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包裝造型設計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形式美感
美感是所有包裝造型設計的追求基礎,美感具體到造型設計中,可看做是對變化與統一的認知,同時,其也是進行造型設計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通過對新舊變化與美醜變化,來打亂造型設計所用元素的組合,達成造型設計所追求的美感,統一則是以變化為基礎,強調個性的差異與統一。
形、線
包裝設計的造型設計中,對於形與線進行對比調和,是其主要內容,也是形成造型設計基本輪廓的主要元素。在開展形、線對比變化時,需要對容器本身的形狀進行判定,在選擇形、線的優化組合,進一步明確造型的曲直線選擇、確定組合方式採取長短結合還是曲直線結合。容器主體的造型設計,極易受到形、線對比的局部細節處理水平的影響。
體量
容器的容量是在對其進行包裝造型設計過程中,著重考慮的一個環節。輪廓線可以直接影響,容器包裝造型設計產生的形面,對消費者在容器體量上的直觀感受。
虛實空間
包裝造型設計在虛實空間的掌握同樣十分重要。一般情況下,形體所佔據的具體空間,在包裝造型設計中被稱為實空間;形體所佔空間之外的剩餘空間為虛空間。包裝造型設計中所追求的實空間與虛空間的對比。
關於包裝造型設計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環球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頁面排版、網站設計、圖像處理等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平面設計的素材及技巧等內容。
㈡ 包裝設計的包裝造型具體怎麼來設計
包裝設計是將美術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運用到產品的包裝保護和美化方面,它不是廣義的「美術」,也不是單純的裝潢,而是含科學、藝術、材料、經濟、心理、市場等綜合要素的多功能的體現。 包裝的主要作用有二:其一是保護產品;其二是美化和宣傳產品。包裝設計的基本任務是科學地、經濟地完成產品包裝的造型、結構和裝潢設計。 (1)包裝造型設計 包裝造型設計又稱形體設計,大多指包裝容器的造型。它運用美學原則,通過形態、色彩等因素的變化,將具有包裝功能和外觀美的包裝容器造型,以視覺形式表現出來。包裝容器必須能可靠地保護產品,必須有優良的外觀,還需具有相適應的經濟性等。 (2)包裝結構設計 包裝結構設計是從包裝的保護性、方便性、復用性等基本功能和生產實際條件出發,依據科學原理對包裝的外部和內部結構進行具體考慮而得的設計。一個優良的結構設計,應當以有效地保護商品為首要功能;其次應考慮使用,攜帶、陳列、裝運等的方便性;還要盡量考慮能重復利用,能顯示內裝物等功能。 (3)包裝裝潢設計 包裝裝潢設計是以圖案、文字、色彩、浮雕等藝術形式,突出產品的特色和形象,力求造型精巧、圖案新穎、色彩明朗、文字鮮明,裝飾和美化產品,以促進產品的銷售。包裝裝潢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既是一門實用美術,又是一門工程技術,是工藝美術與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並考慮市場學、消費經濟學、消費心理學及其它學科。 一個優秀的包裝設計,是包裝造型設計、結構設計、裝潢設計三者有機地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包裝設計的作用。而且,包裝設計不僅涉及到技術和藝術這兩大學術領域,它還在各自領域內涉及許多其它相關學科,因此,要得到一個好的包裝設計,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
滿意請採納
㈢ 古代鑄造器皿過程
一 陶范鑄造的工藝流程 所謂陶范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體並傾倒入預先制好的陶質鑄型中,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幾何形狀和物理化學性能的器件的工藝過程,這是是一個復雜的多工藝過程,其典型工序流程如下:
圖1 青銅器鑄造工序流程(引自《中國上古金屬技術》)
殷墟鑄銅遺址從未發現煉爐和煉渣,表明冶煉和鑄造工藝是分地進行的。因此,安陽的青銅生產工序不包括上圖的左邊第一個方框里的礦石開采和粗煉,但不排除有精煉的工序。由上圖可見,在澆注開始之前,制備陶范的工序和熔煉合金的工序是同步進行的。以下我們概述各個環節的具體做法(鑄型的製作部分詳見即將發表於《考古》的《殷墟青銅禮器鑄型製作工藝》,本文從簡)。
