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相遇問題例題.公式以及解題方法
解題指導:
「相遇問題」( 或相背問題)是兩個物體以不同的速度從兩地同時出發,(
或從一地同時相背而行),經若干小時上遇(
或相離)。我們若把兩物體速度之和稱之為「速度和」,從同時出發到相遇(
或相距)時止,這段時間叫「相遇時間」;兩物體同時走的這段路程 叫「相遇路程」,那麼,它們的關系式是: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1、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2.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千米,4小時後,兩車還相距35.
5千米,求A、B兩地的距離?
分析:
從題中已知甲乙兩車的速度,它們速度和是42.5+38=80.5 ( 千米)
相遇時間是4小時,相遇路程可。
A、B兩地的距離是: 相遇路程 +還相距的35.5千米
解: ( 42.5+38 )×4+35.5
=80.5×4+35.5
=322+35. 5
=357.5 ( 千米)
答:A、B兩地的距離是357.5千米。
2、一輛貨車和一輛客車同時從相距299千米的兩地相向而行,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客車每小時行52千米,問:幾小時後兩車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過多少時間兩車再次相距69千米?
分析:
從題意可知,第一次相距69千米,就是兩車還沒有相遇,還差69千米,相遇路程應是299-69,
根據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即 230÷( 40+52 )=2.5 ( 小時)。
第二次相距69千米,是在行完第一次相距的69千米相遇後,到再相離69千米,實際共行2個69千米。
根據:路程÷速度和=時間 可解。
解: ( 299-69 )÷( 40+52 )
=230÷92
= 2.5 ( 小時)
( 69×2 )÷( 40+52 )
=138÷92
=1.5 ( 小時)
答:2.5小時後兩車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過1.5小時兩車再次相距69千米
應該夠詳細了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⑵ 相遇問題的公式和方法
相遇問題
兩個物體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必然會在途中相遇,這類題型就把它稱為相遇問題。相遇問題是研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數量之間關系的問題。它和一般的行程問題區別在:不是一個物體的運動,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兩個物體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這類問題,要弄清題意,按照題意畫出線段圖,分析各數量之間的關系,選擇解答方法.。相遇問題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與相遇時間外,在審題時還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問題:是否是同時出發,如果題目中有誰先出發,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時行的路程。駛的方向,是相向,同向還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題方法就不一樣。是否相遇.有的題目行駛的物體並沒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題目是兩者錯過,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時行駛的路程.。
追及問題
兩物體在同一直線或封閉圖形上運動所涉及的追及、相遇問題,通常歸為追及問題。這類常常會在考試考到。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雙人追及、雙人相遇,此類問題比較簡單;一種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類則較困難。
追及距離=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追及距離÷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離÷追及時間
⑶ 7年級上冊數學如何解追擊問題和相遇問題
追及問題一般都是類似於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後面走,然後求後面的人什麼時候追上前面的人。注意這里有一個不變的量:時間。兩人行走所用的時間是相等的,然後列一等式即可,兩人原來的距離+前面的人的速度×時間=後面的人的速度×時間。相遇問題則是兩人相向而行,求什麼時候相遇,這里路程是確定的了,然後是兩個人走完。
所以列式(一個人的速度+另一個人的速度)×時間=路程。解出來就可以了。
⑷ 數學相遇問題怎麼解決
解題思路
1)仔細閱讀題目,找出相等關系,列算式,計算結果
2)公式:路程 = 速度 × 時間
速度 =路程÷ 時間
時間 =路程÷速度
⑸ 初一數學題解答技巧誰有
數學應用題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它貫穿了整個小學高年級學段和初中學段,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並且生動地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新課程標准新理念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中學生必須學會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由於初一年級這一階段學生的機械記憶力較強,分析能力卻相對仍然較弱,因此,要提高初一年級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除了要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還要及時地給學生以解題方法的指導。根據這幾年我對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理解,我認為要解答好應用題應掌握以下幾個步驟:
1、讀:讀題或者審題。遇到列方程應用題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至少讀兩遍題:學生在讀第一遍題的時候就要給應用題定位:是屬於行程類、還是工程類或是銷售類應用題,或者說是其他什麼類型的應用題;要明確已知什麼,未知什麼以及之間的相互關系,並抽象出數學問題;在讀第二遍題的時候,學生要逐字逐句的閱讀和理解,必要時可做一些記錄,直到完全理解題目中給出的所有已知條件。好多同學一看到應用題就產生畏難情緒,在讀題時怕浪費時間就隨意看兩眼,造成讀題不仔細,理解不到位,導致應用題分析不夠,從而無法下手將應用題解答出來。
2、設:設恰當的未知數。讀完題,並明確題目的類型和已知未知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後,就要根據題意設出恰當的未知數,可以設直接未知數,有時候根據題意也需要設間接未知數。
