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牛蛙快速養殖方法

牛蛙快速養殖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7 03:52:09

❶ 牛蛙怎麼飼養

①牛蛙的馴食: 馴食是為了使牛蛙捕食不動餌料(如配合餌料),使其採食人工的飼料,以解決大規模養殖牛蛙的食物問題。

馴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條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馴食要定點定時,在馴食早期,以昆蟲等活餌料為主,如蚯蚓、蠅蛆、蟋蟀等並少量摻雜一些不動的死餌和配合餌料。牛蛙經初步採食死餌和配合飼料後,逐漸增加死餌料和配合飼料的比例,直至完全習慣攝食配合飼料。

②幼蛙和成蛙的放養密度:牛蛙養殖效果受放養密度、食物和飼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在決定放養密度時應考慮這些因素。

幼蛙的放養密度應根據個體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剛變態的幼蛙100~150隻,30天後,體重達25~50克;放養80~100隻,體重60~80克,如果條件許可,還可適當加大密度。成蛙放養密度也隨著其個體的長大而遞減,如體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隻,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隻。

③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剛變態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樣。根據牛蛙對越冬場所的需求特點,可以人為地創造適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環境。越冬前,應使牛蛙體內儲備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鬆土地,設置一些洞穴,洞內鋪一些軟草等,讓牛蛙進入洞內冬眠。冬眠期間,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養殖場地,也可人為地堆放一些草垛,讓牛蛙鑽入草垛下越冬。


控制水溫也是整個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當水溫降到0℃以下並出現冰凍時,牛蛙的體液和血液也會結冰,最終導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時,如果遇到連續寒冷結冰的天氣,就要進行水面破冰,避免水體凍結引起牛蛙體液和血液結冰。

如用塑料棚保護牛蛙越冬,因蛙的放養密度大,有糞便和殘餌積聚、腐敗,且棚內空氣差,故常會導致水質惡化。要經常清除殘餌,更換池水,但換水量不宜太大,換水前後的水溫不要超過2℃。天氣晴好、溫度回升時,要打開塑料棚的門戶,讓空氣流通,增加池內氧氣。

