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工授精怎麼做
人工授精成功的首要條件是,做好母犬的發情鑒定,以便能夠適時配種。授精方法為:先將發情母犬的外陰部擦洗干凈,並保定好母犬。輸精器可使用牛羊的輸精器,經過清洗消毒後,吸入稀釋好的精液或一定量的新鮮精液。輸精器表面塗少量潤滑劑。由助手抬起母犬的後肢,操作者將輸精器徐徐插入母犬陰道,插入10~15厘米之後,可以輸精。抽出輸精器,授精即完成。
雖然,目前人工授精的受胎率和產仔率均不如自然交配的效果。但是,犬的人工授精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其前景也是肯定的,它所產生的效益也終將超過自然交配。
B. 德國7.62毫米MG3機槍的設計
MG3以鋼板壓制方式生產,採用後座力槍管後退式(管退式)作用運作,內有一對滾軸的滾軸式閉鎖槍機系統這種設計令槍管在發射時會不斷水平來回移動,當槍管移至機匣內部到盡時,閉鎖會開啟,在MG3的槍管進行連續射擊時,這個過程會在槍管護套內不斷地快速重復,此系統屬於一種全閉鎖系統,而槍管亦會溢出射擊時的瓦斯並在槍口四周呈星形噴出,在夜間容易產生巨大的射擊火焰。MG3隻能全自動發射,當開啟保險制時擊錘會鎖定無法釋放,
MG3的供彈位置在機匣左面,以DM1不可散式彈鏈、M13或DM6可散式彈鏈供彈,而在輕機槍模式時會將100發彈鏈裝進彈鼓內並裝在機匣左面。安裝彈鏈時須打開頂部機匣蓋,再將彈鏈前端的引導帶放進機匣內再由退殼口拉出並把首發子彈對正位置,關閉機匣蓋再拉動拉機柄才可完成整個步驟。MG3採用可快速更換的鍍鉻槍管膛線為4條右旋、纏距為305毫米,更換槍管須打開護木(槍管套)右面近機匣位置的護木蓋,如果在射擊後更換槍管則需要戴上專用的耐熱手套而當槍管裝回護木時對正原有位置,因此它的槍口裝置獨立於槍管而位於護木末端並有消焰制退及後座緩沖功能。
MG3的槍托以聚合物料製造,護木下方裝有兩腳架及採用射程可調的開放式照門(200米至1200米),機匣頂部亦有一個防空用的照門當加裝三腳架(德語名為Feldlafette)作陣地固定式機槍時,會加裝一個機槍用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瞄準用途,
MG3及其變型槍與原來的MG42都有著很高的零件通用性。MG3全槍由槍管、機匣、槍機、機柄、供彈機,發射機構、槍尾、兩腳架、瞄準具等組成。
槍管和節套通過螺紋連接,節套內有閉鎖卡槽。槍管前部有兩條突緣,用以固定消焰助退器。機匣組件包括機匣和槍管護筒。機匣上部有受彈器口,下面有拋殼口,左側為機柄導槽,內部有槍機導槽和槍管復進裝置。
槍管結合在機匣與護筒內之後,消焰助退器和套箍限制板導引槍管正確運動,弓形座則使槍管在擊發瞬間定位以保證射擊精度。槍管護筒右側的長槽和護筒蓋環是為便於快速更換槍管而設計的。
槍機由機頭、機體組成。機頭上對稱的兩個凹槽內,分別裝有一個閉鎖滾柱。槍機上還結合有擊針、楔鐵拉殼鉤和拋殼挺擊針無擊針簧,靠楔鐵平移撞擊擊針而擊發。機頭兩側有縱槽,便於機匣套箍上的定型板伸入以帶動槍機開鎖並使槍機加速。機體通孔容納楔鐵、拋殼挺推桿和套筒。楔鐵既可撞擊擊針擊發槍彈,又是開閉鎖和加速的必不可少的中間件。機體尾部有與機匣導軌配合的導棱和帶動供彈機構動作的滾輪。
MG3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座並藉助槍口助退器(內有助退活塞)加速後座。閉鎖機構屬於中間零件閉鎖型利用閉鎖滾柱撐開而實現閉鎖加速機構為平面凸輪型,開、閉鎖動作和加速動作由槍管節套、槍機和機匣定型板互相配合完成。
從扣壓扳機開始,整個自動循環如下:
