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試對下文所運用的訓詁方法作出具體分析說明"這種題怎麼做啊
訓詁的方法有三種:以形說義,即形訓;因聲求義,即聲訓;據文證義,即義訓。
一、以形說義
通過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世界上有兩種文字體系:表音文字(因形知音而知義,形與音關系密切)、表意文字(見形知義,形與義關系密切)。漢字是表意文字,形體直接反映出所記錄的意義,形義統一在漢字的構造中,使我們由字形探求字的本義成為可能。東漢許慎《說文》對9353個漢字的字形結構進行了分析,並得出其詞義。運用以形說義方法時主要依據《說文解字》,其次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這兩者中都有些問題,所以我們還要參照《甲骨文編》、《金文編》等書籍,以求得字的原始義。
二、如何運用以形說義的訓詁方法
根據字形來說解字義在傳統訓詁學中很早就使用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懂得拆字說義了。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止戈為武」。分析字形時要有科學的頭腦,不能妄加猜測。要對字形做梳理工作,一定要追溯到它的原始形體上去,准確找出字形所代表的最初意義。不能憑現代通行的字體作主觀的判斷。現代人有一句歇後語:「兩個山字重起—請出」。也是今人據現代漢字的形體作出的誤解。出,不是從二山,而是從,從止,甲骨文作,像一隻腳從居穴中走出來,是一個合體象形字。
又如「宿」字。《說文•七下•部》:「宿,止也。從,聲。古文夙。」《說文》解釋「宿」的最初意義是「止」,是對的。但是對這個字的字形分析卻有問題。認為是古文夙,是沒有根據的。宿,甲骨文寫作,象一個人在(屋)下靠著帶有花紋的席子止息的樣子,正反映了「住宿」之義。許慎根據形體發生了變化的小篆來分析字形,難免出錯。
又如:民,《說文•十二下•民部》:「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但書中沒有說明「古文之象」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只引了一個古文形體:。對這個形體,段玉裁認為「蓋象萌生繁廡之形。」王寧先生認為:「中間的象女字,上下左右的斜畫象捆綁的繩子,因此整個字形表示的是『奴隸』的意思。」王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許慎引用的字體來自孔子壁中書,還不是最早的古文字。「民」在金文中已存在,寫作盂鼎;王孫鍾看上去像一隻眼睛被一尖利物刺中的樣子。唐蘭說:「民字從目,此銘中初見。」可見,民字像刺目之形是肯定無疑的。刺目是古代奴隸主對奴隸的一種酷刑。「民字」的本義是「奴隸」。《賈子•六政》說:「民之為言萌也,萌之為言盲也。」民=萌=盲,目被刺成盲人,這是許慎以「萌」釋「民」的本意。段玉裁因為「萌」有「草芽」義,所以解釋為「繁蕪」,並不正確。
以形說義方法探求的是單字的本義,在分析之後,往往要引古代文獻中的用例來證明分析的正確性。
三、因聲求義
詞是聲音和意義的統一體,語音是詞的物質外殼,要准確解釋詞義有時就要藉助於它的語音。從漢代開始,訓詁學家就注意到了漢語詞語的讀音。例如:《說文》中就運用了相當多的聲訓(以同音字作為訓釋字)。揚雄的《方言》很關注異地殊語反映出的讀音變化。東漢末年的劉熙所寫的《釋名》一書,就是通過聲音線索來找出百姓日用器皿的得名緣由。漢字里形聲字佔大多數,是主要的構字方式,漢字表音化的趨勢在日益加強。漢語音韻的發展變化是聲、韻、調協調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變化必然會牽動其他兩個方面的變化,特別是韻的變化,往往會造成聲母、聲調的演變。
因聲求義的方法就是要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和歷史演變的規律來推求語源、解釋連綿詞、辨別通假字。其中推求語源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系聯同源詞;2、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3、弄清古代方言與方言之間,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音義聯系,進而找出它們的共同的根詞。因聲求義時,應遵循兩個原則:(1)以古音為依據。(2)以文獻語言為依據。
四、「因聲求義」方法具體運用
1.通假借
如: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害」字《說文》「傷也。」「害」的幾個義項「損害、殺害、禍害、忌妒」都解釋不通。通過「通假借」的辦法,了解「害」借用作「何」,問題才能解決。句意是「哪件要洗哪件不要洗,回家問父母。」
2.明方言
如:人涉昂否。(《詩經》)《毛詩詁訓傳》:「昂,我也。」《鄭玄箋》:「人皆從而渡,我獨否。」有學者解釋為:「昂,今北方方言變為俺。昂古與吾通,今轉為俺……昂之轉為俺,其聲音變化之跡是非常清楚的。」另有學者解釋為:「昂為的假借。《說文》:『,婦人自稱。』由於昂、聲近而通用,所以成為我的通稱。」
3.尋語源
黍,禾屬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韭,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
五、據文證義
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解說詞義。前兩種方法「以形說義」「因聲求義」都具有主觀性,而這種方法則更為客觀。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三點:(1)盡量從本文、本書和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中尋找證據。(2)所得結論,不能脫離被訓詞的意義系統。(3)存在於古書之中的明顯的訓詁材料,大多是因勢立說,隨文而釋。
如:可憐(可愛)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可憐(值得憐憫)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瓮》/西北望長安,可憐(可惜)無數山。
