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棚荷蘭15土豆種植技術
荷蘭15馬玲薯,是農業部種子局從荷蘭引進。
該薯株型直立,株高60cm,花藍紫色。黃皮黃肉,塊莖扁橢圓型,芽眼少而淺。生育日數60d左右,澱粉含量12.00-13.8%,還原糖含量0.03%,植株抗y病毒,塊莖較抗花葉病毒。畝保苗4000-4200株左右。產量3000kg-4000kg/畝,適應京、津、魯、皖及中原二季作區種植。
一、種子處理:選種 選擇薯形整齊,薯皮細嫩光滑的塊莖作種薯。 消毒 消毒的方法是用40‰的福爾馬林1份兌水200份,噴灑薯堆或種薯5分鍾,用薄膜覆蓋悶蒸2小時,再攤成薄層,通風晾乾。切刀也要消毒。整薯栽種 選用健壯整薯栽種,有防病害感染,發揮頂端優勢,保證苗全苗壯的良好效果。 切塊催芽 為了節約用種和打破休眠期,切塊有時也是勢在必行。切塊重量25克以上,帶有1~2個芽眼,切後用草木灰拌種。催芽在室內進行,薯塊鋪放30厘米左右厚,上蓋濕土,保溫10℃~15℃,待芽長出為止(約0.5~1.0厘米),也可用0.5~1.0單位赤黴素處理5~10分鍾後,適溫催芽。 將切好的薯塊在自然環境下平鋪2—3天,待傷口失水後。將薯塊集中堆放,用塑料布蓋好保溫,待芽長出2毫米左右,即可播種,新薯種採用赤黴素(九二0)浸種催芽,即切塊後將澱粉洗去,採用2—5ppm即1克九二0加水500—200公斤。將薯塊集中堆放,底層用稻草或毛草墊好,再用塑料布蓋好保溫,待芽長出2毫米左右即可播種。
二、土壤選擇:選擇海拔1600米交通便利,中等以上肥力的疏鬆沙壤上,前作非烤煙、茄科作物的地塊,便於確保種薯的純度。
三、種植密度:採用雙行單株種植方法,大行距1米,小行距0.4米,株距0.2—0.3米 ,每畝確保5000—5500株。
四、切種薯方法:採用無油膩、鹽的刀,以種薯頂部縱切,打破頂芽,然後根據芽眼分布情況每塊保1—2芽,薯重25—30克,傷口晾乾後即可播種。
五、底肥: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公斤,普鈣50公斤,尿素20公斤,硫酸鉀15公斤。
六、田間管理:30天後基本全苗,可進行第一次除草,結合小培土進行,10天後進行第二次培土、除草,保障排水暢通。根據薯苗生長情況可適當追施一定量的尿素或根外追肥。
土豆的苗期一般是指從幼苗出土後,到展葉6-8片,苗高15-20公分,早熟品種歷經15天到團棵時結束。也有的把這一時期叫做幼苗的前期,把團棵後的發棵到現蕾稱幼苗期的後期。現就土豆苗期生長特點將其管理介紹如下:
1.通風換氣 近日氣溫逐步升高,扣棚土豆注意通風放氣。每日上午8-10時在棚內溫度達到18℃以上時,要扒開通風口放風,使棚溫控制在25℃以內;地膜土豆已經開始出苗,出苗期每日上午9時前全田巡查一遍,出土後及時破膜以防烤苗。
2.注意補水 播種時墒情不足者,注意觀察膜下土壤濕度。若濕度不足表土乾燥,可能會造成幼苗還未出土就被灼傷,建議及時補水以利出苗。
3.澆水追肥 土豆苗期團棵前莖葉的生長量不大,但展葉速度很快。團棵後進入發棵期,莖葉生長量猛增,並開始形成側枝。為了滿足發棵期對養分和水分的大量需求,團棵前要澆水追肥。一般畝追施碳銨50-100公斤或尿素20-30公斤。幼苗期是以莖葉生長為中心的時期,也是為塊莖的形成和澱粉積累打基礎的時期。幼苗期生長要求適宜的溫度是21℃,需要充足的光照、適宜的水分和豐富的氮肥供應。
拱棚早熟馬鈴薯已進入現蕾至開花期。此期不僅是馬鈴薯需水最敏感的時期,同時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若棚內溫度太高不利於結薯和塊莖的膨大。為了把拱棚溫度調控到馬鈴薯生長的最適溫度,此期放風降溫是拱棚馬鈴薯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具體做法是:對有壓膜線的拱棚,在拱棚的兩側,將壓在地面處的棚膜捲起,形成一條通風帶,通風帶高度視氣溫變化而定。將棚內溫度調控在16-18℃,土溫調控在18-21℃,對塊莖的形成和膨大最為有利。如果氣溫超過21℃時,馬鈴薯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生長速度明顯下降。土溫超過25℃,塊莖基本停止生長。在做好通風管理的同時,還要做好水肥管理,可以用0.1-0.3%的硼砂或0.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葉面噴肥,並進行第三次灌水。
