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創新方法論

如何創新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3-02-21 08:18:49

A. 創新方法論的介紹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方法論是研究創新過程中有沒有邏輯順序、規則、方法以及有什麼樣的順序、規則與方法為宗旨的哲學研究。

B. 創新方法的三階段是什麼

創新方法的三階段是系統整體論的誕生、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系統的自組織性。

1、第一階段:系統整體論的誕生—從機械分割占據統治地位到整體性系統思維方式的形式與確立。在人們的視野中,不再簡單地把世界、宇宙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與組裝的大機器;世界是由一個由其相互作用著的各部分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這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確是一個質的飛躍。

2、第二階段: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

僅僅把世界、宇宙和事物看作是系統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區分是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不錯,從分割論或機械論模式進入到有機整體的系統模式是一個大突破,但人們開始只把系統看作是一種封閉的孤立系統。

封閉系統理論雖然認識到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視了與其環境間沒有物質、能量和信息之間的交換,因此這種系統只能是一種死的有機體,它只能維持暫時的平衡與穩定,而活的有機體必須是一種開放系統。

從創新的角度上看,任何一個創新組織除了組織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還有與環境的互動,才能成為一個開放系統。這大致相當於第三代創新模型:鏈環—迴路模型。

3、第三階段:系統的自組織性

「自組織是動力學原理,它是構成了生物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結構的豐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礎。」自組織系統是指「無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結構的系統。」在當前創新研究中越來越多涉及到自組織理論。

最後是復雜適應系統。復雜適應系統是從構成論轉向生成論。它強調是演化、突現與生成,一旦創新系統引入復雜適應系統,用演化、突現與生成來研究並實施創新,彌補原有創新系統那種靜態的時間維缺失,進入動態過程,創新必將形成一個新階段。



(2)如何創新方法論擴展閱讀

創新方法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在美國被稱為創造力工程,在日本被稱為發明技法,在俄羅斯被稱為創造力技術或專家技術。我國學者認為創新方法是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的總稱。

其中,科學思維是一切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起點,始終貫穿於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全過程,是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革命性進展的先決條件。科學方法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創新思維、創新規律和創新機理,是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

科學工具是開展科學研究和實現創新的必要手段和媒介,是最重要的科技資源。由此可見,創新方法既包含實現技術創新的方法,也包含實現管理創新的方法。2007年6月,大陸學者王大珩、劉東生、葉篤正三位資深院士提出了《關於加強我國創新方法工作的建議》,國家領導人對此作了重要批示。

之後,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啟動了創新方法工作。5年來,全國已經有24個省市開展了創新方法工作,10萬餘人參加了創新方法培訓。

C. 創新方法論之分離法是哪四種方法

創新方法論之分離法是條件分離、母子分離、空間分離、時間分離四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位居新發展理念之首,能否實現創新發展決定著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敗。要推進創新發展,切實把握創新規律是關鍵。只有充分認識創新規律、切實把握創新規律,企業才能踏准時代脈搏,實現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為引導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工認識並掌握基本的創新規律,以更好應對新時代企業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

以美國奈飛公司轉型發展及華為公司2010年顛覆式快速發展為例,提出了企業經營的核心是不斷增長的概念,強調企業實現增長的主要途徑有兩點,分別是效率提升和持續創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發展的S型曲線規律,指出企業發展要有多條業務曲線,並強調在合理時機啟動並重資投入新業務。

