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利用育種方法提高小麥品質

如何利用育種方法提高小麥品質

發布時間:2022-05-07 09:30:11

① 分析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各個因素,談談如何進一步提高作物產量品質

1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也可以看作是育種的因素。
通常的育種方法有三種,
分別是引種、
系統育種和
雜交育種。

1


引種是指從外地乃至國外引進品種,經試驗試種後直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是
解決當地生產上急需新品種的迅速有效途徑。引種具有簡便易行、見效快的
優點。引種能否成功,決定於引種地區與原產地區的生態條件差異程度,
差異越小引種越容易成功。
引種時需要考慮的生態條件包括:
氣溫、
日照、
緯度、海拔、土壤、植被、降水分布及栽培技術水平等,其中氣溫和日照
長度是決定性的因素,而緯度和海拔則與氣溫和日照長度密切相關。

2


系統育種是對自然變異進行個體(單株、單穗、單鈴等)選擇的育種方法,主
要用於自花授粉作物、常異交作物和無性繁殖作物,是所有育種方法中最基本
的,簡易、快捷、有效。其特點是優中選優,連續選優。

3


雜交育種是通過不同親本間的雜交在後代中創造變異並從中選育新品種的方法。
雜交育種是作物育種中應用最廣、育成品種最多的基本育種方法。通過雜交,
可以將兩個或多個親本品種的理想基因,結合到同一雜合體中。再通過鑒定與
選擇,則可以獲得超過親本的新的重組類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制定育種
計劃,包括育種目標、親本選配和雜交後代處理。

為進一步提高作物的高產品質,首先就是要保證種子的優越性。中國在可預見將來的
育種目標主要是抗逆穩產,特別是抗病蟲。窄譜抗性將發展為廣譜抗性,抗單一病蟲
害育種將發展為多抗性育種,

垂直

抗性將與

水平

抗性結合,使育成品種的抗性更為
持久。
由於營養需要的不斷提高和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日益激化,
品質育種也日見重要。
同時,通過育種改良株型、提高群體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適宜,也將
成為增加復種和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條件。至於育種的途徑與方法,則任
何時候都有常規與非常規之別。常規為主、多種方法互相配合,綜合運用,將使育種
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如單倍體技術與誘發變異結合,
可提高隱性突變體的出現頻率;
組織培養與遠緣雜交、多倍體育種結合,可更快地篩選出有用材料;染色體工程將成
為常規育種中導入外源基因的通用技術;
質核置換也會產生有利的遺傳變異等。
此外,
利用專性無融合生殖系等固定雜種優勢的研究,也在進展之中。
70
年代以來,電子計
算機的應用已使育種工作效率大為提高。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迅速發展,
細胞融合、分子探針、單基因克隆等新技術的成功實驗更為作物育種帶來強有力的手
段。所有這一切都可能使作物育種技術在不久的將來產生新的革命。

2
、環境因素

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包括光照、溫度、水分、肥料和土壤等幾方面的因素。

1


光照與作物。光照強度對植物生長及形態結構有重要作用。光對植物的生長有直接
影響和間接影響。
直接影響指光對植物形態生成的作用,
就植物生長過程本身而言,
它並不需要光。只要有足夠的營養物質,植物在暗處也能生長。但是,在暗處生長
的植物,形態是不正常的。如在無光下生長出來的植物是黃化苗。間接影響主要指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質,這是植物生長的物質基
礎。植物葉片每固定
1 mol
(摩爾)的
CO2
,大約需要
468.6 kJ
(千焦耳)的光能,
因此光是通過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來影響植物的生長。正因為光照強度對植物的生
長作用如此巨大,因此如果能夠控制光照強度與時間,就能控製作物的生長,使作
物得到我們所期望的收成。

2


作物與溫度。溫度對生長的影響是建立在植物各種代謝過程共同作用的基礎上的,
代謝過程受影響時,作物生長也勢必受影響。在作物代謝中所包括的各種反應里,
除光化學反應外,其餘所有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反應都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通
過對代謝過程中各種反應的作用影響作物生長速度。

3


作物與水分。
水分是製造有機物質的原料;
水分的多少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
影響作物
內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轉運,支持和保持作物細胞組織的緊張度,使植物植株莖葉挺直;
水分是作物體本身最大組成部分,它給植物的蒸騰作用,用以調節植株體溫和整個生理
過程;水分還影響作物的開花、授粉、受精及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就是說,水分對作
物的生長影響是一個絕不可忽視的問題。