倒春寒會使春馬鈴薯的產量損失將達2成以上,上市時間將延遲10天以上。根據受災現狀,筆者提出以下管理意見: 1、及時破膜出苗。隨著氣溫回升,陰雨不連續下的氣候,馬鈴薯已進入出苗高峰期。必須及時破膜出苗,防止高溫傷苗,防止凍死的莖葉腐爛,影響新芽生長。2、清溝排水。現在許多薯田地下水位高,窪溝堵塞,對薯苗生長非常不利,應抓緊清溝清淤,達到主溝深30厘米,畦溝深20厘米,雨停田乾的效果。3、慎用追肥。由於凍害,有些農戶只怕馬鈴薯肥料不足,准備出苗後補施追肥。這種做法要不得。因為,目前薯田並不缺肥,補施追肥有百害而無一利。另有在莖葉生長呈現缺肥症狀時才可補施追肥。 4、防止再次「倒春寒」凍害。在3月底前,有再次「倒春寒」發生的可能。如嚴重凍害,後果將超過這次凍害。薯農應有預防措施,昨天,天氣預報,來臨前一天下午一是可及時用稻草等覆蓋物覆蓋,二是用薄膜低弓蓋,三是低溫前2-3天用磷酸二氫鉀噴施,增強植株抗寒能力。馬鈴薯屬茄科作物,對闊葉雜草除草劑較為敏感,在除草劑選擇應用上,要以安全為主,防止因除草劑選擇不當造成葯害減產。闊葉雜草以播後苗前土壤處理為主。
(一)土壤處理
畝用72%都爾14O一20O毫升,兌水30公斤土壤處理。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
(二)苗後化除
苗後處理以禾本科雜草為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2—5葉期可採用:
1、畝用12.5%稀禾啶100毫升,兌水30—40公斤噴霧;
2、畝用10.8%高效蓋草能乳油40—50毫升,兌水30—4O公斤噴霧;
3、畝用15%精穩殺得乳油50—60毫升,兌水30—40公斤噴霧;
4、畝用10%禾草克乳油150—250毫升,兌水30—40公斤噴霧;
5、畝用2O%拿撲凈1OO一15O毫升,兌水30—4O公斤噴霧。
馬鈴薯高產優質的施肥原則是:基肥要足,追肥要勤,氮、磷、鉀要合理,鎂肥不能缺,根部施和葉面施相結合,具體方法如下:
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施好施足生物有機肥,即在每畝施用腐熟有機肥2500~3000公斤的基礎上,畝施生物有機肥45~50公斤。在整地挖地種植穴時,將基肥與種植穴內的泥土充分攪拌均勻後,即可以種植。
酌情施用種肥 基肥不足或耕地前來不及施肥時,常於播種時,畝施專用復混肥15~20公斤作為種肥。種肥施用主要以溝施或穴施的方式進行,但肥料不要與種薯直接接觸,以免灼傷種薯。
看苗巧施追肥 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進行,第一次在齊苗時,結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糞尿500~700公斤對水澆施;第二次在現蕾期,可畝施黑加白生物肥或專用復混肥10~15公斤。
葉面追肥 從馬鈴薯幼苗開始展葉時起,每7~10天葉面追施1次0.1%硫酸鎂、0.3%磷酸二氫鉀、1000倍三十烷醇混合液,連噴3~5次,均勻噴濕葉片。 補充鎂肥 馬鈴薯地下塊莖迅速膨大時期,每株施硫酸鎂50~60克,對清水或腐熟的糞水淋施,或在植株周圍挖淺溝施,以促進地下塊莖迅速膨大。
馬鈴薯種植、管理、收獲技巧
(一)選地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翻犁碎土,平整後進行栽培。馬鈴薯在生長前期和中期需肥量較大,為保證正常生長發育,必須重施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500~3000公斤,磷肥50公斤,鉀肥15公斤(或草木灰100~200公斤),充分混合後,移栽時進行窩施或溝施。
(二)播種
1、選用良種: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性強、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特別要首選脫毒馬鈴薯。
2、適時播種:春季種植,一般在晚霜前一個月左右,外界溫度穩定在5℃以上即可播種。以種植商品薯為目的地方,以不受晚霜為害為原則,爭取適時早播,提早上市,具體播種時間應根據當地小氣候條件具體確定。