(一) 鑄型的製作
1、造型材料的選取和制備
這一步驟即圖1所示的泥料選取和泥料加工工序。
為了解殷墟時期造型材料的選擇和制備工藝,必須對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進行科學檢測。迄今為止,殷墟已發現的幾處較大的鑄銅遺址中,只有苗圃北地和孝民屯東南地出土的部分陶范做了較為詳細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殷墟陶范採用當地的粘土,經淘洗、練泥、陳腐的工序進行處理,並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鹽物質)、植物質等羼和料,主要是為增加陶范的耐熱急變性能,改善鑄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熱度和潰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數量多於陶器,這可能與鑄造性能的要求有關。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塗紅色細泥漿或者煙熏的現象,可能是為提高表面質量所採取的舉措。
必須指出,究竟使用何種粘土,是地下的生土,還是河流的沉積土,一直存在討論。而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分析,難以得出直接的結論。目前筆者正在與威斯康辛大學的Jim Stoltman教授合作,利用偏光顯微鏡分析陶范的物理結構,了解原材料的選擇和孱和料的添加等工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做法更便於恢復歷史的本真。先民們在對材料進行改性的時候,首先看到是它的物理性能的變化。比如淘洗,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含泥量,雖然化學分析顯示氧化鈣有降低,但這不是古人的目的。換言之,可以通過氧化鈣的降低的現象反證造型材料可能經過淘洗,特別是面料經過淘洗。
2 鑄型的設計和製作
鑄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撐組合而成的帶有內部空腔的封閉實體,空腔即為待鑄物體的形狀。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則形成器物的內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范與范的結合面謂之分型面。
殷墟鑄型的做法是將陶土塑製成模,可能採用了類似陶器的製作工藝,模的形狀是按照制范的需要設計的,因此較大器物的模一般是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別製作,整體模型中不必要的部分會被省略,以節約材料和工時。模上花紋的製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表面貼附泥片,上面雕刻花紋;一種是在模的表麵塑制主體花紋的輪廓,再用硃砂描繪次一級花紋的線條。
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紋的細部,有些花紋是直接在范上模印或刻制的,如�1�7肩部的圓渦紋(如圖9),這種做法可視作侯馬時期模印法的先聲。
安陽陶范有兩種做法,即李永迪命名的I式范和II式范。前者分型面上沒有榫卯,背部光滑,僅有一個水平或垂直的凸棱,較薄,可能主要在三家莊階段和殷墟一期使用。I式范中有些花紋范,多為一組較窄的花紋,可能是嵌入外面的陶范使用的。II式范主要在殷墟二期以後使用,它的背部凹凸不平,為指窩按壓的痕跡,分型面上有榫卯。
針對不同形狀和種類的青銅器,一般是按照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來分范,分范的形式比較復雜,這一問題將另文詳述。使用復合范的辦法製作高浮雕獸頭,即在器物范上留下空腔,在凹槽內放置一塊范泥,用活塊獸頭模壓印出獸頭,也有可能鑲嵌小獸頭范。
由於對耐火度、退讓性和潰散性的高要求,芯很可能是單獨製作的,而並非如石璋如所言是完全用模颳去鑄件壁厚製成的,特別是一些大型器物的芯,往往是依託不同部位的范,使用粗砂泥夯築而成。出土的芯一般呈磚紅色,質地較為鬆散和粗糙,不同於質地細膩的模。足等部位的盲芯往往設有泥芯撐,用以同范配合。形成器物空腔的芯帶有芯頭,芯頭側面有榫,中心有凹窩,用以同底范配合。帶有銘文的泥芯多半是由泥模翻印而來,翻印後的陽文還需經過刻制修整,在字的筆畫旁邊可見清晰的刻槽。其上頂面帶有配合用的凸榫,用以鑲嵌到器物泥芯上。
3 鑄型的乾燥、焙燒和裝配