該槍停射時,槍機呈掛機狀態。扣壓扳機後,阻鐵頭下降,解脫槍機,槍機復進簧推動槍機復進。槍機推彈凸筍推彈向前,槍彈在彈鏈、受彈器座進彈口,壓彈板和槍管導彈斜面的導引下正確進膛。此時槍管早巳復進到位由於閉鎖滾柱處於機頭閉鎖卡槽的死點位置,所以雖有後面楔鐵的作用,但仍不能向外撐開。故滾柱與機匣之間不接觸,也沒有摩擦。當機頭進入節套而快復進到位時,滾柱撞擊槍管節套的閉鎖卡槽,迫使滾柱離開死點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滾柱向外運動加速。滾柱不僅向外沿著節套內的凸輪槽移動,而且同時沿機頭上的凹槽移動這樣滾柱支撐在機頭與節套的閉鎖支撐面間,使節套和機頭緊緊卡住。一旦滾柱被楔鐵完全擠出,為楔鐵所帶動的並在兩滾柱間向前運動的擊針就立即打擊底火而擊發槍彈,
擊發後,火葯氣體壓力通過彈殼底部作用於槍機,使槍機和槍管一起後座。由於該槍裝有槍口助退器,故在槍口構成一膨脹室。這樣,在彈丸飛出槍口前瞬間,膨脹室即為一閉合容器,壓力迅速上升至600kg/cm。此壓力作用於槍管前端面,加速槍管向後運動。
槍管和槍機走完3毫米的開鎖前的自由行程之後,機匣定型板上的開鎖斜面迫使閉鎖滾柱向里擠,滾柱進而擠壓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機體相對於扣合在一起的槍管和機頭加速後座,直至滾柱兩端的圓柱軸部分脫離節套的閉鎖支承面為止。此後,閉鎖滾柱沿槍管節套閉鎖卡槽前曲面繼續向里收攏,滾柱兩端圓柱軸與機頭凹槽圓弧面貼合使機頭加速。
槍機加速後座是槍管短後座式機槍結構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即通過加速而賦予槍機以足夠的能量來完成整個自動循環。 當槍管和槍機的後座行程為12毫米時,槍機完全開鎖。然後,機體帶動機頭後座。槍管則很快後座到位並在槍管簧的作用下以很高的起始速度復進至槍管護筒的弓形座上定位等待槍機
槍機後座壓縮槍機簧,同時抽殼。當槍機撞擊緩沖器時,緩沖器套筒撞擊機體套筒,通過推桿撞擊拋殼挺向前拋殼挺與拉殼鉤配合,將彈殼拋出槍外。 隨後,槍機又以較高的起始速度反向運動,重復上述自動循環,
MG3機槍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的彈鏈式供彈機構。 機體上的滾輪在槍機後座與復進過程中帶動供彈機撥送彈鏈而完成輸彈任務。供彈機由受彈器蓋、受彈器座、大撥彈桿、小撥彈桿、雙臂杠桿(撥彈滑板連桿)、內外撥彈滑板和內外撥彈齒組成。
大撥彈桿上有曲線槽,槍機滾輪卡入槽內;當槍機往返作直線運動時,滾輪便帶動大撥彈桿左右擺動,通過杠桿傳動,驅使內外撥彈齒來回交錯撥彈,將彈逐一撥至進彈口。
雙臂杠桿與內、外撥彈滑板聯為一體,當它圍繞中心軸轉動時,便帶動內、外撥彈滑板交錯往返運動,使內外撥彈齒交錯撥彈。
MG3既能使用DM1不可散彈鏈,又能使用美國M13或德國DM6可散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MG3既可使用50發鼓形彈鏈盒(最初是金屬彈鼓,後來改用HK公司生產的一種塑料彈鼓),又可使用100發方形彈鏈箱,彈箱後板是透明的,便於射手觀察余彈量。彈鼓或彈箱都能掛在機匣左側。
往槍上裝彈鏈時,彈鏈開口朝下。通常的裝彈方法如下;打開受彈器蓋,裝上彈鏈,使第一發彈位於內外撥彈齒右側並被外撥彈齒卡住,然後關閉受彈器蓋。再將機柄後拉,槍機滾輪隨槍機向後運動時,迫使大撥彈桿前端向右移通過小撥彈桿和雙臂杠桿的傳動,帶動內撥彈滑板向右撥彈至進彈口,並被規正;而外撥彈滑板則向左空回准備撥取決一發彈,
槍機復進時,滾輪帶動大撥彈桿,使其前端向左移動,迫使內撥彈齒向左空回,准備接替撥取由外撥彈齒撥送的槍彈,與此同時,外撥彈齒相應右移,帶動槍彈和彈鏈移動,當移動的距離稍大於二分之一鏈距的時候內撥彈齒就跳過該槍彈並把它抓住。槍機再後座時,又帶動內撥彈齒繼續把槍彈向右移動二分之一鏈距,送至進彈口並被規正,外撥彈齒向左空回,准備撥取第三發槍彈,如此重復,完成連續輸彈任務,
擊發機構是擊錘平移式。槍機閉鎖時,槍機復進簧驅使機體撞擊楔鐵,楔鐵打擊擊針擊發槍彈。發射機構由阻鐵、扳機、阻鐵扳機簧、扳機軸、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解脫桿簧和保險機組成。握把和發射機座為一體發射機通過連接銷結合在機匣上。