4


作物與肥料和土壤。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特性的綜合表
現,也是土壤不同於母質的本質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結合形成的經
濟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
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徵的綜合表現。它的形成和發展,取決於各種自然因
素質量、數量及其組合適當與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產物,是土地生產力的
基礎,它能自發地生長天然植被。人工肥力是指通過人類生產活動,如耕作、施肥、灌
溉、土壤改良等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與人工肥力結合形成
的經濟肥力,才能用以為人類生產出充裕的農產品。經濟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
統一,是在同一土壤上兩種肥力相結合而形成的。僅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
類過去勞動的任何痕跡。而具有經濟肥力的土壤,由於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則凝結有人
類的勞動。由於人工肥力是憑借人的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們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條件和
社會條件促使人工肥力的形成,並加快潛在肥力轉化,使土地盡快投入生產。人類的生
產活動是創造人工肥力,充分發揮自然肥力作用的動力。土壤肥力經常處於動態變化之
中,土壤肥力變好變壞既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也受栽培作物、耕作管理、灌溉施肥
等農業技術措施以及社會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農業生產上,能為植物或農
作物即時利用的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叫「有效肥力」,不能即時利用的叫「潛在肥力」。
潛在肥力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有效肥力。

環境因素對作物的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光照,
要延長光合時間:
如提高復種指數
(即增加作物的收獲面積,如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等),延長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發、
後期葉片不早衰)

補充人工光照等


增加光合面積:
如合理密植,
改變株型等。
增強光合效:
如增加二氧化碳濃度(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深施碳酸氫銨肥料等),減低光呼吸等。

鬆土
與鎮壓,壟作、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灌水都對土溫和氣溫有影響。對於溫度的影響可以通過松
土與鎮壓來解決,
這樣即可以增溫也可以降溫;
壟作在溫暖季節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溫度,
有利
於種子的發芽與幼苗的生長;地膜覆蓋具有協調土壤溫度、
保持水分、
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增加
土壤養分、減輕土壤鹽漬化的作用;秸稈覆蓋可以有效平抑低溫的變化、
降低低溫的日振幅、

和晝夜溫差的作用;
灌水除直接影響溫度的高低之外,
還可以緩和溫度的變化。
提高水分利用率
的途徑主要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通過工程節水灌溉;利用農藝措施提供產量,減少水分消耗,
例如建立與區域水資源相一致的種植制度、
選用抗旱作物品種、
培肥地力、
加強化學制劑保水節
水、建立節水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式等。對於肥料和土壤,應依照不同作物對土壤和作物施肥,
切忌隨意施肥鬆土。

3
、栽培技術

作物栽培技術有很多,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土壤耕作技術、施肥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技
術。

土壤耕作技術的目的就是要創造良好的耕層結構和適度的孔隙比例;
調節土壤水分存在狀況;
協調土壤肥力各因素間的矛盾;清除雜草和疏鬆表土;形成高產土壤。

在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它生活條件都適宜時,
合理施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
根據不
同的氣候特點、
土壤類型、生產條件及產量水平,
按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肥特點,因地制宜地
選擇肥料品種,
確定適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
並採用科學的施肥方法,
是充分發揮肥效,提
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農作物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重要途徑。

作物病蟲害與農田雜草對農業生產有嚴重的危害性。我國作物病蟲害和雜草有
1400

種,其中病害
500
多種,害蟲
700
余種,雜草
200
余種。病蟲草害每年都給農業生產造成
巨大損失,防治作物病蟲草害是保證農業增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綜上所述可知,
如果要進一步提高作物高產品質,
一定要改良遺傳因素,改善環境,提
高栽培技術。讓農業走上現代化、規模化、高效性的道路上。
發展的重點一定要放在科技創
新上,
研製更高效更能適應環境的作物種子和幼苗;
改善作物生長環境,
使其能在最適宜的
環境下生長;栽培技術要走向規模化,用機械化代替勞動力,
充分解放勞動力,提高勞動生
產率

② 如圖表示培育高品質小麥的幾種方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

A、圖中涉及的育種方法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沒有涉及誘變育種,A錯誤;
B、誘變育種能提高突變頻率,a過程是單倍體育種,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B錯誤;
C、單倍體植株高度不育,沒有種子,所以a過程只能用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而c過程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C錯誤;
D、要獲得yyRR,b過程為雜交育種,需要進行不斷自交來提高純合率,D正確.
故選:D.