鑄型制就的下一工序是乾燥,組裝之後整體焙燒還是分別焙燒之後組裝,還存在不同意見。組裝之後還要再次乾燥(同時也是預熱),方能澆注。 范脫模後,需在背陰處自然乾燥(陰干),使水分緩慢而均勻地蒸發,這對控制范的變形,保證其嚴密性至關緊要。小型鑄型可能是在烘范窯中焙燒的,窯形結構與小型陶窯相同。這一步驟的重點在於焙燒工藝,譚德睿曾認為陶范焙燒溫度高於850度,筆者和劉歆益合作研究,初步認為焙燒溫度可能只有600度左右,遠遠低於陶器的燒成溫度。這也與萬家保的復原實驗的數據比較接近。
多數鑄范都在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以配合組成鑄型。在芯和范之間有時還需要設置金屬芯撐。
大型器物需要使用底范,芯和底范是聯接在一起的。有些大型器物直接在底面夯築底范,比如孝民屯發現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
三足器通常在足的上方安放澆口范,其中一足作為澆口,另兩足是出氣孔,圈足器的澆口也設在足上,底范會做出澆道的部分。
至此,整個鑄型製作完成。
(二)合金的熔煉和配製
這個問題是整個鑄造流程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基本上所有的步驟都是推測,並且存在爭論。
1 關於熔銅器具的討論
安陽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均出土大量經高溫灼燒的陶質殘片,有些表面有高溫灼燒的裂痕(圖2),有的表面已經釉質化,呈玻璃態,背面有泥條盤築或者草拌泥的痕跡。以往的學者都認為這就是熔爐的殘片,採用內燃式加熱。對苗圃北地出土的殘片分析顯示,除1個樣品的燒流層內有較多量的銅外,另外兩個樣品只有微量的銅,3個樣品均有痕量的錫、鉛等存在。
圖2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質殘片(上:正面,下:背面)
筆者曾分析2片這種樣品,發現有較高的二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鈣含量,特別是背層,氧化鈣含量更高。推測殘片的原料很可能是在原生土內加入砂粒和蚌粉得到的。樣品背層的燒失量較大,說明還另外加入了植物莖葉,也就是由草拌泥糊成。其中1塊樣品的焙燒溫度高於900℃。有1塊樣品上附有很少一點銅渣,經檢測,含銅、錫、鉛三種元素 。
筆者在對安陽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量這種「熔爐」殘片進行整理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殘片表面都沒有附著金屬,即使灼燒得很厲害,表面已接近釉質的樣品,從外觀上也看不到金屬的遺跡,只有少量殘片表面粘附有木炭和金屬。但是,在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普遍發現一種表面粘有銅液的殘塊,有粗砂硬陶和細砂泥質兩種,出土時均為小片,不能復原(圖3)。此類殘片多數有數層襯面,每層襯面均粘有銅液,證明它多次修繕和使用。爐襯表面與銅液接觸部分呈灰綠色,且多已燒成了小孔蜂窩狀。背面多為較疏鬆的紅燒土。劉嶼霞曾多次提到許多紅燒土碎片上有煉渣,可能就是這種遺跡 。苗圃北地的發掘者也認為它屬於坩堝類的熔銅工具 。
圖3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坩堝殘片(上:正面 下:背面)
這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疑問�1�7�1�7遺址中的「熔爐」和「坩堝」殘片到底與金屬熔煉是何種關系?
鄭州南關外早商鑄銅基址出土了一座熔爐的殘底,爐的上部殘失,只剩一直徑約1.60-2.60米的近橢圓形凹坑,坑內填有銅渣、爐壁塊、木炭屑、大口尊、坩堝片和紅燒土塊等。作者推測這是一座熔銅爐,熔銅的工序是先放木炭、次置坩堝、最後再燃火熔銅 。
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出土了近千塊的「熔爐殘片」,表面燒成龜裂甚至玻璃化,有的還粘有木炭和銅粒,背面有草拌泥的爐圈。但是鍋底狀的所謂「爐缸」,則內附銅渣兩層,材質為紅燒土,非常類似於上述的這種坩堝殘片 。很難想像,這種不同質地的所謂「爐缸」和「爐圈」屬於同一熔爐的不同部分。
北窯鑄銅遺址還出土了兩座燒窯,窯壁平整垂直,內壁燒結成流狀,外壁為紅燒土,窯頂封閉,平頂,窯頂中心偏北設一圓筒型煙道(圖4)。雖然該窯還屬於橫穴形的升焰窯,但其燃燒室和燒成室的結構型配置已經接近於馬蹄形半倒焰窯,具有較好的加熱效果 。發掘報告中並未提及這個燒窯的用途,但很可能與熔煉金屬有關,因為如果是烘范窯,通常僅燒到幾網路,無法達到讓窯壁都燒流的程度。
