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反推火箭的安裝方法

反推火箭的安裝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2 00:13:47

『壹』 火箭返回地球時是怎麼返回 難道是箭頭朝下

事實上,火箭並不返回地球,返回地球的是飛船返回艙。

小型機動火箭使航天器離軌,進入過渡軌道。採用減速火箭(或稱反推火箭,或制動火箭),精確地控制制動火箭的點火時間、推力大小和方向,飛行器進入大氣層後還可採用減速傘(太空梭是利用機翼升力以滑翔方式著陸)。

控制航天器按預定的位置和姿態進入大氣層,使再入角既不能過大,又不能過小。採取防熱方法和技術,降低航天器的溫度,使航天器採用降落傘落地、落水,也可用直升飛機在空中回收。

(1)反推火箭的安裝方法擴展閱讀

對於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最簡單的返回方法是利用地球高層稀薄大氣的微弱阻力使航天器運行軌道自然降低,然後進入稠密大氣層以實現返回,即所謂軌道衰減法返回或制動橢圓法返回。

採用這種方法返回雖然簡單,但很難預計著陸時間和位置,而且需要很長的制動時間,因此這種方法只是在載人航天的初期,准備在發生故障無法實現航天器的強制返回時,作為一種備用的應急返回方案。

實際上航天器返回是應用變軌的原理,強制航天器脫離原來運行軌道再入地球大氣層實現返回,即採用直接進入法返回。按照這種方法,航天器從外層空間返回地面須經歷離軌、過渡、再入和著陸4個階段。

『貳』 安裝在神九返回艙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是如何確定距離地面的高度的,是不是有什麼感應或者感測系統

返回艙底部有一個伽馬源裝置。返回艙在距離地面約1米的時候,反推發動機必須點火工作,以進一步使飛船減速,從而平穩落地。反推發動機點火早了或者晚了,都起不到緩沖的作用。那麼如何判斷飛船與地面的距離?返回艙底部的伽馬源裝置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通過該裝置發射的伽馬射線到地面後的反射時間,可以正確判斷返回艙距地面的距離。