❷ 牛蛙養殖

一、牛蛙的人工繁殖
1、種蛙池的構造:面積以10?15平方米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厘米,以水泥結構為佳,池底可高低不平,水位有深有淺,食台固定於一處,池周圍設防逃網或防逃牆,池中央可設置一定面積的陸地和產卵區,產卵區約為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水深保持10厘米。
2、種蛙來源與培育:選擇體重在0.5千克以上,年齡2齡以上的青壯年蛙作種,雌雄比例為1:1,每平方米放養1對,4?5天後開始攝食。已馴食的種蛙,投喂配合飼料,日投飼率為3?6%,臨產前投喂一些蚯蚓、蠅蛆、小雜魚蝦等動物性餌料。沒馴食的種蛙投喂動物性餌料,日投飼率為5?6%,最高可達10%以上。一般分早晨和下午兩次投喂。同時用黑光燈引誘昆蟲,增加補充餌料。培育期間,應看天氣的變化;不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同時要有適當的陽光照射,尤其是產卵季節。
3、產卵孵化技術:牛蛙產孵期在5?9月份,產卵可分自然產卵和人工催產兩種,雌蛙催產劑量為牛蛙或青蛙腦垂體4個+HCG600單位+LRH?A250微克/斤,雄蛙劑量減半,採用一次性注射。在水溫20?30℃時,一般經40小時,開始抱對產卵,產卵後20?30分鍾即可輕輕撈出卵塊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池以水泥池較好,面積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水深20厘米,水質要清新、無污染,池上方要遮蓋好,防止水溫驟變。每平方米可放卵6000?9000粒,在水溫25?32℃、氣溫20?32℃時,經兩天半就可孵出蝌蝌。
二、蝌蚪的養殖技術
1、蝌蝌池的構造:水泥池、土池均可,面積可大可小,小者幾平方米,大者幾十平方米或更大,小池以保持30?60厘米水深為宜,大池深可在1米左右,蛙場應建成規格不一的配套的蝌蚪池,以便分批容納不同時期的蝌蚪。內池應有進出水設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面10厘米處置一餌料台,另在池中放些浮性物體供變態後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飼養管理:蝌蚪孵出後留在原池內飼養1個月左右。脫膜後3天開始投餌,每天2次,每次每萬尾蝌蚪一個蛋黃,第5天後投喂一個半蛋黃,加少量豆漿。隨著蝌蚪的長大,池水逐漸加至30?40厘米,餌料改為魚粉、米糠、豆渣等,日投飼率5%,10天後增加到10%,15天增加到15?18%,3?4天換水一次,經一個月飼養,蝌蚪可達4?5厘米長。此時將蝌蚪轉入已消毒、培肥的較大面積的土池,每平方米70?100尾,池內水深1米左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傾斜度,淤泥少。每天投喂2次,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施肥。經40?50天的培育,蝌蚪個體可達50克,開始變態成幼蛙。
三、幼蛙的養殖技術
1、幼蛙池的改造:以潮濕、溫暖、背風向陽、人為干擾少的地方建池較好,面積不宜過大,大者幾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馴食幼蛙的,以小池為好。土地、水泥池都可以,池深60?70厘米,池周圍要用1米高的紗窗布圍住以防蛙外逃及敵害入侵,池內只放一個餌料台,餌料台四周用木條作成框,中間用紗窗布綳緊。
2、變態幼蛙的收集:蝌蚪長出後腿後,用網從蝌蚪池中撈起,適當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繼續投餌,前腿長出後不再攝食,直至尾巴消失,此時將幼蛙撈出放入幼池或馴化池,每平方米100?500隻,池內水深10?20厘米。
3、幼蛙的人工馴食技術:
(1)前期培育:剛變態的幼蛙體質較弱,須經7天左右的前期培育,使之身體強壯,有一定的營養積累後再馴食。前期培育主要用活餌料,以蛆和小雜魚為最好,每100隻蛙每天投喂100克左右。
(2)食性馴化:以長條形的小雜魚或蛆作引誘物質,由少到多摻和加死餌或顆粒餌料,直至最後全部投喂顆粒飼料。也可直接用顆粒飼料馴食,此時應降低水位至淺水區剛浸入水中,而深水區幼蛙後腿不著底,將顆粒飼料撒在淺水處,幼蛙的活動使顆粒隨水而動,引誘幼蛙攝食。馴食一段時間後,可將大個體幼蛙帶動未馴食的幼蛙攝食,這樣可縮短馴化時間。
4、幼蛙的飼養管理
(1)將馴化池的幼蛙按大小分開,分稀,每平方米100隻左右。
(2)有條件的地方,幼蛙可轉入室內飼養。
(3)注意防寒防暑,牛蛙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最高不超過35℃,最低不低於20℃(冬眠除外)。高溫季節,室外適當遮陰,室內保持通風。冬季,室外幼蛙池要蓋塑料布,最好再加一層稻草,經常加註一些井水,保持水溫在10℃以上。
(4)定時投餌:適溫期間,每天2?3次,日投飼率3?5%,在投喂配合飼料的同時,也可間或投喂一些新鮮的餌料。
(5)室內養殖,每天換水,清洗食台。室外土地,注意水質不能過肥,經常加註新水。
(6)注意觀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敵害工作。
四、成蛙的養殖技術
1、成蛙池的選擇和設計:成蛙池的要求不及幼蛙嚴格,面積也可大一些,水的需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要保持池中有一定的水深,室外越冬池水深應保持1米左右,池的周圍最好不設置可供蛙用力跳躍的陸地或其它硬物,水深至少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上。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再在池壁上圍一圈向內傾斜的20厘米高的紗窗布。池內不應設置隱蔽的死角或洞穴。
2、商品蛙的半精養技術:室外的魚池、窪池、稻田、藕塘等面積較大,蛙較分散,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池中設幾個浮於水面的餌料台,按精養方式投餌。同時用黑光燈誘蟲,為沒有在餌料台攝食的牛蛙補充。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10?30隻左右,視餌料條件決定。
3、牛蛙的室內集約化養殖:日常管理大體與幼蛙相同,但放養密度不一樣,體重1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50隻,可一直放養到商品規格,若體重不足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在22?28℃條件下,每天投餌2?3次,日投飼率為3%(新鮮餌料為10%)。體重約在200?250克左右時,可補投一些新鮮餌料以補充維生素。
4、牛蛙的加溫養殖:引進熱源,創造適宜的溫度條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攝食生長。熱源有地熱水、工廠余熱水、鍋爐加溫、電加溫等,無毒害的熱源可直接作為飼養用水,有毒害的熱源可處理後利用或通過管道間接加熱池水。加溫養殖一般在低溫季節養殖,唯有注意加溫的溫度在適溫范圍內。
五、牛蛙的病害與防治
1、腐皮病:一般危害10?50克的幼蛙,7?9月流行,症狀表現為:頭部兩眼之間表皮破爛、發白,形如撞傷。之後背部發現有小白點,再幾天皮膚潰爛,甚至露出肌肉和骨頭,腹部及四肢關節先後發紅,隨後局部潰爛,終至死亡。可用鏈黴素浸泡病蛙15?20分鍾,2?3次即可達到顯著療效,用20ppm高錳酸鉀浸泡病蛙15分鍾可抑制病情。
2、紅腿病:患病蛙後腿無力、發抖,大腿腹面與前肢之間皮膚充血發紅,頭部伏地,不吃不動,3?5日死亡。定期進行池塘消毒可預防此病,用3%的食鹽水浸泡15分鍾可治癒