因此,荊志淳教授和Jim Stoltman教授提出:真正的熔銅器物可能是坩堝,而不是那種陶質熔爐,換言之,是坩堝直接接觸金屬液,而熔爐則是加熱坩堝的器具,這樣才能滿足澆注時高達1200-1300℃的要求。巴納先生曾經設想過這樣的熔銅器具,陶窯內放置很大的外熱式坩堝,堝壁出銅處做得很薄,有管道和窯壁相通,熔化時將管道堵住;銅水化得後,打開管道用棍捅破堝壁,銅水即瀉出供澆注用(圖5) 。華覺明曾置疑其坩堝的尺寸太大,不能保證合金的熔融,如果坩堝一捅即破,則很難保證其熔煉過程中不會熔穿。盡管存在上述疑問,筆者仍舊認為這種設想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因為其能夠達到較高的溫度,也能解釋為何許多熔爐殘片表面都沒有粘附銅液,它們很可能是窯壁的殘片。但是,由於陶質熔爐殘片的燒流層也曾檢測出多量的銅,因此還不能否認其作為熔爐的可能性。
為此,筆者和Stoltman教授分別提取了大量樣品,欲對這兩種殘片的化學成分、顯微結構和製作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荊志淳和岳占偉在安陽著手進行復原實驗,測算這種窯爐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以期作進一步的討論和深入研究。
圖4 河南洛陽北窯地下升焰式橫穴窯
圖5 巴納設想的熔銅窯爐圖
2 鼓風
鼓風設施的應用和改進,對於冶金技術的發展至關緊要。
我們在安陽的所有鑄銅遺址都發現了陶管(圖6),少數陶管表面粘有銅渣,它與銅器鑄造有關是勿庸置疑的,侯馬鑄銅遺址也曾出土類似的遺物,並認為是鼓風的工具 。在周原也有類似的發現。泰利科特的《冶金史》一書中有埃及金匠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的材料(約1460B.C.,如圖7)。但是這種陶管的用法可能與這種埃及的吹管有所區別,具體如何使用,目前還不清楚。
圖6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陶管
圖7 埃及金匠用陶吹管吹火助熔(轉引自《中國古代金屬技術》,326頁,圖8-20)
「橐」這種風囊鼓風器,盡管並不知道確切始於何時,卻在古書中多有記載。盡管在商代並未發現橐或其他鼓風器的遺存,但是《金文編》附錄上11中有「 」 字,此字一般出現在爵、觚、鼎上,形如皮囊,應為「橐」的古寫,又《甲骨文編》中有「 」字,如同用手提引皮橐,這些都可以作為商代使用皮風囊的佐證。
在清代劉�1�7雲《礦政輯略》中說,這種鼓風的皮囊,是使用一整張黑山羊的皮縫合,僅在腹部留出小孔,塞入竹筒,深約兩三寸。使用的時候,將皮囊套在腳上用腳踩住,一手提住皮頭,從上到下按壓,則風就會從竹筒中噴出,可用於炊事或者冶煉。這種原始形式的皮風囊,至今仍在許多原始民族中使用,如民族學調查所見的藏族使用的皮囊(圖8),由通風管、皮囊和閉合裝置組成,操作者用手啟閉控制鼓風 。印度也有類似的材料,與藏族使用的非常相似(圖9)。這種工具對於小規模熔煉還是很適用的,便攜,製作也方便。
圖8 藏族使用的皮囊(轉引自王工碩士論文)
圖9 印度使用的氣囊
目前還無法確知安陽時期鼓風的器具和作用形式,但是據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即已使用多橐鼓風。以安陽當時熔煉合金的溫度以及規模而論,很可能已經使用多橐鼓風,並且,商代的鼓風器可能比藏族使用的皮囊還要復雜。
3 合金的配製
商代青銅合金的配製是在專門的鑄造場地或者作坊中進行的。到了晚商階段,已經熟練掌握了銅-錫-鉛三元合金的冶煉和熔化技術。當時的工匠對於青銅合金配比與機械性能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且對於操作也有相當嚴格的控制,已經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來有意地採取不同配比的合金。同時,原料的供應是否豐厚,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等級身分的尊卑,都可能對青銅器的合金配比造成影響。
但是,迄今為止,殷墟青銅器的合金配製的工藝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苗圃北地鑄銅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長方形銅塊,有學者推斷其是作為鑄造青銅器的備用料 。這塊銅塊究竟是人們有意生產的低錫合金錠?還是澆注錫青銅器時多餘金屬液的結塊?此銅塊中的錫是人為有意識加入的,還是冶煉含錫銅礦時帶入的?仍有待判定。由於沒有發現錫錠,故殷墟出土的大量錫青銅器是如何合金化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殷墟小屯村E16坑曾出土有2塊鉛錠。2塊鉛錠的金屬部分含高純量的鉛及微量鋅、砷 。鉛錠的存在表明是用金屬鉛直接配製青銅合金的。。近年來安陽在一處商代水井中發現一件橢圓形的大金屬塊,對其進行分析檢測,將對此問題有所幫助。