3、種薯處理:為防止種薯帶菌傳染,在播前最好用0.3~0.5%的福爾馬林浸泡20~30分鍾,取出後用塑料袋或密閉容器密封6小時左右,或用0.5%的硫酸銅溶液浸泡2小時進行消毒。播種時為防止因種薯休眠期未過而推遲出苗,可用2~3ppm的赤黴素溶液浸泡5~10分鍾,或用0.5%的石灰水浸泡1~2小時打破休眠。
4、播種密度和深度:馬鈴薯多數是與玉米進行二套二分帶種植,一般以畝播3000~3200株為宜,行距1~1.2尺,窩距7~8寸。最好選用20~25克的小整薯播種,若種薯過大應切塊種植,切塊大小掌握在20~25克,並做好切口消毒,保持播種量在60~80公斤。純作時,畝種植密度保持在3600~4200株,播種量100公斤左右。播種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適宜的播種深度,可防止凍傷或曬傷薯塊,增加結薯層次,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
(三)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在去除田間雜草的同時,可加厚土層,提高土壤溫度,增加塊莖生長的土壤范圍,地下根莖增多,對提高產量有著重要作用。一般應在4月中下旬、5月至6月上旬各進行一次中耕培土。在馬鈴薯生長前期進行中耕培土,可提高土溫,促進發芽生長;中後期中耕培土可增強土壤通透性,利於塊莖膨大。
2、合理追肥:馬鈴薯生長速度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還要注意追肥,促進健壯生長。一般追肥2次,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第一次以氮肥為主,畝施尿素10公斤,也可畝用25擔左右人糞尿,每擔對尿素100克澆施。第二次以磷、鉀肥為主,畝施磷肥20~25公斤,鉀肥5~10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
3、打花及疏枝:馬鈴薯的分枝性較強,若栽植過密或氮肥過多,生長過旺和密度過大,會影響地下部分發育,應及時進行疏枝,去除病枝、弱枝,增強通風透光,減少病害。在花蕾形成期,及時摘除花蕾,避免養分消耗,促進養分集中供應塊莖,增強產量。
4、防治病蟲害:為害馬鈴薯較重的病蟲害主要有晚疫病、病毒病、塊莖蛾和蚜蟲,要採取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進行綜合防治,如選用抗病品種、合理用葯防治等。移栽後20天左右,畝用尿素15~20公斤對清糞水淋施;在蕾苔期,畝施尿素10~15公斤,氯化鉀5~10公斤,用移栽器打孔穴施;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每畝各用0.5~1公斤尿素、0.15~0.2公斤磷酸二氫鉀、0.15~0.2公斤硼砂對水45~6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
病蟲害防治措施:苗期前(開盤前)應重點防治蚜蟲、菜青蟲、潛葉蠅、霜霉病,蕾薹期應重點防治霜霉病,初花期重點防治菌核病,結莢期注意防治蚜蟲。用葯時,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四)適時收獲
終花後30天左右,當全株三分之二的角果呈黃綠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種皮呈黑褐色或黃色時,為適宜收獲期,即「八成熟、十成收」,應及時收獲。
