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認知負荷的介紹
認知負荷是表示處理具體任務時加在學習者認知系統上的負荷的多維結構。這個結構由反映任務與學習者特徵之間交互的原因維度和反映心理負荷、心理努力和績效等可測性概念的評估維度所組成。cu 中鑒定的任務特徵為任務形式、任務復雜度、多媒體的使用、時間壓力及教學步驟。相關的學習者特徵由專業知識水平、年齡、空間能力組成。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源於任務和主體特徵交互的方面,它由我們當前關於任務的知識和主體特徵來決定,它是預期的認知空間需求指標,被看作是認知負荷的先驗估計。心理努力是指認知負荷中實際分配的用於容納任務所加需求的認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學習者學習時測量。績效可通過學習者的成績來說明,如測試中答對題的數量、答錯題的數量及所用的時間等。學習者所支付的努力的強度是獲得可靠認知負荷估計的要素。
❷ 消費者認為怎樣的在線評論更有用
(一)在線評論有用性相關研究述評
在線評論對於消費者決策影響是一個極微妙的復雜過程(Chen et al.,2009;Lee & Lee,2009),有用性理論概念捕獲在線評論對於購買決策的勸說效果與潛在價值,也有一些文獻使用有效性(effectiveness)(Cheung & Thadani,2012)、勸說能力(persuasion)(Schlosser,2011)等類似表述,在實證研究中既有採用二手客觀數據(Cao et al.,2011),也有收集實驗或問卷數據(Connor & Mudambi,2011)。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注重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認為怎樣的在線評論更有用?」這一核心問題(Korfiatis et al.,2012;Pan & Zhang,2011),研究成果會有助於理解在線評論與消費者決策之間影響關系的理論機制(Ghose & Ipeirotis,2011;Zheng et al.,2011)。
在文獻綜述與深度分析基礎上,本文認為現有的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首先,與已有在線評論與銷售情況聚合影響研究類似,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大多集中在評論的內容特徵,包括星級評分②/極端性(Korfiatis et al.,2011;Mudambi & Schuff,2010;邱凌雲,2008)、評論長度(Zhang et al.,2010;Mudambi & Schuff,2010)、正向/負向陳述(Cheung et al.,2009;Connors & Mudambi,2011;Schlosser,2011),上述特徵相對客觀且較易測量。Mudambi和Schuff(2010)發表於MISQ研究論文明確界定在線評論有用性概念,借鑒信息經濟學與決策不確定性理論框架,基於Amazon數據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評論極端性(星級衡量)、評論長度對在線評論有用性具有直接影響,並且考察搜索型與經驗型產品的調節效應。Zhang等(2010)運用計量模型分析,在控制消費目的情況下,表明正向/負向陳述(以星級評分衡量)、評論長度對於在線評論勸說能力(以亞馬遜有用性投票衡量)有著顯著性影響。郝媛媛、葉強等(2010)在擴展Ghose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文本特徵出發探索影響在線評論有用性的因素,並以影評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另一方面,較少文獻發現在研究評論的內容特徵之外,需要進一步考察「誰發表的在線評論更有用」的問題(Connors & Mudambi,2011;Forman et al.,2008;Hu,2008;Pan & Zhang,2011;孫春華、劉業政,2009)。Forman等(2008)、Ghose和Ipeirotis(2011)基於在線數據實證研究表明:評論者特徵—身份信息、評論者排名、已發表評論數量等,會積極地影響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並更加顯著地影響產品銷售情況。Hu(2008)以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研究在線評論有效性問題,發現消費者不僅關注在線評論的星級,還會受到評論者在網路中表現的專家身份、活躍程度等因素影響。Connors和Mudambi(2011)通過實驗研究得到類似結論,評論者在網路中表現的專家身份會影響其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上述初步的實證結果與社會心理學的說服理論是較為一致的,亦即表明信息源會影響信息接受者對傳播信息的感知價值與接受程度(Bhattacherjee & Sanford,2006;Stephen & Lehmann,2012;Forman et al.,2008)。
表1梳理並分析上述在線評論有用性的重要文獻,進而清晰地了解影響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集中在評論的內容特徵,評論者視角因素關注不夠,特別是幾乎沒有考慮評論者社會性因素的影響效應。然而,電子商務、第三方評論網站在不斷豐富社會化功能,更加凸顯現有研究忽略社會性機制在評論有用性影響中的重要角色,這既是現有研究空白點,也是本研究的理論貢獻所在;另一方面,現有文獻在評論有用性影響因素選擇大多是啟發式分析方法(Wang et al.,2011;Connors & Mudambi,2011;Pan & Zhang,2011),缺乏具有共識性的參考理論。針對這一局限,本文選擇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信息傳播與說服理論為模型構建的理論分析框架,下述(二)將會簡述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及相關研究。
(二)說服的雙過程模式
說服是信息傳播與處理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被定義為個體接收別人發出的信息而產生態度或行為的改變,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熱點領域(Bhattacherjee & Sanford,2006;郭鎮之、徐培喜,2006)。在眾多說服過程模式中,啟發—系統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雙過程模式(Chaiken,1980;Petty & Cacioppo,1986),被廣泛用於廣告營銷、消費者行為、知識管理等領域研究。HSM、ELM在信息處理及態度改變方面給出類似解釋機制(Angst & Agarwal,2009;Cheung et al.,2009):HSM的系統式處理、ELM的中心路徑表明個體會對接收的信息仔細地、系統化分析,精心考慮是否接受信息所包括觀點,進而導致態度改變;HSM的啟發式處理、ELM的邊緣路徑表明個體根據信息的某些情境線索,運用簡單決策規則來形成判斷,進而決定是否接受說服。