『叄』 風暴系列火箭的鮮為人知的風暴火箭

風暴一號的原型是七機部一院正在研製的遠程地地導彈,改型後為二級火箭。當時定名為701工程,其含義是1970年的第1號任務,上級要求一定要在1970年完成初樣。任務明確後,上海立即抽調一批骨幹去七機部學習,調集圖紙資料,隨後七機部還支援了上海一些技術人員。
應該說,上海當時搞火箭和衛星的條件並不怎麼具備,
有些硬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白手起家干出來的。但上海不愧為基礎比較厚實的老工業基地,也擁有一大批科技人員,以及技術熟練的技術工人和技術幹部,他們為攻克風暴一號的技術關鍵作出了重大貢獻。如火箭上的一種叫AK-8材料的焊接攻關,就充分體現了相互支援、相互協作的精神。該材料焊接性能差、焊接系數低(僅0.5),對焊接應力很敏感(易產生裂紋)。但因其強度高,可以提高運載火箭的性能。但焊接這一關的突破成了這種材料能否選用的決定因素。據了解,當時進行技術攻關主要把目光放在焊條上,搞得上海焊條廠日夜為新江機器廠試制各種配方的焊條不下幾十種,但收效甚微。AK-8焊接關成了風暴一號研製過程中的攔路虎。為此市領導決定,調集上海有名的焊接大王、全國勞動模範唐應斌和龔春南等5人,對AK-8焊接進行攻關。他們僅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取得了明顯效果,經他們焊接過的這種材料,打壓試驗基本通過。原來他們沒有把眼光盯在焊條上,而是把攻關方向和精力集中在如何減小焊接變形和內應力上,抓住了AK-8焊接關鍵的本質和主要矛盾。他們用AK-8剪切下來的線材當焊條,一舉突破了這一焊接關,創造了特種材料焊接領域內的一個奇跡。
由於計算機技術在當時還不十分普及,熟悉的人不多。而風暴一號的計算工作和軟體工作量很大。所以一開始就從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抽調了四五位技術骨幹充實總體,大大提高和促進了風暴一號的軟體編制和計算工作。但最後還剩下一項彈道的程序設計問題,由市701辦公室向上海計算中心求援,才解決問題,從此彈道計算軟體全部配套。
那時工程進展的速度簡直可以用「大躍進」來形容。上海在短時間內就形成了大型運載火箭的設計、生產和試驗力量。從設計、生產准備和試制,到第一台發動機試車,僅用了4個月時間;隨後又進行了發動機四機並聯試車、箭體結構靜力試驗和增壓輸送系統試驗等一系列大型試驗,到整發熱試車火箭總裝出廠,僅用了11個月。如此速度,堪稱奇跡!
1972年8月10日,風暴一號火箭進行了首次發射,並獲得了基本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設計方案的基本正確,各系統工作協調,為正式發射衛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但是,由於當時處在「文革」中,左的一套十分流行,好大喜功。只管工程快馬加鞭求進度,而不求在技術上吃透,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這就導致了科學試驗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切實際,必定要遇到挫折。期間,1973年9月和1974年7月進行過兩次飛行試驗,均未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質量控制不嚴,特別是對進行充分的地面試驗不夠重視,出了故障找客觀原因和外部原因多,聽不得不同意見。技術吃不透,原因找不準,故障不能准確定位,採取的措施針對性不強。所以在1975年連續兩次成功後,又產生了驕傲和輕敵情緒,導致1976 年失敗。 第一個「第一」:創造了中國發射質量最重的衛星!
1975年7月26日,由風暴一號發射成功的長空一號衛星,質量達到了1107千克,為當時國內發射成功的最重有效載荷。
為發射重型衛星並確保准確入軌,火箭總體和分系統設計單位從三個方面對火箭做了重要技術改進:一是為了提高運載能力,大幅度減輕火箭結構質量。為此對安全餘量較大的貯箱厚度進行了減薄,同時還簡化了系統,減輕了電纜網,部分設備進行了小型化處理;為了控制推進劑的剩餘量,一級火箭採用耗盡關機方案,使推進劑得到有效利用;二級火箭飛行程序採用主發動機關機後以游動發動機進行小推力滑行方案;制導系統採用兩套關機方程。這些改進措施使火箭的運載能力一下提高了50%。二是確保入軌精度。經過對幾百條彈道的分析研究,把制導方案改進為速度導引與高度導引結合的混合導引方案。三是改進測控系統,確保衛星入軌段測量的可靠性。除此之外,還針對試驗火箭研製、試驗中暴露的問題採取了改進措施,加強了質量控制。
重型衛星發射成功後,新華社為此發布了套紅新聞公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從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全體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國外媒體也給予了很高
的評價。重型衛星上天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意義重大。
第二個「第一」:創造了中國「一箭多星」的記錄!
利用1枚火箭發射3顆衛星,也是航天人一個大膽的設想,當時在國際上除了蘇聯和美國外,還沒有第3個國家進行過這樣的嘗試。航天人利用改進後的風暴一號火箭一舉成功發射了3顆衛星。
為了保證用1枚火箭發射成功3顆衛星,航天人首先通過重新組織全箭振動試驗,比較准確地掌握了多星狀態下的結構動力學特性;合理設計衛星結構和安排三顆衛星的位置,改進穩定系統使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寬裕度,解決了多星引出的火箭結構動力學問題。第二是通過精心安排衛星的分離程序,增加反推火箭的數量、調整反推火箭的位置,巧妙安排了實踐二號乙衛星的位置和分離方向,確保衛星分離時不發生碰撞,不被燃氣污染,可靠地進入各自的軌道。第三是通過嚴格控制慣性器件引起的誤差和改進制導方法,提高了入軌精度。此外,又通過挖潛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盡量提高衛星的軌道高度,以延長使用壽命。
但一箭三星發射出師不利。1979年7月28日清晨,風暴一號火箭托舉著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3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起飛。火箭一級、二級主機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飛行中游動發動機推力下降,直至起飛後297秒自行關機。火箭終因飛行姿態失穩在空中自毀。
經查,這次發射失利問題主要出在游動發動機渦輪泵上,為此渦輪泵組的設計人員僅用44天就完成了設計改進。改進後的渦輪泵採用了機械式、浮動式、氣隔式三位一體的組合密封形式;渦輪轉子改用高強度材料、加粗軸徑、泵誘導輪裝在同根軸上;三段渦輪殼體從焊接改為整體加工結構;改用高級軸承。發動機總裝組設計人員還把原來「坐」在主機推力室頭部的渦輪泵「搬」到機架的懸臂樑上,構成獨立的安裝體系,增加了導管的柔性,並且採用兩個支座、一端固定一端滑移的安裝方式。這些變動使渦輪泵脫離了振源,變形可以得到補償,並改善了渦輪泵的工作條件。
經過大量單項試驗、3次渦輪泵聯動試驗,證明改進方案可行,接著進行1次500秒游動發動機熱試車,一切正常。經過慎重研究,他們決定進行一次游機與主機組合的二級發動機熱試車。聯合試車於1981年1月25日下午1時46分點火,主機200.1秒正常關機後游動發動機繼續工作直至3600秒正常關機,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1981年9月20日5時28分,火箭點火起飛,經過7分20秒,3顆衛星按照設定的程序逐一與火箭分離,進入各自預定的軌道。一箭三星發射終於獲得了成功。
一箭三星是風暴一號的第11次發射,也是它最後的輝煌。以後,國家對火箭的研製發射任務作了調整,上海不再研製風暴一號,其成熟的技術融入和延續到了上海後來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中。

