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樞性發熱用什麼物理降溫
病情分析: 中樞性發熱多見於重度的腦血管疾病,重型的中樞神經感染,這種發熱的特點是體溫達39-40度,普通的退熱劑無效。 意見建議:這種情況應治療腦部原發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冬眠合劑,配合物理降溫治療。無效可以用安痛定及消炎痛栓塞肛降溫治療。
B. 中樞性高熱是怎麼發生的
中樞性發熱
中樞性發熱是指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異常所產生的發熱。中樞性發熱在發熱的各種病因中較為少見, 其表現及處置也與常見的各種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不同。因此臨床上在確定中樞性發熱時, 應首先除外各種感染性、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發熱。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
1 體溫調節中樞及其功能障礙
一般認為體溫調節中樞主要位於下丘腦的前部和視前區 (preoptic and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s, POAH) 。 POAH 有兩種溫度敏感神經元, 即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 並以熱敏神經元為主。這些神經元能感受其周圍血液溫度的變化和接受來自皮膚及內臟感受器的信息。其它部位如下丘腦後部、 延髓和中腦網狀結構及脊髓也有少量溫度敏感神經元, 並向 POAH 傳遞信息。POAH 也具有體溫信息整合的作用, 建立調定點, 並通過產熱和散熱機制實現體溫調節。產熱由寒戰和非寒戰 (主要在新生兒) 機制而實現,散熱則由皮膚血管擴張和出汗而完成。POAH 受刺激時產生出汗、 皮膚血管擴張, 損壞時則引起高熱。下丘腦後部受刺激時產生皮膚血管收縮、 立毛和寒戰, 損壞時則引起體溫降低或變溫性。近年來研究證實, 去甲腎上腺素、 5-羥色胺和乙醯膽鹼為 POAH 的神經介質; 精氨酸加壓素、 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 (α-MSH) 為內源性散熱物質, 蛙皮素能抑制 POAH 的熱敏和非熱敏神經元, 引起變溫性。此外, 也有報道其它神經肽, 如神經降壓素、 血管活性腸肽、 膽囊收縮素-8 (CCK-8) 和生長抑素等內源性神經肽也影響體溫調節〔1〕。
2 中樞性發熱的臨床特點
雙側下丘腦前部病變, 特別是視前區體溫敏感神經元的病變, 引起體溫整合功能障礙, 使軀體的血管擴張和汗腺分泌等散熱機制障礙, 從而導致中樞性高熱。由於散熱機制障礙,所以在發熱時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脈搏增快以及皮膚血管擴張等生理性散熱反應。中樞性發熱主要有下列特點。
2.1 突然高熱, 體溫可直線上升, 達40~41℃, 持續高熱數小時至數天直至死亡;或體溫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軀干溫度高, 肢體溫度次之, 雙側溫度可不對稱, 相差超過0.5℃。
2.3 雖然高熱, 但中毒症狀不明顯, 不伴發抖。
2.4 無顏面及軀體皮膚潮紅等反應, 相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乾燥、發汗減少、四肢發涼。
2.5 一般不伴有隨體溫升高而出現的脈搏和呼吸增快。
2.6 無感染證據, 一般不伴有白細胞增高, 或總數雖高, 分類無變化。
2.7 因體溫整合功能障礙, 故體溫易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波動。
2.8 高熱時用抗生素及解熱劑(如乙醯水楊酸等)一般無效, 這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受損, 解熱葯難以對其產生影響, 所以不產生降溫的臨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3 引起中樞性發熱的主要疾病及病變
引起中樞性發熱的疾病以腦血管病、 腦外傷及腦部手術侵襲較常見, 也可見於腦部腫瘤、 癲癇、 酒精戒斷和急性高顱壓等。此外, 有學者將惡性高熱和神經安定劑惡性綜合征也歸為體溫調節障礙一類〔2〕。
3.1 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引起的中樞性發熱以出血性多見, 特別以內側型出血破入側腦室及第三腦室、原發性腦室出血、橋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較常見;前交通動脈瘤破裂損害下丘腦前區也易引起中樞性高熱。出血性腦血管病引起中樞性高熱是由於出血和周圍水腫直接影響體溫調節中樞, 以及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內的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等物質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所致。也有報道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引起下丘腦的病理改變。有報道在409例腦出血患者中, 有20例中樞性發熱, 其中12例死亡。
腦梗死引起中樞性發熱者較少見, 但可發生在大面積腦梗死和橋腦梗死患者, 可能為大面積梗死灶周圍水腫影響下丘腦、橋腦病灶影響了下丘腦的傳出徑路所致。
3.2 腦外傷和腦手術 嚴重腦外傷和顱腦手術累及垂體窩、三腦室部位、後顱窩等可引起發熱。尤其以往經三腦室入路行鞍區腫瘤切除後, 常發生中樞性高熱及胃粘膜出血等並發症。腦部手術侵襲引起的中樞性發熱多發生於術後數天內。
