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幼兒自然測量方法文案

幼兒自然測量方法文案

發布時間:2022-05-01 23:45:41

⑴ 幼兒學習測量有哪些途徑

處在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隨著年齡、認知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針對這個特點,我設計了數學活動——比輕重,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目測、手握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發展幼兒的感知與判斷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3.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慣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緝丹光柑叱紡癸屍含建法比較物體的重量,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教學難點: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正確判斷並能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活動准備
1.豬、兔、狗毛絨玩具各一件;中型蹺蹺板;相關的電腦課件。
2.每人一個學具筐,裝有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兩塊,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兩個,棉花球一個,小磁鐵一塊,兩個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適量的水。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利用蹺蹺板和毛絨玩具創設動物樂園的情境,並進行演示。啟發幼兒用目測判斷的方法比較小動物的重量,說出幾個小動物中誰最重、誰最輕、誰不重也不輕。
2.多種材料的探索。
引導幼兒充分運用學具進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
(1)任意選擇兩件物品,感知並發現有的物品輕,有的物品重。
(2)比較大小不同的木製積木,了解大的積木重、小的積木輕。
(3)比較同樣大小的玻璃球的輕重。
(4)發現同樣大小的棉花球與玻璃球,棉花球輕,玻璃球重。
(5)比較大棉花球與小磁鐵,幼兒比較後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輕,小磁鐵重。
3.生活中的運用。
為幼兒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杯,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⑵ 誰輕誰重 比輕重

  1. 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誰輕誰重 比輕重PPT課件

  2. 《誰輕誰重》是一節大班的數學活動。意在讓幼兒通過不同的自然測量方法了解物體的輕重並且能夠正確的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從而感知物體之間的輕重關系。由於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並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設計理念: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根據主題活動《動感天地》中的課程安排,我選擇了數學活動:誰輕誰重,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發展感知與判斷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慣用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的自然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記錄物體的輕重,感知物體之間的輕重關系。 3、體驗採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活動准備: 書本、盒子、石頭若干、花片、雞蛋、彈珠、乒乓球、天平稱、課件 活動重難點:學慣用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的自然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班級里推薦兩位幼兒進行提物賽跑。(一袋裝沙,一袋裝布頭) 2、提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它們誰輕誰重呢? 二、探索實踐、感知輕重 1、看一看,比輕重 ⑴、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提問:誰輕誰重? ⑵、觀察活動室的物體,哪些物體重,哪些物體輕? 2、掂一掂,比輕重 再來看一樣物體他們誰輕誰重 ⑴、出示兩個一樣形狀大小不一的書本,誰輕誰重? ⑵、出示兩個大小一樣的八寶盒,誰輕誰重? ⑶、出示兩塊差不多的石頭,誰輕誰重? 3、稱一稱,比輕重 ⑴、兩個石頭差不多輕重,我們用看和用手掂都分不清楚,那怎麼辦呢?請小朋友想一個更好的辦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幼兒討論。老師告知一種精確地測量方法+--用天平秤稱。 ⑵、教師演示用天平秤稱物體來比較輕重。 ⑶、幼兒分小組用天平稱物體,並記錄結果、交流評價 ⑷、教師小結:大小一樣,材料不同輕重也不一樣、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樣,輕重也不一樣。 三、課件運用,拓展思維 1、兩個磁體誰輕誰重? 2、三個挑水的人哪擔誰最重? 3、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怎麼樣? 4、四隻桃子和兩只梨他們怎麼樣? 四、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到戶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較輕重,到戶外玩蹺蹺板,比較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輕重。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激發幼兒對活動探索的興趣。 利用小朋友身邊熟悉的物體,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進行比較輕重, 引導幼兒嘗試對多種材料進行探索與比較,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激發了幼兒的主體性與探索、比較的熱情,為下一環節的稱重伏下了鋪墊。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讓幼兒自己發明問題、探討問題、解決題目,體驗成功的快樂 通過前面的活動,幼兒對輕重有了感性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經驗,挑戰幼兒思維,利用課件為幼兒探索比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得幼兒在爭辯中,思維進一步激活並得到拓展。

⑶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名詞解釋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是指使用我們周圍常見的自然物體,如回形針,足跡,粉筆等,作為直接測量的測量工具,僅測量常用工具,而不是測量標准工具統治者和統治者。 (使用自然物體(如小棍子,紙條,瓶子,繩索等)來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厚度,重量等,或使用視覺尺寸,台階等。)

《自然測量》適用於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3)幼兒自然測量方法文案擴展閱讀

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⑷ 幼兒大班主題活動《哪個寬,哪個窄》的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哪個寬,哪個窄》
活動目標:

1、嘗試利用各種物品進行自然測量,並能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寬窄。

2、發展幼兒對自然測量及寬窄比較的學習興趣。
活動准備:

1、將兩條一樣寬,但花紋分別是橫條和豎條的毛巾固定在演示版上。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小棒,繩子,鉛筆,長木片等。