(三)澆注
澆注是將熔融的銅合金注入鑄型型腔的過程。為了提高充型能力,可能採用了預熱鑄型、過熱澆注和配製充型力強的合金等措施。
預熱鑄型是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之一,萬家保在復原試鑄商代青銅器時將鑄型預熱到300-400℃ ,馮富根等則預熱至400-500℃,澆注時的鑄型溫度在200~300℃ ,均得到了較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純銅還是銅合金,液態溫度越高,流動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強,反之則相反。因之,澆注溫度要高於熔點。現代鑄造工藝將這個溫度差稱之為過熱溫度 。殷商鑄銅的澆注溫度尚未見諸測定報告。萬家保復原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350℃ ,馮富根等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200℃、澆注溫度在1100~1200℃ 。根據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熔爐溫度為1200~1250℃ ,可知馮富根等人的試鑄更接近於真實情況。另外,過熱溫度越高,銅合金的吸氣能力越大,易使鑄件生成氣孔。因此,過熱溫度的掌握應恰到好處。
小型器物當是用澆包來澆鑄的,大型銅器則可能使用澆包和槽道澆注。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了一座半地穴式的工棚,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長方形底范,如前圖16所示,同時殘存幾條有流向的灰色發亮的流面,據推測是銅液流經的槽道。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猜測,如果將澆包安放在當時的地面上,鑄造時捅開,銅液即可由槽道而注入安於棚底的鑄型 。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也位於半地穴的F43內,說明這種猜測是有道理的。大型器物鑄造時有可能已採用《天工開物》所載槽注法,採用四到八個澆包同時槽注。
(四)鑄後加工
《荀子�6�1疆國篇》稱「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蠡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一段話不僅特指銅劍鑄作,於先秦青銅器製作亦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他把器件鑄作明確地分成鑄造、鑄後加工兩階段。
其中,前四句概括了古代青銅器冶鑄工藝的四個要素,意為:鑄型必須形制端正、尺寸准確,要用優質的銅錫配製合金,匠師具有熟練的技巧,合金的熔煉、澆注均要火候得當。這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冶鑄技術要訣的理解,為人們多所援引。但是,後一段被提及的比例遠遠低於前者,說明人們沒有將鑄後加工置於應有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鑄後加工對於器件的最終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通常包括脫范、清理、磨礪等。脫范後有局部缺損的鑄件還需補綴。
器物鑄成冷卻後,用力敲打即可去除鑄范,泥芯因附著器內,較難去除,需要使用工具將其剔鑿出來。然後使用錘擊、鋸截、鏨鑿和刮削等手法,以去除澆口、飛邊、毛刺和多肉等。所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屬器具,比如銅削、銅刻針等。
殷墟青銅器的補綴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熔補,即直接以熔融銅液傾倒在需補綴的孔洞或裂隙上;另一種是補鑄,如果青銅器的一部分或附件,如足或�1�7等,由於種種原因未鑄成或斷折,則需在殘體上做范,再經澆注與器體熔接而成。
