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六度學習方法有哪些

六度學習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3 23:57:04

『壹』 鋼琴三度音六度音技巧及手型。

伴奏的三連音要彈奏均勻、連貫。右手的三連音伴奏中出現了保持音的彈奏,
有短暫的隱伏旋律,要彈奏出來,保持音的音量與另兩個音要區分開,音量稍大。
87首是右手的琶音練習伴以大跳音程的練習。
右手旋律彈奏要求是:1.一定要嚴格按照指法的要求彈奏,上行指法中出現
1—2—4—1的排列和1—2—3—1的排列不能更改,下行同樣是5—4—2—1—的排
列和5—3—2—1的排列不能更改;2.重量隨著手指位置的移動而移動,手腕柔韌
地跟隨著手指的變化;3.掌關節主動發力,第一關節、指尖要牢牢抓住琴鍵;4.六
度大跳在快速反應中出現,容易錯音,要反復練習音準,確保准確無誤;5.6/8拍節
奏與旋律線所形成的強、弱、漸強、漸弱要細心體會,彈奏出dolce(優美的)旋律。
左手為固定格式的和弦半分解練習,要彈奏整齊、注意與右手的旋律在音量方
面的配合即可。
88首是三度、六度雙音的交替練習。
三度雙音彈奏要使手腕盡量保持平穩,運用手指動作和手腕的左右運動的力
量將重量送到每個雙音的琴鍵上,由於重量要「沉」下去,因此,掌關節的支撐力量
要保持住,否則手型就會塌陷下去,導致手指運動受到限制。
六度雙音有兩種方式的彈奏,一種是六度斷奏:由於手指要准備、保持支撐的
力量,因此動作主要由小臂、手腕的柔韌的上下動作來完成,整個手臂要保持協調
的動作,鋼琴演奏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技巧是不可能用你的雙手去表達優美抒情的音樂的;有時看到有好多人初學鋼琴或者琴法和技巧根本沒有過關,就一味的去彈奏一些感覺好聽的樂曲.,做為我們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老師們,就必須勤奮刻苦地去學習最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學習鋼琴彈彈奏的基本技法.鋼琴演奏的技巧非常多,這里我們說幾個常用的技巧,也是提高演奏技巧的關鍵,希望老師們參考執行。 第1、音階:音階24個大小調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別看簡單但是要彈好非要下很長時間的努力苦練才可以。不難看出很多大型奏鳴曲、樂曲、協奏曲都有很多地方有音階.,彈音階要注意的是讓所有音發出來的聲音都要一樣,不能有輕有重,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力,如果彈音階的時候還是有的重有的輕,控制不好力度,那以後就演奏不出令你滿意的音色和旋律,我是一名鋼琴編曲希望這些對你有所幫助呵呵並不是等待你的採納。

『貳』 什麼是六度理論,總結為四點

有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 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涵義
這種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系,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系方式,總能夠產生必 六度空間理論示意圖
然聯系或關系。顯然,隨著聯系方式和聯系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社會網路其實並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割」。而社會性軟體則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路上的增值性軟體和服務。有這么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系。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網站中的應用
各種社交型網站,其實質的應用表現為好友的好友,關注的人,被誰關注,共同愛好,好友動態等。網站內游戲中的應用有搶車位,偷菜,好友買賣等游戲。
透過「開心農場」看六度分割理論
隨著SNS(社會性網路服務)網站的興起,更多的社交互動創意涌現出來,社會性網路服務的優勢逐漸在門戶競爭中得以體現。近年來國內網站興起了一波以SNS為主打的網路風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人人網,開心網,若鄰網,白社會,豆瓣,QQzone,六度分割,旅行器,新浪微博等等。這些網站都可以算是國內SNS的典範,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以開心網為例。在其推出開心農場之後,這一年多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加入了一些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小游戲。這些游戲將我們的現實生活融入網路,特別適合於上班族玩。有人說:是游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這話一點不假。近年來,國內SNS的應用都體現在了效仿facebook而建立起來的互動游戲環節。 站長們可以反駁說:如果真那麼神奇,六度分割理論豈不是能讓我將所有網路用戶吸引過來?那別的網站也效仿這種做法,也吸引了全部網路用戶,但不是所有網路用戶都同時使用兩個網站的系統,這豈不是在理論上就出現矛盾了?當然我們所說的六度分割理論只是一種宏觀上對人與人之間連接關系的理解,並不是說通過建立這么一個互動的系統,通過人吸引人,人邀請人,就能夠吸引網路上所有的用戶。理論結合實際,好的創意加之強大的技術支撐,你的網站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殘缺的六度
(1)關系的強弱
——權值問題
(2)到達和建立聯系的區別
——目的和結果問題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
——阻尼問題 隨著社會性網路的探討逐漸走向成熟和實用化,很多網路大潮的前沿人士已經開始實踐六度分割理論的現實化和實體化,相信隨著人們繼續的研究和開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更加親切並且有用。 真正的理論,是對人類有用的理論,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理論,現實與網路想結合的理論,網路與實體想結合的理論。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叄』 介紹四種有效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

這里有4個常用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可以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堅持下去,當你堅持下去後,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04 思維導圖法

思維導圖又稱腦力激盪圖、靈感觸發圖、思維地圖,是一種用圖像式思維輔助思考的方法。也是一種將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

簡單來說思維導圖就是讓思維可視化。

在日常的學習應用中,我們可以先提煉出某塊知識的若干個要點,然後再分 別對各個要點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與整合,以把紛繁零碎的知識點建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以上幾種方法如果同學們能夠堅持使用和學習,那麼你就是學霸,你就是別人眼中的孩子。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站在原地羨慕著別人,不如行動起來,成為別人的榜樣!