『肆』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長征三號各系列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介紹:長征三號系列
作者:陳國華
概 述
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由長征三號、長征三號A、長征三號B 和長征三號C4種火箭組成。它們都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它們區別於長征二號系列的特點是:1)都是三級火箭;2)三子級使用液氧和液氫作為推進劑;3)三子級的發動機可以多次起動;4)可以直接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火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級火箭,全長約45米,一子級和二子級的直徑均為3.35米,三子級直徑2.25米。衛星整流罩有A、B兩種型號,A型的直徑為2.6 米,B型的直徑為3米,尾翼翼展6.15米。火箭的起飛質量約205噸。
長征三號的一子級和二子級均採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推進劑,三子級採用液氫和液氧作推進劑。
由於長征三號在中國率先採用液氫和液氧作推進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新問題,諸如研製氫氧發動機、低溫絕熱結構和防爆設計等。眾所周知,在研製新發動機的過程中,試車佔有重要的地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要靠試車來發現,改進措施是否得當也要靠試車來驗證。氫氧發動機在正式參加飛行試驗之前,共進行了約120次試車,累積時間32000秒。在三子級絕熱共底貯箱的研製過程中,進行了縮比貯箱、短貯箱和全尺寸貯箱等各種試驗,如推進劑的蒸發量試驗、用液氫和液氮填充的爆破試驗、共底的絕熱試驗、內壓試驗和外壓試驗等。通過這些試驗,解決了貯箱的絕熱性能、工藝性能、低溫強度以及使用壽命等各項技術問題。同樣,真空絕熱的液氫輸送管和各種低溫閥門等也都在真空的介質中進行了嚴格的試驗。針對液氫易爆的特點,在火箭上採取了安全防爆措施,如在易於聚集氫氣的地方進行吹除和開通氣孔;在氫箱與儀器艙之間設隔離膜,防止氫氣進入儀器艙;為了防止氫氣進入伺服機構,對伺服機構進行氮氣保護等。此外還採用了屏蔽、接地、設置放電針等防雷電措施。
火箭的制導系統採用平台�計算機全慣性補償式方案,以保證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精度。火箭的姿態控制系統採用平台、速率陀螺、網路、擺動發動機連續式控制方案,而在三級滑行段飛行中則用繼電器型開關控制系統,由開關放大器對無水肼噴管進行控制。姿態控制系統保證了火箭在給定的軌道上的穩定飛行,並將俯仰、偏航和滾動三個姿態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為了了解火箭飛行過程中箭上各系統的工作情況,在火箭上設置了3套遙測設備。一子級上裝有一套YE-3M磁記錄設備,記錄分布於全箭各處的振動、沖擊和雜訊感測器送來的信息。它只在一級飛行時工作,一、二級火箭分離後隨一子級箭體落至殘骸落區,然後由人工收回處理。二子級上裝有一套Y7-1速、緩變狀態的大速變設備。它主要測量火箭在一級和二級飛行中的緩變參數和速變參數。三子級上也裝有一套Y7-1速、緩變狀態的大速變設備,主要測量第三級火箭和全箭控制系統在飛行全過程中的各類緩變和速變參數。兩套Y7-1設備所測得的數據均實時地通過發射機發回地面。從第11發火箭開始,取消了一子級上的YE-3M磁記錄設備。
火箭飛行過程中,地面的測控台站以及海上的測量船隊都要對火箭進行跟蹤測量,所以在箭上設有外彈道測量系統,給地面的測控台站提供跟蹤信息。為了防止火箭發生故障而危及發射設施、城鎮的安全,在箭上設置了安全系統,以求盡可能控制故障火箭的墜毀地點或爆炸時機。由於這兩個系統都需要跟蹤火箭的飛行軌跡,為簡化箭上設備,所以將兩者合為一個系統。
長征三號火箭長達45米,縱向耦合振動(POGO)和低頻振動問題隨之突出起來。研製過程中進行了全箭縱向彈性振動試驗、一子級和二子級推進劑輸送管路頻率特性試驗、蓄壓器方案試驗和二子級發動機冷流試驗等各項試驗。儀器艙安裝儀器的平台採用了約束阻尼復合板結構,並改進了平台減振器的設計。
長征三號火箭1978年開始方案設計,1980年進入初步設計,1984年1月29日首次發射。截止到1994年底,共發射9次,除第一次發射因三子級發動機在第二次起動後未能正常工作和第8次發射由於三子級發動機的控制氣路漏氣,造成發動機在第二工作段被迫提前關機外,其它7次發射分別將5顆國內通信衛星、1顆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星一號通信衛星和1顆休斯公司製造的亞太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征三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軌道傾角27度時,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600公斤(3σ)。如果需要抬高遠地點高度,則每抬高1000公里將減少運載能力16公斤。長征三號的發射費用在國際上是最低的,每發火箭的發射費約3500萬美元(1993~1994年價格)。
長征三號的研製成功,表明了中國火箭技術的提高,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首次採用了液氫和液氧作為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了火箭的多次起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征三號發射的亞星一號通信衛星是中國首次發射外國製造的衛星,為後來其它型號火箭的對外發射服務建立了可遵循的模式。