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的作用是確保松開扳機時阻鐵頭上抬至一定的高度,以掛住後座到位又開始向前復進的槍機,並與槍機下突出部完全貼合。否則,由於射速高,槍機運動速度也高,萬一阻鐵來不及完全抬起,就會被復進中的槍機卡斷,
MG3隻能全自動射擊。扣壓扳機的同時解脫桿下降,並通過阻鐵扳機簧和扳機後軸,使阻鐵尾上抬,阻鐵頭下降當扳機行程達到一定長度時,阻鐵尾便與解脫桿的突齒卡合;與此同時,阻鐵頭解脫槍機,槍機復進槍彈擊發以後只要扣壓住扳機不放,就可以實現全自動射擊,
松開扳機後,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阻鐵尾(卡合於阻鐵解脫桿的突齒上)抬起,阻鐵頭下降。當槍機後座撞擊阻鐵解脫桿,使其突齒與阻鐵尾解脫時阻鐵頭便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又向上抬起,掛住重新向前復進的槍機。
在MG3系列上,有兩種類型的槍機。最初的MG1、MG1A1、MG1A3和MG3的槍機重550克,配用N型緩沖器,理論射速1200發/分。MG1A2的槍機重950克,配用R型緩沖器,射速700~900發/分。但如果把MG3的機體內的彈簧慣性桿掉換一個方向,慣性桿彈簧會推楔鐵向前,由此增大開鎖阻力。這樣一來,開鎖時間延長,槍機加速度變小,也可以降低射速,
MG3的機械瞄具由準星、表尺組成。準星為倒V字形,裝在槍管護筒前端,可左右移動,但不能上下調整準星和托板後面有刻線,調整好後固定準星於一定位置。托板內部有彈簧卡筍,可使托板處於豎起或折疊的位置弧形表尺的表尺板上下兩面均有上疏下密的分劃線,裝定游標時用前刻線裝定上分劃,用後刻線裝定下分劃。表尺分劃為200~1200米(MG42是200~2000米)。U形缺口照門可折疊,
MG3式機槍動作可靠,火力猛,在結構上廣泛採用沖壓件和點焊、點鉚工藝,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
C. MAG機槍的結構有哪些
FNMAG機匣結構與勃朗寧機槍相似,為長方形沖鉚機匣,強度比較好,而且機匣內部表面鍍鉻。一般機匣壽命可達70,000發,如果保養維護得好,可以超過90000發。機匣前後兩端還進行加強,分別容納槍管節套、活塞筒、槍托和緩沖器。機匣內側有縱向導軌,用以支撐和引導槍機組的往復運動。
在機匣導軌的制約下,槍機在復進到位時,閉鎖桿向下擺動,閉鎖支承面位於機匣底部,當閉鎖完成時,閉鎖桿抵在閉鎖支承面上(而BAR的閉鎖支承面則在機匣頂部)。機匣右側有拉機柄導槽,拋殼口在機匣底部。
MAG機槍採用氣冷式槍管,槍管很容易更換,槍管長545mm,包括消焰器、提把和氣體調節器在內重約2.7kg。槍膛和彈膛均鍍鉻。消焰器形狀與M14步槍的相似,用螺紋固定於槍管上。個別國家為他們的MAG機槍增設了一種加厚的重型槍管,比如英國的L7A2,通常用於車載機槍。
槍管與槍管節套是螺紋連接的,節套外表面有與機匣結合的斷隔螺。槍管固定栓在機匣左側,其作用是防止槍管節套松動。槍管提把的套箍卡在節套的凸緣上,轉動提把,即將節套固定於機匣中。轉動提把時,首先應將提把向前推,使槍管鎖扣與節套解脫。由於在射擊時,提把置於槍的右側,不會影響瞄準。
槍管正下方鑽有導氣孔,火葯氣體經由導氣孔進入氣體調節器。和FAL步槍一樣,MAG機槍的氣體調節器也是採用排氣式的原理,即通過改變排氣孔的大小來控製作用於活塞頭上的氣體能量。
氣體調節器裝在導氣箍中,導氣箍與槍管採用壓配合,並用銷子固定。氣體調節器套筒內有一個氣塞,氣塞上有三個排氣孔。通常,在槍擦拭乾凈並且是冷槍管的情況下,進入導氣箍的、大部分火葯氣體都經由三個排氣孔泄出,真正用來推動活塞後座的僅是火葯氣體的一小部分。
通過氣體調節器的調節,控制關閉排氣孔的數量,可改變理論射速。在正常條件下,當氣體調節器調節到位置「3」的時候,即關閉全部三個排氣孔時,射速最高,約900~1100發/分;當調節到位置「2」時,只關閉兩個排氣孔,射速大約在750~900發/分;射速最低是在位置「1」,只關閉一個排氣孔,射速約為650~750發/分。