D. 創新方法論的創新方法論概述

首先,要把創新方法論與科學研究方法論和科學發現方法論加以區別。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按照「創新」的定義,「創新不是科學或技術,而是價值……。創新不只是發生於組織之間的某種事,而是組織以外的一種變革。創新應以它對環境的影響來衡量。因此,一個工商企業中的創新始終必須以市場為中心,如果創新以產品為中心,很可能產生一些『技術上的奇跡』,而報酬卻另人失望。」(這相當於將技術發明專利束之高閣,實現不了市場價值,這也就說不上是創新。所以,創新不是以科學中的發現或技術上的發明作為其標准,而是以實現市場價值為其判別標准。
這中間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發現或發明的成果與這些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別,而恰恰是後者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它要求付出的勞動以及所花的代價比前者(即發現、發明)要大得多,困難得多。《科學時報》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題為《從企業為主體促進專利技術產業化》文章中說:「據統計預測,浙江省專利技術和產品的實效率以40%,其中寧波、溫州、台州、紹興等市高達50%以上這是該省把專利工作作為事關全省發展全局特別是技術創新大局的基礎性、綜合性工作來抓的結果。」(如果把專利的發明與使專利技術產業化的創新兩者混淆起來,在實踐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們誤以外有了發明就有了創新,其實相比之下後者要難得多。如果認識不到在一點,那麼技術發明的轉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矽谷之所以是創新的搖籃,是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棲息地,就是因為它「不僅僅局限在取得的科學進步或技術的突破上。」「矽谷與眾不同的不是這里發明的技術,而是把這些技術進行開發、利用並將其推向市場的在當地創建的企業。換句話說,矽谷的故事是企業尤其是創新企業(Start-Ups)進行技術開發與市場應用的歷史。」
由上可見,創新與發現、發明並不是一回事,它們的成本和代價也都是不同的。正如德魯克所指出的:「作為一種經驗規律,如果把產生一種新思想上花費一美元。則在對之進行研究以便把它轉化為一種新發現或新發明,就必須花費十美元。在『研究』上每用十美元,在『發展』(『開發』)上至少要花費一百美元。在『發展』(『開發』)上花費一百美元,則在市場上引進和建立一種新產品或一個新企業就需要花費一千或一萬美元。而只有在市場上建立了一種新產品或一種新企業之後,才能說已有了一種『創新』。」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著名創新研究專家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指出,「創新首先是人們能夠迅速地了解一種市場需求。」「幾十年的產品研究表明,使用者是刺激創新的第一要素……領導技術發展的公司現在意識到,他們必需創造一種新的商業概念而不簡單的只是優秀的技術。」《第五項修煉》一書的作者彼得·聖吉說:「當一個新的構想在實驗室被證實可行的時候,工程師稱之為『發明』(lnvention),而只有當它能夠以適當的規模和切合實際的成本,穩定地加以重復生產的時候,這個構想才成為一項『創新 』(innovation)」
所以,創新與發現、發明不是一回事,因此,它們的方法論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次,創新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也有不確定性,其結果並不能事先預測或保證一定成功,在這種意義上發現與發明也有風險。但這種風險與創新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無法比擬,後者的風險要大得多。著名創新研究專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在談到創新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時,特別強調了「創新的嘗試大多數情況下以失敗告終,」並指出了財務風險的九大形式。
由於創新的不確定性因素非常之多,失敗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使是在能夠正確預測當代95%的技術後果的3M公司里,也承認其50%的非相關產品或世界首創型創新都失敗了。吉列(Gillette)公司每三個上市產品中只有一個能取得市場成功,而這三個產品是從100項前期技術研究中得到的。」可見,創新的風險是很大的。而且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與創新主體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規模越大,風險就越大。德魯克說,「絕大多數創新思想不會產生有意義的結果。創新思想正好像青蛙蛋一樣,孵化1000個只能成熟一兩個。因此,創新性組織中的經理人員要求那些具有創新思想的人員仔細思考一下,為了把創新思想變成一種產品、一種生產程序、一項業務或一種工藝技術,需要做些什麼工作。」德魯克這里所說的創新是通常意義上的創新,他要求人們重視並探究創新過程。
撰寫《創新之戰》一書的作者馮·布朗在談到人們關於公司創新過程的討論時說:「這一討論表明盡管本世紀已積累了豐富的創新經驗,但是將新產品成功地引入市場仍要冒很大的風險。既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最好地開發新產品,也不能事先確定一種創新活動最終是否能取得成功。」
毫無疑問,如前面所指出的發現和發明也都有風險,都要付出代價,但比起創新活動來,風險會小得多。因為創新還必須與市場相聯系,而市場的風險比起實驗室內的發現、發明可能遇到的風險要大得多。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知道,原初意義上的創新是連接科技與經濟的橋梁,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所以,要強調指出創新大於科技,創新也不是單純的經濟,而是科技長入經濟,這才是創新。舉一個科技創新史上的例子。19世紀70年代,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提出了農作物生長的三要素(氮、磷、鉀)理論(這是發現),1909年德國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首次用空氣中的氮和氫合成氨(這是發明)。哈伯的發明不久被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所接受與採納,但從發明到生產出產品,其間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單就為了獲得較理想的催化劑就經歷兩萬多次試驗,到1913年第一個合成氨工廠才建成投產。這個過程就是創新過程,發現、發明,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部分。當然,這里決不意味著輕視發現、發明的重大意義,沒有發現、發明、創新就成了無根之樹、無源之水了。可以用下式來表達這個創新過程:
R&D→P&S→M→V
·P&D 即研究與開發,亦即科學技術過程;
·P&S 新產品與新服務
·M代表 市場
·V 代表價值
這是一個創新過程,研究這一過程是否有邏輯推理程序,是否有模式或方法,這就是創新方法論。不過,下面很快就會發現,這個公式是早期創新的線性程序,現在已遠比這個程序復雜得多了。