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Sussman和Siegal(2003)較早地將ELM模型應用於在線信息溝通情境,提出了信息接受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該模型首次定義了「信息有用性」理論概念,並且認為信息內容質量、信息源可靠性是影響接收者感知信息有用性的直接因素。
之後,不少文獻開始運用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分析、理解互聯網環境下用戶處理信息進而影響決策的過程(Cheung et al.,2012;Chu&Kamal,2008;Zhang et al.,2010;張子坤,2010),從而表明說服的雙過程模式能夠為探討在線評論有用性問題提供具有適用性的參考理論框架。
三、理論模型與假設
根據文獻綜述,已有研究較多集中於在線評論的內容特徵,包括客觀定量特徵、定性文本因素等,也缺乏較為一致的理論分析框架。以說服的雙過程模式為分析框架,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可以視為信息處理與態度改變過程,本文從評論內容特徵、以及評論者特徵兩方面考察評論有用性的影響因素,並注重分析其中社會性因素的影響效應。因此,本文在考慮評論的內容特徵之外,借鑒從眾效應、社會網路等理論視角,著重研究與平均星級差異、評論者因素影響在線評論有用性的社會性機制(圖2所示),從而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之處,期望做出較大的理論貢獻。
(一)評論長度
ELM及相關研究表明,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所能獲得的產品質量、商家信譽等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需要通過信息的搜尋來降低消費的不確定性(Petty & Cacioppo,1986;Sussman & Siegal,2003)。Chevalier和Mayzlin(2006)實證研究表明,評論長度暗示消費者會閱讀具體評論內容,而不僅依賴於查看評論星級的匯總數據。評論長度可能會刺激評論閱讀者仔細瀏覽,加深或改變原有的態度,提高對產品或服務的認知度,抵消用戶的不確定性(Mudambi & Schuff,2010)。若是信息獲取不需要額外的搜尋成本,評論長度帶來的信息診斷力增加會更加有益於大眾消費者(Johnson & Payne,1985),進而提升消費者對該條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a(H1a):在線評論長度與消費者對其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另一方面,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構成,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儲、處理較少的信息(Sweller,1988)。為了使加工得以順利進行,當前進入工作記憶的信息量不能超過工作記憶容量。否則,就會引起認知資源的分配不足,從而影響個體學習或問題解決的能力,此種情況就成為認知超載(cognitive overload)。當消費者閱讀在線評論時,他們在工作記憶之中處理信息,評論長度是表徵認知負荷的關鍵指標之一(Gan et al.,2012)。由於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盡管在一定范圍內,豐富的評論信息會有助於消費者購物決策。但是,一旦評論信息的處理需求達到工作記憶的上限,那麼就會造成消費者的認知超載,並且使得人們難以較好地進行決策制定。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b(H1b):在線評論長度超過一定范圍時,與消費者對其有用性評價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
(二)與平均星級差異——從眾效應
從文獻綜述來看,評論星級(包括極端性)幾乎是所有研究均會探討的客觀特徵,眾多學者從信息診斷力(diagnosticity)、信息源可信度等理論視角進行了相當多理論與實證探討(Wu et al.,2011;Zheng et al.,2011),並且考慮了產品類型的調節作用(Mudambi & Schuff,2010)。從信息診斷力視角出發,不少研究大多認為相比較極端正向或負向用戶評論而言,中間態度、觀點表達不明晰的在線評論會被認為缺乏信息增加值,對於購物決策的影響價值有限,進而會被消費者給出較低的有用性評價(Forman et al.,2008;Pavlou & Dimoka,2006)。因此,本文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2a(H2a):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和消費者對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另一方面,有用性評價實際是通過社會化投票機制來組織、應用在線評論。因此,本文與已有研究最大差異在於:基於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Conformity)視角,探討單一評論星級與該產品平均星級差異將會如何影響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從眾效應是社會心理學中社會影響研究的成果,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准則,做出判斷、改變自身態度與行為的心理過程(郭鎮之、徐培喜,2006)。針對在線評論的社會化投票機制,消費者對於評論有用性進行評價時不僅會考慮評論內容、信息源等因素,也同時會受到其他消費者意見的影響(Cheung et al.,2009)。所以,當單條評論星級與產品平均星級之間一致性程度越高的話,消費者就有可能對於該條評論給出更高的有用性評價。綜上所述,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較大的單條評論,由於並非代表評論者的共識性意見,在從眾效應下消費者會選擇給出較低的有用性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2b(H2b):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和消費者對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
(三)評論者特徵——社會網路效應