B. 如何評價劉熙的釋名
漢代有四部著名的語言文字學著作:《爾雅》揚雄的《方言》許慎的《說文解字》劉熙的《釋名》 漢代有四部著名的語言文字學著作:《爾雅》揚雄的《,
C. 怎樣評價柳永的詞里的「賦」的運用
對於賦 ,鄭玄《周禮·春官·大師》注說 :「賦之言鋪 ,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劉熙《釋名》說得較為簡明 :「敷布其義謂之賦。」實際賦就是鋪陳、鋪敘 ,是一種直書其事、體物寫志的表現手法。 在《詩》產生的時代 ,賦 ,只是「《詩》之用」中的一用 ,還沒有成為一種文體的代稱。到了戰國時代 ,才有人將以鋪陳寫物、直書其事為主要特徵的文體稱為「賦」 ,即「賦者 ,鋪也 ,鋪采文 ,體物寫志也」,這始作俑者便是大儒荀子。他以賦名篇 ,其《賦篇》分「禮、智、雲、蠶、箴」五節 ,後附「詩」。文中又採用君臣問答的形式 ,實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制之先河 不過從真正作為獨立文體的賦來看 ,荀子之賦還很不成熟 ,僅僅只是開端 ,真正為漢賦體制奠定規模基礎的應是宋玉。清人程廷祚對此有很好的評述 :「荀卿《禮》《知》二篇 ,純用隱語 ,雖始構賦名 ,君子略之。宋玉以瑰偉之才 ,崛起騷人之後 ,奮其雄誇 ,乃與雅頌抗衡 ,而分裂其土壤 ,由是詞人之賦興焉。漢《藝文志》稱其所著十六篇 ,今雖不盡傳 ,觀其《高唐》、《神女》、《風賦》等作 ,可謂窮造化之精神 ,盡萬類之變態 ,瑰麗窈冥 ,無可端倪 ,其賦家之盛乎 ?」 賦作為文體 ,產生於戰國後期 ,發端於荀子 ,立體於宋玉 ,興盛輝煌於兩漢。(經陸賈、枚乘、劉安、司馬相如諸多作家揚其鴻藻 ,賦體之作遂蔚為大觀 ,而漢賦也成為一代之文學。)而其流風直至宋代。其間經歷了騷體賦、漢大賦(鋪張揚厲、繁縟富瞻)、抒情小賦、駢賦、律賦(六朝——講求對仗工穩、字句整飭)、俗賦、文賦(宋朝——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使之自由揮灑,富有靈活性)諸體衍變。且可以說每一體中均不乏名家名作。除前文所論及外 ,最為著名者如揚雄的《甘泉賦》、《長楊賦》、《酒箴》 ,王粲的《登樓賦》 ,曹植的《洛神賦》 ,禰衡的《鸚鵡賦》 ,潘岳的《西征賦》 ,鮑照的《蕪城賦》 ,江淹的《恨賦》、《別賦》 ,庾信的《哀江南賦》 ,李白的《大鵬賦》 ,杜甫的《雕賦》、《天狗賦》 ,柳宗元的《罵屍蟲文》 ,杜牧的《阿房宮賦》 ,歐陽修的《秋聲賦》 ,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等等。當然最能體現賦的體性這一角度來看 ,最為本色的應是漢代大賦。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擅長以鋪敘、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語言,寫羈旅行役、市民生活,其中也透露出他仕途坎坷、飄泊江湖的抑鬱心情。 柳永為適應慢詞長調體式的需要和市民大眾欣腿の兜男棖螅 叢煨緣卦擻昧似絛鷙桶酌璧氖址ā? 小令由於篇幅短小,只適宜於用傳統的比興手法,通過象徵性的意象群來烘托、傳達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緒。而慢詞則可以盡情地鋪敘衍展,故柳永將「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賦法移植於詞,或直接層層刻畫抒情主人公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如上舉《定風波》、《滿江紅》詞);或鋪陳描繪情事發生、發展的場面和過程,以展現不同時空場景中人物情感心態的變化。試比較兩篇名作: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歐陽修《踏沙行》)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兩首詞都是寫別情。歐陽修詞用的是意象烘托傳情法;則柳永詞則是用鋪敘衍情法,整個送別的場景、過程,別前、別時、別後的環境氛圍以及人物的動作、情態、心緒,都有細致的描繪和具體的刻畫。歐詞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詞則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敘事情和隱約的情節性。這也是柳永大部分詞作的共同特點。 同時,他善於巧妙利用時空的轉換來敘事、布景、言情,而自創出獨特的結構方式。詞的一般結構方式,是由過去和現在或加上將來的二重或三重時空構成的單線結構;柳永則擴展為從現在回想過去而念及現在,又設想將來再回到現在,即體現為回環往復式的多重時間結構,如《駐馬聽》(鳳枕鸞帷)、《浪淘沙漫》(夢覺)和《慢卷》(閑窗燭暗)等。後來周邦彥和吳文英都借鑒了這種結構方式而加以發展變化。在空間結構方式上,柳永也將一般的人我雙方互寫的雙重結構發展為從自我思念對方又設想對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間結構,如「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算得伊家,也應隨分,煩惱心兒里」(《慢卷》)。 與鋪敘相配合,柳永還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敘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憶帝京》: 薄衾小枕天氣。乍覺別滋味。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不加任何藻飾,卻生動地刻畫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過程。 作為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說「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組)」;又說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萬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碧雞漫志》卷二)。