在馬鈴薯生產中,以有機肥為主適量配加低濃度復合肥作基肥,在生長旺盛季節,再追施氮肥是可以維持中高產水平的。如何才能獲得馬鈴薯的高產優質? 首先,馬鈴薯的營養特點是前期生長地上部莖葉,後期生長地下部塊莖。對氮磷鉀養分的需求量較多,對於氮磷鉀三者供應的比例要求為1:0.5:2.5。按照這一營養需求規律,在南方土壤中缺鉀嚴重,尤其應注意增施鉀肥,其次配合施用氮肥,調節氮鉀平衡。在北方土壤中的有效鉀比南方高,但是不少土壤有缺磷現象,目前對鉀肥的施用不普遍,連年耗竭下來,土壤鉀已經表現入不敷出,因此在重視施氮肥的同時,也要注意增施鉀肥和磷肥。在馬鈴薯生產中,氮磷鉀化肥的適宜比例:北方地區平均為1:0.5:0.6;南方地區平均為1:0.4:0.9。如果畝產水平在1500公斤左右,推薦氮肥施用量折純氮10-12公斤/畝。在施肥方法上,要採用基肥和追肥兩種,氮磷鉀肥料的分配是基肥中用50%的氮肥、全部的磷肥和大部分的鉀肥。肥料品種可以選復合肥,也可以採用單質肥配合。追肥中用50%的氮和少部分的鉀。在施肥位置上,基肥在種植前溝施或穴施,深度要求15厘米左右。追肥在行間或壠側條施或穴施;肥料埋深5-8厘米,施肥後可以灌水並覆土。一次性追肥時,時間不要過早,在薯塊進入膨大期再進行。過早追肥尤其偏追大量氮肥,會引起地上部旺長地下部結小薯塊的問題。
馬鈴薯播種用小整薯好
採用20-50克的小整薯播種,越來越值得提倡,與傳統的切塊相比,整薯播種有許多優點。 一是出苗整齊、苗全苗壯。切塊播種,如土壤水分少或濕度大、土濕過低或過高時,或種薯貯存時間過長,生理年齡處於衰退期,易引起乾枯或腐爛,在不良的生產條件下,不易保全苗。而用小整薯播種,由於整薯的外面有一層厚的木栓化表皮,播種時,有利於保存塊莖內的水分、養分,在土壤過干、過濕等不良條件下,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出苗,出苗一般在92-98%,比切塊做種出苗率提高18-37%。 二、能發揮頂端優勢,獲得高產。整薯多由頂部芽眼萌發,由於頂部的芽粗壯,可充分發揮種薯的頂端優勢。整薯播種,可由頂部發出多個主莖,每個主莖可結3-5個塊莖,主莖數多而增加結薯個數,達到高產。據報道,採用小整薯播種比採用切塊做種的馬鈴薯一般增產15-50%,最高可成倍增產,薯大而整齊,提高了經濟價值,同時出粉率也明顯提高。 三、可減少病害傳播。許多病毒,如馬鈴薯X病毒、紡錘塊莖類病毒等,細菌病害,如環腐病、青枯病、晚疫病等,可通過切薯的刀擴大帶病種薯的傳播。整薯播種可杜絕這些病害的發生。 特別是對於秋馬鈴薯,播種時溫度高、濕度大,如用切塊播種,當種薯切塊後,如傷口不能很快癒合,切面易感染細菌導致腐爛,極易引起大量爛種,導致田間缺苗斷條,則必須用整薯播種。 播種用的小種薯應採取密植、晚播和早收等辦法專門生產,不應從普通種薯中選小個整薯使用。小整薯的選擇標準是,薯皮光滑幼嫩,色澤鮮艷,芽眼較深,具有本品種的薯形特徵。嚴格淘汰薯皮粗糙老化、色澤暗灰色、芽眼較淺、畸形怪狀和龜裂的小老薯。臍部有黑色、褐色的小整薯也要淘汰。
2. 怎麼種土豆,要步驟
土豆的種法
土豆在春天種下是最好的,這里我就說一些重點吧別嫌我啰嗦。
一、先挑土豆作為種子。如果你是直接在種子公司買的那我就不多說了。然後把土豆用刀兩分或四分切開,(看土豆的大小分切數量,如果是小土豆就不用切)要當中切,刀子不能帶油如有殘油請洗凈擦乾。原因就不多說了。把切好的土豆用一些碳灰或干土灑上主要是讓切開的傷口不受風不發炎,(都是生命和人一樣啊原因不多說了)然後把灑上灰的土豆放屋裡乾燥地方,別放朝的地方啊,也不能有大風吹的地方。碼好後在表層多灑一些灰蓋上,沒過土豆最好如果沒那麼多灰就不用那麼多了。這樣捂上五六天。
二、正好現在把地翻鬆曬幾天,主要是殺土裡面的細菌和把一些正要長出來的雜草曬死,要有別的大長雜草或雜根之類的直接拔出,有大塊土要拍散,總的來說把土地弄得松軟干凈沒雜草就是了。
三、准備底肥。底肥分很多種,每一種的用法和用量和方試都不一樣,如果用不好了會把土豆燒死,要嘛就是會太過旺結出的土豆很小產量少。下面我說幾小點吧:1.如果是在農村肯定會關家畜,把家畜的糞便弄成一堆在外面發哮幾天挖開看有熱氣出來就可用,用時土豆放坑裡,弄一塊餅那麼大小蓋在土豆上蓋上泥土就行。2.如果沒有養家畜的人就不要的蔬菜或雜草捂著發哮也行。3.如果在城市的沒有這 些做底肥的可以去市場買加工好的底肥來用就行了。還不用那麼麻煩。
四、幾天過去後把地掏出溝來,深一尺左右,寬也差不多這個尺成直線形日後好打理。把捂好的土豆扒出來抖抖灰不要抖太凈,這里土豆應該有萌芽了,不要弄斷芽。種是芽沖上最好,把土豆按六寸左右放一瓣,成直線形,為了以後好打理。然後放上底肥,最後蓋土要蓋的深厚大至均勻,大至五六寸厚的土就行了,土為松蓋不能壓實。
大概就是這樣了,完後十天半月就長出小芽芽來了,要常來看芽芽長的正常不,計算一下從種到長出來花了多少時間,這些都是有原因的,也關繫到產量問題,其裡面的細節我不多說了。裡面有很多學問。長年累月後你自然 就有經驗了。
3. 土豆種植方法步驟
土豆種植方法步驟如下:
1、土壤選擇
種植土豆,要選擇光照條件好、排水性好、灌溉方便地塊地,可以往塊地中施加完全腐熟的農家肥,提高土
2、種子處理
土豆種植前,將其放在散射光的環境中等待發芽,接著把發芽後的土豆切成塊狀,每一個塊狀上確保有一兩個芽點,傷口處要用草木灰進行消毒殺菌處理,避免感染病菌。
3、入土栽種
把處理好的土豆塊放在土壤中,放置間距為15厘米左右,再覆蓋上10-15厘米左右厚度的土壤,種植完成後及時澆水,保持土壤處在濕潤的狀態,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發芽生長。
4、後期養護
土豆長出小苗後,需要施加一次薄肥,加快生長速度,且植株怕強光照射,在生長期間要避免太陽直射,以免葉片乾枯,最後影響果實的質量,一般在春季播種,夏季就能採收。
4. 荷蘭七土豆種植技術
荷蘭7號是從荷蘭引進,經過脫毒單株系選育成的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塊莖膨大速度快、適合不同栽培模式種植的早熟品種。目前是山東省的主栽品種。一般畝產2500~3000公斤左右。肥水好的高產地塊,畝產可達4000公斤。生育期(出苗到收刨)65天左右。塊莖休眠期短,適於春、秋兩季栽培,也適合與其它作物進行間作套種。株型直立,株高60厘米左右。莖稈粗壯,分枝少。葉片肥大、葉緣呈波浪狀,花淡紫色。塊莖呈長橢圓形,芽眼極淺,薯皮光滑,外形美觀,黃皮黃肉,食味好,品質優良。適合鮮食和出口,在香港及東南亞市場極為暢銷。出苗後60~70天收獲。株高60厘米左右,花紫紅色。薯塊(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少而淺,薯皮光滑,黃皮黃肉,結薯集中。澱粉含量13%~14%。該品種易感青枯病、環腐病和晚疫病,抗瘡痂病和馬鈴薯病毒病。一般畝產3000公斤左右。適應地區及栽培要點:在內蒙古、遼寧、廣東、福建、山西、山西、山東、廣大的中原春秋二季作地區都有種植,適於間作套種。栽培密度為5000~5500株/畝,應及時防治晚疫病。該品種對光敏感,收獲、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應注意遮光。
5. 土豆種植的步驟和方法
土豆大家經常會吃,它可以炒著吃,炸著吃,也可以燉著吃,營養豐富,口感誘人,食用以後能飽腹也能補充營養,土豆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但土豆是怎麼種植的人們了解卻不多,今天小編就專門介紹它的種植方法,讓大家了解土豆是怎麼種植的。
土豆如何種植 土豆的種植方法
1、育種
種植土豆時一定要先育種,土豆是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的一種植物,育苗時應該選擇直徑在三厘米左右的健康種薯,它把它們切成塊狀以後播種育苗,等它長出幼苗以後可以直接移栽。土豆也可以直接用塊莖播種,每年三月是最好的播種時間,播種以後需要在上面蓋了十厘米左右的厚土。
2、日常管理
種植土地豆時日常管理也很重要,它的植株可以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想讓它健康生長,必須能給它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植物喜歡陰涼的環境,它在涼爽的環境中生長最快。在生長期間要及時施肥澆水,並且去除田間的雜草。
3、溫度要求
土豆種植以後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這種植物的塊狀根在外界溫度處於十六到十八度之間時生長最快,當溫度超過二十五度時,它的塊狀根就會停止生長。而且它的莖與葉子則喜歡在十五到二十度的環境中生長,在高溫超過三十九度時才會停止生長。
4、施肥要求
土豆是一種喜肥植物,平時施肥時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而且在種植以前一定施足底肥,在生長期間可以追肥二到三次,每次追肥以後都要及時澆水,這樣可以讓土豆盡快把肥料吸收和利用,對它的根莖的快速生長有很大好處。
6. 種植土豆的主要方法
選育途徑主要有:
①利用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播種