3、請幼兒帶一些平時自己收集的東西,如糖紙,貝殼等。

⑸ 幼兒運用多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都可以用什麼

自然 測量既用自然物,一般選手邊易得的物品、 譬如積木、鞋子、手掌印、勺子、筷子。長條狀的物品都可以。 一個小朋友有12塊積木高,8節筷子高。這就是自然測量。

⑹ 大班科學教案:《誰最重誰最輕》

誰最輕?》》摘要: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目測、手掂一掂、藉助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用具(橡皮筋)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並感知物體輕重的相對性,發展感知和判斷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幼兒親身體驗比較物體的輕與重,並...
相關:◇ 印尼新生男嬰重達8.7公斤 >>詳細◇ 真話的份量 >>詳細◇ 幼教大班語文教案-詩歌教 >>詳細◇ 二年級趣味數學:誰的身體 >>詳細 設計意圖: 該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本著體現了尊重幼兒的發展、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與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思想。再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大班幼兒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針對這個特點,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目測、手掂一掂、藉助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用具(橡皮筋)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並感知物體輕重的相對性,發展感知和判斷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幼兒親身體驗比較物體的輕與重,並感知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2、在能用簡單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並能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准備: 大小蘋果各一個、足球和泡泡球、裝有不同東西的鞋盒、供幼兒操作的多種物體若干、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比一比 師:現在誰能說出老師手裡的這兩樣物品哪個重,哪個輕呢?(大蘋果和小蘋果;足球和泡泡球) 師:你們為什麼能一下子判斷出來呢? 小結:這是因為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都拿過它們,所以可以直接用眼睛來看就能看出哪個重哪個輕。 二、想一想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一樣大小的盒子,裡面放了不同的東西,用我們的眼睛看不出「輕重」,你有什麼好辦法來比較出兩個物體的輕重呢?(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稱、蹺蹺板、扁擔、推一推等) 師: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辦法,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三、掂一掂 1、師:剛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許多好方法,那現在誰願意上來感受下老師手裡的這兩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呢?告訴大家你的感覺怎麼樣?(請幼兒上來掂一掂,得出答案) 2、哎呀,還有很多東西都想來比一比他們的輕重呢?幼兒分成四組,每個小組的三樣物品相同。請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來比一比誰比誰輕?誰比誰重?比好後,請派一個代表來說一說比的結果。(要求:每組小朋友對三樣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輕重並說一說,感知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 3、教師小結: 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對於比他重的物體來說,他就是輕的,對於比他輕的物體來說,他就是重的。 四、吊一弔 1、師:(出示兩個瓶子)這兩個瓶子用手好象估測不出輕重,你有什麼好辦法來比較出它們的輕重呢?(用橡皮筋吊一弔來比較輕重) 師演示:應該看哪一段長度?(橡皮筋的長度) 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長度。 師小結:在同樣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體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長。所吊的物體越輕,橡皮筋拉得越短。 五、觀察實驗,比較輕與重,進一步感知輕重的相對性 1、師出示四個瓶子裡面裝有不同的東西。 師:現在我們在這四個瓶子當中任選其中的兩個用手掂或用皮筋來吊一弔的方法來比一比誰比誰輕,誰比誰重?並把他們記錄下來。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3、幼兒動手操作並記錄 4、教師總結記錄。 說出誰最重?誰最輕?誰比誰重又比誰輕?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區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實驗。

⑺ 幼兒園大班 有趣的測量 教案

《有趣的測量》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備。

⑻ 桌子有多長自然測量大班數學教案

《自然測量》教案
活動目標:

1、 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活動准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藉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 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 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

(3) 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qulaoshi)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准確

2、 教師示範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 討論:為什麼量了一次後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後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測量?

(2) 教師講解、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請幼兒操作

3、 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 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藉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中的其他事物

⑼ 幼兒園大班自然測量是數學活動還是科學活動

答案:既有數學活動又有科學活動,只是以科學活動為主 幼兒園大班自然測量是一個以科學活動為主,數學活動為輔助的綜合活動,重點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的教育。

閱讀全文

與幼兒自然測量方法文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有效治療方法 瀏覽:865
福建金剛板安裝方法 瀏覽:330
被強力膠粘住要用什麼方法 瀏覽:288
內部鋼筋測量方法 瀏覽:941
ysl唇釉使用方法 瀏覽:109
如何提出想法的方法 瀏覽:437
如何反低俗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固體壓強綜合性計算方法 瀏覽:427
校本研究的常用方法 瀏覽:694
幼兒測呼吸的方法圖片 瀏覽:799
腳脖子粗有什麼改善方法 瀏覽:1001
二等水準測量計算方法觀測高差 瀏覽:167
鏡子的製作方法怎麼折 瀏覽:299
護士溝通能力的培養方法和技巧 瀏覽:629
統計的數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998
研究方法和研究計劃怎麼寫 瀏覽:467
懶人快速背書訓練方法 瀏覽:551
面部肌肉痙攣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91
shimovpn使用方法 瀏覽:887
鋼筋籠用什麼方法檢測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