一、主要技術性能
二、總體布局
長征三號是一種三級液體火箭,由一子級、二子級、三子級和衛星整流罩等箭體結構及箭上的推進系統、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滑行段推進劑管理與姿態控制系統等組成。
箭體結構一方面承受載荷,一方面又起著支承各個系統的作用,將它們連成一個整體。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和外測安全系統的儀器主要安裝在儀器艙內,也有少部分儀器根據需要分布於尾段或箱間段。
為了減輕貯箱的結構質量,簡化推進劑輸送管道和盡可能提高液氫使用的安全性,三子級推進劑貯箱的配置與一、二子級的不同,將燃料箱安排在氧化劑箱的上面。
一、二級之間的分離採用熱分離方式,一級發動機關閉之前二級發動機就開始起動,然後再令一、二級之間的連接爆炸螺栓起爆,在二級發動機推力的作用下實現分離。二級飛行末期,在主發動機已經關閉,而游動發動機仍在工作的情況下,衛星整流罩被拋掉,然後游動發動機關閉,連接二、三級箭體的爆炸螺栓和安裝在級間段上的8台固體反推火箭同時點燃,在反向推力的作用下,二子級被推離三級。星箭分離有兩種方式,可以採用反推火箭,也可以採用分離彈簧。發射國內衛星時,包帶解鎖後,安裝在三子級後短殼上的反推火箭點火,使三子級減速,實現分離,分離過程中衛星不受分離力的影響。發射外國衛星時,應用戶要求,採用了分離彈簧。包帶解鎖後,分離彈簧的約束同時解除,彈簧力使衛星加速,同時使三子級減速,實現分離。
三、箭體結構
長征三號火箭的結構包括一子級、二子級、三子級和整流罩,主要結構材料是LD10鋁合金。
1.一子級結構
一子級結構由尾翼、尾段、後過渡段、燃料箱、箱間段、氧化劑箱、級間段和導管、閥門等組成。
尾翼平面為直角梯形,翼根弦長2.2 米,翼展1.4米,變厚度楔形雙梁蜂窩夾芯結構。
尾段為外加桁梁式薄壁全鉚接結構,由兩個半殼沿縱向對接合攏而成。長征三號的尾段結構和功能與長征二號C的尾段不完全相同。為了提高火箭的飛行穩定性,長征三號尾段上增加了4個尾翼及相應的安裝結構。火箭豎立在發射台上時,長征二號C的發射支點在尾段的上方,尾段不承受支承力,而長征三號的發射支點在尾段的下端,支承力由尾段承受和傳遞,為此在尾段殼體的表面設置了8根大梁,在尾段上端有4個前接頭,在尾段下端有4個支承塊。這樣,支承塊、大梁和前接頭組成了承、傳力結構。
後過渡段、燃料箱、箱間段、氧化劑箱以及導管、閥門等均與長征二號C的相應部分相同。
級間段包括筒段與桿系結構兩部分。桿系由24根斜桿和上、下對接框組成。長征三號的斜桿比長征二號C的少8根,相對來說其抗扭剛度高了,但減弱了抗彎曲能力。
2.二子級結構
二子級結構由燃料箱、箱間段、氧化劑箱、級間段及導管、閥門等組成。
燃料箱、箱間段和氧化劑箱的結構與長征二號C相應部分相同,只是長征三號的氧化劑箱前底上設置了絕熱帽,以防止三子級加註推進劑後低溫對氧化劑箱的影響。
二子級的級間段是截錐形的半硬殼式結構,外表面粘貼了一層301軟木防熱層。它既是連接二、三子級的承力結構,又是三子級的發動機艙。由於二、三子級間的級間分離是冷分離,所以不需要考慮排焰問題。

