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測量骨盆大小方法

測量骨盆大小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08:20:36

⑴ 醫生如何給孕婦測骨盆

骨盆的測量主要分為骨盆外測量和骨盆內測量,近些年來骨盆外測量,由於意義不大,已經被逐漸廢棄了,最主要的就是醫生通過陰道內診來給產婦做骨盆內測量的測定,評估孩子大小和骨盆是否相適應,是否具備順產的條件。骨盆內測量過程非常簡單,一般是在妊娠的晚期,在排空膀胱的情況下,孕婦平卧於診查床上,醫生用食指和中指經過無菌消毒為患者進行陰道內診,這個過程會稍微有點不適,但是絕不會非常痛苦,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擔心,整個過程可能持續1分鍾左右就足夠了。
2019-05-28

怎麼測量盆骨

骨盆外測量:1)髂棘間徑:兩側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23~26cm.
2)髂脊間徑:兩側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25~28cm

⑶ 女性骨盆大小怎麼測量

骨盆是產道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分娩能否順利進行,會不會發生難產,同骨盆的形態和大小密切相關。骨盆的大小與形態均為重要。骨盆形態正常,但各條徑線均小於正常徑線最低值2厘米以上,可發生難產。若骨盆形態輕微異常,但各徑線均大於正常低值徑線,則可能經陰道順利分娩。通過骨盆測量可以診斷骨盆的大小和形態。 因此,產前檢查時一定要進行骨盆測量,特別是初產婦尤為重要。但是婦女每次懷孕胎兒的大小都不一樣,即使骨盆大小正常,但是胎兒過大,胎兒與骨盆不相稱也會造成難產;若胎兒過小,即使骨盆偏小些,也可能順利分娩。所以測量骨盆對於經產婦也是必要的。臨床上,通常首先進行骨盆外測量,即髂前上棘間徑正常值為23—26厘米,髂嵴間徑正常值為25—28厘米,能恥外徑大於18.5厘米,大轉子問徑正常值為28—31厘米,坐骨結節間徑正常值為8.5—10厘米,恥骨弓角度大於或等於90度。如骨盆外測量各徑線或某徑線異常,應在臨產時行骨盆內測量,並根據胎兒大小、胎位、產力選擇正常的分娩方式。

⑷ 骨盆外測量與骨盆內測量

(1)骨盆外測量:雖不能測出骨盆內徑。但從外測量的各徑線中能對骨盆大小及其形狀作出間接判斷。由於操作簡便,臨床至今仍廣泛應用,用骨盆測量器測量以下徑線:
1)髂棘間徑:孕婦取伸腿仰卧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為23-26cm。
2)髂嵴間徑:孕婦取伸腿仰卧位,測量兩髂嵴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以上兩徑線間接推測骨盆入口橫徑長度。
3)骶恥外徑:孕婦取左側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8-2Ocm。第5腰椎棘突下相當於米氏菱形窩的上角。此徑線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撓周徑值,即相當於骨盆入口前後徑值。
4)坐骨結節間徑或稱出口橫徑:孕婦取仰卧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使確關節和膝關節全屈。用柯氏骨盆出口測量器測量兩坐骨結節內側緣的距離,正常值為8.5-9.5cm。也可用檢查者的拳頭測量,若其間能容納成人手拳,則大於8.5cm,屬正常。此徑線直接測出骨盆出口橫徑長度。若此徑值小於8cm時,應加測出口後矢狀徑。
5)出口後矢狀徑:為坐骨結節間徑中點至骶骨尖端的長度。檢查者戴指套的右手食指伸入孕婦肛門向骶骨方向,拇指置於孕婦體外骶尾部,兩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尺放於坐骨結節徑線上。用湯姆斯出口測量器一端放於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另一端放於骶骨尖端處,測量器標出的數字即為出口後矢狀徑值,正常值為8-9cm。若出口後矢狀徑值不小,可以彌補坐骨結節間徑值稍小。出口後矢狀徑值與坐骨結節間徑值之和>l5cm時,表明骨盆出口狹窄不明顯。
6)恥骨弓角度:用左右手拇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在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在恥骨降支上,測量兩拇指間角度,為恥骨弓角度,正常值為900。小於800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2)骨盆內測量:經陰道測量骨盆內徑能較准確地測知骨盆大小,適用於骨盆外測量有狹窄者。測量時,孕婦取仰卧截石位,外陰部需消毒。檢查者戴消毒手套並塗以滑潤油,動作應輕柔。主要測量的徑線有:
1)對角徑: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m為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又稱真結合徑。方法是檢查者將一手的食、中指伸入陰道,用中指尖觸到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用另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中指尖至此接觸點的距離,即為對角徑,再減去1.5-2cm得出真結合徑值。真結合徑正常值約為llcm。若測量時陰道內的中指尖觸不到骶岬,表示對角徑值>12.5cm。測量時期以妊娠24-36周、陰道松軟時進行為宜。過早測量常因陰道較緊影響操作;近預產期測量容易引起感染。
2)坐骨棘間徑: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lOcm。測量方法是一手食、中指放入陰道內,分別觸及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的距離。也可用中骨盆測量器,以手指引導測量,若放置恰當,所得數值較准確。
3)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後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將陰道內的食指置於韌帶上移動。若能容納3橫指(約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骨盆狹窄。