E. 【創新思維】系統提升創新思維的方法論

市面上教你創新方法的很多,但告訴你方法論的很少。

創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設想最後結果的一種能力。可能是對現象的概括,也可能是對規律的總結。包括從0到1,比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或者從1到2,比如從電燈到日光燈到LED燈。

不管從0到1,還是從1到2,創新不僅僅是靈機一動,也不僅僅是奇思妙想,它最根本的是把我們的思維從束縛狀態下解脫出來。

所以,僅靠單一的某種方法,很難做到系統性創新思維。同時,如果你還以為創新就是「哦,我發明了……」,那也太過異想天開。事實上,現在生產中的發明創造幾乎都是圍繞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進行,也就是從1到2。

以上,是系統創新思維方法論的認知基礎。

創新思維,有4個基本步驟:

1.設定目標:最終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2.界定標准:我們的局限性有哪些

3.瘋狂構想:我們能想出哪些主意?

4.解決方案:怎麼組合和衡量這些主意,並且轉化成落地的解決方案?

第一步:設定目標

確定創新的目標,就是在明確創新的機會。

首先,建議大家以一個關鍵短語開頭「怎樣才能最好地……」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打開大家積極的思維,而不是引發消極的態度。比如「減少某種成本」,這種詞彙會限制我們的思維能力,使我們不能更好發揮創意。

另外,先盡量開放,然後再集中。比如「怎樣才能設計出下個世紀最好的交通工具」,肯定比「怎樣才能設計出下個世紀最好的汽車」這一描述要更好。

這樣就可以了?肯定不行,還需要檢驗。當你把創新的目標初稿寫出來後,要看是否太寬泛?是否太局限?是否能描述更簡單一些?是否將最終的結果具體化?是否已經描述了具體的實施方法而限制了我們的思維?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們的日歷都是從1月份到12月份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歷可以與你現在的日子無縫對接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創新?

我猜想,研究日歷營銷的專家一定有這樣一個過程,怎樣去設定一個創新的目標呢?傳統的營銷目標一定是,讓我們的日歷與眾不同!從創新目標的具體衡量標准看,這個太寬泛了。讓顧客隨時都需要買我們的日歷?這個呢,是不是更接近我們最終的答案了?因為有了創新的目標,一步步就會指引著我們去想方案,想措施,讓顧客隨時需要購買日歷,那一定要滿足顧客的需要:今天收到日歷,立馬就能在新日歷上看到昨天今天明天。

第二步:界定標准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我們還應該明白,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理想結果是什麼,以及可能有哪些限制措施。只有明確了這些,才能確定方向和重點。

比如弗萊明發明青黴素,一定基於一個限制性前提,要發明的葯物,一定是要殺死細菌,並且不能損傷正常的細胞。

所以,界定標准很重要。如何具體實施呢?

首先,要明確「我們到底應該做什麼」。

這有點類似於企業或個人的使命描述。同樣,建議大家用積極的語言來描述,比如「我們究竟應該做什麼才能保持和增強市場部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我們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削弱市場部的核心競爭力」。

然後記住,現在描述的是一個目標或者方向,而不是具體的辦法和措施。比如,界定的標準是「需要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而不應該是「多給大家組織團隊凝聚力的培訓」。

最後注意標準的數量。雖然在創新的過程中鼓勵發散思維,但是按照一般的規律,只建議列出界定標准8到10條。如果界定的標准太多,會產生太多限制,不利於創新思維。

第三步:瘋狂構想

這個階段需要發揮人的自然創造力。聽起來最容易,但實施起來最難。因為它要求一個觀念上的轉變,我們不需要以「事情是這樣的」為判斷標准,而需要轉變成「事情可能是什麼樣子」。