『肆』 小提琴的六度雙音技巧

小提琴的六度雙音技巧

小提琴雙音中,似乎六度較為簡單,易學些。六度;由於它的指法在所有的雙音中,按弦的雙指最為靠近,所以它的舒適度,音準的把握程度也就高些。下文是為大家精選的小提琴的六度雙音技巧,歡迎大家閱讀。

一、大小六度的聽辨:

如同練習其他雙音一樣,首先 練習時一方面注重指,手型。但更重要,也是最易忽略的就是大小六度的聽辨。包括協和程度,色彩區別。我們可以先單音,後雙音,先定單音位,後配雙音。

二、從小六到大六,大六到小六:

聽辨的同時也要體會按指的間距。

三、同指平移:

即同一按指從此弦到彼弦的過程。他不是簡單的一抬、一按 。為了不出現旋律外音。移動幾乎就是不抬只移動。它要運用掌,和肘的動作。甚至於在按弦前,已做好准備。

四、練習各個指的平移:

包括向高音弦,向低音弦輪換。及此倆指於彼兩指的配合。

五、三指伸展到彼弦向斜下方移動:

並能斜向上回收。即旋律進行時移指到彼弦並升高或降低半音。

六、按六度雙音音階時二三指緊挨:

三四指分開。要求保留指。所運作的各指需有分別獨立的靈活性。不得相互牽扯。

七、音階進行,二指斜收,伸:

二三指靠近四指分離-------為大二度。注意運動中的二三指。兩次運動,分別有四個不同的音位。

八、一指斜伸收,二,三四分離:

九、六度換把六度大小音程變化:

即指間距不同。要求整手放鬆軟,便於調節。

十、六度雙音,三四指換把 :

十一、一二指換把。換把中變換按指:

十二、較難的`換把:

六度連貫性最難掌握 。 當換弦時拉音階可以分別用二三,零一指,即運用伸張。這樣更能不出現外音。換把時過渡音沖突,非常刺耳,應當運用兩頭的按指滑動。(即向琴頭方向運動運用最靠近碼的指過渡換把。向琴碼方向換把,運用最靠近琴頭方向的指順滑換把。)同時換弦前弓子要先移到與新弦相鄰的弦上。 注意(即向琴頭方向運動運用最靠近碼的指過渡換把。向琴碼方向換把運用最靠近琴頭方向的指順滑換把。)最靠近碼,頭的指過渡換把--------不用抬起。抬起的另外指可根據音程進行,做並攏。或分離准備。

十三、換把與不換把:

即同一音階。有時伸張。有時換把。要靈活運用。要進行研究。

十四、疊指:

拉單音高把位時,為保證音準。要讓指。拉六度雙音時,高把位就要疊指。即相鄰兩指 重疊一部分才能保證音準。

十五、繼而學習各種小調六度雙音:

可先學各自然小調,再集中學習些旋律小調。及和聲小調,這樣較容易掌握。

以上方方面面。基本將六度雙音,各方面講透徹,同時它也是學習的更合理的進程先後安排。此乃各提琴老師在教學方面的點滴體會。


;

『伍』 學習方法有哪些

方法分為以下幾種:

1.做好課堂筆記:

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筆記,一份永恆的筆錄,會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語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同時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

2.聽課前預習:

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3.保證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

4.合理安排:

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在合理的時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馳。比如抓課堂效率,當堂聽,當堂記,當堂理解,不理解的話課下或者當天找時間主動找老師請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時間,勉勵自己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夠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動靜相宜。比如堅持緊跟老師步伐復習,不誤入歧途。比如堅持勤睜眼常開口,對課本上的東西多看,對未懂的內容能多問。

5.學習互助:

與同學開心地相處,遇事不斤斤計較,寬容豁達;珍視同學間的友誼,在學習中互相支持和幫助,經常一起討論學習中的問題,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並相互交流心得。有了這種和諧的同學關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5)六度學習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因其與學習掌握知識的效率有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方法,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專門總結的特殊定向的學習訓練方法,如:背誦、默寫、速記,筆記等,可對其他學習者,產生啟發效果和借鑒作用。