⑸ 怎麼自自測測骨盆大小

您好 骨盆大小可進行自測:雙手以叉腰的姿勢向下,在身體兩側可以摸到有些圓弧狀的骨就是髂骨;順勢往下到一般人俗稱尾椎的地方就是尾骨;而腰部以下尾椎以上這段就是骶骨;然後在會陰上方摸到的是恥骨;最後坐下,當我們坐的時候感覺到突出的骨頭就是坐骨。以上所觸摸的這些部位,大概就是整個骨盆的范圍了。要是受孕後根據骨盆的大小決定是否能順產的話建議最好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確診

⑹ 怎樣測量骨盆大小能不能順產

什麼是骨盆測量
骨盆測量是指利用骨盆測量器對孕婦骨盆測量,這是產前檢查必不可少的項目。骨盆能夠支持並保護生殖器官和骨盆內的其他器官,同時它也是產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產時胎兒生出的重要通道,其形態和大小都關系著是否能順利分娩,因此,孕婦在初次產前檢查時都必須要進行骨盆測量及檢查。骨盆測量又分為骨盆外測量和內測量。為了弄清骨盆的大小和形態,了解胎兒和骨盆之間的比例,產前檢查時要測量骨盆。

骨盆測量作用
胎兒能不能通過骨盆而順利分娩,不僅與胎兒的大小相關而且與骨盆的大小也密切相關。胎兒從母體娩出時必須要經過骨盆,分娩的快慢和順利與否,都和骨盆的大小與形態是否異常有密切的關系,狹小或者畸形的盆骨會引起難產,頭盆不對稱所導致的難產也很常見。若骨盆正常大小,而胎兒過大,胎兒與骨盆不相稱時會發生難產。

產前檢查時測量骨盆和分析測量的結果能初步估計出孕婦是否能自然分娩或者是否會導致難產等。骨盆測量能查清骨盆有無異常,有無頭盆不對稱,及早做出診斷以決定採取適當的分娩方式。為了弄清楚骨盆的大小和形態以及了解清楚胎兒和骨盆之間的比例,所以妊娠期間必須要進行骨盆測量和檢查。

骨盆測量方法
1、骨盆外測量

骨盆外測量使用的是骨盆出口測量器。測量時檢查者面向孕婦外陰部,主要測量和記錄以下的幾項。

(1)髂棘間徑(IS):孕婦伸腿仰卧於檢查床,測量兩側髂前上棘外側緣間的距離,並記錄數據。正常值為23~26cm。

(2)髂嵴間徑(IC):孕婦伸腿仰卧於檢查床,測量兩側髂嵴外緣間的最寬距離,並記錄數據。測量以上的兩項能夠間接了解骨盆入口橫徑長度。正常值為23~26cm。

(3)骶恥外徑(EC):孕婦取左側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為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的距離;此徑線可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的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橈周徑值,即相當於骨盆入口前後徑值。正常值為18~20cm。

(4)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呈仰卧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使髖關節和膝關節全屈;測量兩坐骨結節內緣間的距離。正常值為8.5~9.5cm。

(5)出口後矢狀徑:孕婦取膝胸或左側卧位;檢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並塗潤滑油後,伸入肛門,指腹朝骶骨方向與拇指共同協作找到骶尾關節後予以標記;測量從標記處至出口橫徑中點間的距離,即為後矢狀徑。正常值為8~9㎝。

(6)恥骨弓角度:呈仰卧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用左右兩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於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於恥骨降支上面,測量兩拇指間的角度並記錄。正常值為90°。

2、骨盆內測量

骨盆內測量使用的是中骨盆測量器,孕婦仰卧於平床上,兩腿彎曲並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使臀部抬高便於檢查,檢查者戴手套。骨盆內測量主要測量以下幾項。

(1)對角徑(DC):檢查者伸入陰道的中指尖觸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以另一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中指尖至此接觸點間的距離,即為對角徑。即為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cm,即為骨盆入口前後徑的長度,又稱真結合徑。

(2)坐骨棘間徑(BD):測量方法是一手食指、中指放入陰道內,分別觸及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距離。即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10cm。

(3)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後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將陰道內的示指置於韌帶上移動。能容納3橫指(5.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指骨盆狹窄。

3、超聲骨盆測量

骨盆測量除了可以藉助測量器進行人工測量外,還可以應用超聲在孕中期測量骶恥徑,以了解孕婦的骨盆情況。

孕婦仰卧在檢查床,在下腹正中矢狀切面顯示骶骨岬,在恥骨聯合上橫切顯示恥骨聯合,以恥骨聯合中點旋轉探頭90?使探頭與孕婦縱軸一致,於子宮後方可見一彎曲弧型骨界面,較凸起處為骶骨岬,上下移動探頭,使掃描方向略向上,待骶骨岬與恥骨聯合回聲出現在同一平面時凍結圖像,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內側與骶骨岬前端連線最窄處的距離為骶恥徑亦入口前後徑。