❸ 牛蛙的養殖方法

牛蛙流水式養殖方法
池塘選擇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充足。
蛙池建造每100平方米為一個大池,每個大池平均分成四個小池。池邊用40目的篩絹圍好,篩絹高出池底1米左右,篩絹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體深度不低於20厘米。進、排水口設置在大池的對角,每個池子放4塊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為牛蛙的休息台,並用黑色遮陽網遮陽。
苗種放養放苗前,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進行消毒。清塘消毒後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養前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20分鍾。放養密度:幼蛙期60~80隻/平方米,成蛙期30~40隻/平方米。
飼養管理
(1)巡池檢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證24小時不間斷,每天換水率達到300%,排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發現牛蛙攝食與活動有異常及時採取措施。
(2)飼料以浮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水泡濕,促使軟化膨脹。日投喂量為在池蛙總量的7%~15%,並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適時調整,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
(3)分級飼養,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規格較大的個體分級篩選,把規格相近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塘進行養殖。
疾病防治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分池後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挑出隔離飼養,並適時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如何養殖牛蛙

國林蛙、美國牛蛙養殖技術

林蛙養殖目前有溫室養殖,室外建場養殖和野外封溝放養等三種方法。但溫室養殖的經濟效益更加明顯。
林蛙以昆蟲為主食,溫室養殖林蛙的活餌料,主要是黃粉蟲,蠅蛆和蚯蚓等。除黃粉蟲飼養需用麩皮外,其他兩種餌料都可以用禽畜糞或無毒害的有機垃圾飼養,這就大大的降低了養殖成本。因此可以說林蛙養殖是一項頭資小,見效快的新興行業。
日光溫室大棚投資1.5萬元(400平方米)。飼養黃粉蟲用房兩間,加上飼料成本5千元,可養幼蛙8~10萬只,當年可出欄雌蛙2萬只左右,按市場最低價計算,每隻5.00元,產值可達10萬元以上,不但當年可收回投資,並且還有很高的經濟回報。
牛蛙原產於北美洲,是食用蛙中體型最大的種類。牛蛙生長快,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國外養殖用的牛蛙有美國牛蛙、沼澤綠牛蛙、春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牛蛙個體重可達1公斤以上。 牛蛙喜高溫蔭濕,多棲息在池塘邊沿近水處的草叢中,特別喜歡棲息在池塘坑邊被水的波浪擊拍而成的半干半濕的土穴中,往往下半身浸去水中,頭部露出水面,頭向外。牛蛙鳴叫聲酷似黃牛,聽到牛蛙叫聲,可預知產卵期即將來臨,產卵期過後即停止鳴叫。
牛蛙繁殖及幼蛙培育技術 (一) 牛蛙的繁殖 牛蛙到5-7月開始產卵,產卵的最適水溫為24-28℃,產卵時間為10-30分鍾,產卵量隨母蛙袋子個體大小而異,一般產卵為數千至5萬粒。產卵後30分鍾即應采撈,采撈卵塊時,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將卵塊周圍和卵塊下邊與其相連的雜草全部剪斷,用采卵器將卵塊搬運至孵化池進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體,面積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為宜。卵的孵化,水溫要求20-30℃,水的pH值為7-7.5;重金屬離子含量不得超過飲用水標准。孵化過程中不要驚動水體,灌水要防止流量與高度不宜過大,池上搭蔭棚防暴曬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 剛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飼養十天左右才能轉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後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過大,30-36平方米為宜,最小可設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適宜水溫是26-30℃,盛署高溫要搭設涼棚,適當加深水位,勤換新水。剛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1000-2000尾,孵化後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後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後開始攝食單細胞藻類,以後可適當增加各種動物性餌料,如田螺肉、魚肉、動物肉臟、死魚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餅、麥麩、稀飯等。 投餌量:7-30天內日投餌40-70克,動物餌料佔60%;30天後到變態,每百隻蝌蚪投餌40-80克,動物性餌料佔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點鍾進行。
商品蛙的養殖 飼養場地要選擇水源充足,乾旱不幹涸,洪水不泛濫,樹蔭多的地方,以潮濕、溫暖背陽的地方和雜草叢生地較好,面積要根據養殖數量而定,可開塘養殖,也可開溝養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圍要用蘆簾、竹籬笆或鐵絲網、尼龍網、磚牆等圍起來,圍欄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種植蓮藕及其他葉大葉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種植水花生、睡蓮等水草,水面到圍牆間須留1-2米較緩坡的陸地,並要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團做,也可用磚作骨架,內外側塗上一層泥以免擦傷蛙皮。蛙洞與池地面平行,進深50-70厘米,寬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內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動餌料,需要人工補充餌料,方法有: 1、燈光誘蟲。用30瓦的紫外燈或40瓦的黑光燈效果較好,天黑即開燈,可看到牛蛙群集燈下,跳躍吞食昆蟲的熱鬧情景。 2、補充小魚蝦。其方法一,是在蛙池邊挖淺水坑,投入小魚蝦,以補充餌料不足;其二,採用木竹製成的槽狀餌料盤,其底釘上尼龍沙布,盤中水與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內蔭涼處,放入活的小魚蝦。天氣轉涼,昆蟲稀少時採用這種方法有顯著作用。 3、人工捕捉蝗蟲、螳螂、螻蛄等昆蟲放入蛙池雜草中,讓蛙自然攝食。