『陸』 佛學六度的具體內容

①、財施:以錢財施捨給貧窮疾病者,或資助慈善團體。一切身外物稱為外
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②、無畏施:我們令眾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菩薩行無畏
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眾生,故無畏施也稱為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一
種無畏施。
③、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
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盤,稱為法施。
為什麼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為我們有種種煩惱,所謂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貪,要解決此大煩惱,就要從布施著手。因為眾生認為千辛
萬苦得來的財物是屬於自己的,捨不得給別人,那就是貪心在作怪,我們要由捐
一毛錢,捐一塊錢給眾生,從中慢慢開始學習布施。吝嗇與貪心的煩惱是每個人
都具有的,為有行布施才能對治我們慳貪之心。凡是貪心煩惱重的人,是不捨得
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別人的,故佛陀教導眾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並
不能完全稱為行菩薩道。因為此種布施只是度個人內心的煩惱而已,而菩薩是觀
察到眾生苦,願令一切眾生得樂,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薩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報的,他要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其本身必須要具足種種福德因緣,而此福
德因緣是要靠修行得來的。菩薩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財富,這樣對眾生
的影響力才大,眾生才會聽他的話,所以菩薩要求種種福德。佛陀說他是一個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圓滿的覺者,他的福報是世間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盤兩千多年
後的今天,世人還建造金碧輝煌的廟宇來供奉他,而這種福德圓滿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羅蜜得來的。因為佛陀有很多福報,才能以無量無邊的財富布施給眾
生,故菩薩修行的第一步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將來的果報,不能稱為到彼岸,這只是求人天福報罷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脫,對治慳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個行菩薩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為要度自己慳貪之心,同時將來還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薩看
見眾生疾苦,以其所擁有的龐大財產布施給眾生,令眾生得樂,所以此三種布施
是行菩薩道者所應做的事。
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如有人向他討錢,就應該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捨不得施與,就沒有資格稱為菩薩,沒資格達到解脫之境界,因為他還有慳
貪的煩惱,世間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濟世,為慈善事業盡心盡力,何況是
菩薩行者呢?
法施令眾生能聽聞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惱的,同時也使他們懂得解脫的
道理,能令他們走上解脫之道,這三種布施能度我們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故稱
為波羅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貪求地位、福報、名譽,這不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故不
能稱為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為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而講的。 戒律可分為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①、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
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等,戒稱為律儀戒。受持律儀戒的原因有三:
⒈為了防止墜落,確保我們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間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況是一個菩薩行人?所以菩薩行
者更應該杜絕各種侵犯眾生的惡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們的煩惱,以它為依止,令我們不做因果上的惡行為,故戒
律可以度我們毀犯的惡行為。
②、攝善法戒:
菩薩行者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
有六度萬行,稱為菩薩學處。
③、饒益有情戒:
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瞋心後,就不想利益眾生,他應戒掉此惡心,生起利益眾
生之心,稱為饒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則可產生定,生起智慧。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眾生,想從眾生那兒得到利益,認為持戒有損己利,所以菩薩行者先要修學布
施,減少自己慳貪之心後,才來持戒。當然,此次地對個別的人來說有時是不一
定的,但對一般慳貪重的人來講,那是肯定的。一個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連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為他慳貪、吝嗇,不願意給眾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範他的貪瞋痴,他哪裡願意做呢?故菩薩的修學應從布施開始,然後
才發心持戒。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為三種: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飢、渴、寒、熱、天災
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③、無生法忍(諦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諦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
可。比如有人講一些佛法,我們聽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
理,稱為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
受嗎?慢慢觀察,了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這三種忍可令菩薩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之彼岸。
做父母親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令他們度到彼岸,因為他是以
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眾生打罵,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眾生執著實有,故不能忍受。當我
們能觀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執著,就可以忍受。忍受並非是眾生令我們苦
惱,我們要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間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實。比如有人罵你王八蛋,你觀察到眾生有
煩惱,講出此話,那隻是聲音罷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煩惱,以智慧觀察而
忍,可令我們度到生死解脫之彼岸。
如果眾生辱罵我們,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這就是無智慧,因為你先認
為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金剛經》中記載佛陀修忍辱波羅蜜時,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體,他一點也沒起瞋心,因為他對自己的身心
無執著,對眾生的煩惱行為亦無執著;他能修忍辱波羅蜜,看透一切無常,在這
一切因緣和合的假相中,不認為有眾生,有眾生做出此行為來惱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稱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對凡夫來說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對佛法一知半解,抱著一顆懷疑的心,沒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為佛法是佛陀為我們所開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態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到某個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脫時,則會
生起毀傍之心,此即使沒有無生法忍。根據佛經中的記載,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進入四禪,卻以為已證悟了四果,當他臨命終時,煩惱生起,就以為佛陀
欺騙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說的法,誤解了。佛法中的涅盤法就是無生法,對此
種無生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絲毫沒懷疑,稱為無生法忍。這樣的忍辱才能使我們
到達生死戒脫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給予我們的苦惱,並不能度到彼岸,那隻不過是凡夫之
忍。修學菩薩道者,應該觀察這世間的苦、樂等等,都是我們的煩惱在作祟,看