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柳詞在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敘、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出詞的一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一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敘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蘊藉而情韻更雋永深厚。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脫胎,近人夏敬觀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於耆卿,大成於清真。」北宋中後期,蘇軾和周邦彥各開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從柳詞分化而出,猶如一水中分,分流並進。
D. 如何評價《釋名》
《釋名》是我國第一部自覺的純粹從語言學角度撰寫出來的專著,書中記錄很多漢代通用的語詞,可與《爾雅》、《說文》等書相參證。全書以聲為訓,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韻韻近字,或取聲同聲過字,由此可以考證漢末的語音,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書。
E. 急!急!!急!!!:從《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中任選一部進行評價。1000字左右
《說文解字》
最早、影響最大的字典
《說之解字》又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許慎。此書作於和帝永元二年(100年),歷時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許慎在病中遣其子許沖將此書獻給皇帝。
《說文》舊稱字書,按今天觀點看,它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同時,它創立了漢民族風格的語言學——文獻語言學,《說文》就是文獻語言學的莫基之作。《說文》成書不久,就被當世學者所重視。
如:鄭玄注三禮,應劭、晉灼注《漢書》,都曾援引《說文》以證字義。《說文》對傳統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有巨大影響,後世所說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字,大體不出《說文》所涉及的范圍,而《說文》本身則形成一個專門學科。《說文》完整而系統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們認識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橋梁;《說文》的訓解更是我們今天注釋古書、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據。所以《說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說文》這樣一部巨著,是在經學斗爭中產生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是漢代學術思想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場論爭。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國時文字寫的,漢代稱六國文字為「古文」,用古文書寫的經書稱為古文經。秦始皇出於愚民政策的需要,把這些用古文字寫成的《詩》《書》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漢初年,一些老年儒生憑記憶把五經口授給弟子,弟子用隸書記下來。隸書是漢代通行的文字,稱「今文」,用今文書寫的經書,稱今文經。後來陸續發現用古文字寫的經書。這樣在漢代經學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兩派的區別不只是表現為所依據的經學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現為怎樣使經學為封建統治服務上。今文經學家喜歡對經書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和宣揚迷信的讖緯之學;古文經學家則強調讀懂經典,真正理解儒學精髓,為此側重名物訓詁,重視語言事實,比較簡明質朴。許慎屬於古文經學派,他編著《說文》是要以語言文字為武器,擴大古文經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影響。
《說文》全書共收單字9353個,另有重文(異體字)1163個,附在正字之末,把9353個字分別歸在540個部首之中。
《說文》一書的突出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建立部首是許慎的重大創造之一。漢字是憑借形體來表示意義的,因此,對漢字義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漢字都按所屬義符加以歸類,這是漢字學家的工作,這項工作,由許慎最先完成了。《說文》一共分540部,除了個別部首還可以合並與調整外,從總體上說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圖。許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費苦心,把形體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這等於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類,這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義符,更正確地理解字義。
