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跳遠中的測量步點助跑的跑步法是什麼 急急急!!!
跳遠中的測量步點助跑的跑步法是:從(踏板
)開始,按助跑的(方式
),向(沙坑反方向
)做加速跑,最後一步(踏跳
)就是助跑(結束
),作(起跳
),然後(站在起跳點),再(反方向
)開始,檢查(助跑距離
)是否准確,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② 跳高怎麼量步點來著
跳高量步點的方法:
俯卧式跳高,運動員助跑的角度一般為30°~50°。大部分運動員助跑距離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線助跑。
背越式助跑距離長 9~12步, 有的甚至更長,先跑直線,最後4~5步跑弧線,要求運動員速度快,跑得自然,類似短跑運動員的跑法。助跑最後4步不降低身體重心,在倒數第2步時才採用腳跟著地。
③ 測量跳遠全程助跑距離和步點的方法一般有哪兩種
跳遠中的測量步點助跑的跑步法是:從(踏板 )開始,按助跑的(方式 ),向(沙坑反方向 )做加速跑,最後一步(踏跳 )就是助跑(結束 ),作(起跳 ),然後(站在起跳點),再(反方向 )開始,檢查(助跑距離 )是否准確,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④ 丈量助跑步點的方式分為幾種
在多年的教學訓練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提 高步點的准確性. 1. 走步法:在通常的情況下,採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數乘 2 減 2 等於走 步數,如助跑 8 步:8ⅹ2-2...
⑤ 怎麼助跑跳的高
助跑是速度的發揮與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則不能有充分的起跳准備,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將水平動量大部分改為垂直動量;速度太慢,則不能產生應有的水平動量,因此速度分配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質。腹滾式助跑用在向前較小,改變成向上速度較多,故步伐要注意輕松且富彈性,身體重心走弧線,腳跟要著地,經腳跟傳到腳掌、腳尖,多應用踝關節屈伸的動作。助跑有兩大目的:產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和把身體置於在起跳時,對垂直蹬地最有幫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時,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時,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離要加長,影響垂直速度。
1.助跑速度:助跑速度的產生由兩種因素決定:一為助跑距離,一為助跑時間。助跑距離 18 公尺,約跑 9~11 步。整個助跑可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為5步至7步;後段較短,為4至5步,開始助跑時採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幾步或慢跑幾步後踩站立式起跑線後起跑,步數演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線為准。站立式起跑法較為穩定,後一種跑法可以緩沖,避免一開始時之立即緊張。前段助跑的動作要把擺動腿屈曲前擺,支撐腿充分後蹬,上體保持一定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前後擺動,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長逐漸加大;不過要注意微呈彈躍步。
進入後段時,身體重心不能下降,最後三步時,身體重心遂開始下降,為了有效地准備起跳,跑的動作應有變化,擺動腿以臀關節為軸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關節帶動小腿積極前擺,小腿藉自己動量而邁出,腳跟先著地而迅速地滾動到前腳掌,按著後蹬,上體保持正直或稍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加大前後擺動的幅度。
進入起跳點前兩步時,是助跑過渡到起跳的重要階段,助跑速度也在這時刻達到最快速度,身體重心也降到最低點,經過此階段的保持進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後一步身體應後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將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勢。最後一步步幅約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動作重點是放在精力的保存,而非產生速度。因此,最後一步應下振,增加工作距離。若此時,髖、膝、踝三關節仍然伸直,則下肢伸肌沒縮有收的餘地,故須彎屈,但彎屈度不大。若彎屈大大時,身體重心會過度下沉,同時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圓運動,既費時又減少向上速度,影響跳躍高度。