透煩惱的作用後,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蘊、業行為的一連串發
生罷了,裡面是苦、空、無常、、無我,既然無我,就無需忍,這才能真正到達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還是認為人家污辱他,而後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經有不能忍的時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別人給予他的苦,就得學習怎麼忍受。如有一隻狗吠你,你
聽不動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這個事
實,接受後就不用忍,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有人罵你,你看到眾生愚痴,鬧起煩
惱,他的煩惱叫他罵你,他和狗吠一樣,你看透此事實後,就知道原來是沒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羅蜜才能使我們度到生死之彼岸。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就是精進;佛法中的精進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
①、披甲精進:
於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時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個兵士上戰場時穿上鎧甲,不容易被刀槍所傷害,他就勇敢地沖上前
殺敵;披甲精進也是這樣,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堅
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標,實現我們的誓願。而菩薩廣大慈悲,立
深誓願都是很難完成與實現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稱為披甲精進。
②、攝善法精進:
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稱為攝善法精進。
③、饒益有情精進:
它與饒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點兒不同。饒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對眾生有益之
事,都應該去做;而對眾生有害的事,就不應為之;饒益有情精進是指菩薩做種
種利益眾生的行為,就好像父母親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學業、成家立業,這
樣努力的去栽培他們。饒益有情精進是努力給予眾生種種利樂,做種種利益他們
的事業,精進不懈怠。
精進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薩要精進的布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個精光,這才是精進布施。持戒也是一樣,一切微細地戒
律,菩薩都不犯,稱為持戒精進。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進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進波羅蜜,故精進是十分重要的。菩薩行者更應該在禪定與智慧兩度上加倍用
功。 菩薩要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而自己卻心亂如麻,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
沒有定力的人比較容易生起煩惱,如何利益眾生呢?故菩薩行者一定要修禪定。
如有人以求各種神通之心而修禪定,此既是以凡夫心來修禪定,不可稱為禪定波
羅蜜;又如有人為解脫而修禪定,引發種種神通,生起種種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脫,此可稱為到彼岸;但是菩薩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
外,他還要通過修學禪定獲得種種智慧、神通力來度化眾生,以引導他們也走上
解脫之道,這才稱為禪定波羅蜜。
禪定可分為三種:
①、安住靜慮:
禪定古印度文稱為禪那,意思既是靜靜的思維修行,也既是靜慮。安住靜慮
既是安住禪定。我們有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習,使我們的心不能敏銳的觀察此世
間,不容易發覺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過修禪定使他輕安,時時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舉的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發靜慮:
既是引發禪定,菩薩要給予眾生利益,沒有神通力,他所給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薩必定要認真修四禪八定,在深的禪定中可以引發種種神通,以種種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眾生,故菩薩要修引發靜慮。
③、辦事靜慮: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稱為辦事靜慮。此種靜慮也稱為那伽定,既是菩
薩在一切時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薩則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
這三種靜慮,使我們遠離昏沉的煩惱,能更敏銳的觀察世間,而生起智慧,
所以禪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們解脫,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如有人修禪定
只是為了求各種神通,則不能稱為禪定波羅蜜。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①、世間智慧:古印度稱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聲明:世間的種種語言。
⒉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稱為因明。
⒊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稱為醫方明。
⒋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稱為工巧明。
⒌內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為內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
佛法稱為內學,其他的知識稱為外學。這五種學問稱為世俗的智慧,我們以
世間分析、聰明智慧,就可學習他。
②、聖義諦慧:
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覺悟這個世間人無
我、法無我。所謂的人無我既是無作者、受者之眾生;法無我既
是一切法空無自性。修行者覺悟到人、法二無我之智慧,稱為聖義諦慧。此智慧
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萬法無自性空。覺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夠解脫,故唯有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
能覺悟的智慧,並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饒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既是說佛、大菩薩能有種種智慧判斷,知
道如何給眾生利益;眾生有何煩惱,要以何法來度化,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稱
為饒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無上的智慧,他教導貪心重的眾生,修布施來對治
它;淫慾心重的眾生,修不凈觀來對治它,此既是饒益有情慧。
饒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這些智慧是我們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稱為眼
睛。就好像一個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薩沒有智慧,在修
行過程中,就會做出一些不得要領的盲修瞎練,所以佛法中說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釋迦牟尼佛稱為覺者,就是智慧的覺悟。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就是要學習佛
陀智慧的覺悟,並非要學習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種修道法都是學
習怎樣去完成智慧的覺悟。覺悟是修行者的最終目標,學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個覺者,只認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誤解學佛的目
的。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所以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智
慧。而菩薩所修行的六度,最終是要完成智慧波羅蜜。如果一個菩薩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羅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還必須完成智慧波羅蜜。
菩薩以修學一切佛法,觀察世間,通達人、法二無我,然後要學習種種利益
眾生的方法。如果菩薩覺悟,證得果位後,而不會利益眾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學,如一些中國禪宗開悟之後的祖師一樣,要跟隨另一位祖師學習接引渡化眾生
的方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化度他們的法則也不一樣。如果教導他們的方法
不合根機,則不能另眾生覺悟。
佛陀時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導兩個弟子修行,一個弟子修不凈
觀;另一個修數息觀。他們修學了一段時候、都沒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請教
佛陀。佛陀說:你的兩個弟子,一個在家時是打鐵的,應修數息觀,而不是不
凈觀;另一個在家時是替人收屍的,應修不凈觀,而不是數息觀。你不懂得利用
適合眾生根機的修行方法教導他們,所以沒有成就。舍利弗的兩個弟子聽從佛陀
的教導去修行,很快就證果了。由此可見,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夠修行覺悟,卻不
懂得如何應機緣教導令人覺悟,所以我們修學菩薩道者要令眾生覺悟,就得學習
饒益有情慧,既是學習給眾生利益的種種智慧觀察力。