用塊莖繁殖,把馬鈴薯按芽眼切成塊狀,壟播,3月份播種,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塊莖停止膨脹。大概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適時早播: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厘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栽培技術:
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莖、羽狀復葉、花蕾和果實;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
栽培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
(6)種荷蘭土豆的方法和步驟擴展閱讀:
馬鈴薯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其產量高、營養豐富、味道佳,深受大眾喜愛。馬鈴薯是喜涼作物,在地溫低於25℃時可以播種,秋季播種時一般選擇生育期較短的品種,用20-30克的整薯作為種薯時,能提高成活率。
秋馬鈴薯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抗旱排澇,查苗補苗,除草施肥等,秋季病蟲害比較活躍,因此要特別加強防病防蟲管理。
①環腐病
環腐病多為種薯帶毒所發生,因此在整個秋馬鈴薯的栽培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病。幼苗期間,環腐病會抑制幼苗生長,苗葉卷葉、皺縮,嚴重時會有死苗的狀況發生。開花期,莖葉自上而下萎蔫枯死,切開病薯可發現呈現乳黃色或褐色環狀腐爛。
環腐病對秋馬鈴薯的生長損害較大,如大面積發病會導致減產或絕收。因此要從源頭上切斷環腐病,選擇無病種薯,切塊時注意消毒刀具,以免交叉感染。
②病毒病
病毒病是一種傳染性病毒,患病秋馬鈴薯主要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緩慢,葉面捲曲,顏色發暗等。
防治病毒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選擇抗病毒的馬鈴薯品種,用整薯或實生薯作為種薯;
(二)防治蚜蟲。蚜蟲會在薯間傳播病毒,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噴殺;
(三)發病初期可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化學葯品防治。
參考資料:馬鈴薯(土豆)_網路
7. 「荷蘭一號」土豆種
天山網訊 (記者馨林 實習生毛琦)你見過紅皮的馬鈴薯嗎?9月23日上午,在烏魯木齊縣種子公司舉辦的脫毒馬鈴薯現場觀摩會上,來自北疆地區的60多位種植戶和經營戶見到了這種由烏魯木齊縣種子公司引進、選育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種。
我區曾在上世紀70年代末大 量種植過馬鈴薯,但由於病蟲害曾導致大面積絕收。80年代中期,自治區曾把馬鈴薯脫毒作為重要的科技攻關項目。烏魯木齊縣種子公司作為攻關單位之一,建起了馬鈴薯脫毒原種場,引進和開發一些優良品種進行脫毒培育實驗。該站科技人員與新疆農業大學合作開發了早熟的馬鈴薯新品種,經過多年引種觀察和對比實驗,篩選並培育了抗病毒、耐貯藏、塊莖大、表皮光滑、蟲眼淺的「荷蘭一號」、「津薯八號」、「早大白」等品種。�
在原種場的試驗地里,記者見到了有十多年馬鈴薯種植經驗的李文錄、馬榮夫婦,馬榮拿著剛從地里挖出的早熟脫毒的「荷蘭一號」對記者說:「沒想到這個品種馬鈴薯種了幾茬能夠長這么大。原來一畝只收2噸,現在一畝可以收獲3噸左右,產量大大提高了。」農九師165團場張挺軍團長說,他們選用了「荷蘭一號」後,畝產最高達到5.1噸,最大的一個馬鈴薯長到了7.1公斤。
觀摩會後,一些種植大戶和經營戶紛紛與烏魯木齊縣種子公司簽訂了引種合同。
8. 種土豆的過程
一、種薯選擇