2.助跑方向:腹滾式起跑採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與橫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視個人速度習慣而有個別差異。助跑方向可能對起跳時之部分旋轉,及垂直、橫一水平、中一水平軸周圍之比例影響很大。事實上,助跑動作是連接跳者之起跳,及空中連續動作,因此習慣一旦養成,任何劇烈地改變起跳方向,必然會妨礙成績。斜線助跑對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時擺動之活動面,身體重心達到高點以前,身體某些部位擲在竿上或竿下成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時,則跳者靠著橫竿跑,不管身體過竿與不過竿都會在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點撞到橫竿。其次為倒體要在起跳時完成,擴大向橫竿傾斜,減少有效彈性。一般適當的助跑角度大約在30~40度之間。
3.助跑步點的測量:應先明了助跑的步數,後決定步幅,進而定助跑距離,以及方向。步點的測量可先應用跑步,從起跳點成30~40度之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後一步起跳腳的落地點作為助跑的起點,然後從這起點反復地向起跳點跑幾次,並作校正。若在紅磚粉或煤渣跑道上練習,可藉釘鞋印修正,甚為便利。助跑步點穩定後,可用走步、腳掌長或皮尺測量下來,測量時必須兼顧角度、方向,便利以後應用。
⑥ 助跑跳遠如何量步點
短、中程距離助跑起跳練習。短程距離約8步,中程距離約為12步。助跑距離的估量方法可以用走步數折算。
如:8步助跑跳遠,助跑距離≈8(步)×2-2,量出後試跑1~2次,進行適當調整即可。此種練習,要求起跳快速,應有一定的騰起高度,盡量保持騰空步動作的時間。
(6)助跑步點的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輔助練習:
1、在離起跳標志2米左右處設置一個高約60~80厘米的跳箱,學生起跳後,擺動腿落地跳箱上。
2、在沙坑邊擺放一個低欄架(或拉一根高度約30~50厘米的橫皮筋),短距離助跑後,起跳完成騰空步,擺動腿越過障礙物後下落沙坑並向前跑出。
3、助跑起跳成騰空步,用頭部觸及前上方的懸掛物。
全程助跑起跳練習:
此種練習首先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確定自己全程助跑的距離。
做法是:
學生在跑道上做40~50米的沖刺跑,測量出每個人發揮出最大速度的那一段距離,找出每次沖刺跑時起跳腳落地的足印,經若干次練習,即可大致確定符合自己實際的全程助跑距離。
以此距離在跳遠助跑道上進行助跑起跳練習,經適當調整後,全程助跑距離就可確定下來。用鋼尺將此距離測量記錄下來。以後便可按此距離進行全程助跑跳遠。
全程助跑起跳練習,應注意助跑起動的方式和姿勢要保持固定。助跑要快速、放鬆,跑直線、穩定而有節奏,起跳時要做到擺(擺臂和擺腿)、蹬(起跳腿蹬伸)、挺(挺胸)、拔(拔腰)、頂(頂頭)諸方面協調一致,用力集中。
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立定跳遠是測試下肢爆發力和全身協調能力的最簡單有效的手段。在體育教學中,完整的立定跳遠技術動作由預擺、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部分組成。本人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改進訓練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談談立定跳遠的教學方法。
掌握動作技術要領:
預擺: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前後擺動,前擺時,兩腿伸直,後擺時,屈膝降低重心,上體稍前傾,手盡量往後擺。要點:上下肢動作協調配合,擺動時一伸二屈降重心,上體稍前傾。
起跳騰空:兩腳快速用力蹬地,同時兩臂稍曲由後往前上方擺動,向前上方跳起騰空,並充分展體。要點: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擺要協調,空中展體要充分,強調離地前的前腳掌瞬間蹬地動作。
落地緩沖:收腹舉腿,小腿往前伸,同時雙臂用力往後擺動,並屈膝落地緩沖。要點:小腿前伸的時機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後擺,落地後往前不往後。
⑦ 跳遠步點的測量方法及助跑的技術要點
跳遠進一項技術性很強的跳路項目,要想跳出好成績,踏准步點是一個關鍵。在多年的教學訓練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提高步點的准確性。
1.走步法:在通常的情況下,採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數乘2減2等於走步數,如助跑8步:8ⅹ2-2=14步。若助跑步數超過10步時,則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兩步的距離,如助跑12步:(10ⅹ2-2)+2ⅹ2=22步。經過反復助跑進行調整,最後確定下來。
2.測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數告訴同伴,然後從起跑點向起跳區加速助跑;數步的同學站在起跳區附近一側,數助跑人一側(左或右)腿跑至起跳區附近落腳的步數,看清最後一步的准確落腳處,立即做出標記,最後將步數乘以2即是他的實際准確落腳處。經過幾次練習調整好步點,確定起跳線。
3.節奏法:不同的學生,他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距離不同。但是,不管怎樣,都必須注重自己的助跑節奏,以便能發揮正常助跑速度,跳出水平。最後四步段不變,加速段因人而異。