3.3 癲癇 強直-陣攣性發作的癲癇可引起發作後體溫升高。可能因肌肉持續性收縮使產熱增加, 以及癲癇發作使神經元過度興奮放電, 引起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短暫性功能紊亂, 導致發熱。有報道93例癲癇患者中有40例(43%)抽搐發作後發熱, 其中27例(29%)抽搐發作後發熱者無感染跡象。癲癇發作後平均5.37h開始發熱, 平均持續21.78h。
3.4 急性腦積水 據報道急性腦積水可引起高熱, 而腦室腹腔分流術後體溫恢復正常。急性腦積水發熱可能由神經肽釋放,中樞多巴胺介質紊亂, 或下丘腦受壓所致〔3〕。
3.5 酒精戒斷 有報道長期酗酒者, 在戒斷後產生中樞性發熱。
3.6 頸段或上胸段病變 損傷中間外側柱, 以及使體溫調節反射傳出障礙, 可引起發熱。但頸段橫貫性損傷一般不引起發熱。
3.7 Wolff等報道了周期性高熱綜合征, 伴有嘔吐、高血壓和體重下降, 患者有糖皮質激素分泌增高。周期性高熱綜合征的機制尚不清楚, 氯丙嗪對症治療有效〔1〕。
3.8 惡性高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 惡性高熱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 患者在麻醉時迅速產生嚴重難以控制的高熱、肌強直及酸中毒。患者可有高血糖、血鈣,以及磷、鉀及鎂等離子增高, 肌酸激酶(CK)顯著增高, 嚴重者可有肌紅蛋白尿及腎功能衰竭。該病可伴有肌肉病如肌營養不良和中央軸空病。發生惡性高熱後若不迅速診斷和治療則病死率很高, 若早期經肌松葯硝苯呋海因治療, 則病死率從70%降至10%。
3.9 神經安定劑惡性綜合征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 為抗精神病葯罕見的嚴重並發症。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與中樞多巴胺功能紊亂有關。約 15% 服用抗精神病葯物者可發生該征。任何抗精神病葯均可誘發 NMS 。 NMS 可發生於治療後數小時至數月內, 但最常見在 2 周左右。發熱和運動障礙為最主要的特徵, 運動障礙以帕金森樣表現多見, 如肌強直和靜止性震顫及動作緩慢等, 也可有肌緊張異常 (dystonia) 和舞蹈。約 70% ~ 80% 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如心動過速、 出汗或血壓改變。可有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意識障礙可從朦朧至昏迷, 患者發病後 1~3d 病情迅速進展, 平均持續 2 周, 大多數患者可完全恢復, 但病死率達 20%。可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及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約 10% 可遺留帕金森綜合征、 運動障礙、 痴呆及共濟失調。患者血中 CK 可增高, 白細胞計數可顯著增高, 也可有肝功能異常、 血氧分壓降低、 酸中毒.
4 中樞性發熱的診斷和治療
中樞性發熱是發熱病因中較少見的一種, 對其診斷之前應嚴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發熱, 並除外其它發熱病因。顱內疾病伴有發熱時多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發熱是因顱內炎症、肺內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 一時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應反復尋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並注意有無葯物熱及其它發熱的原因。
中樞性發熱的治療較為困難, 首先應治療原發病。如腦出血者應給予降顱壓;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顱壓的同時給予止血葯;惡性高熱者停用麻醉葯, 給予硝苯呋海因治療;神經安定劑惡性綜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葯, 治療脫水和其它並發症, 可試用溴隱停、肌松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葯治療。因通常機體能耐受的體內溫度為40.5℃, 超過此溫度時腦組織容易產生熱損害, 因此必須積極降溫治療。一般採用氯丙嗪25~50mg, 肌注或靜滴, 每日2次, 兒童每次0.5~1mg/kg。同時採用物理降溫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不佳者可試用靜脈滴注冷生理鹽水(4~6℃)或冷甘露醇, 據報道對中樞性高熱有顯著療效
C. 患者出現中樞性高熱,採取哪些物理降溫
中樞性高熱採用物理降溫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常用的物理降溫法有:酒精擦浴、在頭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放置冰袋等方法。
D. 身體發燒發熱怎麼降溫
喝溫開水,應對發燒,最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是喝水。而喝水不適合喝冷水。有一定溫度的溫開水最為宜。第一喝水補充體液,水的比熱高人體水分充足時對降溫有一定效果。第二則是促進出汗,出汗可以幫助身體排熱。當然如果是感冒引起的發熱,沖一杯感冒沖劑也會有些幫助的。
溫水擦拭,身體輕微發燒。如果有人照料,最好燒水。每次倒出一些水摻成溫水。然後用手巾在溫水中浸泡擰干,擦拭身體,額頭等部位。因為水分蒸發有是個吸熱過程所以有降溫的效果。
溫水手巾,擦拭敷額頭。其實也是運用水蒸發散熱的方法降溫。之所以不用冷水主要是怕頭部刺激引起不適。與此類似的還有用酒精擦拭額頭,用蒸發散熱。頭部比較清爽的話人會精神點。