『柒』 各路版主:鄙人請教佛學高手:在學校管理中如何應用佛學六度

在佛教中有四事攝法,指的是菩薩為攝受眾生,使之生親愛之心、皈依佛道而做的工作,一、布施攝,若眾生樂施財則施財,愛樂佛法則施佛法;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善言慰喻;三、利行攝,做利益眾生的種種事;四、同事攝,與眾生同處,隨機教化。這相當於總綱。
而具體的行為要求,即修行五門: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精進門,五者止觀門。加上好學增智,則為六度。
所謂施,包括財寶、法語、無畏三種。財物布施,就相當於對硬體的投資建設。法布施,相當於對知識、對正確思想意識的講授傳播。無畏施,則是面對各種災害、恐怖、傷害,勇敢果斷,救護眾生。
所謂戒,即指必要的行為規范、道德約束。在世間行,責任就是對他人各種思想和行為的幫助和見證、對自己行為的約束,由此引出對家庭、對單位、對社會奉獻等種種概念。同時,戒律也可以引申出管理的概念,做管理不是簡單的去制服別人,而是以一定的程序、制度,使當事各方達成統一與協調,從而完成工作。
所謂忍,目的是培養我們的仁愛和慈悲,是無我,只有去除我執、我見,才能吸收最好的建議,取得內部的和諧,這是管理的必然。
所謂精進,是指對於知識的進步、思想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
所謂止觀,是指心靈的反思。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事務,生起種種評價、判斷、思考。也就是說工作中需要經常反思覺察自身。
所謂智慧,不是狡猾圓滑,而是指建立在正見正思維基礎下,結合其他各種修行而得到的圓融隨順的應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質的方法,並且實際去運用。
以上是簡單羅列和概述,可以自行去擴展開。在佛教中有四事攝法,指的是菩薩為攝受眾生,使之生親愛之心、皈依佛道而做的工作,一、布施攝,若眾生樂施財則施財,愛樂佛法則施佛法;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善言慰喻;三、利行攝,做利益眾生的種種事;四、同事攝,與眾生同處,隨機教化。這相當於總綱。
而具體的行為要求,即修行五門: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精進門,五者止觀門。加上好學增智,則為六度。
所謂施,包括財寶、法語、無畏三種。財物布施,就相當於對硬體的投資建設。法布施,相當於對知識、對正確思想意識的講授傳播。無畏施,則是面對各種災害、恐怖、傷害,勇敢果斷,救護眾生。
所謂戒,即指必要的行為規范、道德約束。在世間行,責任就是對他人各種思想和行為的幫助和見證、對自己行為的約束,由此引出對家庭、對單位、對社會奉獻等種種概念。同時,戒律也可以引申出管理的概念,做管理不是簡單的去制服別人,而是以一定的程序、制度,使當事各方達成統一與協調,從而完成工作。
所謂忍,目的是培養我們的仁愛和慈悲,是無我,只有去除我執、我見,才能吸收最好的建議,取得內部的和諧,這是管理的必然。
所謂精進,是指對於知識的進步、思想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
所謂止觀,是指心靈的反思。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對事務,生起種種評價、判斷、思考。也就是說工作中學習中需要經常反思覺察自身。
所謂智慧,不是狡猾圓滑,而是指建立在正見正思維基礎下,結合其他各種修行而得到的圓融隨順的應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質的方法,並且實際去運用。
以上是簡單羅列和概述,可以自行去擴展開。