③ 如何設計選育一個高產 優質 抗病小麥育種程序

抗病育種的歷史證明,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防治農作物病害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長期以來,抗病育種主要使用了小種專化抗病性,由於病源菌生理小種變異,抗病品種的抗病性喪失現象愈益突出,大大縮短了抗病品種使用年限,甚至品種抗性喪失的速度超過了育種速度,這是理論和實踐上急待研究解決的課題。許多學者認為,解決此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盡快改變抗源單一化和品種單一化的局面。加快推廣利用不同的高效抗病基因,逐步實現抗病基因和抗病品種的合理布局,以減緩優勢毒性菌系的繁殖速率,減少越夏菌源和外來菌源,盡量減少病害流行造成的損失。

(2)注重多個高效基因的累加及多系品種的培育。進行抗白粉病基因累加應是培育持久抗性品種的一條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單基因控制的抗性極易丟失,由多個基因控制的抗性一般較為穩定持久。藉助分子標記等新技術,培育抗譜上互補性較強的多系品種應用於大田,也可大大控制新的優勢小種在某一地區的流行及擴展。

(3)加強低感和慢粉抗性品種的利用 對抗病品種的推廣應用,應注意不要一味追求免疫、高抗品種,低感。慢粉和耐病品種也值得推廣利用。據段雙科等(1999)在陝西八年的觀察研究,認為淮陰894、阿勃等屬低感、慢粉品種,具有非小種專化抗性的特徵,抗病性持久穩定。從病菌---寄主群體互作的觀點出發,慢粉抗性趨於穩定化選擇的方向。因此可保持自然界病菌群體相對穩定,從而延長品種的抗性壽命。

(4)進一步挖掘抗性較好的地方品種和農家品種,及其近緣種屬所含有效抗病基因。藉助現代生物技術新手段將它們導入生產品種中,從而拓寬小麥抗源,培育更加持久而又穩定的抗性品種。

④ 下圖表示培育高品質小麥的幾種方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b中Y→y是基因突變,這一步,不是利用的基因突變,雖然基因突變也可以完成。但基因突變不是定向的,也就是不是你想怎麼突變就怎麼突變的,y是已經存在的基因,所以在育種上,絕不會採用Y突變成y的方法。

⑤ 如何提高小麥的育種效率

結果與時間無關,有7,8年育成的,也有二十幾年的,主要看小麥品相;幼苗半匍匐,長勢壯,分櫱力強,株型緊湊,兩極分化快,春季起身拔節快,旗葉長,寬大,上舉,葉色濃綠, 通透性好,葉功能期長, 灌漿快,莖稈粗壯、蠟質較多,抗倒性好, 抗寒性好, 耐旱性好,耐後期高溫,抗病性鑒定:高抗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 抽穗早,畝成穗多,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 穗層整齊,穗形均勻, 熟相好,結實性好,飽滿度較好,籽粒容重大, 無黑胚,硬度指數適中,蛋白質含量高,麵粉濕麵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穩定時間,最大抗延阻力,延伸性,拉伸面積表現不俗。如果你仔細研究的話,會發現當代的品種雞,鴨啊,玉米,水稻啊!成熟時都是白色的,這是重點。。。其他我就不多講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利用育種方法提高小麥品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白攝像頭使用方法 瀏覽:623
檢測蛋白含量的方法 瀏覽:420
如何呵護友誼的方法 瀏覽:24
學生如何祛斑青少年祛雀斑方法 瀏覽:335
冬天給寶寶穿衣服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32
電纜安裝方法 瀏覽:943
如何用土方法止牙疼 瀏覽:699
翡翠成品真假鑒定方法簡單 瀏覽:233
常用裝飾材料的計算方法 瀏覽:226
創維mb300電視使用方法 瀏覽:177
板條箱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899
消費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和特點 瀏覽:925
烙鐵海綿使用方法 瀏覽:900
頸椎疼醫院採用什麼方法 瀏覽:178
庫函數C語言連接方法 瀏覽:629
冷料解決方法 瀏覽:539
貴婦眼膜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0
偏頭痛的治療方法及針灸 瀏覽:475
物質分類方法和技巧高中 瀏覽:349
羥基鑒定醛酮最常用的方法是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