怎麼實施?你一定首先想到頭腦風暴。沒錯,頭腦風暴是絕佳的方法。當然,你還可以選擇團隊列名法,小組討論法等各種方法。

不管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暫時不要做出判斷。

想到的主意過早進行評判,很容易錯失很多創意。別人在發表意見的過程中立即進行評價,也會打斷別人的思路。

思路要盡可能自由。

不要怕新穎,不要怕異想天開,不要怕打破規矩。這是一條最難以遵循的原則,因為它要求每個人都不要急於去下判斷。

要追求數量。

想出盡可能多的主意。數量越多,相互激發和碰撞的可能更大。

建立和完善所提出的思想。

避免思維僵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取別人的營養,拓展自己的思路。當你聽著別人的分享時,你的思路不自覺就打開了。

第四步:解決方案

一個重要的創新很少是來自於一個唯一的靈機一動,多數是將相關的想法和創意結合起來,形成最終的解決方案。

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

將你認為最好的想法放在一起,進行整合,做成一個或者幾個解決方案。

然後結合上面的界定標准,逐一進行分析和對照,對解決方案進行可行性評價。如果不能滿足限制條件,那麼要麼改進解決方案讓它滿足限制條件的要求,要麼就只能廢棄這個解決方案。

接著就是進行解決方案的效果評價和風險評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每個解決方案與限制條件和期望標准進行對照和打分,看哪個方案更符合實際情況和需求。然後做出我們最後的選擇。

這就是創新思維。

只需要突破兩個「思維障礙」:

過分依賴邏輯,認為思維等於邏輯推理;

非此即彼看世界,這也是「思維懶惰」的病根。

F. 如何看待創新

如何來看待創新這件事情? 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那麼第1件事情就是要定義這件的事情。那麼什麼是創新?可能100個人都有100種定義的方法吧。那麼我認為創新是用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去優化了老的方法從而達到了一個更有效能的結果或者說更舒適的用戶體驗。那麼這里的核心點是有用,只有有用的東西才叫創新,沒有用的東西沒有人記得住。 創新本身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事情。它並非是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而是在你思考問題的本質,在深入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問題的時候,突然之間出現的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創新。所以我們應該追求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追求創新。我認為創新其實是一個解決問題之後附帶的一個結果。 比如我曾經優化用戶的一個展示內容。先是找到了基於用戶投票的一個內容篩選演算法,然後發現它不適用於我們當下的環境。於是乎我又找了一個關於時間衰減的一個函數。然後通過線性加權重的方式把兩個演算法合成一個,最後把整體流量提升了150%。而這個過程體現出來的就是創新,但是它其實只是解決問題而已。我們只是找到了一些。不在當下這個領域存在的東西,把它們拿過來用。僅此而已 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我當時接到的一個關於流量分流的任務。我們當時借鑒了一個直播產品,他們是通過上下滑的方式去切換用戶看到的直播間。那麼我想當然的以為。我只要加一個切換直播間的按鈕,那就能夠完成分流這個任務了。匆匆忙忙上線了這個產品之後,發現根本沒有用戶在使用。所以很快的就下線了這個產品功能,那這就是一個關於創新的反面案例。做失敗的情況下,那不叫創新。 總結一下關於創新的方法論,第1步是要深入的去了解你需要解決的問題。第2步是跨領域去尋找解決方案。第3步是驗證解決方案,使其達到效果。 那麼這里的關鍵就是你對於問題的一個洞察能力。以及你接觸的信息范圍。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有耐心的去解決就好了。

G. 場景創新方法論

所謂場景,就是指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遇到了什麼事,然後他們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的。而創新就是通過分析發現場景里的問題,把問題轉化為需求,用更好的產品或服務去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

主要是現在的創新成本在變高,創新機會在變少。而我認為場景創新有兩大優勢:發現新的機會和靈活運用現有資源。

場景創新的兩個思路:

2.在原有的需求里構建新的場景。

具體操作上,我們需要拆解場景。前面講到場景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根據這些關鍵元素來拆。具體怎麼做呢?通過提問

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這個地點有什麼特殊的嗎?這些用戶有什麼共同特徵嗎?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他們的需求變了嗎?他們的行為變了嗎?等等,通過自問自答,我們就能發現新的需求或新的場景。