『捌』 如何實踐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攝

星雲法師《如何實踐佛法》之三:六度四攝篇
第三篇 六度四攝
壹·前言
佛法浩瀚無邊,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發心、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區別。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然可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未能度眾利他,佛陀斥為「焦芽敗種」,可見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發四弘誓願,修六度四攝法門,圓滿佛果的菩薩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門。
發心趣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
菩薩如果修行六波羅蜜,具足福慧資糧,圓滿所修,便得證悟無上正等菩提。如《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說:「布施是菩提因,攝取一切諸眾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眾善,滿本願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精進是菩提因,增長善行,於諸眾生勤教化故;禪定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眾生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羅蜜是菩提正因,四無量心三十七品諸萬行共相助成。若菩薩修集六波羅蜜,隨其所行,漸漸得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六度四攝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備條件。
貳·六度的意義與內容
「六波羅蜜」,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蜜譯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達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方法。
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意義、內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語「檀那」,此雲「布施」,布己所有,施與眾生,這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給予滿足後,才容易引領眾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種:
1.財施:內財施與外財施。布施頭、目、腦髓生命,叫做內財施;施捨田園舍宅、衣食財寶,稱外財施。
2.法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稱為法施。「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金剛經》雲:「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為他人說。」法施的殊勝難得,可見一斑。
3.無畏施:屬於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於畏懼。譬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使眾生遠離怖畏,便是施無畏。
布施的可貴,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的煩惱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廣結善緣,得到富貴安穩。如《四十二章經》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語屍羅。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凈戒。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三無漏學中,戒學居首。《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葯;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可見戒的重要。三聚戒為:
1.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的止惡行,是出家、在家等七眾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隨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
2.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習一切善法。此戒為修善門,是菩薩所修持的律儀戒。
3.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為利生門。
菩薩戒雖然眾多,但是總不出這三聚凈戒。持守律儀戒,便能離惡防非,使身語意三業正行清凈;持守攝善法戒,便能廣集一切善行;持守饒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濟一切眾生。三聚凈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圓滿。
三、忍辱
忍辱,梵語羼提。意指凡是加諸於身心的苦惱、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讓身心安穩,分為三種: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對疾病、天災的逼害,能夠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動。
菩薩修行忍辱,能忍受別人的辱罵,忍受別人的毒打,忍受別人的嗔恚,而不加以報復;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心不為所動,一切煩惱皆不能染。因為能夠忍辱,因此護戒清凈,所修善法皆能成就。從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卻絲毫不嗔不動,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進
精進,梵語毗離耶,意思是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凈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精進能普遍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因此,《大智度論》卷十五說:「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進有三種:
1.披甲精進:菩薩修行精進,不畏懼諸苦,勇往直前,譬如戰士披鎧甲,自然有恃無恐。
2.攝善精進:大小諸善,能勤行不倦。
3.利樂精進:菩薩利益勸化眾生,不疲不厭。
精進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因為精進的原因,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禪定
禪定,梵語禪那,指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
凡夫攀緣五欲六塵,心如猿猴,又如脫韁的野馬,到處流盪,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難成。《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眾生妄心起,如翳見空花,唯定慧能治,諸佛說如是。眾生心躁動,猶如旋火輪,若欲止息時,無過修靜慮。」禪定除了能止息內心的妄念之外,並且可藉由禪定而啟發智慧。禪定分為三種:
1.世間禪:指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為凡夫所修的禪定。
2.出世間禪:有觀、練、薰、修四種,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禪定。
3.出世間上上禪:如自性等九種大禪,為佛的大定。
禪定不可思議,可引發神境通,得以飛行自在,並且可得到十種利益:
1.安住儀式:習諸禪定,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有勉強。
2.行慈境界:常有慈愛心,無傷殺眾生的惡念,對於眾生,悉皆安穩。
3.無煩惱:諸根寂靜,貪嗔痴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
4.守護諸根:常防護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
5.無食喜樂:得禪味以資道體,因此雖然沒有飲食,也自然欣悅。
6.遠離愛欲:心不散亂,對一切愛欲都無染著。
7.修禪不空:雖然有諸禪的功德,證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墮於斷滅之空。
8.解脫魔: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都不能纏縛。
9.安住佛境: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對於佛的知見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滅,住持不動。
10.解脫成熟:惑業不能迷亂,無礙解脫自然圓熟。
六、般若
