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管理祠堂的方法

如何管理祠堂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6 09:26:35

① 宗祠文化是如何調節宗族關系、宗族矛盾和族群自治的

宗祠文化是同宗同族經過千百年提煉和整理約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指一個家族在構築、重建和修繕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原始信仰、宗法倫理、價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現象。宗祠文化有其合理內核,應該選擇性挖掘、弘揚和傳承,以便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池州地處皖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先輩們在漫長的遷徙、繁衍、避戰、創業歷史進程中,感恩報本,積淀文化,建造了許多家族宗祠。貴池的山丘地區,歷來聚族而居,沿襲下來,漸成茅坦杜氏、祠堂包氏、大路孫氏、元四章氏、峽川柯氏,劉街、姚街、曹村等宗姓村莊,形成比較典型的宗祠和宗祠文化。而圩區村民,大都散居,他們家裡供奉已故直系祖宗牌位。在雜姓居住的鄉村,還就地組織同鄉會,推選德高望重的人當會長,負責處理同鄉中的重大問題。

宗祠的主要功能:一是祭祖敬祖,舉行祭祖安魂的大典。二是聚會議事,作為宗族內部事務管理的場所。三是宗族救濟,利用宗祠資金救濟貧困,或為本族無家可歸者提供住處。四是宗族聯誼活動,如喝祠堂酒、唱祠堂戲,加強宗族團結,豐富族人生活。五是宗族教化,在宗族內進行族規教育,或進行公開獎懲,如對忠孝節義模範、讀書優異者給予掛匾、掛聯表彰,對有違反族規族法、傷風化者予以譴責、處罰等。

宗族關系各姓均立有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纂修宗譜,以敘人倫組需,規定以高、曾、祖、考、已、子、孫、曾、玄為九族,九族之內尊卑不得同名,否則忌諱。各姓祠堂供奉第一代開戶祖宗。支祠,又名享堂,供奉第二代或第三代祖宗。在同姓當中,又分為幾公或幾股、幾房。每幢祠堂、享堂都置公田,交人耕種,其收入作為清明、冬至祭掃經費。還推選年長輩尊、德高望重的人,管理全族事務,執掌族規族法,稱為戶長;下面支祠的領頭人稱為房宗。

族規族法每姓都制定一套嚴格的族規族法,以約束本姓子孫後代。如有違反族規族法的,輕者逮到祠堂拘留、打板子,重者送官法辦。如有畏罪潛逃者,由戶長宣布取消犯罪者戶籍,從此不準回家,並向政府備案或者請政府通緝。

家族矛盾異姓之間一旦發生沖突,各族都集合本族子弟,與對方刀棍相見大動干戈,代代結仇。各族的戶長、房宗坐鎮指揮,承擔責任。在家族內部,也有親疏之分,東股、西股,大房與二房發生糾紛,也是各股幫助各股,各房幫助各房。最大限度的維護本族、本支、本房權益。這也顯示了宗祠文化的局限性,最終必須依靠法律調整。

參閱《安徽文史資料全書池州卷》

為了拯救即將消失民風民俗風情,傳承弘揚家族家規家訓宗祠文化,歡迎聯系,聯系郵箱:。

② 祠堂的作用及意義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家族尚不多,便置祠與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祠堂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一、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與始祖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特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也有人祠堂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凡祀帝王先師的祠宗廟,而祀公侯、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顯祖,名門大族還建多處祠堂。如:楊、顧、朱、王等姓氏,又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別。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們的祠田、祠產。

二、祠堂的構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築:它是全族祭祀的場所,是用來對族眾進行尊祖敬宗為主題的禮儀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產,是全族的公產,大多由族內各界人士募捐義贈,也有的是族內某人的遺產或賢達受封爵、賞賜田產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無錫地區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廣達數千畝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來賑災恤族、救濟本族貧苦族人,它是古代社會福利保障的一種初級形式,重在從物質經濟上團聚族人。
(三)宗譜、家譜、家乘等譜牒文獻的編修。宗譜最直接反映該宗族及其成員的歷史,它是通過對該宗族的祠堂組織、職能機構、血緣、世系、祭祀活動、宗規家訓、宗族田產、恤義學等基本內容,作多方面的完整歷史記載,使同族人明根論輩.重在維系族眾的血緣聯系。
各地宗祠中.比較大而完整的管理設置通常由:

③ 古代祠堂由誰管理

摘要 祠堂的平面、立面建築形式各異,有一進單廳式,一井兩進式,兩井三進式,三井三進式,庭院天井式,有門樓,無門樓,有參亭(抱廈),無參亭,祠中有廟,祠中無廟等樣式均存在,但是,不論祠堂大小,樣式如何,祠堂的最後均為享堂,按照宗祖、基祖、派祖、堂祖、房祖、支祖的順序,左昭左穆的古制排放神祖位,享堂左右廂房存放祭器,祠堂頭門按照左鍾右鼓的規矩設有鍾鼓。有些昭穆秩序清楚的祠堂,還固定了派、堂、房、支的祭祖位置。祠堂門前必設聚星池,一為風水,二稱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門前設有照壁,並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桿石,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

④ 我們的祠堂含義和作用

各地宗祠中.比較大而完整的管理設置通常由:宗長——主全族事;宗子——管祭祀;宗正——宗長協理:
宗司——掌倫紀;
宗直——處理糾紛;
宗史——掌宗族史;
宗課——掌經濟:宗干——助宗長辦具體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還有墳親(守墓人)等雜役。祠堂設置的管理機構比較嚴密齊全。
四、祠堂的現實意義:
一、教化意義:祠堂,以宗族血緣為基礎,建構的目的是通過對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強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興旺發達,通過祠堂之築、堂號堂聯、儀式活動、配以宗譜家譜的修訂和族規民約的制定嚴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脈源流關系,達到明彝倫、序昭穆、正名份、辯尊卑的目的,向後人宣傳了以孝悌忠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對父母、子孫對祖先的孝道。這樣家族的兒童成員從幼年起,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禮儀就在其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為後人樹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勵後人奮發努力,耀祖光宗。
(二)規范意義: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有祖先對子孫的審視,族長在這里代祖宗立言,對犯錯子孫進行懲罰,同時也對其他子孫有警示告誡的作用。祠堂是傳統倫理道德的載體,對社會越軌行為起控製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是一種「規訓和懲罰」的空間。
(三)維系親情意義: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祠堂就這樣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緣的族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節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來說,無論巨族或寒族,對祠祭都十分鄭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嚴司祭儀式,一般要讀族譜,使族眾了解家族的光榮歷史,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以勵族人;還要宣讀族規、家訓,以教育族眾;參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遺訓及其遺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畢,族人間還要行禮,後輩向前輩行禮。可見,祠堂祭祀是一個精神聯系的韌帶。通過祠堂祭祖活動,加強了血緣關系,聯系了族屬感情,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⑤ 祠堂是什麼意思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里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5)如何管理祠堂的方法擴展閱讀:

祠堂的管理:

通常多由族長負責祠堂的常年管理。族長管理的事務:

一是負責田產管理,大多數宗族祠堂均有田產、冊嵐(個別規模大的祠堂還擁有店家或商業)。

二是負責祠堂房屋維修護理、祠堂內設施的的管理,諸如祭祀器具添置、維護等,及有關宗族的公共物品的保管。

三是負責祭祀及族中公共活動組織,每當年節或本族重要的紀念活動,議決族中大事等。

名門望族,一般常年供奉祖宗牌位。每月每天香火不斷,有專門的續香燒紙。而普通百姓家祠堂,多為過年節時祭祀祖先。除夕這天把祠堂整飭一新,將先人的牌位從神櫥中請出來供奉直到過了元宵節,元月十六日再將牌位收進神櫥。

另外,有的宗族祠堂設有專門祭祀日。如果有總祠和支祠,祭祀時本族人丁則先參與支祠祭祀,而後到總祠祭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祠堂