一般情況下,射手大多選用最低射速,這一方面是為了容易控制後坐力,同時也是為了節省彈葯,而且如果選擇最高射速,槍管更換的頻率也會比較高。
不過當長時間射擊後,零部件受熱膨脹、或是火葯殘渣積聚甚多、或是泥沙等污物進入槍的機構中時,可通過增加作用於活塞頭上的火葯氣體的壓力,以克服增大了的摩擦阻力,使武器正常工作。比如調節到位置「3」,關閉三個排氣孔,使全部火葯氣體都用來推動活塞。
在1961年7月英國軍隊把L7A1改進成L7A2,這種型號的氣體調節器有10個位置(最低射速裝定在位置「8」),兩腳架的高度可調,槍托由塑料製成。另外L7A2也改變了導氣箍的尺寸,以便能換裝較粗的重型槍管。
由於MAG機槍採用長行程導氣活塞原理,因此活塞、機框和槍機是一起運動的。活塞頭上有三個閉氣環,機框連接在截面為十字形的活塞桿上。機框前端有拋殼槽,後端是質量較大的擊鐵。槍機與機框前後的導棱與機匣導軌卡合。
閉鎖連桿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擊鐵和閉鎖桿上,閉鎖桿用銷軸固定於槍機中部。在槍機復進過程中,閉鎖桿卡在槍機兩側的凹槽內,隨槍機一並復進。槍機是中空的,擊針孔內容納擊針,擊針固定於擊鐵上,沒有擊針簧,復進簧裝在機框的通孔中。
MAG的緩沖器的主要部件是一個襯套,它承受後座的機框的沖擊並向後移動,進入由別氏墊圈組成的錐形體內,使之向外脹開。這樣,緩沖器襯套就被緊緊地卡住,同時稍稍向後。在此過程中,將11個別氏墊圈壓扁,墊圈以應變能的形式儲存機框的動能。當墊圈恢復原來的形狀時,即推動錐形體和襯套向前,驅使機框復進。
MAG的供彈機構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美國的M13可散彈鏈,另一種則使用德國的DM6不可散彈鏈。這兩種供彈機構可以互換,而且供彈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採用雙程供彈,彈鏈在槍機復進和後座過程中各移動二分之一節距。
槍機頂部有一帶彈簧的滾輪,在受彈器蓋(機匣蓋)內撥彈桿的曲線槽中滑動。撥彈桿的軸在後端,前端與一很短的雙臂杠桿相連。雙臂杠桿繞中心軸回轉,當一端向內時,另一端就向外。內外撥彈齒系分別由雙臂杠桿的兩端帶動。
槍機復進時,槍機滾輪首先在曲線槽的直線段中運動,與此同時,槍機將彈推出彈鏈。隨後,滾輪進入曲線槽的弧形段,使得撥彈桿向右偏移,雙臂杠桿則向左偏移並旋轉。於是,內撥彈齒向外空回,外撥彈齒將第二發彈撥動二分之一節距。
槍機後座時,撥彈桿在槍機滾輪帶動下向左偏移,雙臂杠桿則向右偏移。這就使內撥彈齒向內,帶動彈鏈移動二分之一節距。至此,第二發彈便定位於阻彈齒上,准備入膛。而外撥彈齒則向外空回,准備撥取第三發槍彈。
因此,在這種供彈機構中,內、外撥彈齒交替地起著撥彈和阻彈的作用,而使彈鏈在槍機復進和後座過程中各移動二分之一鏈距。
該槍採用開膛待擊,向後拉動機柄裝彈時槍機仍處在後方位置,把受彈器蓋(機匣蓋)向前打開成垂直。把彈鏈(開口向下)插入輸彈口,使首發槍彈靠在右邊的阻彈齒上,然後關上受彈器蓋即可。打開保險便可發射。
扣壓扳機時,阻鐵頭下降,在復進簧的推動下,機框帶動槍機復進。槍機頂部的推彈凸筍把彈鏈上的首發彈直接推出,在進彈口導彈斜面的規正下,槍機推彈入膛。由於此時閉鎖桿頂面撞擊槍機導軌的底側,故閉鎖桿頂面被迫下降。槍彈完全入膛,拉殼鉤卡入彈底環槽,彈底部置於槍機前端的彈底窩內。拋殼挺被壓向後方,拋殼挺簧被壓縮,槍機便停止復進。
槍機停止復進後,機框繼續向前。同時,閉鎖桿仍在下降,最後抵在機匣底部的閉鎖支承面上。此後,由於機框復進,使閉鎖連桿向下旋轉而滑過垂直位置。在機框復進終了,擊鐵將長的擊針自槍機中頂出,打擊底火而擊發槍彈。當活塞/機框組的斜肩撞擊活塞筒的制動面時,機框的復進完全停止。