每部所屬的字的排列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依據以類相從的原則。具體說來有三種情況:其一,詞義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詞義屬於積極的排在前邊,屬於消極的排在後邊;其三,專有名詞排在前邊,普通名詞排在後邊。
許慎創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個字的排列方法,都是從文字學角度出發的,這種排列方法更能體現部首與部首、字與字之間的意義聯系,這與後世從檢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筆畫多少分類迥然不同。
2.訓釋本義。許慎之前的經學家為經典作注,都是隨文而釋,所注釋的字(詞)義,基本上是這個字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義和靈活意義。許慎在《說文》中緊緊抓住字的本義,並且只講本義(由於歷史的局限,個別字的本義講得不對),這無疑等於抓住了詞義的核心問題,因為一切引申義、比喻義等都是以本義為出發點的,掌握了本義,就能夠以簡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義,解決一系列有關詞義的問題。
此外,許慎在訓釋本義時,常常增加描寫和敘述的語言,使讀者加深對本義的理解,擴大讀者的知識面,豐富本義的內涵和外延。
3.對漢字形音義三方面分析。許慎在每個字下,首先訓釋詞義,然後對字形構造進行分析,如果是形聲字,在分析字形時就指示了讀音,如果是非形聲字,則常常用讀若、讀與某同等方式指示讀音。漢字是屬於表義系統文字,是由最初的圖畫文字演變而來的,這樣通過字形分析來確定、證實字義完全符合漢民族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而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文字不過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許慎深知「音義相依」、「義傅於音」的原則,所以在《說文》中非常重視音義關系,常常以聲音線索來說明字義的由來,這為後世訓詁學者提供了因聲求義的原則。
4.以六書分析漢字。在許慎之前,有倉頡依據六書造字的傳說。現代文字學家認為,六書是對漢字造字規律的總結,而不是漢字產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許慎之前,僅有六書的名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沒有具體闡述,更沒有用來大量地分析漢字。許慎發展了六書理論,明確地為六書下定義,並把六書用於實踐,逐一分析《說文》所收錄的9353個漢字,這在漢字發展史和研究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了漢字研究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色。
《說文》問世以後,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說文》研究的高峰時期。清代研究《說文》的學者不下200人,其中稱得上專家的有數十人之多。清代《說文》之學,可分為四類:其一,是校勘和考證工作,如嚴可均的《說文校議》、錢坫的《說文解字斠詮》等;其二,對《說文》進行匡正,如孔廣居的《說文疑疑》、俞樾的《兒笘錄》等;其三,對《說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王筠的《說文句讀》;其四,訂補前人或同時代學者關於《說文》研究的著作,如嚴章福的《說文校議議》、王紹蘭的《說文段注訂補》等。其中第三種最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駿聲、王筠被譽為清代《說文》四大家。4人之中,尤以段玉裁、朱駿聲最為突出。
《說文》問世以後,也很快就引起當時學者的重視,在注釋經典時常常引證《說文》。到了南北朝時代,學者們對《說文》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系統的認識。唐代科舉考試規定要考《說文》。自唐代以後,一切字書、韻書及注釋書中的字義訓詁都依據《說文》。
《說文》早期傳本不得而知,有記載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陽冰,他在代宗大歷年間刊定《說文》,但其中摻雜李氏臆說頗多。南唐徐鉉、徐鍇兄弟二人精研《說文》,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是第一種《說文》注本,成書於南唐末年,世稱小徐本,徐鍇對李陽冰謬說多有匡正。徐鉉於宋太宗雍熙年間奉旨校定《說文》,世稱大徐本。另外,今尚存有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一卷,僅188字。清人研治《說文》,多以大徐本為基礎,同時參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華書局影印本。
F. 硯台第一次怎麼使用
硯台使用方法;
1、如何研墨
「水養」就是把硯台放在水裡,保持滋潤。特別是老坑,未開采出來之前常年水浸,石質非常滋潤,出土之後就開始風化了,所以水養是一種不錯的好方法,很多硯友家裡就放一個大魚缸,裡面除了水養一些硯台外,還有幾尾小魚相伴,非常雅緻,一舉兩得。當硯台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養。硯台上蠟就如傢具上漆一樣,既可保護材質,也能增加美感。同時也可以防止風化,使端硯的美麗珍貴石品花紋可以清晰呈現。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台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G. 漢代語言學興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家互相之間充滿愛,讓世界充滿愛,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吧!