⑥ 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宗司文化

是宗祠文化吧,看這篇文章
為什麼要修建宗祠?
在外面取了功名的人回了鄉就要修建祠堂以光耀門楣。
祠堂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一方面,由於中國社會傳統的宗族觀念的影響,祠堂成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可謂收族敬宗的宗教意義上的引力場;兩一方面,祠堂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場所。典型的漢族祠堂,多為四合院式的院落結構,根據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權勢的大小來確定祠堂的規模。祠堂內多搭有戲台和比武場,逢年過節時常有一些儀式上演。
祠堂以宗氏家族為基礎,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數族。解放前,家族主要以宗祠維系,鄉民聚族而居,旺族多修建宗祠(俗稱祠堂)。家族有族規,為先代祖先制訂,族人須遵守。族內公推德高望重者為族長,以總理族事,並選一辦事公證、有能力者為族正,輔助族長辦理族事。宗祠均有宗中公產,出租以備開支。清明節辦「清明酒」,冬至辦祭「冬酒」,供族人聚會祭祖時享用。除祭禮外,對族中子孫入學或升遷者獎勵,對不肖者處罰。家訓或戒條多載於族譜,要求公眾遵守。其內容多以忠孝節義、遵紀守法、勤儉持家、和睦鄉鄰為主。
堂內多樹立堂號,匾額等,作為族人炫耀自己,光宗耀祖的重要資本。
清朝,國家對宗族的重視表現在國家直接支持、保護民間修建祠堂。祠堂建成後,須有族規,清朝承認族規的法律效力,承認祠堂的審判權,甚至對祠堂族長依據家法處死族人,清政府也曾公開給予法律上的支持。此外,為了穩定宗族的經濟基礎,清律還禁止盜賣盜買義田祠產,並給予族田賦稅方面的優待。
封建政權一度對修建祠堂下了禁令,祠堂便以書院的名目出現,除了少數真正的書院外,大多數其實仍然行使著祠堂的功效,是當地同姓宗族活動的場所。至今仍保留著的為數不少的明清祠堂和書院。祠堂和學堂,在鄉土的中國是存在諸多聯系的。許多農村娃娃發蒙讀書就是在一些由祠堂改作的村小里完成的。
祠堂是村落的文化中心。祠堂和書院曾經是民間文化傳承的場所,也是代表封建宗族勢力的表演台。在舊時,宗族的人在這里聚族議事,將違反族法的人宣判死刑,裝入豬籠活活淹死,也有的在這里設立書院,為村裡能交起學費的孩子授課,為赴省城京城的考生籌措路費。
解放後,隨著破四舊等政策的推行,這些祭祀活動被看作封建迷信,遭到無情批判。80年代以來,在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隨著農村生產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農村宗族經過30年被打擊、壓制而銷聲匿跡後,又重新活動,主要表現在祭祖聯宗、編撰族譜、修建祠堂、組織農村鄉俗活動、控制社區秩序等等。
王滬寧著《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認為,「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種態度,對村落家族文化的變化,如何應變」。近百年來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村落家族文化處在消解的過程之中,但又有消解過程中的不斷往復。他指出:對於巨大的中國社會來說,「如果能將人們首次納入較小的秩序之中,社會在協調這較大的秩序,管理成本就會小得多。當然,村落共同體能否扮演這一角色還得研究,還要視社會發展水平而定。但往這個方向努力和思考問題,是合理的選擇。因為村落家族共同體的存在不是隨心所欲可以改變的,在既存的條件下能做什麼,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問題」。
修建祠堂,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族。

現代民間社會中的宗祠的功用大致有如下四種:

