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結構為依據,簡述紀錄片敘事的三個類型。
畫面配合解說式;
訪談配合解說式;
客觀記錄式。
⑵ 電視體育紀錄片有哪四種結構方式 每種結構方式的定義
當代西方電視紀錄片的四種類型
電視紀錄片是以影視紀實等多種藝術手段,對真人真事的詳細報道和表現。其結構就是編導者對題材的組合、安排。它是客觀社會生活和電視編導主觀邏輯的統一,既是展示人物命運和事件發展的"軌跡",又是承載人物行動和事件發展的"框架"。結構就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 電視紀錄片的結構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從內容上又分為敘事式結構、抒情式結構、傳統式結構、非傳統式結構、戲劇式結構、小說式結構等等。我們經常運用的幾種結構方式有:繪圓法、設定中心線法、階梯式遞進法和依據文理邏輯法。
繪圓法
紀錄片繪圓法的結構方式就是將數學中的"繪圓"劫於紀錄片的創作之中,圓心與半徑的確立是掌握繪圓法的關鍵。一部紀錄片的"圓心",就是這部紀錄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紀錄片的創作者謀略在這種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徑"則是片中被攝主體所要登聲場的主要活動區域。繪圓法要求紀錄片在開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論點",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並在那個場所對以上內容做最低限度的說明。如果我們要拍攝眾多的人物、發生的幾件事情、或是較為分散的場景就常常採用繪圓法的結構方式。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就是運用繪圓法的結構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片子一開始就是機場,主要人物出現,上海人丁尚彪、26歲曾一夜無家可歸的碩士生、嬌生慣養的、老李和他的女兒......編導選取一群遠在他鄉的異國遊子,用遊子們在他鄉的那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作為他揭示主題的情節,"他們是怎麼樣生活的?""什麼樣的經歷促使他們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我們看著片子想著這樣的問題,而導演張麗玲就是希望用這部片子將這樣的思考傳達給我們。諸多的人物,諸多的故事,三年來的變化,通過這種結構,我們了解到異鄉漂泊的艱辛,對此充滿同情、理解和關心。
設定中心線法
在我國電視熒屏上,這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製作方式。所謂設定中心線法,就是在眾多的被攝對象和拍攝素材中,依據作者的創作意圖理出一條明晰的線路,使創作者和電視觀眾都能對此一目瞭然。通過一條條或自然,或人為的中心線,將一個個繁雜龐大的內容穿連起來,構成一部又一部雄偉的作品。運用"設定中心線法",不僅可以起到使一個龐大繁雜的主題變得清晰透明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將一堆在後期編輯時無從下手的素材整理出一個頭緒,運用人為設定的中心線,完成編輯,給後期編輯帶來意相不到的方便。電視紀錄片《大三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對三峽工程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的真實記錄,充分說明了今天的記錄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瞬間就是歷史的永恆。總導演張金鵬運用8集的容量去承載和展示了三峽工程從開工到竣工時間跨度長達17年的這一宏闊綿延的歷史事件。它從工程的緣起和觀眾的焦點切入,第一集就引入了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新聞資料片,正是這次會議決定了三峽工程一定要立項上馬,由此三峽工程的序幕漸漸拉開,廣大觀眾對三峽工程關注的焦點和興趣點逐步形成。它以海、陸、空三個大視點把航拍的恢弘氣勢與細致入微的縱深開掘結合起來,由點及面、層層推進。而後幾集分別從轉換機制、百萬移民、專題論證、黃金水道保航、五級船閘興建、大江截流方面展開拍攝,抒寫了一首詠唱滄桑、駕馭大河的壯麗史詩。
階梯式遞進法