3.三子級結構
三子級結構由共底絕熱貯箱、儀器艙、有效載荷支架、轉接錐及閥門、導管等組成。
三子級貯箱為共底貯箱,上箱貯存液氫,下箱貯存液氧。為縮短火箭長度和減輕結構質量,兩箱之間採用共底。共底凸向液氫箱。貯箱的外表麵包覆了絕熱層,對輸送推進劑的導管也採取了絕熱措施。
液氧箱由後短殼、後底、圓筒段和共底組成。後底為橢球底,正中開有人孔,液氧輸送口處裝有消漩器。圓筒段為化銑網格結構,筒內裝了環形防晃板,以抑制液氧的晃動。此外,箱內還裝有測量液位和溫度的感測器。共底的型面與下底相同,由非金屬蜂窩結構與上、下面板構成,其外側焊有抽空管嘴和真空度測量及氣體分析管嘴。加註推進劑之前,將共底抽至近於真空,加註後腔內氣體冷凝,真空度進一步提高,達到絕熱的目的。共底的邊緣與上、下兩個貯箱的箱壁相連。為了防止箱壁之間的熱傳導,在此處採用了絕熱的承力結構。
液氫箱由共底、圓筒段、前底和前短殼組成。圓筒段由4個筒形殼段組焊而成。筒內分三層共裝有6塊扇形防晃板及一個環形防晃框,用以抑制晃動,還裝有破壞液氫溫度分層的環形結構。前底也是橢球形的,正中開有人孔。前短殼用化銑網格整體壁板構成。
貯箱外表面的絕熱層是以噴塗聚氨酯泡沫塑料為主體的多層密封纏繞式結構,由緩沖層、隔熱層和防護層三部分組成。緩沖層的作用是改善鋁合金箱壁與泡沫塑料之間線膨脹系數不同而引起的變形不一致,使泡沫塑料牢固地粘接到箱壁上。隔熱層起絕熱作用。防護層的作用是防止氣體滲透,防機械損傷,防熱輻射和保護整個絕熱層,使之能經受飛行中的氣流沖刷。

儀器艙位於貯箱上端,與衛星、轉接錐和有效載荷支架一起,被罩在整流罩之內。儀器艙由截錐形殼體、環形圓盤、支承桿和井字梁組成。截錐形殼體是鋁蜂窩結構,上部有上端框,框內緣的8個凸耳用以安裝井字梁;框外緣有一支撐台階用來安裝環形圓盤。截錐體的下端框與貯箱的前短殼相連。環形圓盤由約束阻尼復合板構成,其內緣與錐殼的上框相連,外緣通過16根型材撐桿支承在錐殼的下端框上。為增加圓盤的剛度和減輕結構質量,在其上沖有若干減輕孔。井字梁用「工」字梁構成,有很高的強度和剛度。儀器艙邊緣的Ⅱ-Ⅳ象限線處各設有兩塊擋板,防止因整流罩分離時發生意外事件而傷害儀器。儀器艙與液氫箱之間有一層隔離膜,防止可能產生的氫氣進入儀器艙。
有效載荷支架也是截錐形殼體,鋁蜂窩夾芯結構。由於慣性平台安裝在殼體內部,所以在殼體上開有160毫米×160毫米的方孔,以便在發射時,通過它以及在整流罩倒錐段開的透明艙口使發射場的瞄準設備與慣性平台上的棱鏡通視,以瞄準射向。有效載荷支架高度為740毫米,下端框與儀器艙相連。
長征三號的轉接錐有A、B兩種型號。A型用於發射國內衛星,錐高680毫米,與衛星介面尺寸為Φ872毫米;B型用於發射外國製造的衛星,錐高300毫米,與衛星的介面尺寸是國際上通用的標准介面Φ937毫米。兩種型號的轉接錐下對接框都是與有效載荷支架相連,對接尺寸為Φ1036毫米。上對接框通過包帶與衛星的對接框相連。
液氫的粘度低,滲透性強,再加上超低溫,給閥門、導管帶來了密封和絕熱上的困難。三子級上除了對密封材料進行選擇外,還對閥門或導管接頭的結構採用了氣密設計。三子級共有閥門17種,導管23種。其中的液氫輸送管比較復雜,是雙層的真空導管,由內管、外管和防輻射夾層組成,使用前將夾層之間抽成真空,使通過導管的液氫溫升低於0.003攝氏度。液氫輸送管設在貯箱外面, 繞過液氧箱後,通向發動機。