----------------------------
讓世界充滿愛
要說到《讓世界充滿愛》這個題目吧!我認為也不是非要捐錢啊,捐衣啊,捐一些書籍啊,等等.實
際我們只要能運
H. 釋名的學術價值
《釋名》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歷來被視為漢代4部重要的訓詁著作,在訓詁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其價值主要表現為:
1.《釋名》以聲訓解釋名物,為因聲求義開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韻書的產生。《釋名》又集漢代音訓之大成,為考見漢末語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別可貴的是,《釋名》中記錄了當時一些語詞的方言讀法。如《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清、徐以舌頭言之。」「風,兗、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泛也,其氣博泛而動物也。清、徐言風,踧口開唇推氣言之。」這些記錄說明了漢代一些方言語詞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是揚雄《方言》所沒有的,因而十分寶貴。
2.《釋名》記錄了很多漢代通用的語詞,可與《爾雅》、《說文》以及古代經典或傳注相參證。如《說文·禾部》:「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省。」《釋名·釋州國》:「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此說正是秦「地宜禾」之證。尤其是《釋名》中有許多與《爾雅》、《說文》及經傳不同或不盡相同的訓釋,是很有價值的訓詁材料。如《詩·邶風·泉水》:「我思肥泉。」毛傳:「所出同,所歸異曰肥泉。」出自同一源頭而流向異處的泉水為何稱為「肥泉」?《釋名·釋水》曰:「本同出時所浸潤少,所歸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劉熙說明了原委,比毛傳更進了一步。又如《禮記·曲禮上》:「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釋名·釋長幼》曰:「七十曰耄,頭發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這一解釋有異於《曲禮》,內容也較豐富。又如《說文》:「瓦,土器也,已燒之總名。」瓦本指燒制的陶器。《釋名·釋宮室》:「瓦,踝也。踝,堅確貌也。」這里所說的瓦是指蓋房頂的瓦(古瓦有當,向外;瓦與當連,猶如人足與踝相連,故以「踝」釋「瓦」),這說明至少在漢末「瓦」的詞義已發生了轉移。這類材料對我們探討詞義學和漢語史都很有價值。
3.《釋名》還保留了漢代的一些古語。如《釋天》:「露,慮也,覆慮物也。」「覆慮」是古語,亦謂之「覆露」,在《漢書·晁錯傳》、《嚴助傳》、《淮南子·時則篇》中都曾出現,是「蔭庇」、「沾潤」之義。《釋天》:「虹,又曰美人。」這是古代俗稱。傳說古時有一對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為美人虹。《釋喪制》:「漢以來謂死為物故。」「獄死曰考竟。」這些古語,傳達了上古時代語言的信息,可以作為考察古今語言發展軌跡的憑據。
4.《釋名》所訓釋的對象不側重於文獻語言,而重於日常名物事類,因此它涉及社會生活面廣,從天文、地理到人事、習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釋名》成書去古未遠,所以可以因所釋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釋書契》:「漢制,約敕封侯曰冊。冊,賾也,敕使整賾不犯之也。」說明漢代冊封侯王時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書。又如《釋典藝》:「碑,被也。此本葬時所設也,施鹿盧(轆轤)以繩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無故(即物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變由此可見。原來,古時喪葬,在墓坑兩端各樹一石碑,碑間架轆轤,以紼繞轆轤上,挽棺緩緩下放。後來碑用來追述先人功業。《釋書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啟白,則書其上,備忽忘也。」由此我們可了解古代朝會時大臣所執手板的用途。《釋衣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漢代的裲襠,相當於後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前人認為始於晉,由此可見漢末就有了。《釋首飾》:「髲,被也。發少者得以被助其發也。」原來假發早在漢代就作為頭飾了。「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婦女輕浮好走,故以此璫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也。」璫的產生及其流傳情況由此可見。《釋用器》:「枷,加也。加杖於柄頭,以撾穗而出其谷也。」可見今天一些地區脫粒用的農具連枷的歷史相當悠久。閱讀這些記載,可以獲得網路知識,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緣始和漢代生產生活情況。
從上所述可見《釋名》對研究訓詁學、語言學、社會學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著作。清人畢沅說:「其書參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洵為《爾雅》、《說文》以後不可少之書。」(《釋名疏證·序》)這一評價是很中肯的。
I. 利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作注釋的方法,訓詁學上稱為什麼
這種訓詁方法叫做「聲訓」。聲訓是取音同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這種方法萌芽於先秦,多見於文獻的正文中,如《易·說卦》中的"乾,健也;坤,順也。"到後來的東漢末年的劉熙的《釋名》是全面使用聲訓方法來說明詞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