鑄坯變為成品、具有較好的外觀,磨礪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青銅禮器上的磨痕現仍清晰可辨,應是用粗細礪石逐道加工而成。孝民屯鑄銅遺址就出土了數千塊磨石,大小、厚薄、形狀不一,質料有粗、細砂岩兩種,用之打磨修整銅器的表面,也說明該道工序的工作量之大。殷墟鑄銅遺址中木炭往往與礪石同出,在磨光之後,有可能使用木炭在水中打磨器物,使銅器發亮 。
那麼,鑄後加工的工作量到底在鑄作過程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呢?由於缺少記載,僅憑出土實物和冶鑄遺存的情況難以得到確證。華覺明根據史貽直、德成等於乾隆二十四年編纂的《欽定工部則例九十五卷》的記載進行了統計和計算,用撥蠟法製作爵、�1�7等禮器,鑄造階段用工量僅為用工總量的4.20%~5.30%。如以鑄造用工量為1,則前期准備的用工量是7.07~8.92,鑄後用工的加工量高達10.29~15.09。即使除卻鏇里合口、年號鐫刻、燒古諸項商周青銅器沒有的工藝,仍然高達6.29~10.18 。由此推測:商代青銅禮器形制復雜,又僅用銅質、石質工具進行操作,依器件復雜程度不同大概接近6~10的范疇,象司母戊鼎、司母辛鼎這樣的大件,或者還需更多。
也許正因為鑄後加工如此繁復,才迫使鑄師們代復一代地想方設法改進工藝,殷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的發達、鑄銅工序的嚴格可能與此不無干係。在一定條件下,不利因素之逼迫正是促進工藝更替的重要動因。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演進的本質及有關因素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㈣ 瓦楞包裝容器造型結構設計的四個重要步驟
一般最主要的是
確定裝載重量
確定尺寸
設計安全系數(脆值),計算所需材料強度
選擇材料 楞型
㈤ 包裝袋設計的造型結構是什麼
1、包裝袋設計的造型結構——包裝袋子的設計
包裝造型設計又稱造型設計,主要是指包裝容器的形狀。它運用美學原理,通過形狀、色彩等因素的變化,將包裝容器的形狀和包裝功能,以視覺的形式表現出來。包裝必須能夠可靠地保護產品,具有良好的外觀,並在經濟上合適。
2、包裝袋設計的造型結構——包裝袋結構設計
包裝結構的設計是基於包裝的保護、方便、可重復使用等基本功能,結合實際生產情況進行的。根據科學原理,考慮了包裝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優秀的結構設計應當以有效保護貨物為首要功能;其次,考慮使用、攜帶、展示和運輸的便利性;盡可能重用和呈現內容。
3、包裝袋設計的造型結構——包裝袋裝飾設計
包裝裝飾設計是通過設計、文字、色彩、浮雕等藝術形式,突出產品的特點和形象,以造型精美、圖案新穎、色彩鮮艷、文字鮮明、裝飾美化等方式,努力促進產品的銷售。包裝裝飾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它不僅是一門實用的藝術,更是一門工程技術,是工藝美術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並兼顧了市場營銷、消費經濟學、消費心理學等學科。
公司強大的綜合實力、完善的管理機制、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公司的文化背景和內涵都包含在標志設計中。包裝袋設計的造型結構在於通過不斷的刺激和反復的描寫,它們深深地印在觀眾的心中。想知道更多關於平面設計的設計素材與技巧,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㈥ 包裝容器造型的設計原則。就一天時間啊!幫忙啊!
包裝容器造型設計是根據被包裝商品的特 征、環境因素和用戶的要求等選擇一定的材料, 採用一定的技術方法,科學地設計出內外結構合 理的容器或製品。二、作用 造型是包裝容器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 構成部分與前提。 1、造型是為產品的功能服務,優美的包 裝造型有利於強化包裝的實用與方便功能, 美化產品,吸引消費者,促進商品的銷售。 2、包裝造型是包裝裝潢的載體,優美的 造型為包裝的視覺傳達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 礎,可以說包裝造型在整個包裝設計體系中 佔有重要的位置,是優秀包裝設計的關鍵所 在。三、包裝造型與結構的關系 任何包裝容器的造型都必須藉助一定 的材料和各部位具體的結構來支撐組合完 成。 在包裝造型設計中,由於對包裝功能 要求的不同和製造包裝容器的材質與工藝 技術的不同制約,又導致在包裝造型與結 構設計上的不同側重與要求。 如陶瓷、玻璃、塑料等包裝容器,通 常在封蓋(頭)與底(足)結構不變的情 況下,只改變容器(體)的造型。