4.整流罩
長征三號的整流罩有A、B兩種型號。A型罩的最大直徑為2.6米,圓筒段長度2.4米;B型罩的最大直徑是3.0米,圓筒段長度2.6米。 兩者除直徑和高度不同之外,結構形式和分離方式都是一樣的。火箭處於臨射狀態時,發射場的空調系統可以對整流罩內部進行空調,確保罩內的溫度、濕度和潔凈度滿足衛星的要求。整流罩由玻璃鋼端頭、非金屬蜂窩的雙錐段、金屬蜂窩的圓筒段和化銑的倒錐段組成。成品是兩個獨立的半罩,發射前通過爆炸螺栓連成整體,並通過爆炸螺栓和鉸鏈機構與三子級箭體相連。雙錐段對無線電波是透明的,透波率約為85%。二級飛行末期,大氣環境已不會危害衛星,整流罩與火箭分離。分離時,控制系統先令與三子級相連的爆炸螺栓起爆,然後再使將兩個半罩連成整體的爆炸螺栓起爆。這時,兩個半罩各自在分離彈簧的作用下,繞下端的鉸鏈旋轉。當轉到一定的角度時,鉸鏈脫開,半罩在離心力的作用,沿切線方向離開三子級箭體。由於瞄準的需要,在倒錐段的第Ⅲ象限線上開有瞄準窗口,因而在 Ⅰ-Ⅲ象限線上不能設分離面,整流罩只能從Ⅱ-Ⅳ平面分離。
四、推進系統
長征三號的推進系統由一、二、三子級的推進系統組成。一、二子級的推進劑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三子級的推進劑是液氧和液氫。
1.一子級推進系統
一子級推進系統與長征二號C的基本相同,只是長征三號的一子級發動機是FY-21,而長征二號C的是YF-21。由於兩者由不同的工廠生產,存在著一些細微差別,但它們的組成、工作原理、功能和與箭體的介面都是一樣的,可以互換。長征三號從第11發火箭開始,改用YF-21B發動機。
2.二子級推進系統
二子級推進系統原與長征二號C的完全一樣,後改為加長噴管的YF-24D發動機。
3.三子級推進系統
三子級推進系統由YF-73氫氧發動機、輸送系統、增壓系統、推進劑管理系統和其它系統組成。
(1)YF-73氫氧發動機
該發動機採用燃氣發生器循環系統,由一台渦輪泵供應4台推力室。液氫泵和液氧泵均為一級離心泵,渦輪為一級沖動式渦輪。發動機可作二次起動,每次起動都是用氣瓶起動,用火葯點火器點火。
發動機由推力室、渦輪泵、燃氣發生器、自動器、起動氣瓶和火葯點火器等組成。
推力器分頭部和身部兩部分。頭部採用平頂式結構,氧腔在上,氫腔在下。頭部中心有安裝火葯點火器的四孔座,孔座周圍有3圈按同心圓排列的噴嘴。內圈的8個噴嘴和第二圈的12個噴嘴為中心噴嘴,它們的氧噴嘴為離心式結構。外圈的18個噴嘴為邊區噴嘴,其氧噴嘴為直流式。噴注器面板為不銹鋼絲編織燒結而成的金屬纖維發汗材料。氫對面板進行發汗冷卻,防止面板被燒蝕。身部由內、外壁釺焊連結而成。噴管型面按羅氏最佳推力噴管設計。內壁上銑有溝槽式冷卻通道,冷卻劑液氫進入冷卻通道後先流向噴口,再由相鄰槽返回頭部。推力室的身部焊有傳動軸,軸端有齒,與伺服機構嚙合後實現推力室單向擺動。
渦輪泵由渦輪、液氫泵、液氧泵和齒輪箱等組成。渦輪和液氫泵同軸,是主動軸;液氧泵單獨一根軸,是從動軸;中間由減速齒輪傳動。渦輪為單級沖動式結構,由渦輪蓋、轉子和主軸組成。液氫泵由誘導輪、離心輪、螺殼、前後密封環組成。液氧泵由進口管、泵軸、誘導輪、離心輪、前後密封環和氧泵殼體組成。齒輪箱由上蓋、下蓋、齒輪、中軸及限流嘴組成。限流嘴是用來控製冷卻劑液氫的流量的。
燃氣發生器由頭部和身部構成。頭部為平頂式結構,有3層平底。第一、二層底之間為液氫腔,第二、三層底之間為液氧腔。頭部中央為火葯點火器噴口,其周圍由16個雙組元同軸式噴嘴排列成兩個同心圓。身部由圓柱段和收斂段組成,兩者均為雙層壁結構,內壁上有銑槽,形成再生冷卻通道。
自動器共有24種41個,主要包括液氫泵前閥門、液氧泵前閥門、液氫主閥門、液氧主閥門、氫副系統控制閥門、氧副系統控制閥門、氫泄出閥門、氧泄出閥門、氦氣減壓器、液氧穩壓器、氣動閥門和電動氣閥門等器件,用以控制發動機的起動和關機。
起動氣瓶內貯高壓氮氣。當電動氣閥門通電打開後,高壓氮氣通過起動噴嘴吹動渦輪。氮氣耗盡後由燃氣接替維持發動機正常工作。因為發動機要作兩次起動,故設有兩套獨立的氣瓶起動系統。
發動機上共有20個火葯點火器,燃氣發生器頭部和每個推力室的頭部各裝4個,每次點火時各消耗兩個,其中一個為冗餘。點火器由電發火系統、能量釋放系統(包括引燃葯、煙火葯、過渡葯和惰性葯等)和結構件組成。