文獻綜述與分析表明,評論者因素在已有研究中關注不夠,並且主要考察評論者身份信息的影響效應(Forman et al.,2008),幾乎未曾涉及評論者的在線社會網路,但是在互聯網的社會化發展趨勢下理應加以關注(Smith,2007)。說服的雙過程模式表明,當信息接收者沿著邊緣路徑處理信息時,信息源的可靠性(Credibility)往往是最重要的線索,直接影響信息接收者的基本判斷(Chu & Kamal,2008;Cheung,2009;金立印、王如意,2008)。在概念化層面,信息源的可靠性可以從兩個維度表徵(Bhattacherjee & Sanford,2006;Zhang et al.,2010):可信任度(trustworthiness)、專業能力(expertise)。
相應地,在線評論的情境下,評論者專業能力、可信任度是影響其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高低的關鍵因素(Wang et al.,2011;於春玲等,2011),也是消費者進行評價判斷時會採用的重要啟發式規則(Cheung et al.,2012;Cheung & Thadani,2012)。從社會網路視角分析,中心度(Centrality)是分析網路中節點特性分析的關鍵步驟,是衡量個體在社會網路中影響力的重要指標(Smith et al.,2007),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社會資本(Ellison et al.,2007;殷國鵬等,2006)。譬如,基於Web2.0視頻網站(YouTube)在線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社會網路在用戶創作內容擴散與影響過程起到重要作用,視頻內容創作者所鏈接的訂閱者越多,那麼該視頻易於得到正向評價,並進一步加速視頻內容的傳播與擴散(Susarla et al.,2012)。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個體節點的網路中心度與其可信任感之間具有相當強的正向相關性,亦是高中心度節點社會資本的一種體現(Prell,2003;Wang et al.,2011)。綜上所述,在消費者對用戶評論的有用性評價過程中,評論者的網路中心度將會起到積極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3a(H3a):評論者的內向網路中心度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假設3b(H3b):評論者的外向網路中心度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信息接收者採用ELM模式的邊緣路徑時,會更多地依據社會線索來處理信息,進而形成判斷(Bhattacherjee & Sanford,2006)。網路曝光度是反映評論者社會線索的關鍵指標,是引導信息接收者做出決策的啟發式規則,會對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產生積極影響(Ghose & Ipeirotis,2011;Hu et al.,2008)。群組是在線社區的重要功能,每一群組均有自己的主題及興趣愛好。類似於豆瓣網的在線社區之中,用戶可能會加入不同的興趣小組,進而形成了許多的各自不同、有所重疊的社會網路(Smith et al.,2007)。依據社會網路中「弱連接」理論,群組內用戶間在線關系即為「弱連接」,他們同時保持多樣化的關系鏈接,並在各個社會網路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Ellison et al.,2007)。綜上所述,有理由相信評論者參加群組數量越多,其發表的在線評論會被更多的消費者關注與積極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4(H4):評論者的關系多樣性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四)控制變數
為了更好地驗證研究假設,本文還將評論發表時機、評論者經驗能力等相關因素作為控制變數引入模型,電影層面的影響會在計量模型中加以考慮。
在線評論有用性會顯著地依賴於評論發表時機,亦即可否為正在搜集產品信息的消費者提供及時、最新的評論內容(Cheung et al.,2012)。從信息質量視角出發,不少文獻均認為及時性(timeliness)是評論內容質量的關鍵維度,進而影響消費者對於該評論的消費者有用性評價(Otterbacher,2009;Chen & Tseng,2011)。
評論者的另一重要線索是歷史評論數量,它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評論者經驗能力以及聲譽的判斷(Ghose & Ipeirotis,2011;Wang et al.,2011)。從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分析,評論者經驗能力會提升其發表評論的可信度,該評論者發表評論易於被消費者接受,並給出較高的有用性評價(Cheung et al.,2009;Forman et al.,2008)。
❸ 什麼是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理論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於1988年首先提出來的,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為基礎。認知負荷理論自被提出以來,得到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諸多研究。本文欲對最新的認知負荷理論做一介紹,並總結分析其這些年來的發展情況。
理論介紹
人類的認知結構
認知負荷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其中工作記憶也可稱為短時記憶,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儲5—9條基本信息或信息塊。當要求處理信息時,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兩到三條信息,因為存儲在其中的元素之間的交互也需要工作記憶空間,這就減少了能同時處理的信息數。工作記憶可分為「視覺空間緩沖器」及「語音圈」。長時記憶於1995年由Ericsson和Kintsch等提出。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其中存儲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實,也可以是大的、復雜交互、序列化的信息。長時記憶是學習的中心。如果長時記憶中的內容沒有發生變化,則不可能發生持久意義上的學習。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的主要功能是在長時記憶中存儲信息。知識以圖式的形式存儲於長時記憶中。圖式根據信息元素的使用方式來組織信息,它提供知識組織和存儲的機制,可以減少工作記憶負荷。圖式可以是任何所學的內容,不管大小,在記憶中都被當作一個實體來看待。子元素或者低級圖式可以被整合到高一級的圖式,不再需要工作記憶空間。圖式的構建,使得工作記憶盡管處理的元素數量有限,但是在處理的信息量上沒有明顯限制。因此,圖式構建能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圖式構建後,經過大量的實踐能進一步將其自動化。圖式自動化可為其它活動釋放空間。因為有了自動化,熟悉的任務可以被准確流利地操作,而不熟悉任務的學習因為獲得大限度的工作記憶空間可以達到高效率。