電視是一種直接刺激觀眾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傳媒手段,而視覺又是最能接受新鮮刺激的器官。階梯式遞進法就是引導觀眾上台階,在每個台階上設置一個懸念,使觀眾在上台階的過程中解開一個個"謎"、一個個懸念,當台階上完,謎底全部解開,全片結束。這種結構方式很像我國章回小說、傳統評書中的"抖包袱"、"賣關子"。它改變了傳統的電視紀錄片的敘事方式,為電視紀錄片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出一批相對穩定的電視觀眾群體,使更多的觀眾通過電視去關注紀錄片、關注現實世界、關注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故事型的紀錄片常常運用這種結構,結局怎麼樣了啊,到底下面會發生什麼啊,一步一步引導人們看下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中的《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常運用此類結構,將一個個原本平淡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依據文理邏輯法
此種結構方式是指:無視拍攝素材的客觀時 電視紀錄片
間、空間順序,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敘事功能,徹底打碎攝像機鏡頭所客觀地記錄的一切,而依據紀錄片製作者的主觀文理邏輯編輯、闡述作者觀念的電視紀錄片結構方式。依據文理邏輯結構紀錄片,不但需要解說詞的觀點新穎,獨辟蹊徑,也需要畫面—用形象語言說明抽象的邏輯思維,依據客觀的畫面闡釋主觀的觀點。這樣的紀錄片不僅具有現實的價值,同時具有永恆的歷史價值。這種結構方式不但需要解說詞的觀點新穎,獨辟蹊徑,也需要用形象語言說明抽象的邏輯思維,依據客觀的畫面闡釋主觀的觀點。以紀錄片《偉人周恩來》為例,這是一部偉人傳記,卻既不走縱向編年的路子,也不循橫向書事的成規,而是以橫為主,縱橫兼顧,適合於怎麼寫就怎麼寫,形式服從內容。十六集洋洋大觀,其中不少篇章涉及個人生平經歷和幾十年中國現代歷史的重大事件,難解難分,卻能做到經緯清晰。其中,《周恩來與毛澤東》、《周恩來與蔣介石》、《中國第一外交家》、《周恩來與鄧穎超》等,設題角度新穎,內容豐富,都足以獨立成篇。在半個世紀的國共兩黨、兩軍歷史上,周恩來與蔣介石之間長期形成了一種極富戲劇性的特殊關系,從孫中山麾下的革命夥伴到分道揚鑣互為死敵,從二次合作到再度對立,對立雙方又有共同心願。這種特殊關系是偉人周恩來歷史性和人格力量的重要標志。第五集《周恩來與蔣介石》、第九集《銘刻在紅岩上》和第十三集《梅園雪》等,把兩黨兩軍與兩個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歷史,描寫得跌宕起伏。可以說,沒有這種結構篇章,不足以寫活周恩來。《偉人周恩來》強調回顧歷史的采訪談話但不忽視歷史資料的搜集和使用,不忽視攝影和解說詞的創作,全面駕馭多種藝術手段。凡是采訪生動充分的篇章,不使用或少用解說詞和音樂;有的篇章則讓解說和音樂充分發揮作用。《偉人周恩來》最後播出的時候好評如潮,時過幾年仍然令人記憶深刻,這不得不說得益於其結構方式
⑶ 紀錄片的結構方法有哪些
一、紀錄片的真實
當代中國的紀錄片運動是以對"真實"的追求開始的。但是所謂"真實"其實是有條件有范圍的。這就是在何種程度上有效的價值觀念。
"客觀真實"是一個意識形態的神話,而實際上任何一個觀察者都必須立足於地球,立足於他的文化背景,立足於他的個體經驗,這在哲學解釋學中被稱為"合法的偏見",這種"合法的偏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揭示人在歷史中生活中的真實狀態。
二、紀錄片獨特的人文性
紀錄片的關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質力量和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方式和和文化積淀,人的性格和命運,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
它不像專題片,專題片有直接的主題目標和宣傳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題趨向於更為深層,更為永恆的內容,它從看似平常處取材,以原始形態的素材來結構片子,表現一些個人化的生活內容。
三、紀錄片獨特的時間性
紀錄片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和動態過程,注重感受與體驗的共時性,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它與欄目化專題節目不同,欄目化的專題節目,定時定點播出,製作周期短,關注的是正在進行的生活層面。
結構較為自由、寬容度大,而紀錄片對生命的本質關注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的,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積累中,才能為觀眾提供一個人類生存的某個階段的活的歷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發"性和豐富的細節,以及經過交流和反饋之後積累的情緒氛圍,展現更為豐富的人文背景。