蛙病的防治:
紅腿病 1、病症:病蛙行動遲緩,食慾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內側皮下點狀出血,病重時,腿部肌肉明顯充血。常與「腸胃炎」等病並發。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誘發該病的重要條件。主要病原為嗜水氣單孢菌和不動桿菌。 3、危害:該病的病期較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此病,主要發病季節在5-10月份。寧波等沿海地區發病較高,如是干法越冬,則在越冬期間也發生該病。紅腿病的發病率一般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間,高者可達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換水,使池水保持清潔。 (2)適當控制放養密度,隨著牛蛙的生長,應根據池大小、水溫高低和牛蛙規格及時分養,調整放養密度。 (3)水體用 3ppm的高錳酸鉀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對該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4)在蛙飼料中拌入「蛙病寧」、「SMZ」等葯物投喂,對病蛙有較好的療效。
(二) 爛皮病 1、病症:該病初發時,牛蛙的背部皮膚失去光澤並出現白斑,之後,表皮脫落並開始潰爛,露出背肌,爛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時,可擴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時出現粒狀突起,逐漸發白,直至形成一層白色脂膜覆蓋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時尚能行動,重症時則拒食不動,直至死亡。牛蛙病後至死亡時間根據蛙體大小而長短不一,一般4-15天,長者可達一月以上。 2、病因:引發該病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營養不平衡。投喂的飼料單一,飼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缺乏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損,導致細菌及真菌的繼發感染。 (3)原發性細菌感染。醋酸鈣不動桿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該病好發於150克以下的小蛙,剛完成變態後的幼蛙發病率更高。時間一般為4-9月,春秋兩季是發病的高峰時間。有發病快、病期長的特點。發病率在20-50%之間,單純以蠶蛹為飼料的養蛙地區發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時可達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變態前期進行強化培養,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鈣、磷、碘等,不僅能提高蝌蚪的變態成活率,而且可使變態後的幼蛙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 (2)定期換水,改善養殖環境,並對養殖場作定期葯物消毒。消毒用葯一般為高錳酸鉀、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綠等。 (3)在幼蛙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並努力保持飼料的新鮮和多樣化,使蛙的營養攝入保持平衡。 (4)葯物治療。若以「蛙消安」4-5ppm對病蛙池潑灑消毒,用葯兩次,4天後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錳酸鉀與冰醋酸合劑全池潑灑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輕者恢復健康。
(三) 暴發性出血敗血症 1、病症:發病蝌蚪腹部有明顯的紅色出血點,咽部及肛門四周的出血現象更為明顯,重症時,體表出現幾近透明的潰瘍斑,眼球突出、充血,時有爛尾現象,鰓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脹,腹水嚴重,肝、腸明顯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轉的現象。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引發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該病的發生表現為暴發性,且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溫一般在20℃以上。蝌蚪從發病到死亡只有2-3天,嚴重者可在一周內使整個蛙場的蝌蚪全部死盡。主要危害對象是蝌蚪,以變態期內的蝌蚪發病死亡尤為嚴重,幼蛙也時有發生該病。此病1995年呈暴發性流行,從對海鹽縣官塘的近千畝養殖池的調查顯示,約有80%的春季蝌蚪暴發了該病,死亡率達60-100%,危害極為嚴重。 4、防治對策:該病因具暴發性、病期短的特點,目前尚無顯著療效的治療葯物。減少該病的損失應以預防為主: (1)蝌蚪池在放養前應清池。清池的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強氯精(3-5ppm)等。 (2)加強管理,做好場地的清潔消毒工作。各養殖池的進排水應獨立分開,工具在用前用後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杜絕外來病原的傳染。 (3)定期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合理放養密養,減少發病機會。 (4)在蝌蚪飼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鋒黴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錳酸鉀與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四) 肝炎(O氏病) 1、病症:外表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體色失去光澤,呈灰黑色。一旦發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於草叢等陰濕處,四肢無力,肌體癱軟如一團稀泥,口腔時或有含血絲的粘粹吐出,並常伴有舌頭從口腔中吐出的現象。解剖觀察,病時肝臟嚴重色變,或失血呈灰白色,或嚴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膽汁濃而成墨綠色。腸、胃內無食物,僅有少量粘液,並有腸段套進胃中的現象。 2、病因:由細菌感染所致。