最近從蔡鈺的商業參考里看到多個場景創新的案例。這些創新的靈感來源於兩個消費趨勢:單手經濟與小包經濟。而這兩個消費趨勢其實來自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前出門要帶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簡稱「伸手要錢」,現在一個手機就搞定了,以前我們吃飯的時候吃飯,現在我們吃飯的時候邊吃飯,邊玩手機。

單手經濟指的是產品改裝得越來越適合單手使用了。為什麼這樣?因為消費者另一隻手要玩手機,這是在新需求下誕生的一種新的場景。

有了這個認知,相當於改進方向確定了。那麼接下來就是拆解動作。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的不同動作來進行改進。常見方法有:

你看,這種新場景下的產品改變並不是非常大,至少在技術實現上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但產生的效果非常好。比如單手早餐飯團這個產品,最近兩年銷量漲了十幾倍。

小包經濟指的是女生背的背包越來越小了,你要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現在的流行趨勢就是這樣。既然越變越小,手機越來越大,那女生背包里留給其他商品的空間就不多了。基於這個洞察,讓商品尺寸的變小是創新的一個方向。再細想一下,除了變小外,商品放進包里能有哪些改進方向?

首先,包里經常放很多東西,如果是吃的,至少要保證不能擠壓變形吧。其他產品也要保證別碰壞了。

其次,從使用場景上考慮。如果是用食品來社交,那麼顏值越高越好。如果是自己喜歡吃,有些商品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沒有辦法解決?還真有。有一種內含設計,就像夾心糖和爆珠一樣,用可食用的凝膠把味道刺激的食材包裹住,等用戶放入口裡後,刺激的味道才會釋放出來。這樣就解決了用戶想吃,但又怕尷尬的心理。

從這幾個案例里,你應該對場景創新有點感覺了。未來,用戶使用的產品會變得越來越細分。當然這也是創業者的機會。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場景創新並不是新的東西,每個產品都是解決特定場景下特定問題的產物。以前是,以後也是。所以 僅僅只是看到場景或者場景里的問題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具有解決對應問題的能力。否則,這個需求就不是一個有效的需求。

H. 創新思維方法論

創新方法論是研究創新過程中有沒有邏輯順序、規則、方法以及有什麼樣的順序、規則與方法為宗旨的哲學研究。下面是我整理的創新思維方法論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創新思維方法論

創新不是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專利,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資質與潛能。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本書主要對辯證邏輯的思維方法、形式邏輯的思維方法、非邏輯的思維方法、科學發現的思維方法、創新性教育的思維方法以及創新性科研與實踐的思維方法等思維方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雖然這些思維方法各有其特點,但都是進行創新思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思維方法,掌握這些基礎的思維方法是進行創新思維的必要條件。

提升創新思維的方法

1.破除思維定勢

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當面臨外界事物或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假思索地把它們納入特定的思維框架,並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它們進行思考和處理。這就是思維定勢。

(1)、破除“權威定勢”

有人群的地方總有權威,權威是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演變為神化和迷信;在思維領域,人們習慣於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這就是權威定勢。

a、思維中權威定勢的形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在從兒童長到成年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權威”。第二條途徑是“專業權威”,即由深厚的專門知識所形成的權威。

b、權威定勢的強化往往是由於統治集團的有意識的培植,而且權威確立之後常會產生“泛化現象”,即把個別專業領域內的權威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內。

c、權威定勢有利於慣常思維,卻有害於創新思維。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它使人們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歷史上的創新常常是從打倒權威開始的。

(2)、破除“從眾定勢”

a、從眾定勢的根源在於,人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為了維持群體生活,每個人都必須在行動上奉行“個人服從群體,少數服從多數”的准則;然而這個准則不久便會成為普遍的思維原則而成為“從眾定勢”。

b、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歸宿感和安全感,以眾人之是非為是非,人雲亦雲隨大流,即使錯了,也無須獨自承擔責任。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從眾的結果,而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

c、在傳統社會中,統治階級不斷強化人們的從眾定勢,因而排斥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行和特立獨行的人物。

(3)、破除“知識——經驗定勢”