(3)紀錄片結構中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是紀錄片的生命,是紀錄片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特徵。在所有對紀錄片的界定當中,提到最關鍵和核心的字眼就是非虛構、素材的真實性。真實是目的,其實質意義是指作品和作品背後的創作主體即人的價值,由真實來實現人的價值。
每一部紀錄片作品都是個人對世界認識、觀察、思考的反射。真實在我們的紀錄片創作中是一種絕對命令,這種絕對命令不需要設想它所需要服務的前提與目的,而只跟普遍性的法則相符合。與假言命令相比,它也是超越於具體目的,只涉及到行動的准則。
⑷ 紀實紀錄片如何拍攝的
1、素材的選擇
在拍攝素材時,一定要經過篩選,盡量拍一些特別精彩,卻也貼近真實生活片段的素材。也就是說,要放棄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講究真實性。
2、結構的發掘
在對素材進行梳理的時候,要按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結構來進行梳理,梳理完之後,會發現,這個結構就是一個連貫的,完整的故事。
3、聲音、色彩的處理
聲音和色彩是畫面的重點,讓整個片子的構造、節奏,以及配音配樂都要變得更加炫麗。從畫面的造型角度:使畫面形象更加具體、逼真、生動、感性,增強對觀眾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4)紀錄片結構中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中國紀實片總體上與西方紀實片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我們的紀實片在對事物的觀察方法的運用上顯得不是很成熟;一些較新的紀實片的方法,如超越觀察電影的理念,以及反射式的紀錄片理念,甚至還沒有被介紹到中國,等等。
紀錄片可以由於不謹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誤解,紀錄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傳工具。一個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迪士尼動物紀錄片《白色曠野》,在這部片子中觀眾看到旅鼠落下懸崖的景象,因此至今為止依然有許多人以為旅鼠會集體自殺。
(4)紀錄片結構中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網路--紀錄片
⑸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有時間線索結構法、___、____、___、___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有時間線索結構法、_線索_、_情感_、_氣韻 _、_邏輯_
⑹ 紀錄片有哪些特別的拍攝手法和技巧
戲劇沖突手法。戲劇沖突是結構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中,這種手法一般都是現在進行時拍攝,圍繞事件的矛盾展開情節。
⑺ 紀錄片的紀實性可以通過那些方法體現出來,紀實性的特徵和作用
紀錄片就是真實的記錄一些發生的事情,比如說科學方面的記錄片可以增長我們的科學文化知識。
⑻ 寫紀錄片腳本結構應該是怎樣的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大俠:藺郎情(唯美文藝紀錄片拍攝花絮版)
日前,《藺郎情》導演組深入到赤水河畔,漂亮古鎮等取景。愉快的片場,給好奇的觀眾們一一呈現。
我生在赤水河畔,古鎮「太平」,從大山裡走來,地道的藺郎。
養育了我的赤水河,從高原奔來,向長江流去,在一個個渡口之間,或縈回低吟,或跌宕起伏,浩浩盪盪,如耀眼的液體詩行。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她仍然是我的精神皈依、心靈歸宿。這是一條英雄河,一次次注目四渡之波,英雄之碑,心中總被八百男兒北上抗日的豪情所激盪;這是一條美酒河,四個渡口,八瓣唇岸,瓣瓣有酒香,瓣瓣有烈性。河上行走的木船,送出待嫁的女兒。船上安放著的酒壇,畫出了愛情的篇章。
群山莽莽,水道彎彎,古鎮悠悠。裊裊升起的炊煙,萬里飄香。工匠們勞作在槽坊中,肌膚泛著幸福的光芒。藺妹在天邊歌唱,狂野而貞靜,流淌成一幀明艷的風景,滋養出不朽的美麗。古鎮的石板,被藺妹輕快的腳步踩踏。背著佳釀,披著陽光。吱吱作響的木門,推開便是坦然。斑駁的老牆,倒映著那些來去的過往。
走過風雨滄桑,我只要看見群山、古鎮、美酒河,心就不會孤寂。藺妹呈上一碗醇香千年的情之佳釀,甘美、純凈、醇厚,泉一般清清亮亮,火一般濃濃烈烈。
藺妹的情,化在碗里了;藺妹的愛,化在碗里了。抿一口,滿嘴甜香。喝一口,盪氣回腸。大口大口酣暢下去,水火相激,魂靈飛揚。
故鄉的悠悠赤水河,既灼烈如火,又淡泊似水。你孕育了多少柔情藺妹,厚道藺郎。有水,沒有荒漠。有酒,沒有寂靜。有情,沒有冷漠。躺在你的懷抱中,聽聲聲濤韻、縷縷悠久。感天道蒼蒼,人間安詳。為你舞一行長長的陽光,歌一曲圓圓的月亮。生命,為你豪放。從青春飛揚,越過歲月滄桑。(撰稿/楊大俠Her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