為了構建圖式,信息必須在工作記憶中進行處理。在信息以圖式形式存儲到長時記憶中之前,信息的相關部分必須在工作記憶中提取出來並進行操作。工作記憶的負荷受來自材料的內在本質、材料的呈現形式及學生的活動的影響。
長時記憶中的圖式是一種知識框架,在學習新的材料時,具有中央執行功能。在學習新材料時,如果能從長時記憶中獲取這類知識框架,材料就可以通過知識框架所提供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如果不能獲得關於這些材料該如何組織的知識框架,則得採取隨機學習的方式。除了個體本身存於長時記憶中的圖式以外,其他人所習得的知識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可也充當中央執行者。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是表示處理具體任務時加在學習者認知系統上的負荷的多維結構。這個結構由反映任務與學習者特徵之間交互的原因維度和反映心理負荷、心理努力和績效等可測性概念的評估維度所組成。cu 中鑒定的任務特徵為任務形式、任務復雜度、多媒體的使用、時間壓力及教學步驟。相關的學習者特徵由專業知識水平、年齡、空間能力組成。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源於任務和主體特徵交互的方面,它由我們當前關於任務的知識和主體特徵來決定,它是預期的認知空間需求指標,被看作是認知負荷的先驗估計。心理努力是知認知負荷中實際分配的用於容納任務所加需求的認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學習者學習時測量。績效可通過學習者的成績來說明,如測試中答對題的數量、答錯題的數量及所用的時間等。學習者所支付的努力的強度是獲得可靠認知負荷估計的要素。
❹ 求助 英語專業論文開題報告一篇
本文試圖探討省略在同聲傳譯中的情況。 在同聲傳譯質量評估中,省略常常劃定為錯誤。然而,近年來有研究者認為,在由譯員起橋梁作用的雙語交流中,「完全轉述(「saying it all」)」的策略並不成功,甚至是不實際的。這一論點引起了本文作者極大的興趣。作者已在同聲傳譯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切身體會到在傳譯中百分之百的復述是不可能的,也無此必要。因此,作者擬在本論文中探討省略在同聲傳譯中的作用。通過介紹「認知負荷模型」作者對為什麼要在同聲傳譯中進行省略做出解釋,通過一個觀察性研究歸納出在哪些具體情況下譯員會進行省略,並通過討論對研究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做出解答。通過此研究,作者希望能夠證明省略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應在翻譯實踐及教學中得到充分應用。
【英文摘要】 This is an attempted study on omiss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Omission has more than often been regarded as errors in the assessment of quality in SI.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argued by some that the "saying it all" strategy may not be successful or even practical in a bilingual communication bridged by an interpreter. This argumen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author who has had some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hence the feeling that a one hundred percent reproction in...
打不了那麼多
❺ 幫忙翻譯
信息技術 在秋天2002 年, 使用技術被開發在DARPA 的流動自治之下 機器人軟體(火星) 節目, 機器人部署了大致30米入 一個被摒棄的賓夕法尼亞煤礦和引起一張三維地圖 礦的堅固性內部在實時如同機器人行動了通過 隧道。 被充斥的礦以前被充斥了和部份地被排泄了在天 實驗。地面用毒性泥和氧氣水平仍然報道了 太降低使人以至於不能呼吸。當集成一被硬化的機器人 平台, 這火星容量映射的技術能是應用的為 洞的詳細, 機器人探險, 譬如那些那美國warfighters 遇到在阿富汗。 我們的被增添的認知節目直接地, 但非侵入性地將, 測量 精神努力("認知量") 人的用戶使用先進, 近紅外 光學感測器測量腦子活動。計算系統將知道 並且支持用戶的實際狀態, 而不是請推斷用戶狀態或 意圖。 這信息將允許我們操作或變化裝載因此信息能 被提出對warfighter 用減少信息超載和意志的方式 利用備用的精神處理能力。這技術很大地將 提高表現在高壓情況之下和根本 改變人機界面的本質。 我們並且將創造適應warfighter 而不是其他的介面 方式, 行動長的路往互動式適應原始 由Licklider 構想。 我希望我的評論今天給了您我們的節目感覺, 並且a 我們的視覺和志向感覺, 為我是相等地驕傲的。謝謝為 這個機會今天出現在小組委員會面前。我會是愉快 回答您有的任何問題。
❻ 消費者決策為何什麼受效用理論的影響
(一)在線評論有用性相關研究述評在線評論對於消費者決策影響是一個極微妙的復雜過程(Chenetal.,2009;Lee&Lee,2009),有用性理論概念捕獲在線評論對於購買決策的勸說效果與潛在價值,也有一些文獻使用有效性(effectiveness)(Cheung&Thadani,2012)、勸說能力(persuasion)(Schlosser,2011)等類似表述,在實證研究中既有採用二手客觀數據(Caoetal.,2011),也有收集實驗或問卷數據(Connor&Mudambi,2011)。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注重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認為怎樣的在線評論更有用?」這一核心問題(Korfiatisetal.,2012;Pan&Zhang,2011),研究成果會有助於理解在線評論與消費者決策之間影響關系的理論機制(Ghose&Ipeirotis,2011;Zhengetal.,2011)。