4.區域法:在助跑道上劃好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段為預跑段,第二個區域為加速段,第三個區域為最後四步段。預跑段的步幅可作高速區域,加速段和最後四步不能隨意調整,充分發揮自己的跑速。
5.縮減法:踏跳不準時,不要單一地往後移起跑線,這樣一來,不能避免踏過起跳線,因為學生存在怕踏過板或踏不到板的心理,所以最後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樣會犯規。若採用縮減法,縮短自己預跑段的步幅,當踏上加速段的標志時,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後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
6.保留法:運動員在助跑道上劃好標志後,將起跑線往後移30厘米,如果是比賽或考試場地比平時要好的話。這個保留數可適當增加,特別是第一次試跳,保留數更應大些,以免踏過線給自己心理帶來障礙,隨著跳次增多,保留數應相應減少。
7.固定法:在助跑距離確定後,練習時要做到起跑姿勢回定,起跑第一步邁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離固定,加速的節奏固定。這樣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確性。
8.移動法:在距離踏跳區前沿15-20米處劃一條基準線。學生第一次試跳必須從基準線開始助跑,老師或同學在踏跳區外觀察試跳者踏跳腳的落點,看是否能踏准,若超過踏跳區,就指導試跳者用自己的腳量出超過的腳數,然後從基準線處向後移動相應的腳數。相反,未踏到的話,就將起跑線往前移。
9.九七法:所胃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從踏跳區前沿開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著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後一步的落點,就是助跑的起點。
10.基準法:丈量步點時,先運用「九七法」劃出各自的基準點,然後進行試跳,試跳過程中倘若步點不準確,可採用移動法加以調整,直到調准為止。基準法集「九七法」和「 移動法」之所長,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判斷和糾偏能力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積極動腦、互相糾編,共同提高。
⑧ 蹲踞式跳遠 丈量助跑點的方法謝謝
根據助跑距離的長短,有兩種方法丈量助跑點:
1、短、中程距離助跑
短程距離約8步,中程距離約為12步。助跑點的估量方法可以用走步數折算。如:8步助跑跳遠,助跑距離≈8(步)×2-2,量出後試跑1~2次,進行適當調整即可。此種練習,要求起跳快速,應有一定的騰起高度,盡量保持騰空步動作的時間。還應注意保持較固定的助跑起動方式,起跳時用力集中、協調。
2、全程助跑
在跑道上做40~50米的沖刺跑,測量出自己發揮出最大速度的那一段距離,找出每次沖刺跑時起跳腳落地的足印,經若干次練習,即可大致確定符合自己實際的全程助跑距離,以此距離在跳遠助跑道上進行助跑起跳練習,經適當調整後,全程助跑距離就可確定下來。用鋼尺將此距離測量記錄下來。以後便可按此距離進行全程助跑跳遠。
全程助跑起跳練習,應注意助跑起動的方式和姿勢要保持固定。助跑要快速、放鬆,跑直線、穩定而有節奏,起跳時要做到擺(擺臂和擺腿)、蹬(起跳腿蹬伸)、挺(挺胸)、拔(拔腰)、頂(頂頭)諸方面協調一致,用力集中。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⑨ 跳遠起步點的確定方法該怎麼做
要想跳出好成績,踏准步點是一個關鍵。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提高步點的准確率。
1.走步法在通常的情況下,採用自己的便步走,助跑步數乘2減2等於走步數,如助跑8步(8×2-2=14步)。若助跑步數超過10步時,則每多助跑一步增加走兩步的距離,如助跑12步,即是(10×2-2)+2×2=22步。經過反復助跑進行調整,最後確定下來。
2.測量法先把自己要跑的步數告訴同伴,然後從起跑點向起跳區加速助跑;數步的同學站在起跳區附近一側,當看清最後一步的准確落腳處,立即做出標記,最後將步數乘以2即是他的實際准確落腳處。經過幾次練習調整好步點,確定起跳線。
3.區域法在助跑道上劃好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段為預跑段,第二個區域為加速段,第三個區域為最後四步段。預跑段的步幅可做高速區域,加速段和最後四步不能隨意調整。
4.縮減法踏跳不準時,不要單一地往後移起跑線,因為這樣不能避免踏過起跳線,所以最後踏小步或跨大步,同樣會犯規。若採用縮短自己預跑段的步幅,即當踏上加速段的標志時,正常加速跑速段和最後四步段,效果要好得多。5.固定法在助跑距離確定後,練習時要做到起跑姿勢回定,起跑第一步邁出的腿固定,助跑的距離固定,加速的節奏固定。這樣可提高助跑步的准確性。
6.移動法在距離踏跳區前沿15至20米處劃一條基準線。學生第一次試跳必須從基準線開始助跑,老師或同學在踏跳區外觀察試跳者踏跳腳的落點,看是否能踏准,若超過踏跳區,就指導試跳者用自己的腳量出超過的腳數,然後從基準線處向後移動相應的腳數。相反,未踏到的話,就將起跑線往前移。
7.九七法所謂九七法,就是走九步跑七步的丈量法。從踏跳區前沿開始,向助跑的相反方向走九步(正常行走),接著再跑七步(加速跑),其最後一步的落點,就是助跑的起點。
⑩ 怎麼提高立定跳遠的成績,還有跳高的技巧有哪些