首先,是由於它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因而成為宗族的物質標志和聚宗合族的象徵,這是宗祠最基本的功能。
立祠堂以重祭祀。 祭祖源於祖先崇拜, 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封建社會門弟風氣盛行,祠堂的營建召示著家族美德和功業, 體現著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豐功偉績。同時鞭策後人光宗耀祖, 通過各種宗族活動產生宗族的凝聚力。「世重高門,人輕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 (《通史·邑里》)以宗祠展示宗族血脈的高貴與名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祖先崇拜的思想滲透到祠堂建築的門樓、楹聯、匾額、繪畫、雕塑等,以及極為嚴格的祭祀制度#宗祠條規等方方面面。
祠堂供奉的靈牌也就成為聚宗合族的根據,而祠堂也就成為每年春秋二季同宗舉行規模巨大的祭祀活動能夠的場所。這種祠堂和圍繞祠堂而展開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宗法文化含義,表現為:建祠堂是為了供奉和祭祀先祖,目的是通過追念先祖的活動強化宗族觀念,這就是所謂的聚宗合族,而這一點是宗法制的基礎之一,所謂「建宗祠以溯本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宗祠的第二個功能是對宗族事物進行全面的管理。
不難發現,宗祠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這些事情往往都是通過宗祠的近乎常設的人員來執行,這些近乎常設的人員本質上與「族長」差不多,其基本來源和組成方式大概有這樣幾種:一是由本宗族最高威望者自然充任;一種是由各家族輪流承擔;一種是通過選舉產生。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組成的祠堂管理人員,從觀念上來說,大體上應具備這樣的條件:上了年紀的老人、辦事公道、作風正派、肯為大家服務、有一定的辦事能力和魄力等。
宗祠的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處理宗族的內部糾紛。宗族內發生諸如建房、用水等糾紛後,常訴諸管理者調查調節,直至糾紛雙方達到和解為止;二是組織好每年春秋兩次祭祀的各種工作,包括選定日子、圈定程序、籌劃開支、決定參加祭祀和聚餐人員等具體准備工作;三是管理好宗祠的經濟收入,如接受族人捐獻,定期收取宗祠的費用。

宗祠的第三個功能是制定、修改和執行族規。
族規是宗祠規范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調節手段和機制,用於調整和規范族人的生活和行為。在缺乏法制治理的近代社會,族規在社會中往往起到法律的作用。宗祠的作用之一便是制訂和執行族規。族規的制訂程序往往先由宗祠管理人員提出草案,然後進行大會討論、修改並表決通過,最後再由宗祠管理人員形成文字,公布與宗祠內。
族規一般牽涉到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為本族人規定了帶有很強的宗法禮制色彩的倫理准則和道德行為規范, 並伴以相應的懲戒手段;第二是對異族的防範措施,藉以維護本族的利益和團結;第三是對宗祠地位本身的確認、族人對祠堂應承擔的義務、其許可權范圍等。

祠堂的第四個功能是以存在和發展並始終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宗祠作為具有經濟基礎和場地條件的文化物化象徵,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播功能,表現為:
首先是祠堂具有學校的功能。在我們參觀的「劉氏宗祠」里,還為本家族子弟開設了業余學校。裡面還建有圖書館、閱覽室、多功能教室等供族人學習娛樂的場所。
其次是宗祠具有文化的符號傳播和刺激功能。宗祠建築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物化現象,它的建築規模、格式包含有想後代灌輸一種文化意識的內涵,這在宗祠內的靈牌、堂聯中尤為明顯。宗祠內的靈牌、始祖碑文一般都強調先祖的官人地位、文人地位。因此,這些靈牌中所言的「品學兼優」。在興科舉的古代,官位實際上也是一種外呢化學位。因此,這些靈牌所強調的,實際上也就是對後人「登科舉,有選拔」的一種文化意識傳播。
其三是宗祠有強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認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為中心在本宗族人中開展的縱向活動,主要是祭祖;而以宗祠為基本單位與遠宗房所開展的橫向活動,主要是聯宗,這些祭祖聯宗活動,所追求的實際上就是對同宗文化的認同,這些都對民族文化認同心理以有力刺激。

