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大母腳趾縫處叫什麼穴位,是在什麼經絡上,有什麼作用
行間,當第一二腳趾趾蹼緣齒白肉跡處,足厥陰肝經的滎穴
穴位功效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瘲,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主治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②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④疝氣。 ⑤胸脅脹痛。
② 行間穴的人體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③ 什麼時間段按摩行間穴好
你好,行間穴的定位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行間穴主要可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 其操作方法是在常規消毒後,取毫針略,向上斜刺該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脹向足背放射,留針20-30分鍾;也可進行此穴的按摩。按壓5秒鍾,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鍾再按壓,一共20次。
④ 肝氣乘脾的穴道治療方法是什麼
(1)按摩療法
[取穴]命門、大腸俞、脾俞、胃俞、腎俞、章門、期門、肝俞、膽俞、膈俞、太沖、行間。
[操作]受術者取俯卧位,施術者站於一側,用雙手掌沿督脈路線從長強交替上推至命門,雙手拇指沿足太陽經內側線自骶尾部推按至背腰部;雙手拇指重疊撥次廖,按壓大腸俞,對揉、對按兩側脾俞、胃俞、腎俞穴,然後將雙手立於兩側臀部向內上方捧攏,向上推顫。現加施斜擦兩脅(以微熱力度),輕揉兩側章門、期門及背部的肝俞、膽俞、膈俞,拇指點按太沖、行間等穴。
(2)指壓療法
[取穴]主穴:行間、陽陵泉、風池、百會;配穴:太沖、三陰交、太陽、內庭。
[操作]行間穴位:足晨陰肝經之「滎穴」,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壓法:切壓法;
(3)針灸療法
[取穴]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太沖、
章門、隔俞、行間。
[操作]毫針輕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法。每次取單耳4~5穴,隔日一次,
10次為一療程。
⑤ 太行和行間兩個穴位在哪
穴位:太沖和行間1、太沖(Tài chōng)穴位取穴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
〖穴義〗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
〖名解〗
(1)太沖。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沖散穴外,故名。大沖名意與此穴同。
(2)肝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濕生風。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2、行間(Xíng jiān)穴位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行間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穴義〗肝經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名解〗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熱後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經傳至太沖穴。
〖功能作用〗生風化火。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太沖穴什麼人用好呢?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里咽的人,還有那些郁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但如果你是那種隨時可以發火,不加壓抑,發完馬上又可談笑風生的人,那麼太沖穴對你就意義不大了。揉太沖穴,從太沖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沖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⑥ 怎樣通過穴道療法治療
【穴道療法】
(1)按摩療法
[取穴]太陽、胸鎖、柱腋、
[操作]先在按摩處塗抹薄荷或玫瑰精油,以拇指放在額頭中央,由額頭往太陽穴的方向推,以四指從鼻翼向兩旁經過臉頰移動到耳朵,再由耳後沿胸鎖乳突肌推到鎖骨處。手掌置於胸前,由胸骨處柱腋下推,重復多次。下身按摩則從腳底開始,向上推揉,直到腹部;常做按摩,就可促進淋巴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排泄,就能幫助肝臟排毒,清肝瀉火,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2)指壓療法
[取穴]主穴:行間、陽陵泉、風池、百會。配穴:太沖、三陰交、太陽、內庭。
[操作]行間穴位:足晨陰肝經之「滎穴」,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壓法:切壓法;
(3)針灸療法
[取穴]太沖、行間、三陰交等穴。
[操作]一指禪推或按揉印堂、太陽、率谷、風池、天柱等穴。摩腹:按揉心俞、肝俞、腎俞、氣海、關元等穴。在此基礎上再按加取太沖、行間、三陰交,用瀉法。
⑦ 怎樣用穴道治療氣機郁滯
(1)按摩療法
[取穴]天樞。
[操作]採取按壓腹部開郁法,醫者分別用側掌按壓兩脅下,雙拇指同取天樞,雙拇指交替按壓腹部任脈路線。
(2)指壓療法
[取穴]主穴:行間、陽陵泉、風池、百會。配穴:太沖、三陰交、太陽、內庭。
[操作]行間穴位:足晨陰肝經之「滎穴」,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壓法:切壓法;
(3)針灸療法
[取穴]緣中、三焦、腎、神門、心、肝、太沖、章門、隔俞、行間。
[操作]毫針輕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法。每次取單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⑧ 中醫 里太沖 和 行間 是一起按還是 一個一個的按的啊
是虛還是盛,分清楚之後才能決定。
不過這兩個都是肝經上的,治療肝功能失調的。建議是兩個腳都按,分開按,要有先後順序,一隻腳按完才能按另一隻腳。不然的話有可能沒有效果。大約10分鍾就可以。用力要適中但不要太用力。可以使用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