火葯氣體驅使彈頭沿槍膛向前運動,彈頭經過導氣孔後,一部分火葯氣體流入氣體調節器並作用於活塞頭上,活塞/機框組開始後座。由於機框後座,擊鐵一方面使擊針縮入槍機的擊針孔內,另一方面又使閉鎖連桿向上旋轉至垂直位置。至此,彈頭亦已出膛而且膛壓也下降至安全數值。機框繼續向後,閉鎖連桿則繼續向上旋轉,由此使閉鎖桿上抬,脫離機匣的閉鎖支承面而實現開鎖。由於閉鎖桿卡在槍機兩側的凹槽內,所以機框通過閉鎖桿帶動槍機一起後座,壓縮復進簧,同時抽殼。一旦彈殼完全離開彈膛,拋殼挺簧即將拋殼挺向前推,拋殼挺撞擊彈殼底部上端,使彈殼向下旋轉並經由機框的拋殼槽和機匣的拋殼口向下拋出。拋殼後,機框還要後座一段距離,然後撞擊緩沖器。在緩沖器作用下,機框向前反跳,開始復進。如果射手此時仍扣壓住扳機,則自動循環將一直進行下去。
板機座由鋁合金製成。早期型號有冬用擴大板機護圈,以便在戴上手套後射擊。現在的型號能把扳機護圈拆卸後使用。MAG的擊發機構完全是MG42的結構。扳機軸位於扳機頂端的中間,扣壓扳機時,其後端上抬。長的阻鐵置於扳機後端的上方,阻鐵中間裝有軸銷。扣壓扳機後,阻鐵尾(阻鐵前端)上抬,阻鐵頭下降,與機框的下突出部解脫。扳機前端裝有阻鐵解脫桿,其上有凸齒。阻鐵解脫桿在其簧力作用下總是力圖向前回轉。該槍的扳機感非常乾脆和一致,扣力約10磅左右。
扣壓扳機後,扳機前端連同解脫桿一起向下,扳機後端上抬,頂起阻鐵尾。由於阻鐵尾上抬,同時解脫桿又向前回轉,因此解脫桿凸齒恰好與阻鐵尾扣合。
松開扳機後,解脫桿與扳機前端一起上抬,但此時阻鐵尾仍被凸齒頂住,所以阻鐵頭抬不起來,也就無法掛住機框。解脫桿繼續上抬,最終回到槍機往復運動的路線上。機框後座,壓倒解脫桿,阻鐵尾下降,阻鐵頭上抬。於是,機框後座時越過阻鐵,復進時就被阻鐵掛住。由於阻鐵和機框下突出部在扣合時的接觸面很大,所以它們不會被卡斷。
手動保險卡筍是一根橫推式頂桿。把手動保險從槍的左邊推向右邊,保險卡筍的右側露出字母「S(保險)」時,它置於阻鐵頭下方,阻止阻鐵頭下落而不能射擊;把手動保險從右邊推向左邊,保險卡筍左側露出字母「F(射擊)」時,其缺口面朝上,而不影響阻鐵的運動。
MAG機槍的機械瞄具為片狀準星和兩種照門。準星座固定在槍口處的橫向的燕尾槽中。歸零校正是通過調整準星進行的。作高低調整時,用專用工具抬起準星固定夾,將準星轉動或數個180°,然後放下固定夾。作水平調整時,擰緊和擰松燕尾槽兩邊的固定螺,橫向移動準星座。
該槍採用機械瞄準具。準星為片狀,準星座裝在橫向的燕尾槽中。表尺為立框式,可折疊。表尺平放時,射程裝定為200米到800米,每100米為一個增量此時的照門是覘孔式,用帶有兩個彈簧卡筍的游標裝定射距。當表尺豎直後,射程裝定是800米到1800米,每100米為一個增量,但此時用游標上的缺口式照門。
該槍的兩腳架裝在活塞筒的前端,架腿可以轉動,使該槍能架在高低不平的斜坡上進行射擊。攜槍行軍時,將兩腳架向後折疊,架腿上各有一鉤,分別卡入機匣兩側的凹槽中,由滑動的限定銷固定。兩腳架的方向射界為50°(880密位)。
當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則配用一個彈性(或叫柔性)三腳架,這種彈性三腳架可緩沖射擊時的振動,減小點射時的散布面。使用時,把兩根耳軸銷插入機匣底部的環中,再把直推銷插入扳機護圈上面的孔中,槍身即固定於三腳架上。三腳架重10.5公斤,最大火線高720毫米,最小火線高254毫米。
三腳架上有概略方向弧形板、固定扳手以及方向精瞄機。精瞄機每轉動一格相當於方向變化一密位,其調整范圍是30密位。概略方向弧形板的瞄準范圍是±600密位,方向射界為67°(1200密位)。方向弧形板上有擋塊,當機槍實施擺射時可將擋塊解脫。高低瞄準有高低弧形板,用手輪調節。高低射界是30°(530密位)。
目前美軍研製的M192輕型三腳架也可以安裝到M240上使用,重量只有5.2公斤,比MAG原配的三腳架更輕。
該槍的野外分解/組裝簡單易行:將受彈器蓋打開,左手握住小握把,右手抓住槍托,同時右手食指向上推動槍托卡筍,然後上提槍托直到主簧導桿,從機匣卡槽上卸下復進簧導桿螺栓,取出復進簧導桿。
拆卸活塞和機槍的方法是:一隻手支撐機匣,另一隻手向後猛扣裝填拉柄,此時即可從機匣里取出活塞和機槍,裝填拉柄重新回到其前方位置。
拆卸槍管時,將機匣處於直立狀態,用手按壓槍管鎖定銷,然後抬起提把直到垂直位置。藉助提把向前推動槍管,最後向上提起槍管將其卸下。卸槍管時要求射手在擰動氣體調節器的同時,用另一隻手護住氣體調節器周圍,以防開口定位卡環彈出丟失。最後一道分解步驟是向後推導氣箍座上的銷釘並將其取出。武器組合按與上述相反的步驟完成。