蛙池長期不清池,水質惡化引發該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該病臨床表現為急性,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兩季發病較多,主要危害對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一般為2-3天,死亡率極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區的近三百畝成蛙養殖池中,約有60%的蛙池發生了該病;1995年,廣德邱村地區的600餘畝蛙池,有70%以上的面積發病。兩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間,危害極大。 4、防治方法:預防是減少該病損失的主要手段,可參考採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養前應對蛙池作徹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養過幾年牛蛙的老池則更應做到這一點。 (2)在養殖過程中應加管理,定期換水,使牛蛙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蛙場及食場應經常用葯物消毒,葯物可選用「魚蝦寧」、「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絕投喂變質飼料,飼料應新鮮和多樣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魚、蝦、河蚌以及其他動物均不能作為牛蛙的飼料。 (4)在選購蛙種時,應極力避免將病蛙帶入自己的養殖場中。牛蛙入池前應進行體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為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鍾。 (5)養殖場中應備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後要及時消毒,並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現病情,則應及時撈出病蛙和死蛙進行消毒處理,發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潑灑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寧」拌飼投喂,結合消毒劑水體消毒,可有效控制該病。
(五) 腦膜炎 1、病症:病蛙膚色發黑,厭食,其典型臨床症狀為脖子歪斜朝向一邊,身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動時表現為腹部朝上並打轉,解剖觀察,病蛙的肝、腎、腸等均有充血現象。 2、病因:受細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為腦膜敗血黃桿菌。 3、危害:該病最早在上海發現,1994、1995年間在嘉興、湖州等相繼發生。其危害的主要對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傳染性很強,發病時間一般在7-10月份,水溫20℃以上。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因水溫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溫度低時則可延長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鄉約400畝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該病,死亡在40-90%之間。 4、防治方法: (1)對蛙池作定期葯物消毒,定期換水。消毒用葯可參考使用如「強力殺菌消毒劑」、「高錳酸鉀與乙酸混合劑」等。 (2)在飼料中拌入「蛙病寧II號」葯物,對該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3)SMZ、蛙病寧等葯物對該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六) 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脹,嚴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見腸內充氣明顯,後腸近肛門處時有結節狀阻塞物,肝、膽等無明顯變化。蝌蚪病後,活動明顯減弱,食量減少。 2、病因:引發該病的病原不詳,在病蝌蚪的肝組織中分離不到細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對象為蝌蚪,經調查比較,越冬後的上年秋季蝌蚪發病率明顯高於當年春季蝌蚪。該病多發於春夏季(4-8月),水溫20℃以上,有很強的傳染性,蝌蚪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通常為3-5天,個別池在一周內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鹽、湖州等地的蝌蚪幾乎同時發生該病,調查了湖州千金鎮約160畝蝌蚪養殖池,其中發生腹水病的有110畝,發病率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間,高者達100%。 4、防治方法:控制該病應以預防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養密度,及時換水,使水質保持清新。 (2)不從發病地區引進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錳酸鉀消毒。 (3)飼料應當浸泡後投喂,保證飼料多樣、適口和新鮮。 (4)發病後,對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拌入先鋒黴素或PVP-碘投喂。
【九招解決蛙類飼料】
時下,蛙類養殖較為普遍,而開發動物性飼料是重要環節。現介紹九條途徑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養殖蚯蚓。
在牛蛙池內的陸地,投入牛糞、爛水果、洗米水等,與土拌和,放進種蚯蚓,讓其繁殖。經一段時間養殖後,晚間蚯蚓出土活動,便可被牛蛙捕食。也可利用零星荒地,施足牛糞等以培養蚯蚓,每平方米可產成蚓5~7公斤。
2、燈光誘蟲。
在蛙池食台上方,離水面23厘米處,吊掛30瓦的黑光燈或紫光燈,可誘落昆蟲、飛虱等,晚上牛蛙會聚集燈下捕食。此法在5~9月份效果最好,開燈應在太陽下山後至上半夜,下半夜多露水,昆蟲少,應關燈節省用電。
3、養殖福壽螺。
利用零星溝塘或建小池,也可在蛙池水中繁殖、養殖,在高溫季節每5~10天產一桃紅色卵塊,每一卵塊有卵1000粒左右,卵破膜孵出小螺便作牛蛙飼料。
4、養蠶。
利用房前屋後種桑養蠶,蠶生長快,一生只需20天左右,幼蠶可用來喂幼蛙,長到4.5~5齡,可用來喂成蛙。
5、飼養黃粉蟲。
黃粉蟲是牛蛙的最好飼料,易飼養,只需麥麩和青菜葉即可飼喂。但蟲子生長慢,必須擴大飼養量,方能保證飼料供應。
6、誘蠅育蛆。
在牛蛙養殖池上方30厘米處吊掛大口盆、托盤等,內放誘餌如廢畜肉、魚內臟等誘蠅育蛆,當蠅蛆爬離盆口掉入水中,便成了蛙的佳餚。也可建一小池,在池內放入豆腐渣,再投入洗米水等,在池面上加蓋,過若干天蛆蟲育成,就可投喂牛蛙。
7、培養水蚤。
水蚤俗稱「紅蟲」、「魚蟲」,是小蝌蚪的理想飼料。先將培養池中的水排干,清池消毒後,每平方米池內撒干雞糞、豆腐渣等各1千克(或其它畜禽肥料),最好經日光曝曬一周後,灌水40厘米,並放入水蚤種源,幾天後池水變綠,兩周後池水中即可繁殖出大量水蚤。
8、利用下腳料。
將肉聯廠、飯店屠宰下腳料消毒干凈、搗細,拌入混合飼料投喂。有繅絲廠的地方,可用蠶蛹作飼料,還可購買豬肺、牛肺,切碎投喂。
9、捕捉小魚蝦。
地處河道、湖泊或魚池附近的養殖點,可經常捕捉野雜魚、小蝦作飼料。