『伍』 物理高手幫幫忙!

回復:吧豬說:返回艙裝有火箭反推力器。
飛船以數千米每秒的速度進入大氣層,由於受到大氣阻力的作用,速度會迅速下降。到距離地球表面15公里左右的高度時,飛船所受到的空氣阻力大體與飛船自身的重力相當,這時飛船的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亞音速,並穩定在200米/秒左右。

如果飛船以這樣的速度沖向地面,返回艙內航天員就如同從100層高樓上飛身直下,其後果可想而知。這時就必須依靠降落傘將飛船的速度降下來。當返回艙下降到距地面大約10公里的高度時,返回艙上的靜壓高度控制器通過測量大氣壓力判定高度,自動打開傘艙蓋,首先帶出引導傘,引導傘再拉出減速傘。此時返回艙速度大約為180米/秒左右,航天員將會受到很大的開傘沖擊力。為了把沖擊力減小,減速傘設計為兩級充氣,先張開一個小口,8秒後待返回艙速度減小到一定程度後,再全部張開。通過減速傘的作用,返回艙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

減速傘工作16秒鍾後,與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主傘。主傘先也採取兩級沖氣的方法,先張開一個小口,然後慢慢地全部張開,這時返回艙的下降速度逐漸由80米/秒減到40米/秒,然後再減至8米——10米/秒。

然而,飛船即使是以8米/秒的速度著陸,所受的沖擊力可能將航天員的脊柱震斷。這時,在飛船即將著陸的一瞬間--飛船距離地面大約1米時,安裝在返回艙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點火工作,使返回艙速度一下子降到2米/秒以內。

與此同時,具有緩沖功能的航天員座椅在著陸前開始自動提升。航天員座椅的前端,也就是航天員放置腳的部位固定在一個軸上;座椅的末端,也就是航天員的頭部位置,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活動。在飛船著陸前,如果自動提升程序出現故障,航天員也可以通過手工操作將座椅的末端提升20厘米左右,從而使沖擊的能量被緩沖吸收。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沖擊的能量,航天員座椅上還鋪設了一套根據航天員身材量體定製的賦形緩沖坐墊。

轉載http://tieba..com/f?kz=492615785

『陸』 航天員在返回地球降落地面時,返回艙有反推火箭嗎`!

從太空返回的飛船以每秒數千米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後,主要是藉助降落傘和反推火箭來減速和平安著陸,從而保護航天員不受傷害。

神七返回將穿越240秒黑障

由於受到大氣阻力的作用,飛船在進入大氣層以後,速度會迅速下降。到距離地球表面約15公里時,飛船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亞音速,穩定在200米/秒左右。如果飛船以這樣的速度沖向地面,航天員著陸時所受到的沖擊,仍然如同從100層高樓上飛身跳下。

飛船減速首先依靠降落傘。當返回艙下降到距地面大約10公里的高度時,返回艙自動打開傘艙蓋,引導傘打開後,再拉出減速傘。為了減少開傘沖擊力,減速傘還特意設計為兩級充氣,分兩次打開,使返回艙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