(畫)四、容器的分類 1、從材料方面分: 木質、金屬、玻璃、 草製品、塑料、陶 瓷製品等; 2、從用途方面分: 酒水類、化妝品類、 食品類、葯品類、 化學實驗類容器制 品等; 3、從形態方面: 瓶、缸、罐、杯、 盤、碗、桶、壺、 盒等。五、容器設計的基本要求 功能第一性,功能決定形式,是容器設計 的最基本的要求。 根據茶壺的使用特點,考慮如何設計茶 壺? 1、功能要求 物理性:容器的性能、構造、耐久性等; 生理性:容器使用的方便性和操作的安全 性等 心理性:滿足人類對於型與色的愛好或對 於裝飾的要求; 社會性:由於社會的地域性或習俗等原因 對於容器造型新的要求。五、容器設計的基本要求 2、經濟要求 包裝容器設計要注意與經濟成本的關 系,使設計的容器與商品銷售價格相匹配, 要以設計的合理性來減少生產、流通中的破 損和浪費。 3、美感要求 在功能得以滿足的基礎上,將材料質感 與加工工藝的美感充分體現於容器造型本 身。 4、生產技術要求 必須了解包裝容器製作的工藝流程以及 特點要求,使設計適合工藝生產。 5、創造性要求 設計具備獨特的風格、便利的功能、和 新穎的容器造型。六、容器設計的藝術規律 1、變化與統一 在各種藝術創作和設計的過程中,變化 與統一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只有變化無統一 的設計給人一種無條理雜亂之感,只有統一 無變化的設計給人一種呆板無生氣之感。 在容器設計中變化是指造型各部位的多 樣化,而統一是指造型的整體感。六、容器設計的藝術規律 2、對比與調和 ①線形對比: 在容器設計中所謂的線形,主要是指造型的 外輪廓線,它構成了造型的形態。 線型歸納起來可以分為曲線與直線兩大類, 每種線形都可以代表一種情感因素。六、容器設計 ②體量對比: 的藝術規律 造型的體量是指形體各部位的體積,在視覺 上感到的分量。運用它恰到好處,可以突出形體 主要部分的量感和形態特點。 如:唐代瓷壺造型: 其利用縮小壺嘴的處理,突出主體的量感和造型特點,同時也增 加了精巧與趣味感。六、容器設計 ③空間對比:的藝術規律 A、實空間:每一個實體都需要一個空間位置,這種空間 在造型上稱實空間。 B、虛空間:是指造型本身的一些附加件所形成。 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空間和虛空間的比例與對比關 系,不能喧賓奪主。 線形要統一,體量要均衡,實空間與虛空間要吻 合、協調,使造型生動,從而加強其形式感,產生一定 的藝術感染力。六、容器設計 ④質感對比:在設計中主要從材料與裝飾效果上來 體現。的藝術規律 A、單一材料: B、多種材料:如:六、容器設計的藝術規律 ⑤色彩對比:材料色彩運用對容器設計的合理性和 藝術性關系很大。六、容器設計 3、重復與呼應:的藝術規律 ①單體造型:線型與體量的重復達到一種和諧的 秩序美感和節奏美感。六、容器設計 ②配套造型:在系列包裝設計中要用到此類造型,的藝術規律 是指在整個包裝造型上重復主要的線型特徵,根據 不同的用途設定不同的比例和容量,達到重復與呼 應的關系。六、容器設計 4、整體與局部的藝術規律 造型局部的變化是為了整體的內容豐富,不能 繁瑣,不能破壞整體關系的和諧統一。 造型的局部有各種線角,口部造型和底部造型 結構等,在符合整體風格基調的前提下,將局部處 理精確到位,使造型特點更加突出。六、容器設計 的藝術規律 5、生動與穩定 ①實際使用的穩定: ②視覺感覺的穩定: A、各異的造型,要使主體與附件之間或造型上下、 左右之間的體量與形式關系恰當,達到視覺上的 均衡。 B、色彩: C、水平線裝飾。 ③視覺上的生動:六、容器設計的藝術規律 6、比例與尺度 ①比例與尺度要適合產品的功能要求 由於產品特點的不同,針對不同產品特點要 採用不同的比例與尺度。 以香檳酒和白酒為例: 以化妝品(香水、霜類)為例:六、容器設計的藝術規律 ②比例與尺度要適合產品的審美要求 A、直筒類——簡潔、大方、剛性美。 B、非直筒類——精緻、小巧、柔性美。 C、配套產品組合比例——比例適中、線條統 一中求變化、差別不易過大。 ③比例與尺度要適合產品的工藝要求: 如陶瓷,它必須經過高溫燒制等工藝過 程,原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有一個熔融的 階段,如果造型的比例不合理,就會出現 變形現象。 ④比例與尺度要適合人體工程學
㈦ 陶瓷包裝容器的設計理念
設計銷售包裝的陶瓷容器必須滿足如下的要求:
①陶瓷容器應與被包裝的商品身價相適應,它應是包裝容器,而不是純工藝品。因此,低檔商品採用陶器,而高檔商品則用瓷器並注意裝飾和裝潢設計。
②造型具有陳列價值,且便於集裝運輸。為此,要避免與已有的商品包裝重復,並注意節省空間和具有良好的強度與剛度。
③密封可靠,便於加工生產和包裝作業。
④商標與裝潢應與陶瓷容器的風格一致
⑤便於運輸和大量生產,包裝成本低。
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被包裝的商品,在容器破損後不致造成公害,也不會產生任何危險。