般若,梵語般若,此翻智慧。指修習八正道以及諸波羅蜜,而顯現的真實智慧,此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稱為般若。
般若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淵源,能夠度越生死之海,到達菩提彼岸,因此稱為諸佛之母。《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般若分為三種:
1.實相般若:是般若的理體,眾生所本具,離一切虛妄之相,是般若的實性,即一切種智。
2.觀照般若:是觀照實相的實智,了知諸法沒有自性,所以稱為觀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別諸法的權智,善巧分別諸法,稱為方便,即道種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以此無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廣行六度萬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修禪而無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學所攝,根據《解深密經》卷四載:施、戒、忍三波羅蜜為增上戒學所攝;禪波羅蜜為增上心學所攝;般若波羅蜜為增上慧學所攝;精進波羅蜜則通為三學所攝。
關於六波羅蜜與福智二資糧的關系,依《解深密經》卷四與《菩薩地持經》卷一所說:施、戒、忍三波羅蜜是福德資糧,般若是智慧資糧,精進與禪定二者通福、智二資糧。六度修滿,具足福慧庄嚴,則能成就佛果。
菩薩修行的中心德目,於法相宗等,又將六波羅蜜的智慧波羅蜜開為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為十波羅蜜,作為菩薩的勝行,以配菩薩十地,說明修行次第。
菩薩修行六度,主要為對治自心慳吝、惡業、恚心、懈怠、亂心、愚痴等六種煩惱,除了利益眾生外,並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眾生。四攝法正是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個方便法。
參·四攝法的意義與內容
四攝法是權巧度眾的方便法門,皆以巧慧為根本。但因眾生的根基與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別,分類如下:
一、布施攝
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布施隨攝方便、惠施、隨攝方便。以無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如果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如果樂法,則布施法,令眾生生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布施攝分為三種:
1.財施:施捨財物,濟惠貧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無畏施:濟拔厄難,使離怖畏。
二、愛語攝
愛語攝,又稱為能攝方便愛語攝、愛語攝方便、愛言、愛語。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攝有三種:
1.慰喻語:對生病或受到災難、恐怖的人,以柔和慈愛的語言去安慰他、鼓勵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慶悅語:對人的長處,或所做的善事,給予贊嘆、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發他往好的地方發展。
3.勝益語:令人聽了能增勝增益的語言。譬如對小乘行者宣說大乘佛法,使進趣大乘。
三、利行攝
利行攝,又稱為利行攝事、利益攝、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眾生,令眾生生起親愛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攝分三種:
1.現世利行:勸令眾生如法修持,現世便得大財富,乃至世間一切利樂。
2.後世利行:眾生於現世得大利樂,勸舍大財,發廣大出離心,乃至出家,得後世利樂。
3.現世後世利行:勸在家、出家次第離欲,故名現世後世利樂。
四、同事攝
同事攝,又稱為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隨轉方便、隨順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與。能夠站在眾生的立場,和眾生同一苦樂,並且能以慧眼觀照眾生,給予眾生最適宜的教化,方便引導而入佛道。同事攝分為四種:
1.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我與眾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隱藏己善而不顯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顯與他同事:對於比自己能力低劣,沒有信心的眾生,為了方便化導對方而自顯己身與他同一層次。
3.是他同事亦自顯與他同事:看見所化導的對象善根猶可搖動,為了讓他善根堅住,現在暫時與同事,漸次增長對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對於自行放逸,棄舍他事者,不與對方同樣退墮懈怠。
肆·六度與四攝的關系
六度是大乘菩薩為了成就佛道而實踐的六種德目,是菩薩行者自利利他的總綱;四攝則是菩薩為了教化眾生所施設的方便法門,專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與四攝的第一攝,同是布施,彼此之間有共同相攝之處,他們的關系極為密切。如《阿差末經》說:
1.布施攝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為布施攝中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財施攝布施;無畏施攝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攝精進、禪定、般若三度。因為布施攝中具有這三義,因此具足六度。
2.愛語攝通持戒、忍辱二度。因為愛語攝乃離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等四過,因此通攝持戒;對人說愛語,不管遭受任何毀謗、怒罵,都不會以惡還報,因此通攝忍辱。
3.利行攝通精進度。因為要利益眾生,必須勤於教化眾生,因此通攝精進。
4.同事攝通禪定、般若二度。因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與人相同的緣故。
此外,四攝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攝,譬如布施攝中,布施好語便是愛語攝;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惡,便是利行攝;布施無畏,去其恐懼,繼而親近,予以化導,便是同事攝。
至於實行四攝法的先後次序,則因為化導的對象有貧、惡、賢、愚等差別而不同。對於貧人要先行布施,濟其貧苦;次行愛語,受之以法,後明利行,勸令起修。如果對於惡人,則要先行愛語,令他舍惡,次行布施,隨順資養,後以利行,勸令起修。
四攝法的實踐,應以眾生的需要而權巧觀機逗教為主。
伍·六度四攝的實踐
學習菩薩道的修行者,應該如何實踐六度四攝法門呢?在家菩薩修行布施要體悟無常,對苦難眾生能廣行財施。出家菩薩則要以佛法開導一切眾生,使其入道學佛,並對苦難眾生施予無畏,使其身心得以安樂。在慈心布施之後,為進一步砥礪自己,利益眾生,而發心受持菩薩戒,學習一切善法,具足威儀,並修行忍辱,對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能夠忍辱,不為所動。對諸行善法能精進學習,對惡法能斷除,後以禪定力量調伏五根,安定內心的混亂,並藉由禪定方法,啟開智慧,開悟了道。
菩薩在修行六度的同時,為廣度眾生,並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取眾生。以布施醫葯、飲食、財物,使眾生滿足而入道;以慈愛、安慰、贊嘆、鼓勵的語言,使眾生生起歡喜,而聽從指導;對於有利於眾生的事業,菩薩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勞,能承擔服務;並站在眾生的想法上,去了解眾生的需要,而給予更多的利益與協助。
菩薩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薩道的修行實為不易。雖然不易,但是學佛者還是要砥礪自己,勇猛直前,因為學佛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精進向前,佛道終究難以達成。
最後,提出實踐六度的幾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一、布施: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給人,其實是給自己;是自己發財之道!
二、持戒:是束縛呢?還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束縛,其實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虧呢?還是佔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其實是佔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辛苦,其實是快樂;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禪定:是呆板呢?還是活潑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呆板,其實是活潑,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還是向內求呢?
表面上看起來是向外求,其實是向內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實踐六度是自己幸福安樂之道;更是究竟解脫的得度之道!