減速傘工作16秒鍾後,與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主傘。主傘也採取兩級充氣的方法,先張開一個小口,然後慢慢地全部張開,使返回艙的下降速度逐漸由80米/秒減到40米/秒,然後再減至8米-10米/秒。

然而,即使是以8米/秒的速度著陸,飛船所受的沖擊力仍可能對航天員的脊柱造成損傷。飛船距離地面大約1米時,安裝在返回艙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還將點火工作,使返回艙速度一下子降到2米/秒以內。

此外,具有緩沖功能的航天員座椅在著陸前也開始自動提升,從而使沖擊的能量被緩沖吸收。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沖擊的能量,航天員座椅上還鋪設了一套根據航天員身材量體定製的緩沖坐墊。

『柒』 火箭手工怎麼做

如果想要做個可以飛的火箭,蠻復雜的,還要做各種實驗,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拿紙做一個箭筒,在周圍粘幾個導流片,一定要平!去模型市場買個模型火箭發動機(或者自己做,那硬紙筒裝上火葯,砸實,再加上延時火葯,砸實,再加上反推火葯,砸實。具體碳含量比例和噴孔大小自己計算),粘在紙筒的下部(紙筒要用紙板做,一定要耐燒一點)中間填一個活塞(拿晾乾的濕巾塞在裡面就行,不要塞的太死,別漏氣就行)降落傘疊好放在活塞上部(降落傘就用垃圾兜箭一個圓,透明膠粘上一圈傘繩,大小依箭筒粗細做,然後疊起來仍上天試一下)另一頭拴在簡身上(想分節就拴在"返回艙"上)然後把發動機上的正負極分別延一根電線,發射時一連接電池的正負極就飛了)
原理:發動機兩級通電,內部點火頭頂部有易燃物質,且電阻大。再發動機快燒完時反向噴火,推動活塞,吹出降落傘。

對了,別忘了做個發射架,火箭起飛需要初速。

即使買材料成功率也很低,我做了5次才成功了1次,可以問我要錄像 email:calf1997@163。com

此為原創請勿摘抄

『捌』 反推火箭

反推作用應該就是受到指向地面相反的方向,就減少了作用力然後延長了作用時間,無論海綿還是地面都是相對而言的,那地面跟金剛石相比還是軟的呢就是說地面也會給火箭力

『玖』 宇宙飛船返回時為什麼不能用反推火箭減速,也就是說用反推火箭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就減速,慢慢的返回地球

因為加速脫離地球才是最困難的,所以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用於反推火箭,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
但是著陸的話明明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其他設施,就沒有必要再使用反推火箭了。
與此同時,給宇宙飛船安裝反推火箭用於著陸也會導致一開始升空的時候存在更高的難度,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一個宇宙飛船就需要使用這么多的成本,再加上一個反推火箭,光是升空費用就不止多消耗一倍了吧。
綜上所述,不是不可以使用,而是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性價比太低,故而使用別的方式。

『拾』 怎麼做一個火箭反推進器下面有解釋!

火箭反推?這個光電火工一體化的玩意,難度大了點,還略有危險。
這個扔雞蛋,其實就是考慮緩沖,用個小紙袋子把雞蛋乘住,外面四面八方用氣球包裹起來,用膠紙纏好,氣球不要吹得太滿,就OK啦
美國火星車上火星就是這么乾的,安全得很。怕氣球扎破,就裡面一層小氣球,外面幾個大氣球,著地接觸面貼上膠紙

閱讀全文

與反推火箭的安裝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會計核算中常用哪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546
孫思邈的傷寒論研究方法 瀏覽:106
頭皮出油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417
治療血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81
如何消除虛偽的方法 瀏覽:922
xml的方法如何用java實現 瀏覽:35
紹興石墨烯地暖安裝方法 瀏覽:344
摩托車輪胎胎壓正確檢測方法 瀏覽:775
如何製作小冰激凌簡單方法 瀏覽:141
提折舊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896
披薩皮的保存方法視頻 瀏覽:215
惠而浦無線連接方法 瀏覽:363
紙歪斜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361
說明文大多數有哪些什麼方法 瀏覽:419
發酵糯米飯發酵方法視頻 瀏覽:331
停車卡使用方法 瀏覽:829
電池充電方法有哪些 瀏覽:104
本田思域防盜模式快速解除方法 瀏覽:45
言語障礙治療的方法 瀏覽:933
編寫非標准檢驗檢測方法要求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