知識與經驗有許多不同之處。簡單的話,你掌握與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現象與本質是知識;如何運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則是經驗,一般地把兩種定勢統稱為“知識——經驗定勢”。

a、知識經驗與創新思維的關系,是個較為復雜的問題。

知識經驗具有不斷增長、不斷更新的特點,從而有可能使我們看到它們的相對性,經過比較發現其局限性,進而開闊眼界,增強創新能力。知識經驗又是相對穩定的,而且知識是以嚴密的邏輯形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又有可能導致對它們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創新能力的下降。

b、思維上的“知識-經驗定勢”在以下三個方面構成了“思維枷鎖”。

第一,知識經驗本身是一種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難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識與現實並不能完全吻合,而過去的經驗也不一定能適用於現在和未來,因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知識經過“純化”之後,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標准答案,既不能完全符合現實,也會扼殺人的創新思維。

c、為弱化“知識-經驗定勢”,或從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們應該經常進行創新思維訓練,以便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它們與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長。

2、擴展思維視角

“視角”就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層面、路線或立場。應該盡量多地增加頭腦中的思維視角,學會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1)、肯定-否定-存疑

a、思維的肯定視角就是,當頭腦思考一種具體的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首先設定它是正確的、好的、有價值的,然後沿著這種視角,尋找這種事物或觀念的優點和價值。

b、思維中的“否定視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為“反向”,就是從反面和對立面來思考一個事物;並在這種視角的支配下尋找這個事物或者觀念的錯誤、危害、失敗、缺少之類的負面價值。

c、對於某些事物、觀念或者問題,我們一時也許難以判定,那就不應該勉強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問題,讓頭腦冷卻一下,過一段時間再進行判定。這就是“存疑視角”。

(2)、自我-他人-群體

a、我們觀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念、情感偏好、審美情趣等等,作為“標准尺度”去衡量外來的事物和觀念。

b、“他人視角”要求我們,在思維過程中盡力擺脫“自我”的狹小天地,走出“圍城”,從別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對同一事物和觀念進行一番思考,發現創意的苗頭。

c、任何群體總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對於同一個事物,從個人的視角和從群體的視角,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3)、無序-有序-可行

a、“無序視角”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創意思維的時候,特別是在思維的初期階段,應該盡可能地打破頭腦中的所有條條框框,包括那些“法則”、“規律”、“定理”、“守則”、“常識”之類的東西,進行一番“混沌型”的無序思考。

b、“有序視角”的含義是,我們的頭腦在思考某種事物或者觀念的時候,按照嚴格的邏輯來進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排除偶然性,認識必然性。

c、創意的生命在於實施,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對觀念和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從而保證頭腦中的新創意,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這就是“可行視角”。

最後,我們應該牢記的是——創新思維是一種習慣。要想擁有這種習慣必須得通過認真地學習,掌握各種創新思維方法,科學有序的方法才是成功的堅實基礎!

應該創新思維的例子

一帥哥在傍晚陪爺爺散步,不遠處有一個氣質美女,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爺爺問:喜歡嗎?帥哥不好意思點點頭。

爺爺又問:想要她的電話號碼嗎?帥哥瞬間臉紅了。

爺爺說:看我的。

然後轉身向美女走去。幾分鍾後帥哥的電話響了,裡面傳來一個甜美的聲音:你好,你爺爺迷路了,趕緊過來吧,我們在公園大門處。

帥哥對爺爺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然後默默的把這個電話存下了,高手在民間啊!

評: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閱讀全文

與如何創新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兒童4層置物架安裝方法 瀏覽:787
水泵軸承安裝的正確方法 瀏覽:230
腰往上抬的正確方法 瀏覽:519
葯用植物園科普研究方法 瀏覽:430
緩解孕婦手腫方法圖片 瀏覽:614
快速分離栗殼的方法 瀏覽:66
90018用簡便方法怎麼算 瀏覽:333
圓珠筆轉筆方法超簡單 瀏覽:609
玉米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279
早晨騎車鍛煉方法 瀏覽:100
如何判斷流月的方法 瀏覽:376
防止自己玩手機的方法 瀏覽:625
看手機眼紅了最快的方法 瀏覽:258
東阿阿膠糕英文食用方法 瀏覽:862
手機游戲投屏電視的方法 瀏覽:705
機櫃理線方法高清圖片 瀏覽:766
深圳市場研究調查方法 瀏覽:139
跨護欄訓練方法 瀏覽:351
紅糖紅茶麵膜使用方法 瀏覽:402
混養坑草魚打窩技巧和方法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