3、列:列數學關系式。根據題意設出恰當的未知數後,找出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相等關系,列出數學關系式,應用題就變成了純粹的數學題了,要注意的是所列的方程應滿足等號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式的單位要相同,同時一定要根據題目的需要寫出未知量的范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接著就是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數學題,要注意解題過程必須完整。
4、解:根據解方程的步驟,仔細、完整地解出方程的結果。要注意的是答案解答出來後要符合實際問題的要求,比如:人的個數、樹的棵樹、機器的台數等都必須為非負整數才符合實際情況。
5、檢驗並答:方程解完後還要檢驗,然後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檢驗要做到: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最後還要作答,要將解數學題的結論回歸到應用題上來,千萬注意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幾類常見應用題的類型和每個類型所用到的基本數量關系: 1、行程類應用題基本關系:路程=速度×時間
(1)相遇問題:甲、乙相向而行,則: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總路程。 (2)追及問題:甲、乙同向不同地,則:追者走的路程=前者走的路程+兩地間的距離。
(3)環形跑道題:
①甲、乙兩人在環形跑道上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快的多跑一圈才能追上慢的。 ②甲、乙兩人在環形跑道上同時同地反向出發:兩人相遇時的總路程為環形跑道一圈的長度。
(4)飛行問題、基本等量關系: ①順風速度=無風速度+風速 ②逆風速度=無風速度-風速 (5)航行問題,基本等量關系: ①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速 ②逆水速度=靜水速度-水速
2、工程類應用題基本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注意:工程類應用題中的工作總量有時候並不是具體數量,因而常常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 完成某項任務的各工作量的和=總工作量=「1」。 3、銷售打折類應用題基本關系:銷售總價=銷售單價×數量 (1)商品利潤=商品售價-商品成本價(進價) (2)商品利潤率=商品利潤÷商品成本價(進價) (3)商品銷售額=商品銷售價×商品銷售量
(4)商品的銷售利潤=(銷售價-成本價)×銷售量
(5)商品打幾折出售,就是按原標價的百分之幾十齣售,如打8折出售,即按原標價的80%出售
4、 等積類應用題的基本關系式:變形前的體積(容積)=變形後的體積(容積)。 5、 調配類應用題的特點是:調配前的數量關系,調配後又有一種新的數量關系。 其他幾類常見應用題類型:
1、利息類應用題的基本關系式:本金×利率=利息,本金+利息=本息。 2、比例類應用題:若甲、乙的比為2:3,可設甲為2x,乙為3x。
3、數字類應用題基本關系:若一個三位數,百位數字為a,十位數字為b,個位數字為c,則這三位數為:100a+10b+c
⑹ 七年級上冊數學追及問題技巧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數學追及問題技巧是如下: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2、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4、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5、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乙的速度。
6、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兩物體在同一直線或封閉圖形上運動所涉及的追及、相遇問題,通常歸為追及問題。這類常常會在考試考到,是行程中的一大類問題。
七年級上冊數學追及問題
1、相遇問題
多個物體相向運動,通常求相遇時間或全程。
2、流水行船問題
船本身有動力,即使水不流動,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動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動,或者受到流水的頂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發生變化,而竹筏等沒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3、火車行程問題
火車走過的長度其實還有本身車長,這是火車行程問題的特點。
4、鍾表問題
時鍾問題可以看做是一個特殊的圓形軌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問題,不過這里的兩個「人」分別是時鍾的分針和時針。但是在許多時鍾問題中,往往我們會遇到各種「怪鍾」,或者是「壞了的鍾」,它們的時針和分針每分鍾走的度數會與常規的時鍾不同,這就需要我們要學會對不同的問題進行獨立的分析。
⑺ 相遇問題的解題技巧是什麼
兩個運動物體作相向運動或在環形跑道上作背向運動,隨著時間的發展,必然面對面地相遇,這類問題叫做相遇問題。它的特點是兩個運動物體共同走完整個路程。
相遇問題根據數量關系可分成三種類型:求路程,求相遇時間,求速度。
總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總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個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個速度
(7)初一數學相遇問題解題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行程問題涉及的變化較多,有的涉及一個物體的運動,有的涉及兩個物體的運動,有的涉及三個物體的運動。涉及兩個物體運動的,又有「相向運動」(相遇問題)、「同向運動」(追及問題)和「相背運動」(相離問題)三種情況。
但歸納起來,不管是「一個物體的運動」還是「多個物體的運動」,不管是「相向運動」、「同向運動」,還是「相背運動」,他們的特點是一樣的,具體地說,就是它們反映出來的數量關系是相同的,都可以歸納為:速度×時間=路程。
⑻ 追及相遇問題解題技巧初中
追及問題概念特徵
兩個運動著的物體從不同的地點出發,同向運動。慢的在前,快的在後,經過若干時間,快的追上慢的。
有時,快的與慢的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同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快的領先一段路程,我們也把它看作追及問題。
追及問題的數量關系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時間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路程差÷速度差
追及問題的注意點