⑺ 如何測量骨盆大小

我來解答你的問題 一、對角徑的測量方法:對角徑又稱骶恥內徑,指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下緣的距離,正常應大於1 1.5厘米。測置時讓孕婦仰卧於平床上,兩腿彎曲並 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於檢查。檢查者戴手套,將中、食兩指伸直輕緩地插入陰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尋找骶岬,將指根 部稍用力壓向會陰。正常骨盆的骶岬不能觸及,表示對角徑大於1 1.5厘米。如能觸及骶岬,則檢查者的中指尖端應緊緊接觸骶岬,而將食指緊接於 恥骨聯合下方,並用另一手的食指在該處作一標記,然後退出手指,測量標記至中指尖端的距離即為對角徑的長度。倘若檢查者的手指較短(中指 尖端至虎口處的長度不足1 1.5厘米者),可在中指未端套上一個軟木塞製成的指套。 二、骨盆內測量:骨盆外側量發現異常,應進行骨盆內測量。對角徑<1 1.5cm,骶岬突出為骨盆入口平面狹窄,屬扁平骨盆。中骨盆平面狹窄 及骨盆出口平面狹窄往往同時存在。應測量骶骨前面彎度、坐骨棘間徑、坐骨切跡寬度(即骶棘韌帶寬度)。若坐骨棘間徑<10cm,坐骨切跡 寬度<2橫指,為中骨盆平面狹窄。若坐骨結節間徑<8cm,應測量出口後矢狀徑及檢查骶尾關節活動度,估計骨盆出口平面的狹窄程度。若坐 骨結節間徑與出口後矢狀徑之和<15cm,為骨盆出口平面狹窄。 骨盆的大小, 是以各骨之間的距離--即骨盆徑線大小來表示。骨盆的大小與形態,因各人的身體發育情況、營養狀況、遺傳因素及種族差異而 不同。 因此,在正常范圍內骨盆各徑線,其長短也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在各種種資料中描述的骨盆徑線值,是許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數值。 須測量下列各徑: 1。髂棘間徑(IS) 仰卧,用骨盆測量尺測兩髂前上棘外緣間的距離,正常值約23~25cm 2。髂嵴間徑(IC) 仰卧,測兩髂嵴外緣間的最寬距離,正常值約25~28cm 髂棘及髂嵴間徑起止點 髂棘間徑測量法 骶恥外徑(EC) 產婦側卧,上腿伸直,下腿彎曲,測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到第五腰椎棘突下的距離,正常值18~20cm此徑線可間接推測 骨盆入口前後徑的大小。 仰卧曲腿,孕婦雙手抱膝,測量兩坐骨結節間距離 第五腰椎棘突下點的標志: 孕婦的腰直挺後,在腰骶部可見一菱形窩,稱米氏菱形窩。菱形的上角是第五腰椎棘突,兩側角則相當於兩側的髂後上棘點,下角為兩側 臀肌的交叉點。在兩側髂後上棘聯線中點上約2~ 2.5cm處,即為第五腰椎棘突下點。 坐骨結節間徑(大夫一般用TO表示)兩坐骨結節內側間的距離,正常值8.5~9.5cm,代表骨盆出口的橫徑。 仰卧,用厘米心測量 仰卧,用拳頭測量 仰卧,檢查恥骨弓形狀及 寬度 恥骨弓角度: 正常值約90°,小於80°為不正常;其彎度與角度反映骨盆出口大小 骨盆內測量 必要時測骨盆對角徑及X線骨盆測量(現在不常用,因為X線的緣故) 最常用的是用一次性括宮器作內檢(個人經驗,如果有宮頸的毛病,最好不做,可以請求大夫以肛檢代替)

⑻ 骨盆大小如何測量

你好,骨盆的測量是用骨盆測量尺測量的。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於檢查。檢查者戴手套,將中、食兩指伸直輕緩地插入陰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尋找骶岬,將指根部稍用力壓向會陰。正常骨盆的骶岬不能觸及,表示對角徑大於11.5厘米。

閱讀全文

與測量骨盆大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燈泡連接方法圖 瀏覽:541
用什麼方法不夜尿多 瀏覽:469
學校體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61
酒精擦手機殼的方法 瀏覽:877
臉上起痘痘用什麼潔面方法 瀏覽:877
在木板旁邊開孔簡單方法 瀏覽:734
檢驗no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94
手機副業還清貸款方法 瀏覽:799
葡萄胎首選治療方法是 瀏覽:913
牙白素的使用方法 瀏覽:283
pvc分析方法 瀏覽:477
鉑典j28充電倉正確充電方法 瀏覽:831
俄羅斯三日瘦使用方法 瀏覽:703
猴子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117
求規范型的常用方法 瀏覽:545
檢測遺傳物質用什麼方法 瀏覽:191
減少子線的最佳方法 瀏覽:445
石灰白糖的鑒別方法 瀏覽:896
研究生做饅頭的方法 瀏覽:972
自己鋪衛生間瓷磚的方法及步驟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