在文獻綜述與深度分析基礎上,本文認為現有的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首先,與已有在線評論與銷售情況聚合影響研究類似,在線評論有用性研究大多集中在評論的內容特徵,包括星級評分②/極端性(Korfiatisetal.,2011;Mudambi&Schuff,2010;邱凌雲,2008)、評論長度(Zhangetal.,2010;Mudambi&Schuff,2010)、正向/負向陳述(Cheungetal.,2009;Connors&Mudambi,2011;Schlosser,2011),上述特徵相對客觀且較易測量。Mudambi和Schuff(2010)發表於MISQ研究論文明確界定在線評論有用性概念,借鑒信息經濟學與決策不確定性理論框架,基於Amazon數據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評論極端性(星級衡量)、評論長度對在線評論有用性具有直接影響,並且考察搜索型與經驗型產品的調節效應。Zhang等(2010)運用計量模型分析,在控制消費目的情況下,表明正向/負向陳述(以星級評分衡量)、評論長度對於在線評論勸說能力(以亞馬遜有用性投票衡量)有著顯著性影響。郝媛媛、葉強等(2010)在擴展Ghose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文本特徵出發探索影響在線評論有用性的因素,並以影評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另一方面,較少文獻發現在研究評論的內容特徵之外,需要進一步考察「誰發表的在線評論更有用」的問題(Connors&Mudambi,2011;Formanetal.,2008;Hu,2008;Pan&Zhang,2011;孫春華、劉業政,2009)。Forman等(2008)、Ghose和Ipeirotis(2011)基於在線數據實證研究表明:評論者特徵—身份信息、評論者排名、已發表評論數量等,會積極地影響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並更加顯著地影響產品銷售情況。Hu(2008)以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研究在線評論有效性問題,發現消費者不僅關注在線評論的星級,還會受到評論者在網路中表現的專家身份、活躍程度等因素影響。Connors和Mudambi(2011)通過實驗研究得到類似結論,評論者在網路中表現的專家身份會影響其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上述初步的實證結果與社會心理學的說服理論是較為一致的,亦即表明信息源會影響信息接受者對傳播信息的感知價值與接受程度(Bhattacherjee&Sanford,2006;Stephen&Lehmann,2012;Formanetal.,2008)。表1梳理並分析上述在線評論有用性的重要文獻,進而清晰地了解影響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已有研究集中在評論的內容特徵,評論者視角因素關注不夠,特別是幾乎沒有考慮評論者社會性因素的影響效應。然而,電子商務、第三方評論網站在不斷豐富社會化功能,更加凸顯現有研究忽略社會性機制在評論有用性影響中的重要角色,這既是現有研究空白點,也是本研究的理論貢獻所在;另一方面,現有文獻在評論有用性影響因素選擇大多是啟發式分析方法(Wangetal.,2011;Connors&Mudambi,2011;Pan&Zhang,2011),缺乏具有共識性的參考理論。針對這一局限,本文選擇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信息傳播與說服理論為模型構建的理論分析框架,下述(二)將會簡述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及相關研究。(二)說服的雙過程模式說服是信息傳播與處理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被定義為個體接收別人發出的信息而產生態度或行為的改變,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熱點領域(Bhattacherjee&Sanford,2006;郭鎮之、徐培喜,2006)。在眾多說服過程模式中,啟發—系統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Model,HSM)、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ELM)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雙過程模式(Chaiken,1980;Petty&Cacioppo,1986),被廣泛用於廣告營銷、消費者行為、知識管理等領域研究。HSM、ELM在信息處理及態度改變方面給出類似解釋機制(Angst&Agarwal,2009;Cheungetal.,2009):HSM的系統式處理、ELM的中心路徑表明個體會對接收的信息仔細地、系統化分析,精心考慮是否接受信息所包括觀點,進而導致態度改變;HSM的啟發式處理、ELM的邊緣路徑表明個體根據信息的某些情境線索,運用簡單決策規則來形成判斷,進而決定是否接受說服。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Sussman和Siegal(2003)較早地將ELM模型應用於在線信息溝通情境,提出了信息接受模型(InformationAdoptionModel)。該模型首次定義了「信息有用性」理論概念,並且認為信息內容質量、信息源可靠性是影響接收者感知信息有用性的直接因素。之後,不少文獻開始運用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分析、理解互聯網環境下用戶處理信息進而影響決策的過程(Cheungetal.,2012;Chu&Kamal,2008;Zhangetal.,2010;張子坤,2010),從而表明說服的雙過程模式能夠為探討在線評論有用性問題提供具有適用性的參考理論框架。三、理論模型與假設根據文獻綜述,已有研究較多集中於在線評論的內容特徵,包括客觀定量特徵、定性文本因素等,也缺乏較為一致的理論分析框架。以說服的雙過程模式為分析框架,消費者對於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可以視為信息處理與態度改變過程,本文從評論內容特徵、以及評論者特徵兩方面考察評論有用性的影響因素,並注重分析其中社會性因素的影響效應。因此,本文在考慮評論的內容特徵之外,借鑒從眾效應、社會網路等理論視角,著重研究與平均星級差異、評論者因素影響在線評論有用性的社會性機制(圖2所示),從而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之處,期望做出較大的理論貢獻。(一)評論長度ELM及相關研究表明,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所能獲得的產品質量、商家信譽等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需要通過信息的搜尋來降低消費的不確定性(Petty&Cacioppo,1986;Sussman&Siegal,2003)。