以上是我們對宗祠這一文化形式及其作用的初步認識。而對這樣一種文化現象的評價,應持唯物主義的態度,一方面要看到宗祠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徵,是被地主階級利用來剝削和壓迫人民的場所和工具,是迷信、落後、守舊、排外的製造機關,這些都是應當否定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宗祠在聚宗保衛家鄉域土,組織群眾進行生產公益共動,維護地方治安秩序,贍老扶貧,辦學興教以提到人們文化素質方面,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對於宗祠這一文化形式的保護和發展,需要我們認真把握這一文化的實質,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使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宗祠,亦通稱祠堂或祠廟,是中國宗法社會基層組織及多功能公共場所。依託專有田產提供教育、文化娛樂及社交中心等族內福利與服務。除祭祀祖先之外,還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與發展的象徵,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地點(婚喪嫁娶),是議事廳,也是娛樂空間(年節演戲)和社交場所(招待賓客)。祠堂里也教化或獎懲族眾。凡一切有關宗族的事務都可能在祠堂里辦。祠堂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使得它外形高大、敞亮、氣派,並有較大的、適宜的公共活動空間,富裕族派的祠堂還建有戲台。在有序的倫理中,功能又可以是無序的。
解放前,由於一些地區的民間社會中曾普遍地保留著宗法制的遺存,留存著宗族組織和宗族、家族聚居的習俗,因而,作為家族、宗族的象徵和物質標志,宗祠也就普遍地留存與我國的部分地區的民間社會之中。
在我們調查的龍港鎮的許多村屯中各自建有本宗族的宗祠,而宗祠一般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成為宗祠田。這些宗祠田來源不僅相同,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這就是它實際上是族田的一種形式,其收入主要是用於開支宗祠的活動。因此,宗祠田實際上也就是宗族共產制的一種遺存;這種共產制的遺存,事實上成為宗祠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和物質依託。但是,隨著農村的鄉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形式上的宗族共產制已經難以維系下來,很多農民都不再耕田,因此,目前,維持宗祠正常活動的開支,主要由族眾共同集資來籌集,如遇重建或對宗祠進行大的維修,這種集資就更加顯得重要。所以,族眾集資,現在已經成為宗祠的一種主要的物質依託。
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由於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華民族就產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數千年來都沒有間斷,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其發展甚至受到嚴重批判,但作為一種宗族文化,一種植根於百姓骨髓的傳統,還是迅速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斷,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習慣上多被稱為家廟、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稱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崇拜祖先並立廟祭祀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後期即已存在。明世宗採納大學士夏言的建議,正式允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從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築到處可見。宗祠原為「追遠、報本」的目的而興建,所以在建築規制上要體現出禮尊而貌嚴。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別是自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修編宗譜、議決重大事務的重要場所。
宗祠,除了作為祭祀場所之外,過去的宗祠還是處理宗族內部事務、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了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也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遠赴重洋,在海外定居,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社會作用。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於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福州地區經歷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男耕女織,世代繁衍,形成宗族。為尊宗敬祖而建祠,為光宗耀祖而掛匾,為熏陶子孫而掛聯,為追溯世系而修譜。於是,建築祠堂的形制、裝飾廳堂的風格,祭祖程序的模式,編修族譜的格式等,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它紮根於久遠的中國土地之中,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化之內,包含了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族譜文化以及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又是台港澳及海外華人追尋祖根宗源的憑據。它主要呈現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有維護封建統治的糟粕。我們要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重視它,引導它。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統治時期,族權與政權、神權、夫權共同維系封建社會的統治,禁錮人們的思維,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宗祠文化建設要加以重視並正確地引導,促進宗祠文化健康發展。

在宗祠建築上,既要仿古,也要創新,在風格上要多姿多彩。使其成為異彩紛呈的建築藝術。但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

宗祠的祭祀,是中國尊老敬賢的優良傳統。祭祖模式要革新,要去掉迷信色彩。

宗祠的楹聯多由各朝代名宦、名人、名家所題,多有教育意義。如福清市海口鎮岑兜村「林氏宗祠」懸掛林則徐名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楹聯;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的「螺江陳氏宗祠」,有清道光皇帝的御書、啟功教授的墨寶。今天我們應盡量請名人獻藝,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藝術精品。

宗祠的牌匾在於炫耀古往今來本家族的經濟、文化、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要男女平等,女博士、女碩士、女能人等同樣可以掛匾。如福州義序村黃氏宗祠還突出黃氏後代、女外交家、曾任玻利維亞駐廣州領事館總領事黃依嬌的事跡。

宗祠組織編修的族譜不僅是宗族史,有時可以成為民族史、國家史的資料。最近泉州發現明代的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1621年就開始開發台灣的史實,印證海峽兩岸同胞脈脈相傳的血緣關系,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編修族譜要打破僅記年齡、學歷、遷移情況,對傑出子孫所做的貢獻、職稱、職務、榮譽稱號等盡可能加以記載,甚至可以如地方誌那樣列傳。打破族譜只記男的,不記女的重男輕女的現象。
應充分利用宗祠,可作為本鄉村歷史博物館、名人事跡展覽館、禮堂、劇場、敬老院等。讓宗祠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之一。