在MAG上有幾種「突擊彈箱」,也就是隨槍攜帶的彈鏈盒和彈鏈袋,按美軍的名稱叫「戰斗彈葯包」。比利時和英國生產過一種掛在機匣左側的金屬彈鏈箱,可攜帶50發彈鏈,瑞典、加拿大等國則使用過一種軟式彈鏈袋,也是攜帶50發彈鏈。
而南非則配發過另一種金屬框架的橡膠制半軟式彈鏈袋,可攜帶100發左右的彈鏈。近幾年美國陸軍研製和配發了一種尼龍彈鏈袋,可攜帶50發或100發彈鏈。
D. 水中解脫法有哪幾種
如果在游泳時發生「抽筋」,首先必須保持鎮靜,千萬不要驚慌,可叫人來救或自己解脫。在水中解脫抽筋的方法,主要是牽引抽筋的肌肉,使收縮的肌肉伸展和鬆弛,直到解脫為止。首先當手指抽筋時,將手握成拳頭,然後用力張開,這樣迅速交替做幾次,直到解脫。或者一個手掌抽筋時,另一個手掌猛力壓抽筋的手掌,並做震彈動作。如果是上臂抽筋時,握拳,並盡量曲肘,然後用力伸直,反復幾次。
或者是小腿或腳趾抽筋時,先吸一口氣,仰卧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壓在抽筋腳趾,並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另一隻手壓在抽筋一側肢體的膝蓋上,幫助關節伸直,就可以得到緩解。如第一次不行,連續幾次。當大腿抽筋時,先吸一口氣,仰卧水上,彎曲抽筋大腿,並彎曲膝關節,然後用兩手抱著小腿用力時它貼在大腿上,並加震彈動作,最後用力向前伸直。如果是胃部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迅速彎曲兩大腿靠近腹部,用手稍抱膝,隨即向前伸直,注意動作不要太用力,要自然。
E. 簡述觸電急救的步驟和方法
觸電急救的步驟和方法:
脫離電源:救護人員迅速切斷電源或使用絕緣工具解脫觸電者。
傷員脫離電源後的處理:就地平躺,暫時不雅站立或走動,拍動肩部確定是否意識喪失。
心肺復甦:傷員心跳或呼吸停止時,立即對傷員進行心肺復甦。
人工呼吸:傷員若牙關禁閉,可選擇口對鼻人工呼吸。
胸外按壓:有效標志為按壓過程中可以觸及頸動脈搏動。
F. MG3的原理
從扣壓扳機開始,整個自動循環如下:
該槍停射時,槍機呈掛機狀態。 扣壓扳機後,阻鐵頭下降,解脫槍機,槍機復進簧推動槍機復進。槍機推彈凸筍推彈向前,槍彈在彈鏈、受彈器座進彈口,壓彈板和槍管導彈斜面的導引下正確進膛。此時槍管早巳復進到位由於閉鎖滾柱處於機頭閉鎖卡槽的死點位置,所以雖有後面楔鐵的作用,但仍不能向外撐開。故滾柱與機匣之間不接觸,也沒有摩擦。當機頭進入節套而快復進到位時,滾柱撞擊槍管節套的閉鎖卡槽,迫使滾柱離開死點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滾柱向外運動加速。滾柱不僅向外沿著節套內的凸輪槽移動,而且同時沿機頭上的凹槽移動這樣滾柱支撐在機頭與節套的閉鎖支撐面間,使節套和機頭緊緊卡住。一旦滾柱被楔鐵完全擠出,為楔鐵所帶動的並在兩滾柱間向前運動的擊針就立即打擊底火而擊發槍彈,
擊發後,火葯氣體壓力通過彈殼底部作用於槍機,使槍機和槍管一起後座。由於該槍裝有槍口助退器,故在槍口構成一膨脹室。這樣,在彈丸飛出槍口前瞬間,膨脹室即為一閉合容器,壓力迅速上升至600kg/cm。此壓力作用於槍管前端面,加速槍管向後運動。
槍管和槍機走完3毫米的開鎖前的自由行程之後,機匣定型板上的開鎖斜面迫使閉鎖滾柱向里擠,滾柱進而擠壓楔鐵前部的斜面,使機體相對於扣合在一起的槍管和機頭加速後座,直至滾柱兩端的圓柱軸部分脫離節套的閉鎖支承面為止。此後,閉鎖滾柱沿槍管節套閉鎖卡槽前曲面繼續向里收攏,滾柱兩端圓柱軸與機頭凹槽圓弧面貼合使機頭加速。
槍機加速後座是槍管短後座式機槍結構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即通過加速而賦予槍機以足夠的能量來完成整個自動循環。 當槍管和槍機的後座行程為12毫米時,槍機完全開鎖。然後,機體帶動機頭後座。槍管則很快後座到位並在槍管簧的作用下以很高的起始速度復進至槍管護筒的弓形座上定位等待槍機