Chevalier和Mayzlin(2006)實證研究表明,評論長度暗示消費者會閱讀具體評論內容,而不僅依賴於查看評論星級的匯總數據。評論長度可能會刺激評論閱讀者仔細瀏覽,加深或改變原有的態度,提高對產品或服務的認知度,抵消用戶的不確定性(Mudambi&Schuff,2010)。若是信息獲取不需要額外的搜尋成本,評論長度帶來的信息診斷力增加會更加有益於大眾消費者(Johnson&Payne,1985),進而提升消費者對該條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1a(H1a):在線評論長度與消費者對其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另一方面,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Load)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構成,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儲、處理較少的信息(Sweller,1988)。為了使加工得以順利進行,當前進入工作記憶的信息量不能超過工作記憶容量。否則,就會引起認知資源的分配不足,從而影響個體學習或問題解決的能力,此種情況就成為認知超載(cognitiveoverload)。當消費者閱讀在線評論時,他們在工作記憶之中處理信息,評論長度是表徵認知負荷的關鍵指標之一(Ganetal.,2012)。由於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盡管在一定范圍內,豐富的評論信息會有助於消費者購物決策。但是,一旦評論信息的處理需求達到工作記憶的上限,那麼就會造成消費者的認知超載,並且使得人們難以較好地進行決策制定。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1b(H1b):在線評論長度超過一定范圍時,與消費者對其有用性評價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二)與平均星級差異——從眾效應從文獻綜述來看,評論星級(包括極端性)幾乎是所有研究均會探討的客觀特徵,眾多學者從信息診斷力(diagnosticity)、信息源可信度等理論視角進行了相當多理論與實證探討(Wuetal.,2011;Zhengetal.,2011),並且考慮了產品類型的調節作用(Mudambi&Schuff,2010)。從信息診斷力視角出發,不少研究大多認為相比較極端正向或負向用戶評論而言,中間態度、觀點表達不明晰的在線評論會被認為缺乏信息增加值,對於購物決策的影響價值有限,進而會被消費者給出較低的有用性評價(Formanetal.,2008;Pavlou&Dimoka,2006)。因此,本文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2a(H2a):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和消費者對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另一方面,有用性評價實際是通過社會化投票機制來組織、應用在線評論。因此,本文與已有研究最大差異在於:基於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Conformity)視角,探討單一評論星級與該產品平均星級差異將會如何影響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從眾效應是社會心理學中社會影響研究的成果,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准則,做出判斷、改變自身態度與行為的心理過程(郭鎮之、徐培喜,2006)。針對在線評論的社會化投票機制,消費者對於評論有用性進行評價時不僅會考慮評論內容、信息源等因素,也同時會受到其他消費者意見的影響(Cheungetal.,2009)。所以,當單條評論星級與產品平均星級之間一致性程度越高的話,消費者就有可能對於該條評論給出更高的有用性評價。綜上所述,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較大的單條評論,由於並非代表評論者的共識性意見,在從眾效應下消費者會選擇給出較低的有用性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2b(H2b):與平均星級差異(正向、負向)和消費者對在線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三)評論者特徵——社會網路效應文獻綜述與分析表明,評論者因素在已有研究中關注不夠,並且主要考察評論者身份信息的影響效應(Formanetal.,2008),幾乎未曾涉及評論者的在線社會網路,但是在互聯網的社會化發展趨勢下理應加以關注(Smith,2007)。說服的雙過程模式表明,當信息接收者沿著邊緣路徑處理信息時,信息源的可靠性(Credibility)往往是最重要的線索,直接影響信息接收者的基本判斷(Chu&Kamal,2008;Cheung,2009;金立印、王如意,2008)。在概念化層面,信息源的可靠性可以從兩個維度表徵(Bhattacherjee&Sanford,2006;Zhangetal.,2010):可信任度(trustworthiness)、專業能力(expertise)。相應地,在線評論的情境下,評論者專業能力、可信任度是影響其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高低的關鍵因素(Wangetal.,2011;於春玲等,2011),也是消費者進行評價判斷時會採用的重要啟發式規則(Cheungetal.,2012;Cheung&Thadani,2012)。從社會網路視角分析,中心度(Centrality)是分析網路中節點特性分析的關鍵步驟,是衡量個體在社會網路中影響力的重要指標(Smithetal.,2007),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社會資本(Ellisonetal.,2007;殷國鵬等,2006)。譬如,基於Web2.0視頻網站(YouTube)在線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社會網路在用戶創作內容擴散與影響過程起到重要作用,視頻內容創作者所鏈接的訂閱者越多,那麼該視頻易於得到正向評價,並進一步加速視頻內容的傳播與擴散(Susarlaetal.,2012)。此外,相關研究表明,個體節點的網路中心度與其可信任感之間具有相當強的正向相關性,亦是高中心度節點社會資本的一種體現(Prell,2003;Wangetal.,2011)。綜上所述,在消費者對用戶評論的有用性評價過程中,評論者的網路中心度將會起到積極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3a(H3a):評論者的內向網路中心度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假設3b(H3b):評論者的外向網路中心度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信息接收者採用ELM模式的邊緣路徑時,會地依據社會線索來處理信息,進而形成判斷(Bhattacherjee&Sanford,2006)。