土豆是否高產,主要取決於種子,種薯的好壞影響到種植戶的產量和收入,所以,識別種薯的好壞是個主要問題。從種薯外表看,不能只看土豆種個頭大小,還應看種薯的光澤,光澤好、新鮮、無腐爛,薯塊拿在手裡柔軟,用刀切感覺脆軟,從薯塊後頭半厘米切一刀看無環腐病(黑圈),這就可說是較好的土豆種。好的土豆種,抗病能力強,品質好,產量高,一般每畝可達3500~4000公斤。
二、土豆種的儲存
應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到零下3~4℃的時候,土豆種上應蓋東西,如麻袋、舊衣物等。到零下6~7℃就應該把它放在封閉的屋內,如遇較強冷空氣還應該再加蓋一點蓬布、薄膜,天氣轉緩後,應把蓬布或薄膜去掉。存放土豆的屋內溫度也不宜太高,一定不能放置在火爐邊,土豆種怕熱,最暖和的地方也不能超過7度,溫度太高就會長出很多的芽子,消耗種薯的養分,以後種在地里就易造成減產。總之,冬天存放土豆種,屋內在不蓋東西的情況下,溫度不低於零度就行。
三、土豆的種植方法
1、種植前的土地管理:
荷蘭土豆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作物,除了鹽鹼地之外,其它什麼地都行,但必須有澆水條件。來年春天要種土豆的地,頭年最好耕過來,不但要耕,而且要深耕,土豆是最喜歡土層松軟的,而且也是最能疏鬆土壤的植物,比較板結的地塊,連種幾年土豆就會變的疏軟、鬆散。
經過深耕或冬耕的地,經過一個冬天,凍化層可達15厘米,這一冬天的嚴寒和陽光的照射會有很好的殺菌作用。這15厘米的熟化層對來年土豆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不但要頭年耕,且要深耕,土豆有幾層匍匐根系,所以需要深的軟土層。近幾年來田間的機旋耕,深度達不到要求,影響土豆產量,因此,要創高產必須深度達到20厘米以下,如能達到30厘米在同等種植條件下,增產會更多。
2、生芽:
土豆雖說是喜涼作物,但種植時間也不益太早,近幾年有的農戶驚蟄前就開始種,時間偏早,生過芽的種薯出土快,早春遇上倒春寒容易受害,受過凍害的土豆就像人得了一場大病,病癒後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恢復。所以土豆一旦苗期受凍害就會影響全季的產量。因此種植時間不宜過早,大田春土豆的種植時間最好是在驚蟄後,春分前為益,具體時間可在陰歷的十六、十七左右。
種植前要進行生芽催芽,生芽能提前出土,而且還苗全苗旺。提前出土就提前結薯,在整個土豆生長期間來說,就能提高產量,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生芽的方法和時間是在驚蟄前20天,把土豆種放在火炕上,大約30~40厘米厚,炕底要墊草,土豆上面覆蓋一些東西。每天燒一點火不宜太多,待芽子長至1厘米左右,就要把蓋的東西去掉,而且要停止燒火,進行涼芽,幾天後芽子會變成黑色且的粗壯,手動芽不易掉。第二種生芽的辦法是,把土豆種放在竹筐里,把筐圍成圈,中間生火爐,這樣效果也很好。
http://www.foodmate.net/topic/322/102592.html
9. 荷蘭土豆的種植方法是什麼它的生長周期是多長
荷蘭七號是從荷蘭引進,採用脫毒單株系選育而成的早熟品種,匍匐莖短,塊莖集中,塊莖膨大快,適合不同的栽培模式。目前是山東省主栽品種肥水好的高產地塊,畝產可達四千公斤。生長期約六十五天。塊莖休眠期短,適合春秋兩季栽培,也適合與其他作物間作。株型直立,株高約六十厘米。莖粗,分枝少。葉子肥大,邊緣呈波浪狀,開著淡紫色的花。
土豆是指總生長周期至少為5個月的土豆。馬鈴薯屬於茄科黍屬植物,其塊莖可食用。它是世界上第四大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水稻和玉米。馬鈴薯,又稱雞蛋、土豆和馬鈴薯,與小麥、水稻、玉米和高粱一起成為世界前五大作物。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總產量最多的國家。馬鈴薯的整個生長周期有五個階段:1 .休眠期(在0 ~ 4攝氏度下長時間休眠,因品種不同可休眠1 ~ 3個月);2.發芽期(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從1個月到幾個月不等);3.苗期(約15天);4.萌芽期(33個月)