槍機後座壓縮槍機簧,同時抽殼。當槍機撞擊緩沖器時,緩沖器套筒撞擊機體套筒,通過推桿撞擊拋殼挺向前拋殼挺與拉殼鉤配合,將彈殼拋出槍外。 隨後,槍機又以較高的起始速度反向運動,重復上述自動循環,
MG3機槍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的彈鏈式供彈機構。 機體上的滾輪在槍機後座與復進過程中帶動供彈機撥送彈鏈而完成輸彈任務。供彈機由受彈器蓋、受彈器座、大撥彈桿、小撥彈桿、雙臂杠桿(撥彈滑板連桿)、內外撥彈滑板和內外撥彈齒組成。
大撥彈桿上有曲線槽,槍機滾輪卡入槽內;當槍機往返作直線運動時,滾輪便帶動大撥彈桿左右擺動,通過杠桿傳動,驅使內外撥彈齒來回交錯撥彈,將彈逐一撥至進彈口。
雙臂杠桿與內、外撥彈滑板聯為一體,當它圍繞中心軸轉動時,便帶動內、外撥彈滑板交錯往返運動,使內外撥彈齒交錯撥彈。
MG3既能使用DM1不可散彈鏈,又能使用美國M13或德國DM6可散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MG3既可使用50發鼓形彈鏈盒(最初是金屬彈鼓,後來改用HK公司生產的一種塑料彈鼓),又可使用100發方形彈鏈箱,彈箱後板是透明的,便於射手觀察余彈量。彈鼓或彈箱都能掛在機匣左側。
往槍上裝彈鏈時,彈鏈開口朝下。通常的裝彈方法如下;打開受彈器蓋,裝上彈鏈,使第一發彈位於內外撥彈齒右側並被外撥彈齒卡住,然後關閉受彈器蓋。再將機柄後拉,槍機滾輪隨槍機向後運動時,迫使大撥彈桿前端向右移通過小撥彈桿和雙臂杠桿的傳動,帶動內撥彈滑板向右撥彈至進彈口,並被規正;而外撥彈滑板則向左空回准備撥取決一發彈,
槍機復進時,滾輪帶動大撥彈桿,使其前端向左移動,迫使內撥彈齒向左空回,准備接替撥取由外撥彈齒撥送的槍彈,與此同時,外撥彈齒相應右移,帶動槍彈和彈鏈移動,當移動的距離稍大於二分之一鏈距的時候內撥彈齒就跳過該槍彈並把它抓住。槍機再後座時,又帶動內撥彈齒繼續把槍彈向右移動二分之一鏈距,送至進彈口並被規正,外撥彈齒向左空回,准備撥取第三發槍彈,如此重復,完成連續輸彈任務,
擊發機構是擊錘平移式。槍機閉鎖時,槍機復進簧驅使機體撞擊楔鐵,楔鐵打擊擊針擊發槍彈。發射機構由阻鐵、扳機、阻鐵扳機簧、扳機軸、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解脫桿簧和保險機組成。握把和發射機座為一體發射機通過連接銷結合在機匣上。
阻鐵解脫桿(控制阻鐵)的作用是確保松開扳機時阻鐵頭上抬至一定的高度,以掛住後座到位又開始向前復進的槍機,並與槍機下突出部完全貼合。否則,由於射速高,槍機運動速度也高,萬一阻鐵來不及完全抬起,就會被復進中的槍機卡斷,MG3隻能全自動射擊。扣壓扳機的同時解脫桿下降,並通過阻鐵扳機簧和扳機後軸,使阻鐵尾上抬,阻鐵頭下降當扳機行程達到一定長度時,阻鐵尾便與解脫桿的突齒卡合;與此同時,阻鐵頭解脫槍機,槍機復進槍彈擊發以後只要扣壓住扳機不放,就可以實現全自動射擊,
松開扳機後,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阻鐵尾(卡合於阻鐵解脫桿的突齒上)抬起,阻鐵頭下降。當槍機後座撞擊阻鐵解脫桿,使其突齒與阻鐵尾解脫時阻鐵頭便在阻鐵扳機簧的作用下又向上抬起,掛住重新向前復進的槍機。
在MG3系列上,有兩種類型的槍機。最初的MG1、MG1A1、MG1A3和MG3的槍機重550克,配用N型緩沖器,理論射速1200發/分。MG1A2的槍機重950克,配用R型緩沖器,射速700~900發/分。但如果把MG3的機體內的彈簧慣性桿掉換一個方向,慣性桿彈簧會推楔鐵向前,由此增大開鎖阻力。這樣一來,開鎖時間延長,槍機加速度變小,也可以降低射速,MG3的機械瞄具由準星、表尺組成。準星為倒V字形,裝在槍管護筒前端,可左右移動,但不能上下調整準星和托板後面有刻線,調整好後固定準星於一定位置。托板內部有彈簧卡筍,可使托板處於豎起或折疊的位置弧形表尺的表尺板上下兩面均有上疏下密的分劃線,裝定游標時用前刻線裝定上分劃,用後刻線裝定下分劃表尺分劃為200~1200米(MG42是200~2000米)。U形缺口照門可折疊,
