,純凈種子的重量佔全部受檢種子重量的百分數。
3、千粒重。千粒重是指一千粒西瓜種子的重量。不同品種千粒重不同,但同一品種的種子千粒重基本上是一定的。在標准含水量條件下,種子千粒重反映出種子飽滿程度,千粒重高的種子質量就好。
含水量
種子含水量對種子壽命和保存年限影響較大。在常溫下貯存種子含水量應保持在12%—14%以下。也就是說含水量越低,表明種子質量越高。
4、發芽率。種子發芽率是指發芽試驗終期,在規定的日期內全部正常發芽種子數占供試種子的百分率。發芽率(%)=規定日期內全部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粒數×100,發芽率是確定播種量大小的依據之一。一級種子發芽率不低於95%,二級種子發芽率應在80%以
二、西瓜大田整治注意啥
首先是對土壤進行消毒。種植西瓜的田塊可用1平方米3-5克的地菌靈撒施或畝用生石灰100公斤進行撒施消毒(以上兩種方法均在撒後進行翻耕,讓葯土混勻,生石灰不能連年用)。蟲害較多的田塊可用土壤殺蟲劑進行點播窩,或者全田撒施殺蟲劑。
第二是重施底肥。底肥可選擇的配方是:農家肥3000公斤,磷肥100公斤、硫酸鉀40公斤;或雞鴨糞3000公斤(鮮糞經發酵後用)、磷肥50公斤、硫酸鉀30公斤。
第三是田地整廂。把肥料均勻地混入土中後,按2.5-3.5米,進行開廂(包溝)。如果實行套種,瓜路留1.3米,其它1.3米種其它蔬菜,這樣,西瓜瓜路用的底肥的用量就要減半。若沒有硫酸鉀的,每畝可用10公斤磷酸二氫鉀代替,效果更佳。然後把施好肥的瓜路在定植前翻勻整細,做好廂,溝深20厘米以上,做好圍溝(圍溝應為30厘米,達到雨停水過、溝干即可)。
第四是採用化學葯劑除草。西瓜田由於面積大,人工除草非常麻煩。經過實驗表明,在覆膜前土壤噴霧封閉,用以下除草劑效果較好:氟樂靈、杜爾對禾本科和馬齒莧、地樂胺對香附子、敵草胺對禾本科和莎草防效都相當的好。
三、西瓜咋個防治病蟲害
西瓜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如果患猝倒病和立枯病,可用多菌靈和綠亨一號進行苗床消毒;如果患枯萎病,可用15%的西瓜重茬劑一號300-350倍液灌根。每次0.5公斤,在定植後3-4片真葉時用葯,防治效果較好;如果是白粉病和炭疽病,可用百菌清,托布津,粉銹靈等葯防治效果較好,交替使用。
西瓜的蟲害主要有蝽象,蚜蟲,瓢蟲,根蛆,紅蜘蛛等。防治葯劑可選用阿維菌素、敵敵畏、敵殺死等交替防治,根蛆可用敵百蟲灌根。提倡安裝殺蟲燈和黃板誘殺,進行物理防治。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根結線蟲非常嚴重,在很多地區都有暴發。根結線蟲主要在苗期對植株進行感染,造成較大危害。所以苗床地一定要選擇無根結線蟲的地塊。在幼苗定植以後若發現線蟲,可用阿維菌素類葯劑如1%蟎蟲清2000倍液、1.8%阿巴丁3000倍液灌根。大田可以在整地的時候選用辛硫磷、米樂爾、丁硫克百威、二嗪磷、毒死蜱等葯劑撒施。
西瓜性喜炎熱,極不耐寒,瓜體大,皮厚,卻不耐貯藏。西瓜對低溫敏感,在9.5℃以下貯藏,
就有冷症狀;而在高溫下貯藏,則糖分含量降低,隨後腐爛。
J. 馬鈴薯種植高產技術
馬鈴薯具有營養豐富、糧菜兼用、高產高效、生育期短的特點。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其主要高產栽培技術是:
選用良種河南省屬馬鈴薯春秋二季作區,應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塊、休眠期短、高產、優質、抗病的早熟品種,如豫馬鈴薯1號、豫馬鈴薯2號等。這些品種最好是脫毒薯種,脫毒薯苗出苗早、植株健壯、葉片肥大、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
地塊選擇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層深厚、土質疏鬆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以禾穀類作物、豆類、棉花、蘿卜、大白菜等為宜,不宜以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煙草等為前茬,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精細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後,應及時深耕30厘米左右,使土壤凍垡、風化,以接納雨雪,凍死越冬害蟲。早春解凍後應及早耕耙,達到耕層細碎無坷垃、田面平整無根茬,保住墒情,以待播種。
施足底肥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結合早春整地,施足底肥。底肥一般畝施優質腐熟有機肥4000~5000公斤、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40公斤。切塊催芽春播每畝需種薯120公斤左右,播前一個月將種薯放在溫度15℃~20℃的黑暗環境中春化處理。播前20~25天將種薯切塊,每塊有1~2個芽眼,重量25~30克。種薯切塊後用600倍多菌靈懸浮液沖洗切口表面澱粉,晾乾後放在溫度為15℃~18℃的室內用沙土層積法催芽,待芽長到2厘米左右時,放在散射光下晾曬,芽綠化變粗後即可播種。
適時播種河南省春播馬鈴薯的適宜播期為2月下旬至3月上旬,若播種過早,幼苗易受凍害。播種過晚,薯塊膨大時正處於高溫多雨季節,地上部莖葉易徒長,影響塊莖養分積累,導致嚴重減產,且薯塊易感染病害爛薯,不耐貯藏。
合理密植採用起壟寬窄行栽培,壟距1米、壟頂寬60厘米、壟高15厘米,一壟雙行,寬行70厘米、窄行30厘米、株距25~30厘米。開溝播種,薯塊在溝內芽朝上擺好後,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對細土15~20公斤順溝均勻撒施,以防地下害蟲。然後覆滿溝土,鎮壓平整,每畝用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對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雜草,隨後立即覆膜。
田間管理1.及時破膜。播種後20~25天苗將陸續頂膜,選擇晴天及時將地膜破孔放苗,並用細土將破膜孔掩蓋。2.中耕培土。結合追肥、澆水,分別在現蕾初期和開花初期各培土一次,以防塊莖露出地面。3.肥水管理。結合墒情,在齊苗期、現蕾期、開花期、薯塊迅速膨大期各澆水一次。結合澆水視苗情,在開花初期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收獲前5~7天停止澆水,以防田間爛薯和影響薯塊貯藏。此外,在植株生長中後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兩次,每畝每次40~50公斤,以防早衰。4.化控:在現蕾開花期,對徒長趨勢的田塊,畝用15%多效唑20~25克,對水40~50公斤噴霧,控制徒長。5.病蟲防治。病毒病發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晚疫病發病初期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瑞毒霉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葯1次,連噴3次。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適時收獲春馬鈴薯不一定等到成熟後再收獲,應視市場需求,掌握在高溫和雨季到來前進行,收獲應選晴天土壤乾爽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