立定跳遠動作做法不同,跳出的成績也不一樣。那麼怎樣在身體素質不變的情況下,跳得遠些?經過對立定跳遠反復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改進了一些技術和方法,收到較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一、 兩腳平等站位
對於兩腳站法,常被人忽視。體育教材對這個問題說法不一:有的「兩腿稍分」;有的要求「兩腳與肩同寬」。至於站成什麼姿勢,教材沒有具體明確規定,因而大多數的體育教師採用「八」字型站法。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到前者尺度難以掌握,後者雖明確,卻大些。我做法是:兩腳先站成立正姿勢,而後以前腳尖為支撐點,兩腳跟隨向兩側分開到兩腿成平行位置。這樣,腳尖都向前,與運動方向一致,同時兩腿基本處於垂直姿勢,既不產生夾角,又利於膝關節和踝關節運動。而且學生敢容易掌握。
二、 兩臂的擺動與呼吸的配合
擺臂與呼吸合理配合很重要。在教學中,預擺時臂放鬆由下向上慢擺到頭上,跟著輕松地吸氣,而後兩臂由上向兩側後方而呼氣。當要起跳前兩臂則快速地由下向上擺到頭上,現時隨之快而深地吸一口氣隨下擺至兩側後方,動作一樣快,但此時不是呼氣,而是憋氣。這樣為肌肉起跳前提供最大的能量,增強肌肉起跳時的瞬間爆發力。
三、 身體重心前移
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當起跳前,隨著兩臂由上而下向兩側後方擺時,上體前傾,隨之兩臂彎屈成半蹲姿勢,腳跟提起,用前腳掌抓地,控制身體平衡,重心隨著前移。盡管重心前移不很大,但卻很重要。這樣,起跳時就不必為重心前移而消耗力量,為身體向前上方騰起創造條件。
四、 蹬擺是關鍵
起跳時的蹬擺效果如何,是決定身體騰起遠度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對兩臂起跳時的擺法,我不是象教材那樣簡單由後向前上方擺。因為那樣擺僅作用於兩臂,而不能帶動全身。為此我採用跳高起跳時兩臂的擺法,但方向不是只向上,而是向前上方擺。起跳時,兩腳用前腳掌迅猛蹬地,同時兩臂由兩側後方向前上方做強有力的擺動,使身體向前上方騰起。
注意!!!·
,<後邊是我的小竅門,使你既跳的遠,落地後還不後坐》落地時,小腿用力向前伸越遠越好!腳跟著地,屈膝的同時,膝蓋用力往前頂,有向前下方跪的感覺迅速過渡到前腳掌,上體前傾。剛開始先跳的近一點,體會動作。熟練後用力跳!
祝你成功實現目標!加油!
腹滾式跳高主要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姿勢和 落地動作四個步驟:
一、助 跑
助跑是速度的發揮與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則不能有充份的起跳准備,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將水平動量大部份改為垂直動量;速度太慢,則不能產生應有的水平動量,因此速度分配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質。
腹滾式助跑用在向前較小,改變成向上速度較多,故步伐要注意輕松且富彈性,身體重心走弧線,腳跟要著地,經腳跟傳到腳掌、腳尖,多應用踝關節屈伸的動作。助跑有兩大目的:產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和把身體置於在起跳時,對垂直蹬地最有幫助的位置。
跑速非常慢時,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時,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離要加長,影響垂直速度。
1.助跑速度:
助跑速度的產生由兩種因素決定:一為助跑距離,一為助跑時間。助跑距離 18 公尺,約跑 9~11 步。整個助跑可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為5步至7步;後段較短,為4至5步,開始助跑時採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幾步或慢跑幾步後踩站立式起跑線後起跑,步數演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線為准。站立式起跑法較為穩定,後一種跑法可以緩沖,避免一開始時之立即緊張。
前段助跑的動作要把擺動腿屈曲前擺,支撐腿充份後蹬,上體保持一定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前後擺動,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長逐漸加大;不過要注意微呈彈躍步。
進入後段時,身體重心不能下降,最後三步時,身體重心遂開始下降,為了有效地准備起跳,跑的動作應有變化,擺動腿以臀關節為軸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關節帶動小腿積極前擺,小腿藉自己動量而邁出,腳跟先著地而迅速地滾動到前腳掌,按著後蹬,上體保持正直或稍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加大前後擺動的幅度。
進入起跳點前兩步時,是助跑過渡到起跳的重要階段,助跑速度也在這時刻達到最快速度,身體重心也降到最低點,經過此階段的保持進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後一步身體應後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將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勢。最後一步步幅約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動作重點是放在精力的保存,而非產生速度。因此,最後一步應下振,增加工作距離。若此時,髖、膝、踝三關節仍然伸直,則下肢伸肌沒縮有收的餘地,故須彎屈,但彎屈度不大。若彎屈大大時,身體重心會過度下沉,同時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圓運動,既費時又減少向上速度,影響跳躍高度。