適當的散熱,發燒由感冒引起的時候,不能一味追求散熱,必須有一定防止著涼的措施。如果是發熱的話,身上不要過於保溫防止體溫發散不出去。不過如果像冬天首先注意不要再引起感冒。
冷敷頭部,其實頭部降溫對身體降溫影響不大,主要是讓人感覺更清醒一點緩解不適,所以前面說的多喝水才是關鍵。將冷水放在冷敷戴中冷敷頭部也是常用的一種措施,如果水過冷有的人也是不舒服的,可以在額頭放一塊毛巾在放冰袋。冷敷建議干敷,過於冰冷其實也不好。
如果發燒比較嚴重,或者身體十分不適是必須前往醫院的。而採取一些措施只是為了緩解不適罷了。病情較輕的時候也應該多測量體溫,注意是不是體溫降了,如果久不降必須就醫。
E. 中風患者中樞神經炎症發熱怎麼可以退燒
問題分析:
你好,中樞性高熱和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引起的高熱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導致的高熱是因為腦內的感染引起,需要輸大量的抗生素控制,另外可以使用退燒葯物,但是抗生素是最主要的。
意見建議:
如果是僅僅是中樞性高熱的話,是因為下丘腦損傷引起,高熱很難控制,需要等下丘腦損傷慢慢恢復才行,控制體溫可以採用降溫葯物,冬眠療法,冰毯等。
F. 列舉你所知的發熱降溫方法及其原理
方法一:溫濕敷用溫水敷也能幫助散熱,操作起來很簡單——具體做法1.准備好溫水,熱水溫度在30℃左右;2.將寶寶的衣服解開,毛巾打濕,用溫水毛巾上下搓揉寶寶的身體。3.10—15分鍾換一次毛巾。方法二:冰敷主要通過放在全身大血管處的冰與流動的血
G. 中樞性發熱的患者,有哪些緩解症狀的方法
當身體出現了中樞性發熱的現象時,大多是由於腦部的疾病所導致的,最常見的是腦炎或者是腦出血引起的。中樞性發熱較為明顯的特點是在發熱的時候,患者使用解熱的葯物,效果並不是很理想。看著還會出現體溫增高不明顯,以及應激性潰瘍和血糖增高的表現。當出現了終局性發熱的情況時,就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治療此疾病首先要找到病因,及時治療才是最關鍵的。當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要觀察患者的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等情況,以免患者出現生命危險。每一個人都希望身體能夠健健康康的,在平時一定要保養好身體。不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也要多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減少患病的幾率。
H. 中樞神經導致高燒怎麼辦
中樞性發熱是比較少見的發熱情況,如果確實排除了其他情況的話,建議到好一點的三甲醫院治療,方法還是有很多的,首先應該治療原發病,考慮到你父親的癲癇病史應該檢查是否有顱腦病變導致的高熱,給予相應顱內降壓或者止血等治療,如果發熱溫度較高超過40.5度應該用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葯物來治療了,比如說靜滴氯丙嗪.物理降溫效果應該是不錯的,可以考慮靜脈滴注冷生理鹽水(4~6度)或冷甘露醇.
I. 腦水腫和中樞性高熱該怎麼辦
腦水腫:
糖皮質激素療法
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尤其地塞米松對解除血管源性腦水腫有明顯效果、對細胞中毒性腦水腫也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是抑制炎症反應、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抗滲出)、穩定細胞膜並恢復鈉泵功能,改善線粒體功能,防止或減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對炎症引起的間質性腦水腫也有效。
脫水療法
①滲透療法:目的是使水分由腦組織轉移到血液中,引起腦容積縮小和顱內降壓,可作為應急措施。被選用的葯物有尿素、甘露醇和甘油等,前兩者靜脈輸注,後者口服;②利尿療法:目的是增加鈉水排出,減少細胞外積液。
外科減壓療法
是解除腦腫脹和顱內高壓的急救措施,不是常規治療,但對嚴重的血腫和膿腫等是較好的治療手段。
中樞性高熱:
中樞性發熱是發熱病因中較少見的一種, 對其診斷之前應嚴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發熱, 並除外其它發熱病因。顱內疾病伴有發熱時多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發熱是因顱內炎症、肺內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 一時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應反復尋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並注意有無葯物熱及其它發熱的原因。
中樞性發熱的治療較為困難, 首先應治療原發病。如腦出血者應給予降顱壓;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顱壓的同時給予止血葯;惡性高熱者停用麻醉葯, 給予硝苯呋海因治療;神經安定劑惡性綜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葯, 治療脫水和其它並發症, 可試用溴隱停、肌松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葯治療。因通常機體能耐受的體內溫度為40.5℃, 超過此溫度時腦組織容易產生熱損害, 因此必須積極降溫治療。一般採用氯丙嗪25~50mg, 肌注或靜滴, 每日2次, 兒童每次0.5~1mg/kg。同時採用物理降溫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不佳者可試用靜脈滴注冷生理鹽水(4~6℃)或冷甘露醇, 據報道對中樞性高熱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