10. 荷蘭土豆14號種植方法
一、選地
(一)選擇高緯度、高海拔的氣候冷涼地區
1、傳播馬鈴薯病毒的主要介體桃蚜,適宜取食活動氣溫為23~25℃,也是傳播馬鈴薯Y病毒(PVY)效率最高的溫度;氣溫在15℃以下蚜蟲起飛困難。
2、高緯度、高海拔、濕潤的空曠地區,風速大,能夠阻止蚜蟲的降落聚集,氣候冷涼,不利於蚜蟲繁殖、遷飛和傳毒,卻極適合馬鈴薯生長和塊莖膨大。
3、種薯田周圍不得有高大障礙物,以利通風,減少傳毒蚜蟲降落的密度。
(二)隔離條件好
1、在種薯生產基地的較大范圍內,至少方圓5千米內沒有馬鈴薯生產田,及其他茄科植物和開黃花作物,如油菜、向日葵等。因為許多茄科植物的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番茄黑環病毒等都可以感染馬鈴薯;開黃花的植物易引誘蚜蟲傳播病毒。
2、適當的隔離條件,即使帶有馬鈴薯Y病毒(PVY)、或馬鈴薯A病毒(PVA)等非持久性病毒的蚜蟲遷飛到馬鈴薯種薯基地時,其喙針上的病毒已失活而無傳毒力。
(三)土壤條件
1、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沙壤土或壤土。地塊相對平整,地力一致;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1%以上,微酸性土壤最好(pH值5.4-6.5),鹼性土壤不能大於pH值8.2。
2、兩年以上未種過馬鈴薯的土地,前茬最好是禾穀類作物。
3、每個地塊面積應大於35公頃,地面平坦或平緩(坡度小於10度),適合機械化作業。
4、有灌溉和排水能力的地塊,每500畝配套2-3眼機井,出水量在100噸/小時以上。
二、測土配方施肥
(一)取土樣
1、按同樣土壤類型和肥力選取樣點,樣品應具有代表性;
2、取0-20厘米土層,每500畝至少取12點,重量0.5公斤左右。
(二)取樣方法
1、土鑽取樣,蛇形法采點。
(三)測試項目
有機質、全N、全磷(P2O5)、全鉀(K2O),鹼解N、有效磷P2O5、速效鉀K2O,、pH值,Ca、S、Mg、Zn、B、Fe、Cu。
三、制定詳細生產計劃
(一)根據作業能力、面積、確定生產規模和預算
一般1000畝配套一套農機具,包括拖拉機、反轉犁、組合耙或旋耕機、撒肥機、播種機、中耕機、打葯機、殺秧機、收獲機、種薯運輸工具等。
(二)依據作業能力、種植面積安排生產人員、機械(動力、耕作、噴灌)、種薯、整地時間、播種時間、中耕除草時間,做好施肥計劃、噴葯計劃、殺秧計劃、收獲計劃、運輸計劃。
四、生產實施
(一)播種前整地
一般選用秋耕地,耕層淺且不一致的土壤進行春耕。
1、耕深:30-35cm為宜。
2、質量要求:避免漏耕,不出現硬塊,耕深一致,前後犁同樣深度。
3、耕地前按噴灌圈半徑劃出噴灌圈邊界,耕地時多耕出1-2米。
4、深鬆土壤:馬鈴薯的根系集中在土層下35厘米處,深松 40-45厘米,達到土層深而疏鬆,根系可達到70cm,精細整地是增產的基礎。
5、組合耙耙地或旋耕:達到土地平整、35厘米內土壤無坷垃。
(二)施足基肥(底肥)
1、時間:播種前一周開始。
2、方法:用拖拉機牽引帶肥箱的中耕機施肥或耙地前用撒肥機撒施基肥或隨播種機施入做種肥或第一次中耕時施入。
3、用量:氮總用量的40%-60%;磷100%;鉀60%-80%。
4、播前起壟時條施於播種溝兩側,選用顆粒肥料,通過調整施肥機轉速檔和出肥閘達到計劃施肥量。
(三)播前澆水
1、播種前澆水達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70%左右,達到播種最佳土壤狀態;
2、避免播種後澆水降低土溫,種薯容易爛種,幼芽易感莖潰瘍,出苗遲緩。
(四)種薯
1、種薯的生理年齡.
(1)休眠期,收獲後的1-2個月;
(2)頂芽優勢期(幼齡期),只有頂部芽眼萌發,其他的芽眼仍處於休眠狀態;
(3)多芽期(壯齡期),塊莖上、中部的芽眼都萌發,有5-6個壯芽,此期約在塊莖收獲後的4-5個月,利用多芽期(壯齡期)的種薯播種最好,出苗早而整齊,主莖數多,單株所結塊莖數多,產量高;
(4)衰老期(老齡期),具有許多衰老細弱的芽,塊莖失水、薯皮皺縮,此期約在收獲後6個月以上的塊莖,播種後,植株早衰,產量低。
不同生理年齡的長短與品種、以及塊莖收獲後所處的溫度、濕度條件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