2.助跑方向:
腹滾式起跑採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與橫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視個人速度習慣而有個別差異。助跑方向可能對起跳時之部份旋轉,及垂直、橫一水平、中一水平軸周圍之比例影響很大。事實上,助跑動作是連接跳者之起跳,及空中連續動作,因此習慣一旦養成,任何劇烈地改變起跳方向,必然會妨礙成績。斜線助跑對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時擺動之活動面,身體重心達到高點以前,身體某些部位擲在竿上或竿下成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時,則跳者靠著橫竿跑,不管身體過竿與不過竿都會在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點撞到橫竿。其次為倒體要在起跳時完成,擴大向橫竿傾斜,減少有效彈性。一般適當的助跑角度大約在30~40度之間。
3.助跑步點的測量:
應先明了助跑的步數,後決定步幅,進而定助跑距離,以及方向。步點的測量可先應用跑步,從起跳點成30~40度之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後一步起跳腳的落地點作為助跑的起點,然後從這起點反復地向起跳點跑幾次,並作校正。若在紅磚粉或煤渣跑道上練習,可藉釘鞋印修正,甚為便利。助跑步點穩定後,可用走步、腳掌長或皮尺測量下來,測量時必須兼顧角度、方向,便利以後應用。
二、起跳
起跳是決定高度的關鍵,是將水平動量改變為垂直動量,僅留部分水平動量越過橫竿。從力學的原理來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與起跳腿前撐時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躍角較大。起跳是從助跑的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部位開始,到起跳腿躍離地面瞬間的動作。
1.起跳腿踩地:
從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時開始,到起跳腳以全腳掌支撐時為止。助跑最後二步時,擺動腿向前跨出以腳跟著地,很快滾動到腳尖,同時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撐垂直部位時,身體重心降低到最低,膝關節彎屈最大,使膝關節之屈肌和伸肌收縮加大,彈性質儲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條件,當骨盆前移通過支撐垂直部位後,擺動腿開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動而超過肩部,起跳腿同時屈膝向前,以髖關節帶動大腿,然後伸小腿,腳跟沿著地面向前跨出,在身體重心已經具有向上移動時,很快地以腳跟著地跨出起跳點,並迅速過渡到全腳掌支撐,減小起跳腿的制動作用,加快了身體重心向前向上移動的速度。擺動腿和兩臂要與起跳腿協調配合,擺動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後蹬結束後,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時開始起擺,這時骨盆迅速向前移,擺動腿則盡量留在後面,充份拉長髖關節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擺。隨著起跳腿放在起跳點,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動的同時,完成繞橫軸轉的動作,它加快擺動腿在骨盆的帶動下加速向前擺動。進入最後一步,擺動腿作為起跳腿時,維持上體正直或稍前傾的姿勢,隨著擺動腿完成滾轉和起跳腿邁向起跳點,兩臂同時拉向身後,以利往前上方擺動。
2.起跳腿撐頂:
起跳腿全腳支撐到膝關節彎屈至最小角度時為止。由於助跑的快速,以及擺動腿邊伸前擺的轉動慣量,使起跳腿膝關節被迫彎屈緩沖巨大的動量,並使整個身體好象壓緊的彈簧,存儲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時髖關節要保持挺直,身體重心逐漸向上移動,擺動腿繼續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加速向前擺動。當膝蓋擺過起跳腿後,腳尖蹺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擺起,邊擺上邊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轉動慣量,使角動量加大,利用此角動量來加大向上的瞬發力。
3.蹬伸起跳:
為了身體能在空中行旋轉而過竿,起跳腿在蹬伸時全身應稍向橫竿傾斜,使身體重心偏離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線。擺動腿直腿向前向上擺動,同時帶出髖部(同側);身體稍微轉向橫竿。兩臂擺動時,擺動腿同側的肩膀要稍高於起跳腿一側的肩膀,產生了身體圍繞矢狀軸和縱軸的旋轉瞬發力,使身體在起跳後能從垂直姿勢變為水平姿勢,以較低的重心俯卧在橫竿上,並繞縱軸而過竿。