網路曝光度是反映評論者社會線索的關鍵指標,是引導信息接收者做出決策的啟發式規則,會對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產生積極影響(Ghose&Ipeirotis,2011;Huetal.,2008)。群組是在線社區的重要功能,每一群組均有自己的主題及興趣愛好。類似於豆瓣網的在線社區之中,用戶可能會加入不同的興趣小組,進而形成了許多的各自不同、有所重疊的社會網路(Smithetal.,2007)。依據社會網路中「弱連接」理論,群組內用戶間在線關系即為「弱連接」,他們同時保持多樣化的關系鏈接,並在各個社會網路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Ellisonetal.,2007)。綜上所述,有理由相信評論者參加群組數量越多,其發表的在線評論會被的消費者關注與積極評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4(H4):評論者的關系多樣性與其所發表評論的有用性評價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四)控制變數為了更好地驗證研究假設,本文還將評論發表時機、評論者經驗能力等相關因素作為控制變數引入模型,電影層面的影響會在計量模型中加以考慮。在線評論有用性會顯著地依賴於評論發表時機,亦即可否為正在搜集產品信息的消費者提供及時、最新的評論內容(Cheungetal.,2012)。從信息質量視角出發,不少文獻均認為及時性(timeliness)是評論內容質量的關鍵維度,進而影響消費者對於該評論的消費者有用性評價(Otterbacher,2009;Chen&Tseng,2011)。評論者的另一重要線索是歷史評論數量,它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評論者經驗能力以及聲譽的判斷(Ghose&Ipeirotis,2011;Wangetal.,2011)。從說服的雙過程模式分析,評論者經驗能力會提升其發表評論的可信度,該評論者發表評論易於被消費者接受,並給出較高的有用性評價(Cheungetal.,2009;Formanetal.,2008)。
❼ 認知負荷理論的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其中工作記憶也可稱為短時記憶,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儲5—9條基本信息或信息塊。當要求處理信息時,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兩到三條信息,因為存儲在其中的元素之間的交互也需要工作記憶空間,這就減少了能同時處理的信息數。工作記憶可分為「視覺空間緩沖器)」及「語音圈」。長時記憶於1995年由Ericsson和Kintsch等提出。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其中存儲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實,也可以是大的、復雜交互、序列化的信息。長時記憶是學習的中心。如果長時記憶中的內容沒有發生變化,則不可能發生持久意義上的學習。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的主要功能是在長時記憶中存儲信息。知識以圖式的形式存儲於長時記憶中。圖式根據信息元素的使用方式來組織信息,它提供知識組織和存儲的機制,可以減少工作記憶負荷。圖式可以是任何所學的內容,不管大小,在記憶中都被當作一個實體來看待。子元素或者低級圖式可以被整合到高一級的圖式,不再需要工作記憶空間。圖式的構建,使得工作記憶盡管處理的元素數量有限,但是在處理的信息量上沒有明顯限制。因此,圖式構建能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圖式構建後,經過大量的實踐能進一步將其自動化。圖式自動化可為其它活動釋放空間。因為有了自動化,熟悉的任務可以被准確流利地操作,而不熟悉任務的學習因為獲得大限度的工作記憶空間可以達到高效率。
為了構建圖式,信息必須在工作記憶中進行處理。在信息以圖式形式存儲到長時記憶中之前,信息的相關部分必須在工作記憶中提取出來並進行操作。工作記憶的負荷受來自材料的內在本質、材料的呈現形式及學生的活動的影響。
長時記憶中的圖式是一種知識框架,在學習新的材料時,具有中央執行官能。在學習新材料時,如果能從長時記憶中獲取這類知識框架,材料就可以通過知識框架所提供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如果不能獲得關於這些材料該如何組織的知識框架,則得採取隨機學習的方式。除了個體本身存於長時記憶中的圖式以外,其他人所習得的知識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可也充當中央執行者。 認知負荷是表示處理具體任務時加在學習者認知系統上的負荷的多維結構。這個結構由反映任務與學習者特徵之間交互的原因維度和反映心理負荷、心理努力和績效等可測性概念的評估維度所組成。cu 中鑒定的任務特徵為任務形式、任務復雜度、多媒體的使用、時間壓力及教學步驟。相關的學習者特徵由專業知識水平、年齡、空間能力組成。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源於任務和主體特徵交互的方面,它由我們當前關於任務的知識和主體特徵來決定,它是預期的認知空間需求指標,被看作是認知負荷的先驗估計。心理努力是知認知負荷中實際分配的用於容納任務所加需求的認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學習者學習時測量。績效可通過學習者的成績來說明,如測試中答對題的數量、答錯題的數量及所用的時間等。學習者所支付的努力的強度是獲得可靠認知負荷估計的要素。
CLT 認為有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由於元素間交互形成的負荷稱為內部認知負荷,它取決於所要學習的材料的本質與學習者的專業知識之間的交互,教學設計者不能對它產生直接的影響。外部認知負荷是超越內部認知負荷的額外負荷,它主要是由設計不當的教學引起的。相關認知負荷於1998年提出,是指與促進圖式構建和圖式自動化過程相關的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和關聯認知負荷都直接受控於教學設計者。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是相互疊加的。為了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外部認知負荷,增加相關認知負荷,並且使總的認知負荷不超出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理論把人類的認知與生物的自然選擇進化過程相比擬,作了如下假設:
(1)教學的目的是在人類的長時記憶中建立知識;
(2)處理新信息時有限的工作記憶是確保存儲的大量信息發生微小但總是增加的變化的機制;