追及問題,實質上就是在相同時間內,走得快的比走得慢的多走了兩者之間的路程差。
解答這類問題,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畫好線段圖,理清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相互關系。
此外,還要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弄清題意,緊扣速度差、追及時間和路程差這三個量之間的基本關系;
(2) 對復雜的同向運動問題,可以藉助直觀圖來幫助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
(3) 要注意運動物體的出發點、出發時間、行走方向、善於撲捉速度、時間、路程對應關系。
(4) 要善於聯想、轉化、使隱藏的數量關系明朗化,找准理解題目的突破口。
(5)可適當的選擇畫圖法、假設法、比較法等思考方法解題。
最後還有一點,同一道題中,有些路程的單位不一樣(例如米、千米),孩子如果不留意不注意單位換算,很容易栽跟頭功虧一簣,家長要叮囑孩子緊記單位換算。
例題
了解了追及問題的解題技巧和思路,下面我們進入應用環節。
以下四道例題,難度各不同,都是小學數學比較常見的追及問題,家長可以讓孩子依次做一做。
因為數學題一般都有延展性,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簡單的題目直接利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後利用公式,最重要是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1
好馬每天走120千米,劣馬每天走75千米,劣馬先走12天,好馬幾天能追上劣馬?
解:
步驟一:劣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步驟二:好馬幾天追上劣馬?
75×12÷(120-75)=20(天)
答:好馬20天能追上劣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環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們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時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
步驟一: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時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時小亮跑了(500-200)米
步驟二:要知小亮的速度,須知追及時間,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時間。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則跑500米用[40×(500÷200)]秒
步驟三: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
=300÷1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
我人民解放軍追擊一股逃竄的敵人,敵人在下午16點開始從甲地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軍在晚上22點接到命令,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開始從乙地追擊。已知甲乙兩地相距60千米,問解放軍幾個小時可以追上敵人?
解:
步驟一:敵人逃跑時間與解放軍追擊時間的時差是(22-16)小時
步驟二:這段時間敵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6)]千米,甲乙兩地相距60千米。
步驟三:由此推知
追及時間=[10×(22-6)+60]÷(30-10)
=220÷20=11(小時)
答:解放軍在11小時後可以追上敵人。
例4
一輛客車從甲站開往乙站,每小時行48千米;一輛貨車同時從乙站開往甲站,每小時行40千米,兩車在距兩站中點16千米處相遇,求甲乙兩站的距離。
解:
步驟一:從題中可知客車落後於貨車(16×2)千米
步驟二:客車追上貨車的時間就是前面所說的相遇時間,這個時間為16×2÷(48-40)=4(小時)
步驟三:所以兩站間的距離為
(48+40)×[16×2÷(48-40)]
=88×4
=352(千米)
答:甲乙兩站的距離是352千米。
⑼ 相遇問題六大公式是什麼
一、相遇問題六大公式
1、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2、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3、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4、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5、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乙的速度
6、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二、相遇問題
兩個物體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必然會在途中相遇,這類題型就把它稱為相遇問題。相遇問題是研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數量之間的關系。它和一般的行程問題區別在:不是一個物體的運動,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兩個物體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9)初一數學相遇問題解題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行程問題分類
1、追及問題
兩物體在同一直線或封閉圖形上運動所涉及的追及、相遇問題,通常歸為追及問題。這類常常會在考試考到,是行程中的一大類問題。
2、相遇問題
多個物體相向運動,通常求相遇時間或全程。
3、流水行船問題
船本身有動力,即使水不流動,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動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動,或者受到流水的頂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發生變化,而竹筏等沒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4、火車行程問題
火車走過的長度其實還有本身車長,這是火車行程問題的特點。
5、鍾表問題
時鍾問題可以看做是一個特殊的圓形軌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問題,不過這里的兩個「人」分別是時鍾的分針和時針。但是在許多時鍾問題中,往往我們會遇到各種「怪鍾」,或者是「壞了的鍾」,它們的時針和分針每分鍾走的度數會與常規的時鍾不同,這就需要我們要學會對不同的問題進行獨立的分析。
⑽ 相遇問題的解題技巧
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高頻考點,是行程問題中非常經典的一個分支!