宗祠的建築也是各種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宗祠建築選址在同宗同姓村寨的中心場地,

⑦ 祠堂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大家認為祠堂應不應該恢復起來呢

祠堂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而現在大家會發現,很少人會再去辦一個祠堂。其實相比較來說,這個文化的名聲並不是特別的好,因為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的嚴重,比如說女性不能夠隨意的去到祠堂,而且很多的女性在犯了錯之後,就會讓女性跪在祠堂面前,對著列祖列宗進行磕頭認錯,這種行為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所以大家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風俗習慣來決定祠堂應不應該被恢復。小編本人會覺得祠堂文化不應該再恢復起來,雖然說是對列祖列宗的尊重,但卻是對活著的女性不尊重。

三、總結。

其實像現在大家會發現寸土寸金,很多的人在去世之後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買墓地,都選擇用火化,更別說在花錢去蓋一個祠堂了,這也是很異想天開的一件事情。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選擇祠堂。

⑧ 如何經營管理祠堂

一、宋代新型祠堂的出現
宋代出現了新型的祠堂。北宋前期,人們祭祀祖先的形式主要是寢祭。與此同時,人們根據自己家族的實際情況創造適合自己的祭祀祖先的方式和場所。《河南穆公集》記載,任中正的母親去世後,他為了祭祀先人,「治其第之側隅起作新堂者,敞三室而闘五位,前後左右皆有宇,以引掖之華以丹刻之飾。」這新堂之上「其嚴慈之尊,長幼之序,煌煌遺像,堂堂如生。」這個新堂取名曰「家祠堂」。仁宗年間,石介也「於宅東北位作堂三楹,以烈考及郭夫人、馬夫人、劉夫人、楊夫人、後劉夫人居焉」,名之曰「祭堂」。
首先是祠堂建築。祠堂要建在房屋正房的東面,坐南朝北,依據佔地面積的大小來決定祠堂的規模。
二、祠堂的收入來源
家族祭祀活動、公共事業等方面的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維持下去。在封建農業社會,田產無疑是最保險的財產並且能帶來穩定的收入,因此家族一般會有自己的族田,以供接濟族人、祭祀祖先、興辦學校等等用途。
三、祠堂產業的管理與經營
祠堂的收入、祭祖等諸多環節是繁雜的,因此必須有專門的人來管理。朱熹認為祠堂田產應由宗子負責經營管理,其收入用於祭祀。有些家族的則把管理的權力交由族長。如黃幹家族烝嘗田的收入,除了「每年於內撥六石充祭享及輸租外,公交族長掌管。」也有選擇族中精明干練之人負責的情況,如金華呂氏家族的祭產,「令子弟一人主之」 。

四、政府對祠堂田產的態度
建祠堂、祭祖先,實質上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內容,對於維持封建倫常、鞏固封建統治有政權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所以宋朝政府有意識地保護宗族族產。元祐六年(1091),根據刑部的建議,宋朝政府規定:「墓田及田內林木、土石不許典賣及非理毀伐,違者杖一百,不以蔭論,仍改正。」

⑨ 籌建祠堂需要的管理方案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8

閱讀全文

與如何管理祠堂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痔瘡脫肛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47
治療截癱的方法 瀏覽:250
電視路由器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00
用什麼方法可以遮霜 瀏覽:609
金屬成分分析方法 瀏覽:54
化學常用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552
研究方法如何銜接 瀏覽:283
教小孩跳繩方法視頻 瀏覽:433
桑黃食用方法哪裡好 瀏覽:585
福建蘑菇種植方法哪裡有 瀏覽:647
給芭比娃娃做手機的方法 瀏覽:63
機場投資規模與風險管理方法研究 瀏覽:785
吃雞連點器安裝方法 瀏覽:866
泰國貓不吃飯解決方法 瀏覽:583
彈子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245
樓體燈光的正確方法 瀏覽:871
過熱器再熱器壁溫超溫解決方法 瀏覽:418
奶水少了如何追奶最有效方法月子 瀏覽:235
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腹水 瀏覽:658
八年級物理力的教學方法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