❺ 牛蛙幼苗的養殖技術是

幼蛙養殖方法:

這里指的幼蛙並不是指小蝌蚪時期的牛蛙,而是指身體已經脫離蝌蚪時期近兩個月左右的小牛蛙,這時的小牛蛙體重只有20克左右,這時我們給牛蛙進行餵食的話飼料主要是活昆蟲為主,可以准備一些蚯蚓及小魚等,另外幼蛙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就是不吃死物,所以為了能夠讓幼蛙適應吃死物的習性,讓其慢慢轉變過來。

可以在餵食先將死物放在飼料盤中,然後再放一些活物到飼料盤中,比如准備幾條活泥鰍,這樣能夠讓青蛙產生一定的錯覺,讓它以為都是活物,然後慢慢的轉變過來。幼蛙的放養量可以為一平方米100隻,如果是在滿了四十日齡以上的牛蛙即可放80隻每平方米。

牛蛙的養殖要點

一般幼蛙養上一年之後其性腺就發育成熟了,一隻成年幼蛙的標准體重能夠達到250g以上,一般達到這個標准就可以上市售賣了。成年幼蛙的進食對象一般多為小型昆蟲及水生動物,像蚯蚓及小蝦等都可以是它的食物,如果幼蛙經過飼料馴化後它也是可以改變食性的,可以將蠶蛹等家畜的內臟給其作為飼料餵食,因為牛蛙是晝伏夜出,屬於夜行動物。

所以餵食時間盡量在晚上,一般都是傍晚進行餵食,餵食就要一次性喂足,因為如果飼料不夠的話其會出現互相搶食以及互相殘殺的現象,而且飼料不能太單一,否則會導致其營養不良,從而發生維生素缺乏症,一旦患上這類病很容易引起牛蛙的皮膚病。

❻ 牛蛙在家裡怎麼養啊

牛蛙幼蛙食慾十分旺盛,一天之中攝食的時間一般都在6小時以上。因此,投飼量宜多不宜少,一般每日投喂3-4次,每次投喂的飼料以2-3小時內吃完為佳。日投飼量為蛙體總重量的10%-15%。

幼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溫度高於30℃或低於12℃牛蛙即感到不適,食慾減退,生長停止,嚴重的甚至死亡。盛夏降溫措施通常是使幼蛙池水保持緩慢流動或更換部分池水。