②容器造型可按前述各節的原則進行設計,但要注意在模仿中創新。
②恰當選擇密封蓋。一般廣口的陶瓷罐多用陶瓷蓋。包裝酒類的瓷瓶可用軟木塞密封,再以樹脂塗料密封口部。近年來陶瓷瓶耀又採用塑料螺旋蓋,因此陶瓷容器口上必須成型出圓形螺紋。此時密封除用前述的軟木塞外,可在塑料蓋內加塑料或軟木製成的密封墊。
④陶瓷容器的厚度可與生產廠商定,通過或測量現有實物來確定。一般在設計時不進行強度計算。
⑤按照商品的質量或容量,計算出包裝容器的實際質量或容量。容器的實際容積是商品容積、塞子或蓋子占據的容積以及商品與密封件之間的空氣空間的容積三者的總和。
⑥造型設計可用1:1的比例繪制草圖、容器輪廓線內的容積必須等於上述的實際容積。也可在坐標紙上繪圖量取。沿著容器輪廓外側繪出容器的厚度,再根據陶瓷的密度估算出容器質量。
㈧ 怎麼用Photoshop做容器造型設計
如果要做立體的比較難,做平面的就小菜一碟了
㈨ 產品包裝設計的目錄
第一章 產品包裝設計基礎
第一章 產品包裝設計概述
第一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淵源
第二節 產品包裝的功能與基本特徵
第三節 產品包裝的定義與分類
第四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構成要素
第二章 產品包裝設計的構思與方法
第一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構思
第二節 產品包裝的設計方法
第三節 產品包裝的設計程序
第三章 產品包裝設計的構圖與視覺流程
第一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構圖
第二節 產品包裝的視覺流程與視覺最佳視域
第四章 產品包裝容器造型設計
第一節 產品包裝容器造型設計的要求與原則
第二節 產品包裝容器造型的設計方法與程序
第三節 不同材料的包裝容器造型設計及特點
第五章 紙包裝結構設計
第一節 紙包裝設計種類與特點
第二節 紙包裝結構設計
第三節 包裝結構與包裝容器的相互關系
第六章 產品包裝的視覺形象設計
第一節 產品包裝中的文字設計
第二節 產品包裝中的圖形設計
第三節 產品包裝的色彩設計
第七章 產品包裝設計的印刷與製作
第一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印刷種類與特徵
第二節 產品包裝印刷製作過程
第三節 產品包裝與計算機輔助設計
第四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學生設計作品
第二部分 產品包裝分類設計
第八章 食品包裝設計
第一節 食品概述
第二節 「自然包裝」的啟迪與傳統食品包裝
第三節 食品包裝的作用、功能與特點
第四節 食品包裝的色彩特殊屬性
第五節 食品包裝設計的要求及常用表現手法
第六節 月餅包裝設計
第七節 現代食品包裝設計新趨勢
第九章 酒與飲料包裝設計
第一節 酒包裝設計
第二節 中國酒包裝設計的文化性及常用的設計方法
第三節 酒包裝設計現狀與趨勢
第四節 飲料包裝設計
第十章 化妝品包裝設計
第一節 化妝品包裝設計概述
第二節 化妝品包裝設計的定位策略
第三節 香水包裝設計
第四節 化妝品包裝設計的趨勢
第十一章 醫葯品包裝設計
第一節 醫葯品包裝設計的獨特性
第二節 醫葯品包裝設計的規范與要求
第三節 不同種類醫葯品的包裝設計
第四節 醫葯品包裝設計新路
第十二章 電子產品包裝設計
第一節 我國電子產品包裝概況
第二節 電子產品包裝的分類與設計原則
第三節 電子產品包裝設計的趨勢
第十三章 玩具包裝設計
第一節 玩具包裝設計的市場定位
第二節 玩具包裝設計的原則與要求
第三節 玩具包裝設計的視覺表現
第四節 玩具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
第十四章 禮品包裝設計
第一節 禮品包裝設計概述
第二節 禮品包裝設計的要求
第三節 禮品包裝設計中文化內涵的體現
學生設計作品
第三部分 產品包裝設計的認識與發展新趨向
第十五章 產品包裝設計的認識與評價
第一節 產品包裝設計的新認識
第二節 對產品包裝設計的評價方法
第十六章 綠色包裝設計
第一節 綠色包裝設計概述
第二節 綠色包裝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第三節 綠色包裝設計的新趨勢
第十七章 簡約化與人性化包裝設計
第一節 簡約包裝設計
第二節 人性化包裝設計
第十八章 趣味性與互動式包裝設計
第一節 趣味性包裝設計
第二節 互動式包裝設計
第十九章 概念包裝設計
第一節 概念設計
第二節 概念包裝設計
學生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