『玖』 學習方法都有哪些

學習方法有很多,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常見的學習方法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制定計劃:
要學習好,首先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按計劃進行學習,就能合理安排時間,適當分配精力(重點學科,難點學科重點投入。但絕對不能偏科)。只要按計劃才能使學習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打敗仗,長此下去,可以使生活、學習規律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學習能力。
二、課前自學(預習)
課前自學有點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通過預習,可以對教材有個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弄不懂,並做上記號,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解的內容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是可以培養自己自學的能力,這是人的一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三、專心上課
除了端坐靜聽外,更重要的是積極思考。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和對比,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老師、同學開展討論,課堂時間不夠,就放到課外,老師沒有時間,就和同學討論,總之,討論的越充分,研究的越透徹,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就越牢固,並且能夠極大的提高自己的分析思維能力,增強學習興趣。
四、及時復習
現在的教材,學科龐雜,知識點多,要想做到一次凈,一遍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及時復習是非常必要的一環,除了跟隨老師在課堂上復習外,更多的是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及學習中出現的遺忘等現象,做好課外復習工作,復習不應是機械地重復幾遍,而是把學過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納入到整個知識體系中。
五、獨立作業
強調的是獨立二字,作業不能獨立就完全失去了作業的任何積極意義,那就不如不做。此外,還要堅決反對那些單純任務觀點,為應付老師檢查而作業的不良習慣。作業實際上是課堂學習的繼續。通過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檢查課堂聽課的效果,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當然作業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在經過充分的思考、分析後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或開展討論,對作業中的錯誤,要及時分析錯誤原因進行訂正。
六、解決疑難
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可以說是大量的、反復的、連續不斷的,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對疑難問題的解決,能夠提出疑點和難點,本身就是積極開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想解決問題的表現,對當天學習中出現的疑難,應該當天就把它解決,不要讓問題越積越多,以至到後來堆積如山,無法解決。很多學習掉隊的同學就是因為問題解決的不及時而造成的。學習基礎差的同學問起題已經成堆,就應該盡快地、系統得把欠缺的知識補起來,這需要有堅強的決心和極大的毅力,應盡可能的求得老師的幫助。
七、系統小結
平時學的知識,需要經常的順一順、理一理,找起來就方便,用起來就順當,這就需要進行系統小結。同學們除了課堂上聽從老師小結外,還可以自學一下課本上每章的小結,最終學會自己小結,把已經學過的知識儲存到相關學科的網路中去,一旦需要,就可以提出來應用。
八、課外學習
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課外學習就是進一步開拓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特長,參加學科競賽等。而對於成績差的同學來說,課外學習就應該是努力把欠缺的知識補上來,把基礎知識打扎實,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盡快跟上大家前進的步伐。

『拾』 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1、模仿學習法

模仿學習法就是按照別人提供的模式、樣板來進行模仿、從而形成一定的品格、技能和行為習慣的方法。體育技能、書法技能、繪畫技能、語言技能等大都是通過模仿,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而形成的。

兒童的品性、習慣也多是有意或無意地模仿家長、老師、同伴的行為而形成的。由此可見,模仿學習法在形成人的技能、品性、行為習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比較學習法

比較學習法是就某一個問題,集中有關的學習材料,進行對照學習的一種學習。比較學習法適用於研究性的學習、自學等情況,它包含有閱讀、比較、分析、綜合等活動,所以它是一種層次較高的學習。

3、直接學習法

直接學習法就是在知識不多時就直接對准創造目標,把那些可有可無的廣博知識撇開,把許多充塞頭腦,可能使自己偏離主要目標的知識撇開,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質,直接對准所要研究的問題,根據創造需要補充知識,不搞煩瑣的知識准備。

直接學習法是愛因斯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他正是由於運用了直接法這樣一個簡捷的、可以節約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方法,才使他迅速獲得了成功。縱觀自然科學史,可以這樣說:大多科學家能迅速取得成功都曾得益於直接法。盡管有的人是自覺的,有的人是不自覺的。

4、聽講學習法。

「聽」是人們獲得信息,取得知識的又一重要來源。研究表明,我們中間僅有10%的人能正確地聽講,多數人不知怎樣或高明地聽講。怎樣通過正確地聽講,學得更多的知識,同樣有方法可言。

5、拆卸學習法

「拆卸」只是一個比喻,比如科學家要研製一種新的機器,就必須對原有的機器,包括類似的各種機器進行了解,了解它每一個部件的性能,製作方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只有把它拆卸開來,才能探究出他們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何處,進而創新。比如要學通一部名著,可以象拆卸機器一樣,要對原著進行大拆大卸

閱讀全文

與六度學習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7歲晚上失眠有什麼方法 瀏覽:30
手滑式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50
人民日報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瀏覽:566
矩形梁工程量計算方法說法正確的 瀏覽:475
增生性喉炎治療方法 瀏覽:445
電腦無人機的操控方法 瀏覽:430
快速電熱水器清洗方法 瀏覽:267
紫蘇雲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4
懷孕怎麼減肥最好方法 瀏覽:356
人類都用什麼方法治病 瀏覽:227
紅米5的簡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2
汽車脫脂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915
雞下軟皮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76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 瀏覽:15
腸子漏氣出血治療方法 瀏覽:810
曬白金的鑒別方法 瀏覽:439
痛風快速消腫方法 瀏覽:245
摩托羅拉翻新機鑒別方法 瀏覽:840
單晶硅的檢測方法是怎樣檢測的 瀏覽:58
吸奶器吸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