一般每次更換半池水為宜,且新水和 原池水溫差不得超過2-3℃。還可以向幼蛙池四周空曠的陸地上每天噴灑1-2次水降溫。越冬保溫措施包括建塑料大棚、建蛙巢、引用地熱水等,使其安全越冬。

(6)牛蛙快速養殖方法擴展閱讀

在人工高密度飼養下,幼蛙的生長往往不一致,蛙體大小相差懸殊。因此,在幼蛙飼養期內要經常將生長快 的大蛙揀出,分池分規格飼養,力求同池飼養的幼蛙生長同步,以避免「大吃小」現象發生。

成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大為提高。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也可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窪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豬舍、地下人防設施等進行室內養殖。牛蛙的飼養對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❼ 如何養殖牛蛙

養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定期巡池、及時記錄
每天早晨與傍晚必須巡視養殖池,及時記錄氣溫、水溫、水質、蝌蚪生活狀況(如有無浮頭現象,上次餌料吃剩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於剛孵出的蝌蚪以及變態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觀察及管理。

2.控制水溫與水位
最適宜的水溫為23~30℃,若水溫高於35℃,則要及時換水。將原池水排出1/4~1/2,引進水溫較低的清潔水。如水質污染,也需採取類似的換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養小蝌蚪或水溫較低時,水位宜低些,相反則應高些。

3.控制水質
蝌蚪池的水質應清潔,水中溶氧量應大於3毫克/升,鹽度小於2‰,pH值6.6~8.2之間。水質的好壞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來估測:
瘦水:水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較少。
較肥水:草綠帶黃--較混濁。水中綠球藻、隱藻類很多,還有部分黃綠藻。
肥水:淡黃褐帶綠--混濁度較小。水中蛙藻、金藻、黃藻較多,還有部分綠藻。黃褐色--混濁度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綠色--混濁度較小。水中主要為隱藻和綠球灌。一般用發酵後的糞肥施於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紅色帶棕--混濁。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紅色甲藻。蝌蚪吃後不消化,且污染水質,使蝌蚪中毒。搶救辦法是及時移走蝌蚪,然後清理池塘。
水質的惡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過度繁殖引起外,還可能由於腐殖質發酵、食物殘渣腐爛、水中缺氧,水源被工業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蟲為害致死而屍體腐爛、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質污染變質現象一經發現,則要採取換水的辦法解決,換水時不要猛然使水溫等生態因子差異太大,一般換水量為1/4~1/2,並注意掌握換水時間。養殖蝌蚪最好處在肥水及較肥水中,在人工投餌的情況下,處在瘦水中也可以。

4.經常保持池水清潔衛生
(1)發現水面有懸浮雜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動物,要及時撈出處理。
(2)餌料台要經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曬殺菌。蝌蚪吃殘後留在餌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時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爛。
(3)經幾個月飼養後,池底如積有污泥及灑施後沉水的食物殘渣,要及時清除。

5.及時處理蝌蚪嚴重浮頭現象
水溫較高時,黎明前後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頭,此外天氣異常悶熱也會浮頭,此時必須立即換水或開增氧機。

6.做好擴池工作,保持適宜的放養密度
一般情況下,剛孵出至10日齡的蝌蚪養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為宜;11~30日齡以500~1000尾為宜;30日齡至變態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為宜。密度的確定與蝌蚪生育期、體型大小、供餌狀況、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可因時、因地及具體條件不同而改變。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溫帶地區自然條件下,一般從11月至來年3月份即進入越冬期,具體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層水溫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層水凍結、積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備好補水、補氧設備及措施。如發生水位下降或水溫低;底層污泥發酵而缺氧情況時,可及時灌水、充氣。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減少耗氧量。
有條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溫在15℃以上,如能達到20~30℃,則蝌蚪仍能正常生長變態。

❽ 牛蛙怎麼養殖技術

牛蛙的池塘條件

牛蛙池塘養殖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充足,通常每100平方米為一個大池,每個大池平均分成四個小池。池邊用40目的篩絹圍好,篩絹高出池底1米左右,篩絹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體深度不低於20厘米。進、排水口設置在大池的對角,每個池子放4塊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為牛蛙的休息台,並用黑色遮陽網遮陽。
牛蛙的食物習性

牛蛙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尤其喜食活餌,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黃、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漿、麩皮、麵粉等。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圍包括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如甲殼類蝦,軟體動物如螺、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的幼體及哺乳類的內臟等。牛蛙生性貪婪,生長季節食量較大,用餌料盤餵食時成群爭搶上盤,體弱、個小的往往被擠出盤外,生性兇殘,經常發生大蛙吃小蛙的現象。因此人工養殖牛蛙要大小分養,盡量避免其同類相殘。