行程問題通常涉及路程,速度和時間三大要素,這幾個要素總是變來變去,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即使會了其中一種,待條件一變,同學們又摸不著頭腦了。
跟著頭疼的還有家長,怎麼才能讓孩子徹底理解這種問題呢?
王老師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相遇問題定義
兩個運動物體作相向運動,或在環形道口作背向運動,隨著時間的延續、發展,必然面對面地相遇。這類問題即為相遇問題。
基本公式
兩地距離=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兩地距離÷速度和
速度和=兩地距離÷相遇時間
根據定義,確定屬於相遇問題後,就要開始找解題方法了。
解答相遇問題,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劃線段圖來表示。下面由淺入深看兩個模型。
相遇問題的基本模型
甲從A地到B地,乙從B地到A地,然後甲,乙在途中相遇,實質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如果兩人同時出發,那麼:
A,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舉例:
甲騎摩托車,乙騎自行車,同時從相距126千米的A、B兩城出發、相向而行。3小時後,在離兩城中點處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
首先根據題干畫個線段圖:
如上圖,中點處就是A、B兩城正中間的地方,所以由中點處到A城和B城之間的距離都是(126÷2)千米。甲騎摩托車比乙騎自行車速度快,所以同樣行3小時,行駛的路程比乙多,要在離中點24千米處相遇,因此,甲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乙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
解:甲的速度(126÷2+24)÷3=29 (千米/小時) 乙的速度(126÷2-24)÷3= 13(千米/小時)
答:甲騎摩托車的速度是29千米/小時,乙騎自行車的速度13千米/小時。
上面的例題是相遇問題的基本題型,但數學題是具有延展性的,比如相遇問題的另一個模型——二次相遇問題
二次相遇問題
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舉例:
A、B兩城間有一條公路長240千米,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城出發,甲以每小時45千米的速度從A城到B城,乙以每小時35千米的速度從B城到A城,各自到達對方城市後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幾小時後,兩車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點離A城多少千米?
解析:
甲乙兩人第一次相遇時,行了一個全程。然後甲乙兩人到達對方城市後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當小華和小明第二次相遇時,共行了3個全程,這時甲乙共行了多少個小時呢?可以用兩城全長的3倍除以甲乙速度和就可以了。
▣解:出發到第二次相遇時共行 240×3=720(千米)
甲、乙兩人的速度和 45+35=80(千米) 從出發到第二次相遇共用時間 720÷80=9(小時) 35×9-240=75(千米)
答:9小時後,兩車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點離A城75千米。
王老師提示: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家長在輔導孩子解答題目時,提醒孩子要利用好速度和與速度差,這是兩個能迅速找到問題解決辦法的突破口。
此外,以下幾點也要提醒孩子注意:
1.在處理相遇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時二者發生關系那一時刻所處的狀態;
2.在行程問題里所用的時間都是時間段,而不是時間點(非常重要);
3.無論是在哪類行程問題里,只要是相遇,就與速度和有關。
4.解題抓住2大要訣:
①必須弄清物體運動的具體情況,運動方向(相向),出發地點(兩地),出發時間(同時、先後),運動路徑(封閉、不封閉),運動結果(相遇)等。
②要充分運用圖示、列表等方法,正確反映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理解題意,迅速的找到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