MG3式機槍動作可靠,火力猛,在結構上廣泛採用沖壓件和點焊、點鉚工藝,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
G. 人工降雨彈的做法
1、如何人工降雨
把天上的水實實在在地降到地面上來,不讓它白白跑過去,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為科學的稱謂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業兩種方法。
空中作業是用飛機雲中播撒催化劑。地面作業是利用高炮、火箭從地面上發射。炮彈在雲中爆炸,把炮彈中的碘化銀燃成煙劑撒在雲中。火箭在到達雲中高度以後,碘化銀劑開始點燃,隨著火箭的飛行,沿途拉煙播撒。飛機作業一般選擇穩定性天氣,才能確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業較為廣泛。
2、人工降雨的條件
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條件的。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比如: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要有冰晶,沒有這個條件,天氣形勢再好,雲層條件再好,也不會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況下,這種微物理條件有時就不具備;有時雖然具備但又不夠充分。前者根本不會產生降水;後者則降雨很少。此時,如果人工向雲中播撒人工冰核,使雲中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藉助水滴的自然碰並過程,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催化劑在雲中起的作用,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說,就好像是鹽鹵點豆腐,使本來不會產生的降水得以產生,已經產生的降水強度增大。
3、人工降雨對人無害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讓積雨雲中的水滴體積變大掉落下來,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將含有碘化銀的炮彈打入有大量積雨雲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銀在高空擴散,成為雲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圍迅速凝聚達到一定體積後降落。碘化銀由炮彈輸送到高空,就會擴散為肉眼都難以分辨的小顆粒。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銀只是滄海一粟,太多了不僅不會增雨反而會把積雨雲「嚇跑」,所以,在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人們絕不會感覺到碘化銀的存在。
此外,炮彈彈片在高空爆炸後會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兩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區域都是在此之前實驗和測算好了的無人區,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人工降雨已有一段歷史,技術較為成熟,所以對人工降雨人們不必心存疑慮。
H. 有誰知道人工操作滅火器使用方法步驟圖片哪裡有一整套的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