牛蛙的養殖技術

1、苗種放養:牛蛙放苗前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進行消毒,清塘消毒後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養前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20分鍾,幼蛙期60~80隻/平方米,成蛙期30~40隻/平方米。

2、巡池檢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證24小時不間斷,每天換水率達到300%,排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發現牛蛙攝食與活動有異常及時採取措施。

3、飼料投喂:飼料以浮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水泡濕,促使軟化膨脹。日投喂量為在池蛙總量的7%~15%,並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適時調整,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牛蛙飼養要採用分級飼養,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規格較大的個體分級篩選,把規格相近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塘進行養殖。

4、疾病防治:牛蛙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分池後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挑出隔離飼養,並適時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❾ 牛蛙怎麼養殖

牛蛙放苗前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進行消毒,
清塘消毒後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養前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20分鍾,幼蛙期60~80隻/平方米,成蛙期30~40隻/平方米。
巡池檢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
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證24小時不間斷,
每天換水率達到300%,排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
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發現牛蛙攝食與活動有異常及時採取措施。
飼料投喂:飼料以浮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水泡濕,
促使軟化膨脹。日投喂量為在池蛙總量的7%~15%,
並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適時調整,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
牛蛙飼養要採用分級飼養,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規格較大的個體分級篩選,
把規格相近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塘進行養殖。
疾病防治:牛蛙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
分池後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挑出隔離飼養,
並適時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I

❿ 牛蛙的養殖技術 要求全面的

牛蛙繁殖及幼蛙培育技術 (一) 牛蛙的繁殖 牛蛙到5-7月開始產卵,產卵的最適水溫為24-28℃,產卵時間為10-30分鍾,產卵量隨母蛙袋子個體大小而異,一般產卵為數千至5萬粒。產卵後30分鍾即應采撈,采撈卵塊時,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將卵塊周圍和卵塊下邊與其相連的雜草全部剪斷,用采卵器將卵塊搬運至孵化池進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體,面積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為宜。卵的孵化,水溫要求20-30℃,水的pH值為7-7.5;重金屬離子含量不得超過飲用水標准。孵化過程中不要驚動水體,灌水要防止流量與高度不宜過大,池上搭蔭棚防暴曬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 剛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飼養十天左右才能轉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後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過大,30-36平方米為宜,最小可設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適宜水溫是26-30℃,盛署高溫要搭設涼棚,適當加深水位,勤換新水。剛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1000-2000尾,孵化後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後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後開始攝食單細胞藻類,以後可適當增加各種動物性餌料,如田螺肉、魚肉、動物肉臟、死魚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餅、麥麩、稀飯等。 投餌量:7-30天內日投餌40-70克,動物餌料佔60%;30天後到變態,每百隻蝌蚪投餌40-80克,動物性餌料佔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點鍾進行。
商品蛙的養殖 飼養場地要選擇水源充足,乾旱不幹涸,洪水不泛濫,樹蔭多的地方,以潮濕、溫暖背陽的地方和雜草叢生地較好,面積要根據養殖數量而定,可開塘養殖,也可開溝養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圍要用蘆簾、竹籬笆或鐵絲網、尼龍網、磚牆等圍起來,圍欄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種植蓮藕及其他葉大葉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種植水花生、睡蓮等水草,水面到圍牆間須留1-2米較緩坡的陸地,並要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團做,也可用磚作骨架,內外側塗上一層泥以免擦傷蛙皮。蛙洞與池地面平行,進深50-70厘米,寬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內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動餌料,需要人工補充餌料,方法有: 1、燈光誘蟲。用30瓦的紫外燈或40瓦的黑光燈效果較好,天黑即開燈,可看到牛蛙群集燈下,跳躍吞食昆蟲的熱鬧情景。 2、補充小魚蝦。其方法一,是在蛙池邊挖淺水坑,投入小魚蝦,以補充餌料不足;其二,採用木竹製成的槽狀餌料盤,其底釘上尼龍沙布,盤中水與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內蔭涼處,放入活的小魚蝦。天氣轉涼,昆蟲稀少時採用這種方法有顯著作用。 3、人工捕捉蝗蟲、螳螂、螻蛄等昆蟲放入蛙池雜草中,讓蛙自然攝食。

閱讀全文

與牛蛙快速養殖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3
練微笑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154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3
手臂刮汗毛用什麼方法 瀏覽:738
調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瀏覽:936
狗風疙瘩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02
大蒜治療金魚腸炎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769
江蘇高質量考核發展指數計算方法 瀏覽:917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4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9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8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7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1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2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3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8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
36x1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