(3)因為不能獲得已經組織好的信息,變化是隨機的,大的隨機變化不可能生效;
(4)鑒於沒有確定變化本質的中央執行官能,
隨機而非預設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為適當結構的教學應把這些內容都考慮在內,提供中央執行官能,刪除不必要的隨機變化,從而促進長時記憶的改變。教學允許其他人的長時記憶取代隨機發生的變化和有效性測試,即執行中央執行官能。認知負荷理論提供了促進教學中央執行官能使用的結構化教學效應。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這類效應,這些效應可歸納如下:
教學效應及其描述
1.目標自由效應 用目標自由的題目來代替為學習者提供特定目標的傳統題目
2.樣例效應 用已經解決好的樣例代替傳統的問題,這些樣例必須認真學習
3.完成問題效應 用待完成的問題來代替傳統的問題,在問題中提供部分解決方案,其餘的由學習者來完成
4.分散注意力效應 用一個整合的信息源來代替多種信息源(經常是圖片並伴有文字)
5.形式效應 用口頭的解釋文本和視覺信息源(多種形式)代替書面文本和圖表等視覺信息源(單一形式)
6.想像效應 讓他們想像或心理練習材料來代替傳統的附加學習
7.獨立交互元素效應 在呈現元素高交互性的材料時,先給學習者呈現一些獨立的元素,然後再呈現完全的材料
8.元素交互效應 當使用低元素交互的材料時,想像效應等教學效應消失,而當使用高元素交互時,他們又重現
9.變式效應 在不同變數情況或增加可變性及任務呈現的方式、定義特徵的顯著性、任務操作的上下文情境等情況下
10.進行練習專業知識反效應 當對新學習者來說很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學習者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時無效甚至產生相反的效果
11.指導隱退效應 隨著基於知識的中央執行者的發展,基於教學的中央執行者逐步隱退(fade)隨著專業知識的增加,完整的樣例可由部分完成的樣例來代替:而隨著專業知識的進一步積累,部分完成的樣例可由問題來代替
12.冗餘效應 用一種信息源來代替多種自洽(即他們能被獨立理解)的信息源
其中,專業知識反效應、冗餘效應、想像效應是針對具有~定專業知識的學習者而言的;樣例效應、分散注意力效應、形式效應則是針對新手而言的。
❽ 自然辯證法中科學事實的發現「理論負荷論」的主要內容簡述
認知負荷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其中工作記憶也可稱為短時記憶,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儲5—9條基本信息或信息塊。當要求處理信息時,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兩到三條信息,因為存儲在其中的元素之間的交互也需要工作記憶空間,這就減少了能同時處理的信息數。工作記憶可分為「視覺空間緩沖器)」及「語音圈」。長時記憶於1995年由Ericsson和Kintsch等提出。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其中存儲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實,也可以是大的、復雜交互、序列化的信息。長時記憶是學習的中心。如果長時記憶中的內容沒有發生變化,則不可能發生持久意義上的學習。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的主要功能是在長時記憶中存儲信息。知識以圖式的形式存儲於長時記憶中。圖式根據信息元素的使用方式來組織信息,它提供知識組織和存儲的機制,可以減少工作記憶負荷。圖式可以是任何所學的內容,不管大小,在記憶中都被當作一個實體來看待。子元素或者低級圖式可以被整合到高一級的圖式,不再需要工作記憶空間。圖式的構建,使得工作記憶盡管處理的元素數量有限,但是在處理的信息量上沒有明顯限制。因此,圖式構建能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圖式構建後,經過大量的實踐能進一步將其自動化。圖式自動化可為其它活動釋放空間。因為有了自動化,熟悉的任務可以被准確流利地操作,而不熟悉任務的學習因為獲得大限度的工作記憶空間可以達到高效率。 為了構建圖式,信息必須在工作記憶中進行處理。在信息以圖式形式存儲到長時記憶中之前,信息的相關部分必須在工作記憶中提取出來並進行操作。工作記憶的負荷受來自材料的內在本質、材料的呈現形式及學生的活動的影響。 長時記憶中的圖式是一種知識框架,在學習新的材料時,具有中央執行官能。在學習新材料時,如果能從長時記憶中獲取這類知識框架,材料就可以通過知識框架所提供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如果不能獲得關於這些材料該如何組織的知識框架,則得採取隨機學習的方式。除了個體本身存於長時記憶中的圖式以外,其他人所習得的知識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可也充當中央執行者。 2.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是表示處理具體任務時加在學習者認知系統上的負荷的多維結構。這個結構由反映任務與學習者特徵之間交互的原因維度和反映心理負荷、心理努力和績效等可測性概念的評估維度所組成。cu 中鑒定的任務特徵為任務形式、任務復雜度、多媒體的使用、時間壓力及教學步驟。相關的學習者特徵由專業知識水平、年齡、空間能力組成。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源於任務和主體特徵交互的方面,它由我們當前關於任務的知識和主體特徵來決定,它是預期的認知空間需求指標,被看作是認知負荷的先驗估計。心理努力是知認知負荷中實際分配的用於容納任務所加需求的認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學習者學習時測量。績效可通過學習者的成績來說明,如測試中答對題的數量、答錯題的數量及所用的時間等。學習者所支付的努力的強度是獲得可靠認知負荷估計的要素。 CLT 認為有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和關聯認知負荷。由於元素間交互形成的負荷稱為內部認知負荷,它取決於所要學習的材料的本質與學習者的專業知識之間的交互,教學設計者不能對它產生直接的影響。外部認知負荷是超越內部認知負荷的額外負荷,它主要是由設計不當的教學引起的。關聯認知負荷於1998年提出,是指與促進圖式構建和圖式自動化過程相關的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和關聯認知負荷都直接受控於教學設計者。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是相互疊加的。為了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外部認知負荷,增加關聯認知負荷,並且使總的認知負荷不超出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